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ariation in the permafrost active layer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1980–2020 被引量:1
1
作者 Jinglong Huang Chaofan Li +2 位作者 Binghao Jia Chujie Gao Ruichao Li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4年第5期34-39,共6页
The active layer,acting as an intermediary of water and heat exchange between permafrost and atmosphere,greatly influences biogeochemical cycles in permafrost areas and is notably sensitive to climate fluctuations.Uti... The active layer,acting as an intermediary of water and heat exchange between permafrost and atmosphere,greatly influences biogeochemical cycles in permafrost areas and is notably sensitive to climate fluctuations.Utilizing the Chinese Meteorological Forcing Dataset to drive the Community Land Model,version 5.0,this study simulate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active layer thickness(ALT)on the Tibetan Plateau(TP)from 1980 to 2020.Results show that the ALT,primarily observed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s of the TP where there are insufficient station observations,exhibits significant interdecadal changes after 2000.The average thickness on the TP decreases from 2.54 m during 1980–1999 to 2.28 m during 2000–2020.This change is mainly observed in the western permafrost region,displaying a sharp regional inconsistency compared to the eastern region.A persistent increasing trend of ALT is found in the eastern permafrost region,rather than an interdecadal change.The aforementioned changes in ALT are closely tied to the variations in the surrounding atmospheric environment,particularly air temperature.Additionally,the area of the active layer on the TP displays a profound interdecadal change around 2000,arising from the permafrost thawing and forming.It consistently decreases before 2000 but barely changes after 2000.The regional variation in the permafrost active layer over the TP revealed in this study indicates a complex response of the contemporary climate under global wa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layer thickness PERMAFROST Tibetan plateau Clima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Simulated response of the active layer thickness of permafrost to climate change
2
作者 Ruichao Li Jinbo Xie +7 位作者 Zhenghui Xie Junqiang Gao Binghao Jia Peihua Qin Longhuan Wang Yan Wang Bin Liu Si Chen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1年第1期40-45,共6页
The active layer thickness(ALT)in permafrost regions,which affects water and energy exchange,is a key variable for assessing hydrological processes,cold-region engineering,and climate change.In this study,the authors ... The active layer thickness(ALT)in permafrost regions,which affects water and energy exchange,is a key variable for assessing hydrological processes,cold-region engineering,and climate change.In this study,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variation trends and relative changes of simulated ALTs using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d Surface Model(CAS-LSM)and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Flexible Global Ocean-Atmosphere-Land System Model,gridpoint version 3(CAS-FGOALS-g3).Firstly,the simulated ALTs produced by CAS-LSM were shown to be reasonable by comparing them with Circumpolar