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生微粉性能激活研究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马昆林 孟维琦 +4 位作者 申景涛 胡明文 王晓杰 龙广成 曾晓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6-108,共13页
再生微粉是以混凝土、砖瓦等为主要成分的建筑垃圾制备再生骨料过程中产生的粒径小于75μm的颗粒,其主要化学组成与粉煤灰类似,具有一定的潜在活性。将再生微粉作为掺合料使用,可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资源的循环利... 再生微粉是以混凝土、砖瓦等为主要成分的建筑垃圾制备再生骨料过程中产生的粒径小于75μm的颗粒,其主要化学组成与粉煤灰类似,具有一定的潜在活性。将再生微粉作为掺合料使用,可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再生微粉具有组成复杂、需水量大、活性指数低等特点,直接作为掺合料使用不利于砂浆或混凝土的性能,但再生微粉中SiO_(2)、CaO和Al_(2)O_(3)含量均较高,具有较好的活性潜质,经过适当的技术处理后可以有效激发其活性,提高利用效率。目前再生微粉主要激活方式有物理激活、化学激活和热激活。热激活可以燃尽再生微粉中的有机物杂质,改变部分物质组成,从而激发其活性;物理激活通过机械力增大了再生微粉的比表面积,从而提高了再生微粉活性;化学激活主要通过加入碱性激发剂等提供碱性环境或提供可参与反应的离子,从而促进水化程度提高再生微粉活性。相关学者对再生微粉的活性激发方法及其在砂浆和混凝土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这对再生微粉的应用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基于已有文献资料,对再生微粉的物理性能、化学组成、激活方式、激活机理及应用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分析了目前再生微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以期为再生微粉的高品质利用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垃圾 再生微粉 激活方式 作用机理 应用现状
下载PDF
《精细化工与生活》通识教育选修课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2
作者 王璐 闫海军 +2 位作者 张萌 买买提江·依米提 阿布都克尤木·阿布都热西提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10期122-124,共3页
结合自身教学和实践,分析了新疆大学《精细化工与生活》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现状问题,提出了改善课程教学理念、加强课程的规范化管理、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课程的教学考核方式措施,为系列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课程建设... 结合自身教学和实践,分析了新疆大学《精细化工与生活》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现状问题,提出了改善课程教学理念、加强课程的规范化管理、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课程的教学考核方式措施,为系列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课程建设提供有效的新方法与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工 通识选修课 教学模式
下载PDF
基于SPD模式的PIVAS医用耗材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实践
3
作者 赵倩 鞠晓宇 +2 位作者 赵琳 王娇 张春旭 《中国医疗设备》 2024年第9期88-93,共6页
目的 探究基于供应-加工-配送(Supply-Processing-Distribution,SPD)管理模式的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PIVAS)在医用耗材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引进SPD管理模式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并应用... 目的 探究基于供应-加工-配送(Supply-Processing-Distribution,SPD)管理模式的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PIVAS)在医用耗材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引进SPD管理模式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并应用于PIVAS医用耗材管理,回顾性分析河北省中医院PIVAS在传统管理模式下(2023年1—4月)和SPD管理模式下(2023年5—8月)的医用耗材管理情况,对SPD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的请领补货时长、盘点时长、账物相符率、库存周转率、管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医护人员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 与传统模式相比,SPD管理模式下,请领补货时长由(51.25±6.29)min降低至(3.00±1.15)min,盘点时长由(62.50±9.57)min降低至(36.25±7.50)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账物相符率由73.75%±4.79%提升至97.00%±1.15%,库存周转率由80.00%±4.08%提升至92.57%±2.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模式相比,SPD模式组的品规不符、过期失效、积压滞留、缺货等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了88.23%,且医护人员对SPD管理模式满意度更高。结论 SPD管理模式在PIVAS耗材管理中应用良好,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医务工作人员满意度,降低了管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耗材的精细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 SPD管理模式 医用耗材 精细化管理
下载PDF
砂砾土渗流侵蚀中细粒迁移-沉积-滤通的物理水力临界条件
4
作者 董辉 谭凤鸣 +2 位作者 程子华 高乾丰 任佳展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81,共13页
