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sideration of the Necessity of Prophylactic Bypass Grafting for Anomalous Origin of the Right Coronary Artery—Based on a Case with Concomitant Left Main Trunk Disease Resuscitated from Cardiopulmonary Arrest
1
作者 Hirotaro Sugiyama Keisuke Miyajima +4 位作者 Kazuyoshi Hatada Toshihiro Ishikawa Sawa Matsumoto Shigeo Umezawa Masao Takahashi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 2017年第6期79-85,共7页
Anomalous origin of the right coronary artery is a rare congenital anomaly, but is associated with sudden death. Originating from the opposite sinus of Valsalva, an interarterial?course and an intramural course are es... Anomalous origin of the right coronary artery is a rare congenital anomaly, but is associated with sudden death. Originating from the opposite sinus of Valsalva, an interarterial?course and an intramural course are especially considered as the risk factor for fatal cardiac events. Surgical indication remains controversial because many patients are asymptomatic. A 52-year-old man with anomalous origin of the right coronary artery with an interarterial?course concomitant with the left main trunk disease was resuscitated from cardiopulmonary arrest. It was likely to be attributed to the left main trunk disease, but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the right coronary artery suggests its possible involvement. Prophylactic bypass grafting for the right coronary artery was performed using saphenous vein graft without ligating native vessel to prevent future cardiac events, as well as revascularization of the left main trunk disease. All grafts were patent in one-year follow-up coronary angiography. Any cardiac event has not occur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omalous origin of the right coronary artery PROPHYLACTIC Bypass Grafting Saphenous Vein Graft Left Main TRUNK DISEASE SUDDEN Death
下载PDF
Urgent Off-Pump Revascularisation in ACS and Cardiogenic Shock with Anomalous Origin of Right Coronary Artery from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A Case Report
2
作者 Surabhi Puri Somya Puri Deepak Puri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2021年第8期372-377,共6页
A 55-year-old female known case 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was brought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in a drowsy state with cardiogenic shock. At presentation systolic BP was 70 mm Hg, pulse rate was 44/min ... A 55-year-old female known case 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was brought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in a drowsy state with cardiogenic shock. At presentation systolic BP was 70 mm Hg, pulse rate was 44/min and random blood sugar was 239 mg/dl. Troponin I was 8.07. Electrocardiography showed junctional rhythm and bradycardia. Ejection Fraction (LVEF) was 15% - 20%. Coronary angiography was done which revealed single vessel disease in LAD with anomalous origin of RCA from midsegment of LAD. Patient was immediately taken up for Off</span></span><span style="white-space: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span></span><span style="white-space: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 Right saphenous vein graft was harvested and anastomosed proximally to