Active Layer Monitoring observations.Then,the authors simulated the ALTs from 1979 to 2014,and their relative changes across the entire Northern Hemisphere from 2015 to 2100.It is shown that the ALTs have an increasing trend.From 1979 to 2014,the average ALTs and their variation trends over all permafrost regions were 1.08 m and 0.33 cm yr-1,respectively.The relative changes of the ALTs ranged from 1%to 58%,and the average relative change was 10.9%.The variation trends of the ALTs we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variation trends of the 2-m air temperature.By 2100,the relative changes of ALTs are predicted to be 10.3%,14.6%,30.1%,and 51%,respectively,under the four considered hypothetical climate scenarios(SSP-2.6,SSP2-4.5,SSP3-7.0,and SSP5-8.5).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climate change has a substantial impact on ALTs,and our results can help in understanding the responses of the ALTs of permafrost due to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layer thickness CAS-LSM Variation trends Relative changes Climate change
下载PDF
Fe/W扩散焊界面原子扩散行为分子动力学模拟
3
作者 宋奎晶 韦勇 +3 位作者 张铭雨 王婷婷 王静雨 钟志宏 《电焊机》 2024年第8期36-43,共8页
为研究扩散焊工艺参数对Fe/W界面原子扩散行为的影响,建立了Fe(100)/W(100)界面结构模型。采用分子动力学(MD)方法模拟了1123~1323 K下Fe/W界面处原子扩散,观察具体扩散情况并计算扩散系数。结果表明:Fe/W界面呈现明显的非对称扩散现象... 为研究扩散焊工艺参数对Fe/W界面原子扩散行为的影响,建立了Fe(100)/W(100)界面结构模型。采用分子动力学(MD)方法模拟了1123~1323 K下Fe/W界面处原子扩散,观察具体扩散情况并计算扩散系数。结果表明:Fe/W界面呈现明显的非对称扩散现象,主要为W原子向Fe原子中扩散,且模拟时间越长该现象越明显。径向分布函数(RDF)说明Fe侧原子整体排列有序度高于W侧。根据原子均方位移(MSD)曲线拟合得出原子扩散系数和扩散激活能,在1123~1323 K温度下,Fe、W原子在Fe/W界面的扩散激活能分别为1.326 eV和0.84156 eV,W原子在Fe晶格中扩散势能低于Fe原子在W晶格中扩散势能,更容易突破能垒发生扩散。扩散温度和压力升高可有效提升界面扩散层厚度。一定程度上提高界面粗糙度有利于界面扩散层厚度增长,但粗糙度过大也会影响界面焊合。扩散系数基础数据可为实际工业生产中低活化钢与面向第一壁材料钨的扩散连接界面组织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焊 扩散连接 扩散激活能 界面粗糙度 原子扩散 扩散势 界面结构 实际工业生产
下载PDF
基于FASnI_(3)的钙钛矿太阳电池仿真研究
4
作者 甘永进 邱贵新 +2 位作者 曾昭祥 李玉霞 覃斌毅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58-2065,共8页
为提高电池的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提出一种结构为FTO/Zn(O_(0.3),S_(0.7))/FASnI_(3)/NiO/Au的无铅钙钛矿太阳电池。该电池以FASnI_(3)为光活性层,Zn(O_(0.3),S_(0.7))和NiO分别为电子传输层和空穴传输层,FTO和Au为接触电极。在太阳电... 为提高电池的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提出一种结构为FTO/Zn(O_(0.3),S_(0.7))/FASnI_(3)/NiO/Au的无铅钙钛矿太阳电池。该电池以FASnI_(3)为光活性层,Zn(O_(0.3),S_(0.7))和NiO分别为电子传输层和空穴传输层,FTO和Au为接触电极。在太阳电池电容模拟器(SCAPS)中构建模型并设置材料参数,通过控制变量法进行参数优化。结果表明,当FASnI_(3)厚度为500 nm时,器件对光子的吸收较充分,输出最高的功率转换效率(PCE);随着FASnI_(3)缺陷态密度的升高,器件内部载流子复合中心增多,提高了载流子复合率,控制FASnI_(3)缺陷态密度不超过10^(14) cm^(-3)可确保电池输出性能较佳;当Zn(O_(0.3),S_(0.7))的厚度和电子亲和势优化为30 nm和3.5 eV时,载流子运输更为有效,电池输出最高的PCE;增大Zn(O_(0.3),S_(0.7))与FASnI_(3)界面缺陷态密度,导致光生载流子在界面更容易被捕获,控制Zn(O_(0.3),S_(0.7))与FASnI_(3)界面缺陷态密度不超过10^(13) cm^(-3)有利于提高电池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太阳电池 FASnI_(3) SCAPS仿真 活性层厚度 光电转换输出
下载PDF
顾及土壤热传导-对流效应的InSAR冻土活动层厚度估计
5
作者 杨沙 王琪洁 +1 位作者 李佳晨 张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568-2581,共14页
