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MS ^(14)C测年揭示的渤海湾沿海低地第Ⅱ海相层年龄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福 陈永胜 +6 位作者 李建芬 王宏 方晶 商志文 田立柱 姜兴钰 施佩歆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91-1595,共5页
在渤海湾沿海低地地区获得4个机械钻孔,结合AMS14C测年方法,对Ⅱ海的年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Ⅱ海所在层位获得的14C样品年龄均大于43.5ka BP,说明渤海湾沿海低地地区Ⅱ海形成于MIS 3早期或MIS 5,而不是前人认为的23~39ka。建议在... 在渤海湾沿海低地地区获得4个机械钻孔,结合AMS14C测年方法,对Ⅱ海的年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Ⅱ海所在层位获得的14C样品年龄均大于43.5ka BP,说明渤海湾沿海低地地区Ⅱ海形成于MIS 3早期或MIS 5,而不是前人认为的23~39ka。建议在前人地层结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开展Ⅱ海年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s ^^14c测年 Ⅱ海年龄 沿海低地 渤海湾
下载PDF
东海DGKS96—03岩心中微体化石的古海洋学特点、δ^(18)O曲线与AMS^(14)C测年 被引量:13
2
作者 程振波 刘振夏 +3 位作者 石学法 鞠小华 Serge Berne 斋藤文纪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01-505,共5页
运用微体化石的研究结果辨识岩心不同的沉积阶段的沉积特征及古海洋学特点 ,并辅以δ18O曲线及AMS14 C测年去探讨岩心的沉积时代。该岩心是 1996年 5月中国、法国、韩国科学家一起利用法国L’ATALANTE号海洋调查船在东海陆架获取的 17... 运用微体化石的研究结果辨识岩心不同的沉积阶段的沉积特征及古海洋学特点 ,并辅以δ18O曲线及AMS14 C测年去探讨岩心的沉积时代。该岩心是 1996年 5月中国、法国、韩国科学家一起利用法国L’ATALANTE号海洋调查船在东海陆架获取的 17个岩心中的一个 ,分别做了粒度、矿物、CaCO3、微体化石、δ18O、AMS14 C测年等分析 ,初步分析认为 :依据微体化石的冷、暖水种的丰度变化 ,可以辨识出该岩心气候的 7个冷期 (C1、C2 、C3、C4 -1、C4 -2 、C5、C6、C7) ,然后结合岩心中的矿物成份、CaCO3 含量、粒度变化、AMS14 C的测年数据把岩心划分为 4个沉积阶段 ,1.晚更新世早玉木冰期沉积。 2 .玉木亚间冰期沉积。 3 .晚更新世玉木冰期沉积。 4.全新世冰后期沉积。另外 ,利用浮游有孔虫壳体对不同的沉积阶段所做的AMS14 C测年结果分别为 96 90aBP、12 980aBP ,2 6 35 0aBP ,2 796 0aBP ,37410aBP ,412 6 0aB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体化石 沉积特征 ^δ^(18)O ^ams^(14)c测年
下载PDF
植物硅酸体AMS^(14)C测年和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永吉 吕厚远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49-56,共8页
在现代植物和地层样品的植物硅酸体中,封闭了一部分原来植物细胞的有机物质,可以用于AMS^(14)C(加速器质谱计^(14)C测年)和碳同位素分析.而且植物硅酸体本身所含有的氧、氢同位素与植物生长环境中的氧、氢同位素有直接的关系,可以利用... 在现代植物和地层样品的植物硅酸体中,封闭了一部分原来植物细胞的有机物质,可以用于AMS^(14)C(加速器质谱计^(14)C测年)和碳同位素分析.而且植物硅酸体本身所含有的氧、氢同位素与植物生长环境中的氧、氢同位素有直接的关系,可以利用植物硅酸体氧、氢同位素进行占环境分析。它的最大的优势还在于可以高分辨率、连续地从黄土(或其它沉积物)剖面中获取植物硅酸体化石,植物硅酸体有可能成为类似于利用深海有孔虫进行氧同位素研究的新的陆地生物化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硅酸体 14 同位素测年 地质年代
下载PDF
AMS^(14)C测年对福建政和蛙岩古堰塞湖形成与溃坝时代的约束 被引量:2
4
作者 肖爱芳 吴资龙 黎敦朋 《福建地质》 2021年第4期259-265,共7页
政和蛙岩崩塌是一处大型古岩崩遗迹,其堵塞闽江支流七星溪河谷形成外屯—湖屯一带长度超过10.5 km的古堰塞湖,其后的溃坝使堰塞湖水体泄空,细粒堆积物露出地表形成万亩良田。为了约束该古堰塞湖形成与溃坝的时代,对古堰塞湖沉积施工了1... 政和蛙岩崩塌是一处大型古岩崩遗迹,其堵塞闽江支流七星溪河谷形成外屯—湖屯一带长度超过10.5 km的古堰塞湖,其后的溃坝使堰塞湖水体泄空,细粒堆积物露出地表形成万亩良田。为了约束该古堰塞湖形成与溃坝的时代,对古堰塞湖沉积施工了1个深度8.5 m的浅钻,沿不同深度采集了8件AMS^(14)C测年样品,结果表明:堰塞湖沉积从地表至8.5 m深的^(14)C年龄从930~795 Cal BP至1528~1376 Cal BP,根据堰塞湖沉积顶部的最小年龄推测堰塞湖溃坝的时代(~0.8±0.1)ka BP,由沉积速率推算堰塞湖形成时代不早于(2.8±0.1)ka BP,表明蛙岩古堰塞湖形成于全新世晚期,这为古堰塞湖形成与消亡演化提供了一个研究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堰塞湖 ^ams^(14)c测年 蛙岩 全新世 福建政和
下载PDF
黄土剖面古土壤和生物化石^(14)C测年对比 被引量:6
5
作者 杨明生 张虎才 +7 位作者 丁虎 雷国良 樊红芳 常凤琴 李斌 张文翔 牛洁 陈玥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89-596,共8页
精确、可靠测定古土壤和生物化石年代是重建环境变化过程、探讨人地关系的关键.研究古土壤中不同组分年代的异同对于分析土壤中碳附存状态和碳储存库十分重要.对甘肃省榆中县境内兴隆山典型黄土剖面采集的动物化石、土壤无机质、土壤有... 精确、可靠测定古土壤和生物化石年代是重建环境变化过程、探讨人地关系的关键.研究古土壤中不同组分年代的异同对于分析土壤中碳附存状态和碳储存库十分重要.对甘肃省榆中县境内兴隆山典型黄土剖面采集的动物化石、土壤无机质、土壤有机质3个样品进行常规14C和AMS测年,发现同一地层相同点样品不同组分的测年结果相差悬殊,样品无机质比其有机质年龄(3682±70)a偏老2624a.对其14C测年可靠性对比分析发现,常规14C和AMS对骨骼和牙齿化石测年相差仅为13a,校正为日历年后几乎相等,认为实验室产生的误差很小,而碳的来源、组成及其“死碳”混入的比例是影响测年结果的主要因素.化石年龄与土壤有机质年龄之间的差别,揭示该剖面可能存在持续时间达千年以上的沉积间断.由于同一层位骨化石、土壤有机质、土壤无机质14C测年结果差异,在进行化石年代确定、考古及古文明研究、生态植被恢复、土壤无机碳存储库研究中,年龄的界定应选择相应的测年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及古土壤 生物化石 有机质 无机质 常规 ^^14cams测年
