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活化蛋白C抵抗物(APCR)蛋白C(PC)蛋白S(PS)在人群中的发生率 被引量:1
1
作者 殷宗健 邓新立 丛玉隆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81-182,共2页
用加与不加活化蛋白C(APC)的两个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试验来测定人血浆中的APCR,并对100例正常人(男女各50例)APCR的发生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其发生率高达4%,男女无差异。本文同时对蛋白C... 用加与不加活化蛋白C(APC)的两个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试验来测定人血浆中的APCR,并对100例正常人(男女各50例)APCR的发生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其发生率高达4%,男女无差异。本文同时对蛋白C(PC)、蛋白S(PS)的发生率进行了检测,检出一例PC缺乏患者,被检人群未见PS异常。作者阐述了APCR高发生率在血栓疾病中的重要意义及有关致病机理,并简述了PC、PS缺乏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蛋白C 抵抗物 V因子突变 apcr 血栓疾病
下载PDF
DNA未知片段APCR克隆的优化
2
作者 苗红梅 岳彩鹏 赵永英 《植物生理学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9-512,共4页
用锚定PCR(APCR)技术对未知的小麦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gbssI和sbeIIa启动子序列进行扩增。通过对APCR反应进行优化,获得了gbssI启动子序列(4.1kb)和sbeIIa启动子序列(3.1kb)。结果表明:减少模板加入量(由1μL降低至1/100μL)和增大反应体... 用锚定PCR(APCR)技术对未知的小麦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gbssI和sbeIIa启动子序列进行扩增。通过对APCR反应进行优化,获得了gbssI启动子序列(4.1kb)和sbeIIa启动子序列(3.1kb)。结果表明:减少模板加入量(由1μL降低至1/100μL)和增大反应体积(由50μL增到100μL)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非特异的结果出现;升高变性温度(由94℃提高到98℃)和延伸温度(由55℃提高到72℃)并延长延伸时间则能有效地消除APCR中的非特异性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cr DNA未知片段 小麦 启动子序列 PCR克隆 优化 DNA 片段 GBSS 变性温度
下载PDF
脑血栓形成患者APCR现象观察及ATⅢ、PC水平的变化
3
作者 熊立凡 胡晓波 +4 位作者 沈介明 李莉 倪培华 胡大萌 王鸿利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0年第2期72-73,共2页
关键词 脑血栓形成 apcr现象 ATⅢ PC
下载PDF
维汉族肺血栓栓塞症患者APCR活性的研究
4
作者 丁巍 杨晓红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年第5期17-18,共2页
目的研究维汉两民族肺血栓栓塞症患者APCR的关系。方法检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血浆APCR,其中汉族病人29例,维吾尔族病人31例,汉族健康对照组37例,维吾尔族健康对照组36例。结果四组组间方差分析APCR差异无统计学差异,进一步... 目的研究维汉两民族肺血栓栓塞症患者APCR的关系。方法检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血浆APCR,其中汉族病人29例,维吾尔族病人31例,汉族健康对照组37例,维吾尔族健康对照组36例。结果四组组间方差分析APCR差异无统计学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病例组中出现APCR明显降低甚至缺乏现象,汉族APCR缺陷患者估计的OR值为2.82,维吾尔族为1.56。结论APCR降低的人群PTE发生风险增加,尚需增大样本量证实是否存在民族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血栓栓塞症 apcr 民族差异
下载PDF
补肾祛瘀汤对血栓性疾病ET、APCR、NO和血脂的影响
5
作者 吴泽铭 曾小粤 +3 位作者 刘银蓉 杨卓欣 罗陆一 王思茹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55-56,共2页
