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UPLC-Q-TOF/MS结合动物实验探究蓍草预防急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超 付瑞嘉 +3 位作者 左倩 徐顶巧 乐世俊 唐于平 《中南药学》 CAS 2023年第2期342-350,共9页
目的 通过UPLC-Q-TOF/MS定性分析和网络药理学预测并结合动物实验验证初步探究蓍草保护急性肝损伤(ALI)大鼠肝脏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UPLC-Q-TOF/MS法鉴定蓍草中的化学成分,利用TCMSP、CTD和Similarity Ensemble Approach等数据库筛选... 目的 通过UPLC-Q-TOF/MS定性分析和网络药理学预测并结合动物实验验证初步探究蓍草保护急性肝损伤(ALI)大鼠肝脏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UPLC-Q-TOF/MS法鉴定蓍草中的化学成分,利用TCMSP、CTD和Similarity Ensemble Approach等数据库筛选这些成分的作用靶点,同时在GeneCards、OMIM和NCBI数据库筛选ALI相关靶点,将成分作用靶点与疾病靶点的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使用Cytoscape3.8.2软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筛选核心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通过肝组织HE染色,大鼠血清中肝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水平以及肝组织中氧化应激水平的测定对蓍草防治ALI的药效进行评价,并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预测的核心靶点及KEGG富集通路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经UPLC-Q-TOF/MS法鉴定出20个成分,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得到上述成分预防治疗ALI的核心靶点104个,GO功能主要与炎症反应、氧化还原酶活性和蛋白酶结合等生物过程相关,KEGG结果主要涉及IL-17、TNF及Toll样受体等信号通路;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蓍草预防性给药后能够缓解大鼠肝脏的损伤,显著降低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TNF-α、IL-6、IL-1β水平和肝组织中MDA的含量,且SOD和CAT在肝组织中的活性显著增强;此外还发现蓍草给药后可上调大鼠肝脏组织中Nfr2蛋白的表达,下调TLR-4、NF-κBp65、keap1和HO-1蛋白的表达。结论 蓍草对四氯化碳诱导的ALI大鼠肝脏具有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调节keap1/Nrf2/HO-1和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蓍草 急性肝损伤 网络药理学 keap1/Nrf2/HO-1信号通路 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
下载PDF
基于指纹图谱、多指标定量和网络药理学的蓍草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2
作者 王超 付瑞嘉 +3 位作者 徐顶巧 陈艳琰 乐世俊 唐于平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1期21-30,41,共11页
目的:采用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预测蓍草的潜在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蓍草的指纹图谱,对21批蓍草进行相似度评价并对共有峰进行指认和归属,再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 目的:采用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预测蓍草的潜在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蓍草的指纹图谱,对21批蓍草进行相似度评价并对共有峰进行指认和归属,再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分析预测蓍草的Q-Marker,并测定其含量。结果:建立了21批蓍草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10,确认了13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出6个色谱峰并测定其含量,6个峰分别为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百蕊草素Ⅱ和3,4,5-三咖啡酰奎宁酸。经网络药理学分析筛选出发挥抗炎、抗菌作用的绿原酸、百蕊草素Ⅱ和3,4,5-三咖啡酰奎宁酸3个活性成分,38个核心靶点和20条关键通路。初步预测绿原酸、百蕊草素Ⅱ和3,4,5-三咖啡酰奎宁酸可作为蓍草潜在的Q-Marker。结论:预测分析得到的蓍草QMarker,为蓍草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一定参考,为后续其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蓍草 网络药理学 指纹图谱 质量标志物
下载PDF
高山被孢霉GDP-L-岩藻糖合成途径中GDP-甘露糖-4,6-脱水酶的克隆、表达和功能鉴定 被引量:4
3
