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Anaphoric Pronou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1
作者 赵丹丹 袁福 张涵 《海外英语》 2014年第7X期255-256,共2页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pronouns are used with great frequency. And there are numerous usages of pronoun anaphor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re summarized with the comparison of pronoun anaphors in Englis...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pronouns are used with great frequency. And there are numerous usages of pronoun anaphor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re summarized with the comparison of pronoun an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NOUN anaphorA PRONOUN anaphors SIMILARITY DIFFERENCE
下载PDF
Linguistic Context's Effect to Anaphora
2
作者 WANG Ying(Jili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llege,Jilin 130062,China) 《海外英语》 2012年第3X期7-8,共2页
The anaphora resolution firstly relies on the special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anaphor and the antecedent.But this kind of associa tion may not result in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anaphora resolution.By the analysis of... The anaphora resolution firstly relies on the special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anaphor and the antecedent.But this kind of associa tion may not result in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anaphora resolution.By the analysis of many kinds of anaphoric examples,this paper will point out that,when the anaphora resolution has some mistake,the linguistic context will restrict on anaphor.The purpose is to influence semant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antecedent and the anaphor,and make the anaphora resolution accomplish successfu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aphorA LINGUISTIC CONTEXT ANTECEDENT anaphor
下载PDF
A Contrastive Study of Anaphora in English and Chinese 被引量:1
3
作者 Simo Ji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heory and Management》 2020年第1期13-22,共10页
Recently,there has been growing interest in the study on cohesion of texts,particularly in the aspect of anaphoric reference.The problem under discussion is within the scope of similar and different usages of anaphors... Recently,there has been growing interest in the study on cohesion of texts,particularly in the aspect of anaphoric reference.The problem under discussion is within the scope of similar and different usages of an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Although much work has been done,more studies need to be conducted to ascertain the convincingness of the theories.This essay will demonstrate language materials in real situation in English text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s to prove,explain and enrich the theories about the distinc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naphora.The thesis for this essay is 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anaphora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exts that is the dissimilarities of anaphora in these two language texts and discuss the reasons that caused these differences.And for arguments,four cases of Han’s Andersen’s fairy tales and their Chinese translations and one example from New Oxford