目的:观察补肾祛瘀汤对血栓性疾病血清内皮素(ET)、活化蛋白C抗体(APCR)、一氧化氮(NO)、血脂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血栓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急性期均使用肠溶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组口服补肾... 目的:观察补肾祛瘀汤对血栓性疾病血清内皮素(ET)、活化蛋白C抗体(APCR)、一氧化氮(NO)、血脂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血栓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急性期均使用肠溶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组口服补肾祛瘀汤,对照组用尿激酶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数值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ET、NO均升高(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对血脂有改善作用,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祛瘀汤对血栓性疾病患者的ET、APCR有降低作用,对NO有升高作用,对血脂有改善作用,没有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祛瘀汤 血栓性疾病 内皮素 一氧化氮 活化蛋白C抗体
下载PDF
血栓栓塞症患者抗活化的蛋白C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胡钧培 乐忠庆 +3 位作者 熊立凡 叶为德 杨景文 王鸿利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0年第5期210-212,共3页
目的 探讨抗活化的蛋白 C(APCR)现象在中国人血栓栓塞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 APTT法检测 APCR敏感 比率(APCR-SR)来研究40例深静脉血栓症(DVT)患者、52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和100例正常人的APC... 目的 探讨抗活化的蛋白 C(APCR)现象在中国人血栓栓塞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 APTT法检测 APCR敏感 比率(APCR-SR)来研究40例深静脉血栓症(DVT)患者、52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和100例正常人的APCR发生率;用多聚酶 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PCR-RFLP)来检测FV Leiden突变;用免疫火箭电泳测血浆总蛋白S和游离蛋白S。结 果 正常人的正常化APCR-SR(n-APCR-SR)为0.93±0.32,DVT组和脑血栓组各有6例n-APCR-SR<0.61,APCR发生率分 别为15%和11.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别;没有检测到FV Leiden突变;DVT组的蛋白S测值与正常人没有显著差 别。结论 APCR可能是中国人群血栓栓塞症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在不同种族中,致病机理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栓塞 DVT apcr APTT法 apcr-SR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蛋白C系统及抗凝血酶Ⅲ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朱月永 钟洪明 叶德富 《实用全科医学》 2004年第1期8-9,共2页
目的 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血浆蛋白C系统和抗凝血酶Ⅲ水平的变化 ,以及活化蛋白C抵抗 (APCR)的发生率 ,探讨SLE患者发生血栓的机制。方法 凝固法在全自动血凝仪上检测 3 0例SLE患者和 3 0例正常对照的血浆PC、PS活性 ,发色... 目的 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血浆蛋白C系统和抗凝血酶Ⅲ水平的变化 ,以及活化蛋白C抵抗 (APCR)的发生率 ,探讨SLE患者发生血栓的机制。方法 凝固法在全自动血凝仪上检测 3 0例SLE患者和 3 0例正常对照的血浆PC、PS活性 ,发色底物法测定活化蛋白C(APC)和抗凝血酶Ⅲ (ATⅢ )活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SLE患者的PC、PS下降 ,分别为( 4 7.0± 2 4.0 ) % ,( 3 6.0± 15 .5 )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SLE组APCR阳性率为 3 6.7%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6.7% (P<0 .0 1)。抗凝血酶Ⅲ (ATⅢ )活性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SLE患者存在凝血的激活和抗凝系统的异常 ,蛋白C系统在SLE患者的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血浆蛋白C 抗凝血酶Ⅲ 血栓 apcr
下载PDF
狼疮性肾炎抗活化蛋白C的测定及意义
8
作者 汪国生 李向培 +4 位作者 吴竟生 周志中 厉小梅 陈育华 徐修才 《安徽医学》 2001年第4期1-3,共3页
