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 diagnosis of 52 patients with lymphoma in abdominal lymph nodes 被引量:16
1
作者 Ri-Sheng Yu Wei-Min Zhang Yi-Qing Li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48期7869-7873,共5页
AIM: To assess CT manifestations and its diagnostic value for lymphoma in the abdominal lymph nodes (LALN).METHODS: CT findings in 52 cases of LALN proved by surgery or biopsy, including Hodgkin's disease (HD) ... AIM: To assess CT manifestations and its diagnostic value for lymphoma in the abdominal lymph nodes (LALN).METHODS: CT findings in 52 cases of LALN proved by surgery or biopsy, including Hodgkin's disease (HD) in 16 cases and non-Hodgkin's lymphoma (NHL) in 36 cas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1) CT manifestations based on distribution of the lesions of LALN: Solitary mass type was found in 10 cases, including solitary, round, uniform-density, enlarged lymph nodes in 3 cases; and multiple, enlarged lymph nodes fusing into singular Iobular mass in 7 cases. Thirty-feur cases of multiple-nodular type showed multiple, round, enlarged lymph nodes with uniform density and clear margins. Vessels-embedded signs, including mesenteric vessels, renal vessels, abdominal aorta or inferior vena cava, were seen in 6 cases, and duodenum-embedded signs were seen in 2 cases. Eight cases of diffuse type showed characteristic "cobblestone signs". (2) CT manifestations correlated with pathological type: CT manifestations of 12 cases of HD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40 cases of NHL in distribution, size, quantity and fused lesion of enlarged lymph nodes. (3) Twenty-eight cases of 52 patients were accompanied with extra-nodal lymphoma in the abdomen, especiall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 which had characteristic CT findings. (4) In follow-up examinations, CT images showed uniform, heterogeneous or rim enhancement in 15 cases, and occasional calcifications accompanied with reduction of the lesion size and quantity in 12 cases, whereas the lesions disappeared in 3 cases after treatment.CONCLUSION: CT images show many characteristic manifestations valuable for qualitative diagnosis of LALN, and it is also helpful for pat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LALN and therapeutic evaluation in follow-up of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ymphoma lymph nodes computed tomography DIAGNOSIS CLASSIFICATION
下载PDF
Tuberculous abscess in hepatoduodenal ligament: Evaluation with contrast-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 被引量:5
2
作者 Peng Dong Bin Wang Ye-Quan Su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4期2284-2287,共4页