Dictionary are selected for the purpose.For methodology,quality analysis is employed.But in general,it is to compare and to contrast in the light of Halliday’s theory on cohesion.The way adopted is to compare broad wise,which means to list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of things needed to be contrast--anaphora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exts,and then conducts further analysis on them with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In aspect of detailed analysis,the author adopts the way of illustration,combining language phenomenon listed above with argu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aphoric REFERENCE ENGLISH Chinese SIMILARITIES DIFFERENCES
下载PDF
Pronoun Anaphor and Cataphor in Chinese
4
作者 Zhang Zhiyi 《宏观语言学》 2019年第2期30-47,共18页
Chinese pronoun anaphora and cataphora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English.The co-indexing judgment tests implemented by 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 that for anaphora,only when the focus is on the head DP of the posses... Chinese pronoun anaphora and cataphora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English.The co-indexing judgment tests implemented by 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 that for anaphora,only when the focus is on the head DP of the possessive phrase,the co-indexing between DP at possessive position and anaphor is possible.This can be explained by c-commanding instead of parameterized DP hypothesis since DP at possessive position c-commands pronoun anaphor but the focus shift will lead to the implicit raise of the head DP of the possessive phrase and change the structure.For cataphora,the pronoun cataphor at possessive position fails to co-index with DP and pronoun cataphor in sentences with C head can co-index with DP.It is argued that phase condition and visibility condition can explain cataphora in Chinese instead of the phase commanding theory since both phase condition and visibility condition can ensure the temporary location of cataphor for checking semantic mat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noun anaphor pronoun cataphor CHINESE c-commanding phase condition visibility condition
下载PDF
Learning Noun Phrase Anaphoricity in Coreference Resolution via Label Propagation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国栋 孔芳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1年第1期34-44,共11页
Knowledge of noun phrase anaphoricity might be profitably exploited in coreference resolution to bypass the resolution of non-anaphoric noun phrases. However, it is surprising to notice that recent attempts to incorpo... Knowledge of noun phrase anaphoricity might be profitably exploited in coreference resolution to bypass the resolution of non-anaphoric noun phrases. However, it is surprising to notice that recent attempts to incorporate automatically acquired anaphoricity information into coreferenee resolution systems have been far from expect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a global learning method in determining the anaphoricity of noun phrases via a label propagation algorithm to improve learning-based coreference resolution.