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日常活动量减少和运动功能受限是心力衰竭患者的特征性表现之一,体位/体动信息与心衰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通过可穿戴生理监测系统量化体位/体动信息或可作为一种潜在的心衰病情严重程度定量评价手段,其与纽约心脏病协...背景日常活动量减少和运动功能受限是心力衰竭患者的特征性表现之一,体位/体动信息与心衰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通过可穿戴生理监测系统量化体位/体动信息或可作为一种潜在的心衰病情严重程度定量评价手段,其与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心衰患者体位/体动信息定量分析结果与NYHA分级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1年5月—2022年1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心衰患者,通过可穿戴生理监测系统采集患者入院当天和出院前1 d各24 h的连续生理监测数据,同步收集临床数据。通过对可穿戴生理监测系统内的三轴加速传感器信息进行处理分析,计算卧床时间、活动时间、步数、睡眠翻身次数4个体位/体动指标。基于患者入院时NYHA分级、入院和出院情况、出院时NYHA分级改善与否进行分组,分析体位/体动指标与NYHA分级的关联性。结果纳入心衰患者69例,平均年龄(60.90±14.24)岁,其中男性40例,NYHAⅡ、Ⅲ、Ⅳ级的患者分别有9例、24例、36例。随着NYHA分级的升高,心衰患者全天的卧床时间占比逐渐增多,而全天的活动时间占比、平均每小时步数逐渐降低,以上3个指标在NYHAⅡ、Ⅲ、Ⅳ级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其中卧床时间占比(r_(s)=0.319,P=0.008)与NYHA分级呈正相关,活动时间占比(r_(s)=-0.312,P=0.009)、平均每小时步数(r_(s)=-0.309,P=0.010)与NYHA分级存在负相关。出院时的卧床时间占比显著低于入院时(96.25%vs 97.63%,P=0.026);出院时的活动时间占比显著高于入院时(3.32%vs 1.78%,P<0.001);出院时的平均每小时步数显著高于入院时(97.17步/h vs 35.58步/h,P<0.001);其中出院时NYHA改善组患者的体位/体动指标变化趋势同上,未改善组仅出院时的平均每小时步数显著高于入院时,NYHA改善组的出入院平均每小时步数变化值显著高于未改善组(71.21步/h vs 21.31步/h,P=0.003)。结论可穿戴生理监测系统能够对心衰患者的体位/体动信息进行客观长程的监测,心衰患者的卧床时间与NYHA分级呈正相关关系;活动时间、步数与NYHA分级呈负相关关系,这些体位/体动指标或可作为心衰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分级和状态监测评估的有用指标,未来可进一步延伸到对患者的居家和长程监测。展开更多
为加强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的设备间配合和能源站的站间配合,实现能源的高效生产与灵活分配,构建了一种集中-分布式能源站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考虑多品位能源互补的IES分级规划策略。首先,基于能源站分工的...为加强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的设备间配合和能源站的站间配合,实现能源的高效生产与灵活分配,构建了一种集中-分布式能源站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考虑多品位能源互补的IES分级规划策略。首先,基于能源站分工的思想,建立集中-分布式能源站结构,并在其中引入热电解耦的改进燃气轮机线性化模型;然后,基于集中-分布式能源站结构和能源枢纽(energy hub,EH)理论,建立考虑多品位能源互补的IES能量耦合模型;最后,以最小化系统总体成本为目标函数,建立IES分级规划模型,确定系统中各能源站的设备配置情况与线路规划情况。算例分析表明:所提的集中-分布式能源站结构可以更好地发挥IES多能耦合的优势,由IES分级规划得到的系统拥有更好的经济性与更低的能源传输损耗。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不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等级脑性瘫痪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差异。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不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等级脑性瘫痪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差异。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相关文献,纳入有关SPR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试验研究进行Meta分析。由至少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估文献质量,数据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结果共检索到2726篇文献,经过筛选最终纳入8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GMFCS各级脑性瘫痪患者的粗大运动能力、自理能力在术后均改善,肌张力在术后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SPR术前和术后的粗大运动能力改善情况,Ⅱ级、Ⅲ级患者获益最佳,其次为Ⅰ级患者,Ⅳ级、Ⅴ级患者获益较少;在提高自理能力方面,Ⅰ级患者获益最佳,其次为Ⅲ级患者,Ⅱ级、Ⅳ级患者获益较小。既往文献均未报告明显不良反应。结论SPR对于脑性瘫痪患者是相对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案。GFMCSⅡ、Ⅲ级患者SPR的获益最佳,术前身体状态较差的GFMCSⅣ、Ⅴ级患者也能从中获益。展开更多
