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杂交鲟“鲟龙1号”(Huso dauricus♀×Acipenserschrenckii♂)atp1α1与atp1β1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碱胁迫下鳃的表达特征
1
作者 杨合霖 刘霞飞 +5 位作者 张颖 吕伟华 王念民 丰超杰 徐伟 曹顶臣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26,共10页
为探究碳酸盐碱度胁迫下杂交鲟“鲟龙1号”(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Na+/K+-ATP酶的分子响应机制,在水温(17±2)℃下,将体长(133.17±16.75)mm、体质量(12.43±3.99)g的30日龄“鲟龙1号”幼鱼饲养在... 为探究碳酸盐碱度胁迫下杂交鲟“鲟龙1号”(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Na+/K+-ATP酶的分子响应机制,在水温(17±2)℃下,将体长(133.17±16.75)mm、体质量(12.43±3.99)g的30日龄“鲟龙1号”幼鱼饲养在曝气自来水[测定碱度为(3.16±0.03)mmol·L^(-1)(对照组,C组)]和用99%纯度的食用小苏打配置的碱度分别为(7.61±0.12)mmol·L^(-1)(T1组)、(12.10±0.05)mmol·L^(-1)(T2组)和(15.30±0.85)mmol·L^(-1)(T3组)的曝气自来水中。养殖到第30 d时,采集对照组杂交鲟的鳃、皮肤、肌肉、心脏、肝脏、脾脏、头肾、肠道、眼、胃和肾脏和3个试验组的鳃,基于“鲟龙1号”的转录组数据,筛选差异表达基因atp1α1(Na+/K+-ATP酶α1亚基)与atp1β1(Na+/K+-ATP酶β1亚基),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atp1α1基因与atp1β1基因的c DNA全长序列并分析其序列信息,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组织表达差异和碱度暴露鲟龙1号鳃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atp1α1基因的c DNA全长序列为3 407 bp,编码1 027个氨基酸(NKAα1),atp1β1基因的c DNA全长序列为2 170 bp,编码304个氨基酸(NKAβ1)。NKAα1和NKAβ1的二级结构主要为α-螺旋与无规则卷曲,有多个跨膜区,潜在磷酸化位点均为丝氨酸(Ser)、苏氨酸(Thr)和酪氨酸(Tyr)。同源比对结果发现,“鲟龙1号”的NKAα1和NKAβ1均与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的亲缘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atp1α1基因在鳃中高表达,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atp1β1基因在心脏、肝脏、鳃和肠道中高表达;atp1α1基因在鳃的表达水平随碱度上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当碱度为7.61 mmol·L^(-1)时表达水平达最高;碱度高于12.10 mmol·L^(-1)时,atp1α1基因与atp1β1基因的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综上所述,“鲟龙1号”的atp1α1基因与atp1β1基因分别编码NKA蛋白的重要亚基,参与了碳酸盐碱度应答,本研究为揭示鲟的耐盐碱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鲟龙1号” atp1α1 atp1β1 碱胁迫 克隆 表达特征
下载PDF
碱胁迫下“鲟龙1号”(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鳃组织结构变化及转录表达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合霖 张颖 +2 位作者 王念民 徐伟 吕伟华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0-46,共7页
为探究碱胁迫下杂交鲟“鲟龙1号”(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的响应机制,本研究设置了淡水组(3.13~3.20 mmol/L)与胁迫组(14.4~16.67 mmol/L),采集鳃进行了组织病理分析,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进一步分析转录组表... 为探究碱胁迫下杂交鲟“鲟龙1号”(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的响应机制,本研究设置了淡水组(3.13~3.20 mmol/L)与胁迫组(14.4~16.67 mmol/L),采集鳃进行了组织病理分析,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进一步分析转录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高碱胁迫下“鲟龙1号”鳃组织出现明显损伤,鳃小片末端发生肿胀、卷曲和融合,鳃上细胞出现增生和膨大。转录组测序共获得80422条Unigene,富集到GO数据库的差异表达基因为371个,其中87个基因表达上调,284个基因表达下调,富集到KEGG的代谢通路主要为矿物吸收、近曲小管碳酸氢盐重吸收和胃酸分泌等通路,其中近曲小管碳酸氢盐重吸收为主效应途径,该途径的Nhe3、Atp1a、Atp1b和Gdha基因显著表达下调。综上所述,碱度为14.4~16.67 mmol/L的条件下,“鲟龙1号”幼鱼已发生鳃组织损伤,且矿物质重吸收、钾/钠离子转运与排氨等功能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胁迫 “鲟龙1号”(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 组织病理 转录组特征
