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前诊断3M综合征OBSL1基因杂合突变1例
1
作者 马丽文 马朝霞 +1 位作者 史向荣 张慧萍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431-432,共2页
3M综合征(3M syndrome,OMIM#273750,614205,612921)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Miller、McKusick和Malvaux 3位遗传学家于1975年首次报道[1],并以其名字首字母缩写命名为3M综合征。国外报道该病约100余例,而国内仅11例[2-6]。
关键词 产前诊断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遗传学家 突变 L1基因 OMIM
下载PDF
FUT1基因杂合或纯合突变致类孟买血型形成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张进萍 郑妍 孙冬妮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5-198,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类孟买血型表型形成的分子机制。采用血清学方法鉴定个体红细胞H抗原;采用高保真PCR扩增检测个体的ɑ1,2岩藻糖基转移酶(FUT1)基因编码区序列,并进行测序、比对分析,以查明个体类孟买血型的发生机制。结果表明:凝胶电泳... 本研究旨在探讨类孟买血型表型形成的分子机制。采用血清学方法鉴定个体红细胞H抗原;采用高保真PCR扩增检测个体的ɑ1,2岩藻糖基转移酶(FUT1)基因编码区序列,并进行测序、比对分析,以查明个体类孟买血型的发生机制。结果表明:凝胶电泳分析证实成功扩增FUT1基因编码区全长序列;克隆后测序、比对发现:个体1的1条染色体上FUT1基因为h1(547-552delAG),另1条染色体上为h4(35C>T),为h1h4杂合子;个体2,3的2条染色体上FUT1基因均为h1(547-552delAG),为h1h1纯合子。结论:FUT1基因杂合或纯合突变均可致类孟买血型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孟买血型 α1 2岩藻糖基转移酶 FUT1基因突变 FUT1基因突变
下载PDF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ALDH18A1基因新发突变1例报告
3
作者 李珊 李海鹏 +3 位作者 徐文豪 唐伟龙 范辉辉 黄仁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9期832-833,共2页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是一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较高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已发现79个致病基因位点,与ALDH18A1基因突变相关的HSP称SPG9型,包括SPG9A和SPG9B。目前为止,只有两个SPG9B家族ALDH18A1基因突...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是一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较高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已发现79个致病基因位点,与ALDH18A1基因突变相关的HSP称SPG9型,包括SPG9A和SPG9B。目前为止,只有两个SPG9B家族ALDH18A1基因突变的报道,SPG9B的临床特征尚未充分确定,现报道1例具有新ALDH18A1突变位点的SPG9B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二代测序 aldh18a1基因杂合突变
下载PDF
一个汉族Leber先天性黑矇家系CRB1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的全外显子组测序
4
作者 曹迎杰 肖小强 +2 位作者 陈少婉 郑玉倩 陈浩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26-530,共5页
目的鉴定一个汉族Leber先天性黑矇(LCA)家系的致病突变基因。方法2011年8月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收集一个中国潮汕地区汉族LCA家系,对家系成员进行病史采集,绘制家系图,测定最佳矫正视力并行眼压测量和眼底检查。采集家系成员的外周... 目的鉴定一个汉族Leber先天性黑矇(LCA)家系的致病突变基因。方法2011年8月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收集一个中国潮汕地区汉族LCA家系,对家系成员进行病史采集,绘制家系图,测定最佳矫正视力并行眼压测量和眼底检查。采集家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5 ml,提取DNA,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逐步筛选,在家系内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该家系共3代11名成员,Ⅱ2和Ⅱ4为LCA患者,为同胞姐妹,患者父母(Ⅰ-1和Ⅰ-2)及患者子女(Ⅲ-1,Ⅲ-2,Ⅲ-3和Ⅲ-4)表型均正常,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特征。患者均为幼年期发病,视力分别是手动和光感,视网膜呈椒盐状色素沉着。先证者外显子组测序逐步筛选结果显示,在CRB1基因上存在2个复合杂合突变位点,即c.2234C〉T,p.T745M和c.3488G〉T,p.C1163F。Sanger测序验证后证实,2例患者(Ⅱ-2和Ⅲ-4)均携带该2个复合杂合突变。父亲和母亲分别携带其中1个突变,其他3名表型正常家系成员携带其中1个突变或者2个突变均为阴性。结论本研究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的方法在一个中国汉族LCA家系中鉴定出CRB1基因的2个复合杂合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ber先天性黑矇 全外显子组测序 突变 CRB1基因 家系
下载PDF
