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nthesis of accelerograms compatible with the Chinese GB 50011-2001 design spectrum via harmonic wavelets: artifi cial and historic records 被引量:3
1
作者 P.D. Spanos A. Giaralis Li Jie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09年第2期189-206,共18页
A versatile approach is employed to generate artificial accelerograms which satisfy the compatibility criteria prescribed by the Chinese aseismic code provisions GB 50011-2001. In particular, a frequency dependent pea... A versatile approach is employed to generate artificial accelerograms which satisfy the compatibility criteria prescribed by the Chinese aseismic code provisions GB 50011-2001. In particular, a frequency dependent peak factor derived by means of appropriate Monte Carlo analyses is introduced to relate the GB 50011-2001 design spectrum to a parametrically defined evolutionary power spectrum (EPS). Special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definition of the frequency content of the EPS in order to accommodate the mathematical form of the aforementioned design spectrum. Further, a one-to-one relationship is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parameter controlling the time-varying intensity of the EPS and the effective strong ground motion duration. Subsequently, an efficient auto-regressive moving-average (ARMA) filtering technique is utilized to generate ensembles of non-stationary artificial accelerograms whose average response spectrum is in a close agreement with the considered design spectrum. Furthermore, a harmonic wavelet based iterative scheme is adopted to modify these artificial signals so that a close matching of the signals' response spectra with the GB 50011-2001 design spectrum is achieved on an individual basis. This is also done for field recorded accelerograms pertaining to the May, 2008 Wenchuan seismic event. In the process, zero-phase high-pass filtering is performed to accomplish proper baseline correction of the acquired spectrum compatible artificial and field accelerograms. Numerical results are given in a tabulated format to expedite their use in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sign spectrum Chinese aseismic code artificial accelerograms evolutionary power spectrum peak factor recorded accelerograms WAVELETS
下载PDF
Earthquake accelerogram simulation with statistical law of evolutionary power spectrum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翠然 陈厚群 李敏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7年第4期435-446,共12页
By using the technique for evolutionary power spectrum proposed by Nakayama and with reference to the Kameda formula, an evolutionary spectrum prediction model for given earthquake magnitude and distance is establishe... By using the technique for evolutionary power spectrum proposed by Nakayama and with reference to the Kameda formula, an evolutionary spectrum prediction model for given earthquake magnitude and distance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80 near-source acceleration records at rock surface with large magnitude from the ground motion database of western U.S.. Then a new iteration method is developed for generation of random accelerograms non-stationary both in amplitude and frequency which are compatible with target evolutionary spectrum. The phase spectra of those simulated accelerograms are also non-stationary in time and frequency domains sinc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mplitude and phase angle has been considered during the generation. Furthermore, the sign of the phase spectrum increment is identified to accelerate the iteration. With the proposed statistical model for predicting evolutionary power spectra and the new method for generating compatible time history, the artificial random earthquake accelerograms non-stationary both in amplitude and frequency for certain magnitude and distance can be provi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olutionary power spectrum non-stationary both in amplitude and frequency artificial earth-quake accelerogram
下载PDF
Topographic seismic effects and avalanche hazard:A case study of Mount Siella(L’Aquila,Central Italy)
3
作者 Ferdinando TOTAN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2期662-675,共14页
In mountainous areas,snow avalanches could be triggered by the shaking produced by earthquakes.The forces induced by the earthquake can cause an irregular increase of shear strength load down the slope,for the presenc... In mountainous areas,snow avalanches could be triggered by the shaking produced by earthquakes.The forces induced by the earthquake can cause an irregular increase of shear strength load down the slope,for the presence of complex surface and buried morphologies.Topographic irregularities generate maximum effects of waves amplification linked to wavelengths comparable to the horizontal dimension of the topographic feature.For this reason,the selected time-histories represent an appropriate input for the two-dimensional numerical response analyses when a dynamic phenomenon produce the resonant motion of a whole mountain.This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earthquake-induced hazard in snow-covered mountain areas with high probability of seismic events.Some valleys are located in regions with scare ground motion data and investments on infrastructures are not always accompanied by adequate protection against earthquake-induced avalanches.The paper points out a simple deterministic approach for selecting a set of real accelerograms applied to a real case of Siella Mountain(Central Italy)where a large avalanche destroying a tourist facility of Rigopiano resort on 18 January 2017.The selected time histories were used as input for the two-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of the subsoil to evaluate the topographic seismic amplification in ridge and compare it with the results of other authors.These methods suggest that morphology-related inertial effects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n overload action on snow layers when controlling multi-hazard studies and spatial plan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l accelerograms selection Deterministic approach Topographic amplification Avalanche induced by earthquake 2D seismic response.
