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MMARY OF CLINICAL STUDY O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PIDURAL ANESTHESIA FOR CHOLECYSTECTOMY
1
作者 秦必光 刘颖涛 +5 位作者 李长根 任亚川 张兰英 艾中立 彭小云 白占勇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2001年第3期41-49,共9页
Objective: TO study clinical effect and anesthetic method of acupuncture anesthesia combined with epidural administration of small dose of anesthetic for cholecystectomy. Methods: A total of 194 cases of cholecystecto... Objective: TO study clinical effect and anesthetic method of acupuncture anesthesia combined with epidural administration of small dose of anesthetic for cholecystectomy. Methods: A total of 194 cases of cholecystectomy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pidural anesthesia group (group A, n = 66), acupoint-ski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epidural anesthesia group (group B, n = 63) and simple epidural anesthesia group (group C, n=65). Observations were conducted using single-bland method. Bilateral Neiguan (PC 6) and Zusanli (ST 36) were punctured and stimulated electrically in group A and only stimulated electrically via cutaneous electrodes in group B. Epidural anesthetic used was 1.5% Lidocaine and the anesthetic level was controlled to reach T4-11 . Results: The class-I (excellent) rates of group A, B and C were 75.76%, 60.32% and 13.85% respectively, show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 A and C and group B and C (P <0.001). The initial dose, doses of every hour and every case of group A and B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group C. The dose of every hour of group C was 36.23% and 3. 75% higher then group A and B respectively (P < 0. 001), suggesting that acupuncture or acupoint-ski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ould strengthen anesthetic effect and reduce the dose of epidural anesthetic. During operation, indexes of the life signs as HR, MAP, RR, TV, MV, SpO2 and ECG kept basically stable and all patients in group A passed surgical operation safely. Conclusion: Acupuncture or acupoint-ski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epidural anesthesia can be used as one of the anesthetic methods for cholecystectom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脑膜 胆囊切除术 针刺疗法 针刺麻醉 镇痛效果
下载PDF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PIDURAL ANESTHESIA ON PLASMA CATECHOLAMINE CONTENT IN CHOLECYSTECTOMY PATIENTS
2
作者 李长根 彭小云 +1 位作者 徐明玉 王忠成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2001年第4期38-42,共5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changes of plasma catecholamine (CA) level in patients experiencing cholecystectomy under acupuncture anesthesia combined with epidural administration of small dose of anesthetics. Methods: 33 ch... Objective: To observe changes of plasma catecholamine (CA) level in patients experiencing cholecystectomy under acupuncture anesthesia combined with epidural administration of small dose of anesthetics. Methods: 33 cholecystectomy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pidural anesthesia (A) group (n=11), acupoint ski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epidural anesthesia (B) group (n=11) and simple epidural anesthesia (C) group (n=11). Acupoints used were bilateral Zusanli (ST 36) and Neiguan (PC 6) and stimulated with parameters of frequency 2/15 Hz, intermittent waves, electric current 2~3 mA for group A and 13mA for group B. Extradural anesthetic administered was 1.5% Lidocaine 5 mL. Venous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one day before, during and 3 days after operation for detecting plasma NE, E and DA contents. Results: ① During operation, plasma NE of group A and B lowered in comparison with