下载PDF
碳酸盐碱度对3月龄杂交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生长与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念民 杨合霖 +4 位作者 丰超杰 吕伟华 曹顶臣 徐伟 张颖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8-107,共10页
设置3.20 mmol/L(对照组)、7.73 mmol/L、12.60 mmol/L及16.67 mmol/L等4个NaHCO_(3)碱度梯度,养殖3月龄杂交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60 d,比较碱度对杂交鲟幼鱼成活率、生长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 设置3.20 mmol/L(对照组)、7.73 mmol/L、12.60 mmol/L及16.67 mmol/L等4个NaHCO_(3)碱度梯度,养殖3月龄杂交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60 d,比较碱度对杂交鲟幼鱼成活率、生长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各试验组出现最早死亡时间与碱度呈负相关;各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70.14%、64.10%、28.21%及51.52%,12.60 mmol/L及16.67 mmol/L组与对照组死亡率差异极显著;各组体质量、体长生长率及饵料系数均低于对照组,12.60 mmol/L及16.67 mmol/L组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7.73 mmol/L、12.60 mmol/L及16.67 mmol/L试验组血清白蛋白(ALB)、尿素/肌酐(BUR/CR)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12.60 mmol/L及16.67 mmol/L试验组总蛋白(T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其三酰甘油(TG)低于7.73 mmol/L及对照组且差异显著,16.67 mmol/L试验组总胆固醇(TCHO)、磷酸氢根(HCO-3)及血清钙(Ca)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其肌酸激酶(CK)、肌酐(CREA)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综上,高碱度可能会影响杂交鲟蛋白质和脂质的合成与代谢,对其肝、肾、心肌等造成损伤,初步判断,杂交鲟幼鱼可以在碱度7.73 mmol/L及以下水体安全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鲟龙一号”杂交鲟 碳酸盐碱度 成活率 生长率 饵料系数 血清生化指标
原文传递
NaHCO_(3)胁迫下杂交鲟皮肤的转录表达特征
4
作者 刘霞飞 杨合霖 +4 位作者 王念民 吕伟华 徐伟 曹顶臣 张颖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6-216,共11页
为了探明碱胁迫对杂交鲟鲟龙1号皮肤生理功能的影响,采用转录组测序的方法和皮肤组织学切片研究观察了碱胁迫与正常养殖水质条件下杂交鲟皮肤组织的分子特征和组织结构。结果发现,对照组与胁迫组差异表达基因总数量(DEGs)为1849个,其中1... 为了探明碱胁迫对杂交鲟鲟龙1号皮肤生理功能的影响,采用转录组测序的方法和皮肤组织学切片研究观察了碱胁迫与正常养殖水质条件下杂交鲟皮肤组织的分子特征和组织结构。结果发现,对照组与胁迫组差异表达基因总数量(DEGs)为1849个,其中1302个基因在胁迫组的皮肤组织中上调,547个基因下调。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聚类,主要富集在胞浆钙离子浓度的调节、肌肉收缩、肌钙蛋白复合物、肌钙蛋白T结合、肌钙蛋白C结合等7个GO term上。KEGG富集分析发现,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淀粉和蔗糖代谢等为显著富集通路。代谢通路互作网络分析发现,碱胁迫下鲟龙1号皮肤核心代谢途径为黏着斑、蛋白质消化吸收和血小板活化、补体和凝血级联及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等途径为主效途径。组织切片结果显示,杂交鲟在碱胁迫下皮肤组织和肾脏组织受到严重损伤,肾小球和肾小管发生明显皱缩,远曲小管萎缩尤为明显,肾小球上皮细胞体积减小,管壁变薄甚至脱落;皮肤组织的黏液细胞数量随碱度的升高而增多,棒状细胞细胞核发生固缩现象,在碱胁迫下排列更加紧密。揭示了鲟龙1号皮肤组织碱胁迫响应相关基因的总体表达特征,同时可为鲟鱼盐碱驯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鲟龙1号 碱胁迫 转录组 皮肤 组织学切片 代谢通路网络