下载PDF
^(14)C测年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20
6
作者 仇士华 蔡莲珍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22-229,共8页
^(14)C测年技术的进展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1)^(14)C常规测定技术向高精度发展比较成熟,目前已可以普及;2)加速器质谱技术的建立和普及,使测定要求的样品碳量减少到mg级,甚至μg级,虽然目前的精度尚未超过常规方法,但由于所需样... ^(14)C测年技术的进展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1)^(14)C常规测定技术向高精度发展比较成熟,目前已可以普及;2)加速器质谱技术的建立和普及,使测定要求的样品碳量减少到mg级,甚至μg级,虽然目前的精度尚未超过常规方法,但由于所需样品量极少,测定时间短而工效高,大大拓宽了应用范围;3)高精度^(14)C-树轮年龄校正曲线的建立,不但可将样品的^(14)C年龄转换到日历年龄,而且对有时序的系列样品的^(14)C年龄数据通过曲线拟合方法转换到日历年龄时年龄误差大为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 同位素测年 地质年龄
下载PDF
基于^(14)C同位素丰度的乙醇汽油中生物乙醇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乃鑫 李娜 +2 位作者 韩璐 郭莘 刘泽龙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39-344,共6页
将煤制乙醇与不同来源的生物乙醇按不同体积比加入到汽油中配制成乙醇汽油。考察了采用加速器质谱(AMS)测定放射性同位素^(14)C丰度区分煤制乙醇与生物乙醇的适用性、测定乙醇汽油中生物乙醇含量的准确性以及在国内外4个加速器质谱实验... 将煤制乙醇与不同来源的生物乙醇按不同体积比加入到汽油中配制成乙醇汽油。考察了采用加速器质谱(AMS)测定放射性同位素^(14)C丰度区分煤制乙醇与生物乙醇的适用性、测定乙醇汽油中生物乙醇含量的准确性以及在国内外4个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的再现性。结果表明:利用^(14)C同位素丰度计算生物基含量的方法可以区分煤制乙醇等化石基燃料与生物乙醇等生物基燃料;采用该方法测定一系列乙醇汽油样品中生物基含量,测定值与根据生物乙醇实际添加量计算的理论值的偏差不超过1百分点(绝对值);在4个加速器质谱实验室测定数据的再现性偏差不超过4百分点(绝对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汽油 生物乙醇 煤制乙醇 ^^(14)c 生物基含量 加速器质谱(ams)
下载PDF
加速器质谱^(14)C断代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坤 郭之虞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1997年第1期53-58,共6页
着重介绍加速器质谱计(AMS)14C断代方法,北京大学近三年来AMS14C断代工作。
关键词 加速器质谱 夏商周断代 14断代 地质年代
下载PDF
高精度加速器质谱^(14)C测年 被引量:2
9
作者 郭之虞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01-206,共6页
加速器质谱14C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是14C计数的统计误差与束流传输的不稳定性。对高精度测量还要考虑束流积分仪中IFC的非线性及离子源中弹坑效应引起的时变分馏。为得到高精度的样品年代数据,除提高14C测量精度外,还要用... 加速器质谱14C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是14C计数的统计误差与束流传输的不稳定性。对高精度测量还要考虑束流积分仪中IFC的非线性及离子源中弹坑效应引起的时变分馏。为得到高精度的样品年代数据,除提高14C测量精度外,还要用系列样品进行高精度的树轮校正,并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器质谱 精度 地质年代 测定 碳同位素
下载PDF
贵州梵净山九龙池沉积物^(14)C年代学研究及全新世碳累积速率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戎钇锰 彭海军 +6 位作者 丁寒维 鲍锟山 高洋 闫海鱼 陈笛 姚虎 王洁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24,共11页
放射性碳同位素加速器质谱(ASM^(14)C)测年法是湖泊沉积物定年的主要方法,并且是全新世年代学研究的热点。随着对全新世古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的深入,选取不同介质定年可能对年代模型的准确性造成误差,进而影响到气候指标的解译。本文选... 放射性碳同位素加速器质谱(ASM^(14)C)测年法是湖泊沉积物定年的主要方法,并且是全新世年代学研究的热点。随着对全新世古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的深入,选取不同介质定年可能对年代模型的准确性造成误差,进而影响到气候指标的解译。本文选取贵州东北部梵净山九龙池沉积物中树枝、树叶、树皮、种子等植物残体和全样有机质作为测年介质,利用ASM^(14)C进行定年。结果表明,相比全样有机质,使用植物残体定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碳库效应的影响。但相比于原位沉积且生长年限较短的叶片,树枝的定年结果偏老,不是一种理想的定年介质。另外,根据定年结果及总有机碳含量重建了全新世九龙池的碳累积速率,发现碳累积速率可以指示该地区亚洲夏季风强度的变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M^(14)c测年 全新世 沉积物 植物残体 梵净山
下载PDF
古代字画加速器质谱^(14)C测年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昭梅 李文琳 +7 位作者 孟安欣 赵振池 覃永富 蓝海会 卢慧金 陈丽莎 梁维刚 沈洪涛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8-43,共6页