aorta and distally to LAD on beating heart using Medtronic Octopus heart stabilizer and coronary shunts. Wound closed in layers after achieving complete hemostasis. Patient was taken off ventilatory support on first post-operative day and discharged in a stable condition on fourth post-operative day. Post-operative Echocardiography showed LVEF increased from 15% - 20% at time of admission to 38% and 52% after 3</span></span><span style="white-space: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span><span style="white-space: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months and 12 months of surgery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ght coronary artery Anomalous origin Left coronary artery
下载PDF
儿童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临床预警信号和诊断策略
3
作者 梁欢 杨芳 《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 2024年第2期114-123,共10页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起源(anomalousoriginofcoronaryartery,AOCA)的临床特征、诊断及处理,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识别与诊治。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搜集并分析了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福建省立医院接受治疗...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起源(anomalousoriginofcoronaryartery,AOCA)的临床特征、诊断及处理,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识别与诊治。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搜集并分析了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福建省立医院接受治疗的10例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起源儿童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心电图、心脏彩超及心脏CT血管成像等辅助检查结果。结果研究对象中共有10例患儿,男女比为6∶4,年龄1个月5天至13岁,其中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5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窦2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窦2例,左冠状动脉高开口1例。临床表现包括拒食、喂养困难、气促、心功能不全、心脏增大、心力衰竭、胸痛、活动后晕厥及心脏杂音等。心电图检查发现2例存在病理性Q波,8例显示ST-T改变。8例通过超声心动图诊断为AOCA,检出率为80%,所有患儿均通过心脏多层螺旋CT确诊。所有病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除1例死亡,其余疗效好。结论儿童AOCA少见,若临床上遇到婴儿左心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低,儿童运动后出现胸痛、晕厥,心电图提示有心肌缺血等这些早期预警信号,需考虑到该类疾病可能,进一步行超声心动图联合心脏多层螺旋CT检查,可提高诊断率,并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异常起源 儿童 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右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1例
4
作者 邹育海 李爱敏 +1 位作者 何建新 张金霞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9期538-540,共3页
右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于左前降支是非常罕见的先天性异常,作为间隔支分支的右冠状动脉临床少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此罕见病例,患者52岁女性,因“突发心前区疼痛4 h,晕厥1次”就诊,心电图提示V1~V4,V3R、V4R、V5R导联ST段抬高约0.1~0.3mV,血... 右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于左前降支是非常罕见的先天性异常,作为间隔支分支的右冠状动脉临床少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此罕见病例,患者52岁女性,因“突发心前区疼痛4 h,晕厥1次”就诊,心电图提示V1~V4,V3R、V4R、V5R导联ST段抬高约0.1~0.3mV,血压63/40mmHg,考虑诊断为急性前壁、右心室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原性休克。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处理罪犯病变时意外发现右冠状动脉作为一分支血管异位起源于第二间隔支开口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冠状动脉异位起源 左前降支 间隔支 急性心肌梗死 心原性休克
下载PDF
先天性右冠状动脉缺如一例 被引量:4
5
作者 梁国庆 刘军翔 +3 位作者 张建起 陈少伯 赵季红 姜铁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3-74,共2页
患者男,64岁。间歇胸闷、憋气1年,加重半个月于2009年5月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3年,血压最高达180/90mmHg,未规律服用降压药。入院体检:血压140/70mmHg,脉搏56次/min,呼吸19次/min。