目的 :探讨抗磷脂抗体和抗活化蛋白C(APCR)与狼疮性肾炎 (LN)的关系及APCR的可能形成原因。方法 :检测 33例LN和 37例无LN的系统性红班狼疮 (NLN) ,ELISA检测ACA -IgG、IgM、IgA、PTT -LA检测LA ,APTT±APC检测APCR。结果 :LN组APC... 目的 :探讨抗磷脂抗体和抗活化蛋白C(APCR)与狼疮性肾炎 (LN)的关系及APCR的可能形成原因。方法 :检测 33例LN和 37例无LN的系统性红班狼疮 (NLN) ,ELISA检测ACA -IgG、IgM、IgA、PTT -LA检测LA ,APTT±APC检测APCR。结果 :LN组APCR阳性率 5 7 6% ,明显高于NLN组 ( 32 4% ) ;LN组ACA(IgG、IgM )阳性率 42 4% ,明显高于NLN组 ( 18 9% ) ;APCR和IgG -ACA同时阳性LN的发生率 ( 7/ 7)明显高于APCR阳性而IgG -ACA阴性者( 12 / 2 4)。结论 :APCR和ACA在LN有较高的发生率 ,ACA引起的获得性APCR可能是LN的发病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性肾炎 抗活化蛋白C 抗磷脂抗体 apcr LN 发病机制
下载PDF
维吾尔族静脉血栓栓塞症与凝血酶原G20210A和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胡雪梅 艾力曼.马合木提 +2 位作者 夏玉宁 古丽尼格尔.吾布力 古丽米热.吐尼牙孜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38-43,共6页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基因 G20210A(FⅡG20210A)和凝血因子 V基因 Leiden 突变(FVL)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活化蛋白C抵抗(APCR)与维吾尔族(维族)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3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基因 G20210A(FⅡG20210A)和凝血因子 V基因 Leiden 突变(FVL)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活化蛋白C抵抗(APCR)与维吾尔族(维族)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3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维族 VTE患者178例(病例组)及本院同期同民族住院体检者217例(健康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PFLP)技术检测 FⅡG20210A 和FVL多态性,应用凝固法于SYSMEX CS-2000型全自动血液凝固仪检测APCR,并分析FⅡG20210A和FVL多态性及 APCR与 VTE的关联性。结果(1)所有受检对象均未检出 FⅡG20210A基因突变,其变异频率为0。(2)健康对照组中只有 GG基因型,而未见 GA和 AA基因型,A等位基因频率为0。病例组中 FVL多态性 GG型与GA/AA型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8),且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18)。(3)病例组 APCR阳性率较健康对照组高(11.24%与4.6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 VTE患者FVL多态性各基因型间 APCR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4)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后,肥胖(OR=1.599,95%CI 1.383~1.849,P =0.000)、高脂血症(OR =1.087,95%CI 1.035~1.141,P =0.001)和APCR阳性(OR =1.922,95%CI 1.880~5.561,P =0.033)是 VTE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凝血酶原G20210A基因突变在新疆维族 VTE患者及正常人群中罕见甚至缺如。APCR及 FVL多态性是维吾尔族 VTE患者的危险因素,但 FVL多态性不是引起 APCR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症 维吾尔族 活化蛋白C抵抗
下载PDF
FV Leiden突变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在哈萨克族人群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邢颜超 马爱华 +6 位作者 程维兴 王文利 陈红 孔江 王冬梅 崔希嘏 唐艺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338-340,共3页
目的 :建立FVLeiden突变的检测方法 ,研究分析中国新疆哈萨克族健康人群中FVLeiden突变的发生率。方法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PCR -RFLP) ,对新疆地区 183例 (汉族 98例 ;哈萨克族 85例 )健康个体进行FVLei de... 目的 :建立FVLeiden突变的检测方法 ,研究分析中国新疆哈萨克族健康人群中FVLeiden突变的发生率。方法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PCR -RFLP) ,对新疆地区 183例 (汉族 98例 ;哈萨克族 85例 )健康个体进行FVLei den基因突变研究分析。结果 :哈萨克族人群中检出 3例FVLeiden(FVArg50 6→Gln)突变杂合子 ,;汉族人群中均无该突变类型 ,没有发现突变纯合子。哈萨克族人群FVLeiden突变的发生率为 3.5 % ,和汉族人群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中国新疆地区哈萨克族人群中存在FVLeiden基因突变 ,而受检测组汉族人群中未见到该类型突变 ,FVLeiden突变可能不是新疆地区汉族人群静脉血栓 (VT)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突变 FV LEIDEN 静脉血栓 杂合子 抗活化蛋白C现象 哈萨克族