冻土活动层厚度(Active Layer Thickness,ALT)的变化是反映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发育情况及其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监测活动层厚度变化对寒区景观稳定发展、碳循环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 冻土活动层厚度(Active Layer Thickness,ALT)的变化是反映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发育情况及其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监测活动层厚度变化对寒区景观稳定发展、碳循环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具有大范围、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等优势,近年来逐渐被用于反演活动层厚度.已有研究中基于InSAR和土壤一维热传导模型的活动层厚度估计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到冻土中土壤水分对流引起的热量传递.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InSAR时序形变及土壤热传导-对流模型的活动层厚度估计方法,利用土壤热传导-对流模型建立InSAR探测的最大融沉形变与最高地温之间的滞后时间与活动层厚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实现了由滞后时间直接推算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冻土活动层厚度.本文以青藏高原五道梁多年冻土区为例,利用116景Sentinel-1影像图作为实验数据,估计了该地区2017—2020年的平均活动层厚度.结果表明,活动层厚度值范围为0~7.0 m,平均活动层厚度为3.06 m,与已有研究中相近时间段相关成果及观测数据结果一致.本文方法兼顾冻土水热过程,证明了土壤热传导-对流模型在冻土活动层厚度反演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可用于青藏高原其他偏远地区的高空间分辨率活动层厚度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 土壤热传导-对流模型 青藏高原 活动层厚度 INSAR
下载PDF
2000~2021年北半球多年冻土区NDVI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6
作者 李羽莹 刘桂民 +5 位作者 吴晓东 王耀新 康国慧 赵俊 董云霞 王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1-333,共13页
气候变暖正在导致北半球多年冻土区的土地覆被类型和植被生物量发生快速变化,而不同冻土类型区和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尚不清楚。基于Slope趋势分析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量化了2000~2021年北半球多年冻土区归一化植被... 气候变暖正在导致北半球多年冻土区的土地覆被类型和植被生物量发生快速变化,而不同冻土类型区和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尚不清楚。基于Slope趋势分析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量化了2000~2021年北半球多年冻土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约21.43%的多年冻土区NDVI值表现出显著增长趋势,其中连续和不连续多年冻土区的NDVI值增长速率是零星多年冻土区的2~3倍。在月尺度上,约33.75%多年冻土区的NDVI值在6月呈显著增长趋势,其中连续多年冻土区和灌丛植被类型区的增长速率最快。气温、降水量和活动层厚度均呈显著上升趋势,积雪覆盖率呈下降趋势。气温升高对俄罗斯等低纬度冻土区的植被生长起到了促进作用;降水在蒙古高原等一些特定干旱区对植被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在俄罗斯中部和加拿大南部存在不利影响;积雪对于俄罗斯南部等积雪覆盖较低地区的植被生长有促进作用,而对于北极等积雪覆盖较高的地区存在不利影响;活动层厚度的增加有助于俄罗斯北部等冻土区的植被加速生长。总之,北半球多年冻土区植被整体呈增长趋势,气温升高仍然是北半球多年冻土区植被生长的主控因素,但不同多年冻土类型区的NDVI值增长有着明显的月份差异,因此在以后植被模型的发展和改进时需要考虑月份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气温 降水 积雪 活动层厚度 时空变化 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多年冻土区
下载PDF
非晶铟镓锌氧化物薄膜晶体管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
7
作者 刘丽 吕腾博 +2 位作者 刘嘉乐 程乾 王小力 《物理与工程》 2024年第3期178-185,共8页
本文介绍了利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氧化硅衬底上制备非晶氧化铟镓锌(a-IGZO)薄膜,对溅射的薄膜进行了不同条件下的特性分析,制备成a-IGZO薄膜晶体管(a-IGZO TFT),并分别研究了溅射气氛、有源层厚度和退火工艺对器件电学性能的影响。实... 本文介绍了利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氧化硅衬底上制备非晶氧化铟镓锌(a-IGZO)薄膜,对溅射的薄膜进行了不同条件下的特性分析,制备成a-IGZO薄膜晶体管(a-IGZO TFT),并分别研究了溅射气氛、有源层厚度和退火工艺对器件电学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当使用50W的溅射功率时,溅射过程中补充氧气,可以填补材料的深能级氧空位缺陷,提高了器件性能。但氧气浓度过大也会造成吸附氧等受主缺陷增多,更易发生载流子的散射,实验中采用氩氧比为Ar∶O2=24∶1.2的条件器件性能较好。其次,当有源层厚度控制在40~50nm时,器件性能较好,且40nm的薄膜性质更佳。最后,高温退火工艺可以改善薄膜的缺陷,消除薄膜内部原有应力。相比氮气退火条件,将薄膜在空气下退火可以实现更好的电学特性,将40nm的薄膜在空气下400℃退火30min,a-IGZO TFT的性能达到最佳,其迁移率为15.43cm^(2)/(V·s),阈值电压为13.09V,电流开关比为7.3×10^(8),为将来制备晶圆级的高迁移a-IGZO TFT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铟镓锌氧化物 薄膜晶体管 磁控溅射 有源层厚度 退火
下载PDF
三江源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变化特征研究
8
作者 徐晓明 吴青柏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5期1579-1593,共15页