中国遗传性胰腺炎患者胰蛋白酶原基因多位点杂合突变及其临床特征(英文)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奇才 郜峰 +3 位作者 庄则豪 杨滨 林寿榕 伊强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69-1278,共10页
用基因产物直接测序法对2个遗传性胰腺炎家系中胰腺炎患者(共有4例成员)的胰蛋白酶原基因(cationic trypsinogen,PRSS1)5个外显子进行测序,并分析其各自的临床特征.在4例胰腺炎患者中均出现了PRSS1基因杂合突变,但两家系PRSS1基因突变... 用基因产物直接测序法对2个遗传性胰腺炎家系中胰腺炎患者(共有4例成员)的胰蛋白酶原基因(cationic trypsinogen,PRSS1)5个外显子进行测序,并分析其各自的临床特征.在4例胰腺炎患者中均出现了PRSS1基因杂合突变,但两家系PRSS1基因突变的位点不同,且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其中家系1出现6例糖尿病患者且发病年龄较家系2明显延迟,平均发病年龄为29岁,分析其PRSS1基因发现3号外显子336位碱基存在G→A杂合性突变,为中性突变,表达的氨基酸从赖氨酸(Lys)→赖氨酸(Lys),同时在同一外显子的361位碱基还存在另一个G→A杂合性突变,造成121位的丙氨酸(Ala)被苏氨酸(Thr)所取代,胰蛋白酶原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其与抑制因子的结合位点消失,"保护失败"而产生有活性的胰蛋白酶,造成胰腺自身的消化.而家系2未发现糖尿病患者,其胰腺炎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不增高,先证者(Ⅲ8)在胰腺炎发病过程中表现为CD4+T/CD8+Tcell和乙肝表面抗体(anti-HBs)随病程进展逐渐降低,而Ⅲ7不表现出此现象,分析其PRSS1基因发现3号外显子361位碱基同样存在G→A(c.361G→A)突变,而且在415位还存在一个杂合性突变点T→A(c.415T→A),其中c.415T→A不存在于Ⅲ7.胰蛋白酶原基因存在多种形式的突变,而且与临床表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胰腺炎 PRSS1基因突变 突变 多位点 临床表型 胰蛋白酶
下载PDF
SLC4A1复合杂合突变致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并远端肾小管酸中毒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5
6
作者 陈雁 许珊珊 +1 位作者 白海涛 杨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18-421,共4页
目的分析SLC4A1复合杂合突变致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并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RTA)的临床表型与基因变异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例确诊HS合并dRTA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患儿及父母外周血全外显子测序及Sanger验证结果。结果男性患儿,1岁... 目的分析SLC4A1复合杂合突变致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并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RTA)的临床表型与基因变异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例确诊HS合并dRTA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患儿及父母外周血全外显子测序及Sanger验证结果。结果男性患儿,1岁7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输血依赖性球形红细胞增多、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及生长发育迟缓。检测到患儿SLC4A1基因2个已报道的错义变异c.2102G>A p(.Gly701Asp),c.1988T>C p(.Met663Thr),分别来源于父母。结论经基因检测确诊由SLC4A1复合杂合变异所致的遗传型HS合并dRTA,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型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SLC4a1基因 突变
下载PDF
FBN1基因新发突变致马凡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洪利 侯淼 +1 位作者 王波 严文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41-544,共4页
目的 提高对马凡综合征(MFS)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1例FBN1基因突变的马凡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儿,女性,4岁4个月,有特殊面容(长脸、双眼距稍宽、高颚弓),手指及足趾细长,身材瘦长,身高115.0cm(... 目的 提高对马凡综合征(MFS)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1例FBN1基因突变的马凡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儿,女性,4岁4个月,有特殊面容(长脸、双眼距稍宽、高颚弓),手指及足趾细长,身材瘦长,身高115.0cm(>P97),上肢跨长118.8cm,上部量60cm,下部量55cm,体质量19kg(P50~P85);心尖部可闻及II/6级收缩期杂音。彩色超声心动图示房间隔缺损(4mm),二尖瓣病变伴中度反流,三尖瓣病变伴轻中度反流,主动脉乏氏窦稍增宽;心脏CT示左心房左心室增大;胸片示右肺斑片影、心影稍饱满,右侧膈肌局部向上隆起。患儿既往有右侧上肢骨折史,有双眼屈光不正。提取患儿及其父母静脉血DNA,以外显子芯片捕获加高通量测序法进行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存在FBN1的c.865dupA杂合突变,未曾见报道,该突变导致289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Ile)变为天冬酰胺(Asn),290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Asp)变为终止密码子,使得氨基酸编码提前终止。家系验证显示突变来自患儿父亲,父亲也为MFS,为杂合突变。结论 发现导致MFS的新的FBN1基因外显子杂合突变c.865du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凡综 FBN1基因 突变
