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蝗总科Acridoidea区系组成及其区域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鸿昌 马耀 +2 位作者 张卓然 潘秀文 马爱实 《Entomotaxonomia》 CSCD 1990年第3期171-193,共23页
作者1983~1989连续七年,对内蒙古高原本部、边缘山地、外沿平原和高原的不同类型草原植被进行考察并广泛采集昆虫标本;其中,获蝗总科标本计34613号,经鉴定有5科13亚科40属95种(包括亚种)。文中分析了各蝗种的区系地理成分、种属分配,... 作者1983~1989连续七年,对内蒙古高原本部、边缘山地、外沿平原和高原的不同类型草原植被进行考察并广泛采集昆虫标本;其中,获蝗总科标本计34613号,经鉴定有5科13亚科40属95种(包括亚种)。文中分析了各蝗种的区系地理成分、种属分配,讨论了三大不同地形区域及其所属13个不同自然地区的蝗虫区系组成及其区域分布特性。提出了“阿拉善蒙古种”应被视为是一个独立的区系地理成分,以及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森林及森林草原地区和西部的阿拉善荒漠地区应被视为是两个各具湿冷或干热——截然不同生态地理特征的蝗虫区系起源地。最后作者对内蒙古蝗总科区系的地史演化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蝗总科 区系组成 区域分布 内蒙古
下载PDF
内蒙古蝗总科Acridoidea昆虫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贾凤龙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3期72-83,共12页
本文报道了内蒙古蝗虫51属、134种,隶属7个科.将内蒙古划分为3个蝗虫分布区——森林草原区、干湿草原区和荒漠草原区,并对各分布区的蝗虫种类特点及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讨论,从而得出了森林草原区蝗虫应起源于欧洲—西伯利亚区系... 本文报道了内蒙古蝗虫51属、134种,隶属7个科.将内蒙古划分为3个蝗虫分布区——森林草原区、干湿草原区和荒漠草原区,并对各分布区的蝗虫种类特点及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讨论,从而得出了森林草原区蝗虫应起源于欧洲—西伯利亚区系,荒漠草原区蝗虫应起源于中亚细亚区系、干湿草原区蝗虫应属欧洲—西伯利亚区系、中亚细亚区系以及中国—喜马拉雅区系的过渡之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蝗虫 区系 蝗总科 癞蝗科
下载PDF
新疆天山草地蝗总科Acridoidea昆虫研究(Ⅰ):种类及其分布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文利 《草食家畜》 2012年第2期27-30,共4页
新疆天山草地现记录有蝗总科昆虫153种,隶属8科59属。自北向南可将天山分为北部天山与南部天山。由于南北天山植被、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导致蝗总科昆虫在南北天山的分布出现明显差异。北部天山分布的蝗虫为135种,南部天山分布的蝗... 新疆天山草地现记录有蝗总科昆虫153种,隶属8科59属。自北向南可将天山分为北部天山与南部天山。由于南北天山植被、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导致蝗总科昆虫在南北天山的分布出现明显差异。北部天山分布的蝗虫为135种,南部天山分布的蝗虫为53种。只分布于北部天山的蝗虫为98种,而只分布于南部天山的蝗虫为16种,南北天山共有种类仅为37种。北部天山的蝗虫种类显著多于南部天山。各自然地带蝗虫种类最多的伊犁谷地温带荒漠草原自然地带,比种类数最低的为巴音布鲁克寒温带草原-草甸自然地带蝗虫种类明显丰富,由此反映出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蝗虫种类数明显降低。伊犁谷地自然区(41属88种)与柯坪哈尔峻盆地自然区(3属6种)为天山北部、南部代表性的自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草地 蝗虫 分布
下载PDF
阜阳市郊蝗总科昆虫(Acridoidea)初步研究
4
作者 崔亚东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年第2期16-18,共3页
本文首次系统报道阜阳市郊蝗总科昆虫计23种,分属于6科。
关键词 阜阳市郊 蝗总科 调查 安徽
下载PDF
One new genus and three new species of wingless grasshoppers from Xizang,China(Orthoptera:Acridoidea) 被引量:2
5
作者 Zhe-Min Zheng Li-Liang Lin +1 位作者 Hong-Li Zhang Hui-Hua Zeng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3-268,共6页