细粒迁移机制是理解砂砾土渗流侵蚀过程的基础与关键,对研究砂砾土斜坡雨水侵蚀过程的细观致灾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其运移模式及运移状态发生转变的临界条件并不清晰,不同物理水力条件下的细粒运动类型有所不同。为掌握砂砾土侵蚀过... 细粒迁移机制是理解砂砾土渗流侵蚀过程的基础与关键,对研究砂砾土斜坡雨水侵蚀过程的细观致灾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其运移模式及运移状态发生转变的临界条件并不清晰,不同物理水力条件下的细粒运动类型有所不同。为掌握砂砾土侵蚀过程中细粒的整体运动类型及其发生改变的临界条件,采用可视圆柱入渗试验和离散元数值模拟,分析了细粒迁移的影响因素和内部机理。结果表明:(1)细粒迁移受级配和水力梯度影响显著,而受初始孔隙率影响不显著,且级配的影响大于水力梯度;(2)水力作用下细粒整体运动状态可分为沉积和滤通2种模式,内部结构不稳定的砂砾土细粒运动处于滤通状态,内部结构稳定和稳定性过渡型砂砾土随水力梯度升高细粒的运动状态从整体沉积转变为整体滤通;i=3.4-(3)细粒运动状态在粒径比和水力梯度共同作用下存在明显界限,最终得到细粒沉积-滤通转变的临界条件为0.12e(D15/d85)/1.5。研究可为砂砾土斜坡渗蚀失稳防护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土 渗流侵蚀 细粒迁移 运移模式 临界条件
下载PDF
高职院校美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5
作者 张哲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6期181-182,185,共3页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教育的飞速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改革和深化,单一的传统线下美术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必将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对高职教育转型必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教育的飞速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改革和深化,单一的传统线下美术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必将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对高职教育转型必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探究美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等将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有机结合,发挥二者的优势,符合未来学校教育发展的趋势,并为推进吉林地区教育现代化和吉林振兴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美术 线上线下混合 教学模式
下载PDF
以“五化”为核心的精细注水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6
作者 王珊 《石油石化节能与计量》 CAS 2024年第11期40-44,共5页
以“五化”为核心的精细注水管理体系是通过开展水质综合治理、开展井筒专项治理,落实欠注井治理,强化分注管理手段,确保水井运行平稳。形成了技术管理专业化、水质治理标准化、细分工艺精准化、分层测试高效化及作业施工环保化的“五... 以“五化”为核心的精细注水管理体系是通过开展水质综合治理、开展井筒专项治理,落实欠注井治理,强化分注管理手段,确保水井运行平稳。形成了技术管理专业化、水质治理标准化、细分工艺精准化、分层测试高效化及作业施工环保化的“五化”管理模式,通过一年多的实施,井筒水质进一步净化,共减少洗井5921井次,节约洗井成本约2960.5万元;分层注水进一步细化,细分层段由2.6段增至5.2段,单卡单砂体比例由17.6%提高到71.8%;单井细分层段由2.6段增至2.9段;测试效率进一步提升,单井单次测调时间约节省0.75天;全力开创注水井精细管理持续稳健发展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化 精细注水 管理模式 降本增效
下载PDF
基于细模态AOT的中国PM_(0.5)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尉鹏 任阵海 +2 位作者 王文杰 苏福庆 高庆先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43-950,共8页
利用2006—2011年PARASOL卫星细模态AOT(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气溶胶光学厚度)的观测值,探讨中国PM0.5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中国与全球PM0.5的空间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细模态AOT高值出现在中国、非洲中部和南美洲,分别... 利用2006—2011年PARASOL卫星细模态AOT(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气溶胶光学厚度)的观测值,探讨中国PM0.5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中国与全球PM0.5的空间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细模态AOT高值出现在中国、非洲中部和南美洲,分别为0.5~1.0、0.4~0.9和0.4~0.6,反映出这些地区PM0.5污染严重.在中国范围内,细模态AOT高值区主要分布在6个区域,包括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华北平原地区,湖北省和湖南省的两湖平原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珠三角地区,陕西渭河平原以及山西汾河河谷地区,各区域细模态AOT最大值分别为1.1、0.9、1.0、1.0、1.1和0.8,这些PM0.5污染严重地区的分布与SO2、OC、VOC、NOx等的污染源及其排放强度分布特征相一致,并且PM0.5浓度呈逐年升高趋势.2006—2011年,冬、春季细模态AOT平均值升高了18.09%,而夏、秋季平均值升高了9.00%,表明冬、春季PM0.5浓度显著高于夏、秋季.细模态AOT的多年月均值变化表明,其较高值出现在1月、3月,分别为0.37、0.36,最低值(0.18)出现在8月.但在局部地区,如华北地区(115°E~125°E、33°N~42°N),细模态AOT表现为夏季高于冬季.主要原因是华北地区受夏季副热带高压以及太阳辐射的影响,加强了南方污染物的长距离输送以及大气光化学反应,致使该地区夏季PM0.5浓度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模态气溶胶光学厚度 PM0.5 时空分布
