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GM-S3基质细胞共培养对中性粒细胞自发凋亡及其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永荣 范玉龙 +7 位作者 吕梦楠 马润芝 孙孟宇 孔鑫 王彤 冯四洲 韩明哲 许元富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19年第8期1558-1568,共11页
AGM-S3细胞是从小鼠主动脉–性腺–中肾区(aorta-gonad-mesonephros, AGM)分离的细胞系。该文通过建立体外AGM-S3基质细胞共培养体系,以揭示AGM-S3细胞对终末分化中性粒细胞存活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AGM-S3细胞共培养显著延迟了中... AGM-S3细胞是从小鼠主动脉–性腺–中肾区(aorta-gonad-mesonephros, AGM)分离的细胞系。该文通过建立体外AGM-S3基质细胞共培养体系,以揭示AGM-S3细胞对终末分化中性粒细胞存活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AGM-S3细胞共培养显著延迟了中性粒细胞的死亡(半衰期从20 h延长到48 h),同时维持中性粒细胞正常的趋化、吞噬和活性氧释放功能。进一步研究表明,AGM-S3细胞可能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如IL-6、MCP-1和IL-1α等)激活中性粒细胞促存活信号通路(比如Akt),促进Mcl-1和Bcl-xl持续表达,且抑制Caspase-3分子活化。在腹膜炎小鼠模型中,将体外共培养24 h的中性粒细胞从尾静脉输注到小鼠体内,其可以正常募集到炎症部位。研究结论提示,AGM-S3细胞可以维持终末分化中性粒细胞的存活和功能,而且这些中性粒细胞在移植到小鼠体内后具有正常的免疫活性。该研究将为今后针对粒缺和难治性感染病人的输注,以及中性粒细胞功能修饰等研究提供新的策略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 agm-s3细胞 凋亡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促进成体造血发生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秀秀 王蓓蕊 +7 位作者 陈谊金 薛原 周涯 边国慧 赖默温 周琼秀 张勇刚 马峰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17-122,共6页
目的探讨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hiPSCs)在神经分化因子作用下生成的间充质干细胞(N-MSCs)对成体造血的影响。方法 1)与神经发育相关的MSCs的获得:hiPSCs在向前脑类器官培养过程中分离纯化出1个性质稳定的细胞系,命名为N-MSCs,通过形态学... 目的探讨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hiPSCs)在神经分化因子作用下生成的间充质干细胞(N-MSCs)对成体造血的影响。方法 1)与神经发育相关的MSCs的获得:hiPSCs在向前脑类器官培养过程中分离纯化出1个性质稳定的细胞系,命名为N-MSCs,通过形态学观察、流式检测和脂肪、成骨、软骨细胞分化实验对其进行鉴定。2)N-MSCs对成体造血的影响:人胚胎干细胞(hESCs)与鼠AGM-S3细胞共培养获得的CD34^+细胞分别与AGM-S3、N-MSCs(2×10~4个)共培养,单独悬浮培养为对照组(CD34^+组,1×10~4个),流式检测关于造血干/祖细胞(CD34^+CD45^+)和巨噬细胞(Mφ)表面标记的变化。3)N-MSCs对人脐带血来源的巨噬细胞(CB-Mφ)的影响:Mφ分别与脐带MSCs(UC-MSCs)、N-MSCs(2.5×10~5个)在transwell中共培养,Mφ单独培养为对照组(5×10~5个),再用IL-4对Mφ做刺激试验。用MGG染色、流式检测、qRT-PCR等方法分析Mφ形态学、M2型Mφ相关表面标记CD206和IL-10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CD34^+组及其分别与AGM-S3、N-MSCs 2个共培养组培养10 d时收获的CD34^+CD45^+细胞数量(×10~3个)分别为:0.44±0.045 vs 0.63±0.170 vs 2.93±0.190(P<0.01);Mφ数量(×10~4个)分别为1.70±0.046 vs 1.49±0.057 vs 2.46±0.086(P<0.05)。Mφ与UC-MSCs共培养组及与N-MSCs共培养组CB-Mφ的CD206占比(%)为56.1±1.15 vs 60.0±1.76(P<0.05)、IL-10的相对表达量为6.8±0.748 vs 8.10±0.804(P<0.01)。结论 N-MSCs能促进成体造血和CB-Mφ向M2型Mφ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成体造血 神经分化因子 人胚胎干细胞 agm-s3 人脐带血 巨噬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