下载PDF
FBN1基因c.2418A>G突变对转录影响的研究
8
作者 张岳 李金洁 +2 位作者 刁艳君 杨柳 郝晓柯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9年第6期479-484,共6页
目的探究c.2418A>G突变对原纤维蛋白 1(FBN1)基因转录过程的影响,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利用Life Tech Ion PGM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名既往无致病因素的早发性胸主动脉瘤患者的15个与遗传性主动脉疾病相关基因进行组合检测,发现其FBN... 目的探究c.2418A>G突变对原纤维蛋白 1(FBN1)基因转录过程的影响,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利用Life Tech Ion PGM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名既往无致病因素的早发性胸主动脉瘤患者的15个与遗传性主动脉疾病相关基因进行组合检测,发现其FBN1基因携带c.2418A>G杂合突变。软件预测该突变会导致mRNA异常剪接的发生。利用Minigene技术构建分别带有c.2418A>G位点和正常位点的重组表达载体,转染Hela细胞后抽提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 PCR)和Sanger测序分析。提取患者和健康人血液中淋巴细胞的RNA,利用qRT PCR和测序确认该突变对mRNA剪接的影响。结果MUT Hela细胞内未检测到含有c.2418A>G突变位点的mRNA,FBN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t=3.354,P<0.01);患者淋巴细胞内未检测到含有c.2418A>G突变位点的mRNA,并且3个不同外显子区域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健康人(t=4.979,P<0.01;t=3.243,P<0.05;t=5.017,P<0.01),提示异常mRNA发生完全降解。结论c.2418A>G突变使mRNA发生降解,可能是该患者的致病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和夹层 FBN1基因 突变 MRNA降解
下载PDF
两个BDB1家系基因突变分析和产前诊断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陈 杨娜 +4 位作者 彭建红 冯春 张元珍 曹云霞 郑芳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63-766,共4页
目的:对两个B1型短指(趾)(BDB1)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和产前诊断。方法:提取两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致病基因ROR2的第8外显子和一部分第9外显子进行突变筛查。提取两例孕妇血浆胎儿游离DNA和羊水细胞DNA,... 目的:对两个B1型短指(趾)(BDB1)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和产前诊断。方法:提取两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致病基因ROR2的第8外显子和一部分第9外显子进行突变筛查。提取两例孕妇血浆胎儿游离DNA和羊水细胞DNA,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超声检查评估胎儿表型。结果:两家系中发现同一杂合截短突变c.2273C>A(p.S758X)。无创产前筛查的结果表明,家系1中的Ⅲ3胎儿不携带c.2273C>A杂合突变,家系2中的Ⅲ4胎儿携带c.2273C>A杂合突变,该结果与羊水细胞DNA检测、超声检查的结果一致。结论:c.2273C>A杂合突变为两个BDB1家系的致病原因,推荐综合使用多个指标进行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1型短指症 ROR2基因截短突变 无创产前筛查 产前诊断
下载PDF
POMT1和POMT2基因突变导致的2例α-抗肌萎缩相关糖蛋白病 被引量:1
10
作者 甘思仪 杨海燕 +2 位作者 肖婷 潘邹 吴丽文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15-919,共5页
抗肌萎缩相关糖蛋白病(alpha-dystroglycanopathy,α-DGP)是由于α-抗肌萎缩相关糖蛋白(alphadystroglycan,α-DG)异常糖基化导致的一组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和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国内目前对于该类疾病的临床表现、遗传学特点及诊断方法... 抗肌萎缩相关糖蛋白病(alpha-dystroglycanopathy,α-DGP)是由于α-抗肌萎缩相关糖蛋白(alphadystroglycan,α-DG)异常糖基化导致的一组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和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国内目前对于该类疾病的临床表现、遗传学特点及诊断方法研究较少。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收治2例由O-甘露糖转移酶(protein Omannosyltransferases,PMTs)家族的POMT1、POMT2基因突变导致的α-DGP患者。2例患者均表现为运动落后,伴或不伴有智力损害,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水平显著升高,肌电图检查结果提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符合肌病表现。遗传学检测发现2例患者均有复合杂合突变,2例患者的父母均为携带其中一种突变的杂合子;1例患者为POMT1基因c.824+1G>A,splicing和c.1777G>A,p.A593T,另1例患者为POMT2基因c.604T>G,p.F202V和c.868C>T,p.P290S。