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wer limb intracast pressures generated by different types of immobilisation casts
1
作者 Salma Chaudhury Alexandra Hazlerigg +2 位作者 Anuhya Vusirikala Joseph Nguyen Stuart Matthews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7年第2期170-177,共8页
AIM To determine if complete, split casts and backslabs [plaster of Paris(POP) and fiberglass] generate different intracast pressures and pain. METHODS Increased swelling within casts was modeled by a closed water sys... AIM To determine if complete, split casts and backslabs [plaster of Paris(POP) and fiberglass] generate different intracast pressures and pain. METHODS Increased swelling within casts was modeled by a closed water system attached to an expandable bag placed directly under different types of casts applied to a healthy lower limb. Complete fiberglass and POP casts, split casts and backslabs were applied. Twenty-five milliliter aliquots of saline were injected into the system and the generated intracast pressures were measured using a sphygmomanometer. The subject was blinded to the pressure scores to avoid bias. All casts were applied to the same right limb on the same subject to avoid the effects of variations in anatomy or physiology on intracast pressures. Pain levels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Visual Analogue Score after each sequential saline injection. Each type of cast was reapplied four times and the measurements were repeated on four separate occasions. Sample sizes were determined by a pre-study 90% power calculation to detect a 20% difference in intracast pressures between cast groups. RESULT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various types of casts was noted when the saline volume was greater than 100 mL(P = 0.009). The greatest intracast pressure was generated by complete fiberglass casts,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mplete POP casts or backslabs(P = 0.018 and P = 0.008 respectively) at intracast saline volumes of 100 mL and higher. Backslabs produced a significantly lower intracast pressure compared to complete POP only once the saline volume within casts exceeded 225 mL(P = 0.009). Intracast pressur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split casts(P = 0.003). Split POP and fiberglass casts produced the lowest intracast pressures, even compared to backslabs(P = 0.009). Complete fiberglass casts generated the highest pain levels at manometer pressures of 75 mm Hg and greater(P = 0.001). Split fiberglass casts had significantly reduced pain levels(P = 0.001). In contrast, a split complete POP cast did not produce significantly reduced pain levels at pressures between 25-150 mmH g.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pain generated by complete POP and backslabs at manometer pressures of 200 mm Hg and lower. CONCLUSION Fibreglass casts generat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tracast pressures and pain than POP casts. Split casts cause lower intracast pressures regardless of material, than complete casts and backsla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cture Pressure lower LIMB PLASTER of PARIS Cast FIBERGLASS Backslab compartment syndrome
下载PDF
急性下肢缺血动脉再通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治 被引量:13
2
作者 陆华 曲乐丰 +3 位作者 景在平 包俊敏 赵志青 袁良喜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9年第3期293-296,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缺血动脉再通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因急性下肢缺血在我科行动脉再通治疗后并发急性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原因、时间、治疗方...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缺血动脉再通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因急性下肢缺血在我科行动脉再通治疗后并发急性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原因、时间、治疗方式、治疗效果、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处理方法及预后。结果:126例病人因急性下肢缺血行动脉再通治疗,发病至再通时间平均为26h(3h至6d),其中24例(共27条肢体)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而行筋膜切开(包括3例行双侧肢体预防性切开)。21例动脉再通术后延迟切开时间平均为10(5~48)h,其中2例术中行血液透析,1例行术后血液透析。本组3例截肢,2例死亡(包括1例截肢)。结论: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急性下肢缺血动脉再通后的严重并发症,动脉再通后持续疼痛或疼痛加重伴局部张力升高者应高度怀疑为骨筋膜室综合征,其治疗方法是充分切开4个筋膜腔减压,同时动态监测病人电解质和肾功能指标,维持肾功能和内环境的稳定,必要时应早期进行透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缺血 血管再通 骨筋膜室综合征 筋膜切开术 肾功能衰竭
下载PDF
