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eatment of infrarenal abdominal aortic dissection concomitant with an aneurysm
1
作者 WANG Li-xin FU Wei-guo WANG Yu-qi XI Xun GUO Da-qiao CHEN Bin JIANG Jun-hao YANG Ju SHI Zhen-yu ZHU T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69-170,共2页
Aortic dissection occurs when layers of the aortic ,walls are separated by the blood flow through an intimal tear. Dissection of the aorta most frequently originates in the ascending aorta (70%), followed by the des... Aortic dissection occurs when layers of the aortic ,walls are separated by the blood flow through an intimal tear. Dissection of the aorta most frequently originates in the ascending aorta (70%), followed by the descending aorta (22%), the aortic arch (7%) and the abdominal aorta (1/%).1 The dissection limited to the abdominal aorta is rare.2 An isolated abdominal aortic dissection (IAAD) concomitant with an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 is uncommon. We present here one patient with IAAD and AAA treated by endovascular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eurysm dissecting aortic aneurysm abdominal blood vessel prosthesis implantation STENT
原文传递
Renal Effects of Prosthetic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in Dogs
2
作者 LV Yu-huan XU Zai-pin +6 位作者 XU Wanli MA Zhe PENG Yao DU Peihang SUN Anqiang Deng Xiaoyan LOU Hanjun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44-45,共2页
To provide experimental model for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esearch and to optimize design of stent-graft,the authors established an animal models of prosthetic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PAAA) in dogs,evaluated its ... To provide experimental model for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esearch and to optimize design of stent-graft,the authors established an animal models of prosthetic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PAAA) in dogs,evaluated its biofunction,biocompatibility and renal effect.The PAAA was sutured using aneurysm neck (Φ 6 mm artificial blood vessel) and aneurysm body (Φ 29 and 31mm artificial blood vessel,respectively). Sixteen healthy adult dogs,with weight of 13. 5 ± 0. 66 kg,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group 29 mm and group 31 mm,8 in each group. Infrarenal aortic artery was reconstructed with PAAA to establish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 animal model. Blood coagulation index such as prothrombin time (PT),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thrombin time (TT) and Fibrinogen (Fbg) were detected pre-operation,1,7 and 14 days post-operation,respectively. Blood routine parameters were detected pre-operation 11,3 and 7 days post-operation. Renal function parameters such as blood urea nitrogen (BUN),creatinine (CREA),urea acid (UA) and urea/ creatinine (BU/CREA) were evaluated pre-operation and 30,90,150 days post-operation,respectively. PAAA were removed en bloc to determinine its biofuction and biocompatibility after 5 months of surgery. Kidneys were fixed in neutral buffered formalin solution,pathological slice were conducted to observat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kidneys by HE stain.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Animal model: The PAAA was implanted to the infrarenal abdominal aortic artery without extensive bleeding after anastomosis. One dog died 2,25 and 127 days post-operation in group 31 mm,respectively,and the overall success rate was 62. 