利用在线数据库进行预测,结果提示突变位点具有致病性。2例患者分别确诊为先天性肌营养不良伴智力障碍(congenital muscular dystrophy with mental retardation,CMD-MR)及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N型(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type 2N,LGMD2N)。PMTs家族有着相似的序列,基因突变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肌营养不良,且伴随血清CK水平的升高。α-DGP很容易误诊,遗传学检查有益于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及遗传咨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MT1基因 POMT2基因 α-抗肌萎缩相关糖蛋白病 突变 遗传学检查
下载PDF
PMS2中杂合子突变可引起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Lynch综合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Hendriks Y.M.C. Jagmohan-Changur S. +1 位作者 Van Der Klift H.M. 赵天智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 2006年第8期22-23,共2页
Background & Aims: The role of the mismatch repair gene PMS2 in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rcinoma (HNPCC) is not fully clarified. To date, only 7 different heterozygous truncating PMS2 mutations have be... Background & Aims: The role of the mismatch repair gene PMS2 in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rcinoma (HNPCC) is not fully clarified. To date, only 7 different heterozygous truncating PMS2 mutations have been reported in HNPCC-suspected families. Our aim was to further assess the role of PMS2 in HNPCC. Methods: We performed Southern blot analysis in 112 patients from MLH1- , MSH2- , and MSH6- negative HNPCC-like families. A subgroup (n = 38) of these patients was analyzed by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In a second study group consisting of 775 index patients with familial colorectal cancer,we performed immunohistochemistry using antibodies against MLH1,MSH2, MSH6, and PMS2 proteins. In 8 of 775 tumors, only loss of PMS2 expression was found. In these cases, we performed Southern blot analysis and DGGE. Segregat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in the families with a (possibly) deleterious mutation. Results: Seven novel mutations were identified: 4 genomic rearrangements and 3 truncating point mutations. Three of these 7 families fulfill the Amsterdam II criteria. The pattern of inheritance is autosomal dominant with a milder phenotype compared with families with pathogenic MLH1 or MSH2 mutations.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performed in HNPCC-related tumors from proven carriers showed a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high phenotype and loss of PMS2 protein expression in all tumors. Conclusions: We show that heterozygous truncatingmutations in PMS2 do play a role in a small subset of HNPCC-like families. PMS2 mutation analysis is indicated in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a colorectal tumor with Absent staining for the PMS2 prote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 LYNCH综 Southern印迹 突变 HNPCC 大肠癌患者 错配修复基因 免疫组化研究 MLH1
下载PDF
中国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患者中的ATP2C1基因突变
12
作者 任建文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 2006年第10期41-42,共2页
