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UC_(24h)/MIC引导下的万古霉素治疗肾功能不全患者高MIC值的MRSA多部位感染1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慧芳 范亚新 +4 位作者 陈渊成 金卫 周志刚 张菁 王瑞兰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46-749,共4页
2020年中国万古霉素共识指南推荐对于万古霉素最低抑菌浓度(MIC)>1 mg/L的MRSA感染,可以根据临床判断使用替代药物[1]。本文报道1例MRSA多部位感染的危重症患者,万古霉素对该菌的MIC值为2 mg/L,未换用替代药物,而是通过万古霉素药动... 2020年中国万古霉素共识指南推荐对于万古霉素最低抑菌浓度(MIC)>1 mg/L的MRSA感染,可以根据临床判断使用替代药物[1]。本文报道1例MRSA多部位感染的危重症患者,万古霉素对该菌的MIC值为2 mg/L,未换用替代药物,而是通过万古霉素药动学/药效学(PK/PD)指数即24 h药时曲线下面积/最低抑菌浓度(AUC_(24h)/MIC)引导进行个体化给药,成功实现对该菌株的清除和临床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c_(24h)/mic 万古霉素 MRSA 高万古霉素mic
下载PDF
万古霉素AUC/MIC在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致重症感染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符祥俊 黄莉 +1 位作者 郭丽 林良沫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1年第7期775-781,共7页
目的:探讨以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最低抑菌浓度(MIC)作为万古霉素监测靶目标在我院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致重症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和临床意义。方法:以确诊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患者万古霉素的血药谷浓度(C_... 目的:探讨以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最低抑菌浓度(MIC)作为万古霉素监测靶目标在我院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致重症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和临床意义。方法:以确诊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患者万古霉素的血药谷浓度(C_(t)),借助药代动力学软件Java PK^(■) for Desktop(JPKD)采用贝叶斯计算方法计算万古霉素药时AUC,并计算AUC _(24h)/MIC的值(假设MIC=1 mg/L)。比较不同C_(t)范围内AUC _(24h)/MIC的达标率,分析AUC _(24h)/MIC的影响因素并探讨以AUC _(24h)/MIC作为靶目标对患者抗感染疗效和肾毒性的临床意义。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_(t)与AUC _(24h)/MIC有较好的相关性,当C_(t)为10~15μg/mL时,其中仅38.89%的患者AUC _(24h)/MIC达到400~600,当C_(t)为15~20μg/mL时,则有88.89%患者其AUC _(24h)/MIC达标。万古霉素抗感染疗效与患者是否入住ICU显著相关,而与AUC _(24h)/MIC无显著相关性。以C_(t)>20μg/mL或者AUC _(24h)/MIC>600评估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风险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假设MIC=1 mg/L时建议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致严重感染患者维持C_(t)在15~20μg/mL,有88.89%概率其AUC _(24h)/MIC可达到400~600。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万古霉素,建议推广MIC的规范化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血药浓度 auc 24h/mic 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
下载PDF
某院2015年-2020年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符祥俊 肖坚 +2 位作者 王和芳 劳行刚 林良沫 《抗感染药学》 2021年第5期737-741,共5页
目的:回顾分析2015年—2020年海南省人民医院(下称"医院")开展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的情况和变化趋势,为万古霉素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医院收治的开展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的患者,... 目的:回顾分析2015年—2020年海南省人民医院(下称"医院")开展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的情况和变化趋势,为万古霉素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医院收治的开展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的患者,收集并分析患者的科室分布、血药谷浓度分布情况、急性肾损伤发生情况,以及24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24)h)与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比值(AUC_(0~24)h/MIC)的分布情况。结果:医院开展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的患者和送检科室逐渐增多,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的总达标率为39.36%(581/1476),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为10.65%(59/554)。83例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开展了AUC_(0~24)h/MIC监测,其总达标率为34.45%;当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为15~20 mg/L时,AUC_(0~24)h/MIC达标率为95.00%。结论:医院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的开展初步实现规范化和常态化,下一步计划规范MIC的检测,计算出更准确的AUC_(0~24)h/MIC,以指导万古霉素的临床合理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治疗药物监测 血药谷浓度 auc_(0~24)h/mic