下载PDF
放养密度对杂交鲟生长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周章 饶瑞 +1 位作者 袁波 阙有清 《黑龙江水产》 2023年第4期258-260,共3页
为了研究杂交鲟放养密度对其生长性能的影响,该研究选用体重(0.090±0.025)g、体长(2.00±0.22)cm的达氏鳇♀(Huso dauricus)与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杂交的14日龄杂交鲟幼鱼43200尾。随机分为密度1组、密度2组、密度3... 为了研究杂交鲟放养密度对其生长性能的影响,该研究选用体重(0.090±0.025)g、体长(2.00±0.22)cm的达氏鳇♀(Huso dauricus)与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杂交的14日龄杂交鲟幼鱼43200尾。随机分为密度1组、密度2组、密度3组和密度4组,每一组分3个平行。密度1组、密度2组、密度3组和密度4组的杂交鲟放养密度分别为0.4万尾/m^(3)、0.6万尾/m^(3)、0.8万尾/m^(3)和1.0万尾/m^(3)。整个试验为期5周。试验过程记录杂交鲟的始末体重及饲料饲喂情况。结果显示,放养密度3组的杂交鲟终末体长、终末体重、日增重、特定生长率均极显著地高于密度1组和密度4组(P<0.01);密度2组的终末体长、日增重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地高于密度1和密度4组(P<0.05),显著地低于密度3组(P<0.05)。饵料转化率密度1组、密度2组、密度3组和密度4组呈上升趋势。成活率密度1组、密度2组、密度3组在同一个水平,密度4组相比下降了10%左右。研究表明,0.8万尾/m^(3)的放养密度最适宜杂交鲟生长,且对其成活率不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氏鳇(huso dauricus) 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 杂交鲟 放养密度 生长性能
下载PDF
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杂交子代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26
6
作者 胡佳 汪登强 +1 位作者 危起伟 沈丽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30,共10页
采用39对微卫星引物扩增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正反杂交子代[A.schrenckii(♀)×H.dauricus(♂),H.dauricus(♀)×A.schrenckii(♂)]的全基因组。其中5对引物无扩增产物,其余34对引物中,有3... 采用39对微卫星引物扩增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正反杂交子代[A.schrenckii(♀)×H.dauricus(♂),H.dauricus(♀)×A.schrenckii(♂)]的全基因组。其中5对引物无扩增产物,其余34对引物中,有3对只在施氏鲟中得到扩增产物,有31对能同时在3种鱼中进行有效扩增,其中均呈单态的有7对,均呈多态的有22对,位点LS19和LS22在施氏鲟中呈多态,在达氏鳇中呈单态。34个微卫星位点共得到96个等位基因,大小在80~394bp之间。检测到种间特异位点6个(HLJSX22,HLJSX23,HLJSX37,HLJSX41,HLJSX48,LS54),将这些位点部分组合,可以有效鉴别出施氏鲟、达氏鳇和其杂交子代。同时测定杂交子代的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施氏鲟和达氏鳇的同源序列进行比对,根据线粒体母性遗传特性,通过比对序列的差异大小来判断杂交子代的母本来源。结果表明,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结合线粒体控制区同源序列比对的方法,可以很好地鉴别出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正反杂交子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 达氏鳇 杂交子代 微卫星 线粒体DNA 鉴定
下载PDF
达氏鳇、施氏鲟及其杂交种(施氏鲟♂×达氏鳇♀)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颖 刘晓勇 +1 位作者 曲秋芝 孙大江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7-32,共6页