下载PDF
油气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合 任义丽 +6 位作者 李欣 邓岳 王勇涛 曹倩雯 杜金阳 林志威 汪文洁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0-923,共14页
阐述了大模型技术的概念,总结了大模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了大模型在垂直领域的应用现状,梳理了油气行业大模型应用面临的挑战,并对油气行业大模型应用进行了展望。现有大模型可粗略分为3类,即大语言模型、视觉大模型和多模态大... 阐述了大模型技术的概念,总结了大模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了大模型在垂直领域的应用现状,梳理了油气行业大模型应用面临的挑战,并对油气行业大模型应用进行了展望。现有大模型可粗略分为3类,即大语言模型、视觉大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油气行业大模型应用刚刚起步,部分油气企业基于开源大语言模型,利用微调、检索增强等方式发布大语言模型产品,部分学者尝试利用视觉/多模态基础模型研发面向油气业务的场景模型,还有少数学者构建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岩心分析等领域的预训练基础模型。油气行业大模型应用面临数据量和数据质量难以支撑大模型训练、研发投入成本高、难以实现算法自主可控等挑战。油气行业在应用大模型时应始终聚焦油气主营业务需求,以大模型应用为契机,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推动融合算力建设,加强“人工智能+能源”复合团队建设,推动大模型技术自主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模型 大语言模型 视觉大模型 多模态大模型 油气行业大模型 预训练 微调
下载PDF
精细化管理模式在内科住院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分析
9
作者 张立娟 浦瑶瑶 +2 位作者 张晓慧 赵玲丽 孙凌 《中国卫生产业》 2024年第7期125-128,共4页
目的分析精细化管理模式在内科住院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吉林省前卫医院住院内科的199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管理模式实施的时间进行分组,2022年1—12月行常规护理管理,设为常规组;2023年1—12月... 目的分析精细化管理模式在内科住院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吉林省前卫医院住院内科的199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管理模式实施的时间进行分组,2022年1—12月行常规护理管理,设为常规组;2023年1—12月行精细化管理模式,设为研究组。两组均为同一批护理人员,比较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交接班评分、护理能力评分。结果研究组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的交接班效率评分为(19.35±0.58)分,护理协作评分为(19.42±0.51)分,合作安全评分为(19.52±0.44)分,临床信息评分为(19.52±0.47)分,均高于常规组的(18.23±0.86)分、(18.34±0.61)分、(18.36±0.72)分、(18.43±0.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31、19.161、19.393、19.365,P均<0.05)。研究组的护理能力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内科住院护理管理中,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应用能有效提升护理质量,确保交接班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模式 内科住院护理 护理管理 护理质量
下载PDF
基于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模式的精细化管理在ICU中心静脉导管干预中的效果
10
作者 赵春玲 刘茳 刘佳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19期3026-3029,共4页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中心静脉导管干预中应用基于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模式的精细化管理措施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医院ICU接受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患者106例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每组53例。对照组采...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中心静脉导管干预中应用基于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模式的精细化管理措施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医院ICU接受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患者106例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每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FMEA模式的精细化管理措施,比较2组的失效模式危急值(RPN)、护理质量、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因素、健康教育、置管操作因素、导管因素、冲、封管操作及置管后管理失效模式RPN分别为(119.83±12.21)、(133.45±13.63)、(113.68±11.26)、(134.35±13.57)、(98.83±9.92)、(108.36±10.05)分,低于对照组的(75.63±7.57)、(83.85±8.36)、(71.35±7.11)、(75.07±7.63)、(67.27±6.55)、(69.21±6.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应急护理能力、基础护理水平、服务态度、患者应用效应评分及护理质量总评分分别为(96.42±9.55)、(92.72±9.17)、(94.68±9.32)、(94.55±9.33)、(379.42±37.81)分,高于对照组的(85.37±8.52)、(85.21±8.46)、(85.32±8.41)、(85.42±8.42)、(341.86±33.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66%,低于对照组的2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满意度为96.23%,高于对照组的7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中心静脉导管干预中应用基于FMEA模式的精细化管理措施,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降低各失效模式RPN,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精细化管理 重症监护室 并发症 护理质量 失效模式和效果
