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利用新型动脉僵硬度指标动脉波速指数(AVI)和动脉压力容积指数(API),对结缔组织病(CTD)患者的中心动脉与外周动脉僵硬度进行评估,并探索其与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LVDD)的关系。方法于2019年4—7月连续纳入住院CTD患者作为病例组(n=15...目的利用新型动脉僵硬度指标动脉波速指数(AVI)和动脉压力容积指数(API),对结缔组织病(CTD)患者的中心动脉与外周动脉僵硬度进行评估,并探索其与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LVDD)的关系。方法于2019年4—7月连续纳入住院CTD患者作为病例组(n=150),按照3:1同期纳入性别和年龄匹配的非CTD患者为对照组(n=50),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AVI和API的差异。在CTD病例组内,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AVI和API的影响因素,采用二元逻辑回归探究AVI和API与LVDD的关联。结果病例组收缩压[(120±18)mm Hg vs(113±16)mm Hg,P=0.009],AVI(17±6 vs 15±4,P=0.005),API(25±6 vs 23±4,P=0.007),以及LVDD(+)占比(24.7%vs 8.0%,P=0.01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病例组内,AVI和API均与年龄和收缩压呈独立正相关(P<0.05),此外,AVI还与C反应蛋白独立相关(标准化β=0.131,P=0.042)。经矫正年龄、身体质量指数、血压和CTD病程,AVI与LVDD(+)独立相关(OR=1.129,P=0.015),而API与之无相关性。结论CTD患者的新型动脉僵硬度指标AVI和API高于非CTD患者,且C反应蛋白增高、AVI升高以及合并LVDD之间具有相关性。CTD如何导致AVI和API升高以及其在心血管危险分层中的意义仍需进一步研究。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利用新型动脉僵硬度指标动脉波速指数(AVI)和动脉压力容积指数(API),对结缔组织病(CTD)患者的中心动脉与外周动脉僵硬度进行评估,并探索其与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LVDD)的关系。方法于2019年4—7月连续纳入住院CTD患者作为病例组(n=150),按照3:1同期纳入性别和年龄匹配的非CTD患者为对照组(n=50),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AVI和API的差异。在CTD病例组内,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AVI和API的影响因素,采用二元逻辑回归探究AVI和API与LVDD的关联。结果病例组收缩压[(120±18)mm Hg vs(113±16)mm Hg,P=0.009],AVI(17±6 vs 15±4,P=0.005),API(25±6 vs 23±4,P=0.007),以及LVDD(+)占比(24.7%vs 8.0%,P=0.01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病例组内,AVI和API均与年龄和收缩压呈独立正相关(P<0.05),此外,AVI还与C反应蛋白独立相关(标准化β=0.131,P=0.042)。经矫正年龄、身体质量指数、血压和CTD病程,AVI与LVDD(+)独立相关(OR=1.129,P=0.015),而API与之无相关性。结论CTD患者的新型动脉僵硬度指标AVI和API高于非CTD患者,且C反应蛋白增高、AVI升高以及合并LVDD之间具有相关性。CTD如何导致AVI和API升高以及其在心血管危险分层中的意义仍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