关键词 冠状动脉畸形 右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
下载PDF
左冠窦开口的右冠状动脉CTA表现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李荣先 陈琦 +5 位作者 袁明远 赵志宏 宁忠平 李新明 徐鹏举 黄健峰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28-1231,共4页
目的:总结起源于左冠窦的右冠状动脉的CTA及临床表现,分析其开口类型、走行路径及临床意义。方法:搜集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的121病例,分析其开口类型、狭窄部位与走行特点并与临床表现对照,分析不同类型的CTA与临床表现差异。结果:... 目的:总结起源于左冠窦的右冠状动脉的CTA及临床表现,分析其开口类型、走行路径及临床意义。方法:搜集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的121病例,分析其开口类型、狭窄部位与走行特点并与临床表现对照,分析不同类型的CTA与临床表现差异。结果:开口于左冠状窦的右冠状动脉有以下几种开口类型和走行路径,分别是单独左冠窦开口111例(91.73%)、与左主干共同开口7例(5.78%)和单独左冠窦上开口3例(2.49%)3种类型;有主肺动脉间110例(90.91%)、主动脉与右室流出道间11例(9.09%)两种走行。单独左冠窦开口类型在开口狭窄率和起始段狭窄率分别是51.35%(57/111)和41.44%(46/111)与其它开口类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1例心绞痛和29例心律失常患者均发生于单独左冠窦开口类型,与其它类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右冠状动脉左冠窦开口有左冠窦单独开口、左冠窦上单独开口和与左主干共同开口3种不同开口类型,主动脉肺动脉间和主动脉右室流出道间两种不同的走行路径。右冠状动脉单独左冠窦开口且主肺动脉间走行路径是最常见且有临床风险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冠状动脉 异常开口 异常路径 CT血管成像 左冠窦
下载PDF
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伴主动脉窦瘤破裂一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张东 张春鹏 +2 位作者 刘顺顺 高迪 马春野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7年第2期190-192,共3页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5岁,以“活动后乏力、气短4月,加重1天”于2016年4月1日住院治疗。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传染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病史。
关键词 右冠状动脉 起源 前降支
下载PDF
不同类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成年患者手术矫治前后超声心动图特点 被引量:1
8
作者 薛超 韩建成 +4 位作者 赵映 谷孝艳 张烨 央金白玛 何怡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26-831,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关闭不全程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CAPA)成年患者手术矫治前后超声心动图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和...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关闭不全程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CAPA)成年患者手术矫治前后超声心动图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和外科病房收治且明确诊断为单纯ACAPA的成年患者26例,并依据年龄分为≤20岁组(n=7)、>20~40岁组(n=8)与>40岁组(n=11);按照LVEF分为减低组(LVEF<50%,n=3)与正常组(LVEF≥50%,n=23例);按照二尖瓣关闭不全程度分为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组(n=14)与轻度以下二尖瓣关闭不全组(n=12)。分析26例患者以及不同组别患者手术矫治前后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变化。结果:26例患者中,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LCAPA)24例(92.3%),右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RCAPA)2例(7.7%);平均年龄(36.0±16.8)岁,女性18例(69.2%)。超声心动图各参数与年龄均无相关性(P均>0.05)。与≤20岁组相比,室壁运动异常在>40岁组中更为常见(P<0.05)。LVEF减低组与正常组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肺动脉内径、左冠状动脉开口内径、右冠状动脉开口内径、二尖瓣关闭不全、室壁运动异常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二尖瓣关闭不全程度的两组上述参数相比结果类似。LVEF与右冠状动脉开口内径也无明显相关性(r=0.28,P=0.25)。22例患者行手术矫治治疗,平均随访(31.3±27.2)个月,7例失访。与术前相比,15例患者术后左心房前后径[(41.46±5.47)mm vs.(34.77±6.18)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7.00±4.89)mm vs(.47.85±5.37)mm]及二尖瓣关闭不全程度均改善(P均<0.05)。结论:成年人ACAPA患者以女性为主,心脏结构改变与年龄变化无明显关系,>40岁的患者出现左心室壁运动异常更常见,术后部分血液动力学参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 经胸超声心动图 冠状动脉 成年人
下载PDF