下载PDF
汶川地震中强震动台基墩引起的记录异常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周正华 温瑞智 +4 位作者 卢大伟 王玉石 李小军 于桦 龙承厚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2010年第2期304-312,共9页
自由场地上的强震动记录是研究地震动衰减规律、制定抗震设计规范等的基础数据,因此,强震动记录是否可靠至关重要,将直接影响相关的统计分析结果.在汶川地震中,宜宾高场强震动台记录了一组3分量加速度记录,其中东西向峰值加速度为101.2c... 自由场地上的强震动记录是研究地震动衰减规律、制定抗震设计规范等的基础数据,因此,强震动记录是否可靠至关重要,将直接影响相关的统计分析结果.在汶川地震中,宜宾高场强震动台记录了一组3分量加速度记录,其中东西向峰值加速度为101.2cm/s2,南北向峰值加速度为122.1cm/s2,垂直向峰值加速度为94.4cm/s2.加速度时程图示结果表明记录曲线呈现明显的不对称,尤其是垂直向更甚.此外,较之附近其它强震动台峰值加速度明显偏大.本文针对这一异常记录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现场实验、振动台实验和数值模拟分析了异常产生的机理.结果表明,记录异常是由仪器墩的放大作用和碰撞效应引起的.放大作用起因于仪器墩高宽比过大,而运动中的仪器墩底部接触碰撞使地震动记录呈现显著的不对称,即"瀑布"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 仪器墩 强震动记录 抗震设计规范
下载PDF
结构动力反应分析中的地震动输入问题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国新 李宏男 +1 位作者 赵真 伊庭华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2008年第6期993-998,共6页
目的为解决重要工程结构在地震动力反应分析时合理选取地震动输入的问题.方法针对不同的工程结构,选择结构的特征周期作为结构特征参数,对不同的地震环境下结构抗震分析中的地震动时程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震害经验相结合的技术途径,采用... 目的为解决重要工程结构在地震动力反应分析时合理选取地震动输入的问题.方法针对不同的工程结构,选择结构的特征周期作为结构特征参数,对不同的地震环境下结构抗震分析中的地震动时程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震害经验相结合的技术途径,采用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确定出对场址贡献量最大的潜在震源区、地震震级,并由衰减关系求得震中距,实现具有理论依据的设定地震动确定过程.结果提出地震动时程的选取过程是一个设定地震的确定过程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与结构特性相关的设定地震.笔者建议的与结构特性相关设定地震方法更能体现对结构地震反应贡献较大的前q阶振型的自振周期的主要影响,全面展现不同工程结构在所面对的不同危险水平潜在地震威胁情况下的反应特点,提高结构的安全性.结论相同的结构在不同的地震环境下设定地震是不同的;而在相同的环境下,不同结构的设定地震也是不同的.在确定结构不同地震危险水平下地震动影响时,应该根据具体的结构特点和地震环境确定合理的设定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定地震 反应谱 地震动时程 工程结构
下载PDF
分区优化核电站抗震设计谱 被引量:7
6
作者 徐龙军 覃锋 +1 位作者 孙琼 谢礼立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19-726,共8页
以集集地震B类场地(相当于基岩场地)的强震记录为基础,通过分析v/a和ad/v 2(a、v和d分别为地面峰值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的取值及其随地面峰值加速度的变化规律,提出考虑变化的拐点周期值,以实现不同地震动反应谱使用其自身的地面峰值标... 以集集地震B类场地(相当于基岩场地)的强震记录为基础,通过分析v/a和ad/v 2(a、v和d分别为地面峰值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的取值及其随地面峰值加速度的变化规律,提出考虑变化的拐点周期值,以实现不同地震动反应谱使用其自身的地面峰值标定.讨论了伪加速度放大系数谱、伪速度放大系数谱和相对位移放大系数谱在所研究的周期范围内的变异性.研究了3类放大系数的概率分布情况,并发现认为放大系数谱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假设存在不妥之处.基于前面分析和讨论,推导出了在不同周期段采用不同放大系数的分区优化标准反应谱,该反应谱具有比现有规范中的设计谱更为一致的概率意义.将此设计谱与各规范中的设计谱作比较,提出了修改我国核电规范中设计谱的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记录 核电站 设计反应谱 放大系数 变异系数 概率分布