pre operation, particularly group A (P<0.01), while in group C, plasma NE level increased slightly; plasma E of group A and B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pre operation (P< 0.01). Plasma DA in the 3 groups all raised during operation. ② Three days after operation, plasma NE, E and DA levels recovered basically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of one day before operation. It indicates that acupuncture or acupoint ski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s capable of regulating sympathetic activity during epidural anesthesia. The anesthetic effect has a closer relation with changes of plasma NE level rather than changes of plasma E or DA levels. Conclusion: Acupuncture or acupoint surfac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epidural anesthesia may be of reducing or releasing surgical operation generated stress response during cholecystectom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 针刺麻醉
下载PDF
揿针穴位刺激对全身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陆志芳 陆萍 +1 位作者 黄寅 唐风 《世界复合医学》 2023年第4期145-148,共4页
目的评价全身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应用揿针穴位刺激对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常熟市中医院收治的接受全身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120例胆囊疾病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0例。术前接... 目的评价全身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应用揿针穴位刺激对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常熟市中医院收治的接受全身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120例胆囊疾病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0例。术前接受穴位贴敷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术前接受揿针穴位刺激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寒颤和头晕)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00%vs 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11,P<0.05)。观察组胃泌素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即刻血浆Cor、ACTH、NE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揿针穴位刺激有利于改善全身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揿针穴位刺激 胃肠道功能 不良反应 疼痛评分
下载PDF
电针复合药物全麻对围术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内啡肽的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丁依红 顾陈怿 +3 位作者 沈利荣 吴凉森 施征 陈跃来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61-765,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术期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内啡肽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病情分级Ⅰ~Ⅱ级,年龄29~80岁,随机分为3组:A组(电...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术期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内啡肽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病情分级Ⅰ~Ⅱ级,年龄29~80岁,随机分为3组:A组(电针经穴复合全麻组)、B组(电针非经非穴复合全麻组)、C组(全麻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采用芬太尼3μg/kg、异丙酚2mg/kg、维库溴铵0.1mg/kg进行全麻诱导,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40~65)处于全麻状态下,术中以静脉血浆靶控输注异丙酚,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术后患者均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在此基础上,A组选取双侧合谷、内关、曲池、足三里、阳陵泉,B组选用A组每个经穴所在经脉与外侧相邻经脉与经穴相平处连线的中点取穴,两组均于全麻诱导前15~30min持续电针刺激至术毕。分别于麻醉诱导前、腹腔开始CO2充气即刻、CO2充气后5min、胆囊切除、术毕时连续监测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心排量(cardiac output,CO)、体血管阻力指数(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SVRI)、加速度指数(acceleration index,ACI)。记录停药至自主呼吸恢复、呼之睁眼、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并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术毕2h、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天采集患者静脉血3mL,送检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术后4、6、8、24及44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 alanalogue scale,VAS)。结果 (1)与本组麻醉诱导前比较,各组的CI、CO、ACI在CO2充气后5min及胆囊切除时均显著降低(P<0.01,P<0.05),B组和C组HR、MAP、SVRI在各时段均有明显上升(P<0.05,P<0.01),A组则变化较小;与C组比较,A组的MAP在充气后5min上升幅度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患者从停药到呼之睁眼、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显著短于B、C两组(P<0.05,P<0.01)。(3)A组术后第1天β-EP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和C组(P<0.01)。(4)A组术后44hVAS评分明显低于B、C两组(P<0.05)。结论电针经穴复合全麻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轻CO2气腹后及术后应激反应,并可延长至术后早期,增强术后镇痛效果,术后恢复迅速,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复合全麻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血流动力学 内啡肽
