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特拉津降解菌Arthrobacter sp. AG1降解基因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代先祝 蒋建东 +2 位作者 顾立峰 潘荣清 李顺鹏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89-793,共5页
菌株Arthrobacter sp. AG1能以4000mg/L的阿特拉津(AT)为唯一碳源、氮源和能源生长。通过设计特异引物从AG1中扩增出阿特拉津氯水解酶基因trzN的全序列,该基因与已报道的trzN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9%。AG1菌株中含有两个大于100kb的质粒,Sou... 菌株Arthrobacter sp. AG1能以4000mg/L的阿特拉津(AT)为唯一碳源、氮源和能源生长。通过设计特异引物从AG1中扩增出阿特拉津氯水解酶基因trzN的全序列,该基因与已报道的trzN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9%。AG1菌株中含有两个大于100kb的质粒,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trzN和atzB基因均位于其中较大的一个质粒pAG1上。将AG1菌株在LB液体培养基中转接三代后,发现34%的细菌细胞丢失了降解活性,但却未发现丢失质粒,PCR扩增结果表明突变子丢失了trzN基因,但atzB和atzC基因未丢失,说明降解活性的缺失是trzN基因片段从质粒上丢失的结果,表明trzN基因在环境中存在水平转移现象,暗示菌株AG1中的阿特拉津降解基因是基因的水平转移重组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HROBACTER sp. ag1 trzN 基因水平转移 阿特拉津 降解
下载PDF
胃癌耐药相关抗体MGr1筛选文库获得的基因MGr1-Ag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尹芳 时永全 +4 位作者 陈彩平 乔泰东 陈宝军 苗继延 樊代明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为研究肿瘤的多药耐药现象,应用胃癌耐药相关的单克隆抗体MGr1筛选肿瘤耐药细胞表达文库获得的一个稳定阳性克隆的cDNA片段MGr1-Ag1,检测MGr1-Ag1在胃癌组织中的分布及表达水平.方法: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对MGr1-Ag1mRNA在胃癌组织中... 目的:为研究肿瘤的多药耐药现象,应用胃癌耐药相关的单克隆抗体MGr1筛选肿瘤耐药细胞表达文库获得的一个稳定阳性克隆的cDNA片段MGr1-Ag1,检测MGr1-Ag1在胃癌组织中的分布及表达水平.方法: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对MGr1-Ag1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分布进行了检测,以了解其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结果:MGr1-Ag1mRNA定位在胃腺体细胞的胞质中,为蓝色小颗粒,呈弥漫性分布.MGr1-Ag1mRNA在SGC7901/VCR阳性信号明显高于SGC7901,胃癌与癌旁组织相比,MGr1-Ag1mRNA的阳性表达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MGr1-Ag1mRNA在胃癌(50.00%)、癌旁组织(71.42%)、高分化腺癌(68.75%)和中分化腺癌组织(57.14%)中的阳性表达率无显著差别,但高分化组和中分化组都与低分化腺癌组织(10.00%)差别显著(P<0.05).此外,MGr1-Ag1mRNA还分布于小肠及大肠腺体内,因例数偏少,未做统计.结论:MGr1-Ag1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有关,随着组织的分化程度增高,MGr1-Ag1mRNA的阳性表达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耐药相关抗体 MGr1 筛选 文库 基因 MGr1ag1
下载PDF
利用AG1-X8树脂放射化学中子活化法测定若干地质标准参考物中的Ir 被引量:2
3
作者 王进春 毛雪瑛 +2 位作者 杨高创 欧阳宏 柴之芳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6-210,共5页
利用192 Ir放射性示踪研究了铱在AG1-X8阴离子树脂上的吸附解吸行为。首先用氯气对样品溶液中铱的化学种态进行调整 ,然后对吸附在树脂上的铱用抗坏血酸还原 ,最后用HClO4与HCl混合液洗脱。实验结果表明 ,全流程对铱的回收率高于 92 %... 利用192 Ir放射性示踪研究了铱在AG1-X8阴离子树脂上的吸附解吸行为。首先用氯气对样品溶液中铱的化学种态进行调整 ,然后对吸附在树脂上的铱用抗坏血酸还原 ,最后用HClO4与HCl混合液洗脱。实验结果表明 ,全流程对铱的回收率高于 92 %。利用建立的流程测定了丹麦地质标准参考物FC - 1,结果与推荐值吻合 ;测定了 3个日本地质标准参考物JSd - 1、JLk - 1和JMn - 1,铱的含量分别为 0 .10、0 .0 3、1.70ng·g-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离子树脂 中子活化法 地质样品 ag1-X8树脂 IR 测定 放射化学 地质标准参考物
下载PDF