One new genus and three new species of wingless grasshoppers,i.e.Pseudozubovskia gen.nov.,Pseudozubovskia xizangensis sp.nov.,Eokingdonella gongbugyanda sp.nov.,Dysanema magna sp.nov.are described.The type specimens a... One new genus and three new species of wingless grasshoppers,i.e.Pseudozubovskia gen.nov.,Pseudozubovskia xizangensis sp.nov.,Eokingdonella gongbugyanda sp.nov.,Dysanema magna sp.nov.are described.The type specimens are deposited in the Institute of Zoology,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蝗虫 新属 新种 蝗总科 直翅目 陕西师范大学 西藏 中国
原文传递
Molecular phylogeny of Pamphagidae (Acridoidea, Orthoptera) from China based on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II sequences 被引量:1
6
作者 Dao-Chuan Zhang Hong-Yan Han +3 位作者 Hong Yin Xin-Jiang Li Zhan Yin Xiang-Chu Yin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期234-244,共11页
Pamphagidae 的种系发生的关系用细胞色素 oxidase 子单元 II (COII ) mtDNA 序列(684 bp ) 被检验。从 20 个类的 Acridoidea 的 27 种被定序获得 mtDNA 数据,与从 GenBank 核苷酸数据库的四种一起。这研究的目的在 Pamphagidae 以内... Pamphagidae 的种系发生的关系用细胞色素 oxidase 子单元 II (COII ) mtDNA 序列(684 bp ) 被检验。从 20 个类的 Acridoidea 的 27 种被定序获得 mtDNA 数据,与从 GenBank 核苷酸数据库的四种一起。这研究的目的在 Pamphagidae 以内在亚科之中正在分析种系发生的关系并且在 Acridoidea 总科以内解释这个家庭的种系发生的位置。种系发生的树被重建使用加入邻居(NJ ) ,最大的吝啬(MP ) 和贝叶斯的推理(双性人) 方法。684 bp 分析了包括的碎片 126 吝啬增进知识的地点。在在亚科之间的亚科,和 8.8%12.3% 以内定序在类之间的分叉的 1.0%11.1% 。氨基酸顺序分叉 06.1% 在在在亚科之间的亚科,和 0.4%7.5% 以内的类之间。我们揭示的种系发生的树 monophyly 在这个家庭以内 Pamphagidae 和三个不同学生组织。而且,支持的几口井和稳定的 clades 在 Pamphagidae 被发现。全球聚类结果类似于通过古典词法分类获得了那:Prionotropisinae, Thrinchinae 和 Pamphaginae 是 monophyletic 组。然而,当前的类 Filchnerella (Prionotropisinae ) 不是一个 monophyletic 组,类 Asiotmethis (Prionotropisinae ) 是类 Thrinchus (Thrinchinae ) 的一个姐妹组。进一步分子、词法的研究被要求澄清类 Filchnerella 和 Asiotmethis 的种系发生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氧化酶 线粒体DNA 分子系统发育 DNA序列 蝗总科 GENBANK 中国 系统发育地位
原文传递
A new species and a new combination of Arcypteridae from China (Orthoptera: Acridoidea)
7
作者 Xiang-Chu Yin Bao-Hua Ye Zhan Yin 《Zoological Systematic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79-582,共4页