古代字画的年代决定了字画的价格,其年代的鉴定是收藏界非常关心的问题和难题。本文采用GXNU-AMS(广西师范大学单极静电^(14)C专用AMS)^(14)C测年法(^(14)C-AMS)测定一幅古画的年代。结果显示,GXNU-AMS系统具备良好的测试条件;此古画纸... 古代字画的年代决定了字画的价格,其年代的鉴定是收藏界非常关心的问题和难题。本文采用GXNU-AMS(广西师范大学单极静电^(14)C专用AMS)^(14)C测年法(^(14)C-AMS)测定一幅古画的年代。结果显示,GXNU-AMS系统具备良好的测试条件;此古画纸质材料的^(14)C年龄为(489±20)BP,经年轮校正曲线校正后的结果显示属明代早期(1412-1444AD),与古画内容描述的年代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碳同位素(14c) 加速器质谱 年代鉴定 字画
下载PDF
上海原子核研究所串列加速器质谱计^(14)C测年
12
作者 刘联璠 王纳秀 +2 位作者 周慰囡 裘惠源 程晓伍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9期537-541,共5页
报道上海原子核研究所串列加速器质谱计14C测量工作的发展状况,以及用该装置对我国新石器时代文物进行14C测年的部分工作。
关键词 加速器 质谱计 同量异位素 14断代学
下载PDF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土壤植硅体AMS^(14)C测年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金和天 潘岩 +4 位作者 杨颖亮 秦岭 孙国平 郑云飞 吴小红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共7页
植硅体(phytolith)是植物体细胞中非晶体二氧化硅脱水后的产物。非晶体二氧化硅的一个聚合基有活性,能够结合植物细胞中的有机碳。植物体死亡后,非晶体二氧化硅脱水,形成坚硬的硅质物,具有抗风化、抗腐蚀、耐酸的特点。植物原生的有机... 植硅体(phytolith)是植物体细胞中非晶体二氧化硅脱水后的产物。非晶体二氧化硅的一个聚合基有活性,能够结合植物细胞中的有机碳。植物体死亡后,非晶体二氧化硅脱水,形成坚硬的硅质物,具有抗风化、抗腐蚀、耐酸的特点。植物原生的有机碳被封闭在植硅体内,与外界隔绝,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利用植硅体进行^(14)C年代测定,可以得到植物体死亡的年龄。本研究采集浙江田螺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水稻田土壤样本,提取其中的植硅体,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进行鉴定,并利用加速器质谱对植硅体样品进行^(14)C年代测定,以期得到水稻田的使用年代;对同层位炭化植物种子也利用加速器质谱进行了^(14)C年代测定。对比结果显示,植硅体年代数据与炭化植物种子的年代在3σ误差范围内一致,植硅体年代数据的中值比炭化植物种子的年代数据中值略有偏老。可以认为植硅体的年代基本上代表了水稻田被使用的年代,植硅体测年可以作为植物年代测定的有效手段。同时,本文尝试针对本研究植硅体年代数据偏老的部分原因做了一点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 加速器质谱(ams) ^碳十四年代测定(^14c) 新石器 田螺山遗址
原文传递
Early Holocene environment at a key location of the northwest boundary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a synthesis on chronologies of Zhuye Lake, 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6
14
作者 Yu LI NaiAng WANG +2 位作者 ChengQi ZHANG Yue WA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4年第5期511-528,共18页
The intensified monsoon increases summer rainfall and creates wet conditions i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region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 Along with millennial-scale changes of the monsoon intensity, it is still uncl... The intensified monsoon increases summer rainfall and creates wet conditions i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region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 Along with millennial-scale changes of the monsoon intensity, it is still unclear whether the boundary of the monsoon region changes according to monsoon variability.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early Holocene environment in monsoon marginal zones are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monsoon boundary changes. Zhuye Lake is located at the northwest edge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the northern Qilian Mountains, which are less affected by modern summer monsoon water vapor. Previous studies have reached different conclusions regarding the early Holocene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based on different dating methods(^14C and OSL(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and