猪囊尾蚴抗原基因Ag1V1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4
作者 张红超 闫民朝 +1 位作者 宁长申 菅复春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8,I0005,共4页
根据NCBI上已知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技术从猪囊尾蚴中成功克隆了低分子量抗原基因Ag1V1,同源性和种系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河南分离株Ag1V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预测氨基酸序列与日本分离株同源性为100%和98.9%,说明Ag1V1蛋白基因具有一... 根据NCBI上已知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技术从猪囊尾蚴中成功克隆了低分子量抗原基因Ag1V1,同源性和种系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河南分离株Ag1V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预测氨基酸序列与日本分离株同源性为100%和98.9%,说明Ag1V1蛋白基因具有一定的保守性;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蛋白二级结构、疏水性及抗原表位等方面的预测,认为其有望成为诊断或免疫用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囊尾蚴 RT-PCR ag1V1基因 序列分析
下载PDF
γ辐照对AG1-×8树脂吸附Mo(Ⅵ)的性能研究
5
作者 吴宇轩 梁积新 +6 位作者 黄文博 向学琴 沈亦佳 于宁文 吴如雷 赵婧妍 罗志福 《同位素》 CAS 2021年第6期509-517,共9页
为评价γ辐照对AG1-×8树脂吸附^(99)Mo的影响,选择吸收剂量分别为37.5、275、825 kGy的AG1-×8树脂,通过静态和动态实验,研究AG1-×8树脂对Mo(Ⅵ)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经γ辐照后,AG1-×8树脂表面形态未发生变化及破... 为评价γ辐照对AG1-×8树脂吸附^(99)Mo的影响,选择吸收剂量分别为37.5、275、825 kGy的AG1-×8树脂,通过静态和动态实验,研究AG1-×8树脂对Mo(Ⅵ)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经γ辐照后,AG1-×8树脂表面形态未发生变化及破损;AG1-×8树脂对Mo(Ⅵ)的静态分配系数随吸收剂量的增加而减小;AG1-×8树脂辐照前后对Mo(Ⅵ)的静态分配系数在NH_(4)OH介质中不随介质浓度变化,而在硝酸、氢氧化钠、碳酸铵介质中随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在1 mol/L氨水介质中,AG1-×8树脂辐照前后对Mo(Ⅵ)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吸附过程为自发、吸热过程,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74.07、71.02、70.97、57.57 mg/g;Mo(Ⅵ)在NH_(4)OH中吸附、用1 mol/L碳酸铵溶液解吸,Mo(Ⅵ)回收率随吸收剂量的增大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剂量 ag1-×8树脂 吸附 Mo(Ⅵ)
下载PDF
Tc(Ⅶ)与Re(Ⅶ)在TEVA及AG1-X4树脂上的化学行为相似性
6
作者 孙雪杰 姜芸捷 +3 位作者 杨军强 张鹏 高小青 史克亮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0-377,I0002,共9页
样品中99Tc的测定需经过预处理及化学分离纯化等过程,由于流程复杂,往往存在锝的损失,因此选择合适的示踪剂是准确测定锝含量的关键。本工作采用静态法与柱实验相结合,分别研究了固相萃取树脂TEVA及离子交换树脂AG1-X4对样品中99Tc的分... 样品中99Tc的测定需经过预处理及化学分离纯化等过程,由于流程复杂,往往存在锝的损失,因此选择合适的示踪剂是准确测定锝含量的关键。本工作采用静态法与柱实验相结合,分别研究了固相萃取树脂TEVA及离子交换树脂AG1-X4对样品中99Tc的分离纯化条件,探究了Re和Tc在化学分离纯化过程中的行为相似性。结果表明:TEVA及AG1-X4树脂对ReO-4和TcO-4都有着较强的吸附能力,选择pH为9~11范围上柱,采用高浓度HNO3洗脱,Re和Tc的化学行为基本一致,且回收率均在90%以上。通过控制实验条件,可利用Re作为Tc的稳定非同位素化学类似物获取99Tc在分析流程中的化学回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VA ag1-X4 柱行为 99Tc RE
下载PDF
Antifungal Activity of Compounds Isolated from Bamboo Vermicompost against <i>Rhizoctonia solani</i>AG1-IB
7
作者 Xiaodong You Daigo Wakana +2 位作者 Kazuki Ishikawa Tomoo Hosoe Motoaki Tojo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2019年第12期957-970,共14页