作者 王鸿超 张陈 +5 位作者 周昕 陈海琴 顾震南 张灏 陈卫 陈永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19,共6页
GDP-L-岩藻糖是糖复合物生物合成和糖类代谢的重要中间产物,作为岩藻糖转移酶的供体参与岩藻糖基化反应,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高山被孢霉是重要的产油真菌,是唯一在分子水平上证明可合成GDP-L-岩藻糖的真菌。GDP-L-岩藻糖从头合成途径中... GDP-L-岩藻糖是糖复合物生物合成和糖类代谢的重要中间产物,作为岩藻糖转移酶的供体参与岩藻糖基化反应,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高山被孢霉是重要的产油真菌,是唯一在分子水平上证明可合成GDP-L-岩藻糖的真菌。GDP-L-岩藻糖从头合成途径中的GDP-甘露糖-4,6-脱水酶(GMD)能催化GDP-D-甘露糖合成GDP-4-酮基-6-脱氧-D-甘露糖。对高山被孢霉中的GMD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和功能鉴定,可进一步阐明GDP-L-岩藻糖体内代谢的分子生物机制。首先对GMD序列进行分析,并以p ET28a+质粒为骨架构建了GMD的表达载体,然后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诱导表达。进一步利用Ni金属螯合层析纯化目的蛋白,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酶反应产物,表明纯化蛋白具有GMD活性。最后对高山被孢霉进行发酵培养,发现GDP-L-岩藻糖产量在氮源耗尽后较高,可达0.10 mg/g。同时GMD的转录水平在氮源耗尽后发生了明显的上调,表明GMD在氮源耗尽后对高山被孢霉体内GDP-L-岩藻糖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这为进一步利用高山被孢霉发酵生产GDP-L-岩藻糖和酶法转化生产GDP-L-岩藻糖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鉴定 从头合成途径 GDP-甘露糖-4 6-脱水酶 GDP-l-岩藻糖 高山被孢霉
下载PDF
2,3-Seco and 3-nor guaianolides from Achillea alpina with antidiabetic activity
4
作者 XUE Guimin ZHAO Chenguang +7 位作者 XUE Jinfeng DUAN Jiangjing PAN Hao ZHAO Xuan YANG Zhikang CHEN Hui SUN Yanjun FENG Weisheng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8期610-618,共9页
In this study,we presented the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eight novel seco-guaianolide sesquiterpenoids(1-8)and two known guaianolide derivatives(9 and 10),from the aerial part of Achillea alpina L..Compounds 1... In this study,we presented the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eight novel seco-guaianolide sesquiterpenoids(1-8)and two known guaianolide derivatives(9 and 10),from the aerial part of Achillea alpina L..Compounds 1-3 were identified as guaianolides bearing an oxygen insertion at the 2,3 position,while compounds 4-8 belonged to a group of special 3-nor guaianolide sesquiterpenoids.The structural elucidation of 1-8,including their absolute configurations,were accomplished by a combination of spectroscopic data analysis and quantum electronic circular dichroism(ECD)calculations.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antidiabetic activity of compounds 1-10,we investigated their effects on glucose consumption in palmitic acid(PA)-mediated HepG2-insulin resistance(IR)cells.Among the tested compounds,compound 7 demonstrated the most pronounced ability to reverse IR.Moreover,a mechanistic investigation revealed that compound 7 exerted its antidiabetic effect by reducing the production of the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IL-1β,which was achieved through the suppression of the NLRP3 path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hillea alpina Seco-guaianolide Glucose consumption Antidiabetic activity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研究蓍草解毒利湿功效的作用机制
