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扰素联合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治疗对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脆性组氨酸三联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汝倩 赵君 +2 位作者 马灵云 张然 闫冰 《中国性科学》 2022年第7期83-87,共5页
目的研究干扰素联合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对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患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在河北省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407例宫颈高危型HPV感... 目的研究干扰素联合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对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患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在河北省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407例宫颈高危型HPV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n=202)和联合组(n=205),对照组使用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治疗,联合组使用干扰素联合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G6PD、FHIT、白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CD3^(+)、CD8^(+)水平,并统计两组患者转阴情况。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G6PD、IL-2、TNF-α水平较低,FHIT、CD3^(+)、CD8^(+)水平较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可降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患者体内G6PD水平,提高FHIT水平,促进患者身体恢复,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 人乳头瘤病毒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
下载PDF
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治疗生殖道感染的可行性分析
2
作者 金镇英 《基层医学论坛》 2017年第17期2220-2221,共2页
目的分析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治疗生殖道感染的可行性。方法将80例生殖道感染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对照组1组20例应用药物治疗,对照组2组20例采用有创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治疗,比较3组患... 目的分析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治疗生殖道感染的可行性。方法将80例生殖道感染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对照组1组20例应用药物治疗,对照组2组20例采用有创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治疗生殖道感染效果显著,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道 感染 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 可行性
下载PDF
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用于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宋志琴 王蔼明 《医学综述》 2011年第17期2698-2700,共3页
目的探讨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无创性治疗宫颈糜烂伴宫颈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我院妇科门诊有宫颈炎要求治疗的216例患者,其中106例患者行微波治疗(对照组),另110例于行ATP红-外生物效应治疗(观察组),观察和比较... 目的探讨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无创性治疗宫颈糜烂伴宫颈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我院妇科门诊有宫颈炎要求治疗的216例患者,其中106例患者行微波治疗(对照组),另110例于行ATP红-外生物效应治疗(观察组),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宫颈糜烂的愈合情况,综合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10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了缓解,有效率为100%;宫颈轻、中、重度糜烂治愈率分别为100.00%、92.86%、90.32%;宫颈单纯型、颗粒型、乳头型糜烂治愈率分别为100.00%、98.00%、83.33%;不同程度的宫颈肥大均恢复正常。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效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TP红-外生物效应治疗慢性宫颈炎具有无创、无痛、无并发症等特点,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尤其适用于未生育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 慢性宫颈炎 疗效
下载PDF
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研究
4
作者 任旭 雷钊环 《昆明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7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23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118例患者行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治疗... 目的探讨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23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118例患者行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治疗(对照组),另118例行ATP-红外生物效应联合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治疗(观察组),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6%,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第4、8周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能够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疗效
下载PDF
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联合聚甲酚磺醛溶液无创治疗宫颈糜烂临床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谭家斌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年第9期176-177,共2页