下载PDF
凝血因子V169G→A基因突变的研究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邢颜超 马爱华 +2 位作者 程维兴 陈红 唐艺 《中国微循环》 2003年第3期140-142,共3页
目的 研究分析中国新疆地区健康人群中FV1691G→A基因突变的发生率。方法 凝血因子V(coagulation factor V)在凝血过程中是一种重要的辅因子,其基因中一个点突变1691G→A,使它对抗凝血系统中的一种血浆蛋白质C(APC)的失活作用而产生抗性... 目的 研究分析中国新疆地区健康人群中FV1691G→A基因突变的发生率。方法 凝血因子V(coagulation factor V)在凝血过程中是一种重要的辅因子,其基因中一个点突变1691G→A,使它对抗凝血系统中的一种血浆蛋白质C(APC)的失活作用而产生抗性,从而使血栓发生风险增大。应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对新疆地区98例汉族、67例维吾尔族和54例哈萨克族健康个体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哈萨克族人群中检出2例FV Leiden 1691G→A突变杂合子;汉族和维吾尔族人群中均未发现该突变类型。结论 中国新疆地区哈萨克族人群中存在FV Leiden基因突变,而汉族和维吾尔族人群中未检测到该类型突变,FV Leiden的发生存在着地区、种族差异,FV Leiden突变可能不是新疆地区人群静脉血栓(VT)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VLeiden 基因突变 静脉血栓 杂合子 抗活化蛋白C现象
下载PDF
妊娠妇女活化蛋白C抵抗与狼疮抗凝物和抗心磷脂抗体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时晓华 徐成伟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07年第9期803-805,共3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血浆中活化蛋白C抵抗(APCR)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其与凝血因子V(FV)基因多态性、狼疮抗凝物(LA)、抗心磷脂抗体IgG(ACAIgG)的关系。方法对50例健康非孕妇女、50例健康妊娠妇女、3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下称妊高征)患者及2... 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血浆中活化蛋白C抵抗(APCR)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其与凝血因子V(FV)基因多态性、狼疮抗凝物(LA)、抗心磷脂抗体IgG(ACAIgG)的关系。方法对50例健康非孕妇女、50例健康妊娠妇女、3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下称妊高征)患者及20例习惯性流产患者应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法对FV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同时用APTT-APC法、简化的单管稀释蝰蛇毒时间测定法(DVVT)以及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APCR敏感性比值、LA水平及ACAIgG含量。结果健康非孕妇女正常化APCR敏感指数的比值(n-APCR-SR)为0.95±0.16,以n-APCR-SR<0.63为APCR阳性标准,则对照组、妊娠组、妊高征组及习惯性流产组APCR阳性率分别为4.0%、44.0%、40.0%、35.0%。各组研究对象均未检测到FV基因突变。发现LA及ACAIgG阳性率与APCR阳性率在妊娠各组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本研究发现APCR是妊娠期高凝状态的一个危险因素,但并非由FV基因点突变引起;LA和ACAIgG可能是获得性APCR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蛋白C抵抗 凝血因子V 狼疮抗凝物 抗心磷脂抗体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抗凝蛋白缺陷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芦璐 房淑欣 高阳 《医师进修杂志》 2005年第10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抗凝蛋白缺陷的发生率。方法检测100例LDVT患者和100例健康成人的抗凝血酶(AT)、蛋白S(PS)、蛋白C(PC)活性及活化蛋白C抵抗性(APCR)。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DVT组AT、PS、PC活性明显降低,...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抗凝蛋白缺陷的发生率。方法检测100例LDVT患者和100例健康成人的抗凝血酶(AT)、蛋白S(PS)、蛋白C(PC)活性及活化蛋白C抵抗性(APCR)。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DVT组AT、PS、PC活性明显降低,APCR阳性率明显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本组100例LDVT患者抗凝蛋白缺陷的总发生率为25%(25100),以PS缺陷的发生率最高,为13%(13100),其次是PC,为8%(8100),AT缺陷占5%(5100),APCR缺陷的发生率最小,为4%(4100)。结论先天性或获得性抗凝蛋白缺陷是中国人群LDVT发病和复发的重要机制之一,因此有必要对LDVT病人进行抗凝蛋白水平的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抗凝蛋白 缺陷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抗凝蛋白缺陷 患者 临床研究 LDVT apcr 中国人群