5%. One dog died 7 days post-operation in group 29 mm,the overall success rate was 87. 5%.2. Biofunction and biocompatibility of PAAA: Autopsy showed that there were no abdominal adhesions around the PAAAs,the lumen was patent without blood clots,there were no bleeding in PAAAs in two groups. Biocompatibility was poor because the outer layer of PAAA was enclosed by tissues,which was easy to strip,in group 31 mm. Excellent biocompatibility was proved by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growth in the inner layer of PAAA in group 29 mm.3. Coagulation examination: ATPP reduced significantly 1 day post-operation,and returned to normal after 7 day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T in two groups. Fbg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1 day post-operation (3. 16 ± 0. 56g/L,P<0. 05),and returned to normal after 7 days; PT and INR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roup 29 mm. Value of PT and INR was 7. 92 ± 0. 57s and 0. 655 ± 0. 49,respectively,which reduc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base value (P<0. 05),and returned to normal after 7 days; Fbg increased extremely 1 day post-operation (3. 28 ± 0. 49 g /L) (P<0. 01),which still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7 and 14 days in group 31 mm.4.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Red blood cell count (RBC) and hemoglobin (HGB) reduced significantly 1 and 3days post-operation (P<0. 05); 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 and intermediate cell rate (MID%) increased extremely 1 day post-opera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platelet count in group 29 mm. Mean corpuscular volume (MCV),RBC,HGB reduced significantly 1 and 3 days post-operation; WBC and MID% increased extremely 1 day after surgery; platelet (PLT),thrombocytocrit (PCT%) and 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 (PDW%) increased significantly1 day post-operation in group 31 mm.5. Renal function: BUN was 3. 995 ± 0. 36 mmol/L,which reduced extremely (P<0. 01),CREA was 104. 5 ±13. 85 μmol/L,which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0. 05) after 150 days. BU/CREA reduced 90 and 150 days post-operation; UA reduced significantly or extremely 30,90 and 150 days post-operation (P<0. 05,P<0. 01),Its' values were 309. 61 ± 40. 8 μmol/L,160. 26 ± 28. 73 μmol/L and 23. 69 ± 12. 66 μmol/L,respectively in group 29 mm.In group 31 mm,BUN were 5. 51 ± 0. 43 mmol/L and 5. 36 ± 0. 32 mmol/L,which reduced significantly (P <0. 05); BU/CREA reduced significantly (P<0. 05),CREA were 106. 83 ± 7. 0 μmol/L、113. 17 ± 9. 79 μmol/L (P< 0. 05),which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base values (P<0. 05) 90 and 150 days post-operation. UA reduced significantly or extremely 30,90 and 150 days post-operation (P<0. 05,P<0. 01),its' values were 303. 17 ±39. 2 μmol/L,144. 17. 26 ± 31. 06 μmol/L and 20. 83 ± 11. 52 μmol/L,respectively.6. Pathologic observation of kidney: Glomerular atrophy and granular degeneration in renal tubule with luminal narrowing was observed under microscope. Red thrombosis could be seen in part of renal tubule and renal glomerulus.Animal model of PAAA in dogs was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Biofunction and biocompatibility of PAAA in group 29mm is better than that of group 31mm. There were great changes in renal function,and obvious pathological changes appeared on kidney post-op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nimal model Artificial blood vessel CANINE