下载PDF
上海地区抗震设计反应谱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翁大根 徐植信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3年第1期9-16,共8页
本文精选了一部分美国西部地区软弱场地上的实际地震记录,按其震中距分为近、中、远震三组,在高频段、中频段和低频段分别采用地面运动的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标定其加速度反应谱,进行分段统计,使得变异系数最小。再根据上海... 本文精选了一部分美国西部地区软弱场地上的实际地震记录,按其震中距分为近、中、远震三组,在高频段、中频段和低频段分别采用地面运动的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标定其加速度反应谱,进行分段统计,使得变异系数最小。再根据上海地区的地震地质背景,进行了一维线弹性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最后根据远震记录分段统计反应谱和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的反应谱的各自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设计 反应谱 冲积层 软弱土
下载PDF
用Nakamura技术评估天津地区场地效应 被引量:4
8
作者 马淑芹 栗连弟 +3 位作者 卞真付 王建国 邱虎 杨绪连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5-34,共10页
用传统的经验转换函数方法评估场地效应需要有一个小孔径台阵,布设若干地震计,其中须有离软土台不远的基岩台。这种方法在天津市这样的大面积平原多震地区无法实现。天津市辖区面积11000km2,只有北部的蓟县是山区,市区是平原,南部的塘... 用传统的经验转换函数方法评估场地效应需要有一个小孔径台阵,布设若干地震计,其中须有离软土台不远的基岩台。这种方法在天津市这样的大面积平原多震地区无法实现。天津市辖区面积11000km2,只有北部的蓟县是山区,市区是平原,南部的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是滨海第四纪巨厚沉积区。天津南部滨海区在1976年唐山MS7·8地震时受灾最重,死亡人员超过20000。天津是1949年以来我国唯一遭遇麦卡利地震烈度达到Ⅷ震灾的直辖市,也是此间我国遭遇地震最大(1976年宁河MS6·9)的城市。十五期间投巨资建立了数字地震观测台网,位于不同场地上的地震观测点清晰、完整地记录了若干有感地震。本文利用近场地面自由场地震三分向记录和Nakamura技术研究了天津地区的场地效应。并与唐山地震时天津地区实际遭受的宏观地震烈度相对比,结合天津地区的地下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Nakamura技术所获得的反映震害的指标(Nakamura技术的放大倍数)与实际震害基本一致。说明Nakamura技术在与天津地区地质构造类似的城市(平原、第四纪沉积层巨厚)如北京、上海、成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我国正在建设大量自由场、数字化、宽频带、大动态地震观测点,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kamura技术 场地效应 经验转换函数 台阵 自由场地震三分向记录沉积层
下载PDF
基于强震记录的核电厂抗震标准反应谱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覃锋 徐龙军 谢礼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3-113,122,共11页