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huge computational burden in the label propagation algorithm, we employ the weighted support vectors as the critical instances in the training texts. In addition, two kinds of kernels, i.e instances to represent all the anaphoricity-labeled NP , the feature-based RBF (Radial Basis Function) kernel and the convolution tree kernel with approximate matching, are explored to compute the anaphoricity similarity between two noun phrases. Experiments on the ACE2003 corpus demonstrate the great effectiveness of our method in anaphoricity determination of noun phras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learning-based coreference re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eference resolution anaphoricity determination label propagation RBF kernel convolution tree kernel
原文传递
认知视角下英汉学术语篇回指形式的共性分析
6
作者 潘宁宇 司洁 《嘉兴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00-108,共9页
以学术论文中的关键词为切入点,分析英汉学术语篇中的回指形式选择特征,发现英汉学术语篇中回指形式选择存在一个显著的共性特征:名词回指形式占了绝大多数,并且大部分名词回指语和先行词之间语篇距离都很近。从认知凸显视角分析,学术... 以学术论文中的关键词为切入点,分析英汉学术语篇中的回指形式选择特征,发现英汉学术语篇中回指形式选择存在一个显著的共性特征:名词回指形式占了绝大多数,并且大部分名词回指语和先行词之间语篇距离都很近。从认知凸显视角分析,学术语篇宏观话题链的复杂结构以及话题对应实体低生命度导致语篇中英汉回指语都倾向于选择名词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凸显 学术语篇 回指形式 制约因素
下载PDF
指代者对其先行词可提取性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周治金 陈永明 +2 位作者 崔耀 杨丽霞 陈?之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8-203,共6页
三个实验 ,考察了在理解含有指代法表述的句子过程中 ,指代者对其先行词 (即所指者 )的可提取性的影响及其与先述参与者可提取性上的优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 1)指代者对所指者的激活有促进作用 ,对非所指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从而... 三个实验 ,考察了在理解含有指代法表述的句子过程中 ,指代者对其先行词 (即所指者 )的可提取性的影响及其与先述参与者可提取性上的优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 1)指代者对所指者的激活有促进作用 ,对非所指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从而提高了所指者的可提取性 ;( 2 )指代者对所指者和非所指者的这种作用有一定的时间进程 ;( 3 )指代者对所指者产生作用的时间进程随指代法表述的特性而变化 ;( 4 )句子先述参与者在可提取性上的优势是一种较普遍的认知现象。它与指代法表述中所指者的易提取性现象是一种动态的关系 ,指代法表述或者增强先述参与者可提取性的优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代法表述 指代者 所指者 先述参与者 后述参与者
下载PDF
篇章阅读中先行信息通达的若干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穗苹 莫雷 肖信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09-517,共9页
采用实时窗口阅读技术 ,探讨在篇章阅读理解中 ,当读者在建构先行信息已能考虑其合适与不合适这一条件下 ,先行信息与当前信息的关系及距离如何影响对先行信息的通达。实验一采用以句子为单位的自控阅读 ,通过再认探测技术 ,结果发现 ,... 采用实时窗口阅读技术 ,探讨在篇章阅读理解中 ,当读者在建构先行信息已能考虑其合适与不合适这一条件下 ,先行信息与当前信息的关系及距离如何影响对先行信息的通达。实验一采用以句子为单位的自控阅读 ,通过再认探测技术 ,结果发现 ,被试在加工含回指词的目标句时 ,回指词的不合适先行词也会得以通达。实验二以词汇为单位呈现阅读材料 ,通过命名探测技术 ,结果发现 ,与当前回指词关系合适的先行词会得到更快的通达 ,而先行词与当前回指词距离的远近不会影响先行词的激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篇章阅读理解 先行信息通达 实时窗口阅读 回指词 先行词
下载PDF
中英文指代消解中待消解项识别的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孔芳 朱巧明 周国栋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72-1085,共14页
深入研究了中英文指代消解中的待消解项识别问题.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首先使用规则方法识别与上下文无关或具有显著固定模式的非待消解项;针对与上下文相关的非待消解项识别,从平面特征方法和结构化树核函数方法两方面入手进行了探索;... 深入研究了中英文指代消解中的待消解项识别问题.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首先使用规则方法识别与上下文无关或具有显著固定模式的非待消解项;针对与上下文相关的非待消解项识别,从平面特征方法和结构化树核函数方法两方面入手进行了探索;利用复合核函数将平面特征和结构化特征有效结合,对待消解识别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在ACE2003英文语料和ACE2005中文语料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多种待消解项识别方案各具特色,都取得了不错的性能.最后将得到的待消解项识别模块应用于中英文的指代消解任务.实验结果表明,合适的待消解项识别能够大大提高中英文指代消解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待消解项识别 规则方法 平面特征方法 结构化树核函数方法 复合核函数