CTA、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联合诊断前降支异常起源1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钱海 岑泽民 +1 位作者 徐卫峰 楼钶楠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24-726,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59岁,因“劳力性胸痛1年”入院,既往2型糖尿病6年。体格检查未见异常;常规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未见明显异常;动态心电图示部分时间ST段压低;心脏彩色超声示左心室顺应性降低。冠状动脉CTA示左前降支异常起源于右冠状窦并... 1临床资料患者男,59岁,因“劳力性胸痛1年”入院,既往2型糖尿病6年。体格检查未见异常;常规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未见明显异常;动态心电图示部分时间ST段压低;心脏彩色超声示左心室顺应性降低。冠状动脉CTA示左前降支异常起源于右冠状窦并走行于主动脉根部和右心室流出道之间(图1)。CT血流储备分数(FFR):右冠状动脉(RCA)0.88,左前降支(LAD)0.81,左回旋支(LCX)0.96,对角支(D)0.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异常起源 CT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 血管内超声
下载PDF
右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诊疗经验及术后随访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章旭 郭颖 +7 位作者 徐欣怡 吴怡蓓 高伟 刘建实 黄美容 李奋 付立军 刘廷亮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50-54,共5页
目的研究右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nomalous origin of right coronary artery from the pulmonary artery,ARCAPA)的临床特点,了解不同手术方式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确诊为ARCAPA患儿(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辅... 目的研究右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nomalous origin of right coronary artery from the pulmonary artery,ARCAPA)的临床特点,了解不同手术方式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确诊为ARCAPA患儿(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方式及随访情况。结果共计8例患儿(儿童),1例患者(成人);男7例,女2例;患儿中位月龄67.5个月,成人患者年龄69岁。患儿中4例因活动后胸闷气促就诊,3例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就诊,1例因脑梗死就诊完善心脏检查诊断,成人患者因气促胸闷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诊断。心电图(ECG)检查示3例患儿无明显心肌缺血表现,1例部分下壁导联深Q波,4例(均>6岁)有不同程度右胸导联ST段抬高表现,成人患者提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右胸导联T波双向;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显示成人患者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增大明显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房室瓣重度反流;有2例患儿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正常。所有患儿(患者)均完成手术治疗,成人患者行右冠状动脉(RCA)异位开口修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患儿行右冠状动脉直接移植至主动脉(AO)根部手术,1例患儿右冠状动脉延长后移植至主动脉根部,2例患儿行右冠状动脉结扎术。成人患者术后使用多巴胺5 d,米力农3 d强心治疗,3 d后转出重症监护室,术后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示房室瓣反流好转,目前随访3年,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患儿术后撤机时间为0.5~1 d,使用强心药多巴胺1~2 d,1~2 d后转出重症监护室。目前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所有术后患者均心功能正常,无需要再次手术患者,无死亡患者。结论ARCAPA患者早期无明显心功能不全症状,临床表现不典型,超声心动图可能漏诊或误诊,及时手术治疗预后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 先天性心脏病 手术 随访
下载PDF
婴幼儿圆锥动脉干畸形合并单支冠脉的MSCT诊断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秉权 刘永熙 +1 位作者 邓宇 曾庆思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75-680,共6页
目的:研究婴幼儿圆锥动脉干畸形合并单支冠脉的类型、发生率、构成比,探讨单支冠脉异位起源MSCT心脏成像诊断对术前计划制定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21例经手术证实的婴幼儿圆锥动脉干畸形,所有患儿均行MSCT心脏成像,并记录圆锥动脉... 目的:研究婴幼儿圆锥动脉干畸形合并单支冠脉的类型、发生率、构成比,探讨单支冠脉异位起源MSCT心脏成像诊断对术前计划制定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21例经手术证实的婴幼儿圆锥动脉干畸形,所有患儿均行MSCT心脏成像,并记录圆锥动脉干畸形的类型、单支冠脉的类型及数量。对不同类型圆锥动脉干畸形合并单支冠脉的发生率及构成比分别采用行×列Pearson卡方检验进行比较。与手术结果对照,探讨术前MSCT心脏成像诊断对术前计划制定的重要性。结果:婴幼儿圆锥动脉干畸形共421例,合并单支冠脉者43例,平均发病率为10.2%,其中肺动脉闭锁PA11例,大动脉转位TGA11例,法洛氏四联症TOF4例,永存动脉干PTA3例,右室双出口DORV14例。