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icacy of 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us removal in acute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1
作者 Jun-Qiang Xue Ping Yin +3 位作者 Jian-Ping He Hui Wei Cui-Jie Geng Yu-Xian Luo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4年第21期4590-4600,共11页
BACKGROUND Acute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is a common vascular emergency with significant morbidity risks,including 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and pulmonary embolism.Traditional treatments like c... BACKGROUND Acute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is a common vascular emergency with significant morbidity risks,including 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and pulmonary embolism.Traditional treatments like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often result in variable success rates and complications.AIM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us removal in acute LEDVT.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examine 58 hospitalised patients with acute LEDVT between August 2019 and August 2022.The patients were categorised into the 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group(n=24)and CDT group(n=32).The follow-up,safety and treatment outcom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 main observational indexes were venous patency score,thrombus removal effect,complications,hospitalisation duration and PTS.RESULTS The venous patency score was 9.04±1.40 in the PMT group and 8.81±1.60 in the CDT group,and the thrombus clearance rate was 100%in both groups.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8.33%in the PMT group and 34.84%in the CDT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average hospitalisation duration was 6.54±2.48 days in the PMT group and 8.14±3.56 days in the CDT group.The incidence of PTS was lower in the PMT group than in the CDT group;however,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CDT,treatment of LEDVT via PMT was associated with a better thrombus clearance rate,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and PTS prevention function,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Moreover,PMT was associated with a reduced urokinase dosage,shortened hospitalisation duration and reduce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such as infections and small haemorrhages.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MT has substantial beneficial effects in the treatment of LEDV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thrombotic syndrome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acute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下载PD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 Implantation in Acute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2
作者 Lei Zhang 《Journal of Advances in Medicine Science》 2018年第4期129-132,共4页
Purpos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in acut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ies. Methods: 7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presen... Purpos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in acut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ies. Methods: 7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Results: The mean circumferential diameter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ffected limbs and the healthy limbs and the knees at 15 cm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cure rate and effective rate of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are of high value in acute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Stent implantation acut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Clinical application
下载PDF
Exploration of risk factors for hemoglobinuria and acute kidney injury following iliofemoral ven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3
作者 Xinqiang Han Qingqing Zhang +2 位作者 Fengfei Xia Yongzhen Zhang Wenming Wang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Medicine》 2023年第1期24-28,共5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isk factors for hemoglobinuria and acute kidney injury(AKI) after 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 with or without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 for iliofemoral deep vein thro...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isk factors for hemoglobinuria and acute kidney injury(AKI) after 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 with or without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 for iliofemoral deep vein thrombosis(IFDVT).Methods: Patients with IFDVT who had MT with the Angio Jet catheter(group A), MT plus CDT(group B), or CDT alone(group C) from January 2016 to March 2020 were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 Hemoglobinuria was monitored throughout the treatment course, and postoperative AKI was assessed by comparing the preoperative(baseline) and postoperative serum creatinine(sCr) levels from the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of all patients. AKI was defined as an elevation in the sCr level exceeding 26.5 μmol/L within 72 h after the op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 criteria.Results: A total of 493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IFDVT were reviewed, of which 382(mean age, 56 ± 11 years;41% of them were females;97 in group A, 128 in group B, and 157 in group C) were finally analyzed. Macroscopic hemoglobinuria was evident in 44.89% of the patients of the MT groups(101/225, 39 in group A, and 62 in group B),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P = 0.219), but not in the patients in group C. None of the patients developed AKI(mean sCr difference-2.76 ± 13.80 μmol/L, range =-80.20 to 20.60 μmol/L) within 72h after surgery.Conclusions: Rheolytic MT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hemoglobinuria. A proper aspiration strategy, hydration, and alkalization following thrombectomy are particularly favorable for preventing AK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ofemoral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cute kidney injury HEMOGLOBINURIA THROMBECTOMY THROMBOLYSIS
下载PDF
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浩 郭晓洁 +2 位作者 秦小玉 楚皓源 张志敏 《临床医药实践》 2024年第1期11-13,31,共4页