原文传递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真假腔的判别 被引量:12
3
作者 冯翔 景在平 +4 位作者 包俊敏 赵志青 赵珺 陆清声 叶必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839-842,共4页
目的 :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 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TAD)术中夹层真、假腔的判别方法。 方法 :对 116例 Stanford B型 TAD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 CTA或 MRA检查 ,重建方法包括 :表面遮蔽重建、最大密度投照... 目的 :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 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TAD)术中夹层真、假腔的判别方法。 方法 :对 116例 Stanford B型 TAD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 CTA或 MRA检查 ,重建方法包括 :表面遮蔽重建、最大密度投照、多平面重建。术中判断真假腔方法有 :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 ,夹层裂口切线位造影法 ,导管沿途冒烟法 ,导丝从近端漂下法等。 结果 :左前斜 4 5°造影时 ,81例夹层假腔位于降主动脉外侧 ,35例假腔位于降主动脉内侧或真假腔重叠 ,而在腹主动脉段 ,夹层真假腔的位置关系变化繁多。在端侧孔导管途中冒烟时发现 2例导管从远端假腔经过夹层裂口进入夹层真腔。2例采用肱股导丝技术。全组 116例除 1例因移植物释放困难放弃手术外 ,其余均顺利恢复夹层远端真腔血流。结论 :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条件 ,认真做好术前、术中的每一步操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腔内隔绝术 真假腔 判别
下载PDF
复杂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 被引量:15
4
作者 舒畅 李全明 +5 位作者 姜晓华 宫毅 黎明 李懋 万恒 郭媛媛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897-900,共4页
目的探讨复杂型主动脉夹层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 5例复杂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 5例患者年龄3 1-7 6岁,平均5 2.6岁。2 5例中6例术前合并肠管缺血,5例合并肾动脉缺血,3例既有肠... 目的探讨复杂型主动脉夹层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 5例复杂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 5例患者年龄3 1-7 6岁,平均5 2.6岁。2 5例中6例术前合并肠管缺血,5例合并肾动脉缺血,3例既有肠管缺血又有肾动脉缺血,5例腹主动脉真腔完全被假腔压闭,4例合并下肢缺血,2例合并腹主动脉瘤。所有患者进行了腔内血管外科治疗,并取得了技术上的成功。2例合并腹主动脉瘤的夹层患者予以支架型人工血管封闭夹层破口后行开腹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术后内漏3例(2例漏血7 d后停止,1例漏血持续存在);其余2 2例患者术后即时造影示瘘口已被完整覆盖,假腔无血漏入,内脏动脉等恢复真腔供血。前述的合并症术后均逐渐恢复,无脏器及肢体缺血坏死发生,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对复杂的主动脉夹层的治疗,腔内治疗与传统的手术相比,操作简单、损伤小、安全度大、并发症少,且可大大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腔内血管外科技术上的改进,使复杂的主动脉病变得以成功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治疗 主动脉 主动脉 人工血管 支架
下载PDF
胸主动脉术后假性动脉瘤的CT血管造影评价 被引量:9
5
作者 温兆赢 罗南 +3 位作者 张楠 刘东婷 刘家祎 范占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55-458,共4页
目的胸主动脉术后假性动脉瘤是非常危险的并发症,本研究应用CT血管造影(CTA)评价胸主动脉术后假性动脉瘤的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4年2月1836例胸主动脉术后患者的CTA随访资料,16例发生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分析其临床资... 目的胸主动脉术后假性动脉瘤是非常危险的并发症,本研究应用CT血管造影(CTA)评价胸主动脉术后假性动脉瘤的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4年2月1836例胸主动脉术后患者的CTA随访资料,16例发生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分析其临床资料、CTA特征及随访结果。结果 16例患者假性动脉瘤位于升主动脉4例、弓部6例、降主动脉6例。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瘤腔内血栓量及破口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瘤最大面积及动脉瘤发生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主动脉手术后发生假性动脉瘤的患者可无症状,吻合口瘘和I型内漏是可能的主要原因,需定期复查及时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动脉瘤 假性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血管假体植入 支架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破裂的外科治疗:附12例报告 被引量:6
6