作为多年冻土与外界大气间水热交换的主要场所,活动层及其变化特征显著影响着地―气间水热交换、碳循环、地表及地下水文过程、地形地貌、生态系统和寒区工程建筑物安全。本文利用三江源区内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的实测数据,基于修正Stefa... 作为多年冻土与外界大气间水热交换的主要场所,活动层及其变化特征显著影响着地―气间水热交换、碳循环、地表及地下水文过程、地形地貌、生态系统和寒区工程建筑物安全。本文利用三江源区内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的实测数据,基于修正Stefan模型对三江源区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并对可能影响活动层厚度变化的因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981—2018年,活动层厚度增大的速率达7.2 cm·(10a)^(-1)。未来活动层厚度仍呈现增大的趋势,增大最明显的是三江源中部地区。2006—2049年,活动层厚度以4.3 cm·(10a)^(-1)(RCP6.0)到6.8 cm·(10a)^(-1)(RCP8.5)速率增大;2050—2099年,以0.04 cm·(10a)^(-1)(RCP2.6)到5.6 cm·(10a)^(-1)(RCP8.5)速率增大,明显小于前50年的增大速率,活动层厚度增大速率变缓。对活动层厚度变化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影响最大的是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的影响并不明显,而NDVI对活动层厚度有一定的影响。本文的结果将会对三江源区的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和生态安全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青藏高原 多年冻土 气候变化 活动层
下载PDF
Distribution and changes of active layer thickness(ALT) and soil temperature(TTOP) in the sourc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using the GIPL model 被引量:14
9
作者 LUO DongLiang JIN HuiJun +1 位作者 Sergei MARCHENKO Vladimir ROMANOVSKY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8期1834-1845,共12页
Active layer thickness(ALT) is critical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urface energy balance, hydrological cycles, plant growth, and cold region engineering projects in permafrost regions. The temperature at the botto... Active layer thickness(ALT) is critical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urface energy balance, hydrological cycles, plant growth, and cold region engineering projects in permafrost regions. The temperature at the bottom of the active layer, a boundary layer between the equilibrium thermal state(in permafrost below) and transient thermal state(in the atmosphere and surface canopies above),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to reflect the existence and thermal stability of permafrost. In this study, the Geophysical Institute Permafrost Model(GIPL) was used to model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nd changes in ALT and soil temperature in the Sourc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SAYR), where continuous, discontinuous, and sporadic permafrost coexists with seasonally frozen ground. Monthly air temperatures downscaled from the CRU TS3.0 datasets, monthly snow depth derived from the passive microwave remote-sensing data SMMR and SSM/I, and vegetation patterns and soil properties at scale of 1:1000000 were used as input data after modified with GIS techniques. The model validation was carried out carefully with in-situ ALT in the SAYR interpolated from the field-measured soil temperature data. The results of the model indicate that the average ALT in the SAYR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rom 1.8 m in 1980 to 2.4 m in 2006 at an average rate of 2.2 cm yr–1. The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at the bottom of the active layer, or temperature at the top of permafrost(TTOP) rose substantially from –1.1°C in 1980 to –0.6°C in 2006 at an average rate of 0.018°C yr–1. The increasing rate of the ALT and TTOP has accelerated since 2000. Regional warming and degradation of permafrost has also occurred, and the changes in the areal extent of regions with a sub-zero TTOP shrank from 2.4×104 to 2.2×104 km2 at an average rate of 74 km2 yr–1. Changes of ALT and temperature have adversely affected the environmental stability in the SAY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PL model active layer thickness TTOP degradation of permafrost