合并Cockett综合征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髂静脉扩张成形时机对导管直接溶栓持续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23
3
作者 冯琦琛 李选 +1 位作者 李天润 董国祥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2期116-118,126,共4页
目的探讨合并Cockett综合征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者髂静脉扩张成形时机对导管直接溶栓持续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急性DVT合并Cocket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髂静脉扩张成形和导管直接溶栓... 目的探讨合并Cockett综合征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者髂静脉扩张成形时机对导管直接溶栓持续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急性DVT合并Cocket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髂静脉扩张成形和导管直接溶栓的先后顺序,分为导管直接溶栓前扩张髂静脉狭窄(n=14,A组)与导管直接溶栓过程中或溶栓后扩张髂静脉狭窄(n=24,B组)2组,比较溶栓时间、溶栓效果以及扩张局部出血情况。结果 A组溶栓时间(25.79±18.23)h,B组(46.83±23.36)h,差异有显著性(t=-2.891,P=0.006),2组溶栓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Cockett综合征时,髂静脉扩张成形在导管直接溶栓之前实施能够显著缩短溶栓时间,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COCKETT综合征 髂静脉扩张成形 导管直接溶栓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谭峰 黄任锋 +4 位作者 方美凤 梁艳桂 刘晓林 陈文霖 张炘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24-926,共3页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BYHWD)对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60例气虚血瘀型AC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BYHWD+基础治疗)32例、对照组(基础治疗)28例,采用Fugl-Meyer法、NIHSS等方...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BYHWD)对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60例气虚血瘀型AC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BYHWD+基础治疗)32例、对照组(基础治疗)28例,采用Fugl-Meyer法、NIHSS等方法评价2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下肢运动功能及神经学评分,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2组治疗前第1天、治疗后第7天、第14天血清MMP-9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另选健康人组20例作参考值。结果:治疗组2周后患者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t=5.534,P<0.001),NIHSS神经功能评分则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t=3.222,P<0.002);治疗组2周后血清MMP-9及TNF-α含量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t=5.973,t=2.1566,P<0.001,P<0.05)。结论:BYHWD改善ACI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作用可能与其下调MMP-9表达及抑制炎症反应等机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急性脑梗死 气虚血瘀型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下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犬呼气相和吸气相的压力-容积曲线 被引量:2
5
作者 盛华 朱蕾 +3 位作者 徐云洁 蔡映云 朱惠莉 钮善福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71-275,F0002,共6页
目的研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犬低容积段及常规压力-容积(P-V)曲线的特征,并探讨其产生机制。方法 16条犬前后自身对照。静脉注射油酸制造ARDS犬模型。用大注射器法绘制以功能残气量 (FRC)为基线的低容积段及常规呼气相和吸气相P-... 目的研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犬低容积段及常规压力-容积(P-V)曲线的特征,并探讨其产生机制。方法 16条犬前后自身对照。静脉注射油酸制造ARDS犬模型。用大注射器法绘制以功能残气量 (FRC)为基线的低容积段及常规呼气相和吸气相P-V曲线。结果 ARDS犬低容积段呼气相P-V曲线出现低位拐点(LIP,d),且是一段范围,压力为(5.56±0.49)-(7.67±0.54)cm H2O,容积为(244.44±102.15)- (307.69±118.75)mL。常规吸气相P-V曲线低位拐点(LIP)也是一段范围,压力为(7.77±0.88)~(9.25 ±0.85)cm H2O,容积为(261.36±94.45)~(310.42±96.21)mL,均高于LIP,d(P<0.05);高位拐点(UIP)的压力为(13.75±0.66)cm H2O;呼气相P-V曲线拐点(EIP)的压力为(10.67±0.82)cm H2O,低于UIP(P< 0.05)。CT示,ARDS犬仰卧位时上部肺组织通气尚正常,通气差及无通气肺组织主要位于中、下部。随着呼气末气道正压(PEEP)的加大,通气良好肺组织持续增加,其中在LIP,d位置显著增加。结论 ARDS犬的LIP是一段区间,标志着陷闭肺泡复张的开始,肺泡复张贯串于整个吸气过程。EIP标志着肺泡由过度扩张转化为正常开放状态。低容积段呼气相P-V曲线出现一段区间的LIP,d,标志陷闭肺区复张后逐渐重新陷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低位拐点 高位拐点 呼气相拐点
下载PDF
急性下肢动脉阻塞取栓术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附8例报告) 被引量:1
6
作者 唐毅 杨澄宇 +1 位作者 苏榕 骆曦图 《医学信息(下旬刊)》 2009年第6期87-88,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阻塞取栓术后并发症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血管外科8例急性下肢动脉阻塞取栓术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结果:5例保守治疗痊愈,3例保守治疗后行切开减压术,其中1...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阻塞取栓术后并发症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血管外科8例急性下肢动脉阻塞取栓术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结果:5例保守治疗痊愈,3例保守治疗后行切开减压术,其中1例术后截肢,1例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血透后恢复;无死亡。结论:根据病程的不同及时采用对应的治疗方法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阻塞取栓术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动脉阻塞 并发症 骨筋膜室综合征