5
作者 王超 付瑞嘉 +3 位作者 乐世俊 徐顶巧 陈艳琰 唐于平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23期3317-3327,共11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及体外活性实验探究蓍草解毒利湿功效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文献查找蓍草的活性成分,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蓍草的活性成分,通过TCMSP、GeneCards和比较毒物基因组学数据库(CTD)...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及体外活性实验探究蓍草解毒利湿功效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文献查找蓍草的活性成分,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蓍草的活性成分,通过TCMSP、GeneCards和比较毒物基因组学数据库(CTD)等数据库检索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疾病作用靶点。将成分作用靶点与疾病作用靶点的共有靶点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同时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分析,最后构建“中药-成分-靶点-通路-疾病-功效”网络图,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出蓍草干预疾病的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并通过分子对接和体外实验探究活性成分。结果:蓍草发挥传统功效的活性成分26个和相关靶点247个。网络拓扑分析发现,蓍草主要通过作用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PTGS2)、肿瘤坏死因子(TNF)、胱天蛋白酶3(CASP3)、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3(MAPK3)等靶点及相关通路发挥功效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活性成分与PTGS2、TNF、CASP3等核心靶点均能稳定结合。体外活性实验结果显示绿原酸、芒柄花素等成分均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结论:本研究基于蓍草“解毒利湿”的传统功效,针对其治疗扁桃体炎、细菌性痢疾、尿道炎展开研究,结果显示蓍草可能通过绿原酸、芒柄花素等成分作用多个靶点和通路干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为阐释蓍草发挥功效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蓍草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传统功效 抗炎 抗氧化 扁桃体炎 细菌性痢疾 尿道炎
下载PDF
高山蓍中的萜类成分及其降糖活性研究
6
作者 段江婧 薛金凤 +5 位作者 赵晨光 潘浩 秦月鸽 冯卫生 吴亚 薛贵民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3年第1期62-68,138,共8页
研究高山蓍Achillea alpina L.全草中萜类成分及其降糖活性。采用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pre-HPLC等方法分离纯化,采用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高山蓍的二氯甲烷部位中分离纯化得到13个单体化合物,分别是[3S-[3α,3a... 研究高山蓍Achillea alpina L.全草中萜类成分及其降糖活性。采用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pre-HPLC等方法分离纯化,采用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高山蓍的二氯甲烷部位中分离纯化得到13个单体化合物,分别是[3S-[3α,3aα,4α(Z),6α,6aα,9α,9aα,9bβ]],2-butenoic acid,2-methyl-2,3,3a,4,5,6,6a,9,9a,9b-decahydro-6,6a,9-trihydroxy-3,6,9-trimethyl-2-oxoazuleno[4,5-b]furan-4-yl ester(1)、10β-hydroxyisodauc-6-en-14-al(2)、isodauc-6-ene-10β,14-diol(3)、aphanamol II(4)、ent-4(15)-eudesmene-1β,6α-diol(5)、12-羟基-α-香附酮(6)、1β-羟基-α-香附酮(7)、(E)-3,7,11-trimethyl-1,6,10-dodecatriene-3,5-diol(8)、2,6,10-trimethyl-3,6,11-dodecatriene-2,8,10-triol(9)、黑麦草内酯(10)、8-hydroxyphellandral(11)、(3R,6R,7E)-3-hydroxy-4,7-megastigmadien-9-one(12)、saniculamoid D(13)。化合物1~4、6、8和10~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7和9为首次从植物高山蓍中分离得到。将化合物1~13在棕榈酸诱导的HepG2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上进行细胞耗糖量的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5、9和10(50μmol/L)具有良好的逆转胰岛素抵抗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蓍 化学成分 萜类 降糖活性