依据基岩场地上的汶川地震强震记录,分析了地震动地面峰值和核电站抗震标准反应谱的特性,证明了在推导和使用标准反应谱时所考虑的地面峰值加速度与地面峰值速度之比(PGA/PGV)受地面峰值加速度和震中距的影响,将对标准反应谱形状产生明... 依据基岩场地上的汶川地震强震记录,分析了地震动地面峰值和核电站抗震标准反应谱的特性,证明了在推导和使用标准反应谱时所考虑的地面峰值加速度与地面峰值速度之比(PGA/PGV)受地面峰值加速度和震中距的影响,将对标准反应谱形状产生明显的影响.另外还发现了基岩场地的竖向峰值加速度可能要远比通常认为水平向峰值加速度的2/3大.通过对比汶川地震强震记录的伪速度谱和规范给出的标准反应谱,发现规范中的标准反应谱在长周期段偏小.最后采用两种新的拟合反应谱的方法,不仅改变了以往先确定控制点的做法,而且很好地反映了均值加标准差反应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基岩场地强震记录 核电厂抗震设计 标准反应谱 地震动地面峰值
下载PDF
滦县M_L=4.8地震的局部多台数字记录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正华 吴惟廉 +2 位作者 孙茂斌 刘泉 杨程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12,共5页
据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测定,2004年1月20日16时34分11.9秒在滦县发生了ML=4.8的地震,震中位于东经118.77°,北纬39.71°,震源深度H=10km。尽管地震造成的破坏轻微,但有感范围较大,在秦皇岛市、青龙县、北京市、廊坊市、天津市等地... 据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测定,2004年1月20日16时34分11.9秒在滦县发生了ML=4.8的地震,震中位于东经118.77°,北纬39.71°,震源深度H=10km。尽管地震造成的破坏轻微,但有感范围较大,在秦皇岛市、青龙县、北京市、廊坊市、天津市等地均有震感。这次地震使震中及其附近地区的5台数字强震仪触发,记录了5组3分量数字加速度记录。本文对这次地震事件、地震地质概况作了简要介绍,并就台站(阵)基本背景资料、数字强震仪主要技术指标作了详细说明。最后,对获取的15条数字加速度记录作了初步处理分析,如基线校正、加速度峰值计算、傅里叶谱及反应谱计算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震中 数字强震仪 加速度记录
下载PDF
根据渐进谱的统计规律生成地震加速度时程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翠然 陈厚群 李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9-418,共10页
基于美国西部80条基岩上的近场强震记录,采用Nakayama方法生成记录的渐进谱,并参照Kameda方式,用统计方法建立了根据震级、距离等地震参数预测渐进谱的统计模型.提出一种以渐进谱为目标谱的生成幅值和频率非平稳地震加速度时程的迭代方... 基于美国西部80条基岩上的近场强震记录,采用Nakayama方法生成记录的渐进谱,并参照Kameda方式,用统计方法建立了根据震级、距离等地震参数预测渐进谱的统计模型.提出一种以渐进谱为目标谱的生成幅值和频率非平稳地震加速度时程的迭代方法.由于考虑了渐进谱幅值和相位的相互影响,所生成的时程的相位也是时频非平稳的,并在相位调整中识别了相位谱增量符号以加速迭代收敛进程.最后根据统计回归的目标渐进谱模型和本文提出的拟合目标渐进谱的方法,可生成不同震级、距离条件下的幅值和频率均非平稳的地震加速度时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进谱 幅值和频率非平稳 模拟地震加速度时程
下载PDF
核电站抗震研究综述 被引量:28
12
作者 戚承志 钱七虎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76-86,共11页
核电站抗震性一直是核电站设计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此问题各方面研究的深人和研究手段的进步,核电站的抗震计算理论也在不断发展.本文试图根据已有的资料,在核电站抗震问题的一些主要方面(地震输入参数的确定,抗震计算理论,结构... 核电站抗震性一直是核电站设计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此问题各方面研究的深人和研究手段的进步,核电站的抗震计算理论也在不断发展.本文试图根据已有的资料,在核电站抗震问题的一些主要方面(地震输入参数的确定,抗震计算理论,结构与地基的相互作用,逐层加速度谱及反应谱的确定,建筑物及设备的抗震计算,地基、基础及地下建筑的抗震计算等)研究状况作一些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一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输入参数 土-结构相互作用 抗震 核电站
下载PDF
用Nakamura方法评估北京地区场地效应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淑芹 王湘南 +2 位作者 卞真付 栗连弟 任峰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22,共12页