下载PDF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介入溶栓后再灌注损伤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忠民 《系统医学》 2018年第2期77-79,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下肢动脉血栓介入溶栓后对再灌注损伤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8月收治的1例急性下肢动脉血栓男性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进行介入溶栓治疗并进行手术治疗,分析治疗结果。结果术后患者出现多处不适,... 目的研究急性下肢动脉血栓介入溶栓后对再灌注损伤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8月收治的1例急性下肢动脉血栓男性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进行介入溶栓治疗并进行手术治疗,分析治疗结果。结果术后患者出现多处不适,相关症状持续,最终行右小腿截肢手术。结论对于急性动脉血栓介入溶栓与手术取栓相联合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不能简单采用单一治疗方法,其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 介入溶栓 再灌注损伤 骨筋膜室综合征
下载PDF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急性下肢缺血术后肌病肾病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围术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7
8
作者 王腾科 寇镭 张京岚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5期382-385,389,共5页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急性下肢缺血术后发生肌病肾病代谢综合征(MNMS)患者的围术期中的作用,为CRRT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6年,收治的急性下肢缺血术后发生MNMS的患者63例,比较29例行CRR...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急性下肢缺血术后发生肌病肾病代谢综合征(MNMS)患者的围术期中的作用,为CRRT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6年,收治的急性下肢缺血术后发生MNMS的患者63例,比较29例行CRRT治疗和34例未行CRRT治疗患者,在围术期临床资料及术后1周检验指标的变化。结果:CRRT组ICU停留时间长于无CRRT组(P<0.05)。平均CRRT治疗时长(9.0±7.3)d。CRRT组死亡2例,病死率6.9%。无CRRT组死亡4例,病死率11.8%。CRRT组术后5~7d血肌酐水平、4~7d血肌红蛋白和肌酸激酶水平、3~7d的HGB水平、术后第5和第7日血钾水平及术后尿量均明显低于无CRRT组(P<0.05)。术后第7日与手术当日比较,两组患者血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乳酸水平均明显降低,CRRT组的血肌酐、HGB及血钾水平均明显降低,CRRT组脱水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CRRT能够有效去除血中肌红蛋白,对于肌红蛋白及肌酸肌酶明显升高、肾功能显著减退的急性下肢缺血的MNMS患者术后应尽早应用CRRT,可以降低血肌红蛋白和肌酸激酶的水平,减轻横纹肌和肾脏损伤,维持内环境平稳,保护各脏器功能,对MNMS的防治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缺血 肌病肾病代谢综合征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肌红蛋白
下载PDF
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观察及护理效果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蒙文艳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6期152-153,共2页
目的探讨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观察方法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28例使用针对疼痛、肿胀、感觉功能和下肢颜色进行观察的护理方法;对照组28例实施常规护理,统计两组的预后,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 目的探讨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观察方法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28例使用针对疼痛、肿胀、感觉功能和下肢颜色进行观察的护理方法;对照组28例实施常规护理,统计两组的预后,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疼痛至引起医师注意的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出现截肢和死亡等严重预后的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真观察、仔细排除以及积极认真的护理对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骨筋膜室综合征 早期观察 护理效果
下载PDF
肢体肿胀持续监测的探索研究
10
作者 王瑞 王蕊 +1 位作者 孙信虎 陈德旗 《实用骨科杂志》 2023年第9期804-809,共6页
目的应用同轴打印技术制作柔性传感器实时监测肢体周径,为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及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人群或病程早期患者提供持续监测。方法采用高纯度镓铟合金和聚二甲基硅氧烷制作电缆,以STC89C52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设计输出及报警装置... 目的应用同轴打印技术制作柔性传感器实时监测肢体周径,为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及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人群或病程早期患者提供持续监测。方法采用高纯度镓铟合金和聚二甲基硅氧烷制作电缆,以STC89C52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设计输出及报警装置,验证电缆拉伸度与电阻变化关系、拉伸度及电阻值与输出数值变化关系,并在气球和健康人中验证变化关系可信度。结果电缆拉伸度-电阻变化曲线连续,电阻随拉伸度增加而增高,不同厚度硅胶条拉伸200%时电阻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连接输出设备后,输出值随电阻增高而增高。10Ω报警阈值下,同一电缆的拉伸度基本相同,不同电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气球膨胀和健康人肢体运动模拟肢体膨胀,多次重复实验显示器读数变化与周径变化趋势一致。结论应用同轴打印技术制作的柔性传感器可快速准确反映出受试者肢体周径的变化,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相关疾病早期的诊断及监测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肿胀 柔性传感器 骨筋膜室综合征 下肢深静脉血栓 同轴打印
下载PDF
综合护理干预在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围术期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靖怡 《中外医疗》 2021年第15期136-138,142,共4页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围术期应用效果观察。方法方便选择2019年1月—2020年5月该院收治96例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表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48例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围术期应用效果观察。方法方便选择2019年1月—2020年5月该院收治96例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表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48例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肾功能损伤率为6.25%,低于对照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90,P<0.05);研究组主动功能锻炼时间(0.89±0.18)d、被动功能锻炼时间(0.24±0.17)d、住院时间(16.13±2.11)d,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41、26.227、20.444,P<0.05);研究组足背动脉搏动恢复时间、下肢麻木消退时间、小腿肿胀消退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躯体疼痛(88.12±7.36)分、社会功能(87.36±8.24)分、精力(86.37±8.25)分与情感职能(87.36±7.96)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中,可降低患者肾功能损伤发生率,能有效促使其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 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 应用效果