Two patients with tuberculous abscess in the hepatoduodenal ligament were studied. Both patients underwent contrast-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 The abscess showed a low density with an irregular thick wall... Two patients with tuberculous abscess in the hepatoduodenal ligament were studied. Both patients underwent contrast-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 The abscess showed a low density with an irregular thick wall in the hepatoduodenal ligament on CT images, the margin was poorly defined. Contrastenhanced CT images showed the contrast-enhanced thick wall, homogeneous and peripheral-enhanced lymph nodes. Although features of the tuberculous abscess in the hepatoduodenal ligament could be conspicuously shown with contrast-enhanced CT, further experience is needed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value of CT in detecting early tuberculous abscess in relation to other entities in the hepatoduodenal liga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BERCULOSIS ABSCESS Hepatoduodenal ligament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lymph node
下载PDF
Neoplasm-like abdominal nonhematogenous disseminated tuberculous lymphadenopathy: CT evaluation of 12 cases and literature review 被引量:1
3
作者 Ming Zhang Min Li +1 位作者 Gui-Ping Xu Hong-Juan Li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5期4038-4043,共6页
AIM: To assess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omputed tomography (CT) imaging in screening for abdominal nonhematogenous disseminated tuberculous lymphadenopathy (TL). METHODS: The CT scans of 12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non... AIM: To assess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omputed tomography (CT) imaging in screening for abdominal nonhematogenous disseminated tuberculous lymphadenopathy (TL). METHODS: The CT scans of 12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nonhematogenous disseminated TL suggestive of neoplasm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n this review. The final diagnoses were confirmed by lymph node pathology for seven patients and by laparoscopic surgery for five patients. All of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at our institution between April 1995 and August 2009. RESULTS: The sites of involvement were the periportal (n = 6), peripancreatic (n = 3), periaortic (n = 3), and mesenteric (n = 2) regions. On the plain CT scan, the lymphadenopathy showed a heterogeneous isodensity or hypodensity in 11 patients and a low density in one patient. Peripheral enhancement was observed on the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CT scans for all patients. In two cases, scans were more revealing during the portal venous and delayed phases. CONCLUSION: Abdominal lymphadenopathy with predominant peripheral rim-like enhancement on the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CT scan may suggest a diagnosis of 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domen lymph node Tuberculosis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下载PDF
颈部淋巴瘤与淋巴结结核CT平扫图像影像组学鉴别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新 唐晨虎 +4 位作者 姜加学 王辉 吴雪 杨小庆 邹月芬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4-68,共5页