A new species, Chorthippus(Altichorthippus) qixingtaiensis sp. nov. from China i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e new species is similar to C.(A.) changtunensis Yin, 1984, but different by: prozona longer than metazoan, ... A new species, Chorthippus(Altichorthippus) qixingtaiensis sp. nov. from China i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e new species is similar to C.(A.) changtunensis Yin, 1984, but different by: prozona longer than metazoan, maximum width of medial area of tegmen about 2 times as maximum width of cubital area in male, base of hind femur without dark sloping stripe on inner side and length of interspace of mesosterum shorter than minimum width in female. A new combination Magaulacobothrus tianshanensis(Zheng, Ma & Ren, 2009) comb. nov. is reported. The type specimens are deposited in the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Shandong,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蝗总科 直翅目 新组合 山东农业大学 物种 后生动物 最小宽度
原文传递
A new subfamily of the grasshopper (Orthoptera: Acridoidea: Gomphoceridae)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of China
8
作者 Dao-Chuan Zhang Yu-Long Zhang Xiang-Chu Yin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6期699-702,共4页
这份报纸报导一个新亚科,一个新类和新种,也就是说 Pacrinae subfam。nov, Pacris 情报。nov 和 Pacris xizangensis sp。在 Gomphoceridae 的 nov。新亚科与 Gomphoceridae 的 Orinhippinae 有关,它由翅膀和鼓膜不同于后者不在。... 这份报纸报导一个新亚科,一个新类和新种,也就是说 Pacrinae subfam。nov, Pacris 情报。nov 和 Pacris xizangensis sp。在 Gomphoceridae 的 nov。新亚科与 Gomphoceridae 的 Orinhippinae 有关,它由翅膀和鼓膜不同于后者不在。新类类似于 Orinhippus Uvarov, 1921 但是不同于后者在里面:(i) foveolae 不在;(ii ) tegmina 不在;(iii ) 鼓膜不在;(iv ) pronotum 与的后部的边缘在中间切入。类型标本在 Hebei 大学的博物馆被扔, Baoding,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亚科 青藏高原 中国 蝗总科 直翅目 蚂蚱 河北大学 前胸背板
原文传递
Phylogenetic analyses of some genera in Oedipodidae (Orthoptera: Acridoidea) based on 16S mitochondrial partial gene sequences
9
作者 Xiang-Chu Yin Xin-Jiang Li +4 位作者 Wen-Qiang Wang Hong Yin Cheng-Quan Cao Bao-Hua Ye Zhan Yin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71-476,共6页
把 29 个类的部分基因序列基于 16S mitochondrial,从从 Tanaoceridae, Pyrgomorphidae 和 Tetrigidae 的 Oedipodidae 和一各个包含 26 (作为外集团) ,相当或相同的事物我们序列被比较,种系发生的分析被执行。一棵种系发生的树被... 把 29 个类的部分基因序列基于 16S mitochondrial,从从 Tanaoceridae, Pyrgomorphidae 和 Tetrigidae 的 Oedipodidae 和一各个包含 26 (作为外集团) ,相当或相同的事物我们序列被比较,种系发生的分析被执行。一棵种系发生的树被推断由加入邻居(NJ ) 。比较的序列的结果显示出那:总共 Oedipodidae 的 574 bp 的(i),代替的核苷酸的数字是 265 bp , T , C , A 和 G 的平均百分比是 38.3 %,11.4%,31.8%和18.5%,分别地并且 A+T (70.1%)的内容比 C+G (29.9%)的显然富有;并且(i i ) 在 Oedipodidae 的类之中的 16S rDNA 序列的平均核苷酸分叉是 9.0% ,在 Acridoidea 的家庭之中是 17.0% ,并且分别地在总科(Tetrigoidea 和 Acridoidea ) 之间是 23.9% 。