下载PDF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临床研究总结 被引量:13
5
作者 秦必光 任业川 +5 位作者 张兰英 白占勇 胡北喜 银敦富 杨家钊 汪道安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43-149,共7页
目的 :针刺 (穴位电极刺激 )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临床研究。方法 :胆囊切除术共 1 0 6例 ,其中针硬组 (A组 ) 35例 ,电硬组 (B组 ) 35例 ,单纯硬膜外麻醉组 (C组 ) 36例。A组为针麻基础上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B组为穴位电极... 目的 :针刺 (穴位电极刺激 )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临床研究。方法 :胆囊切除术共 1 0 6例 ,其中针硬组 (A组 ) 35例 ,电硬组 (B组 ) 35例 ,单纯硬膜外麻醉组 (C组 ) 36例。A组为针麻基础上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B组为穴位电极刺激基础上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C组为对照组 (单纯硬膜外麻醉 )。结果 :麻醉效果Ⅰ级率A组 80 0 0 %、B组 6 8 5 7%、C组 2 5 0 0 % ;硬膜外腔 1 5 %利多卡因用量 ,首次用量C组比A组、B组多用 35 43%、30 6 2 % (P <0 0 0 5 ) ;硬膜外腔首次用药量 9mL时A、B两组比C组多阻滞 2~ 3个神经节段 (A∶C、B∶C ,P <0 0 0 1 ) ;监测指标提示术中HR、BP、MBP、RR、TV、MV、SPO2 、ECG基本平稳 ,顺利、安全渡过手术。结论 :针刺(穴位电极刺激 )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可作为胆囊切除术麻醉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麻醉 硬膜外复合麻醉 胆囊切除术 剂量
下载PDF
针刺与硬膜外腔复合麻醉用于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孙大金 许灿然 +4 位作者 杭燕南 陈锡明 王祥瑞 施维锦 袁济民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471-473,共3页
81例胆囊切除术分为 3组 : 组针刺与单纯硬膜外低浓度局麻药复合麻醉 ; 组单纯硬膜外低浓度局麻药麻醉 ; 组硬膜外常规浓度局麻药麻醉。临床观察麻醉效果 , 、 组进行同位素放射免疫测定进行比较研究 ,其结果显示针刺与硬膜外复合麻醉... 81例胆囊切除术分为 3组 : 组针刺与单纯硬膜外低浓度局麻药复合麻醉 ; 组单纯硬膜外低浓度局麻药麻醉 ; 组硬膜外常规浓度局麻药麻醉。临床观察麻醉效果 , 、 组进行同位素放射免疫测定进行比较研究 ,其结果显示针刺与硬膜外复合麻醉既减少麻醉药用量又对机体有调整作用 ,对手术刺激反应具有保护性抑制作用 ,使循环系统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切除 针刺麻醉 硬膜外腔 阻滞麻醉
下载PDF
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 被引量:5
7
作者 顾陈怿 沈利荣 +4 位作者 丁依红 楼怡 吴焕淦 施征 马晓芃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560-1563,共4页
目的:比较全麻、针刺复合全麻经穴组(简称经穴组)、针刺复合全麻非经非穴组(简称非经非穴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ASAI或Ⅱ级,年龄29~80岁,随机分成3组:全麻组、... 目的:比较全麻、针刺复合全麻经穴组(简称经穴组)、针刺复合全麻非经非穴组(简称非经非穴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ASAI或Ⅱ级,年龄29~80岁,随机分成3组:全麻组、针刺复合全麻经穴组、针刺复合全麻非经非穴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采用芬太尼3μg/kg、异丙酚2mg/kg、维库溴铵0.1mg/kg进行全麻诱导,术中以静脉输注异丙酚,静脉注射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术后患者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经穴组选取双侧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非经非穴组选用经穴组每个经穴所在经脉与外侧相邻经脉连线的中点,与经穴相平处,两组均于全麻诱导前15~30min持续电针刺激至术毕。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术后4h、6h、8h、24h及44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舒适评分(BCS评分)及镇静评分;记录PCIA的总次数、芬太尼用量和给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术毕2h、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天采集患者静脉血3mL,送检β-内啡肽。结果:经穴组术后44hVAS评分明显低于全麻组和非经非穴组(P<0.05),BCS评分明显高于全麻组和非经非穴组(P<0.05),术后4、6h镇静评分明显低于全麻组(P<0.05);经穴组术后PCIA按压总次数明显少于全麻组(P<0.05),术后4、6、8h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全麻组(P<0.05),术后4h、6h芬太尼用量亦明显少于非经非穴组(P<0.05),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全麻组(P<0.05);经穴组术后第1天β-Ep水平明显低于全麻组及非经非穴组(P<0.05)。结论:针刺经穴复合全麻可以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减少芬太尼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而全麻和针药复合麻醉非经非穴组术后早期需要更大剂量的芬太尼来缓解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药复合麻醉 镇痛 病人控制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下载PDF