Vermicompost has become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to chemical pesticide because of its disease suppression effect during these decades. However,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vermicompost suppress plant disease are not well-u... Vermicompost has become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to chemical pesticide because of its disease suppression effect during these decades. However,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vermicompost suppress plant disease are not well-understood. Antifungal compounds, which are released by beneficial organisms in the vermicompost,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hibiting plant pathogens;however, these mechanisms have not been widely examined. In this study, Sterilized Water Extracts of bamboo vermicompost (SWE), using a 0.22-μm cellulose acetate filter, significantly (P < 0.05) inhibited the mycelium growth of Rhizoctonia solani AG1-IB on a Potato Dextrose Agar (PDA) plate. This suggests that antifungal compounds are present in bamboo vermicompost. The ethanol acetate (EtOAc) crude extracts of bamboo vermicompost showing antifungal activity were further separated. Two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EtOAc fraction of bamboo vermicompost and characterized as ergosterol peroxide (1) and (22E, 24R)-5α,8α-epidioxyergosta-6,9(11),22-trien-3β-ol (2). Their chemical structures and mass spectra were determined b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nd mass spectrometry analyses. Ergosterol peroxide tested at 150, 300, 600, and 900 μg showed 13%, 22%, 34%, and 53% mycelial growth inhibition against R. solani AG1-IB, respectively. Because EtOAc crude extracts of the initial substrate materials of bamboo vermicompost did not inhibit mycelium growth of R. solani AG1-IB, antifungal compounds in the vermicompost may be released by microbes but not from the original substrates during vermicompos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fungal Compound ERGOSTEROL Peroxide VERMICOMPOST Rhizoctonia SOLANI ag1-IB
下载PDF
地质样品铊同位素分析预处理方法优化
8
作者 柒锦捷 余红霞 +3 位作者 徐庆鸿 袁永海 杨锋 张惠评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23,共11页
铊同位素体系可以示踪天体演化、古环境变化、矿床成因及污染物迁移等地质过程。然而,目前用于铊同位素分析的样品消解和离子交换方法耗时较长,往往需要两周甚至更久;为了提高化学前处理效率,本文采用微波消解法分解样品,以AG1-X8阴离... 铊同位素体系可以示踪天体演化、古环境变化、矿床成因及污染物迁移等地质过程。然而,目前用于铊同位素分析的样品消解和离子交换方法耗时较长,往往需要两周甚至更久;为了提高化学前处理效率,本文采用微波消解法分解样品,以AG1-X8阴离子交换树脂纯化铊,采用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测试,仪器的质量歧视用铅同位素标准溶液(NIST SRM981)校正。通过考察消解条件、淋洗曲线和基质效应,结果表明:采用微波消解法,在2mL硝酸-2mL氢氟酸-0.5mL高氯酸的混合酸体系中选用适当的消解程序可以将0.2g土壤标准物质GBW07406消解完全,总耗时不超过2h;利用AG1-X8树脂,上样后,依次以2mL 2mol/L硝酸-1%溴水淋洗6次、2mL超纯水淋洗1次和2mL 0.1mol/L盐酸-6%二氧化硫淋洗5次(收集铊),可有效地纯化铊;常见共存元素的干扰实验结果显示,树脂填充量为2mL时,该淋洗流程所允许上样溶液中含有三价铁和三价铝离子的量分别不应超过2.56mmol和4.90mmol,否则会使铊的回收率降低。