下载PDF
牛胆粉等3种特色蒙药材的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鞠爱华 杨九艳 +2 位作者 孟永梅 杨艳丽 白万富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24-325,共2页
目的建立特色蒙药材牛胆粉、蓍草、酸梨的薄层鉴别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牛胆粉、羊胆粉、蓍草、酸梨进行定性鉴别。结果薄层分离度好,斑点清晰,重现性良好。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准确,可用于蒙药牛胆粉、蓍草、酸梨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 牛胆粉 羊胆粉 蓍草 酸梨 薄层色谱
下载PDF
小花南芥与玉米间作对Pb的吸收累积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陈建军 修珩 李元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63-67,78,共6页
该研究选择Pb的超富集植物小花南芥(Arabis alpina L.)与玉米,在Pb污染土壤中进行单作、间作试验,研究小花南芥和玉米在不同种植方式下对Pb的吸收和累积特性。结果表明,小花南芥与玉米间作,显著提高了玉米的生物量,降低了小花南芥的生物... 该研究选择Pb的超富集植物小花南芥(Arabis alpina L.)与玉米,在Pb污染土壤中进行单作、间作试验,研究小花南芥和玉米在不同种植方式下对Pb的吸收和累积特性。结果表明,小花南芥与玉米间作,显著提高了玉米的生物量,降低了小花南芥的生物量;间作提高了小花南芥根和地上部分Pb含量,由单作的762.11 mg/kg、842.10 mg/kg分别增至834.95、923.15 mg/kg,降低玉米根和地上部分Pb含量,由单作的145.80 mg/kg、90.49 mg/kg分别降低到121.42、73.55 mg/kg。与小花南芥单作相比,间作降低了土壤Pb含量。同时,因为小花南芥的作用,活化了土壤Pb,玉米与小花南芥间作土壤有效态Pb含量显著高于玉米单作土壤,更有利于提高Pb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花南芥 玉米 PB 间作 植物修复
下载PDF
蓍草组织培养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庞晓斌 白杰英 +2 位作者 王云 李彦舫 董永义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1期34-37,共4页
以MS和 8114为基本培养基 ,通过调整激素种类与浓度等培养条件 ,按正交实验设计的原则 ,摸索出建立蓍草组织培养体系的最佳条件 :愈伤诱导最佳培养基为 8114+6BA1.0 +NAA1.0 +ZT1.0 ;最佳分化培养基为 8114+6BA4.0 +NAA0 .2 +ZT1.0 ;最... 以MS和 8114为基本培养基 ,通过调整激素种类与浓度等培养条件 ,按正交实验设计的原则 ,摸索出建立蓍草组织培养体系的最佳条件 :愈伤诱导最佳培养基为 8114+6BA1.0 +NAA1.0 +ZT1.0 ;最佳分化培养基为 8114+6BA4.0 +NAA0 .2 +ZT1.0 ;最佳生根培养基是 1/2MS0 +0 .1NAA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蓍草(achillea alpina l.) 组织培养 正交设计
下载PDF
蓍草提取物预防慢性肝损伤、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洪振丰 陈艳华 +1 位作者 周建衡 李天骄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6-18,共3页
背景与目的:研究蓍草提取物对大鼠实验性慢性肝损伤、肝纤维化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采用40%CCl4皮下注射制备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分别用3种不同浓度的蓍草提取物进行干预,观察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 背景与目的:研究蓍草提取物对大鼠实验性慢性肝损伤、肝纤维化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采用40%CCl4皮下注射制备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分别用3种不同浓度的蓍草提取物进行干预,观察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蓍草提取物预防给药能降低CCl4所致大鼠血清中异常增高的ALT、AST含量,光镜下观察肝纤维化模型组大鼠肝细胞严重变性、坏死,胶原纤维明显增加,蓍草预防各组大鼠肝细胞病理损伤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蓍草提取物对大鼠实验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预防作用和抗肝纤维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蓍草 肝纤维化 谷丙转氨酶 谷草转氨酶
下载PDF