作者 邹君杰 章希炜 +2 位作者 孙蓬 董剑 陈国玉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519-522,共4页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破裂(RAAA)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7年间收治的1 2例腹主动脉瘤破裂者的临床资料。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和/或腰背痛,血压下降或休克,腹部可触及搏动性肿块。所有患者经CT检查确诊,7例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性手术,...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破裂(RAAA)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7年间收治的1 2例腹主动脉瘤破裂者的临床资料。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和/或腰背痛,血压下降或休克,腹部可触及搏动性肿块。所有患者经CT检查确诊,7例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性手术,1例行腔内支架型人工血管植入术,另外4例未行手术治疗。结果8例手术治疗者围手术期病死率为6 2.5%(5例)。死亡原因:循环衰竭2例,急性肾衰竭1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例。未手术4例全部死亡。结论破裂腹主动脉瘤外科手术治疗病死率高。早期诊断,适当复苏,紧急外科手术,缩短手术时间,肾动脉下方阻断,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腔内修复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腹/外科学 动脉瘤 破裂/治疗 血管成形术 人工血管
下载PDF
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 被引量:9
7
作者 胡何节 邓福生 +3 位作者 王晓天 吴维 荚卫萍 历月琴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 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的手术时机及操作技巧。方法 10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9例、胸主动脉瘤1例)患者行腔内隔绝术,术前行CTA或MRA及主动脉造影检查,判... 目的 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的手术时机及操作技巧。方法 10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9例、胸主动脉瘤1例)患者行腔内隔绝术,术前行CTA或MRA及主动脉造影检查,判断主动脉夹层裂口位置与数量及胸主动脉瘤范围、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左侧胸主动脉直径、近端裂口至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距离、真腔直径以及腹主动脉主要分支血管的血供来源,选支架规格及输送路径,然后在全麻下行右股动脉切开,透视引导下置入支架释放系统,定位准确后释放覆膜支架,完成腔内隔绝术。1例因破裂口位于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而先行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术。结果10例患者腔内隔绝术均获得成功。近端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距离平均3.5cm。出现Ⅱ型内漏1例。随访1-24个月,术后无截瘫发生,胸背部疼痛症状消失。1例胸主动脉瘤破裂伴食道瘘患者术后1个月死于感染。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和胸主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疗效确切的方法。但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血管假体植入 主动脉造影术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舒畅 汪忠镐 +1 位作者 吕新生 陈学明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的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将健康杂种犬 9只通过剖腹手术建立 4个肾动脉平面以下的腹主动脉瘤模型 (Ⅰ组 ) ,5个肾动脉平面以上的腹主动脉瘤模型 (Ⅱ组 ) ,然后经髂动脉给Ⅰ组置入支架型人工血管隔绝其腹主...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的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将健康杂种犬 9只通过剖腹手术建立 4个肾动脉平面以下的腹主动脉瘤模型 (Ⅰ组 ) ,5个肾动脉平面以上的腹主动脉瘤模型 (Ⅱ组 ) ,然后经髂动脉给Ⅰ组置入支架型人工血管隔绝其腹主动脉瘤 ,对Ⅱ组则先重建双侧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 ,然后再自髂动脉置入支架型人工血管 ,隔绝瘤体。术后观察血管通畅情况及动物存活情况 ,2 ,3个月后处死动物 ,检查支架型人工血管通畅及血管内皮生长情况。结果 腹主动脉瘤成模率为 10 0 % ,术后Ⅰ组 4只犬成活良好 ;Ⅱ组中 1只成活良好 ,另 4只分别于术后 4h ,1d ,3d ,4d后死亡。 2 ,3个月后处死动物 ,解剖发现支架型人工血管通畅 ,主动脉瘤体萎缩 ,光镜和电镜检查显示支架内及支架两端血管内皮生长良好。结论 腔内血管外科技术能有效地治疗主动脉瘤 ,特别是为肾动脉平面以上的主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外科学 人工血管 支架 主动脉 疾病模型 动物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破裂急救手术的护理配合 被引量:12
9
作者 吴函 步秀兰 +1 位作者 张琴 郭松青 《护士进修杂志》 2014年第24期2295-2296,共2页
腹主动脉瘤破裂(Ruptured abdomin alarotic aneurysm,RAAA)是血管外科最为凶险的疾病之一,如不及时修复,患者24h内生存率〈50%,总死亡率达到85%~95%[1]。开腹手术是治疗RAAA快速而有效的方法,而全面的、无疏漏的、紧急的手术配合,对... 腹主动脉瘤破裂(Ruptured abdomin alarotic aneurysm,RAAA)是血管外科最为凶险的疾病之一,如不及时修复,患者24h内生存率〈50%,总死亡率达到85%~95%[1]。开腹手术是治疗RAAA快速而有效的方法,而全面的、无疏漏的、紧急的手术配合,对手术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破裂 人工血管 护理
下载PDF