针刺复合全麻对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丁依红 顾陈怿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6-208,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复合全身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ASAⅠ-Ⅱ级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全麻(对照组)和针刺复合全麻(针麻组)。两组均以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诱... 目的观察针刺复合全身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ASAⅠ-Ⅱ级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全麻(对照组)和针刺复合全麻(针麻组)。两组均以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诱导,针麻组在全麻诱导前应用针麻仪刺激器(取双侧内关、合谷、曲池穴)进行电针刺激,针麻诱导15 min后与全麻组一样开始全麻诱导和维持。并运用胸电生物阻抗法无创连续血流动力监测仪监测麻醉诱导前基础值、麻醉诱导后意识消失时、气管插管即刻、手术开始时、术毕、拔管时、拔管后10 min的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和麻醉维持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单位时间维库溴铵用药量针麻组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率收缩压乘积(RPP)、心排血量(CO)、外周血管阻力(SVR)及血流加速度指数(ACI)在麻醉诱导期均显著低于麻醉诱导前(P<0.05或P<0.01),在插管即刻和拔管时均显著高于麻醉诱导前(P<0.05或P<0.01),而针麻组无明显变化;插管即刻和拔管时,MAP、RPP、SVR和ACI对照组明显高于针麻组(P<0.05或P<0.01)。结论针刺复合麻醉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使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小,血液循环趋于稳定,并且能减少麻醉药用量,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复合全麻 胆囊切除术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针刺对硬膜外麻醉阻滞范围的影响与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秦必光 李长根 +3 位作者 任业川 张兰英 徐小云 白占勇 《上海针灸杂志》 2003年第3期35-38,共4页
目的 针刺对硬膜外麻醉阻滞范围的影响再探讨。方法 观察三种麻醉对硬膜外阻滞范围影响 ,共施行胆囊切除术166例 ,其中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组 (A组 ) 5 6例 ,穴位皮肤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组 (B组 ) 5 4... 目的 针刺对硬膜外麻醉阻滞范围的影响再探讨。方法 观察三种麻醉对硬膜外阻滞范围影响 ,共施行胆囊切除术166例 ,其中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组 (A组 ) 5 6例 ,穴位皮肤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组 (B组 ) 5 4例 ,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组 (C组 ) 5 6例。硬膜外麻醉用药种类、浓度 (1.5 %利多卡因 )、给药程序及辅助用药相同 ,对各组硬膜外麻醉用药后所阻滞麻醉范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B两组减少硬膜外麻醉用药量 (1.5 %利多卡因 ) 32 .96% ,31.41% (约 1/ 3) ;A、B两组硬膜外腔注入相同局麻药量 (1.5 %利多卡因 9ml)阻滞神经节段宽 2 -3个。结论 针刺或穴位皮肤电极复合硬膜外麻醉可使阻滞神经节段增宽 ,局麻药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麻醉 硬膜外麻醉 胆囊切除术
下载PDF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针药复合麻醉效果 被引量:3
10
作者 顾陈怿 沈利荣 +4 位作者 丁依红 楼怡 吴焕淦 施征 马晓芃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46-649,共4页
评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针药复合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ASAI~Ⅱ级,(年龄29~80岁),随机分成3组:全麻组、针刺复合全麻经穴组、针刺复合全麻非经非穴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采用芬太尼3μg/kg、异丙酚... 评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针药复合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ASAI~Ⅱ级,(年龄29~80岁),随机分成3组:全麻组、针刺复合全麻经穴组、针刺复合全麻非经非穴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采用芬太尼3μg/kg、异丙酚2mg/kg、维库溴铵0.1mg/kg进行全麻诱导,术中以静脉输注异丙酚,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经穴组选取双侧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非经非穴组选用经穴组每个经穴所在经脉与外侧相邻经脉连线的中点,与经穴相平处持续电针刺激。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开始CO2充气即刻、CO2充气后5min、胆囊切除、术毕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脏指数(CI)、心排量(CO)、体血管阻力指数(SVRI)和加速度指数(ACI),比较3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用量,记录停药至自主呼吸恢复、呼之睁眼、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结果:①3组患者气腹后CI、CO、ACI明显降低,全麻组和非经非穴组HR、MAP、SVRI均明显增加,经穴组则变化较小;②经穴组麻醉药用量明显少于全麻组,芬太尼、维库溴铵、异丙酚分别比全麻组节约14%、13%、25%;③经穴组患者从停药到呼之睁眼、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显著快于非经非穴组及全麻组。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采用针刺经穴复合全麻能维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恢复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药复合麻醉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血液动力学现象
下载PDF