不同互作方式对小花南芥和蚕豆Pb累积的效应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尹晓青 李博 +2 位作者 王吉秀 李元 祖艳群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03-711,共9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不同程度的根系互作方式对小花南芥和蚕豆生长、吸收和累积Pb的影响以及小花南芥和蚕豆根际不同互作方式效应分析。【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量土壤和植株中的Pb含量,分析小花南芥和蚕豆根系采用PVC板隔开、... 【目的】本研究探讨不同程度的根系互作方式对小花南芥和蚕豆生长、吸收和累积Pb的影响以及小花南芥和蚕豆根际不同互作方式效应分析。【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量土壤和植株中的Pb含量,分析小花南芥和蚕豆根系采用PVC板隔开、尼龙筛布隔开、无隔板3种处理方式对植株吸收累积Pb的影响。【结果】(1)不同根系互作下,根系无隔板处理时,小花南芥和蚕豆生物量显著增加。(2)小花南芥Pb的累积量以无隔板较高,PVC板隔开较低;蚕豆Pb累积量以PVC板隔开较高,尼龙筛布隔开较低。(3)根际互作的总效应中,溶液效应占到70%左右,根系效应为30%左右。【结论】无隔板处理条件下,溶液效应(根系分泌物、根部共生菌等)是提高小花南芥Pb累积量,降低蚕豆Pb的累积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花南芥 蚕豆 根际互作 Pb累积
下载PDF
蒙药蓍草的显微鉴别研究
12
作者 鞠爱华 杨九艳 +3 位作者 孟咏梅 袁慧 周秀娟 张慧文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87-1087,共1页
目的研究蒙药蓍草的生药鉴别特征。方法利用显微鉴别的方法对其茎、叶进行组织构造及粉末的鉴别。结果制订和建立了蓍草的显微特征标准。结论为蒙药蓍草的质量控制提供了部分实验依据。
关键词 蓍草 显微鉴定 质量控制
下载PDF
蓍草提取物防治肝纤维化大鼠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洪振丰 陈艳华 李天骄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23-25,共3页
为研究中药蓍草对肝组织纤维化过程中脂质过氧化的防治作用,观察了蓍草醇提取物防治CCL4诱发的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脂质过氧化作用的效果。结果:蓍草醇提物可有效提高肝组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含量、降低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反应终产物... 为研究中药蓍草对肝组织纤维化过程中脂质过氧化的防治作用,观察了蓍草醇提取物防治CCL4诱发的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脂质过氧化作用的效果。结果:蓍草醇提物可有效提高肝组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含量、降低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反应终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结论:蓍草醇提取物可能通过减轻氧自由基对肝细胞的破坏对肝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蓍草 大鼠 肝纤维化 脂质过氧化
下载PDF
铅胁迫下添加硫对小花南芥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植株铅累积特性的影响
14
作者 李青 赵秋利 +1 位作者 郭佩 王吉秀 《陕西农业科学》 2022年第8期35-40,共6页
为探明在铅胁迫下,外源添加不同硫浓度是否会影响小花南芥(Arabis alpina L. var.parviflora Franch)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植株铅累积特性,采用盆栽试验种植野生小花南芥,通过测定土壤pH、S、Pb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植株铅含量,揭示铅胁... 为探明在铅胁迫下,外源添加不同硫浓度是否会影响小花南芥(Arabis alpina L. var.parviflora Franch)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植株铅累积特性,采用盆栽试验种植野生小花南芥,通过测定土壤pH、S、Pb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植株铅含量,揭示铅胁迫下,外源添加不同硫浓度对超富集植物小花南芥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植株铅累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铅胁迫下,外源添加不同硫浓度(1)使土壤pH从6.87下降到6.17;(2)对土壤Pb含量有极显著影响,土壤铅含量可达2 100.22 mg/kg;(3)对细菌、真菌、放线菌无显著影响;(4)显著增加了地上部和地下部对铅的吸收,其中,地上部铅含量可达2 524.01 mg/kg,地下部铅含量可达1 672.94 mg/kg,富集系数、转运系数和转运量系数最高分别可达4.04、1.73和9.84。研究发现,铅胁迫下,外源添加不同硫浓度可促进小花南芥对铅的吸收,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也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花南芥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铅胁迫下小花南芥和玉米间作体系对植物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吉秀 李元 +3 位作者 祖艳群 湛方栋 秦丽 何永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4-59,共6页