目的:探讨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联合聚甲酚磺醛溶液无创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期收治的宫颈糜烂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聚甲酚磺醛溶液擦洗治疗,观察组患者... 目的:探讨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联合聚甲酚磺醛溶液无创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期收治的宫颈糜烂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聚甲酚磺醛溶液擦洗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率及HPV转阴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症状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随访HPV转阴率分别为80.00%(56/70),97.14%(68/70);观察组患者随访HPV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联合聚甲酚磺醛溶液无创治疗宫颈糜烂可有效减少糜烂面积及严重程度,改善临床症状,并有助于清除HPV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 聚甲酚磺醛溶液 无创 宫颈糜烂 疗效
下载PDF
ATP-红外生物效应治疗仪治疗难治性慢性外阴瘙痒临床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邓敏端 任旭 +2 位作者 陈燕辉 杨卫萍 李庆丰 《海南医学》 CAS 2012年第14期49-52,共4页
目的观察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对难治性慢性外阴瘙痒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共有8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进入研究。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外阴鳞状上皮增生)54例,B组(外阴硬化性苔藓)26例。采用ATP-红外生物... 目的观察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对难治性慢性外阴瘙痒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共有8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进入研究。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外阴鳞状上皮增生)54例,B组(外阴硬化性苔藓)26例。采用ATP-红外生物效应治疗仪照射外阴部,开始每天一次,待症状缓解后,治疗间隔逐渐延长,至症状完全消失后停止治疗。记录治疗后外阴瘙痒症状的变化,通过阴道镜观察外阴皮损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瘙痒总积分与瘙痒显效时间有关,治疗前瘙痒总积分与皮损显效时间有关。A组和B组瘙痒显效及皮损好转的中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对难治性慢性外阴瘙痒患者的瘙痒症状及皮损恢复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外阴瘙痒 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 疗效
下载PDF
红外技术与生物医学 被引量:11
7
作者 吴本玠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1年第2期33-35,共3页
对红外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涉及到三个问题:(1) 医用红外技术涉及的领域:包括红外诊断技术,红外治疗技术 和红外分析检测技术;(2)红外生物效应的机制;(3)医用红外技术的未来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 红外技术 生物医学 红外生物效应
下载PDF
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治疗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邓敏端 任旭 +1 位作者 陈燕辉 李庆丰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2691-2695,共5页
目的:观察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对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病(SVVC)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共有153例SVVC患者完成观察。治疗组77例,采用ATP-红外生物效应治疗技术,1次/天,共2次;治疗后阴道内放置硝酸咪康唑栓40... 目的:观察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对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病(SVVC)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共有153例SVVC患者完成观察。治疗组77例,采用ATP-红外生物效应治疗技术,1次/天,共2次;治疗后阴道内放置硝酸咪康唑栓400 mg/天,共6天。对照组76例,阴道内放置硝酸咪康唑栓400 mg/天,共6天。开始治疗后,患者每天记录自觉症状及不良反应,停药后3天、30天复查,进行疗效评价。结果:①治疗组治疗起效时间为(0.7±0.6)h,对照组为(19.3±8.8)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第1~4天,治疗组患者症状自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停药后3天,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0.91%和73.68%,真菌学转阴率分别为96.10%和85.53%,总有效率分别为89.61%和69.7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停药后30天,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4.80%和68.42%,真菌学转阴率分别为96.10%和82.89%,总有效率分别为92.21%和64.4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可快速缓解SVVC患者的自觉症状,有效提高其近期及远期疗效,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是治疗SVVC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病 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 疗效
原文传递
手法按摩联合红外生物效应技术治疗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桑敏 陈敏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516-518,522,共4页