主动脉弓置换加“象鼻”支架手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建安 李刚 +6 位作者 王湘 于洪涛 王小雷 叶小青 黄小蝶 陈伟新 刘希伶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2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 探讨采用升主动脉及全弓置换加“象鼻”支架手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意义。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10月,应用升主动脉及全弓置换加“象鼻”支架手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6例,男性12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7... 目的 探讨采用升主动脉及全弓置换加“象鼻”支架手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意义。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10月,应用升主动脉及全弓置换加“象鼻”支架手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6例,男性12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7(30-67)岁;其中急性主动脉夹层12例、慢性夹层4例,均在深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下手术。结果急诊手术12例,择期手术4例。行主动脉弓置换及“象鼻”支架术2例,升主动脉及全主动脉弓置换1例,升主动脉及全主动脉弓置换加“象鼻”支架手术13例,其中同期行Bentall术2例、主动脉根部成形术8例。心肌阻断时间59-137(104-31)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17-57(29-11)min。术后肾功能衰竭2例,1例经血液透析治疗后肾功能恢复,另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5例患者出院,随访1个月至1.5年,1例患者于术后约1个月双下肢肌肉坏死,在外院施行了截肢手术,8例患者不同程度恢复工作,无晚期死亡或再次手术病例。结论升主动脉及全弓置换加“象鼻”支架手术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血管假体置入 支架
下载PDF
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后放疗对人工血管内膜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颜京强 舒畅 +1 位作者 周晓 万恒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556-559,共4页
目的观察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后35Gy体外分割放疗对人工血管通畅率、内膜增生及血管内皮细胞(VEC)覆盖的影响。方法对20只犬行腹主动脉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人工血管置换术。术后动物分成对照组和放疗组,每组10只。两组均于术后4,8... 目的观察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后35Gy体外分割放疗对人工血管通畅率、内膜增生及血管内皮细胞(VEC)覆盖的影响。方法对20只犬行腹主动脉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人工血管置换术。术后动物分成对照组和放疗组,每组10只。两组均于术后4,8周采集标本,行HE染色,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分化抗原簇34(CD34)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两组术后各有1例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通畅率均为90.0%。术后4周,放疗组和对照组人工血管内膜形成完整,内膜厚度和PC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EC覆盖均不完全;术后8周,放疗组内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变薄(P<0.05),对照组人工血管近端、中间、远端3处内膜厚度分别为(72.30±9.15)μm,(40.46±7.75)μm和(98.06±6.90)μm,放疗组人工血管近端、中间、远端3处内膜厚度分别为(37.67±6.77)μm,(21.16±4.98)μm和(56.64±5.13)μm,PCNA表达减少(P<0.05);VEC均覆盖完整。结论腹主动脉人工血管术置换后35Gy体外分割放疗不影响移植人工血管通畅率,对内膜VEC的覆盖亦无明显影响,但可抑制人工血管内膜增生和PCNA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人工血管 血管内膜 放射疗法 增殖细胞核抗原 CD34/抗原
下载PDF
颅内梭状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治疗 被引量:2
12
作者 曹向宇 李宝民 +2 位作者 李生 王君 刘新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14-1116,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支架辅助栓塞梭状动脉瘤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我科2006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21例梭状动脉瘤患者行颅内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采用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治疗12例,采用LEO支架辅助栓塞治疗6例,采用Wingspan支架辅助栓塞治疗1... 目的探讨颅内支架辅助栓塞梭状动脉瘤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我科2006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21例梭状动脉瘤患者行颅内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采用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治疗12例,采用LEO支架辅助栓塞治疗6例,采用Wingspan支架辅助栓塞治疗1例,采用Neuroform与LEO支架辅助栓塞治疗2例。结果完全栓塞动脉瘤1 7例,部分残留4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随访检查未出现动脉瘤继续扩张1 6例。结论采用颅内支架辅助栓塞的方法治疗梭状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闭塞梭状动脉瘤或防止梭状动脉瘤继续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支架 血管假体植入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与传统外科手术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玉帅 徐克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23期2140-2142,共3页