将此方法应用于4个地质标准物质中铊同位素比值的测定,ε^(205)TlGSB Tl的精密度(2SD,n=6)均优于0.3;与文献的结果对比显示,标准物质NOD-P-1、GBW07406和GSP-2的ε^(205)Tl差值(ε^(205)Tl_(NIST 997)-ε^(205)Tl_(GSB Tl))均为0.8,NOD-A-1的ε^(205)Tl差值为0.7,说明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此外,可以估算标准物质GSB 04-1758-2004相对于NIST 997的ε^(205)Tl值应约等于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氢氟酸-高氯酸 微波消解 ag1-X8阴离子交换树脂 铊同位素组成 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下载PDF
插层化合物Ag1/4TiSe2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宋庆功 王延峰 +2 位作者 宋庆龙 康建海 褚勇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7827-7832,共6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平面波赝势方法,选用局域密度近似对Ag1/4TiSe2及TiSe2的几何结构进行了优化和总能量计算.计算得到的晶格常量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负的形成能表明有序Ag1/4TiSe2系统的稳定性.布居数、键长、能带结构和态密度的...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平面波赝势方法,选用局域密度近似对Ag1/4TiSe2及TiSe2的几何结构进行了优化和总能量计算.计算得到的晶格常量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负的形成能表明有序Ag1/4TiSe2系统的稳定性.布居数、键长、能带结构和态密度的计算结果显示:Ag以较强的离子性结合于Ag1/4TiSe2中.Ag的插入使得半金属性的TiSe2变为金属性的Ag1/4TiSe2,导电性质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1/4TiSe2 电子结构 插层化合物 第一性原理计算
原文传递
Rhizoctoniasolani AG1-IA侵染玉米过程中组织病理学变化及防卫反应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绍敏 赵新兰 +1 位作者 马亚男 刘爱新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7-42,共6页
以Rhizoctoniasolani-玉米为互作体系,对病害发生不同阶段玉米组织病理学变化及防卫反应有关基因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接种R.solani后20 h在侵染点周围有明显的胼胝质和木质素的沉积。对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木质素含量的动态... 以Rhizoctoniasolani-玉米为互作体系,对病害发生不同阶段玉米组织病理学变化及防卫反应有关基因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接种R.solani后20 h在侵染点周围有明显的胼胝质和木质素的沉积。对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木质素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PAL、POD和PR-1基因的表达动态分析发现,PAL活性在接种后的72 h内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在72 h时出现第一个峰值,随之活性降低,在144 h又呈升高趋势;木质素含量变化趋势与PAL活性变化呈正相关。PAL、POD和PR-1等防卫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在玉米和纹枯病菌亲和互作的过程中也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Rhizoctoniasolani ag1-IA 胼胝质 苯丙氨酸解氨酶 木质素 防卫反应基因
原文传递
离子交换分离过程中铅同位素分馏评估及针对MC-ICPMS铅同位素测定的分离纯化方法的修正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世珍 马健雄 +1 位作者 朱祥坤 唐索寒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85-792,共8页