下载PDF
双人核对联合精细化管理模式对门诊药房工作效率及发药质量的影响
11
作者 李永红 袁苗 《智慧健康》 2024年第2期230-233,共4页
目的 探究双人核对联合精细化管理模式对门诊药房工作效率及发药质量的影响。方法 在2021年1—12月选取本院门诊患者40例,将其作为双人核对联合精细化管理模式实施前组,在2022年1—12月选取门诊患者40例,将其作为实施后组,对比两组各项... 目的 探究双人核对联合精细化管理模式对门诊药房工作效率及发药质量的影响。方法 在2021年1—12月选取本院门诊患者40例,将其作为双人核对联合精细化管理模式实施前组,在2022年1—12月选取门诊患者40例,将其作为实施后组,对比两组各项观察指标。结果 实施后组患者取药等候时间、调剂时间、药品核对时间均比实施前组所用时间更短,实施后组总发药差错发生率比实施前组总发药差错发生率更低,实施后组患者总满意度比实施前组患者总满意度更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人核对联合精细化管理模式能提高门诊药房工作效率,降低发药差错发生率,提升发药质量,使患者满意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诊药房 发药质量 双人核对 精细化管理模式
下载PDF
富水粉细砂隧道失稳破坏特征分析及增稳固结技术研究
12
作者 孟翔鹏 刘彦龙 +1 位作者 潘红伟 宋战平 《高速铁路技术》 2024年第2期91-96,共6页
桃树坪隧道穿越富水粉细砂地层,施工过程中极易出现大变形、涌水涌砂和坍塌等一系列破坏特征。通过对隧道失稳破坏的分析,总结了隧道在富水粉细砂条件下失稳破坏的特征,分析了破坏特征发生的机制,认为隧道的破坏主要由围岩岩性和地下水... 桃树坪隧道穿越富水粉细砂地层,施工过程中极易出现大变形、涌水涌砂和坍塌等一系列破坏特征。通过对隧道失稳破坏的分析,总结了隧道在富水粉细砂条件下失稳破坏的特征,分析了破坏特征发生的机制,认为隧道的破坏主要由围岩岩性和地下水造成;由隧道破坏机理提出了增稳固结措施,通过超前降水、超前小导管注高分子化学浆对掌子面前方砂层进行预先固结,提高钢架整体刚度,通过对扰动砂层进行灌浆和回填等措施进行固结,围岩的自承能力得到提高。从处理后围岩的情况、涌水量和监测情况分析发现,增稳固结技术能从根本上提高围岩的自承能力,抑制发生失稳破坏,为隧道在富水粉细砂地层中的施工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细砂地层 富水 涌水涌砂 失稳模式 增稳固结
下载PDF
微生物加固钙质砂压缩前后细观尺度变化试验研究
13
作者 吴秉阳 王磊 +1 位作者 蒋翔 史金权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80,共7页
MICP是岩土工程领域新兴的一种环境友好型砂土加固技术,可以用于提高钙质砂的工程性能,但由于MICP加固钙质砂试样的复杂结构,需要对其细观尺度展开研究以解释宏观现象。运用CT扫描技术,对三轴压缩前后的微生物加固钙质砂试样进行三维重... MICP是岩土工程领域新兴的一种环境友好型砂土加固技术,可以用于提高钙质砂的工程性能,但由于MICP加固钙质砂试样的复杂结构,需要对其细观尺度展开研究以解释宏观现象。运用CT扫描技术,对三轴压缩前后的微生物加固钙质砂试样进行三维重构,分析加载前后试样细观尺度变化。研究发现,使用CT扫描得到的二维灰度图像可以显示试样的孔隙分布,且在二维灰度图像的降噪处理过程中非局部均值滤波算法具有良好的降噪效果。在此基础上进行三维重构,结果表明,加载前试样孔隙主要分布在试样高度方向1/3处、2/3处及试样两端,加载后这部分区域的孔隙会有所增加,即加载过程中试样的破坏主要集中在试样本身已有的薄弱区域。在三维重构基础上分割显著破坏面,显示低应力水平下试样破坏模式为X共轭剪切破坏,而在高应力水平下的破坏模式为单斜面剪切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加固钙质砂 细观尺度变化 孔隙分布 破坏模式
下载PDF
磁化处理水对微细粒赤铁矿浮选的影响
14
作者 李凤久 孔亚然 赵留成 《矿产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2期127-132,共6页
这是一篇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文章。为促进磁化处理在铁矿浮选中的应用,为磁化处理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依据,研究了磁化处理水对赤铁矿和石英纯矿物浮选的影响,并从润湿性和吸附量方面进行了机理分析,进行了动力学验证实验。磁化场强1... 这是一篇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文章。为促进磁化处理在铁矿浮选中的应用,为磁化处理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依据,研究了磁化处理水对赤铁矿和石英纯矿物浮选的影响,并从润湿性和吸附量方面进行了机理分析,进行了动力学验证实验。磁化场强150 mT,磁化时间6 min,1号磁场位型时,赤铁矿回收率为82.85%,提高了28.20%。磁化处理水有利于油酸钠在赤铁矿表面的吸附作用,降低了赤铁矿表面的润湿性,对石英无影响。磁化处理浮选用水后,赤铁矿浮选速率常数由0.54提高至0.61,较大回收率由57.18%提高至85.63%。表明磁化处理后赤铁矿浮选效果优于未磁化时,磁化处理可以提高赤铁矿浮选速率和回收率。条件实验、机理分析及动力学验证实验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加工工程 磁化处理 微细粒赤铁矿 磁化方式 浮选用水
下载PDF
超细尾矿充填体动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15
作者 杨曦 崔久云 张羽熙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4-60,共7页