原文传递
天然状态下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栋梁 金会军 +7 位作者 吴青柏 Olga MAKARIEVA 田世民 康建芳 王金牛 彭小清 Wojciech DOBIŃSKI 陈方方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58-574,共17页
活动层作为多年冻土区水热物理和力学动态最活跃的近地表层,是供给高寒植物生长所需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关键区,是多年冻土与大气圈、土壤圈进行能水和物质交换的主要通道,也是微生物活动最频繁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最关键的冷生土壤层。近... 活动层作为多年冻土区水热物理和力学动态最活跃的近地表层,是供给高寒植物生长所需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关键区,是多年冻土与大气圈、土壤圈进行能水和物质交换的主要通道,也是微生物活动最频繁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最关键的冷生土壤层。近几十年来,在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增强影响下,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ALT)普遍增加,对寒区环境与冻土工程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对影响天然状态下ALT空间分异的宏观地质地理和微观局地因子、ALT的野外测量和模拟计算方法、ALT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进行了回顾,并探讨了ALT变化对高寒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太阳辐射及其重分布和下垫面的复合作用是ALT空间分异的主因,在其他因素和条件一致时,高程多年冻土下界和纬度多年冻土南界附近的ALT较厚;近三十年来ALT积极响应气候变暖,随气温升高而增加,但区域差异明显,中纬高海拔和山地多年冻土区ALT大部分呈显著增加趋势,而高纬富含冰多年冻土区ALT因地下冰融化下沉,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因气候变暖而增加的部分。本文还展望了ALT未来研究方向,认为应聚焦ALT精准模拟制图、ALT变化的自适应机制、ALT变化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和ALT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等四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活动层厚度(alt) 气候变化 空间分异 生态水文效应
下载PDF
Coupling of the Calculated Freezing and Thawing Front Parameterization in the Earth System Model CAS-ESM 被引量:3
11
作者 Ruichao LI Jinbo XIE +5 位作者 Zhenghui XIE Binghao JIA Junqiang GAO Peihua QIN Longhuan WANG Si CHE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9期1671-1688,共18页
The soil freezing and thawing process affects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such as heat conductivity,heat capacity,an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in frozen ground regions,and further affects the processes of soil energy,hydro... The soil freezing and thawing process affects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such as heat conductivity,heat capacity,an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in frozen ground regions,and further affects the processes of soil energy,hydrology,and carbon and nitrogen cycles.In this study,the calculation of freezing and thawing front parameterization was implemented into the earth system mode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S-ESM)and its land component,the Common Land Model(CoLM),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 change of freezing and thawing fronts and their effects.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veloped models could reproduce the soil freezing and thawing process and the dynamic change of freezing and thawing fronts.The regionally averaged value of active layer thickness in the permafrost regions was 1.92 m,and the regionally averaged trend value was 0.35 cm yr–1.The regionally averaged value of maximum freezing depth in the seasonally frozen ground regions was 2.15 m,and the regionally averaged trend value was–0.48 cm yr–1.The active layer thickness increased while the maximum freezing depth decreased year by year.These results contribut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reezing and thawing cycle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ozen ground freezing and thawing fronts maximum freezing depth active layer thickness earth system model CAS-ESM