materials(shells, carbonate, pollen concentrates and bulk organic carbon). In this study, we synthesized 102 ^14C dates and 35 OSL dates from ten Holocene sedimentary sections and ten paleo-shorelines in the lake basin. A comparison between ages from different dating methods and materials generally shows that carbon reservoir effects are relatively slight in Zhuye Lake while the disordered chronologies are mainly related to the erosion processes and reworking effects. In addition, proxy data, including lithology, pollen, total organic carbon and carbonate, were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sites of Zhuye Lake. According to the new synthesis, the early Holocene environment was relatively humid, associated with high runoff and lake water levels.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monsoon boundary moves to the north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intensified monsoon. A typical arid-area lake was formed during the mid-Holocene when carbonate accumulation and high organic matter contents were the main features of this period. The lake retreated strongly during the late Holocene, showing a drought trend. Overall, the lake evolution is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Holocene Asian summer monsoon change, showing the monsoon influence to monsoon marginal z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early Holocene ^^14c dating OSL dating lacustrine sediments Asian summer monsoon monsoon marginal zones
下载PDF
Preliminary study on radiocarbon AMS dating of pollen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卫建 周杰 +2 位作者 萧家仪 D.Donahue A.J.T.Jull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1999年第5期524-530,共7页
17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aeolian and lacustrine profiles within the environment sensitive zone of the Loess Plateau, and an experimental method was established which is suitable for pollen extraction from aeolia... 17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aeolian and lacustrine profiles within the environment sensitive zone of the Loess Plateau, and an experimental method was established which is suitable for pollen extraction from aeolian sedimen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len dating was carried out using the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AMS) <sup>14</sup>C dating of known age samples, and then an experiment with the pollen concentrates was perform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ollen that has been deposited simultaneously with sediment in a stable environment can provide reliable ages. This technique will provide a way of improving the chronological framework for the Loess Plateau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The <sup>14</sup>C dating was combined with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from the geological record within this zone, evidence was extracted of four major monsoon precipitation changes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late Pleistocene to Holoe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LEN cONcENTRATES ams14c dating PALEOMONSOON precipitation environment SENSITIVE zone.