在本组圆锥动脉干畸形合并单支冠脉中,主动脉与肺动脉间走行(Ⅱb)最多,占51%;其次为走行于右心室圆锥部或肺动脉前(Ⅱa),占28%;单支冠脉起源于右窦(Ⅲ)占14%;单支冠脉远段延续为对侧冠状动脉(Ⅰ)为5%;单支冠脉走行于主动脉根后部(Ⅱp)最少,占2%。对不同的先天性心脏病单支冠状动脉类型构成比行Pearson卡方检验,卡方值为20.805,P=0.186,说明不同类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单支冠状动脉类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不同类型圆锥动脉干畸形合并单支冠脉类型的构成比不全相同,但是Ⅱb型构成比高达51%。本研究单支冠状动脉畸形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DORV(18.4%)>PTA(14.3%)>TGA(13.8%)>PA(10.4%)>TOF(2.9%)。结论:不同类型圆锥动脉干畸形合并单支冠脉的发生率及构成比不同,Ⅱb型构成比高达51%,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圆锥动脉干畸形合并单支冠脉走行于主动脉与肺动脉间的患儿,尤其是右心双出口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圆锥动脉干畸形 肺动脉瓣闭锁 法洛四联症 大动脉转位 右室双出口 永存动脉干 单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异位起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先天性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滕飞 戴旭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13-1313,共1页
患者女,62岁。9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数分钟后可自行缓解,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予以药物控制(具体不详);近2年多次出现双下肢水肿,伴咳嗽、咳痰,偶有夜间憋醒,大汗,于当地医院对症治疗后好转;1周前感冒后复发,自觉较前加... 患者女,62岁。9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数分钟后可自行缓解,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予以药物控制(具体不详);近2年多次出现双下肢水肿,伴咳嗽、咳痰,偶有夜间憋醒,大汗,于当地医院对症治疗后好转;1周前感冒后复发,自觉较前加重,后来我院就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畸形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脉起源异常
下载PDF
1例左冠状动脉发自右冠状动脉畸形合并亚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处理(英文)
13
作者 周忠江 卡唯 +5 位作者 曹世平 王月刚 黄铮 郭志刚 许顶立 侯玉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95-1297,共3页
冠脉发育畸形在行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患者中约占1.3%,大多为偶然发现,并无较多临床意义。但走行与主动脉、肺动脉间的冠状动脉发育畸形可引起晕厥、心绞痛、心律失常及心性猝死。左、右冠状动脉共干鲜有文献报道,发生率约为人群的0.024-... 冠脉发育畸形在行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患者中约占1.3%,大多为偶然发现,并无较多临床意义。但走行与主动脉、肺动脉间的冠状动脉发育畸形可引起晕厥、心绞痛、心律失常及心性猝死。左、右冠状动脉共干鲜有文献报道,发生率约为人群的0.024-0.044%。左冠状动脉发自右冠并分出前降支(LAD)及回旋支(LCX),是一种少见的冠状动脉发育畸形。此种发育畸形患者前降支往往发育细小,右冠状动脉发育粗大、优势。本文报道1例罹患此种畸形同时合并亚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冠脉造影及CT血管成像证实左冠状动脉发自右冠状动脉近端,左主干长,走行于左室前壁后分为LAD及LCX,其LAD发育小并走行于前室间沟,RCA发育优势,供应左室下、后壁及部分侧壁。虽然该患者成功进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于其RCA近端置入药物支架,但此种病例应视为左主干病变,介入操作治疗中应谨慎、细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畸形 右冠窦(右瓦氏窦) 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下载PDF
罕见冠状动脉畸形成功PCI一例
14
作者 黄汝刚 刘晓红 +4 位作者 曹桂英 高敏 白杰 杨娜 李凤云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2年第8期635-636,640,共3页
1病例资料 患者老年男性,62岁,以“阵发性胸闷、胸痛10余天”为主诉入院。既往史:高血压3-4年,血压最高160/110mmHg(1mmHg=0.133kPa),一直口服药物治疗,血压控制欠佳。
关键词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冠状动脉造影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肺动脉合并冠状动脉壁内走行的外科治疗
15
作者 张辉 程沛 +1 位作者 金戈 罗毅 《中国医药》 2016年第2期169-172,共4页
目的总结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肺动脉合并冠状动脉壁内走行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选择2007年10月至2014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肺动脉合并冠状动脉主动脉壁内走行患儿10例,其中6例合并二尖... 目的总结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肺动脉合并冠状动脉壁内走行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选择2007年10月至2014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肺动脉合并冠状动脉主动脉壁内走行患儿10例,其中6例合并二尖瓣反流(轻度2例,中重度4例),5例合并左心室室壁瘤。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4%-64%;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10%~33%。