下载PDF
中国西部土壤冻融起止期和冻结深度及其与气温关系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悦绮 文军 +4 位作者 刘闻慧 陈逸豪 陈亚玲 张强 刘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57-670,共14页
冻土变化对寒区基础建设、水文、生态等都有重要影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探究土壤冻融过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自然地理特征和冻土特性,划分出中国西部地区(以下简称西部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并利用1981年1月至2020年6月ERA-5... 冻土变化对寒区基础建设、水文、生态等都有重要影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探究土壤冻融过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自然地理特征和冻土特性,划分出中国西部地区(以下简称西部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并利用1981年1月至2020年6月ERA-5地表温度、土壤体积水含量和逐月气温数据,分析了近40年中国西部地区土壤冻融状况、活动层厚度和最大冻结深度空间分布,探讨了冻融状态与气温、海拔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冻融起始时间空间分布具有由高海拔地区至低海拔地区冻结推迟、融化提前的特征。高海拔的藏北高原冻结最早,融化最晚,冻结持续时间最久昆仑山脉上零星区域冻结最长可持续300天以上。海拔低且土壤含水量低的西部西北塔里木盆地,冻结最晚,融化最早,融化持续时间最长,塔克拉玛干沙漠区域融化可维持在280天以上。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基本都超过2.0 m,只有喀喇昆仑山脉附近的区域才有较大范围活动层厚度低于2 m的区域,青藏高原的季节性冻土冻结深度最大,厚度可以达到2 m以上,塔里木盆地冻结深度最浅,厚度在0.6 m以内。1981-2020年间,西部地区冻结起始日推迟,融化起始日提前,开始冻结和完全冻结起始时间分别以0.089 d·a^(-1)和0.061 d·a^(-1)的速率上升。开始融化与完全融化起始时间分别以0.102 d·a^(-1)和0.156 d·a^(-1)的速率下降。在冻结趋势上升,融化趋势下降的情形下,完全融化持续时间以0.256 d·a^(-1)的速率增加了12天左右,完全冻结持续时间以0.164 d·a^(-1)的速率缩短约11天,研究期间,完全融化起始时间在1996年发生突变,开始冻结起始时间与完全融化持续时间在1997年发生突变。西部地区冻融起始时间整体变化趋势一致,局部地区略有差异,黄土高原开始冻结与完全冻结持续时间分别以0.166 d·a^(-1)和0.405 d·a^(-1)的速率下降最快。整个研究期间,开始冻结持续时间和完全冻结持续时间分别缩短7天和16天左右。4个区域的完全融化期持续时间趋势都呈上升趋势。但黄土高原完全融化持续时间以0.435 d·a^(-1)的速率快速上升,在1981-2020年间,增加约17天。西部地区冻融起始时间与年平均气温和海拔存在显著相关性,年平均气温与所有冻融时间的相关性均超过0.79,其中完全融化起始时间与年均气温的负相关高达0.963。气温每升高1.0℃,开始冻结起始时间推迟2.03天,完全冻结起始时间推迟2.12天,开始融化起始时间与完全融化起始时间分别提前5.10天和5.17天。海拔每升高1000 m,开始冻结与完全冻结起始日期分别提前6.1天和4.5天,开始融化与完全融化起始日期分别推迟14.4天和19.9天。本文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国西部土壤冻融状况及近年来的变化规律,为中国西部地区寒区生态环境和基础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部 土壤冻融 活动层厚度 冻结最大深度 时空分布
下载PDF
有源层厚度对MGZO光电晶体管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孙玉轩 高晓红 +2 位作者 王森 王晗 张悦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77-83,共7页
室温情况下使用射频磁控溅射设备在100 nm的P型单抛热氧化SiO_(2)上生长镁镓掺杂氧化锌(MGZO)薄膜,并制备成光电晶体管器件.分析MGZO薄膜生长过程中不同有源层厚度对薄膜及器件的影响.使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 室温情况下使用射频磁控溅射设备在100 nm的P型单抛热氧化SiO_(2)上生长镁镓掺杂氧化锌(MGZO)薄膜,并制备成光电晶体管器件.分析MGZO薄膜生长过程中不同有源层厚度对薄膜及器件的影响.使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薄膜厚度、表面形貌分析薄膜质量,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表征样品的可见光透过率分析其光学特性,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MGZO薄膜组分.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有源层厚度的MGZO薄膜在可见光区域的平均透过率均在95%以上.当有源层厚度为40 nm时MGZO器件的电学性能整体达到最佳,迁移率为8.67 cm^(2)·V^(-1)s^(-1),阈值电压为1.0 V,亚阈值摆幅为0.926 V·dec^(-1),开关电流比达到5.28×1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ZO 光电晶体管 磁控溅射 有源层厚度
下载PDF
添加剂和溶剂退火协同优化制备高性能厚膜有机太阳能电池
14
作者 杨航 凡晨岭 +3 位作者 崔乃哲 李肖肖 张雯婧 崔超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0-117,共8页