本文对分离纯化样品过程中铅同位素的分馏进行了评估,并描述了适于MC-ICPMS同位素测定的分离纯化方法。利用AG1-X8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纯化样品中铅的过程确实导致了铅同位素的质量分馏。尽管分离纯化过程导致的铅同位素分馏程度较小(0.4... 本文对分离纯化样品过程中铅同位素的分馏进行了评估,并描述了适于MC-ICPMS同位素测定的分离纯化方法。利用AG1-X8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纯化样品中铅的过程确实导致了铅同位素的质量分馏。尽管分离纯化过程导致的铅同位素分馏程度较小(0.43‰amu-1),但明显超出了仪器的测试误差(0.23‰amu-1),如果样品中铅的回收率太低,会导致铅同位素测试值明显偏离真值。利用AG1-X8阴离子交换树脂,以0.2mL 1mol/L HBr溶液为上样介质,以5mL 1mol/L HBr和0.5mL 2mol/L HCl溶液为淋洗液,1.5mL 6mol/L HCl溶液为洗脱液,利用该分离流程可以保证获得样品中铅同位素的准确值。在本实验研究条件下,相对于过柱前样品,前期淋洗液富集铅的轻同位素(δ208Pb<0),后期淋洗液富集铅的重同位素(δ208 Pb>0),表明在该实验条件下,铅的重同位素组分比轻同位素更容易和树脂结合,AG1-X8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铅的配分系数208 D/204 D大于1。解吸被树脂吸附铅的过程中,铅在不同络合形式间的交换反应可能导致了铅同位素的分馏效应,意味着无机络合物或者有机大分子参与反应的过程可能会导致铅同位素的分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同位素 质量分馏 ag1-X8树脂 元素分离
下载PDF
Pre-S1Ag、Pre-S2Ag及HBV-LP在乙肝病毒检测中的性能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庆果 石文斐 乔楠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对三种HBV表面蛋白(Pre-S1 Ag、Pre-S2 Ag和HBV-LP)在HBV检测中的性能进行比较。方法通过对乙肝患者(包括HBsAg携带者和HBV DNA阳性患者)及健康人群Pre-S1 Ag、Pre-S2 Ag和HBV-LP的检测,对比分析其灵敏度、特异性和检出限。结果在进... 目的对三种HBV表面蛋白(Pre-S1 Ag、Pre-S2 Ag和HBV-LP)在HBV检测中的性能进行比较。方法通过对乙肝患者(包括HBsAg携带者和HBV DNA阳性患者)及健康人群Pre-S1 Ag、Pre-S2 Ag和HBV-LP的检测,对比分析其灵敏度、特异性和检出限。结果在进行HBV筛查时,三种表面蛋白特异性保持在99%~100%,反观Pre-S2 Ag和HBV-LP在检测HBsAg携带者、HBV-DNA阳性患者时,其敏感性表现要比Pre-S1 Ag更高(P<0.001)。三种表面蛋白吸光度与HBV-DNA水平呈正相关(P<0.001),Pre-S2 Ag和HBV-LP在HBV对应的检出限是2~3 Log10IU/mL,反观Pre-S1 Ag对HBV的检出限高于5 Log10IU/mL。结论通过Pre-S2 Ag、HBV-LP、Pre-S1 Ag对比来看,前面两者的敏感性较高,检出限较低,故可以用于HBV筛查、识别病毒的血清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 Pre-S1 Ag Pre-S2 Ag HBV-LP
下载PDF
湿化学法ANNT纳米前驱体的反应机理与微观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玲霞 郭炜 +2 位作者 吴霞宛 王洪儒 张志萍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70-574,共5页
利用柠檬酸盐法制备了(Ag1-xNax)(Nb1-xTax)O3(简称ANNT)纳米粉体材料,通过TEM分析可观察到其颗粒度<50nm,且团聚较小.论文对柠檬酸盐法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分析了不同烧结温度下的显微结构变化,证实ANNT系统可在1040-1060... 利用柠檬酸盐法制备了(Ag1-xNax)(Nb1-xTax)O3(简称ANNT)纳米粉体材料,通过TEM分析可观察到其颗粒度<50nm,且团聚较小.论文对柠檬酸盐法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分析了不同烧结温度下的显微结构变化,证实ANNT系统可在1040-1060℃范围内致密化.XRD分析结果表明系统中所生成的主晶相为AN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酸盐法 (ag1-xNax)(Nb1-xTax)O3 纳米粉体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小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膜突触蛋白表达 被引量:2
14
作者 叶雪 马春潮 +1 位作者 姚扬 臧大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9期3527-3532,共6页