Hailey-Hailey disease(HHD;MIM 16960)is a rare autosomal dominant hereditary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recurrent eruption of vesicles and bullae,predominantly involving the body folds.It is caused by heterozygous mutat... Hailey-Hailey disease(HHD;MIM 16960)is a rare autosomal dominant hereditary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recurrent eruption of vesicles and bullae,predominantly involving the body folds.It is caused by heterozygous mutations in the ATP2C1 gene,encoding the human secretory pathway Ca2+/Mn-ATPase protein 1(hSPCA1).When we studied Chinese patients with HHD,we found two different heterozygous mutations,Q506X and G353V,the former previously reported ina Hungarian patient,and the latter being a novel mutation.In a 38-year-old patient from a four-generation pedigree with a3-year history of severe recurrent blisters,we identified a C →T transition at nucleotide 1696,c(1696C →T),in exon 17 of ATP2C1,resulting in a nonsenes mutation,Gln506X,which resultedin a premature termination codon.In the second patient,who represented a occurrence of sporadic Hailey-Hailey disease,a G →T transversion of nucleotide,c(G1238T),in exon13 of ATP2C1 was detected,which resulted in a Gly353 →Val amino acid substitution(G353V).Our molecular findings further demonstrate that the mutational events in the human ATP2C1 gene encoding the hSPCA1 pump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HH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疱疮患者 ATP2C1 基因突变 族性 大疱 基因突变 酶蛋白 无义突变 终止密码子 分泌途径
下载PDF
2例Hailey-Hailey病患者ATP2C1基因的新突变
13
作者 Rácz E Csikós M +1 位作者 Kárpáti S 潘敏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 2005年第10期46-47,共2页
Benign familial chronic pemphigus (Hailey-Hailey disease,HHD) is a rare hereditary condition characterized by development of blisters at sites of friction and in the intertriginous areas. Mutations in the ATP2C1 gene,... Benign familial chronic pemphigus (Hailey-Hailey disease,HHD) is a rare hereditary condition characterized by development of blisters at sites of friction and in the intertriginous areas. Mutations in the ATP2C1 gene, which encodes the human secretory pathway calcium ATPase 1 (hSPCA1),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possible causative mutations. Studying Hungarian patients with HHD, we found two novel, distinct, heterozygous mutations. In a 65-year-old man with a 41-year history of severe recurrent symptoms, a single nucleotide insertion,1085insA, was detected. In a patient whose symptoms were induced by environmental contact allergens, we found a nonsense mutation, Q506X, in exon 17. Our study further illustrates the diversity of mutational event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HH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P2C1 Hailey-Hailey 基因突变 接触性变应原 无义突变 大疱 摩擦部位 遗传性疾病 突变 族性
下载PDF
UGT1A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引起Crigler-Najjar综合征II型的家系研究
14
作者 罗磊 姚雪兵 +1 位作者 郑素军 杨文龙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8-173,共6页