传统的评估场地效应的经验转换函数方法需要有一个小孔径台阵,布设若干地震计,其中须有离软土台不远的基岩台,但因北京市位于很大部分无基岩出露的大面积平原地区,所以无法实现。我们用Nakamura方法对北京地区进行场地效应评估。北京市&... 传统的评估场地效应的经验转换函数方法需要有一个小孔径台阵,布设若干地震计,其中须有离软土台不远的基岩台,但因北京市位于很大部分无基岩出露的大面积平原地区,所以无法实现。我们用Nakamura方法对北京地区进行场地效应评估。北京市"十五"期间建立了数字地震观测台网,位于不同场地上的强震观测点清晰完整地记录了若干有感地震。本文利用近场地面自由场强震三分向地震记录,通过Nakamura方法研究了北京地区的场地效应。并与1679年三河-平谷MS8.1地震时北京地区实际遭受的宏观地震烈度相对比,结合北京地区的地下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用Nakamura方法所获得的反映震害的指标(Nakamura谱比率)有3个高值异常区,分别在北京东北部的怀柔县(值11.1)、北京昌平区西部(值10.1)和市中心区(值8.1),这与三河-平谷MS8.1地震时实际震害和观测点的地下局部构造基本一致。说明Nakamura方法在与北京地区地质构造类似的城市(平原、第四纪沉积层覆盖)如上海、成都、天津具有推广应用价值。我国正在建设大量自由场、数字化、宽频带、大动态强震观测点,该方法对于工程安全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效应 Nakamura方法 经验转换函数 台阵 自由场强震三分向记录 沉积层
下载PDF
非平稳地震动时程的渐进谱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翠然 陈厚群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475-1481,共7页
分别采用窗口滑移、Kameda多重滤波和Nakayama窄带滤波方法得到El Centro NS地震记录的渐进谱,经比较,选择Nakayama方法用于本文的渐进谱研究。分析了有限带宽白噪声、强度非平稳时程与实际地震记录的渐近谱,发现可从渐进谱分布规律的... 分别采用窗口滑移、Kameda多重滤波和Nakayama窄带滤波方法得到El Centro NS地震记录的渐进谱,经比较,选择Nakayama方法用于本文的渐进谱研究。分析了有限带宽白噪声、强度非平稳时程与实际地震记录的渐近谱,发现可从渐进谱分布规律的角度解释这些时程的特性差异。在Nakayama方法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地震动合成模型,指出地震动时程的幅值和频率非平稳应同时与渐进谱和时频非平稳的相位相关。由本文和Kameda模型合成时程与实际地震动记录的渐进谱和相位的对比分析表明,依照本文模型合成时程的渐进谱和相位同时表现为时频非平稳,这与实际地震记录的特性完全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时程 渐进功率谱 Nakayama方法 幅值和频率非平稳
下载PDF
利用近场地震加速度记录测定近震震级M_L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章文波 彭克中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4-11,共8页
本文对如何利用强震加速度记录测定近震震级M_L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在我国所使用的原始量规函数存在着系统偏差,并用回归现有观测资料的方法修正了这种系统偏差。用修正后的量规函数,利用近场加速度记录计算的M_L值同微震台网所测... 本文对如何利用强震加速度记录测定近震震级M_L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在我国所使用的原始量规函数存在着系统偏差,并用回归现有观测资料的方法修正了这种系统偏差。用修正后的量规函数,利用近场加速度记录计算的M_L值同微震台网所测定的值符合得较好,说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震 震级 近场加速度记录 量规函数 地震
下载PDF
强震加速度记录的数字化误差分析及消除误差的方法和软件 被引量:2
16
作者 于海英 韦良杰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748-751,共4页