目的基于CT平扫影像组学对于颈部淋巴结结核与淋巴瘤的鉴别研究鲜有报道。文章探讨基于CT平扫厚层图像影像组学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12月40例颈部淋巴瘤患者和56例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CT平扫厚层图像。采用IT... 目的基于CT平扫影像组学对于颈部淋巴结结核与淋巴瘤的鉴别研究鲜有报道。文章探讨基于CT平扫厚层图像影像组学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12月40例颈部淋巴瘤患者和56例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CT平扫厚层图像。采用ITK-SNAP软件分别勾画62枚淋巴瘤淋巴结和70枚结核淋巴结,通过python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进行统计学检验,联合应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LASSO)和主成分分析法(PCA)筛选和降维组学特征,最后通过逻辑回归建立分类器。进行5折交叉验证,使用ROC曲线及灵敏度、特异度等评价分类器性能,并与高低年资医生分类准确性进行比较。结果从CT平扫厚层图像中共提取838个影像组学特征,LASSO筛选出28项组学特征,PCA降维后得到24项特征。Logistic regression建立的分类器在训练组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65,敏感度为0.920,特异度为0.893,在测试组的ROC曲线AUC为0.874,敏感度为0.786,特异度为0.846。结论以CT平扫图像和logistic为基础建立的分类器在鉴别颈部淋巴结结核与淋巴瘤方面具有一定的准确度和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淋巴结结核 淋巴瘤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鉴别腹盆腔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价值
5
作者 杨浩 刘建 +2 位作者 杨丹丹 赵正凯 高敏 《四川医学》 CAS 2023年第10期1077-1081,共5页
目的明确多层螺旋CT鉴别腹盆腔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价值。方法腹盆腔恶性淋巴瘤66例,其中HD 16例,NHL 50例。通过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观察腹盆腔淋巴结大小、形态、密度及解剖分布。结果恶性淋巴瘤CT增强,HD中13例为均... 目的明确多层螺旋CT鉴别腹盆腔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价值。方法腹盆腔恶性淋巴瘤66例,其中HD 16例,NHL 50例。通过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观察腹盆腔淋巴结大小、形态、密度及解剖分布。结果恶性淋巴瘤CT增强,HD中13例为均匀密度,3例为部分坏死;NHL中39例为均匀密度,11例为部分坏死,两者强化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和NHL均优势累及腹主动脉周围上下部、肠系膜根部、肝十二指肠韧带及肝胃韧带;盆腔淋巴结肿大多发生在髂总动脉,其次为髂内动脉;两者解剖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和NHL多同时累及2个部位以上的淋巴结。恶性淋巴瘤亦累及肝、脾、肾、胃肠等淋巴结外器官,其中以脾受累最为常见。HD和NHL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可显示HD和NHL累及腹盆腔淋巴结的病理改变及优势解剖分布,有利于两者诊断、分期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淋巴结 腹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CT影像组学在腹部淋巴瘤、非转移及转移性淋巴结鉴别中的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蒋丰洋 郑翌 +1 位作者 张冉 于德新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88-194,共7页
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在鉴别腹部淋巴瘤、非转移及转移性淋巴结中的价值。方法:收集95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腹部淋巴瘤、非转移及转移性淋巴结患者(共242枚腹部淋巴结)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95例中淋巴瘤32例,共94枚淋巴结(淋巴瘤组);非... 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在鉴别腹部淋巴瘤、非转移及转移性淋巴结中的价值。方法:收集95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腹部淋巴瘤、非转移及转移性淋巴结患者(共242枚腹部淋巴结)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95例中淋巴瘤32例,共94枚淋巴结(淋巴瘤组);非转移淋巴结36例,共78枚淋巴结(非转移组);转移性淋巴结27例,共70枚淋巴结(转移组)。95例均行腹部CT增强扫描。在层厚1 mm图像上手动勾画淋巴结,经Radcloud平台提取病灶的影像组学特征,建立淋巴瘤组与转移组、淋巴瘤组与非转移组、转移组与非转移组3组模型,使用3种机器学习算法进行独立的训练和验证,并计算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和AUC。结果:淋巴瘤组与转移组,K最近邻(KNN)分类器鉴别效能最好:训练集AUC为0.98,敏感度0.95,特异度0.88;验证集AUC为0.98,敏感度0.93,特异度0.95。淋巴瘤组与非转移组,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鉴别效能最好:训练集AUC为0.99,敏感度0.98,特异度1.00;验证集AUC为0.96,敏感度0.97,特异度0.88。转移组与非转移组,线性逻辑回归(LR)分类器鉴别效能最好:训练集AUC为0.96,敏感度0.92,特异度0.87;验证集AUC为0.76,敏感度0.62,特异度0.71。结论:基于CT增强扫描的影像组学特征在鉴别腹部淋巴瘤、非转移及转移性淋巴结方面显示出良好的价值,可为治疗提供更准确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淋巴结 淋巴瘤 腹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恶性淋巴瘤累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强化表现特征 被引量:19