背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是神经系统主要的神经营养因子之一,目前已经被证明有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作用。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干预下,肌萎缩侧索硬化SOD1G93AG1H转基因小鼠运动功能的改变,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情况... 背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是神经系统主要的神经营养因子之一,目前已经被证明有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作用。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干预下,肌萎缩侧索硬化SOD1G93AG1H转基因小鼠运动功能的改变,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情况,突触蛋白的水平改变及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数目与突触蛋白水平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取新出生SOD1G93AG1H转基因小鼠(肌萎缩侧索硬化模型小鼠)60只分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组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组各30只,取新出生野生B6SJL小鼠3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组腹腔注入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肌萎缩侧索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入安慰剂生理盐水。分别于出生后60,90,120d采用Rotarod方法评估小鼠运动功能的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和突触蛋白并计数,用spearman方法评估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数目与突触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组相比,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组小鼠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和突触蛋白水平显著增高。小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加与突触蛋白水平的增呈正相关。提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神经保护机制可能与其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和提升突触蛋白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干细胞培养与分化 肌萎缩侧索硬化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 神经干细胞 突触蛋白 SOD1G93ag1H转基因小鼠 细胞因子 运动功能 转棒仪 部级基金
下载PDF
中国南方八省(自治区)水稻纹枯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的SSR分析 被引量:20
15
作者 王玲 左示敏 +3 位作者 张亚芳 陈宗祥 黄世文 潘学彪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2538-2548,共11页
【目的】明确中国南方水稻纹枯病菌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结构,为研究该病害的流行规律提供信息。【方法】采用8个SSR荧光标记对收集自中国南方8省(自治区)的188个水稻纹枯病菌进行检测。利用POPGENE version 1.31软件计算各项遗传多样性参... 【目的】明确中国南方水稻纹枯病菌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结构,为研究该病害的流行规律提供信息。【方法】采用8个SSR荧光标记对收集自中国南方8省(自治区)的188个水稻纹枯病菌进行检测。利用POPGENE version 1.31软件计算各项遗传多样性参数,近交系数由FSTAT 2.9.3软件估算。基于马尔可夫链模型,采用GENEPOP 4.2软件以卡方检验估计Hardy-Weinberg平衡。应用Arlequin 3.1软件进行分子方差变异分析,并通过遗传分化系数计算基因流。基于Nei’s遗传距离,利用MEGA5.0软件构建UPGMA树状图。使用STRUCTURE 2.3.3软件的贝叶斯聚类法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并估计群体间遗传混杂程度。采用Mantel test检测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结果】8个地理群体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025和2.071。Shannon’s信息指数为0.659—1.088,平均为0.859。等位基因丰富度为2.500—5.152,平均为3.858。观测杂合度为0.425—0.619,平均为0.506。期望杂合度为0.399—0.546,平均为0.472。总群体水平的近交系数(FIS=-0.069)为负值,表明总群体内杂合子过剩(纯合子缺失)。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表明,在6个群体中存在因杂合子的缺失或过剩引起的平衡偏离,暗示了水稻纹枯病菌同时具有克隆生长和有性繁殖,两种繁殖方式间的平衡因群体而异。