针药复合麻醉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脏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沙粒 孔宪诚 +1 位作者 谢晓峰 黄建平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第10期938-940,共3页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前术后脏器功能指标,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和理论意义。方法以6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针药复合麻醉)、对照组(传统气静复合全身麻醉),每组30例,观...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前术后脏器功能指标,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和理论意义。方法以6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针药复合麻醉)、对照组(传统气静复合全身麻醉),每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及MMSE量表评分,评估针药复合麻醉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前术后脏器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前两组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肌酐、MMS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观察组谷草转氨酶水平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两组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观察组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1天两组肾功能检查尿素氮及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观察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1天两组脑功能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复合麻醉同传统气静复合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对于人体的肝肾功能影响无明显差异。可以认为两种麻醉方式是同样安全有效的。针药复合麻醉对于患者脑功能早期恢复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对于肝脏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针药复合麻醉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下载PDF
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术胆心反射发生率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兰英 彭莉 秦必光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56-160,F003,共6页
目的 :探讨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术胆心反射发生率。方法 :共观察择期胆囊切除术患者 45例 ,按麻醉方法不同 ,随机分为A、B、C三组 ,A组 (即针硬组 )、B组 (即电极组 )、C组(即对照组 )均要求硬膜外麻醉阻滞平面达到T4~ 1 1 以... 目的 :探讨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术胆心反射发生率。方法 :共观察择期胆囊切除术患者 45例 ,按麻醉方法不同 ,随机分为A、B、C三组 ,A组 (即针硬组 )、B组 (即电极组 )、C组(即对照组 )均要求硬膜外麻醉阻滞平面达到T4~ 1 1 以上 ,麻醉效果镇痛完全 ,肌肉松弛 ,牵拉反应轻 ,术中安静 ,根据术中探查、提胆囊、分离胆囊、切胆囊、缝胆囊床等主要手术步骤中HR、MAP、ECG的变化判断胆心反射是否发生。结果 :三组 (各 1 5例 )发生胆心反射共 1 5例 (31 1 1 % ) ,以提胆囊、分离胆囊及探查刺激胆囊发生胆心反射最多 (85 71 % ) ,按统一判断胆心反射标准评定三组胆心反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术前心电异常病例在术中胆心反射发生率较高 (5 7 1 4% ,P <0 0 5 )。结论 :本项研究三种麻醉方法还不足以抑制或阻断胆心反射发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麻醉 硬膜外复合麻醉 胆囊切除 胆心反射
下载PDF
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研究
13
作者 孙汴生 杨敏 +5 位作者 王勇强 杨汉新 梁文忠 侯天才 杨维勇 刘健康 《四川医学》 CAS 2001年第4期352-354,共3页
目的 探讨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否适宜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方法 选择四所基层医院开展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试验组 30 0例 ) ,其结果与我院同期完成的该手术 (对照组 2 80例 )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目的 探讨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否适宜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方法 选择四所基层医院开展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试验组 30 0例 ) ,其结果与我院同期完成的该手术 (对照组 2 80例 )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试验组中 2 91例完成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成功率 97% ,并发症率 12 % ;对照组中 2 76例完成该手术成功率 98.4% ,并发症率 11.4% ,两组均未发生出血、胆管损伤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过技术上改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麻醉 胆囊切除术 小切口 硬膜外麻醉
下载PDF
两种针刺方式辅助用于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磊 吴超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26-828,共3页