种系发生的树显示了:(i) Oedipodidae 是一个单音的门的组,它建议这个家庭的分类地位被证实;(i i ) 类 Heteropternis 首先与另外的 Oedipodids 分开了并且在形态学有另一唯一的健全生产的结构,它是亚科 Heteropterninae 的类型类;并且(iii ) 亲戚内部在一样的大陆以内的通用关系比不同大陆,并且在欧亚的类和非洲的类之间,在 Eurasians 和美国人之间是比那靠近的靠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翅目 种系关系 16S rDNA 基因研究
原文传递
蝗总科部分种类16S rDNA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 被引量:31
10
作者 印红 张道川 +3 位作者 毕智丽 印展 刘勇 印象初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766-772,共7页
将自测的我国直翅目蝗总科 8科 8个种和从互联网GenBank中检索到相关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 16SrDNA序列片段进行同源性比较 ,计算核苷酸使用频率 ,并构建分子系统树。在获得的 4 80bp的序列中 ,A +T约占70 7% ,G +C为 2 9 3% ,颠换取代 (... 将自测的我国直翅目蝗总科 8科 8个种和从互联网GenBank中检索到相关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 16SrDNA序列片段进行同源性比较 ,计算核苷酸使用频率 ,并构建分子系统树。在获得的 4 80bp的序列中 ,A +T约占70 7% ,G +C为 2 9 3% ,颠换取代 (transversion)的速率大于或接近转换取代 (transition)的速率 ,其中 188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研究结果表明 :在直翅目蝗总科有差异的 188bp中 ,属内种间的碱基序列差异仅为 1 5 % ,科内属间为 3 5 %~ 3 6 % ,科间差异为 4 8%~ 15 8% ,亚目间差异达到 15 2 %~ 2 5 6 %。分子系统树表明 :科内的属和属内的种均优先聚在一起 ;蝗总科 8科的起源关系为 :锥头蝗科→瘤锥蝗科→癞蝗科→斑翅蝗科→剑角蝗科→网翅蝗科和槌角蝗科→斑腿蝗科 ;锥头蝗科与瘤锥蝗科关系较近 ,是蝗总科内最原始的类群 ;槌角蝗科和网翅蝗科互为姐妹群 ,与最进化的斑腿蝗科关系较近 ;蚤蝼科为独立的一支 ,最先分出 ,似为一个亚目 ,与现用的分类系统有明显差别 ;哈螽科 (螽总科 )和蟋蟀科聚在一起为剑瓣亚目 (Ensifera) ,蚱科和蝗总科的 8科组成短瓣亚目 (Caelifera) ,同现用的分类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蝗总科 16S RDNA 分子系统发育
下载PDF
蝗总科部分种类Cytb基因序列及系统进化研究 被引量:48
11
作者 任竹梅 马恩波 郭亚平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4-321,共8页
蝗总科 8个科 10个种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 (Cytb)基因部分序列被测定分析 ,比较同源性 ,计算核苷酸使用频率并构建NJ分子系统树。在获得的 4 32bp的序列中 ,A +T约占 70 4 % ,其中 177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约占 4 1 0 % ) ,DNA一级... 蝗总科 8个科 10个种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 (Cytb)基因部分序列被测定分析 ,比较同源性 ,计算核苷酸使用频率并构建NJ分子系统树。在获得的 4 32bp的序列中 ,A +T约占 70 4 % ,其中 177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约占 4 1 0 % ) ,DNA一级序列数据显示 ,该 8科蝗虫间DNA序列变异丰富。用日本蚱作外群构建的NJ树表明 :瘤锥蝗科较为原始 ,而癞蝗科与槌角蝗科关系较近 ,为比较进化的类群 ,蝗总科 8科的起源关系为 :瘤锥蝗科→斑翅蝗科和锥头蝗科→斑腿蝗科→剑角蝗科→网翅蝗科→槌角蝗科和癞蝗科 ,上述研究结果与传统形态分类学结论不完全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蝗总科 基因序列 MTDNA CYTB基因 系统进化
下载PDF
蝗总科染色体研究及科级综合比较(直翅目) 被引量:28
12
作者 马恩波 欧晓红 +1 位作者 乔格侠 郑哲民 《Entomotaxonomia》 CSCD 2000年第1期6-10,共5页