患儿均采用胸正中切口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重建双冠状动脉法,包括直接冠状动脉移植或冠状动脉去顶。4例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患儿同期行二尖瓣交界环缩成形术,2例轻度二尖瓣反流未处理。5例室壁瘤患儿中2例行室壁瘤切除术,另外2例行室壁瘤折叠缝缩术,1例未处理。结果10例患儿中2例死亡,死亡原因均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8例存活患儿随访13~72个月,左冠状动脉血流通畅,LVEF53%~72%,LVFS27%-40%,较术前明显改善。4例行二尖瓣交界环缩成形患儿中2例反流消失,2例轻度反流。另2例二尖瓣未处理患者较术前无明显改变。4例室壁瘤手术患儿,3例室壁运动异常范围明显缩小,1例术后死亡。患儿均未行二次手术。结论单纯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肺动脉是一种少见畸形,常合并冠状动脉主动脉壁内走行。根据不同解剖类型采用不同冠状动脉移植方式能够取得满意的冠状动脉移植效果。远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肺动脉 壁内走行 外科治疗
下载PDF
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走行于主肺动脉之间的血管内超声分析
16
作者 姚义安 来晏 +5 位作者 汤佳旎 叶梓 陈飞 丁可可 平凡 刘学波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9年第9期494-498,共5页
目的探讨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RCAOL)血管内超声(IVUS)的影像学特征及RCAOL患者支架置入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7月至2018年8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冠状动脉造影证实RCAOL患者42例,分析RCAOL支架术前及术后即刻... 目的探讨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RCAOL)血管内超声(IVUS)的影像学特征及RCAOL患者支架置入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7月至2018年8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冠状动脉造影证实RCAOL患者42例,分析RCAOL支架术前及术后即刻的IVUS影像学特征。结果 RCAOL患者42例中,男性更为多见(83.3%),典型胸痛患者占26.2%,以晕厥为首发症状的患者比例为19.0%。受压最严重节段与参考节段舒张期外弹力膜(EEM)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3±2.2)mm^2比(12.6±2.5)mm^2,P<0.001],但是管腔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2.3)mm^2比(10.3±1.8)mm^2,P=0.678];斑块负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7±6.0)%比(25.1±5.1)%,P<0.001]。而在受压最严重节段,收缩期受压指数(CI)较参考节段显著变化[(0.42±0.05)比(0.92±0.03),P<0.001]。从典型症状(胸痛及晕厥)患者19例与非典型症状患者23例的比较,病变长度[(8.7±1.9)mm比(6.9±1.0)mm,P<0.001]及收缩期CI(0.37±0.03)比(0.45±0.03),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19例(45.2%)典型症状(胸痛及晕厥)IVUS见术后支架内横截面积较术前舒张期管腔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7±0.8)mm^2比(10.0±2.4)mm^2,P=0.667];但收缩期CI明显改变,较术前受压最严重节段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93±0.02)比(0.37±0.03),P<0.001]。结论 IVUS可动态观察RCAOL患者血管的影像特征,受压最重部位CI及受压节段长度可能是临床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 血管内超声 支架置入术
下载PDF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心电图特点及术后转归 被引量:5
17
作者 冯雪 李晓峰 +2 位作者 袁越 张励兵 宋振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91-294,共4页
目的:探讨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心电图诊断特点和术后异常Q波变化。方法:收集我院心脏外科2006-01至2011-12实施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手术患儿12例,分为婴儿组(≤1岁,n=6)和儿童组(>1岁且≤5岁,n=6),对术前12例心电图... 目的:探讨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心电图诊断特点和术后异常Q波变化。方法:收集我院心脏外科2006-01至2011-12实施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手术患儿12例,分为婴儿组(≤1岁,n=6)和儿童组(>1岁且≤5岁,n=6),对术前12例心电图和术后存活9例异常Q波的12个月随访结果进行分析。心电图主要分析:①Ⅰ、aVL导联异常Q波和T波倒置;②V4~6导联异常Q波和ST-T改变;③左心室肥厚;④术后Ⅰ、aVL、V4~6导联异常Q波变化。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结果:两组在Ⅰ、aVL导联异常Q波和T波倒置、V4~6导联ST-T改变出现率均很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婴儿组V4~6导联异常Q波出现率明显高于儿童组(P<0.05);术后1、6、12个月随访,儿童组异常Q波缓解程度明显高于婴儿组(P<0.05),婴儿组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善明显。结论:小儿心电图Ⅰ、aVL导联异常Q波和T波倒置是诊断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重要依据,V4~6导联异常Q波是婴儿型与儿童型鉴别的重要依据。对小婴儿早期实施外科手术,有利于异常Q波得到缓解、最终消失及左心功能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心电图 异常Q波 儿童 心脏手术