采用形态学和多变量形态度量方法,对养殖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杂交种(大杂交)(达氏鳇(♀)×施氏鲟(♂))的形态差异和判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养殖施氏鲟、达氏鳇及大杂交头部形态差异明显... 采用形态学和多变量形态度量方法,对养殖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杂交种(大杂交)(达氏鳇(♀)×施氏鲟(♂))的形态差异和判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养殖施氏鲟、达氏鳇及大杂交头部形态差异明显,口唇形状、吻须形状及长度、鳃盖膜形态差异显著。在7项可数性状中,大杂交胸鳍、侧骨板、腹骨板和鳃耙数偏母本性状(HI>55),臀鳍条数明显地偏父本性状(HI<55),背骨板数偏离双亲性状,背鳍条数为中间性状。可数性状的平均杂交指数为74.97,总体上偏向于母本。可数性状中鳃耙数可作为判断三者所属的指标;(2)单因子方差分析显示,大杂交与施氏鲟有5个比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达氏鳇有4个比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3)聚类分析表明,大杂交与达氏鳇在外观形态上更为近似,二者聚在一枝,然后与施氏鲟聚集;(4)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41.429%、37.809%、7.869%和5.790%,累积贡献率为92.896%,主成分分散图表明大杂交在形态差异上独立于施氏鲟和达氏鳇;(5)采用逐步判别分析获得5个比例性状构建了区分上述三个种的判别函数,判别函数预测分类总体准确率达96.67%,其中对大杂交的判断准确率达100%。研究认为,杂交鲟在形态上较接近于其母本达氏鳇,但可以通过形态判别分析将大杂交与母本达氏鳇和父本施氏鲟进行区分判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氏鳇(huso dauricus) 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大杂交 形态差异 判别分析
下载PDF
饥饿和不同饵料对杂交鲟(达氏鳇(♀)×施氏鲟(♂))仔稚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宋聃 张颖 +3 位作者 麦丽坎 刘晓勇 曲秋芝 孙大江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6-81,共6页
研究了饥饿、投喂水丝蚓和人工饲料对杂交鲟(达氏鳇(♀)&#215;施氏鲟(♂))( Huso dauricus (♀)&#215;Acipens-er schrenckii (♂))仔稚鱼生长、存活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饥饿和投喂不同饵料对杂交鲟仔稚鱼的... 研究了饥饿、投喂水丝蚓和人工饲料对杂交鲟(达氏鳇(♀)&#215;施氏鲟(♂))( Huso dauricus (♀)&#215;Acipens-er schrenckii (♂))仔稚鱼生长、存活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饥饿和投喂不同饵料对杂交鲟仔稚鱼的生长、存活、肥满度和消化酶活性影响显著。饥饿条件下,5d后杂交鲟幼鱼生长基本停滞,10d后负生长,与投喂饵料组的生长性能差异显著。消化酶活性方面,0~10 d,饥饿组的胃蛋白酶活性一直低于投喂饵料组,至20 d饥饿组的胃蛋白酶显著高于其它组;各处理组的脂肪酶活性变化规律各不相同,但是饥饿组的脂肪酶活性低于其他两组;各处理的杂交鲟幼鱼淀粉酶活性虽然有起伏波动,但是15 d后饥饿组快速升高并显著高于其他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huso dauricus (♀) ×acipenser schrenckii (♂)) 生长 消化酶活性
下载PDF
杂交鲟源恶臭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杨圆圆 杨移斌 +4 位作者 曹海鹏 方伟 林汉群 杨先乐 艾晓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978-1985,共8页
对患肠炎病杂交鲟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为杂交鲟肠炎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从患病杂交鲟肝、肾、脾及肠道中分离纯化病原菌,经理化特性测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开展人工感染试验,并利用K-B法进行药敏特性分析。结果显... 对患肠炎病杂交鲟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为杂交鲟肠炎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从患病杂交鲟肝、肾、脾及肠道中分离纯化病原菌,经理化特性测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开展人工感染试验,并利用K-B法进行药敏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到的XY4菌株是本次引发杂交鲟病害的致病菌,其对杂交鲟的LD_(50)为1.30×10~6cfu·g^(-1)。XY4菌株理化特性与恶臭假单胞菌一致,16S rRNA序列与恶臭假单胞菌同源性为100%,综合判定XY4菌株为恶臭假单胞菌。XY4菌株对头孢拉定、氟苯尼考及多西环素等9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养殖时可选用对恶臭假单胞菌敏感药物进行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臭假单胞菌 杂交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 分离鉴定 药敏特性