下载PDF
活化蛋白C抵抗性在诊断腹主动脉瘤中的意义
14
作者 陈聪 邓超频 +4 位作者 艾鹏 周斌 王利新 董智慧 蒋俊豪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6年第9期972-974,共3页
目的探讨活化蛋白C抵抗性(APCR)在诊断腹主动脉瘤(AAA)的意义。方法所有疑诊为AAA的患者均做动脉造影,并以此为金标准评估超声、CT、APCR、及APCR联合超声、CT在诊断AAA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同时选择健康成年人20例做阴性对照组。结果动... 目的探讨活化蛋白C抵抗性(APCR)在诊断腹主动脉瘤(AAA)的意义。方法所有疑诊为AAA的患者均做动脉造影,并以此为金标准评估超声、CT、APCR、及APCR联合超声、CT在诊断AAA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同时选择健康成年人20例做阴性对照组。结果动脉造影诊断为AAA的患者APCR明显高于正常人,差异有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诊断AAA的诸多方法中,超声诊断的敏感性最高但特异性最差,我们联合超声+CT+APCR可以将特异性提高到100%。结论联合应用超声+CT+APCR可以提高AAA诊断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蛋白C抵抗性 腹主动脉瘤 特异性性 敏感性
下载PDF
获得性抗活化的蛋白C与抗磷脂抗体
15
作者 郭雪梅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1998年第1期37-39,共3页
抗活化的蛋白C(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是迄今所知引起静脉血栓形成(VT)的最主要原因。目前认为,除遗传因素(如Leiden突变)引起APCR外,尚存在获得性APCR。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APA)在获得性APCR的研... 抗活化的蛋白C(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是迄今所知引起静脉血栓形成(VT)的最主要原因。目前认为,除遗传因素(如Leiden突变)引起APCR外,尚存在获得性APCR。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APA)在获得性APCR的研究中受到关注。本文主要将获得性APCR与APA之间相关性的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活化的蛋白C 抗磷脂抗体 apcr 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凝血因子ⅡG20210A、ⅤG1691A及ⅦR353Q基因多态性与上海汉族人群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
16
作者 岳孟孟 于芳苹 赵迎春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7期797-804,共8页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ⅡG 20210 A(FⅡG 20210 A)、ⅤG 1691 A(FⅤG 1691 A)及ⅦR 353 Q(FⅦ)基因多态性与上海汉族人群急性脑梗死(AC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上海地区汉族ACI确诊患者180人作为ACI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n=65)、小动脉硬...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ⅡG 20210 A(FⅡG 20210 A)、ⅤG 1691 A(FⅤG 1691 A)及ⅦR 353 Q(FⅦ)基因多态性与上海汉族人群急性脑梗死(AC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上海地区汉族ACI确诊患者180人作为ACI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n=65)、小动脉硬化性或腔隙性(SAO,n=84)及心源性(CE,n=31)],同期健康体检的汉族人群15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2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并比较;分别抽取2组研究对象入院或体检时清晨空腹外周血2 mL,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LDR)和多重连接酶检测(Multiple LDR)技术进行FⅡ、FⅤ、FⅦ基因分型检测并比较,采用活化蛋白C抵抗(APCR)试剂盒测定2组被检者外周血APCR阳性表达,采用Hardy-Weinberg平衡法检验样本的群体代表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ACI的危险因素。