7
作者 李媛 杨志刚 +2 位作者 闵鹏秋 郭应坤 余建群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85-288,共4页
 目的 讨论恶性淋巴瘤累及腹部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强化特征及其优势解剖分布。方法 恶性淋巴瘤累及腹部淋巴结 32例,其中霍奇金病(HD)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6例。在增强多层螺旋CT图像上,观察受累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优...  目的 讨论恶性淋巴瘤累及腹部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强化特征及其优势解剖分布。方法 恶性淋巴瘤累及腹部淋巴结 32例,其中霍奇金病(HD)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6例。在增强多层螺旋CT图像上,观察受累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优势解剖分布。结果 83. 3%HD和 80. 8% NHL淋巴结增大呈普遍均匀强化密度, 16. 7%HD和 19.2%NHL呈均匀强化合并坏死密度。HD和NHL均主要累及小网膜(60. 9% )、胰腺周围 (59. 4% )、腹主动脉周围上部 (93.8% )及下部(78. 1% )淋巴结。HD和NHL常同时累及 2个部位以上的淋巴结。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特征可揭示恶性淋巴瘤累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 淋巴瘤 淋巴结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腹部恶性淋巴瘤螺旋CT表现特征 被引量:26
8
作者 杨志刚 闵鹏秋 +1 位作者 余建群 陈楠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680-683,共4页
目的 明确腹部恶性淋巴瘤的螺旋CT强化特征,提高影像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腹部恶性淋巴瘤41例。其中霍奇金病(HD)1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9例。全部采用Siemens Somatom Plus 4螺旋CT机行增强扫描。在CT图像上... 目的 明确腹部恶性淋巴瘤的螺旋CT强化特征,提高影像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腹部恶性淋巴瘤41例。其中霍奇金病(HD)1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9例。全部采用Siemens Somatom Plus 4螺旋CT机行增强扫描。在CT图像上,观察受累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淋巴结增大的解剖优势分布。结果 累及腹部淋巴结的39例中,75%HD和74%NHL淋巴结增大呈普遍均匀强化密度,25%HD和26%NHL呈均匀强化合并坏死密度。HD和NHL均优势地累及小网膜(38%)、肠系膜(36%)、胰腺周围(41%)、腹主动脉周围上部(79%)及下部(74%)淋巴结。5例胃肠恶性淋巴瘤均示胃肠壁不规则增厚,3例伴淋巴结增大。脾HD中,7例呈均匀密度增大,3例有占位征象,脾NHL中,5例呈均匀密度增大,4例有占位征象。结论 螺旋CT显示的腹部恶性淋巴瘤淋巴结及结外器官病理改变,有利于临床肿瘤的分期及疗效的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恶性淋巴瘤 螺旋CT 影像诊断 诊断 治疗 外科手术
下载PDF
血行播散型与非血行播散型结核累及腹部淋巴结的CT强化表现及其解剖、病理基础 被引量:14
9
作者 杨志刚 李媛 +3 位作者 闵鹏秋 余建群 郭应坤 周翔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27-930,共4页
目的 观察血行播散型与非血行播散型结核累及腹部淋巴结的CT强化特征及其优势解剖分布。方法 回顾性观察46例腹部淋巴结结核(其中血行播散型13例、非血行播散型33 例)的CT强化表现(病灶大小、形态、强化类型)及其解剖分布。血行播散... 目的 观察血行播散型与非血行播散型结核累及腹部淋巴结的CT强化特征及其优势解剖分布。方法 回顾性观察46例腹部淋巴结结核(其中血行播散型13例、非血行播散型33 例)的CT强化表现(病灶大小、形态、强化类型)及其解剖分布。血行播散型结核合并有肺部粟粒型肺结核。结果 血行播散型与非血行播散型结核常优势地累及网膜、肠系膜、胰周及腹主动脉周围上部淋巴结, 但腹主动脉周围下部淋巴结受累常见于血行播散型结核(69.2%),而少见于非血行播散型结核(6.1%,P<0.01)。血行播散型与非血行播散型结核淋巴结CT强化特征无差别,97%病例淋巴结增大呈周边强化,常伴“多房样”征象。结合上述CT征象,诊断腹部淋巴结结核的正确率90%,敏感度93%,特异度89%。全部血行播散型病例肝脏、脾脏增大,肝脏多数呈均匀密度,而脾脏有散在低密度灶,46%血行播散型病例肾脏有低密度灶。结论 血行播散型与非血行播散型结核累及腹部淋巴结及淋巴结外器官存在一定的优势解剖分布,这与淋巴结结核的感染途径存在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淋巴结 腹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腹腔、腹膜后淋巴结结核与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李媛 杨志刚 +2 位作者 闵鹏秋 郭应坤 余建群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252-1255,共4页