目的对比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与传统外科手术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0—2005年收治的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腔内修复术组(20例)和传统外科手术组(34例)患者的术前状况、手术相关情况、围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及... 目的对比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与传统外科手术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0—2005年收治的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腔内修复术组(20例)和传统外科手术组(34例)患者的术前状况、手术相关情况、围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及生存率等。结果两组在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输血量、ICU观察时间和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率及生存率方面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修复术较传统外科手术对于腹主动脉瘤的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的优点,尤其适合不能耐受传统外科手术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腔内修复 人工血管
下载PDF
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 被引量:4
14
作者 周为民 高涌 符伟国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 :观察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早期临床疗效 ,并结合文献探讨其治疗方法、手术指征和并发症。方法 :1例高龄、多合并症的腹主动脉瘤患者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的监控下 ,植入人造血管内支架 ,对腹主... 目的 :观察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早期临床疗效 ,并结合文献探讨其治疗方法、手术指征和并发症。方法 :1例高龄、多合并症的腹主动脉瘤患者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的监控下 ,植入人造血管内支架 ,对腹主动脉瘤进行腔内修复术。结果 :术后复查CT显示人造血管内支架通畅 ,无移位、扭曲 ,人造血管内支架外壁与瘤腔间充满血栓 ,无内漏。腹部搏动性肿块消失。结论 :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和恢复快的新方法 ,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慎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人工血管 支架 放射学 介入性
下载PDF
主动脉瘤的腔内隔绝术介入治疗 被引量:1
15
作者 郝刚 孔铭新 +2 位作者 李伟 于曰俊 赵廷常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年第10期1060-1062,共3页
目的:讨论腔内人造血管隔绝术治疗主动脉瘤近期临床疗效。方法:4例肾下腹主动脉瘤和1例主动脉弓夹层动脉瘤病人接受腔内人造血管隔绝术治疗,术前均行彩超、三维重建螺旋CT检测。结果:术后即刻DSA造影显示:5例动脉瘤消失,近远端人... 目的:讨论腔内人造血管隔绝术治疗主动脉瘤近期临床疗效。方法:4例肾下腹主动脉瘤和1例主动脉弓夹层动脉瘤病人接受腔内人造血管隔绝术治疗,术前均行彩超、三维重建螺旋CT检测。结果:术后即刻DSA造影显示:5例动脉瘤消失,近远端人造血管与主动脉结合处无内漏,腔内人造血管无移位,5例病人临床均获成功。术后3~6个月彩超及CT随访显示腔内人造血管无移位及内漏,动脉瘤残腔无增大及血流。结论:腔内人造血管隔绝术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治疗主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新方法,但远期疗效有待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介入放射学 夹层 腔内隔绝术 支架-人造血管
下载PDF
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晓明 刘季春 +3 位作者 周学亮 喻本桐 吴起才 万力 《中国临床医学》 2011年第6期777-779,共3页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手术操作技巧、并发症防治原则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回顾分析68例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手术操作技巧、并发症防治原则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回顾分析68例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评估,术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经股动脉或髂动脉将移植物导入胸主动脉封闭夹层裂口。结果:术中移植物全部释放成功,术后患者疼痛基本消失,无血栓栓塞、截瘫、器官缺血、吻合口狭窄、动脉瘤及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结论: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是一种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其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好、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支架 人工血管 腔内隔绝术
下载PDF
Bentall手术治疗升主动脉瘤14例报告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振康 王武军 +3 位作者 蔡开灿 邹小明 张立溪 缪冬梅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047-1048,共2页