通过溶剂添加剂1-氯萘(CN)和二硫化碳(CS_2)溶剂退火(SVA)协同优化了基于窄带隙小分子受体的厚膜活性层形貌,揭示了该策略对共混膜形貌的调控机理,研究了其对活性层中的载流子动力学以及器件光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N添加剂可以有效... 通过溶剂添加剂1-氯萘(CN)和二硫化碳(CS_2)溶剂退火(SVA)协同优化了基于窄带隙小分子受体的厚膜活性层形貌,揭示了该策略对共混膜形貌的调控机理,研究了其对活性层中的载流子动力学以及器件光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N添加剂可以有效促进受体材料结晶聚集,CS_2溶剂退火能够进一步提升活性层材料分子堆积的有序性,同时优化给受体材料相分离尺寸,降低共混膜表面的粗糙度,实现了良好的纳米尺寸相分离形貌.基于CN+SVA处理的PM6∶Y6厚膜(300 nm)器件的电荷传输和复合性质得到改善,取得了15.23%的光电转换效率(PCE),显著高于未经处理(PCE=11.75%)和仅用CN处理(PCE=13.48%)的光伏器件.该策略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将基于PTQ10∶m-BTP-PhC6器件的光伏性能从13.22%提升至16.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太阳能电池 厚膜器件 活性层形貌 液体添加剂 溶剂退火
下载PDF
疏勒河上游地区植被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70
15
作者 陈生云 刘文杰 +6 位作者 叶柏生 杨国靖 宜树华 王发刚 秦翔 任贾文 秦大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0-83,共14页
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及其环境因子的关系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而多年冻土退化的生态效应是冰冻圈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本研究以疏勒河上游地区21处试验样地的9种类型植被为对象,初步分析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盖度、生... 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及其环境因子的关系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而多年冻土退化的生态效应是冰冻圈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本研究以疏勒河上游地区21处试验样地的9种类型植被为对象,初步分析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盖度、生物量及其同海拔梯度、土壤理化性质和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盖度、生物量存在显著的"单驼峰型"关系,同海拔梯度关系满足"中度膨胀"理论。另外,0~40 cm深度土壤中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高,速效养分含量适中,而pH值、全钾和全磷低,则使植被群落盖度升高、生物量增加,物种多样性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具有高饲用价值的莎草科类植物增多,杂草类植物减少。定量分析表明,多年冻土退化,活动层厚度增加,土壤pH值升高,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氮含量明显降低,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增加至一定程度后减少;从而导致植物组成由湿生型逐渐向中旱生乃至旱生型转变,植被类型由高寒沼泽草甸演替为高寒草甸、黑土滩及高寒草原,最终成为沙化草地,群落盖度不断降低、生物量不断减少;功能群类型中高饲用价值的莎草科类植物不断减少,而禾本科、豆科及杂草类植物先增加后减少,致使物种多样性同样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勒河上游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土壤理化性质 活动层厚度
下载PDF
呼中自然保护区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的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吕久俊 李秀珍 +3 位作者 胡远满 王宪伟 刘宏娟 邴龙飞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69-1374,共6页
以大兴安岭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对象,调查了该区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厚度,并利用多重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对多年冻土活动层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与多个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土壤含水量、地... 以大兴安岭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对象,调查了该区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厚度,并利用多重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对多年冻土活动层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与多个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土壤含水量、地形条件和不同群落对于活动层厚度具有重要影响,而活动层厚度也会反作用于这些影响因子。其中,土壤表层含水量与活动层厚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地形坡度和活动层厚度呈显著正相关(P=0.006)。几乎每个样带的海拔与活动层厚度都有显著的相关性,但在整个研究区域内海拔与活动层厚度不存在相关性。这说明活动层厚度的变异仅在本研究的样带尺度上具有规律性,而这种规律性在稍大尺度上会消失。对于不同的群落活动层厚度的多重对比分析表明,群落的差异对活动层厚度也有明显的影响,其中狭叶杜香-泥炭藓群落更有利于多年冻土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活动层厚度 土壤表层含水量 坡度 海拔 植物群落
下载PDF
发射层厚度对反射式GaAs光电阴极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邹继军 高频 +1 位作者 杨智 常本康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12-1115,共4页