探讨低累积玉米品种与超累积植物小花南芥间作体系对铅污染的生理响应机制。以陶粒为培养基质,研究铅(400 mg/kg)胁迫对玉米和小花南芥间作体系的植株生物量、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及铅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体系下,玉米叶的生物量... 探讨低累积玉米品种与超累积植物小花南芥间作体系对铅污染的生理响应机制。以陶粒为培养基质,研究铅(400 mg/kg)胁迫对玉米和小花南芥间作体系的植株生物量、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及铅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体系下,玉米叶的生物量比单作显著增加24.5%,小花南芥根、茎和叶的生物量显著增加16.3%、32.8%和29.8%;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根和叶丙二醛含量显著下降42.58%和74.06%,间作小花南芥根和茎丙二醛含量显著下降61.98%和56.64%;间作玉米叶的SOD、POD和CAT活性比单作显著增加49.15%、113.98%和63.98%,小花南芥增加40.14%、73.96%和73.72%;间作玉米根的铅含量显著增加77.29%,转运系数下降47.27%;小花南芥地上部和地下部铅含量显著增加49.57%和48.64%。综上所述,间作体系促进了小花南芥地上部和地下部铅的含量,抑制铅在玉米体内的转移,玉米和小花南芥根和叶中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来减轻铅的毒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玉米 小花南芥 抗氧化酶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蓍草中的脂溶性成分 被引量:1
16
作者 梁睿姝 熊礼燕 +1 位作者 李玲 张川 《药学实践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526-529,共4页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蓍草脂溶性成分进行结构分析和鉴定。方法分两步提取蓍草,先用95%乙醇超声提取,再用石油醚萃取,得到其脂溶性成分后进行气相色谱检测。采用GC-MS法,通过NIST10谱库检索,同时结合人工解析,鉴定蓍草...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蓍草脂溶性成分进行结构分析和鉴定。方法分两步提取蓍草,先用95%乙醇超声提取,再用石油醚萃取,得到其脂溶性成分后进行气相色谱检测。采用GC-MS法,通过NIST10谱库检索,同时结合人工解析,鉴定蓍草脂溶性成分的化学结构,并按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合物在脂溶性成分中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蓍草中共分离鉴定出脂溶性成分29种,占石油醚萃取总量的82.74%。主要成分及其含量分别为表木栓醇(33.16%)、乙酸羽扇醇酯(10.99%)、棕榈酸(7.98%)、豆甾醇(3.68%)、硬脂酸(3.55%)、木栓酮(3.51%)等。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蓍草中脂溶性成分的测定,并为进一步探讨蓍草药理作用及合理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蓍草 脂溶性成分 气相色谱唱质谱联用
下载PDF
新疆千叶蓍中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和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红亮 李俊 +1 位作者 赵海清 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2-128,共7页
为探究生长于新疆的千叶蓍(Achillea millefolium L.)中的活性物质基础,本文对采自新疆哈密地区的千叶蓍开展了化学成分分离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研究。利用柱层析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千叶蓍的全草中分离出二十种化合物。通... 为探究生长于新疆的千叶蓍(Achillea millefolium L.)中的活性物质基础,本文对采自新疆哈密地区的千叶蓍开展了化学成分分离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研究。利用柱层析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千叶蓍的全草中分离出二十种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波谱学技术以及和文献数据对比,将其分别鉴定为猫眼草黄素(1)、矢车菊黄素(2)、槲皮素(3)、芹菜素(4)、芹黄素-7-O-β-D-葡萄糖苷(5)、(-)-芝麻素(6)、乙氧基阿魏酸(7)、咖啡酸乙酯(8)、香豆酸(9)、对羟基苯丙酸(10)、伞形花内酯(11)、7-甲氧基香豆素(12)、香草酸(13)、4-羟基苯甲酸(14)、二氢猕猴桃内酯(15)、paeoveitol B(16)、2-羟基-2-[(E)-1α,2β,3-三羟基-3-壬烷-5,7-二炔]-4H-吡喃(17)、吲哚-3-乙醛(18)、β-谷甾醇(19)和3β-羟基-5α,8α-环二氧麦角甾-6,22-二烯麦角甾醇过氧化物(20)。