下载PDF
汉语语篇理解中元指代消解初步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 威 周昌乐 《软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32-738,共7页
指代消解是语篇机器理解中的重要一环.研究发现,由于表示语篇本身某一部分而非语篇内容的元指代现象普遍存在,语篇元指代消解也就成为困扰着语篇机器理解实现的困难之一.对语篇中的元指代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句焦点的概念,并在句焦点集... 指代消解是语篇机器理解中的重要一环.研究发现,由于表示语篇本身某一部分而非语篇内容的元指代现象普遍存在,语篇元指代消解也就成为困扰着语篇机器理解实现的困难之一.对语篇中的元指代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句焦点的概念,并在句焦点集的基础上,用优先和过滤算法实现了元指代的消解.在使用自然语料的实验中表明,句焦点集的作用对于元指代机器消解有重要作用.它丰富了语篇分析和表述理论,对汉语语篇分析理解中寻找元指代关系,从而完成连贯语篇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语言理解 汉语语篇分析 指代消解 元指代 句焦点 汉语语篇理解 计算机
下载PDF
语言回指加工的ERP研究述评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鸣 刘涛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5-363,共9页
语言回指现象是指一个语言单位从先前某个已表达的单位或意义中得出自身释义的过程或结果,对回指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认知科学的焦点问题之一。相关的ERP实验研究表明回指语言理解过程更为符合语言平行加工模型,其不同的理解加工阶段中会... 语言回指现象是指一个语言单位从先前某个已表达的单位或意义中得出自身释义的过程或结果,对回指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认知科学的焦点问题之一。相关的ERP实验研究表明回指语言理解过程更为符合语言平行加工模型,其不同的理解加工阶段中会受到句法、语义、语用、先行词词频、照应语不同形式等因素的作用和限制。未来研究应对Nref效应、回指加工各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零形式照应语以及汉语回指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指 照应语 先行词 ERP
下载PDF
文本阅读中回指推理发生的整合性因素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冬梅 莫雷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5-234,共10页
探讨回指距离、干扰词的精细描述、干扰词的典型性对回指推理(先行词通达)的影响。包括2个实验,被试是华南师范大学一二年级本科生164名。采用移动窗口技术,要求被试阅读一定篇数(如,实验1a每个被试阅读15篇)的文章,对不同条件的探测词... 探讨回指距离、干扰词的精细描述、干扰词的典型性对回指推理(先行词通达)的影响。包括2个实验,被试是华南师范大学一二年级本科生164名。采用移动窗口技术,要求被试阅读一定篇数(如,实验1a每个被试阅读15篇)的文章,对不同条件的探测词的反应时进行统计。实验1探讨干扰词精细描述类型(精细描述高和精细描述低)对回指推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扰的精细描述并非是影响回指推理的主要因素。实验2探讨干扰词和先行词的典型性类型的相对变化对回指推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典型干扰在不同回指距离条件下都会对回指推理产生影响。本研究结果初步证明在影响回指推理的干扰典型性和干扰精细描述的二个因素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干扰的典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阅读 先行词 回指词 回指推理
下载PDF
类别指称对象提取过程的发展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沈德立 白学军 张兴利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8-263,共6页
本研究选取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和大学二年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青少年对含有类别指称对象语篇心理加工过程。实验1采用命名法,实验2采用眼动记录法。结果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被试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信息逐渐增多,阅读能力不断提高,... 本研究选取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和大学二年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青少年对含有类别指称对象语篇心理加工过程。实验1采用命名法,实验2采用眼动记录法。结果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被试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信息逐渐增多,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对类别指称概念的理解能力也不断提高;各年级被试表现出对类别指称对象激活的增强;大学生组被试还表现出对非指称对象激活的抑制;激活是立即发生的认知过程;抑制则是延缓发生的认知过程,且是一种策略性的控制加工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称对象 类别 发展研究 提取 加工过程 认知过程 初中二年级 高中二年级 单位时间 阅读能力 理解能力 被试 青少年 命名法 记录法 激活 大学生 策略性 实验 抑制 心理
下载PDF
汉语阅读中先行词词频对代词加工影响的眼动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文静 闫国利 白学军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34,共5页