目的克里格勒-纳贾尔综合征II型(CNS-II)的家系基因特征。方法对一个CNS-II家系(3个CNS-II,1个Gilbert综合征和8个正常人)的UGT1A1基因及相关胆红素代谢基因进行全面分析,从家系分析的角度探索CNS-II基因学基础。结果3例患者由UGT1A1基... 目的克里格勒-纳贾尔综合征II型(CNS-II)的家系基因特征。方法对一个CNS-II家系(3个CNS-II,1个Gilbert综合征和8个正常人)的UGT1A1基因及相关胆红素代谢基因进行全面分析,从家系分析的角度探索CNS-II基因学基础。结果3例患者由UGT1A1基因3位点复合杂合突变(c.-3279T>G,c.211G>A和c.1456T>G)引起CNS-II,未发现与Gilbert综合征及CNS-II等疾病显著相关的多样性位点分布。结论基于CNS-II家族研究,UGT1A1基因3位点复合杂合致病性突变(c.-3279T>G,c.211G>A和c.1456T>G)可能是新发现的CNS-II家系基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里格勒-纳贾尔综 UGT1a1基因 突变 家系研究
原文传递
1例成骨不全患者致病基因鉴定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强 黄泳华 +5 位作者 冯穗华 冼诗瑶 潘焯仪 吴欣新 张妙莲 吴海涛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35-39,共5页
目的鉴定1例成骨不全患者致病基因。方法提取1例成骨不全患者及父母外周血DNA,先用成骨不全相关基因芯片进行捕获测序,再用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患者鉴定出P3H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2164C>T(p.Q722*)和c.466-7T>G,分别来源于父母;c.... 目的鉴定1例成骨不全患者致病基因。方法提取1例成骨不全患者及父母外周血DNA,先用成骨不全相关基因芯片进行捕获测序,再用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患者鉴定出P3H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2164C>T(p.Q722*)和c.466-7T>G,分别来源于父母;c.2164C>T(p.Q722*)为已报道致病性突变,而c.466-7T>G位为新突变。结论该例成骨不全患者的致病基因为P3H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不全 P3H1基因 突变
下载PDF
1例马凡综合征患者新发FBN1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爽 赵军 +1 位作者 薛友余 张娟美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98-103,共6页
目的通过对1例临床诊断为马凡综合征的患儿进行致病基因测序分析,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方法提取先证者及其父母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对筛选出的可疑位点应用Sanger测序技术验证,根据ACMG发布的指南评估变异致病性,并利用生物信... 目的通过对1例临床诊断为马凡综合征的患儿进行致病基因测序分析,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方法提取先证者及其父母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对筛选出的可疑位点应用Sanger测序技术验证,根据ACMG发布的指南评估变异致病性,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蛋白功能软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全外显子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先证者FBN1基因存在c.4016G>T(p.C1339F)杂合错义突变。Sanger测序显示其父母该位点无变异,属于自发突变。根据ACMG指南判定为致病性变异。生物信息学蛋白功能预测结果为有害。结论FBN1基因c.4016G>T(p.C1339F)杂合突变可能是该Marfan综合征患儿的致病原因,检出的新变异丰富了FBN1基因变异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凡综 FBN1基因 突变 基因突变 全外显子测序
原文传递
新生儿先天性肾病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慧 周娜 +1 位作者 杨发康 叶冯 《中国医刊》 CAS 2020年第8期875-878,共4页
目的总结1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WT1基因杂合突变患儿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选取2016年7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四集团军医院儿科收治1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患儿,检测其尿常规和血生化指标。应用二代测序,对遗传病相关... 目的总结1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WT1基因杂合突变患儿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选取2016年7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四集团军医院儿科收治1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患儿,检测其尿常规和血生化指标。应用二代测序,对遗传病相关的436个基因外显子区进行直接测序,分析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相关基因,并利用同样方法检测先证者父母外显子基因突变状态。结果患儿尿常规检测显示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尿潜血(+++),血生化检测显示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间断给予白蛋白以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因患儿病情逐渐加重,家长放弃治疗,办理出院。该先证者外显子基因分析显示:WT1基因(NM024426.4) Exon8:c.1301G>A;p.(Arg43His)杂合,可疑致病突变,为新发突变。应用同样方法,对该先证者父母突变位点WT1(NM024426.4)基因c.1301进行检测,均未检测到特定位点的基因突变,结合先证者父母基因测序结果,不能排除先证者携带嵌合型突变可能。结论 WT1基因的(NM024426.4)Exon8:c.1301G>A;p.(Arg43His)杂合突变是引起新生儿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的原因。对既往有死胎、死产以及不良孕史的孕妇,应在产前基因诊断采用孕20周羊水细胞基因组DNA检测胎儿突变情况,以避免类似疾病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先天性肾病综 WT1基因突变 二代测序 产前诊断