其中,化合物20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8~10、12~13、15~18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此外,初步评估了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和化合物1~5、8~9、13~14和16的抗氧化及其抗菌活性。化合物3(IC50=9. 9±0. 94μM)和8(IC50=21. 29±1. 65μM)表现出显著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化合物9、14和16表现出抑制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能力。本文首次报道了分布于新疆的千叶蓍中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结果表明,酚类化合物如黄酮、苯丙素是该植物中的主要成分。此外,本研究发现千叶蓍中成分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和抗菌活性,为该植物作的药用价值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叶蓍 黄酮 苯丙素 抗氧化活性 抗菌活性
下载PDF
一枝蒿对兔离体小肠平滑肌运动试验的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余佳琳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1998年第2期160-162,共3页
用两种自制的一枝蒿制剂型对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运动影响的试验表明:一枝蒿有明显加强小肠平滑肌运动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消化道及其有关的一类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一枝蒿 肠平滑肌 运动 药理作用
下载PDF
高山被孢霉产花生四烯酸的发酵和老化工艺
19
作者 曹刚刚 管政兵 +1 位作者 廖祥儒 蔡宇杰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17-622,共6页
高山被孢霉对于淀粉质原料具有优良的利用能力。采用经淀粉酶液化的玉米粉-豆粕培养基,研究了高山被孢霉在5 L容积机械搅拌罐液态发酵的主要参数,如搅拌转速和通气体积比对于高山被孢霉发酵产花生四烯酸的影响,得到最优的搅拌转速和通... 高山被孢霉对于淀粉质原料具有优良的利用能力。采用经淀粉酶液化的玉米粉-豆粕培养基,研究了高山被孢霉在5 L容积机械搅拌罐液态发酵的主要参数,如搅拌转速和通气体积比对于高山被孢霉发酵产花生四烯酸的影响,得到最优的搅拌转速和通气体积比,分别为200 r/min和1∶1。研究发现,采用发酵罐培养5 d的菌丝体,最佳的老化温度和保温时间分别是20℃和5 d。本研究把谷物粗原料成功用于高山被孢霉发酵产花生四烯酸,经发酵罐优化和菌体老化后的花生四烯酸产量达到11.7 g/L,菌体老化可以在保持产量的同时缩短发酵周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有望实际用于花生四烯酸的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物原料 发酵罐 老化 花生四烯酸 高山被孢霉
下载PDF
一枝蒿的化学成分分离与鉴定
20
作者 司晓棠 查威璇 +2 位作者 李珉皓 于孟飞 刘庆华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57-362,共6页
目的研究菊科蓍属药用植物一枝蒿(Achillea alpina L.)的化学成分。方法对一枝蒿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部位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聚酰胺柱色谱和高效液相(HPLC)色谱等技术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并应用... 目的研究菊科蓍属药用植物一枝蒿(Achillea alpina L.)的化学成分。方法对一枝蒿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部位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聚酰胺柱色谱和高效液相(HPLC)色谱等技术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并应用波谱数据鉴定各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一枝蒿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Artemitin (1)、Sintenin (2)、(±)-threo-N-isobutyl-4,5-dihydroxy-2E-decaenamide (3)、(2S,3S,4R,8E)-N-(2′羟基-正-十八碳酰基)-8烯-1,3,4-三羟基-正-二十四烷-鞘氨醇(4)、(2S,3S,4R,8E)-N-(2′羟基-正-十八碳酰基)-8烯-1,3,4-三羟基-正-二十五烷-鞘氨醇(5)、(2S,3S,4R,8E)-N-(2′羟基-正-十八碳酰基)-8烯-1,3,4-三羟基-正-二十六烷-鞘氨醇(6)、(2S,3S,4R,8E)-N-(2′羟基-正-十八碳酰基)-8烯-1,3,4-三羟基-正-二十七烷-鞘氨醇(7)、(2S,3S,4R,8E)-N-(2′羟基-正-十八碳酰基)-8烯-1,3,4-三羟基-正-二十八烷-鞘氨醇(8)、异荭草苷(9)和荭草苷(10)。结论化合物3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化合物4-8是新化合物,化合物1、9和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成分 一枝蒿 神经酰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