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R5060——具有复杂结构的大黑子但没有大耀斑发生的太阳活动区(英文)
1
作者 李治凯 栾蒂 李志 《天文研究与技术》 CSCD 1989年第S1期74-80,共7页
AR5060是No.Ⅳ联测期中的第二个目标活动区。它从1988年6月25日东边缘初现到7月8日转出西边缘消失的14天中,黑子群一直保持最复杂的FKC、EKC型和最复杂的BGD磁型。6月29日黑子群面积发展到3000面积单位,是第22周以来第一群最大的黑子(... AR5060是No.Ⅳ联测期中的第二个目标活动区。它从1988年6月25日东边缘初现到7月8日转出西边缘消失的14天中,黑子群一直保持最复杂的FKC、EKC型和最复杂的BGD磁型。6月29日黑子群面积发展到3000面积单位,是第22周以来第一群最大的黑子(更大的是1989年3月的AR5395,面积达3600单位)。该活动区的黑子群发生过强烈的运动和磁性重联。似乎具备发生强烈大耀斑的位形特征和动力学条件,可是在这期间,全球耀斑监测所观测到的120多个耀斑(据SGD)中,亚耀斑占81%,1级耀斑占15%,2级耀斑只有3个占4%,而且这3个2级耀斑的X射线级别只达到M6.5,M9.2,M3.9,没有一个达到X级。 在AR5060活动区耀斑活动高峰期的6月28日,29日,30日和7月1日这四天中,云南天文台26CM太阳望远镜观测到其中一个2B/M6.5耀斑(1988年6月29日0737UT)、几个1级耀斑和其它许多亚耀斑。从黑子群和色球单色照片上作耀斑发生点同黑子相对位置的比较,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在结构复杂、运动剧烈的黑子群内部发生的都是小耀斑,而3个2B/M级耀斑都发生在黑子群以外只有卫星黑子浮现和消失的时期和地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5060 太阳活动区 面积单位 重联 云南天文台 动力学条件 太阳望远镜 发生点 位形 相对位置
下载PDF
AR5060黑子的形态分析(英文)
2
作者 赵爱娣 吴琴娣 《天文研究与技术》 CSCD 1989年第S1期62-67,共6页
紫台观测编号为1988年第115号黑子群(Boulder编号为5060)是1988年6月26日由日面东边缘转出来,于7月9日转到日面西边缘背后,在7月18日过日面中心经圈,历时共13天。这个黑子群的日面坐标是S20和L5。 该黑子群比较大而复杂。在它通过日面期... 紫台观测编号为1988年第115号黑子群(Boulder编号为5060)是1988年6月26日由日面东边缘转出来,于7月9日转到日面西边缘背后,在7月18日过日面中心经圈,历时共13天。这个黑子群的日面坐标是S20和L5。 该黑子群比较大而复杂。在它通过日面期间,最大时的较正面积达2834(以半球面积的百万分之一为单位),这是从第20周至88年以来所观测到的面积最大的黑子群。此黑子群的型别(按麦氏分类)属最复杂的类型,基本上一直保持为FKC型。在6月26日从日面东边缘转出来时,黑子群呈现为一种异常排列,即其前导黑子位于高纬度,后随黑子处于低纬度,而且呈现明显的旋转运动,其转动方向是反时针的。它在过日面期间还不断的有自身的分裂和移动等特性。另外,该黑子群的磁性结构也异常复杂,在经过日面期间始终为δ结构。基于以上这些形态特征,促使这黑子群在通过日面这段时间内,先后产生了一系列的耀斑活动(其中有44个C级和13个M级的X射线耀斑),并大都伴随着显著的射电爆发,而且引起了多次相应的电离层突然骚动(SID)(有60个耀斑伴随着相应的电离层突然骚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群 后随黑子 日面 ar5060 射电爆发 球面积 转动方向 前导黑子 形态分析 大时
下载PDF
AR5060活动区的黑子群及其耀斑活动(英文)
3
作者 张桂清 包克寒 +1 位作者 薛义生 段书林 《天文研究与技术》 CSCD 1989年第S1期68-73,共6页