下载PDF
1例LZTR1基因突变导致的Noonan综合征产前诊断与遗传学分析
18
作者 黄军兰 王生兰 李洁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3年第7期1458-1461,共4页
目的对1例孕妇2次妊娠胎儿均颈部透明层(NT)增厚伴周身水肿引起的病因进行探讨及追溯。方法通过产前超声检查、染色体核型G显带技术、CNVs及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技术对胎儿及其家系成员进行研究。结果孕妇2次不良妊娠史产前超声检查均表... 目的对1例孕妇2次妊娠胎儿均颈部透明层(NT)增厚伴周身水肿引起的病因进行探讨及追溯。方法通过产前超声检查、染色体核型G显带技术、CNVs及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技术对胎儿及其家系成员进行研究。结果孕妇2次不良妊娠史产前超声检查均表现为胎儿颈部透明层(NT)增厚伴周身水肿,此次羊水染色体核型为:46,XN,本次羊水(CNVs)显示胎儿染色体11号染色体p11.12处重复0.92 Mb区域。本次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WES)为:受检者在基因LZTR1上发生c.1843_1845del杂合突变,父亲发生杂合突变,母亲未发生突变,突变来自父亲。受检者在基因LZTR1上发生c.141del杂合突变,母亲发生杂合突变,父亲未发生突变,突变来自母亲,为复合杂合子(即compound heterozygote)。孕妇本人核型为46,XX。结合超声检查报告及遗传学检测结果,本次胎儿确诊为Noonan综合征。结论LZTR1基因上的c.1843_1845del和c.141del的复合杂合子(即compound heterozygote)为该患儿Noonan综合征的致病原因,该基因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Noonan syndrome 2(Noonan综合征2型)相关(OMIM:6052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ONAN综 LZTR1基因 突变 全外显子组测序
原文传递
肝细胞癌HCCS1基因突变和杂合缺失分析
19
作者 李秋文 宋林萍 +2 位作者 朱建华 康欢荣 肖文华 《肿瘤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0期914-916,共3页
[目的]进一步阐明HCCS1基因在肝细胞癌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肝细胞癌HCCS1基因突变和杂合缺失状态。[方法]采用PCR-SSCP杂合缺失分析和测序技术对62例肝细胞癌HCCS1基因突变和杂合缺失进行了检测。[结果]在62例肝细胞癌中无一例体细胞突变... [目的]进一步阐明HCCS1基因在肝细胞癌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肝细胞癌HCCS1基因突变和杂合缺失状态。[方法]采用PCR-SSCP杂合缺失分析和测序技术对62例肝细胞癌HCCS1基因突变和杂合缺失进行了检测。[结果]在62例肝细胞癌中无一例体细胞突变,但发现9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在56例杂合子中,各位点杂合缺失率从32.3%到46.9%不等。[结论]未能在来自西南地区的中国肝细胞癌患者中发现HCCS1突变,HCCS1基因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HCCS1基因 突变 缺失
原文传递
基因型明确的17α-羟化酶/17,20-裂解酶缺陷症杂合子肾上腺皮质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乔洁 刘炳丽 +11 位作者 梁军 陈霞 左春林 顾燕云 龚静 唐金凤 伍贻新 金燕 陆颖理 吴万龄 宋怀东 陈名道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33-638,共6页
目的明确携带CYP17A1基因突变的杂合子个体肾上腺类固醇激素合成功能。方法对17α-羟化酶和17,20-裂解酶缺陷(170HD)5个家系的8例患者和14例家系成员,通过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来鉴定CYP17A1基因突变,并测定CYP17A1基因突变携带者... 目的明确携带CYP17A1基因突变的杂合子个体肾上腺类固醇激素合成功能。方法对17α-羟化酶和17,20-裂解酶缺陷(170HD)5个家系的8例患者和14例家系成员,通过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来鉴定CYP17A1基因突变,并测定CYP17A1基因突变携带者与45名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个体在ACTH兴奋前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变化。结果发现5个家系14例CYP17A1基因突变的携带者中,7例为13487_F489del,6例为Y329fs,1例为H373L。杂合携带者基础和ACTH刺激后的皮质醇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而兴奋后的皮质酮水平高于正常。杂合子的皮质酮与皮质醇的比值在ACTH兴奋前后皆高于正常对照。而男性杂合子在ACTH兴奋前后孕酮水平以及孕酮与17-羟孕酮比值也均都高于正常对照。D487_F489del和Y329fs两组杂合子之间的激素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与CYP21A2基因突变的携带者体内的21-羟化酶活性轻度受损相类似,CYP17A1基因突变杂合携带者的肾上腺类固醇激素合成已有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 类固醇 P450c17缺陷 CYP17a1基因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