AMOVA分析结果显示,有88.14%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部的个体间,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Mantel检测发现,遗传距离与其地理距离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22,P=0.025)。UPGMA聚类表明,所有群体可被划分为遗传分化明显的两个亚群(FST=0.209—0.624),其中位于珠江沿岸的广宁和长塘群体为一个组群,而位于长江沿岸的6个群体为另一组群,与遗传结构分析结果一致。位于长江沿岸的群体遗传混杂明显,基因交流水平高(Nm=2.525—8.447),群体分化程度较低(FST=0.029—0.094)。【结论】中国南方水稻纹枯病菌分布范围广泛、可能的混合繁殖模式以及菌核或菌丝具有远距离传播特性,是导致其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的原因。长江亚群内部个体在不同群体之间的迁移所形成的基因流动,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而长江亚群和珠江亚群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推测病原菌有限的长距离迁移可能是群体遗传变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菌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基因流
下载PDF
Ag/TS-1催化丙烯直接气相氧化合成环氧丙烷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瑞璞 郝敬泉 +2 位作者 郭新闻 王祥生 刘学武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50,共7页
丙烯气相催化氧化合成环氧丙烷的反应,以Ag/TS-1作催化剂,分子氧作氧化剂,在实验室常压固定床石英反应器上进行。考察了Ag/TS-1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处理方式及反应条件对丙烯直接气相氧化反应性能的影响,即Ag负载量、载体、TS-1载体的n(S... 丙烯气相催化氧化合成环氧丙烷的反应,以Ag/TS-1作催化剂,分子氧作氧化剂,在实验室常压固定床石英反应器上进行。考察了Ag/TS-1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处理方式及反应条件对丙烯直接气相氧化反应性能的影响,即Ag负载量、载体、TS-1载体的n(Si)/n(Ti)、催化剂焙烧温度、催化剂焙烧方式、反应温度(θ)、气体体积空速(GHSV)、V(C3H6)/V(O2)及V(C3H6)/V(H2)等因素对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2是反应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种。Ag的最佳负载量为2%(质量分数),载体TS-1的最佳n(Si)/n(Ti)=64,Ag/TS-1催化剂在450℃空气中焙烧效果最好。w(Ag)=2%的Ag/TS-1(n(Si)/n(Ti)=64),在150℃、V(C3H6):V(O2):V(H2):V(N2)=1:2:3:12、GHSV=4000 h-1条件下反应,催化剂的性能最佳;在该条件下反应70 min后,丙烯转化率(x(C3H6))和环氧丙烷选择性(SPO)分别为1.37%和93.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丙烷 Ag/TS-1 气相氧化 丙烯 分子氧
下载PDF
改性Ag/TS-1上丙烯直接气相氧化合成环氧丙烷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瑞璞 郭新闻 +2 位作者 王祥生 王传付 郝敬泉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0-27,共8页
在150℃、常压固定床石英反应器中,考察了Ag/TS 1催化剂上分别添加Cu、Pd、La,水汽处理,硅烷化处理及洗涤程度等处理方法对丙烯气相氧化性能的影响。采用UV Vis、TEM和ICP等分析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少量Pd的存在有利于提... 在150℃、常压固定床石英反应器中,考察了Ag/TS 1催化剂上分别添加Cu、Pd、La,水汽处理,硅烷化处理及洗涤程度等处理方法对丙烯气相氧化性能的影响。采用UV Vis、TEM和ICP等分析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少量Pd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在催化剂的制备过程中,La沉淀于载体上再担载Ag与La浸渍于载体上再担载Ag相比,环氧丙烷(PO)的选择性由90%下降至64%。水汽处理会使催化剂性能大幅度下降。对载体进行适量的硅烷化处理,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TEM测试表明,过量的SiO2担载量使担载于催化剂表面的Ag颗粒增大,从而使环氧丙烷的选择性由98%下降至90%。当SiO2担载量为2%(质量分数)时,丙烯转化率和环氧丙烷选择性分别为2.1%和98%。在制备过程中未经洗涤的催化剂比经过洗涤的催化剂的Ag和K的含量略高,表现出较佳的催化性能,其活性和选择性分别为2.43%和86.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丙烷 丙烯 Ag/TS-1 分子氧 改性
下载PDF