目的明确结核与淋巴瘤累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强化特征及其优势解剖分布。方法淋巴结结核20例和淋巴瘤35例累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观察受累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类型和优势解剖分布。结果95%结核性淋巴结增大呈... 目的明确结核与淋巴瘤累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强化特征及其优势解剖分布。方法淋巴结结核20例和淋巴瘤35例累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观察受累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类型和优势解剖分布。结果95%结核性淋巴结增大呈环状强化,而环状强化在淋巴瘤仅占17.2%。70%结核性淋巴结增大形成“多房样”征象,仅8.6%淋巴瘤增大淋巴结有“多房样”征象。82.9%淋巴瘤呈均匀强化,而均匀强化在结核仅占5%。结核和淋巴瘤更多累及肠系膜、门腔间隙、肝十二指肠韧带、肝胃韧带和腹主动脉周围上部淋巴结。环状强化特征对诊断结核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82.9%、87.3%、76%%和96.7%;结合均匀强化和腹主动脉周围下部淋巴结受累指标对诊断淋巴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9%、95%、87.3%、96.7%和76%。结论结核与淋巴瘤累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强化类型及优势解剖分布有差异,据此可鉴别两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淋巴结 结核 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腹盆部局限性巨大淋巴结增生CT及MRI表现 被引量:20
11
作者 张敏 周良平 +4 位作者 刘庆喜 陈海玲 陆志前 孙启飞 储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631-1634,共4页
目的探讨腹盆部局限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的CT及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腹(n=4)、盆部(n=1)局限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的CT、MRI表现。结果5例病理诊断均为透明血管型;单发肿块3例,单个较大肿块周围伴小子灶2例。CT平扫与肌... 目的探讨腹盆部局限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的CT及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腹(n=4)、盆部(n=1)局限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的CT、MRI表现。结果5例病理诊断均为透明血管型;单发肿块3例,单个较大肿块周围伴小子灶2例。CT平扫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MR平扫与肌肉相比T1WI表现为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动态增强病变在动脉期和延迟扫描均持续高度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大动脉。3例肿块(直径≥4cm)增强扫描内部见结节状或裂隙状CT低密度区和MR低信号区。结论CT及MR能清晰显示腹盆部局限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的特征,熟悉这些特征对于提高诊断正确率、避免误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腹部 盆腔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腹盆部Castleman’s病的CT、MRI表现 被引量:16
12
作者 肖露 张忠林 +4 位作者 刘于宝 刘再毅 李景雷 余元新 谢淑飞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9-132,共4页
目的探讨腹盆部Castleman’s病的CT、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发生于腹盆部、经病理证实为Castleman’s病的影像学资料。6例均接受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其中1例同时行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弥漫型1例,CT表现为肝、脾肿大和多... 目的探讨腹盆部Castleman’s病的CT、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发生于腹盆部、经病理证实为Castleman’s病的影像学资料。6例均接受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其中1例同时行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弥漫型1例,CT表现为肝、脾肿大和多发肿大淋巴结。局限型5例,分别位于腹膜后(n=3)、肠系膜(n=1)、盆腔(n=1),CT平扫均表现为单发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其中4例伴有"卫星"灶,2例病灶内可见点状、分支状钙化灶,3例病灶周围筋膜增厚;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显著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强化方式与大血管相似,各病灶内部或周边可见增粗的血管影,其中4例动脉期病灶内可见星状或裂隙状低密度区,门静脉期及延迟扫描低密度区逐渐缩小。