下载PDF
新型噁唑烷酮类抗生素体内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
4
作者 刘世聪 王海林 +2 位作者 许云华 王雯 叶德全 《北方药学》 2018年第9期146-147,162,共3页
目的:建立小鼠PK/PD模型,评价新型噁唑烷酮类抗菌药MRX-I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特征,考察体内药物浓度与治疗效果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将在研抗菌药物MRX-I的临床前动物试验结果与其临床适应症衔接起来。方法:通过免疫低下小鼠... 目的:建立小鼠PK/PD模型,评价新型噁唑烷酮类抗菌药MRX-I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特征,考察体内药物浓度与治疗效果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将在研抗菌药物MRX-I的临床前动物试验结果与其临床适应症衔接起来。方法:通过免疫低下小鼠腿部感染模型开展MRX-I的体内PK/PD的研究,根据PK/PD结果用非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得到最佳PK/PD参数,同时用S型最大效应模型评估该药对受试菌的静息剂量。结果:在免疫低下小鼠的腿部感染模型中,MRX-I对受试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为1~2μg/m L,单剂量口服给予20mg/kg和80mg/kg,Cmax分别为16.2μg/m L和46.0μg/m L,AUC24h分别为30.8μg*h/m L和121.0μg*h/m L,多剂量多次给药试验表明PK/PD参数的相关性分别为%T>MIC R2=62.9%,AUC24h/MIC R2=91.1%和Cmax/MIC R2=86.0%。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受试菌(含4株MSSA、4株MRSA)的静息剂量为22.0~140.0mg/kg/24h[均值(77.0±39.7)mg/kg/24h]。结论:AUC24h/MIC为MRX-I的最佳PK/PD参数,与Linezolid表现一致。MRX-I对革兰氏阳性菌导致的局部感染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K/PD auc24h/mic Cmax/mic %T〉mic 静息剂量
下载PDF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体外诱导铜绿假单胞菌释放DNA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彭代智 Charles H.Guymon +1 位作者 Albert T.McManus 肖光夏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3-96,共4页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在体外诱导铜绿假单胞菌释放DNA的情况。方法 选择体外对铜绿假单胞菌菌株敏感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本研究所用抗生素。制备铜绿假单胞菌菌液后,测定其浓度并检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最低抑菌浓度(M...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在体外诱导铜绿假单胞菌释放DNA的情况。方法 选择体外对铜绿假单胞菌菌株敏感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本研究所用抗生素。制备铜绿假单胞菌菌液后,测定其浓度并检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将不同稀释度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加入铜绿假单胞菌菌液中,于37℃下培养4、24h,取其上清液,采用加入SYBRGold染料的DNA电泳法检测其DNA释放情况。 结果 无论有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作用,体外培养4h的铜绿假单胞菌均未测得DNA释放。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时,铜绿假单胞菌在体外培养24h可自发释放一定量的DNA分子,其碱基对数目分布在>2 000bp和<100bp两个区域;以第3次测定的MIC(0. 008g/L)为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浓度在亚MIC(0. 002、0. 004g/L)时,诱导铜绿假单胞菌释放的DNA分子碱基对数目仍分布在上述两个区域, 但<100bp的DNA分子明显增多。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在大于MIC时,仅诱导铜绿假单胞菌释放少量<400bp的DNA.结论 自然生长情况下铜绿假单胞菌可释放一定量的DNA分子。不同浓度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诱导铜绿假单胞菌释放的DNA分子,在碱基对数目和分子数量方面均有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铜绿假单胞菌 体外诱导 最低抑菌浓度(mic) 步研究 DNA分子 DNA释放 最低杀菌浓度 不同浓度 体外培养 SYBR Gold 分子数量 24h 抗生素 研究所 稀释度 上清液 对数 碱基 菌液 检测 测定 定量 分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