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哈尼泥炭沼泽位于长白山西麓和龙岗山脉中段,沉积连续,受人为干扰较小,记录了东北地区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古环境演变信息。本研究采用AMS^(14)C测年技术建立了哈尼泥炭剖面年代学框架,并对泥炭柱心磁化率进行测定,分析其古气候意...东北哈尼泥炭沼泽位于长白山西麓和龙岗山脉中段,沉积连续,受人为干扰较小,记录了东北地区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古环境演变信息。本研究采用AMS^(14)C测年技术建立了哈尼泥炭剖面年代学框架,并对泥炭柱心磁化率进行测定,分析其古气候意义,结合相关气候代用指标,重建了东北地区14 ka B.P.以来的古气候与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明,哈尼泥炭磁化率总体偏低,说明在全新世的大部分时间内哈尼泥炭中的磁性矿物颗粒富集程度较低。哈尼泥炭磁化率记录了区域环境温度和湿度变化信息,较高的磁化率表明气候温暖湿润,较低的磁化率表明气候干燥寒冷。磁化率参数变化响应了全新世多次气候干冷事件,如0.4~0.6 ka B.P.(小冰期)、2.8 ka B.P.、4.3 ka B.P.和8.2 ka B.P.等气候突变事件。哈尼泥炭磁化率不仅反映了东北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而且呼应了全新世的多起气候突变事件。展开更多
鉴识南海北部历史上大规模海啸灾害事件及其指示特征与影响区域,对沿海地区海啸灾害的预测、评估和防范具有重要意义.现有南海北部古海啸灾害研究多集中于沿海陆地或海岛上零星保存的事件沉积物,而对沉积环境相对稳定且不易受后期改造...鉴识南海北部历史上大规模海啸灾害事件及其指示特征与影响区域,对沿海地区海啸灾害的预测、评估和防范具有重要意义.现有南海北部古海啸灾害研究多集中于沿海陆地或海岛上零星保存的事件沉积物,而对沉积环境相对稳定且不易受后期改造破坏的浅海沉积物关注很少.本文以汕头海门镇和惠州三门岛外海B01和D02钻孔的浅海岩芯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物粒度分析、地球化学指标、沉积环境和加速器质谱(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AMS)^(14)C年代测定等,分别在B01和D02岩芯的195~228和72~105 cm深度鉴别出“海啸事件沉积层”.两个岩芯的事件层有着相似的形成年龄,介于1048~1108年的北宋年间.该层平均粒径较上下层位显著增加,显示为正粒序单层沉积结构、未见平行或交错纹层.层内贝壳碎屑丰富、“新老”共存,其沉积物特征性地球化学指标明显不同于上下层位,且在界面附近地球化学元素含量或元素比值呈现突变规律.综合南海内部及其周缘同期海啸或疑似海啸记录与历史文献记载,我们认为南海北部上千公里沿岸一带可能发生了与菲律宾、西沙和南沙群岛近于同期的海洋巨灾事件.如此空间规模的极端灾害很可能代表了北宋年间的超级海啸事件,其触发机制应主要受控于该时期马尼拉俯冲带M_(w)>8.0的超强地震.展开更多
文摘政和蛙岩崩塌是一处大型古岩崩遗迹,其堵塞闽江支流七星溪河谷形成外屯—湖屯一带长度超过10.5 km的古堰塞湖,其后的溃坝使堰塞湖水体泄空,细粒堆积物露出地表形成万亩良田。为了约束该古堰塞湖形成与溃坝的时代,对古堰塞湖沉积施工了1个深度8.5 m的浅钻,沿不同深度采集了8件AMS^(14)C测年样品,结果表明:堰塞湖沉积从地表至8.5 m深的^(14)C年龄从930~795 Cal BP至1528~1376 Cal BP,根据堰塞湖沉积顶部的最小年龄推测堰塞湖溃坝的时代(~0.8±0.1)ka BP,由沉积速率推算堰塞湖形成时代不早于(2.8±0.1)ka BP,表明蛙岩古堰塞湖形成于全新世晚期,这为古堰塞湖形成与消亡演化提供了一个研究实例。
文摘东北哈尼泥炭沼泽位于长白山西麓和龙岗山脉中段,沉积连续,受人为干扰较小,记录了东北地区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古环境演变信息。本研究采用AMS^(14)C测年技术建立了哈尼泥炭剖面年代学框架,并对泥炭柱心磁化率进行测定,分析其古气候意义,结合相关气候代用指标,重建了东北地区14 ka B.P.以来的古气候与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明,哈尼泥炭磁化率总体偏低,说明在全新世的大部分时间内哈尼泥炭中的磁性矿物颗粒富集程度较低。哈尼泥炭磁化率记录了区域环境温度和湿度变化信息,较高的磁化率表明气候温暖湿润,较低的磁化率表明气候干燥寒冷。磁化率参数变化响应了全新世多次气候干冷事件,如0.4~0.6 ka B.P.(小冰期)、2.8 ka B.P.、4.3 ka B.P.和8.2 ka B.P.等气候突变事件。哈尼泥炭磁化率不仅反映了东北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而且呼应了全新世的多起气候突变事件。
文摘鉴识南海北部历史上大规模海啸灾害事件及其指示特征与影响区域,对沿海地区海啸灾害的预测、评估和防范具有重要意义.现有南海北部古海啸灾害研究多集中于沿海陆地或海岛上零星保存的事件沉积物,而对沉积环境相对稳定且不易受后期改造破坏的浅海沉积物关注很少.本文以汕头海门镇和惠州三门岛外海B01和D02钻孔的浅海岩芯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物粒度分析、地球化学指标、沉积环境和加速器质谱(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AMS)^(14)C年代测定等,分别在B01和D02岩芯的195~228和72~105 cm深度鉴别出“海啸事件沉积层”.两个岩芯的事件层有着相似的形成年龄,介于1048~1108年的北宋年间.该层平均粒径较上下层位显著增加,显示为正粒序单层沉积结构、未见平行或交错纹层.层内贝壳碎屑丰富、“新老”共存,其沉积物特征性地球化学指标明显不同于上下层位,且在界面附近地球化学元素含量或元素比值呈现突变规律.综合南海内部及其周缘同期海啸或疑似海啸记录与历史文献记载,我们认为南海北部上千公里沿岸一带可能发生了与菲律宾、西沙和南沙群岛近于同期的海洋巨灾事件.如此空间规模的极端灾害很可能代表了北宋年间的超级海啸事件,其触发机制应主要受控于该时期马尼拉俯冲带M_(w)>8.0的超强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