采用眼动分析法考察先行词词频对代词加工的影响。结果表明,先行词的词频对其代词加工的难易没有影响,即当先行词为高频词时对代词后区域的阅读时间与低频条件没有差异。研究结果支持了代词加工的词条重新通达假说,该理论认为读者在加... 采用眼动分析法考察先行词词频对代词加工的影响。结果表明,先行词的词频对其代词加工的难易没有影响,即当先行词为高频词时对代词后区域的阅读时间与低频条件没有差异。研究结果支持了代词加工的词条重新通达假说,该理论认为读者在加工代词时只需通达先行词的部分词汇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词 照应语 先行词 词频 眼动
下载PDF
交互式问答系统中待消解项的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超 孔芳 周国栋 《中文信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1-116,122,共7页
交互式问答系统能够与用户进行对话式交互进而处理用户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交互式问答技术是近些年来问答技术的一个热门方向。该文首次深入研究交互式问答中待消解项的识别方法。根据语料统计了交互式问答中待消解项的分布情况并进行相... 交互式问答系统能够与用户进行对话式交互进而处理用户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交互式问答技术是近些年来问答技术的一个热门方向。该文首次深入研究交互式问答中待消解项的识别方法。根据语料统计了交互式问答中待消解项的分布情况并进行相关实验,运用前人研究的启发式规则与平面特征相结合的方法在交互式问答中测试识别待消解项的性能。结合交互式问答的特点提出了专有名词的两个基于交互式问答特点的特征,并在TREC QA问题集语料中进行相关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代词、有定名词用已有的方法识别效果较好,在加入本文提出的新特征后,在专有名词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式问答 待消解项识别 指代消解
下载PDF
带有受限缩并规则的兰贝克演算中的照应算子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晓君 满海霞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1年第4期6-11,共6页
主要以贾戈尔(Jager)在类型逻辑框架下对照应现象的处理方法为依托展开研究。试图厘清几种从范畴角度出发处理照应现象的方法,从中筛选出简明高效的方法,即贾戈尔通过在带有受限缩并规则的兰贝克演算中引入照应算子"|"(anapho... 主要以贾戈尔(Jager)在类型逻辑框架下对照应现象的处理方法为依托展开研究。试图厘清几种从范畴角度出发处理照应现象的方法,从中筛选出简明高效的方法,即贾戈尔通过在带有受限缩并规则的兰贝克演算中引入照应算子"|"(anaphora slash)的处理方法。目的是为读者清晰地描绘出逻辑学家与语言学家们研究问题的思路历程,以提醒读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不要纠缠于他们所提供的艰深知识,而要把研究重心转向对其思想方法的追寻,以期有更多斩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照应关系 范畴 照应算子 代词
下载PDF
试论“这”“那”指称事件的照应功能 被引量:27
17
作者 王灿龙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9-62,共4页
现代汉语的指示代词“这”、“那”除了用于指称人或事物等物理实体之外,还可以在篇章中用来概括一句或一段话,这种情况可以名之曰“指称事件”。“这”、“那”充当照应语指称事件时, 它们的分布受指称距离的制约,而指称距离的确认及... 现代汉语的指示代词“这”、“那”除了用于指称人或事物等物理实体之外,还可以在篇章中用来概括一句或一段话,这种情况可以名之曰“指称事件”。“这”、“那”充当照应语指称事件时, 它们的分布受指称距离的制约,而指称距离的确认及改变与否又直接受制于语体、事件时间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这” “那” 指称事件 照应功能 汉语
下载PDF
上古汉语第三身范畴的表达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20
18
作者 姚振武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0-36,共7页
本文认为上古汉语不存在指示代词与第三身代词的区别。所谓“指示代词”系统可以自如地表达第三身范畴。其办法是:“彼”、“是”、“此”等做主语和少量的宾语,“其”做领属性定语,“之”做宾语(大量)。文章提出“古指称词”的概... 本文认为上古汉语不存在指示代词与第三身代词的区别。所谓“指示代词”系统可以自如地表达第三身范畴。其办法是:“彼”、“是”、“此”等做主语和少量的宾语,“其”做领属性定语,“之”做宾语(大量)。文章提出“古指称词”的概念来概括通常所谓上古汉语的“指示代词”和“第三身代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汉语 指示代词 三身代词 宾语 定语 主语 指称 文章 相关问题
下载PDF
会话照应修正的认知可及性分析 被引量:24
19
作者 马文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8,共4页
格鲁肯斯等人的语用解释方案未能充分考察照应修正中交际双方的认知心理过程 ,而建立在可及性理论基础上的认知解释方案恰恰能够充分揭示照应修正中指称词语选择的认知心理根源。对照应修正的认知可及性分析表明 ,照应修正本质上是较低... 格鲁肯斯等人的语用解释方案未能充分考察照应修正中交际双方的认知心理过程 ,而建立在可及性理论基础上的认知解释方案恰恰能够充分揭示照应修正中指称词语选择的认知心理根源。对照应修正的认知可及性分析表明 ,照应修正本质上是较低可及性标示语对较高可及性标示语的修正 ,而交际双方在对所指实体可及性地位的判断上的差异是导致照应修正产生的根本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照应修正 指称词语 可恢复性 可及性理论
下载PDF
先秦介词“以”的悬空及其词汇化 被引量:23
20
作者 何洪峰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4-82,共9页
介词悬空是指介词宾语不与介词相连,而出现在语境的其他位置的现象。介词"以"字的空位宾语主要是名词性的,也有动词性、形容词性和陈述性的。介词悬空的篇章功能是为了衔接篇章,句法功能是构成"以·空宾"结构... 介词悬空是指介词宾语不与介词相连,而出现在语境的其他位置的现象。介词"以"字的空位宾语主要是名词性的,也有动词性、形容词性和陈述性的。介词悬空的篇章功能是为了衔接篇章,句法功能是构成"以·空宾"结构作状语。"以"字空位宾语可以回指话题或是事件、行为等。"以"字悬空的词汇化造成了一些带"以"字的动词、助动词和连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词悬空 空位宾语 回指 词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