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股动脉穿刺技术与切开技术应用结果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宏伟 戴向晨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6年第5期402-406,共5页
目的比较分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中股动脉穿刺技术与切开技术的应用结果,评价股动脉穿刺预置缝合技术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近、中期疗效。方法选取2002年2月至2015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行腔内治... 目的比较分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中股动脉穿刺技术与切开技术的应用结果,评价股动脉穿刺预置缝合技术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近、中期疗效。方法选取2002年2月至2015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行腔内治疗的B型主动脉夹层及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618例,其中400例采用股动脉穿刺预置缝合技术,另218例采取股动脉切开技术,对比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伤口处理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伤口管理时间、伤口相关并发症等,随访14个月。结果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术中出血量以及部分治疗费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伤口处理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伤口管理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股动脉预置缝合组显著低于股动脉切开组(P<0.05)。结论采用股动脉穿刺预置缝合技术行主动脉腔内治疗具有微创、安全、省时等优点,可作为主动脉介入治疗的首选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预置缝合技术 股动脉切开 B型主动脉夹层 腹主动脉瘤
下载PDF
皮下置双腔管负压引流在腹部Ⅲ类切口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崔文军 付聿铭 《医药论坛杂志》 2009年第8期12-13,16,共3页
目的探讨运用皮下置双腔管负压引流对腹部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腹部手术Ⅲ类切口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00例常规间断全层缝合腹膜及腱膜肌层,皮下置双腔管负压引流,间断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对照组10... 目的探讨运用皮下置双腔管负压引流对腹部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腹部手术Ⅲ类切口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00例常规间断全层缝合腹膜及腱膜肌层,皮下置双腔管负压引流,间断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对照组100例,常规间断全层缝合腹膜及腱膜肌层,全层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对两组患者年龄大于60岁、皮下脂肪>3cm的患者均给予减张缝合。结果实验组切口甲级愈合率95%,乙级愈合率5%,丙级愈合率0%,没有一例切口敞开引流及切口裂开。对照组切口甲级愈合率65%,乙级愈合率23%,丙级愈合率12%,实验组甲级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皮下置双腔管负压引流对预防外科腹部手术Ⅲ类切口感染及切口裂开的预防效果肯定,有效减少患者的痛苦,方法简便易行,适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下置双腔管负压引流 腹部手术 类切口
原文传递
皮下引流管持续冲洗及负压吸引预防腹部Ⅳ类切口感染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李清汉 甄作均 +4 位作者 吴志鹏 陈焕伟 李梅生 陈应军 计勇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39-843,共5页
目的:探讨皮下引流管持续冲洗及负压吸引预防腹部Ⅳ类切口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4年7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3例腹部Ⅳ类切口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试... 目的:探讨皮下引流管持续冲洗及负压吸引预防腹部Ⅳ类切口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4年7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3例腹部Ⅳ类切口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行开腹手术,试验组患者术后采用皮下留置引流管,术后行持续冲洗及负压吸引的方法;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传统关腹方法,未留置皮下引流管。记录患者术前Hb,术前Alb,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术后1、3、7 d Hb和Alb,观察术后患者切口感染及细菌培养情况。患者均于出院后定期门诊复诊,每2周复诊1次,复诊至切口拆线后 3个月。记录拆线后3个月内有无并发症发生。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Q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重复测量的资料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23例患者纳入研究。65例试验组患者术后1、3、7 d Hb分别为(111±15)g/L、(107±18)g/L、(108±13)g/L;58例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12±13)g/L、(106±16)g/L、 (106±12)g/L,两组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24,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3、7 d Alb 分别为30 g/L(26 g/L,32 g/L)、31 g/L(28 g/L,33 g/L)、35 g/L(32 g/L,37 g/L);对照组分别为30 g/L (25 g/L,32 g/L)、32 g/L(29 g/L,33 g/L)、37 g/L(32 g/L,38 g/L),两组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7,P〉0.05)。试验组术后4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对照组12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23,P〈0.05)。患者感染均发生在术后4~6 d,感染均只限于皮下组织,未达肌肉层或以下组织,全部敞开引流后行清创缝合,均治愈。患者均未发生再次感染。未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均于术后7~9 d拆线。切口细菌培养结果:大肠埃希菌8例(其中大肠埃希菌合并粪肠球菌1例、大肠埃希菌合并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肺炎克雷伯杆菌2例,鲍曼不动杆菌1例,阴沟肠杆菌1例,无细菌3例。所有患者切口愈合拆线后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患者均生存,未发现再次感染、切口裂开、切口疝等并发症。结论:皮下留置引流管行持续冲洗及负压吸引操作简单,能有效降低腹部Ⅳ类切口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伤口感染 腹部Ⅳ类切口 引流 负压吸引 冲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