MRI检查1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特点与CT相似。结论腹盆部Castleman’s病少见,临床工作中容易误诊,但影像学上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 腹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血行播散型结核累及腹部器官的CT强化特征及其优势解剖分布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杨志刚 闵鹏秋 +2 位作者 余建群 周翔平 张梅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8-221,共4页
目的 明确血行播散型结核累及腹部器官的CT强化特征及其优势解剖分布。资料与方法 经临床病理证实的累及腹部器官的血行播散型结核 11例 ,行腹部CT增强扫描 ,在CT图像上 ,观察受累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强化特征和分布 ,以及受累肝、... 目的 明确血行播散型结核累及腹部器官的CT强化特征及其优势解剖分布。资料与方法 经临床病理证实的累及腹部器官的血行播散型结核 11例 ,行腹部CT增强扫描 ,在CT图像上 ,观察受累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强化特征和分布 ,以及受累肝、脾和肾脏内病灶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结核灶周边强化特点。结果 血行播散型结核优势地累及小网膜、肠系膜、胰周以及腹主动脉周围上、下部淋巴结。 10例 (90 .9% )受累淋巴结增大呈环状强化 ,周边强化的淋巴结易形成多房样征象。 10例 (90 .9% )肝脏呈均匀密度增大 ,11例 (10 0 % )脾脏呈不均匀密度增大 ,内有散在低密度灶 ,直径 0 .3~ 2 .5cm ,病灶周边有强化。 6例 (5 4 .5 % )肾脏受累 (双侧 2例 ,单侧 4例 ) ,肾实质内有低密度灶 ,灶周强化。结论 血行播散型结核累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存在优势解剖分布 ,同时肝脏多呈均匀密度增大 ,脾呈不均匀密度增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行播散型结核 腹部器官 CT强化特征 解剖分布
下载PDF
对比进展期胃癌与原发性胃淋巴瘤中上腹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 被引量:14
14
作者 罗小华 宋彬 +1 位作者 庄雄杰 吴秀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4-238,共5页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AGC)与原发性胃淋巴瘤(PGL)中上腹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且有中上腹淋巴结转移的61例AGC和17例PGL患者的中上腹CT表现,对比分析转移淋巴结的部位、大小、数目、形态、密度及强化方式。结...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AGC)与原发性胃淋巴瘤(PGL)中上腹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且有中上腹淋巴结转移的61例AGC和17例PGL患者的中上腹CT表现,对比分析转移淋巴结的部位、大小、数目、形态、密度及强化方式。结果 AGC中上腹淋巴结转移以肝胃韧带(44/61,72.13%)、贲门周围(28/61,45.90%)、腹腔干周围(27/61,44.26%)、胃结肠韧带(18/61,29.51%)和肝十二指肠韧带及胰头周围(18/61,29.51%)发生率较高,PGL则以肝胃韧带(15/17,88.24%)、肝十二指肠韧带及胰头周围(9/17,52.94%)、胃结肠韧带(8/17,47.06%)、腹腔干周围(8/17,47.06%)和腹主动脉周围下部(8/17,47.06%)发生率较高;PGL腹主动脉周围下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χ2=4.606,P=0.032),转移淋巴结最大短轴径(MSAD)≥2.5cm的比例高于AGC,强化较均匀,坏死少见(P均<0.001)。结论与AGC相比,PGL更易引起腹主动脉周围下部淋巴结肿大,MSAD≥2.5cm的淋巴结比例较高,强化较均匀而坏死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瘤 淋巴结 肿瘤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诊断 被引量:36
15
作者 蒋亚平 周康荣 徐松涛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831-834,共4页
目的 了解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I表现以及与病理改变的联系。材料与方法 搜集我院 8年间资料完整的 13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胸部 8例 ,腹部 5例。局限性 10例 ,弥漫性 3例。病理诊断为透明血管型 10例 ,... 目的 了解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I表现以及与病理改变的联系。材料与方法 搜集我院 8年间资料完整的 13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胸部 8例 ,腹部 5例。局限性 10例 ,弥漫性 3例。病理诊断为透明血管型 10例 ,浆细胞型 3例。 13例中 10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 ,6例行MRI检查 ,其中 3例同时作CT及MRI检查。MRI采用的序列为T1WI、T2 WI以及梯度回波快速增强扫描。结果 局限性肿块均大于 3cm ,最大为 6cm。弥漫性肿块大小不等 ,最大为 3 .5cm。肿块呈圆形、类圆形 ,部分伴有分叶 ,轮廓光滑。除 3例伴有钙化外 ,CT平扫均为等密度。增强后透明血管型均有明显强化 ,且持续时间较长 ;浆细胞型则呈轻~中度强化。MRSE序列T1WI肿块呈等信号 ,T2 WI呈高信号 ,并伴有扭曲扩张的流空小血管。Gd DTPA增强扫描表现与CT大致相仿。结论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改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胸部 腹部 磁共振成像 CT 诊断