目的总结连续14例周升主动脉瘤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复合带瓣人工血管置换、双侧冠状动脉开口移植手术(Bentall手术)无死亡的治疗体会.方法14例升主动脉瘤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病例中13例行冠状动脉原位移植,对其中3例... 目的总结连续14例周升主动脉瘤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复合带瓣人工血管置换、双侧冠状动脉开口移植手术(Bentall手术)无死亡的治疗体会.方法14例升主动脉瘤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病例中13例行冠状动脉原位移植,对其中3例采用股动脉插管结合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另1例由于冠状动脉开口位置较低行Cabrol手术.结果14例病人均无手术死亡,术后平均引流720ml,平均住院28.5 d,随访未发现远期并发症,心功能均恢复至Ⅰ~Ⅱ级.结论Bentall手术是治疗升主动脉瘤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TALL手术 治疗 升主动脉瘤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人工血管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
下载PDF
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宏光 韩冰 陈学明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905-907,共3页
目的总结26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多来手术治疗26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全组26例,术前均经影像检查证实诊断。行择期手术21例,破裂型腹主动脉瘤急诊手术5例。26例均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 目的总结26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多来手术治疗26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全组26例,术前均经影像检查证实诊断。行择期手术21例,破裂型腹主动脉瘤急诊手术5例。26例均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重建术。结果围手术期死亡2例,均为急症手术患者,总病死率7.7%,急诊手术病死率40.0%。随访时间1-5年。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88%,75%。死亡原因均与腹主动脉瘤和手术无关。结论CTA检查是诊断腹主动脉瘤的可靠方法。手术治疗仍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重要方法。瘤体直径不是决定手术的唯一指征。影响手术的危险因素主要是高龄、严重的心肺疾病和肾功能不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腹/外科学 人工血管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高危胸降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治疗 被引量:1
19
作者 施德兵 符伟国 +9 位作者 王玉琦 陈斌 郭大乔 徐欣 蒋俊豪 杨珏 史振宇 董智慧 竺挺 李炜淼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7年第6期313-316,共4页
目的总结高危患者行胸降主动脉瘤(descending thoracic aortic aneurysm,DTAA)腔内修复治疗(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7月我科24例高危DTAA患者行EVAR诊治经过、结果和并发症。... 目的总结高危患者行胸降主动脉瘤(descending thoracic aortic aneurysm,DTAA)腔内修复治疗(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7月我科24例高危DTAA患者行EVAR诊治经过、结果和并发症。所有患者因动脉瘤部位、破裂、高龄或严重合并症而不适合行开放手术。EVAR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每年行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获技术成功(100%)。围手术期死亡2例(8.3%),分别死于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和急性心肌梗死。2例(8.3%)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1例缺血性脑卒中和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1例(46%)术后即时造影显示近端Ⅰ型内漏,其中3例内漏量大,行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另8例随访观察。19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60个月(平均18.6±4.2个月)。1例患者术后4年发生支架型人工血管移位并发Ⅰ型内漏,1例术后2年出现迟发性Ⅲ型内漏,均成功行EVAR。1例死于结肠癌。其余患者术后3个月CT证实瘤腔内完全血栓形成,无支架移位和内漏。随访期间动脉瘤最大直径缩小0-18 mm(平均6.3±3.1 mm),4例辅助性动脉旁路在随访期间人工血管均通畅。结论EVAR治疗高危DTAA早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尚可接受,对某些病例可能是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血管成形术 血管假体植入 危重病人医疗
下载PDF
内脏动脉重建联合主动脉腔内修复杂交手术经验总结 被引量:1
20
作者 石赟 符伟国 +3 位作者 陈斌 郭大乔 蒋俊豪 史振宇 《腹部外科》 2014年第2期115-119,共5页
目的总结内脏动脉重建联合主动脉腔内修复杂交手术经验。方法12例杂交手术一期或二期完成。内脏动脉重建术中制作多分支人工血管。人工血管主体与腹主动脉或髂动脉吻合,远端各分支与双侧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及其分支分别吻合... 目的总结内脏动脉重建联合主动脉腔内修复杂交手术经验。方法12例杂交手术一期或二期完成。内脏动脉重建术中制作多分支人工血管。人工血管主体与腹主动脉或髂动脉吻合,远端各分支与双侧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及其分支分别吻合。前期部分肾动脉的处理采用自体肾移植,后期完全采取人工血管旁路方案。出院后CT血管造影(CTA)随访各内脏动脉吻合口是否通畅。结果12例内脏动脉重建术,重建腹腔干及其分支共11支,肠系膜上动脉12支,肾动脉共18支(包括自体肾移植5支)。内脏动脉人工血管吻合方式,前期采用端侧吻合,后期优先采用端端吻合。3例发生腹膜后出血。2例自体肾移植发生肾积水、尿漏。1例内脏动脉重建术后因胸腹主动脉瘤破裂死亡。1例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后继发心功能衰竭死亡。内脏动脉重建术相关围手术期死亡率为9.1%(1/11)。无一例发生截瘫。术后CTA随访7例,重建内脏动脉共23支全部通畅。结论杂交手术治疗累及内脏动脉的主动脉扩张性病变有效可行。手术方案的演变表明合理的内脏动脉解剖入路、人工血管旁路设计和吻合方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人工血管 主动脉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