下载PDF
综合护理干预在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围术期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靖怡 《中外医疗》 2021年第14期97-99,共3页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围术期应用效果观察。方法方便选择2019年1月—2020年5月该院收治96例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表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48例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围术期应用效果观察。方法方便选择2019年1月—2020年5月该院收治96例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表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48例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肾功能损伤率为6.25%,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90,P<0.05);研究组主动功能锻炼时间(0.89±0.18)、被动功能锻炼时间(0.24±0.17)、住院时间(16.13±2.11)d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41、26.227、20.444,P<0.05);研究组背动脉搏动恢复时间、下肢麻木消退时间、小腿肿胀消退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躯体疼痛(88.12±7.36)分、社会功能(87.36±8.24)分、精力(86.37±8.25)分与情感职能(87.36±7.96)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中,可降低患者肾功能损伤发生率,能有效促使其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 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 应用效果
下载PDF
综合护理干预在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围手术期应用效果观察
13
作者 臧迪磊 鲁守苗 《双足与保健》 2018年第18期119-120,共2页
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在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围手术期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自2016年3月—2017年3月来该院治疗确诊为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1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少尿、发生急... 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在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围手术期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自2016年3月—2017年3月来该院治疗确诊为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1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少尿、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以及机能锻炼时间、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少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肾功能损伤发生率3.75%比对照组少,实验组身体机能锻炼时间及住院时间(16.25±2.25)d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应用在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围手术期可加速患者康复时间,对减少患者肾功能损伤有良好效果,且安全性高,在临床上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护理 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 围手术期 效果 观察
下载PDF
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缺血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勇 侯君 +2 位作者 梁家立 张波 郑德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8年第12期1200-1202,共3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缺血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8例合并下肢缺血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中,2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缺血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6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缺血患者行孙氏手术,其中1例加行升...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缺血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8例合并下肢缺血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中,2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缺血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6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缺血患者行孙氏手术,其中1例加行升主动脉一患侧股动脉搭桥手术。结果8例手术过程均顺利,术中下肢血流灌注均恢复;8例术后均并发不同程度骨筋膜室综合征,5例严重者行下肢切开减压术;8例术后均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行连续肾脏替代治疗4~23d,肾功能恢复5例;3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缺血患者术后因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另5例随访3个月~6a,均存活,下肢血液循环良好。结论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缺血患者术后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治疗目的是尽快消除夹层破口及恢复下肢血液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下肢缺血 孙氏手术 肾功能衰竭 骨筋膜室综合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