1988年6月25日,日面东边转出一群大黑子,CSGD编号为166。日面位置S20°L5°。7月8日出日面。在它存在期间产生M、X级X射线耀斑13次,2级及2级以上光学耀斑5次,1级光学耀斑12次,亚耀斑91次,引起SWF(≥2级)事件14次。 黑子群的形... 1988年6月25日,日面东边转出一群大黑子,CSGD编号为166。日面位置S20°L5°。7月8日出日面。在它存在期间产生M、X级X射线耀斑13次,2级及2级以上光学耀斑5次,1级光学耀斑12次,亚耀斑91次,引起SWF(≥2级)事件14次。 黑子群的形态及磁场。该黑子群的后随一直是δ结构,从25日到30日一直在发展。黑子群型别为DKC、FKC、EKC。其前导为两个较大的N极黑子。6月27日在黑子群166的西边出现两个小黑子,CSGD和NOAA把他们视为166(NOAA为5060)的一部分。Boulder把它们编号为Boull699黑子群,其黑子数和面积时增时减,变化较快。 图1和图2显示两黑子群之间的磁场位形是不稳定的。6月28日,2S和4S两个分立的S极区中楔有异极性磁区3N,1N和5N是两个分立的N极磁区。30日,2S和4S互相靠拢把3N挤出而连在一起。7月1日,逐日向西挤压的1N与3N和5N也连在一起,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包围了2S和4S的合并磁区。在此位置,7月1日和2日各产生一个2级耀斑。7月2日耀斑。该活动区发生的5个大耀斑中,北京天文台只测到7月2日的2B级耀斑。该耀斑开始于0050UT,由7个亮块组成(图3)。亮块a和b在弧形暗条两端,亮块c和d沿中性线分布,亮块e,f和g离中性线较远,f和g分别在单极(N极)“磁岛”上。0100UT,耀斑达到极大,亮块b和c连成一片,面积增加,覆盖2S和4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5060 子群 北京天文台 活动区 中性线 磁场位形 极区 NOAA 日面 SOMETIMES
下载PDF
AR5060活动区1988年7月2日的耀斑及其磁场特征(英文)
4
作者 李京 《天文研究与技术》 CSCD 1989年第S1期81-86,共6页
Boulder88161(AR5060)黑子群是1988年所有黑子群中最大的一群,后随部分有一δ型黑子F3。图1为7月2日的白光照片。 1、光学耀斑:(1)S级小耀斑数在28日最大,之后几天逐步下降,但仍保持在每天3~5个。(2)X-射线强度与S级耀斑个数基本一致。... Boulder88161(AR5060)黑子群是1988年所有黑子群中最大的一群,后随部分有一δ型黑子F3。图1为7月2日的白光照片。 1、光学耀斑:(1)S级小耀斑数在28日最大,之后几天逐步下降,但仍保持在每天3~5个。(2)X-射线强度与S级耀斑个数基本一致。M级事件与1,2,3级耀斑相对应。(3)射电流量曲线与耀斑的1,2,3级个数相对应。 2、黑子群的纵向磁场演化:纵向场结构变化十分明显。浮现磁通逐渐变强,梯度最大为0.4~0.5G/Km,在耀斑处为<0.35G/Km。对耀斑处磁通量逐日上升。在耀斑前几天上升很快。黑子群横向场:在3B级耀斑处横向场很弱,尤其在耀斑的位置上。而在黑子后随部分有很强的横向场存在。 3、耀斑的发生过程:7月2日的3B级耀斑约从0030UT开始,0056UT极大,约一个多小时后才消失。此处中性线扭曲,形成一种湾形结构。一条横躺的S形暗条勾出了中性线形状。另有一束很粗的暗条从这一区域出发与黑子后随部分相连。耀斑初始是由S形暗条西端开始发亮的。约5分钟后后随部分有增亮,8分钟后消失。在S形暗条处耀斑增亮达到极大,形状是沿着中性线和暗条走向的。达到最大面积时,发亮区域覆盖了S极性区。 分析:88161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新生黑子群。后随部分磁场复杂多变,而大的耀斑并没有发生在那里。其原因:(1)大耀斑不同于小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5060 子群 中性线 活动区 子后 流量曲线 BRIGHTNESS FILAMENT 区域覆盖 射线强度
下载PDF
AR5060光球黑子的浮现、运动和磁性重联
5
作者 张柏荣 李维宝 +1 位作者 栾蒂 李琼英 《天文研究与技术》 CSCD 1989年第3期8-13,共6页
本文描述了发生在1988年6—7月的AR5060活动区的黑子群光球精细结构的演化过程,用磁通量的浮现、运动和重联的观点对演化过程的细节作了说明。
关键词 重联 ar5060 黑子半影 子群 活动区 北京天文台 前导黑子 云台 切线方向 空间分辨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