下载PDF
CT引导下^(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腹部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汪建华 左长京 +3 位作者 邵成伟 马小龙 张建 田建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77-881,共5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Ⅰ粒子植入术治疗腹部恶性肿瘤的腹腔及腹膜后区转移性淋巴结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确诊的腹部恶性肿瘤患者共31枚腹腔及腹膜后区转移性淋巴结(直径2.2~4.7 cm)接受经CT引导下125Ⅰ放射性粒子...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Ⅰ粒子植入术治疗腹部恶性肿瘤的腹腔及腹膜后区转移性淋巴结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确诊的腹部恶性肿瘤患者共31枚腹腔及腹膜后区转移性淋巴结(直径2.2~4.7 cm)接受经CT引导下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临床资料。植入量遵循Halarism 125Ⅰ经验公式确定,粒子活度为0.5~0.85 mCi,以间距1.0~1.5 cm布源。植入完毕后即行CT扫描,了解粒子分布情况及有无并发症。植入术后3个月行CT或PET-CT复查,参考WHO实体肿瘤评价标准进行影像学疗效评估。结果 27例中,25例手术一次植入成功,达到剂量要求,粒子分布满意率92.6%(25/27例),2例首次术后未达到要求而补种粒子。术前8例伴有明显疼痛患者中,6例于术后1~3周疼痛缓解。术后随访3个月,27例患者均生存。27例患者中淋巴结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8例,稳定4例,进展3例,总有效率74.1%(20//27)。本组术中及术后未发现剧烈疼痛、大出血、感染、骨髓抑制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导向下组织间植入放射性125Ⅰ粒子是治疗腹部转移性淋巴结具有近期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肿瘤转移 淋巴结 腹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近距离放射疗法 碘放射性核素
下载PDF
PET/CT与超声对淋巴瘤浅表淋巴结病变疗效评价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敬勉 赵新明 +4 位作者 王建方 王颖晨 张召奇 戴春暖 李德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19-1221,共3页
目的与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在淋巴瘤浅表淋巴结病变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以浅表淋巴结为首发症状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1例,分别于治疗后行18F-FDG PET/CT显像及浅表淋巴结超声检查。比较... 目的与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在淋巴瘤浅表淋巴结病变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以浅表淋巴结为首发症状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1例,分别于治疗后行18F-FDG PET/CT显像及浅表淋巴结超声检查。比较PET/CT与超声在评价浅表淋巴结治疗疗效中的价值。结果18F-FDGPET/CT评价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浅表淋巴结治疗效果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9.47%(17/19)、96.15%(25/26)、93.33%(42/45),而超声评价治疗效果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52.63%(10/19)、69.23%(18/26)、62.22%(28/45),PET/CT在诊断浅表淋巴结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明显优于超声检查(P<0.05)。结论18F-FDG PET/CT评价淋巴瘤浅表淋巴结病变治疗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明显优于超声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非霍奇金 氟脱氧葡萄糖18F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超声检查 淋巴结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颈部恶性淋巴结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7
18
作者 生晶 田建明 +3 位作者 邢伟 张火俊 王敏杰 萧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751-753,共3页