下载PDF
MSCT血管成像在儿童冠状动脉起源异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8
作者 马璐 陈晓云 赵蒙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0年第4期340-343,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儿童冠状动脉起源异常(AOC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行心脏MSCTA检查并确诊28例AOCA患儿,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儿童冠状动脉起源异常(AOC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行心脏MSCTA检查并确诊28例AOCA患儿,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后处理技术分析AOCA变异血管和变异类型。结果按变异血管分类:右AOCA占60.71%,其中右AOCA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占47.06%,右AOCA起源于主动脉占41.18%,右AOCA起源于肺动脉占11.76%。左AOCA占39.29%,其中左AOCA起源于主动脉占45.45%,左AOCA起源于肺动脉占27.27%,左回旋支变异占18.18%,左AOCA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占9.09%;按变异类型分类:AOCA于主动脉占50.00%,AOCA于对侧冠状动脉窦占32.14%,AOCA于肺动脉占17.86%。结论MSCTA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可直观显示冠状动脉的开口及走行特点,对AOCA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计算机断层扫描 后处理技术
下载PDF
右冠脉起始部-主动脉夹角与右冠脉斑块成分及狭窄程度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星 顾隽珩 +2 位作者 张洪 张颖 李东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27-530,共4页
目的通过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初步探究右冠状动脉(RCA)起始部-主动脉夹角与RCA斑块成分及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631例于我院行CCTA检查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RCA起始部有无斑块将其分为正常组(n=279)和斑块组(n=352),斑... 目的通过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初步探究右冠状动脉(RCA)起始部-主动脉夹角与RCA斑块成分及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631例于我院行CCTA检查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RCA起始部有无斑块将其分为正常组(n=279)和斑块组(n=352),斑块组基于不同斑块成分CT值的不同,进一步分为钙化斑块组(n=72)、非钙化斑块组(n=181)及混合斑块组(n=99)。根据RCA有无狭窄分为无狭窄组(n=383)及狭窄组(n=248),狭窄组进一步分为<50%狭窄组及≥50%狭窄组。比较正常组与不同斑块成分各组之间、无狭窄组及不同狭窄程度各组之间RCA起始部-主动脉夹角的差异。结果正常组男性RCA起始部-主动脉夹角明显大于女性(P<0.05)。非钙化斑块组、混合斑块组RCA起始部-主动脉夹角小于正常组(P<0.05),钙化斑块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无狭窄组比较,<50%狭窄组及≥50%狭窄组RCA起始部-主动脉夹角均减小(P<0.05),<50%狭窄组及≥50%狭窄组RCA起始部-主动脉夹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CA起始部-主动脉夹角较小时,易形成非钙化及混合斑块,平扫CT如发现RCA起始部-主动脉夹角较小时则提示RCA存在斑块及狭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狭窄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右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右冠状动脉(RCA)起始部-主动脉夹角
下载PDF
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穿行于主肺动脉沟伴重度压迫1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金灿 赵志宏 +2 位作者 宁忠平 罗俊 李新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25-1026,共2页
临床资料 患者女,52岁。因胸痛1周于2014年10月8日入院。有高血压病史1年,最高血压160/90 mmhg,否认糖尿病病史。体格检查:血压140/70 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65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血常规正常。空腹... 临床资料 患者女,52岁。因胸痛1周于2014年10月8日入院。有高血压病史1年,最高血压160/90 mmhg,否认糖尿病病史。体格检查:血压140/70 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65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血常规正常。空腹血糖:5.59 mmol/L,血脂:总胆固醇4.9 mmol/L,三酰甘油1.72 mmol/L,低密度脂蛋白3.02 mmol/L,高密度脂蛋白1.39mmol/L;肌钙蛋白10.02ng/ml,肌红蛋白32.5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1.5u/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右冠状动脉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