详细地分析了用数字化仪和激光扫描仪对模拟加速度记录进行数字化时所产生的误差及消除这些误差的方法和软件。数字化误差由数字化设备的系统误差和读数员在操作过程中的随机误差迭加而成,随机数字化误差是具有各态历经性质的,其振幅按... 详细地分析了用数字化仪和激光扫描仪对模拟加速度记录进行数字化时所产生的误差及消除这些误差的方法和软件。数字化误差由数字化设备的系统误差和读数员在操作过程中的随机误差迭加而成,随机数字化误差是具有各态历经性质的,其振幅按高斯规律分布的平稳随机过程,在其频谱组成中,数字化仪比扫描仪的长周期分量占明显的优势。因此,将对含有噪声的加速度记录进行二次积分计算得到的位移曲线产生严重影响。特别是利用激光扫描仪做强震记录数字化,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仪 数字化仪 激光扫描仪 加速度记录 数字化误差 软件
下载PDF
强震地面运动的频域物理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安自辉 李杰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69-873,879,共6页
基于Fourier变换的时频域信息等价性,在频域内建立了强震地面运动的物理模型.地震动的频域物理模型分为2个部分,即基于理论物理关系的Fourier幅值谱模型和基于经验物理关系的Fourier相位谱模型.以单质点体系运动方程为基础的Fourier幅... 基于Fourier变换的时频域信息等价性,在频域内建立了强震地面运动的物理模型.地震动的频域物理模型分为2个部分,即基于理论物理关系的Fourier幅值谱模型和基于经验物理关系的Fourier相位谱模型.以单质点体系运动方程为基础的Fourier幅值谱模型反映了强震记录的幅值特性;以相位差分布为基础的Fourier相位谱模型以确定性的显式形式建立了相角与频率的映射关系,能较好地反映原始记录的波形结构.合成的人工波与实际强震记录对比,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 幅值谱 相位(差)谱 人工波
下载PDF
数字强震仪力平衡加速度计的仪器响应误差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于海英 韦良杰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2期1264-1266,共3页
本文通过对数字强震仪系统使用的力平衡加速度计的仪器响应误差进行分析,提出一个校正仪器响应失真的处理方法(微分-微分方法),即对未校正记录做低通滤波后运用近似理想微分器做两次微分得到校正加速度记录。针对大亚湾核电站地震仪表系... 本文通过对数字强震仪系统使用的力平衡加速度计的仪器响应误差进行分析,提出一个校正仪器响应失真的处理方法(微分-微分方法),即对未校正记录做低通滤波后运用近似理想微分器做两次微分得到校正加速度记录。针对大亚湾核电站地震仪表系统(KIS)给出仪器校正示例,并编制了相应计算软件。该方法适用于我国强震动台网数字强震仪获取的加速度记录的仪器响应误差校正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强震仪 力平衡加速度计 仪器响应误差校正 加速度记录 软件
下载PDF
改进的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国新 梁树霞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29,共6页
根据改进的基于振型叠加(mode superposition)技术的地震危险性确定性分析方法,结合区域地震活动性、地质构造和地震波传播特点,通过计算理论地震图途径,分别计算了城市周边各个地震对各个场点所造成的最大影响强度(主要以峰值加速度、... 根据改进的基于振型叠加(mode superposition)技术的地震危险性确定性分析方法,结合区域地震活动性、地质构造和地震波传播特点,通过计算理论地震图途径,分别计算了城市周边各个地震对各个场点所造成的最大影响强度(主要以峰值加速度、速度和位移体现),所确定的参数可为结构抗震设计工作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危险性 地震区划 振型叠加
下载PDF
用冲击响应谱合成人工加速度时程的方法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万军 刘文进 张毅雄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70-71,共2页
采用地震响应谱合成人工随机加速度时程的方法,根据冲击过程的特点探讨将冲击响应谱合成为人工随机加速度时程方法。对人工随机加速时程与冲击响应谱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合成的人工随机加速度时程与冲击响应谱具有很好相容性。
关键词 冲击 响应谱 人工加速度时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