下载PDF
五种鲟鱼线粒体控制区异质性和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巍 朱华 +2 位作者 胡红霞 田照辉 董颖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87-496,共10页
利用保守引物得到5种鲟鱼的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D-loop)全长,长度在795~813bp。序列中包括了CBS(conserved sequence block)和TAS(term ination-associated sequence)区域。利用最大似然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 利用保守引物得到5种鲟鱼的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D-loop)全长,长度在795~813bp。序列中包括了CBS(conserved sequence block)和TAS(term ination-associated sequence)区域。利用最大似然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发育树分成两枝,呈现明显的生物地理分布。分析表明,现有的鳇属鱼类不是单系群起源。5种鲟鱼D-loop序列都存在长度和数目不等串联重复序列,长度在78~82bp之间,重复序列拷贝数在4~6次不等,因此造成了mtDNA广泛的异质性现象。不同种类的重复序列单元十分相似,达氏鳇和史氏鲟重复序列单元相似度为82.93%,西伯利亚鲟和俄罗斯鲟重复序列单元相似度为90.59%。在串联重复序列后是一段不完全重复序列。通过与已有同种的重复序列比对发现不同鲟鱼重复序列相同,不同地理区域相同物种的重复序列可能发生过分子内重组。这些表明重复序列在鲟鱼进化上具有相关意义,推测重复序列可能产生在种分化前,重组发生在种分化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控制区 西伯利亚鲟 史氏鲟 小体鲟 达氏鳇 俄罗斯鲟 重复序列 异质性
下载PDF
氟苯尼考在鲟鱼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潘红艳 郭娇娇 +2 位作者 杨虎 宫智勇 李谷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73-377,共5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组织中药物含量,研究水温在(20±1)℃时,杂交鲟经口一次性给予10 mg/kg氟苯尼考后在血液、肌肉、肝脏中的代谢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经口给药后在鲟鱼血液中的代谢属于一级吸收一室模型,在肌肉和肝脏中...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组织中药物含量,研究水温在(20±1)℃时,杂交鲟经口一次性给予10 mg/kg氟苯尼考后在血液、肌肉、肝脏中的代谢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经口给药后在鲟鱼血液中的代谢属于一级吸收一室模型,在肌肉和肝脏中属于一级吸收二室模型,且分布广泛,代谢迅速。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血液、肌肉、肝脏中的达峰质量浓度和达峰时间分别为6.43、5.81、6.062μg/ml和9.84、8.88、0.51 h;吸收半衰期分别为4.29、4.61、0.27 h;消除半衰期分别为9.45、21.69、11.04 h;药时曲线面积分别为169.02、227.41、50.56 mg/(L.h);表观分布容积分别为0.81、1.07、0.80 L/kg;清除率分别为0.059、0.051、0.2 L/kg。方法回收率≥90%,线性相关系数r2=0.99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苯尼考 药物代谢动力学 杂交鲟
下载PDF
中华鲟、史氏鲟及达氏鳇血清免疫球蛋白的纯化及部分特性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红柏 张颖 +2 位作者 杨雨辉 叶继丹 孙大江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1-537,共7页