对国际范围内蝗总科染色体研究简史及细胞分类学研究概况进行了回顾 ,并对我国蝗总科细胞分类学研究进展作了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 ,本文根据染色体数目、形态、染色体分组型式、性染色体位置、C带结构特征及异染色质总含量值等多方面... 对国际范围内蝗总科染色体研究简史及细胞分类学研究概况进行了回顾 ,并对我国蝗总科细胞分类学研究进展作了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 ,本文根据染色体数目、形态、染色体分组型式、性染色体位置、C带结构特征及异染色质总含量值等多方面特征对蝗总科 8个科细胞分类学相互关系进行了综合比较。结果表明 :癞蝗科染色体特点明显 ,进化位置独特 ;锥头蝗科与瘤锥蝗科相互近缘 ;斑腿蝗科与斑翅蝗科较为相近 ,网翅蝗科与槌角蝗科在染色体多项指标方面具更多相似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翅目 蝗总科 细胞分类学 染色体
下载PDF
基于核内核糖体小亚基序列的蝗总科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英文) 被引量:13
13
作者 印红 李新江 +1 位作者 王文强 印象初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09-814,共6页
用核糖体SSUrDNA全序列对蝗总科 (Acridoidea)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依据测定的 8种蝗虫的SSUrDNA全序列 (平均 184 4bp) ,并从GenBank中选取了 6种内群种类和 2种外群种类的SSUrDNA同源序列 ,进行序列分析。利用Clustal、MEGA和PHYLI... 用核糖体SSUrDNA全序列对蝗总科 (Acridoidea)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依据测定的 8种蝗虫的SSUrDNA全序列 (平均 184 4bp) ,并从GenBank中选取了 6种内群种类和 2种外群种类的SSUrDNA同源序列 ,进行序列分析。利用Clustal、MEGA和PHYLIP软件构建分子系统树 (距离邻接法Neighbor_Joining ,NJ;最小进化法MinimumEvolution)。结果显示 :( 1)蝗总科是一个单系类群 ;( 2 )锥头蝗科 (Chrotogonidae)和瘤锥蝗科 (Pyrgomorphidae)亲缘关系较近 ,为蝗总科最原始的类群 ;( 3)网翅蝗科(Arcypteridae)和槌角蝗科 (Gomphoceridae)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 4)斑翅蝗科 (Oedipodidae)为最进化的类群 ;( 5 )SSUrDNA序列保守性强 ,转换 (transition)取代的速率大于或接近颠换 (transversion)取代的速率 ;( 6 )在系统树中 ,总科首先分离 ,大多数同科不同属的类群以高置信度聚合在一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蝗总科 SSU RDNA 分子系统发育
下载PDF
四种蝗虫雄性鸣声的比较研究(直翅目,蝗总科) 被引量:8
14
作者 芦荣胜 石福明 黄原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39-645,共7页
应用计算机技术分析了肿脉蝗Stauroderusscalarisscalaris (Fischer Waldheim)、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palalis(Zubowsky)、邱氏异爪蝗EuchorthippuscheuiHsia、西伯利亚蝗Aeropussibiricus(Linnaeus)雄性的鸣声特征。这 4种蝗虫雄性... 应用计算机技术分析了肿脉蝗Stauroderusscalarisscalaris (Fischer Waldheim)、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palalis(Zubowsky)、邱氏异爪蝗EuchorthippuscheuiHsia、西伯利亚蝗Aeropussibiricus(Linnaeus)雄性的鸣声特征。这 4种蝗虫雄性鸣声特征差异显著。肿脉蝗雄性鸣声具有脉冲序列的分化 ,每个脉冲序列分为两种不同的脉冲组 ,第 1种脉冲组持续时间约 0 0 81s,有 7个脉冲串组成 ,每个脉冲串有 7个单脉冲构成 ;第 2种脉冲组持续时间不等 ,有 13~ 18个脉冲串组成 ,脉冲串持续时间为 0 0 2 1s,间隔为 0 0 10s。鸣声的主能峰频率约 8 6 2kHz。宽须蚁蝗雄性鸣声的脉冲组持续时间为 0 2 3s,脉冲组间隔为 0 35s,每个脉冲组由 2 8~ 31个单脉冲组成 ,主能峰频率为6 89kHz、 12 75kHz。邱氏异爪蝗雄性鸣声的脉冲组持续时间为 0 2 2s,脉冲组间隔为 0 76s,每个脉冲组由 6~ 7个脉冲串组成 ,每个脉冲串内含有 1~ 5个单脉冲 ,主能峰频率为 9 6 5kHz。西伯利亚蝗的脉冲组持续时间约为0 0 92s,脉冲组间隔为 0 0 8s,每个脉冲组分化为 5~ 6个脉冲串 ;主能峰频率为 7 5 8k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鸣声特征 雄性 蝗总科 间隔 直翅目 蝗虫 分化 持续时间 组成 脉冲