原文传递
Sedimentary facies and paleo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 of a Holocene marsh in the Gironde Estuary in France
16
作者 WANG Jianhua MASSE Laurent TASTET Jean -Pierre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6期52-62,共11页
The Monards Marsh is located on the northeastern bank of the Gironde Estuary in France. Lithological, sedimentolngical and mi- cropalacontological investigations were made on four cores to determine the evolution of H... The Monards Marsh is located on the northeastern bank of the Gironde Estuary in France. Lithological, sedimentolngical and mi- cropalacontological investigations were made on four cores to determine the evolution of Holocen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nd processes in this area over the last 6 000 a. Three main lithological facies are distinguished from bottom to top: ( 1 ) grey laminated silty-sandy clay ; (2) homogeneous dark grey silty clay ; and ( 3 ) compact silty clay. About 26 benthic foraminifera species are identified and divided into six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association with lithology, sedimentary structures and grainuiometry, the distribution of foraminifera group is used to define external slikke, internal slikke, external schorre, internal schorre, and continental marsh facies. Combined with 14C(AMS) dating, these data indicate four successive paleoenvironments in the Monards Marsh: ( 1 ) Holocene transgression resui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basal schorre facies overlying fluvial deposits that transformed to slikke facies sedimentation; the transgression maximum occurred around 5 600 to 5 4430 a BP and was inferr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last phase of the rapid Holocene sea-level rise; (2) post-trangressive maximum sedimentation resuited in a regressive sequence of deposits prograding towards the estuary, corresponding to the stahilisation of sea level after 5 4430 a BP; (3) a slight positive tendency in the sea level around 2 800 a BP record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marsh; and (4) the wetland to a continental marsh environment. The sequential pattern for the evolution of wetlands in this estuarine area during the Holocene is fluvial facies - blackish schorre facies - slikke facies - blackish schorre facies - continental marsh facies.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facies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reveal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Holocene salt marsh in this area was controlled by the sea-level change and tidal range. The sedimentary facies show an obvious surficial and vertical banding distribution in which the texture and structure, authigenie mineral, foraminifera distribution and bioturbation indicate many distinct difference character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SH SEDIMENTATION benthic foraminifera ^^^ 14c dating Holocene sea-level fluctuation PALEOENVIRONMENT
下载PDF