采用饱和硫酸氨分步沉淀和Sephadex G-200凝胶层析的方法,首次分别纯化制备了健康非免疫状态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采用饱和硫酸氨分步沉淀和Sephadex G-200凝胶层析的方法,首次分别纯化制备了健康非免疫状态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琼扩实验等方法对其Ig及Ig亚单位的分子量和部分特性进行了分析。PAGE及SDS-PAGE的结果显示:史氏鲟,中华鲟和达氏鳇IgM的相对分子量分别为867kD,896kD和924kD;3种鲟鱼Ig的重链分子量均为88kD,都具有29kD的轻链,其中达氏鳇还另有一分子量约为26kD的轻链蛋白。分子量的测定及计算结果显示鲟鱼的Ig为四聚体。Western blotting的检测结果表明,3种鲟鱼Ig的重链与其Ig具有同样的抗原性,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可被兔抗鲟Ig多克隆抗体所识别,而轻链的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则呈阴性。免疫沉淀反应的结果显示,3种鲟鱼的血清及其Ig与相互之间的兔抗Ig血清有免疫沉淀反应,但与兔抗鲤Ig血清无免疫沉淀反应,这表明3种鲟科鱼类的Ig在结构和序列上是较为相似的,而与鲤鱼等高等硬骨鱼类的Ig存在较大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氏鲟 达氏鳇 中华鲟 免疫球蛋白
下载PDF
温度对达氏鳇、施氏鲟及其正反杂交种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宋聃 张颖 +3 位作者 吴文化 刘晓勇 曲秋芝 孙大江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14,共7页
将体质量(24.55±1.04)g的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正反杂交种幼鱼放养在循环水系统中,水温控制在15、18、21、24、27℃和30℃下,常规饲养60d,比较其生长、存活、变异系数和肥满度,以探讨4种鲟鱼幼鱼的最适生长温度。试验结果表明,4种鲟... 将体质量(24.55±1.04)g的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正反杂交种幼鱼放养在循环水系统中,水温控制在15、18、21、24、27℃和30℃下,常规饲养60d,比较其生长、存活、变异系数和肥满度,以探讨4种鲟鱼幼鱼的最适生长温度。试验结果表明,4种鲟鱼在21~24℃时,生长性能、存活率和肥满度较高;然而,高温和低温对4种鲟鱼的生长、存活和肥满度都产生负影响。在最适温度下,4种鲟鱼体质量增加速度由高至低为达氏鳇>施氏鲟(♀)×达氏鳇(♂)>达氏鳇(♀)×施氏鲟(♂)>施氏鲟。以特定生长率为指标,估算出4种鲟鱼的最适生长水温区间分别为18.67~28.00℃、21.51~31.32℃、21.21~29.64℃和17.81~27.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 达氏鳇 杂交种 温度 生长
下载PDF
放养密度对大杂交鲟生长性能的影响及生理应答机制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墨 李吉方 +5 位作者 温海深 步艳 倪蒙 任远源 来长青 刘传忠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35-41,共7页
为探讨放养密度对鱼类生长及生理应答机制的影响规律和作用,作者以大规格大杂交鲟(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平均初始体质量约为243 g/尾,放养密度分别为6(SD1组)、9(SD2组)、12(... 为探讨放养密度对鱼类生长及生理应答机制的影响规律和作用,作者以大规格大杂交鲟(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平均初始体质量约为243 g/尾,放养密度分别为6(SD1组)、9(SD2组)、12(SD3组)、15 kg/m3(SD4组)条件下,不同放养密度处理70 d后的实验鱼生长性能变化及生理应答机制。结果显示,放养密度对大杂交鲟肥满度影响不显著,SD2组鱼类具有最大的特定生长率和生长效率,随着放养密度增加,日增质量显著降低(P<0.05),特定生长率和生长效率下降。测定了血液甲状腺素(T4)、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皮质醇水平变化,发现放养密度能引起大杂交鲟3个血液生理指标发生显著改变;随着养殖时间推移,T3和皮质醇浓度显著升高,T4浓度显著下降(P<0.05)。这些结果说明神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引起大杂交鲟血液生理指标变化,进而影响实验鱼生长性能。因此,在该养殖条件下推荐的养殖密度为9 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杂交鲟(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拥挤胁迫 特定生长率 肥满度 甲状腺激素 皮质醇
下载PDF
应用微卫星标记鉴别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杂交子代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洋 鲁翠云 +4 位作者 李超 程磊 吴文化 赵元凤 孙效文 《水产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18-23,共6页