在地下开采中,充填体会受到爆破振动等动载荷的扰动,严重威胁其稳定性,加之充填体使用超细尾矿后,会进一步降低其强度,因此,急需开展超细粒尾矿胶结充填体动力学性质研究。以超细尾矿充填体与粗尾矿充填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霍普金森装置... 在地下开采中,充填体会受到爆破振动等动载荷的扰动,严重威胁其稳定性,加之充填体使用超细尾矿后,会进一步降低其强度,因此,急需开展超细粒尾矿胶结充填体动力学性质研究。以超细尾矿充填体与粗尾矿充填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霍普金森装置对其进行不同应变率下的冲击试验,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粗尾矿充填体相比,超细尾矿充填体弹性阶段较短,进入屈服阶段后,由于内部孔隙被压缩提升了其强度与抗变形能力,使其屈服阶段较长。粗尾矿充填体的破坏阶段表现出应力跌落现象,超细尾矿充填体在破坏阶段则表现出峰后塑性。平均应变率相近的超细尾矿充填体动态抗压强度远小于粗尾矿充填体动态抗压强度,超细尾矿充填体和粗尾矿充填体的平均应变率分别达到60s^(-1)和80s^(-1)左右后,动态抗压强度趋于平缓。随着平均应变率的增大,超细尾矿充填体的单位体积吸收能不断增加,粗尾矿充填体的单位体积吸收能在平均应变率超过80s^(-1)后才显著增加。在平均应变率相近时,超细尾矿充填体的破坏程度明显大于粗尾矿充填体,两者强度的差异主要受到细颗粒含量与颗粒接触状态两方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尾矿充填体 应力—应变特性 动态抗压强度 能量变化 破坏模式
下载PDF
精细化健康体检管理模式在体检中心的应用分析
16
作者 周芳 韩虹 柯乐斌 《中国卫生产业》 2024年第11期153-156,共4页
精细化健康体检管理模式具有创新性,可缩短体检耗时,提高体检质量水平,与现代人群的体检需求相匹配。本文详细介绍了精细化健康检验管理模式的概念、内容、作用并探讨精细化体检健康管理模式在体检中心的应用。
关键词 体检中心 研究进展 精细化健康体检管理模式 概念 内容 作用
下载PDF
Diurnal variation of number concentration and size distribution of ultrafine particles in the urban atmosphere of Beijing in winter 被引量:16
17
作者 SHI Zong-bo HE Ke-bin +6 位作者 YU Xue-chun YAO Zhi-liang YANG Fu-mo MA Yong-liang MA Rui JIA Ying-tao ZHANG Ji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8期933-938,共6页
Number concent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airborne particles in the size range 5.6 to 560 nm diameter were measured in Beijing for a 15-d period in winter 2005. Dally average number concentrations of nucleation mode (... Number concent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airborne particles in the size range 5.6 to 560 nm diameter were measured in Beijing for a 15-d period in winter 2005. Dally average number concentrations of nucleation mode (5.6-20 um), Aitken mode (20-100 um), and accumulation mode (100-560 um) particles, and total particles were 17500, 32000, 4000, and 53500 cm^-3, respectively. Averag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was monomodal with a mode diameter of about 40 um at night and bimodal with mode diameters of about 10 and about 40 um during the daytime. New particle formation events, which were connected to diurnal variation of nucleation mode particles, were observed in more than half of the observation days. The events often started around 10:00-11:00 Chinese Standard Time (CST) and ended up after 3-4 h. Concentrations of Aitken and accumulation mode particles increased from midnight and reached their maxima at about 10:00 CST, and then decreased and became the lowest in the afternoon. Analysis of diurnal cycles in traffic volume and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revealed that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particles in Aitken and accumulation modes in the morning was influenced by formation of an inversion and increase in vehicle emission, and dispersion of such particles in the afternoon was associated with more effective vertical mixing and higher wind spe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e particles nucleation mode Aitken mode new particle formation
下载PDF
Conceptual design,data model and key techniques of“3D Assistant” 被引量:4
18
作者 LI Qing-yuan1, ZHANG Xuan2, JIN Yang2, ZHOU Hui3, WANG Qian-jin3,WEI Zhan-yin1 1. Key Laboratory of Geo-Informa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Beijing 100830, China 2. School of Geo-Science and Surveying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3, China 3. School of Geomatics,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Fuxin 123000, China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CSCD 2011年第S3期692-698,共7页