目的:使用多层螺旋CT(MSCT)的体部灌注软件,测量和评价淋巴结转移瘤和淋巴瘤之间及其与肌肉CT灌注值的差异和相关性。方法:采用SiemensSomatoVolumeZoom4四层螺旋CT体部灌注技术(每圈1s),5mm层厚,4层,120kV,60mA;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非... 目的:使用多层螺旋CT(MSCT)的体部灌注软件,测量和评价淋巴结转移瘤和淋巴瘤之间及其与肌肉CT灌注值的差异和相关性。方法:采用SiemensSomatoVolumeZoom4四层螺旋CT体部灌注技术(每圈1s),5mm层厚,4层,120kV,60mA;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40ml(碘浓度300mg/ml),流速4ml/s,延迟5s,数据采集40s。在工作站MV300,用SiemensPerfusionCT/VAIIA软件进行后处理(去卷积算法),分别测量40例淋巴结转移瘤和22例淋巴瘤患者的血流量(bloodflow,BF),对照组选择50例正常体检者,测定其颈部或体部肌肉血流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淋巴转移瘤BF平均值为(0.50±0.16)ml/(min·ml),22例淋巴瘤BF值为(0.71±0.18)ml/(min·ml),肌肉BF值为(0.20±0.09)ml/(min·ml),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瘤、淋巴瘤BF均显著高于肌肉(P<0.001);淋巴瘤BF高于淋巴结转移瘤(P<0.05)。结论:MSCT灌注成像法对恶性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淋巴瘤 淋巴结 肿瘤 继发原发性 头颈部肿瘤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双能量CT成像鉴别诊断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荣华 武志峰 +1 位作者 鄂林宁 吴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75-1179,共5页
目的探究双源双能量CT成像在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淋巴瘤(44个淋巴结)及20例肿瘤淋巴结转移患者(38个淋巴结)的双能量CT资料,通过后处理得到动静脉期碘图及40~190keV单能量图像,利用能量成... 目的探究双源双能量CT成像在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淋巴瘤(44个淋巴结)及20例肿瘤淋巴结转移患者(38个淋巴结)的双能量CT资料,通过后处理得到动静脉期碘图及40~190keV单能量图像,利用能量成像定量分析功能测量病变淋巴结的能量参数及各期CT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平扫CT值分别为(41.09±9.10)HU和(35.08±9.28)HU,动脉期与平扫CT差值分别为(28.34±15.97)HU和(12.92±9.22)HU,静脉期与平扫CT差值分别为(41.55±16.19)HU和(20.17±10.93)HU(P均<0.05);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在碘图上动脉期碘覆盖值分别为(31.86±11.98)HU和(11.53±10.43)HU,静脉期碘覆盖值分别为(40.09±10.68)HU和(20.64±13.17)HU,动脉期碘浓度分别为(1.75±0.77)mg/ml和(0.60±0.46)mg/ml,静脉期碘浓度分别为(2.18±0.66)mg/ml和(0.92±0.57)mg/ml,动脉期碘浓度均一化比值分别为0.20±0.13和0.73±0.06,静脉期碘浓度均一化比值分别为0.41±0.18和0.24±0.16(P均<0.05);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动静脉期平均碘浓度差值分别为(0.43±0.37)mg/ml和(0.32±0.16)mg/ml(P>0.05)。两组病变淋巴结动脉期在40~120keV单能谱下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在40~190keV下的能量衰减曲线不同。结论双源CT的单能量图像、碘图及碘物质定量分析技术对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联合应用多种衍生序列能够提高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转移性淋巴结 双能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中上腹正常淋巴结的多排螺旋CT观察 被引量:9
20
作者 周瀚 杨志刚 闵鹏秋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43-848,共6页
目的建立成年国人中上腹淋巴结大小正常CT观察标准;探讨影响中上腹正常淋巴结多层螺旋CT观察的因素。资料与方法排除可能引起腹部淋巴结增大的因素,120例行16层螺旋CT腹部增强扫描的成年人纳入本研究。使用工作站,分别采用两种窗技术对... 目的建立成年国人中上腹淋巴结大小正常CT观察标准;探讨影响中上腹正常淋巴结多层螺旋CT观察的因素。资料与方法排除可能引起腹部淋巴结增大的因素,120例行16层螺旋CT腹部增强扫描的成年人纳入本研究。使用工作站,分别采用两种窗技术对中上腹淋巴结的大小、数目及出现率等进行观察测量。结果采用窗宽350HU,窗位30HU观察,上腹部9个部位淋巴结最大短径上限分别为:肝胃韧带6.1mm,门腔间隙8.2mm,胃结肠韧带3.8mm,脾胃韧带2.4mm,腹腔动脉周围6.3mm,肠系膜血管周围6.5mm,膈脚后6.3mm,腹主动脉周围上部6.9mm,腹主动脉周围下部9.8mm。不同窗技术条件对腹部淋巴结的观察有影响,窗a(窗宽350HU,窗位30HU)淋巴结显示率及其最大短轴上限值大于窗b(窗宽200HU,窗位60HU)。腹部脂肪量对淋巴结的显示率有影响,但当腹部脂肪量达到一定量后,显示率并不随脂肪量的增加而升高。结论上腹部淋巴结最大短径上限按部位有所不同,腹膜后淋巴结有从上到下逐渐增大的趋势。观察时采用的窗条件对淋巴结正常上限值测量及显示率有影响。观察个体腹部脂肪量对腹部淋巴结在CT观察时显示率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 淋巴结 最大短轴径 多排探测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