单微乳液中制备Ag/TS-1及丙烯气相环氧化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传付 郭新闻 +2 位作者 王轶农 王祥生 王金雪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28,共5页
采用N2H4还原含AgNO3的单微乳液制备了Ag/TS-1催化剂。TEM表征结果表明,Ag高度分散于TS-1之上。以H2、O2存在下的丙烯气相环氧化为探针反应,考察了Ag/TS-1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采用Ag/TS-1为催化剂,Ag的负载量为1%(质量分数,下同),823 ... 采用N2H4还原含AgNO3的单微乳液制备了Ag/TS-1催化剂。TEM表征结果表明,Ag高度分散于TS-1之上。以H2、O2存在下的丙烯气相环氧化为探针反应,考察了Ag/TS-1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采用Ag/TS-1为催化剂,Ag的负载量为1%(质量分数,下同),823 K焙烧后,373 K下反应30 min时,丙烯转化率为1.69%,环氧丙烷(Propylene oxide,PO)选择性为93.2%。当Ag的负载量超过2%时,反应过程中生成大量的热,造成PO的选择性下降。采用Ag的负载量为8%的Ag/TS-1催化剂,消除热效应后,丙烯的转化率为2.46%,PO的选择性为7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 环氧化 环氧丙烷 微乳液 N2H4 Ag/TS-1
下载PDF
乙型肝炎患者PreS1Ag、HBV-DNA以及肝功能联合检测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易伟莲 崔国辉 +1 位作者 欧超伟 袁汉尧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27期71-72,共2页
目的:通过对乙肝患者进行"乙肝两对半"、前S1抗原(PreS1Ag)、HBV-DNA以及肝功能的联合检测,了解乙肝患者各项指标的相关性以及HBV-DNA和PreS1Ag阳性患者及乙肝五项不同阳性组别与肝功能的损害关系。方法:"乙肝两对半&qu... 目的:通过对乙肝患者进行"乙肝两对半"、前S1抗原(PreS1Ag)、HBV-DNA以及肝功能的联合检测,了解乙肝患者各项指标的相关性以及HBV-DNA和PreS1Ag阳性患者及乙肝五项不同阳性组别与肝功能的损害关系。方法:"乙肝两对半"、前S1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DNA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功能采用日本奥林巴斯AL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215例乙肝五项不同阳性组别的患者中共有189例前S1抗原阳性,阳性率为87.91%,其中有109例HBeAg阳性患者前S1抗原阳性为102例,HBV-DNA阳性为98例,符合率为96.08%(98/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9例"大三阳"患者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者占68.81%,63例"小三阳"患者ALT升者占38.1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eS1Ag不仅能够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而且更是病毒感染性的指标,与HBeAg、HBV-DNA、ALT呈正相关,这对乙肝患者的诊治和疗效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PRES1AG HBV-DNA 肝功能
下载PDF
HBVpreS_1-Ag、HBVpreS_2-Ag、HBV-DNA、HBVM的相关性分析及其意义 被引量:18
20
作者 乐爱平 鞠北华 胡庆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44-346,共3页
探讨HBV感染者血清中HBVM、HBV -DNA、HBVpreS1-Ag及HBVpreS2 -Ag的相关性及其意义。采用ELISA法检测HBVM、HBVpreS1抗原和HBVpreS2 抗原 ,FQ -PCR定量检测HBV -DNA。HBeAg与HBVpreS1抗原、HBVpreS2 抗原、HBV -DNA在HBV感染者血清中具... 探讨HBV感染者血清中HBVM、HBV -DNA、HBVpreS1-Ag及HBVpreS2 -Ag的相关性及其意义。采用ELISA法检测HBVM、HBVpreS1抗原和HBVpreS2 抗原 ,FQ -PCR定量检测HBV -DNA。HBeAg与HBVpreS1抗原、HBVpreS2 抗原、HBV -DNA在HBV感染者血清中具有良好的平行关系 ,其阴 /阳性符合率均高于 73 1%。HBV -DNA、HBVpreS1抗原、HBVpreS2 抗原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HBeAg、HBV -DNA、HBVpreS1抗原、HBVpreS2抗原之间高度相关。HBVpreS1抗原和HBVpreS2 抗原较HBeAg敏感。应用HBVpreS1抗原、HBVpreS2 抗原、HBV -DNA及HBVM同时进行联合检测 ,对HBV感染的早期诊断 ,了解HBV复制、转归 ,更确切地掌握病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preS1—Ag HBVpreS2—Ag HBV—DNA HBVM 相关性分析 乙型肝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