Conceptual design, data model and key techniques of "Geo-engineer 3D assistant", an underground 3D GIS oriented to geology and mine application, were discussed. In particular, the importance of high-order sm... Conceptual design, data model and key techniques of "Geo-engineer 3D assistant", an underground 3D GIS oriented to geology and mine application, were discussed. In particular, the importance of high-order smoothing triangular pieces to surface's fine expression in geological modeling was emphasized. The contour mode is the most favorite mode of the three modes about surface expression: DEM, TIN and contour. Topology in underground 3D modeling with CAGD was compared. From the view of boundary and coboundary, which is soul of IS 19107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patial schema), 3D underground topology was re-exam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ASSISTANT TRUE 3D GIS fine expression of surface CONTOUR mode 3D TOPOLOGY
下载PDF
Correlating common breakage modes with impact breakage and ball milling of cement clinker and chromite 被引量:2
19
作者 Mahmut Camal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6期901-908,共8页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of the breakage of ore particles is important to predict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in size reduction operations.This paper aims to show the presence of common breakage modes in impact...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of the breakage of ore particles is important to predict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in size reduction operations.This paper aims to show the presence of common breakage modes in impact breakage and ball milling of the cement clinker and chromite samples.For that purpose,narrow size fractions of the two samples were broken in a drop-weight tester or ball mill by changing the degree of applied energy.Then the resultant size distributions were evaluated to seek evidence for the common breakage mod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creasing the breakage energy will produce a systematic change in the shapes of the size distributions,suggesting a sequential set of breakage modes.The breakage is initially due to tensile stresses at low breakage energies and compressive stresses at high breakage energies.Further studies should be done to assess if these breakage modes occur at sizereduction of different o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geny distribution Impact breakage Ball mill SELF-SIMILARITY Breakage modes Cone of fines
下载PDF
关于南方地区肉牛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发展探讨 被引量:4
20
作者 瞿明仁 曹华斌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1-5,共5页
近年来,我国牛肉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同时,北方保护生态和退牧还草政策的实施给我国南方肉牛养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南方地区拥有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靠近沿海发达的消费市场等,肉牛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文章结合南方地区实际,在... 近年来,我国牛肉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同时,北方保护生态和退牧还草政策的实施给我国南方肉牛养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南方地区拥有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靠近沿海发达的消费市场等,肉牛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文章结合南方地区实际,在分析我国南方地区肉牛产业存在着的诸多问题的基础上,就南方地区肉牛产业发展模式及对策进行综合分析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地区 肉牛产业 养殖模式 母牛 粗饲料 精料补充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