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GTR1基因多态性与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孟令梅 李娟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397-399,共3页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受体(AGTR1) A1166C基因多态性与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醛固酮(ALD)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8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门诊就诊的100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为对象,设...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受体(AGTR1) A1166C基因多态性与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醛固酮(ALD)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8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门诊就诊的100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为对象,设为EH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的7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原位杂交荧光染色脱氧核糖核酸测序(微测序)检测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双抗体夹心法测定EH患者及正常体检者的立位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水平,并研究EH患者不同基因型(AA、AC、CC)与各激素水平的关系。结果 EH组与对照组相比,年龄、性别、身高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别(P>0.05); EH组AC/CC基因型及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 EH组与对照组相比较,EH组AngⅡ、ALD水平及ALD/PRA高于对照组(P<0.05); EH组与对照组相比,AA基因型之间及AC/CC基因型之间PRA、AngⅡ、ALD水平及ALD/PR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EH组中AC/CC基因型与AA基因型相比,AC/CC基因型ALD水平及ALD/PRA高于AA基因型(P<0.05),而PRA、AngⅡ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AGTR1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有关,EH患者AGTR1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ALD水平及ALD/P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agtr1基因多态性 血管紧张素Ⅱ 醛固酮
下载PDF
AGTR1 (A1166C)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2
作者 何昕宇 王莉 王玲玲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3期1880-1887,共8页
目的:探究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AGTR1) (A1166C)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风险因素及预后相关性,为进一步推动脑梗死的二级预防以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1年8月期间就诊于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首发症状性脑梗死患者50例... 目的:探究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AGTR1) (A1166C)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风险因素及预后相关性,为进一步推动脑梗死的二级预防以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1年8月期间就诊于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首发症状性脑梗死患者50例(男性39例,女性患者11例),平均年龄(66.6 ± 10.54)岁。以A1166C基因型进行分组:野生型组(AA)、突变组(AC CC),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量表评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及疾病是否复发。结果:1)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年龄、症状首发年龄、出院时NIHSS评分、AGTR1 (A1166C)基因型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 单因素分析示AGTR1 (A1166C)基因多态性均与脑梗死患者的严重程度、复发、Barthel指数具有相关性(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AGTR1 (A1166C)基因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AC、CC基因型脑梗死患者的复发率是AA型的8.72倍,即AGTR1 (A1166C)基因突变时,脑梗死的复发率增高。结论:AGTR1 (A1166C)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联,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tr1 (A1166C)基因 脑梗死 预后
下载PDF
AGTR1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多种易患因素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雪冬 李娟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CAS 2018年第6期24-25,29,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I型血管紧张素II受体(AGTR1)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H)多种易患因素(性别、年龄、家族遗传史、体重指数、血糖、血脂、吸烟史)的关系。方法:EH患者100人,健康对照组99人。收集临床资料并采取原位杂交荧光染色脱氧核糖... 目的:探讨分析I型血管紧张素II受体(AGTR1)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H)多种易患因素(性别、年龄、家族遗传史、体重指数、血糖、血脂、吸烟史)的关系。方法:EH患者100人,健康对照组99人。收集临床资料并采取原位杂交荧光染色脱氧核糖核酸测序(微测序)测定方法进行AT1R基因DNA的提取、目的片段的扩增及PCR产物的酶切和基因型判断。对所有研究对象均测定收缩压、舒张压,检测空腹血糖(BS)、空腹血清TC、甘油三酯(TG)浓度,计算BMI,并询问年龄、性别、有无吸烟史、高血压家族史做好记录。结果:EH组AC基因型及C等位基因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 EH组AA、AC基因型家族史与吸烟史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年龄、性别、BMI及血糖、血脂没有显著区别(P> 0. 05); EH组AC基因型BMI、家族史、吸烟史显著高于AA基因型(P <0. 05)。结论:AGTR1基因与高血压的发病有关; AGTR1基因A1166C位点基因突变可能与家族史、吸烟史、BMI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H agtr1基因多态性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AGTR1基因甲基化及其与超重、腹型肥胖联合作用对糖尿病患病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曾昭楠 林谋凤 +5 位作者 孙义 林少炜 林杰 万春雨 李煌元 吴思英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60-1364,共5页
目的了解AGTR1基因甲基化及其与超重、腹型肥胖联合作用对糖尿病患病的影响,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5年4—9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福建省福清市、长乐市和南安市抽取60个社区共8 371名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 目的了解AGTR1基因甲基化及其与超重、腹型肥胖联合作用对糖尿病患病的影响,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5年4—9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福建省福清市、长乐市和南安市抽取60个社区共8 371名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方法抽取其中在福清市3个社区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进行1:4病例对照匹配的205名居民进行AGTR1基因甲基化水平测定,并采用叉生分析表结合logistic回归模型与Delta法分析AGTR1基因甲基化与超重、腹型肥胖联合作用对糖尿病患病的影响。结果福建省福清市、长乐市和南安市8 371名居民中,患糖尿病者705例,糖尿病患病率为8.42%;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规律饮食情况等混杂因素调整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重者患糖尿病的风险为正常体重者的1.999倍(OR=1.999,95%CI=1.671~2.392),腹型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风险为非腹型肥胖者的1.272倍(OR=1.272,95%CI=1.060~1.527);经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规律饮食情况、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等混杂因素调整后,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GTR1基因低甲基化者患糖尿病的风险为高甲基化者的2.222倍(OR=2.222,95%CI=1.093~4.518);联合作用分析结果显示,超重且AGTR1基因低甲基化者患糖尿病的风险为非超重且AGTR1基因非低甲基化者的3.584倍(OR=3.584,95%CI=1.175~10.928),腹型肥胖且AGTR1基因低甲基化者患糖尿病的风险为非腹型肥胖且AGTR1基因非低甲基化者的4.141倍(OR=4.141,95%CI=1.138~15.075);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超重和腹型肥胖与AGTR1基因低甲基化均不存在相乘和相加交互作用(均P> 0.05)。结论 AGTR1基因低甲基化水平与超重、腹型肥胖联合作用均可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agtr1基因甲基化 超重 腹型肥胖 联合作用 影响
原文传递
AGTR1基因多态性与多系统疾病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孟令梅 李娟 +2 位作者 李小芳 吴春丽 彭博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CAS 2020年第1期60-63,共4页
多个研究显示AGTR1基因的1166A→C突变与糖尿病、脑梗死、原发性高血压、乳腺癌等其他肿瘤、慢性肾脏病等疾病有关。目前对于高血压方面的研究较为广泛,在高血压病有关研究中,有学者证明1166A→C突变会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多个研究显示AGTR1基因的1166A→C突变与糖尿病、脑梗死、原发性高血压、乳腺癌等其他肿瘤、慢性肾脏病等疾病有关。目前对于高血压方面的研究较为广泛,在高血压病有关研究中,有学者证明1166A→C突变会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中肾素、醛固酮水平,因此,研究原发性高血压遗传机制及AGTR1基因的1166A→C突变是否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水平,这将为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tr1基因多态性 高血压 糖尿病 脑梗死 肾病
原文传递
AGTRI基因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单梓梅 严卫丽 张源明 《地方病通报》 2006年第3期72-74,共3页
关键词 agtr1基因 高血压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