用32个微卫星标记分析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杂交子代H.dauricus(♀)×A.schrenckii(♂)的遗传差异。其中,28个标记在三个群体中均能得到稳定的扩增产物,1个标记只在施氏鲟中得到扩增产物。利用这些... 用32个微卫星标记分析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杂交子代H.dauricus(♀)×A.schrenckii(♂)的遗传差异。其中,28个标记在三个群体中均能得到稳定的扩增产物,1个标记只在施氏鲟中得到扩增产物。利用这些微卫星标记对三个群体进行分析,发现有5个特异性标记能够有效鉴别出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杂交子代。其中,HLJSX350在施氏鲟扩增出227bp的条带,在达氏鳇扩增出209bp的条带,而其杂交种质扩增出209bp和227bp的杂合条带,扩增出的特异条带能够有效鉴别3个种质;HLJSX226、HLJSX329、HLJSX332和HLJSX351 4个标记在施氏鲟和达氏鳇及其杂交子代扩增出差异显著的条带。本研究鉴别的微卫星标记可用于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杂交种的区分,为2种鲟、鳇的种质保护提供了遗传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 达氏鳇 杂交 微卫星
下载PDF
水流对杂交鲟幼鱼游泳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8
16
作者 李丹 林小涛 +2 位作者 李想 宋波澜 陈国柱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6-51,共6页
在26℃水温下,使用特制的鱼类游泳行为测定装置研究了杂交鲟(Huso duricusGeorgi♂×Acipenser schrenc-kiBrandt♀)幼鱼在0 m/s、0.1 m/s、0.3 m/s、0.5 m/s 4种流速条件下的游泳行为。结果显示:杂交鲟幼鱼随着流速的增加趋流率增... 在26℃水温下,使用特制的鱼类游泳行为测定装置研究了杂交鲟(Huso duricusGeorgi♂×Acipenser schrenc-kiBrandt♀)幼鱼在0 m/s、0.1 m/s、0.3 m/s、0.5 m/s 4种流速条件下的游泳行为。结果显示:杂交鲟幼鱼随着流速的增加趋流率增大,且在90min内趋流率达到100%所需的时间明显缩短。实过过程中0.3 m/s和0.5 m/s两组摆尾频率都高于0.1 m/s和静水组,但在各个时段内,摆尾频率与趋流率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杂交鲟幼鱼的游泳状态明显受到所处流速的影响:0.1 m/s流速下以逆流前进为主,约占时间比例56.3%;0.3 m/s流速下以逆流静止为主,约占时间比例58.1%;0.5 m/s流速下以逆流后退为主,约占时间比例80.7%。在逆流前进和逆流静止两种游泳状态下,杂交鲟幼鱼的游泳速度和摆尾频率呈线性相关。但在逆流后退和顺流而下两种状态下,两者之间却没有显著的相关,且此两种状态下其游泳速度和摆尾频率随流速增加的变化趋势也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husoduricus Georgi♂×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 流速 趋流率 摆尾频率 游泳状态
下载PDF
养殖条件下施氏鲟(♂)×达氏鳇(♀)杂交后代的生长特性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颖 刘晓勇 +1 位作者 曲秋芝 孙大江 《水产学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8,共8页
2008年~2011年研究了人工养殖条件下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杂交后代(俗称大杂交)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1~7龄大杂交体长、体重相对增长率及生长指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呈"异速生长... 2008年~2011年研究了人工养殖条件下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杂交后代(俗称大杂交)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1~7龄大杂交体长、体重相对增长率及生长指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呈"异速生长-等速生长-异速生长"的变化趋势。不同年龄大杂交的体长与体重均呈幂指数关系,R2值变幅为0.95~0.99。其中,1~3龄大杂交a值>3,呈强异速生长。此后随年龄的增加,异速生长减弱,发育趋向均匀。5龄时a值为2.94接近3,7龄a值为2.63<3。大杂交肥满度随年龄增加而增大,其与体重的相关性(R2=0.94)高于与体长的相关性。采用7种生长方程对不同年龄大杂交的体长生长和体重生长进行拟合,其中Gompertz、Quadratic、VBGF和Cubic 4种生长方程式对大杂交体长生长的拟合效果较好,除Cubic生长方程外,其它6种生长方程对其体重生长的拟合度均较低。7种生长模型中,均以Cubic生长方程对大杂交的体长生长和体重生长的拟合R2值最大,RSS值最小,说明Cubic生长方程对不同年龄大杂交的生长具有最好的拟合效果,拐点体重、体长和年龄分别为28.53kg、82.11cm和4.22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达氏鳇(♀)杂交后代 人工养殖 生长特性