鲁北平原南部QK4钻孔岩心特征及第四纪地层划分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永刚 戴黎明 +4 位作者 田振环 于春楠 张振飞 刘伟 裴伦培 《物探与化探》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5-64,共10页
第四纪地层格架的建立对区域地层对比及古地理环境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区域上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已被广泛研究,但对完整的第四纪地层格架研究不足。为此,对鲁北平原QK4钻孔(深度285.98 m)进行了古地磁、AMS^(14)C、OSL、测井、岩石地... 第四纪地层格架的建立对区域地层对比及古地理环境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区域上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已被广泛研究,但对完整的第四纪地层格架研究不足。为此,对鲁北平原QK4钻孔(深度285.98 m)进行了古地磁、AMS^(14)C、OSL、测井、岩石地层等研究。在系统的古地磁采集(398件)、处理和测试的基础上,认为岩心记录了布容正极性时(Brunhes)、松山负极性时(Matuyama)、高斯正极性时(Gauss)及其中的部分极性亚时。在磁性年代框架的基础上,结合AMS^(14)C、OSL、测井及岩石地层特征,对钻孔揭露的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划分,确定了全新统、上更新统、中更新统、下更新统的底界分别位于4.11、23.49、118.70、147.35 m,钻孔揭露的地层从上向下依次为新生界黑土湖组、大站组、平原组和明化镇组。研究结果建立了鲁北平原南部第四纪地层格架,为该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古地理环境演化等提供了可靠的岩石学、年代学、古地磁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北平原 古地磁 ams 14 c测年 OSL测年 第四纪
下载PDF
大兴凸起北部D1钻孔岩心特征及第四纪地层划分 被引量:2
18
作者 石光耀 潘志龙 +6 位作者 李庆喆 吕可欣 张金龙 张欢 张运强 张鹏程 闫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32-2141,共10页
为了建立大兴凸起第四纪地层格架,对大兴凸起北部D1钻孔开展了地层划分、沉积相划分和年代地层的研究。将D1钻孔岩心自下而上划分为3套岩性组合,依次代表洪积扇沉积(186.6~203 m)、扇上河道沉积(153.9~186.6 m)、河流相沉积(0~153.9 m)... 为了建立大兴凸起第四纪地层格架,对大兴凸起北部D1钻孔开展了地层划分、沉积相划分和年代地层的研究。将D1钻孔岩心自下而上划分为3套岩性组合,依次代表洪积扇沉积(186.6~203 m)、扇上河道沉积(153.9~186.6 m)、河流相沉积(0~153.9 m)。古地磁实验结果表明,古地磁极性带的布容正极性时、松山反极性时和高斯正极性时对应的钻孔岩心深度分别为0~89.5 m、89.5~132.25 m和132.25~143.5 m。结合岩性地层特征、^(14)C和OSL测年结果,得出D1钻孔下更新统(Qp 1)底界对应的深度为137.9 m,中更新统(Qp 2)底界对应的深度为91.4 m,上更新统(Qp 3)底界对应的深度为34.4 m,无全新世沉积。研究成果为该区第四纪区域地层划分和对比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层 第四纪 大兴凸起北部 ^ams^(14)c测年 OSL测年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柱状沉积物记录的残留沉积 被引量:13
19
作者 肖尚斌 陈木宏 +5 位作者 陆钧 陈忠 向荣 郑范 谢强 陈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共5页
对南海北部外陆架珠江口西南的E602孔进行了粒度分析和AMS14C年龄测定,通过沉积学分析,认为该孔沉积物形成于近滨环境,时间为全新世初期。根据岩性的变化将该孔分为上下2段,下段岩性较均匀,粒度参数变化较小,主要是风暴成因的递变悬浮... 对南海北部外陆架珠江口西南的E602孔进行了粒度分析和AMS14C年龄测定,通过沉积学分析,认为该孔沉积物形成于近滨环境,时间为全新世初期。根据岩性的变化将该孔分为上下2段,下段岩性较均匀,粒度参数变化较小,主要是风暴成因的递变悬浮沉积序列,形成于近滨上部环境;上段为均匀悬浮,为近滨下部环境。该孔下段的沉积作用主要是对晚更新世低海平面时沉积物的改造和再沉积,基本没有新的陆源物质加入,属于残留沉积或准残留沉积,只是在晚期的上段沉积中才有少量以细粒物质为主的新物源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沉积 粒度 ams ^^14c全新世 南海北部陆架
下载PDF
南京市区埋藏古河道沉积物的年代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进峰 陈杰 +1 位作者 雷生学 侯康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37-844,共8页
埋藏古河道沉积物年代学框架的建立对于探讨当地水系演变过程、重建气候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用光释光(OSL)测年中的简单多片再生法(SMAR)和单片再生法(SAR)对南京市区汉府街埋藏古河道堆积物钻孔样品进行了光释光测年,对岩芯中... 埋藏古河道沉积物年代学框架的建立对于探讨当地水系演变过程、重建气候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用光释光(OSL)测年中的简单多片再生法(SMAR)和单片再生法(SAR)对南京市区汉府街埋藏古河道堆积物钻孔样品进行了光释光测年,对岩芯中含有的植物碎片进行了AMS1C测年。光释光等效剂量(D_e)的预热坪实验表明,在200~260℃的预热温度范围内均能获得基本一致的D_e值,并得到了剂量恢复实验支持。样品的光释光年龄和树轮校正的AMS ^(14)C年龄吻合,结果显示N06S6孔秦淮河古河道沉积是不连续的,主要堆积于6.6 ka至7.9ka期间和14ka至15ka期间。末次冰盛期期间,秦淮河下切形成深达至少42m的古河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河道 光释光测年 ams ^^14c测年 南京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