目的:探讨针刺非经非穴与针刺经穴辅助用于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5例)和B组(45例);其中A组患者给予针刺非经非穴辅助麻醉,B组患者则给予针... 目的:探讨针刺非经非穴与针刺经穴辅助用于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5例)和B组(45例);其中A组患者给予针刺非经非穴辅助麻醉,B组患者则给予针刺经穴辅助麻醉,比较两组患者肌松效应指标,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后6 h镇痛药物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肌松起效时间和肌松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肌松维持时间显著长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物和术后6h镇痛药物用量均显著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和头晕头痛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经穴辅助用于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可有效延长肌松时间,改善术中和术后麻醉镇痛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效果优于针刺非经非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穴位 全身麻醉 胆囊切除
下载PDF
针刺辅助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疼痛程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时艳杰 张焕 曹鑫蔚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1年第23期166-168,172,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辅助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疼痛程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与试验组(36例)。对照... 目的探讨针刺辅助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疼痛程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与试验组(36例)。对照组予以全身麻醉,试验组予以针刺辅助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前、术后12、24 h的疼痛程度及麻醉前(T0)、气管插管时(T1)、气腹建立后15 min(T2)、麻醉结束时(T3)的血流动力学。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气腹时间、麻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24 h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试验组术后12、24 h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1~T3的心率(HR)、平均动脉血压(MA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各时间点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辅助麻醉可改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且对患者手术过程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针刺 麻醉 疼痛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临床研究总结
16
作者 秦必光 刘颖涛 +5 位作者 李长根 任业川 张兰英 艾中立 彭小云 白占勇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1期45-53,共9页
目的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麻醉方法、效果临床研究。方法 :择期胆囊切除术 1 94例 ,分A(针硬组 )、B(电硬组 )、C(对照组 )三组单盲法观察。硬膜外操作方法、局麻药种类、浓度 (1 .5 %利多卡因 )及给药程序三组相同 ,麻... 目的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麻醉方法、效果临床研究。方法 :择期胆囊切除术 1 94例 ,分A(针硬组 )、B(电硬组 )、C(对照组 )三组单盲法观察。硬膜外操作方法、局麻药种类、浓度 (1 .5 %利多卡因 )及给药程序三组相同 ,麻醉阻滞平面均达到T4~ 1 1 以上 ,使镇痛完全 ,肌肉松弛满意 ,牵拉反应轻 ,术中安静。结果 :针刺 (穴位电极 )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效果确切 ,A、B两组I级率分别为 75 .76%、60 .3 2 % ,C组仅 1 3 .85 % ,A、B组与C组比较P <0 .0 0 1。硬膜外麻醉首次用药量、每小时用药量、每例用药量C组均比A、B两组多 ,其中每小时用药量比A、B两组分别多 3 6.2 3 %、3 3 .5 7% ,P <0 .0 0 1 ,说明针刺与硬膜外麻醉两者复合可增强麻醉效果 ,减少硬膜外麻醉用药量 ;监测提示 (HR、MAP、RR、TV、MV、SPO2 、ECG)术中生命体征基本平稳 ,全组病例安全渡过手术 ;儿茶酚胺检测A、B两组麻醉后血浆NE含量减少 ,麻醉效果优良 ,并提示A、B两组有减轻或缓解手术应激反应作用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显示针刺除有加强镇痛作用、减少麻醉用药量外 ,还可能加强细胞免疫功能。说明针刺 (穴位电极 )与硬膜外麻醉复合弥补了针麻镇痛不足、肌肉松弛欠佳、牵拉反应明显等不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麻醉 硬膜外复合麻醉 胆囊切除术 麻醉 临床研究
下载PDF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术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长根 彭小云 +1 位作者 徐明玉 王忠诚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50-155,共6页
本文共观察行择期胆囊切除术患者 46例 ,分为A组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 1 6例、B组 (穴位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 1 4例、C组 (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 1 6例三组。结果A、B两组麻醉优良率 (Ⅰ +Ⅱ级 )分别为 1 0 0 %和 ... 本文共观察行择期胆囊切除术患者 46例 ,分为A组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 1 6例、B组 (穴位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 1 4例、C组 (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 1 6例三组。结果A、B两组麻醉优良率 (Ⅰ +Ⅱ级 )分别为 1 0 0 %和 92 90 % ,C组优良率 (Ⅰ +Ⅱ级 )为1 2 5 0 % ,A、B两组麻醉效果优于C组 (P <0 0 1 )。三组硬膜外腔每小时平均用药量 (1 5 %利多卡因 ,mL)A、B两组比C组分别减少 33 5 0 %和 34 0 0 % (P <0 0 1 ) ;第一小时容量及总容量A、B两组比C组减少均接近 30 % (P <0 0 1 )。说明针刺 (包括穴位电极刺激 )应用于胆囊切除术 ,既明显减少了硬膜外麻醉用药量 ,提高了麻醉效果 ,又弥补了针麻镇痛和肌松不全的不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麻醉 硬膜外复合麻醉 胆囊切除术