下载PDF
达氏鳇人工繁殖及其与史氏鲟杂交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潘伟志 尹家胜 +1 位作者 赵春刚 叶国富 《水产学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3-6,共4页
对达氏鳇繁殖生物学作了分析 ,认为卵巢重量随体重的增大而增大。成熟卵子呈黑色 ,卵外膜色泽光亮 ,而未成熟卵子为灰黑斑色 ,卵外膜色泽暗淡。其怀卵量明显小于史氏鲟 ,而卵粒重却大于史氏鲟。人工催情利用抗低温催情剂类固醇激素 17... 对达氏鳇繁殖生物学作了分析 ,认为卵巢重量随体重的增大而增大。成熟卵子呈黑色 ,卵外膜色泽光亮 ,而未成熟卵子为灰黑斑色 ,卵外膜色泽暗淡。其怀卵量明显小于史氏鲟 ,而卵粒重却大于史氏鲟。人工催情利用抗低温催情剂类固醇激素 17α -羟基 - 2 0 β双羟孕酮诱导达氏鳇排卵 ,排精 ,并与史氏鲟进行了正反杂交 ,获得产卵率 75%和杂交受精率 7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氏蝗 人工繁殖 史氏鲟 杂交
下载PDF
达氏鳇、施氏鲟及其杂交子代胚胎发育期的抗氧化酶活性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颖 徐伟 +4 位作者 孙大江 王斌 许式见 张镜群 胡朝 《水产学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19-23,共5页
利用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测定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及其正反杂交子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出苗率与胚胎发育期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分析胚胎发育与抗氧化酶含量的关系。... 利用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测定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及其正反杂交子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出苗率与胚胎发育期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分析胚胎发育与抗氧化酶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达氏鳇与施氏鲟为杂交亲和,可获得正常发育的正反交后代,不影响受精率、孵化率及出苗率。不同胚胎发育期鲟的4种主导抗氧化酶类型及变化规律各不相同。在特定发育时期,达氏鳇(♀)与施氏鲟(♂)正交子代(大杂交鲟)的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接近或高于两亲本中较高的一方;而达氏鳇(♂)与施氏鲟(♀)反交子代(小杂交鲟)介于两亲本之间,特别是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活性和MDA含量显著低于其父母本。施氏鲟胚胎心脏搏动期SOD的活性最高,达氏鳇胚胎在卵黄栓期SOD的活性最高,而杂交子代的SOD活性均在囊胚期达最大值。综上所述,4种鲟胚胎发育时期内源性抗氧化酶活性的表达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释物种间表型性状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 达氏鳇 杂交子代 胚胎发育 抗氧化酶
下载PDF
史氏鲟♀×达氏鳇♂卵裂间隔τ0与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涛 章龙珍 +5 位作者 庄平 刘鉴毅 赵峰 高露姣 冯广朋 黄晓荣 《海洋渔业》 CSCD 2008年第4期303-307,共5页
卵裂间隔(τ0)是与温度相关的参数,为早期胚胎发育时期第一次卵裂持续的时间,或连续两次细胞分裂的时间间隔,被广泛用于鱼卵染色体操作中最佳诱导时间的确定上。本文研究了史氏鲟♀×达氏鳇♂受精卵在14~22℃下卵裂间隔τ0与温度... 卵裂间隔(τ0)是与温度相关的参数,为早期胚胎发育时期第一次卵裂持续的时间,或连续两次细胞分裂的时间间隔,被广泛用于鱼卵染色体操作中最佳诱导时间的确定上。本文研究了史氏鲟♀×达氏鳇♂受精卵在14~22℃下卵裂间隔τ0与温度的关系,τ0为第一次卵裂(τⅠ)与第二次卵裂(τⅡ)间的时间间隔(τⅡ-τⅠ)。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史氏鲟♀×达氏鳇♂受精卵τ0随着温度(T)的上升而减小,在14℃下τ0为85.0±1.3 min,22℃下τ0为45.8±2.2 min,两者之间符合线性回归关系:τ0=154.54-4.95T(R2=0.999 0)。22℃为史氏鲟♀×达氏鳇♂胚胎发育的温度上限,超过此温度,正常卵裂的胚胎比例将显著下降(<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氏鲟♀×达氏鳇♂ 卵裂间隔 温度 胚胎发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