下载PDF
应用长PCR扩增蝗虫线粒体全基因组 被引量:19
15
作者 刘念 胡婧 黄原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1-65,共5页
介绍了用两对长PCR引物扩增蝗虫(Acridoidea)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方法。从NCBI的核酸数据库下载得到36种已测昆虫线粒体全基因组,选取cytochromeb(Cytb)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Ⅱ(COⅡ)、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Ⅰ(COⅠ)基因的... 介绍了用两对长PCR引物扩增蝗虫(Acridoidea)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方法。从NCBI的核酸数据库下载得到36种已测昆虫线粒体全基因组,选取cytochromeb(Cytb)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Ⅱ(COⅡ)、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Ⅰ(COⅠ)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两对引物。其中引物LP03和LP04从COⅠ向Cytb扩增;引物LPCytb和LPCOⅡ从Cytb向COⅡ扩增,两对引物扩增的片段之间有大约1 kb的重叠。应用这两对引物成功扩增出10种蝗虫的线粒体基因组。考虑到在设计引物过程中所选序列在其他昆虫中的保守性,它们应能在大部分昆虫线粒体基因组扩增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PCR 引物 蝗虫 线粒体基因组
下载PDF
云斑车蝗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党江鹏 刘念 +1 位作者 叶伟 黄原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71-680,共10页
采用长距PCR扩增及保守引物步移法并结合克隆测序测定并注释了云斑车蝗Gastrimargus marmoratus(Thunberg)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结果表明:云斑车蝗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为15904bp(GenBank登录号为EU527334),A+T含量略高于非洲飞蝗Locust... 采用长距PCR扩增及保守引物步移法并结合克隆测序测定并注释了云斑车蝗Gastrimargus marmoratus(Thunberg)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结果表明:云斑车蝗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为15904bp(GenBank登录号为EU527334),A+T含量略高于非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为76.04%,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一段1057bp的A+T富集区。蛋白质基因的起始密码子中,除COⅠ和ND5为TTG以外,均为昆虫典型的起始密码子ATN。ND5基因使用了不完全终止密码子T,其余基因均为典型的TAA或TAG。预测了22个tRNA基因的二级结构,发现tRNASer(AGN)缺少DHU臂,tRNASer(UGY)的反密码子环上有9个碱基。预测了云斑车蝗12S和16S rRNA二级结构,分别包括3个结构域30个茎环和6个结构域44个茎环。A+T富集区含有3个串联重复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翅目 蝗总科 云斑车蝗 线粒体基因组 RNA二级结构 重复序列
下载PDF
蝗虫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进展(昆虫纲:直翅目)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新江 张道川 王文强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3期332-336,共5页
对染色体C-带核型分析及其技术和方法在蝗总科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我国已有染色体C-带核型分析的蝗虫种类进行了统计.