结果:ACI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的FⅡG 20210 A、FⅤG 1691 A及FⅦR 353 Q多态性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FⅡG 20210 A的PCR产物经过HindⅢ酶切之后显示基因型为GG型(320 bp),Multi-LDR结果与PCR-RFLP结果一致,仅检测出GG基因型;FⅤG 1691 A的PCR产物经过MnlⅠ酶切显示基因型为GA型(353 bp、205 bp及148 bp)和GG型(205 bp和148 bp);ACI组及对照组被检者均未检测出AA纯合突变基因型;FⅦR 353 Q的PCR产物经过MspⅠ酶切结果显示基因型为RQ型(291 bp、223 bp和68 bp)、RR型(223 bp和68 bp)和QQ型(291 bp),Multi-LDR结果与PCR-RFLP结果一致;ACI组FⅦR 353 Q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SAO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APCR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高血压、低水平高密度脂蛋白、FⅦR 353 Q基因型及APCR是A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FⅡG 20210 A及FⅤG 1691 A基因多态性在上海汉族ACI患者中较少见,FⅦR 353 Q基因多态性与上海汉族人群ACI有关,其中Q等位基因可能是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凝固因子 活化蛋白C抵抗 急性脑梗死 基因多态性 凝血因子ⅡG 20210 A 凝血因子ⅤG 1691 A 凝血因子ⅦR 353 Q
下载PDF
反复自然流产与抗活化的蛋白C的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周志中 吴竞生 +7 位作者 凌斌 李向培 徐修才 历小梅 易桂英 陈育华 汪国生 张雪芬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85-287,共3页
目的 了解抗活化的蛋白C(APCR)在反复自然流产 (RSA)患者中的发生情况 ,并进一步探讨APCR引起胎盘血管微小血栓形成并进而引起RSA的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APC -KPTT法 ,ELISA法和PTT -LA法分别对 32例RSA及 2 0例正常对照 (NC)进行APCR... 目的 了解抗活化的蛋白C(APCR)在反复自然流产 (RSA)患者中的发生情况 ,并进一步探讨APCR引起胎盘血管微小血栓形成并进而引起RSA的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APC -KPTT法 ,ELISA法和PTT -LA法分别对 32例RSA及 2 0例正常对照 (NC)进行APCR、抗心磷脂抗体 (ACA)和狼疮抗凝物 (LA)检测。结果  32例RSA患者共 17例抗磷脂抗体 (APA)阳性 ,其中 9例LA阳性 ,12例ACA阳性 (4例LA、ACA同时阳性 ) ,阳性率 (5 3 1% )明显高于NC组 (0 /2 0 ) (P <0 0 0 5 ) ;其中LA阳性率为 2 8 1% ,明显高于NC组 (P <0 0 1) ,患者ACA -IgG(0 32± 0 2 2 )、IgM (0 5 1± 0 2 5 )、IgA(0 40± 0 2 7)与NC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患者APCR阳性率为 37 5 % ,明显高于NC组 (5 0 % ) (P <0 0 0 1) ,而活性蛋白C敏感比值 (APC -SR)低于NC组 (P <0 0 5 )。相关分析显示LA阳性组中的APCR阳性率 (6 6 7% )明显高于LA阴性组 (2 6 1% ) (P <0 0 5 ) ;而ACA阳性组中的APCR阳性率 (2 5 0 % )与ACA阴性组 (2 5 0 %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APCR在反复自然流产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且与LA有明显相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C 自然流产 抗磷脂抗体 血栓 apcr RSA
原文传递
活化蛋白C抵抗与反复妊娠丢失相关性 被引量:6
18
作者 周玉琦 任景芳 +2 位作者 郝敏 杨林花 屈秦红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6期3763-3766,共4页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V Leiden(FVL)突变、活化蛋白C抵抗(APCR)和抗磷脂抗体(APL)与不明原因反复妊娠丢失的相关性及反复妊娠丢失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不明原因的妊娠丢失患者71例,正常健康有生育史者60例作为对照组,除外有血栓病史和口...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V Leiden(FVL)突变、活化蛋白C抵抗(APCR)和抗磷脂抗体(APL)与不明原因反复妊娠丢失的相关性及反复妊娠丢失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不明原因的妊娠丢失患者71例,正常健康有生育史者60例作为对照组,除外有血栓病史和口服避孕药者。