下载PDF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用于胆囊切除术对血浆儿茶酚胺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长根 彭小云 +1 位作者 徐明玉 王忠成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1期54-57,共4页
33例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 ,A组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1 1例 ,B组穴位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1 1例 ,C组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1 1例。每例于术前 1天、术中(麻醉后 3 0min)及术后第三天 ,分别抽静脉血测定血浆去甲肾... 33例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 ,A组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1 1例 ,B组穴位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1 1例 ,C组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1 1例。每例于术前 1天、术中(麻醉后 3 0min)及术后第三天 ,分别抽静脉血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 (NE)、肾上腺素 (E)、多巴胺(DA)含量。结果 :A、B两组血浆NE值术中比术前降低 ,其中A组术中比术前降低有显著差异(P <0 .0 1 ) ,C组 (对照组 )NE值术中比术前略升 ;血浆E值A、B两组术中较术前显著升高 (P <0 .0 1 ) ;血浆DA值三组术中与术前比较均上升。术后 3天血浆NE、E、DA值开始恢复或接近术前一日水平。提示针刺 (A组 )或穴位电极 (B组 )在硬膜外复合麻醉中仍具有调整交感神经功能的作用。针麻效果的差异与血浆NE的变化关系较为密切 ,与血浆E、DA变化相关较少 ,血浆NE含量释放减少者 (A、B两组 )针麻效果优良 ,释放多者麻醉效果较差。上述检测结果同样显示针刺 (或穴位电极 )复合硬膜外麻醉可能具有减轻或缓解手术应激反应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 针刺麻醉 硬膜外麻醉 儿茶酚胺
下载PDF
针刺复合全麻在肥胖患者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影 朱林 +1 位作者 楼静毅 沈华芬 《中国中医急症》 2015年第6期1079-1081,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复合全麻在肥胖患者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105例接受择期胆囊切除术的肥胖患者,按来院顺序及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观察组55例。对照组采用静吸复合全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针刺双侧合谷穴、... 目的观察针刺复合全麻在肥胖患者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105例接受择期胆囊切除术的肥胖患者,按来院顺序及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观察组55例。对照组采用静吸复合全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针刺双侧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变化幅度小(P<0.05),尤其在插管前、切皮后、气腹后、拔管前和手术刚结束时;观察组唤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较短(P<0.05);观察组骚动、寒战、呕吐和疼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程度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的异丙酚和舒芬太尼用量较少(P<0.05)。结论针刺复合全麻适用于肥胖患者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全麻 肥胖患者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下载PDF
针刺辅助麻醉在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波 于福玲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25期18-20,共3页
目的分析针刺辅助麻醉在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96例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以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麻醉,观察组常规麻醉前进行针刺辅助麻醉。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丙泊酚用量... 目的分析针刺辅助麻醉在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96例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以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麻醉,观察组常规麻醉前进行针刺辅助麻醉。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不同时段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丙泊酚用量(349.88±86.45)mg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96.56±88.43)mg,苏醒时间(7.22±1.43)min及拔管时间(11.58±1.75)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3.02±1.67)、(15.53±1.94)min,VAS评分(2.47±0.6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6±0.5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管插管即刻的MAP及HR高于对照组,气腹建立5 min后、气腹建立15 min后、麻醉结束时的MAP及H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MAP及HR波动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对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应用针刺辅助麻醉不仅可以更大程度上维持患者麻醉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而且还可以进一步缩短苏醒和拔管时间,减少丙泊酚用量,提高止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针刺 辅助麻醉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