关键词 蝗总科 染色体 C-带 核型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不同景观植被地带蝗总科生态区系的区域性分异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鸿昌 郝树广 康乐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1-375,共15页
为了阐明内蒙古地区不同景观植被地带蝗总科生态区系(Acridoidea ecofaunas)的生态地理学特征,本文依据长期野外考察和文献积累数据,分别对寒温型明亮针叶林带(F1)、中温型夏绿阔叶林带(F2)、森林草原带(FS)、典型草原带(TS)、荒漠草原... 为了阐明内蒙古地区不同景观植被地带蝗总科生态区系(Acridoidea ecofaunas)的生态地理学特征,本文依据长期野外考察和文献积累数据,分别对寒温型明亮针叶林带(F1)、中温型夏绿阔叶林带(F2)、森林草原带(FS)、典型草原带(TS)、荒漠草原带(DS)、暖温型草原化荒漠亚带(SD)和典型荒漠亚带(TD)等7个不同类型植被地带(或亚带)内蝗总科区系结构组成、生态生存条件(植被、气候、土壤等)及其区系形成的生态学机理进行了分析,综合比较了各植被地带(或亚带)的蝗虫物种多样性、区系地理成分的区域性分异及其与地带间不同植被的相关性。结论指出,由于多数蝗种具有以禾本科(Gramineae)和菊科(Compositae)植物为主要食料的食性特征,而典型草原带的植被群落恰以"多年生丛生禾草及根茎禾草"为建群优势层片,其形成的丰富食物资源、多样的栖息场所、充足的日光辐射和较长的生长期以及有利于产卵孵化的土壤条件等,为蝗虫提供了最为多样的时间、空间和营养生态位(niches),故蝗虫长期受自然选择的压力,在适应协同进化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它们在典型草原带内具有最高的物种多样性。相比之下,在具有极端生态生存条件的内蒙古东部针叶林带和西部典型荒漠亚带内,分别因其低温高湿和高温低湿的两类不同极端气候特征的生态作用,形成了蝗虫在这两个植被地带内生存分布的生态阻限,故其拥有的物种多样性水平最低,其区系结构的组成种类也截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蝗总科 生态区系 植被地带 区系地理成分 内蒙古
下载PDF
基于18Sr DNA的蝗总科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及分类系统探讨 被引量:26
19
作者 刘殿锋 蒋国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2-241,共10页
将自测的我国直翅目蝗总科7科7种和从GenBank中下载的17种直翅目昆虫的18S rDNA序列片段进行了同源性比较,用似然比检验的方法对序列比对结果进行了碱基替代模型的选择, 以蚱总科的 Paratettix cucullatus 和蜢总科的Stiphra robusta作... 将自测的我国直翅目蝗总科7科7种和从GenBank中下载的17种直翅目昆虫的18S rDNA序列片段进行了同源性比较,用似然比检验的方法对序列比对结果进行了碱基替代模型的选择, 以蚱总科的 Paratettix cucullatus 和蜢总科的Stiphra robusta作外群, 用NJ、MP、ML和贝叶斯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在获得的1 849 bp的序列中, 有205个变异位点, 74个简约信息位点; A、T、C和G的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3.9%、24.3%、23.8%和28.0%, 碱基组成基本上无偏异。分子系统树表明:所研究的内群聚为4支, 锥头蝗科、瘤锥蝗科、斑腿蝗科、网翅蝗科、槌角蝗科和剑角蝗科都不是单系。建议将蝗总科分为4科, 即锥头蝗科、大腹蝗科、癞蝗科和蝗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翅目 蝗总科 18S RDNA 分子系统树 系统发育 分类系统
下载PDF
中国蝗总科昆虫科间系统发育关系支序分析(直翅目:蝗亚目) 被引量:17
20
作者 郑哲民 乔格侠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276-280,共5页
在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了12个特征,利用Hennig86程序包,以支序分析探讨了中国蝗总科昆虫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蝗虫类昆虫稳定的分为两大类,即癞蝗类和蝗类,本文建议蝗虫类昆虫分为两个总科较宜。长腹蝗... 在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了12个特征,利用Hennig86程序包,以支序分析探讨了中国蝗总科昆虫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蝗虫类昆虫稳定的分为两大类,即癞蝗类和蝗类,本文建议蝗虫类昆虫分为两个总科较宜。长腹蝗亚科似归入斑腿蝗亚科更为合理;而皱腹蝗亚科则应提升为独立科。在传统分类系统中,锥头蝗科与瘤锥蝗科为1对姐妹群,而支序分析结果表明瘤锥蝗科与癞蝗科为1对姐妹群,它们的祖先与锥头蝗科有着共同的起源。目前,中国分布的蝗虫类昆虫可分为两总科9个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翅目 蝗亚目 蝗总科 系统发育 支序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