研究组及对照组均检测FVL突变、APCR和抗磷脂抗体。结果:①反复妊娠丢失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均未见FVL突变;②妊娠丢失患者中APCR发生率为22.5%,正常对照妇女的发生率是8.3%,P<0.05;③研究组抗磷脂抗体(APL)阳性率21.1%,对照组APL阳性率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死宫内与对照组比较P<0.001;④获得性APCR使妊娠丢失的风险增加4.2倍,而且抗磷脂抗体阳性患者中APCR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者。结论:非FVL获得性APCR和APL是妊娠丢失的高危因素,而且APL可能是获得性APCR的原因之一。故不明原因的RPL妇女应常规筛查APL和AP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VL apcr 抗磷脂抗体 妊娠丢失
原文传递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活化蛋白C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9
作者 厉小梅 李向培 +2 位作者 周志中 吴竞生 单曙光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7-99,共3页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抗活化蛋白C(APCR)现象及其临床意义。方法APCR的检测以受检血浆加入活化蛋白C(APC)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与未加APC的APTT的敏感比值即APC SR表示 ,当APC SR <2 0 ,为APCR阳性。结果 ...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抗活化蛋白C(APCR)现象及其临床意义。方法APCR的检测以受检血浆加入活化蛋白C(APC)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与未加APC的APTT的敏感比值即APC SR表示 ,当APC SR <2 0 ,为APCR阳性。结果 SLE患者APCR阳性率为5 7 4%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χ2 =16 332 ,P <0 0 0 5 ) ,APCR阳性组患者与阴性组患者的血栓形成及反复流产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 (χ2 =4 2 41,P <0 0 5 ) ,APCR与狼疮抗凝物 (LA)有显著相关 (P <0 0 2 5 ) ,与其他临床特征及自身抗体阳性率无关。结论 APCR与LA密切相关 ,抗磷脂抗体 (APL)对蛋白C系统有抑制作用 ,APCR可能是SLE患者诱发血栓的危险因素之一 ,APL抗体及APCR的检测对SLE患者并发血栓可能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抗磷脂抗体 apcr
原文传递
系统性红斑狼疮抗活化的蛋白C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周志中 吴竞生 +2 位作者 厉小梅 徐修才 李向培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 了解抗活化的蛋白C(APCR)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中的发生情况 ,并进一步探讨SLE患者发生血栓的机制。方法 采用APC KPTT法 ,ELISA法和PTT LA法分别对5 0例SLE患者及 2 0例正常对照 (NC)进行APCR、抗心磷脂抗体 (ACA)和狼疮... 目的 了解抗活化的蛋白C(APCR)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中的发生情况 ,并进一步探讨SLE患者发生血栓的机制。方法 采用APC KPTT法 ,ELISA法和PTT LA法分别对5 0例SLE患者及 2 0例正常对照 (NC)进行APCR、抗心磷脂抗体 (ACA)和狼疮抗凝物 (LA)检测。结果 SLE患者APCR阳性率 ( 5 8% )明显高于NC组 ( 5 % ) (P <0 0 0 5 ) ,APCR阳性患者中血栓发生率( 2 7 6% )明显高于APCR阴性患者 ( 4 8% ) (P <0 0 1) ,患者LA阳性率 ( 2 2 % )明显高于对照组 ( 0 /10 ) (P <0 0 5 ) ,患者ACA IgG及IgM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IgA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LA阳性组中的APCR阳性率 ( 90 9% )明显高于LA阴性组 ( 5 3 8% ) (P <0 0 5 ) ,ACA阳性组中的APCR阳性率 ( 64 7% )与ACA阴性组 ( 60 6% )未发现明显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APCR在国人SLE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且与LA有明显相关性 ,APCR可能是SLE患者诱发血栓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血栓形成 抗活化的蛋白 apc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