目的观察手法按摩联合红外生物效应技术治疗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手法按摩联合红外生物效应技术治疗,对照组给予药物外阴涂抹治疗。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 目的观察手法按摩联合红外生物效应技术治疗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手法按摩联合红外生物效应技术治疗,对照组给予药物外阴涂抹治疗。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外阴局部症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随访28例,治愈15例,显效11例,复发3例,总有效率92.3%,复发率10.7%;对照组随访27例,治愈10例,显效7例,复发11例,总有效率63.0%,复发率40.7%。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手法按摩联合红外生物效应技术治疗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 红外生物效应技术 手法按摩
原文传递
ATP光治疗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夏松云 黄颖 +2 位作者 商微 李秀琴 陈蕾 《中国医刊》 CAS 2014年第4期42-44,共3页
目的研究ATP光治疗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的临床疗效,评价ATP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本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外阴上皮非瘤样变26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鳞状上皮增生107例,硬化苔藓68例,... 目的研究ATP光治疗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的临床疗效,评价ATP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本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外阴上皮非瘤样变26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鳞状上皮增生107例,硬化苔藓68例,硬化苔藓合并鳞状上皮增生型90例。患者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42.2岁。平均病程5.7年(3个月至18年),于治疗后6个月、12个月评价其疗效(分为治愈、有效、无效,以治愈例数及有效例数计算有效率)。结果265例患者中233例患者随访资料完整,治疗后6个月226例治疗有效,有效率为97.0%。临床治愈140例(占60%),有效86例(占37%),无效7例(占3.0%)。治疗后6个月有32例患者再次出现症状,再次行ATP治疗,其中30例再次有效。治疗12个月有效率为96.1%。所有ATP光无创治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对外阴上皮非瘤变患者的瘙痒症状及皮损恢复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非常适宜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 atp 红外生物效应技术
下载PDF
生命体吸收的红外光的非热生物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32
11
作者 庞小峰 《物理》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525-532,共8页
文章描述了由ATP分子水解释放的生物能量传递的新理论的物理和生物学基础 .它的载流子是酰胺键振动量子在与氨基酸残基振动相互作用时在非线性作用下自陷而成的孤子 .与Davydov孤子相反 ,这个在生理温度下热稳定的孤子在生物过程中扮演... 文章描述了由ATP分子水解释放的生物能量传递的新理论的物理和生物学基础 .它的载流子是酰胺键振动量子在与氨基酸残基振动相互作用时在非线性作用下自陷而成的孤子 .与Davydov孤子相反 ,这个在生理温度下热稳定的孤子在生物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利用模型哈密顿量、二次量子化法和蛋白质的参数值求出了它的振动能谱 ,它与红外吸收谱、手指的红外发射谱和激光拉曼谱吻合 .从这能谱可知蛋白质分子能吸收波长为 1— 3 μm和 5— 7μm的红外光 .后者能导致蛋白质分子中的酰胺键的振动 ,从而促使生物能量沿蛋白质分子传递 ,使生物组织健康生长 ,由此也可以说明红外线的医疗功能 .这是红外线的非热生物效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 非热生物效应 医疗功能 能谱 蛋白质 孤立子 生物能量传递 atp分子 生命体 酰胺键
原文传递
红外线能量——生命存在的基础——红外环境工程技术暨华波系列红外产品开发方法探源
12
作者 柯浦 《云南民营科技》 1997年第3期29-34,共6页
本文以科学普及的形式,向人们介绍了红外环境工程技术是按对生物体最有利的红外辐射配置,去改造环境中的红外辐射源的高新技术。作者阐明了红外线是人们的肉眼所看不见的光线,自然界在-273℃以上的任何物体,即人们周围几乎所有的物体都... 本文以科学普及的形式,向人们介绍了红外环境工程技术是按对生物体最有利的红外辐射配置,去改造环境中的红外辐射源的高新技术。作者阐明了红外线是人们的肉眼所看不见的光线,自然界在-273℃以上的任何物体,即人们周围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在辐射红外线。物体与物体周围的其它物体,共同辐射的红外线构成了红外线环境。一个成年人平均每昼夜因红外线辐射要失去约18000大卡能量,相当于所摄入食物氧化后产生的化学能的6倍。人体因红外线辐射所丢失的能量,有六分之五以上要靠体表直接吸收周围其它物体辐射的红外线能量来补充。由此,生物物理学界有关专家认为,红外线能量是生命存在的基础。在红外环境工程技术的开发应用过程中,华波系列红外产品成为人体所需红外线能量补充的最佳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技术 红外材料 红外线辐射 线能量 红外辐射源 生物体内 微环境 生命存在 生物物理学 生物效应
原文传递
照明应用
13
《中国照明电器光源灯具文摘》 2007年第4期25-26,共2页
照明的生物效应最新发现及其如何改变人们对照明的认识;GB/T20150-2006红斑基准反应光谱及标准红斑剂量;GB/T20145-2006灯和灯系统的光生物学安全性;浅谈紫外线杀菌灯的功能与应用;紫外线辐射的有害作用是什么您了解紫外辐射吗;
关键词 照明 应用 紫外线杀菌灯 红外检测技术 紫外线辐射 生物效应 生物 紫外辐射
下载PDF
光催化陶瓷制品
14
《技术与市场》 1999年第10期7-7,共1页
关键词 光催化陶瓷 陶瓷材料 白色念珠菌 陶瓷制品 生物效应 二氧化钛 净化率 技术陶瓷 微循环血流量 红外陶瓷
下载PDF
FT-IR光谱在电离辐射作用于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京华 黄青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19-731,共13页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是一种很有用的生物分析检测技术,通过FT-IR光谱技术可以得到有关蛋白质、脂类、核酸和多糖等微生物和细胞各类组成成分的信息。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显微FT-IR光谱具...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是一种很有用的生物分析检测技术,通过FT-IR光谱技术可以得到有关蛋白质、脂类、核酸和多糖等微生物和细胞各类组成成分的信息。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显微FT-IR光谱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更快的测量速度,因而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进行快速、实时、动态和无损检测等优势。本文介绍了FT-IR光谱技术在微生物及电离辐射作用于微生物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研究中的应用,并对该领域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显微光谱技术 电离辐射 生物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