文摘背景日常活动量减少和运动功能受限是心力衰竭患者的特征性表现之一,体位/体动信息与心衰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通过可穿戴生理监测系统量化体位/体动信息或可作为一种潜在的心衰病情严重程度定量评价手段,其与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心衰患者体位/体动信息定量分析结果与NYHA分级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1年5月—2022年1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心衰患者,通过可穿戴生理监测系统采集患者入院当天和出院前1 d各24 h的连续生理监测数据,同步收集临床数据。通过对可穿戴生理监测系统内的三轴加速传感器信息进行处理分析,计算卧床时间、活动时间、步数、睡眠翻身次数4个体位/体动指标。基于患者入院时NYHA分级、入院和出院情况、出院时NYHA分级改善与否进行分组,分析体位/体动指标与NYHA分级的关联性。结果纳入心衰患者69例,平均年龄(60.90±14.24)岁,其中男性40例,NYHAⅡ、Ⅲ、Ⅳ级的患者分别有9例、24例、36例。随着NYHA分级的升高,心衰患者全天的卧床时间占比逐渐增多,而全天的活动时间占比、平均每小时步数逐渐降低,以上3个指标在NYHAⅡ、Ⅲ、Ⅳ级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其中卧床时间占比(r_(s)=0.319,P=0.008)与NYHA分级呈正相关,活动时间占比(r_(s)=-0.312,P=0.009)、平均每小时步数(r_(s)=-0.309,P=0.010)与NYHA分级存在负相关。出院时的卧床时间占比显著低于入院时(96.25%vs 97.63%,P=0.026);出院时的活动时间占比显著高于入院时(3.32%vs 1.78%,P<0.001);出院时的平均每小时步数显著高于入院时(97.17步/h vs 35.58步/h,P<0.001);其中出院时NYHA改善组患者的体位/体动指标变化趋势同上,未改善组仅出院时的平均每小时步数显著高于入院时,NYHA改善组的出入院平均每小时步数变化值显著高于未改善组(71.21步/h vs 21.31步/h,P=0.003)。结论可穿戴生理监测系统能够对心衰患者的体位/体动信息进行客观长程的监测,心衰患者的卧床时间与NYHA分级呈正相关关系;活动时间、步数与NYHA分级呈负相关关系,这些体位/体动指标或可作为心衰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分级和状态监测评估的有用指标,未来可进一步延伸到对患者的居家和长程监测。
文摘为加强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的设备间配合和能源站的站间配合,实现能源的高效生产与灵活分配,构建了一种集中-分布式能源站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考虑多品位能源互补的IES分级规划策略。首先,基于能源站分工的思想,建立集中-分布式能源站结构,并在其中引入热电解耦的改进燃气轮机线性化模型;然后,基于集中-分布式能源站结构和能源枢纽(energy hub,EH)理论,建立考虑多品位能源互补的IES能量耦合模型;最后,以最小化系统总体成本为目标函数,建立IES分级规划模型,确定系统中各能源站的设备配置情况与线路规划情况。算例分析表明:所提的集中-分布式能源站结构可以更好地发挥IES多能耦合的优势,由IES分级规划得到的系统拥有更好的经济性与更低的能源传输损耗。
文摘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不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等级脑性瘫痪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差异。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相关文献,纳入有关SPR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试验研究进行Meta分析。由至少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估文献质量,数据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结果共检索到2726篇文献,经过筛选最终纳入8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GMFCS各级脑性瘫痪患者的粗大运动能力、自理能力在术后均改善,肌张力在术后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SPR术前和术后的粗大运动能力改善情况,Ⅱ级、Ⅲ级患者获益最佳,其次为Ⅰ级患者,Ⅳ级、Ⅴ级患者获益较少;在提高自理能力方面,Ⅰ级患者获益最佳,其次为Ⅲ级患者,Ⅱ级、Ⅳ级患者获益较小。既往文献均未报告明显不良反应。结论SPR对于脑性瘫痪患者是相对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案。GFMCSⅡ、Ⅲ级患者SPR的获益最佳,术前身体状态较差的GFMCSⅣ、Ⅴ级患者也能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