通过求解扩散方程,推导了含有后界面复合速率的反射式GaAs光电阴极量子效率公式,并利用MBE在GaAs(100)衬底上外延生长了发射层厚度分别为1.6μm、2.0μm和2.6μm,掺杂浓度为1×1019cm-3的三个反射式GaAs阴极样品,进行了激活实验.实... 通过求解扩散方程,推导了含有后界面复合速率的反射式GaAs光电阴极量子效率公式,并利用MBE在GaAs(100)衬底上外延生长了发射层厚度分别为1.6μm、2.0μm和2.6μm,掺杂浓度为1×1019cm-3的三个反射式GaAs阴极样品,进行了激活实验.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发射层厚度的增加,阴极的长波量子效率和灵敏度都有所提高,而这种提高与阴极电子扩散长度的增长有关.同时,理论仿真研究发现,当后界面复合速率小于或等于105cm/s时,阴极发射层有一个最佳厚度,此时阴极灵敏度最高.后界面复合速率对阴极灵敏度在发射层厚度较小时影响较大,而随着厚度的增大阴极灵敏度最终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AS光电阴极 量子效率 积分灵敏度 发射层厚度
下载PDF
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变化预测 被引量:89
18
作者 张中琼 吴青柏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05-511,共7页
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的共同影响下,浅层多年冻土近地表和活动层的热状况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从而对生态环境、水文、工程等产生较大的影响.以A1B,A2,B1气候变化情景模式为基础,运用Stefan公式计算和预测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 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的共同影响下,浅层多年冻土近地表和活动层的热状况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从而对生态环境、水文、工程等产生较大的影响.以A1B,A2,B1气候变化情景模式为基础,运用Stefan公式计算和预测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以羌塘盆地为中心,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向其四周不断增加,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随着气温升高而增加.A1B、A2模式下活动层厚度变化大,相对人类活动强度较小的B1模式活动层厚度变化较小.到2050年时,A1B情景活动层厚度平均约为3.07m,相对于2010年活动层厚度约增加0.3~0.8m;B1情景活动层厚度增加0.2~0.5m;A2情景增加0.2~0.55m.到2099年,A1B情景活动层的平均厚度将约为3.42m;A2情景将可达3.53m;B1情景将可达2.93m.气候变暖将可能加深活动层,百年后将大范围改变多年冻土的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活动层 气候变化 多年冻土
下载PDF
薄有源层非晶硅薄膜晶体管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少强 徐重阳 +4 位作者 邹雪城 赵伯芳 周雪梅 王长安 戴永兵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53-56,共4页
本文研究了薄a-Si:H有源层结构的a-Si:HTFT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当a-Si:H层的厚度小于一个临界值时,a-Si:H厚度的变化对a-Si:HTFT静态特性的影响明显增大.文中详细分析了有源层背面空间电荷层... 本文研究了薄a-Si:H有源层结构的a-Si:HTFT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当a-Si:H层的厚度小于一个临界值时,a-Si:H厚度的变化对a-Si:HTFT静态特性的影响明显增大.文中详细分析了有源层背面空间电荷层对a-Si:HTFT特性的影响,从表面有效空间电荷层的概念出发,从理论上分析了有源层厚度与阈值电压的关系,计算的临界有源层厚度为130nm,这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硅 薄膜晶体管 有源层厚度 空间电行层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坡多年冻土区植物生态特征及其对冻土退化的响应 被引量:8
20
作者 郭金停 韩风林 +3 位作者 胡远满 聂志文 任百慧 布仁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6552-6561,共10页
多年冻土和植被是寒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多年冻土逐渐退化,导致土壤水分以及有机质含量降低,进而对地上植被产生影响。对大兴安岭北坡多年冻土区植物生态特征及其对冻土退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的3... 多年冻土和植被是寒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多年冻土逐渐退化,导致土壤水分以及有机质含量降低,进而对地上植被产生影响。对大兴安岭北坡多年冻土区植物生态特征及其对冻土退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的30个多年冻土区共有85种植物,隶属于29个科,55个属。其中,蕨类植物1种,占种组成的1.2%;裸子植物1种,占种组成的1.2%;被子植物83种,占种组成的97.6%。在4种生活型中,以地面芽植物的种类最多,为51种,占植物种数的60%;地下芽和高位芽植物次之,分别为12和19种,分别占14.1%和22.4%;地上芽植物较少,为3种,占3.5%。在4种水分生态类型中,以中生植物种类最多,为50种,占植物种数的58.8%;湿生植物次之,为26种,占30.6%;沼生植物为7种,占8.2%;旱生植物最少,为2种,占2.4%。冻土活动层厚度50—150cm范围内,植物的科、属、种数最多,其次是大于150cm范围的冻土区,活动层厚度较小(<50cm)时,植物科、属、种数最少。随着活动层厚度的增加,即多年冻土退化,地面芽植物的物种数显著增加(P<0.05),高位芽植物的物种数显著减少(P<0.05),地上芽和地下芽植物的物种数随活动层厚度的变化不显著。随着活动层厚度的增加,沼生植物的物种数显著降低(P<0.05),中生植物的物种数显著增加(P<0.05),湿生和旱生植物的物种数随活动层厚度的变化不显著,群落植物组成从湿生逐渐向中生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多年冻土退化 植被 生态特征 活动层厚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