目的:探讨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伴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患者肢体肿胀及静脉通畅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8月LEDVT伴IVCS患者10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伴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患者肢体肿胀及静脉通畅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8月LEDVT伴IVCS患者10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给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下肢肿胀程度、静脉通畅度、凝血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大腿、小腿患健侧周径差水平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栓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静脉通畅度评分水平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D-二聚体(D-D)水平较术前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可调节LEDVT伴IVCS患者下肢肿胀程度,改善凝血功能,调节静脉通畅度,安全性好,术后无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静脉通畅度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的效果评估
5
作者 席富强 常昕 董向力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1期100-103,共4页
目的 讨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的效果,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治... 目的 讨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的效果,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预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静脉血栓栓塞(VTE)风险[无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评分表(Padua)评分]、不良反应(血小板减少、注射部位皮肤变化、肝肾功能异常、出血)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7.08±1.29)分低于对照组的(11.24±1.2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Padua评分(2.28±1.02)分低于对照组的(4.40±1.3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7/2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8/2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可以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中取得理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下肢深静脉血栓 低分子肝素钙
下载PDF
导管溶栓联合髂静脉球囊扩张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Cockett综合征并发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梁学刚 王祥金 张全刚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9期980-984,共5页
目的 分析导管溶栓联合髂静脉球囊扩张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合并Cockett综合征病人疗效、并发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8年3月~2022年9月收治的急性DVT合并Cockett综合征病人102例,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研究组53例,采用导管溶... 目的 分析导管溶栓联合髂静脉球囊扩张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合并Cockett综合征病人疗效、并发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8年3月~2022年9月收治的急性DVT合并Cockett综合征病人102例,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研究组53例,采用导管溶栓联合髂静脉球囊扩张治疗;对照组49例,采用导管溶栓治疗。两组病人术后均随访1年。比较两组病人血栓清除情况、患肢消肿情况、下肢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外周血炎症因子、并发症及血栓复发情况。结果 研究组血栓清除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1年患侧与健侧膝上腿围周径差分别为(8.02±1.41)cm、(2.89±0.32)cm,研究组分别为(8.19±1.38)cm、(2.57±0.29)cm,对照组术前、术后1年患侧与健侧膝下腿围周径差分别为(6.84±1.18)cm、(2.13±0.38)cm,研究组分别为(6.63±1.09)cm、(1.76±0.3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年更低(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3天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24.75±4.03)cm/s、(28.82±4.29)cm/s,研究组分别为(24.02±3.86)cm/s、(30.94±4.37)cm/s,对照组术前、术后3天股静脉血流量分别为(13.02±2.12)ml/s、(15.05±2.29)ml/s,研究组分别为(13.36±2.09)ml/s、(16.26±2.34)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天更高(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3天凝血酶原时间分别为(22.93±2.04)s、(18.13±1.34)s,研究组分别为(23.24±1.99)s、(17.29±1.21)s,对照组术前、术后3天凝血酶时间分别为(24.86±2.31)s、(21.04±1.75)s,观察组分别为(24.13±2.16)s、(19.89±1.53)s,对照组术前、术后3天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分别为(59.21±3.92)s、(49.13±3.02)s,观察组分别为(60.17±3.85)s、(47.09±2.9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天更低(P<0.05)。研究组术前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栓素B2(TXB2)分别为(31.91±4.89)ng/L、(14.59±2.36)pg/ml、(213.12±30.98)pg/ml,术后3天分别为(36.24±4.29)ng/L、(16.12±2.59)pg/ml、(239.86±32.8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天TNF-α、PAF、TXB2更高(P<0.05)。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栓复发率低于对照组(3.77%比16.33%,P<0.05)。结论 导管溶栓联合髂静脉球囊扩张治疗急性DVT合并Cockett综合征可增强血栓清除效果,并改善患肢肿胀情况及下肢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降低血栓复发风险,安全可靠,但该治疗方案可介导炎症反应发生,术后应积极实施合理抗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溶栓 髂静脉球囊扩张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COCKETT综合征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重组人尿激酶原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和下肢静脉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李雪松 刘一东 +2 位作者 肖永生 刘喆 张芊慧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4期1513-1518,共6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和下肢静脉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9月至2023年5月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收治的DVT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目的观察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和下肢静脉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9月至2023年5月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收治的DVT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进行抗凝治疗,对照组给予尿激酶置管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rhPro-UK置管溶栓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和治疗5 d后的血流动力学(静脉容积、静脉最大流出量及静脉压恢复时间)、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中、高切黏度及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变化,评估两组治疗前和治疗5 d后的深静脉通畅评分,计算两组深静脉通畅率,测定两组患肢与健侧不同部位周径差,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5 d后,两组静脉容积、静脉最大流出量、静脉回流速率及静脉压恢复时间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静脉容积、静脉压恢复时间分别为(7.58±1.33)mL、(12.87±2.61)s,均高于对照组[(7.01±1.24)mL、(11.14±2.87)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静脉最大流出量、静脉回流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两组全血黏度(涵盖低、中、高切)、血浆黏度、FIB、D-二聚体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FIB、D-二聚体分别为(2.71±0.85)g/L、(1.32±0.36)mg/L,均低于对照组[(3.22±1.02)g/L、(1.74±0.41)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全血低、中、高切黏度、血浆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两组深静脉通畅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为(1.47±0.43)分,低于对照组[(2.19±0.67)分],观察组深静脉通畅率为(83.32±7.69)%,高于对照组[(75.85±8.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两组患肢与健侧股部、膝上15 cm、膝下15 cm周径差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治疗后患肢与健侧股部、膝上15 cm周径差分别为(1.06±0.61)、(1.04±0.51)cm,均低于对照组[(1.48±0.89)、(1.32±0.68)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膝下15 cm周径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Pro-UK置管溶栓治疗急性DVT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促进患肢消肿,增加深静脉通畅率,有助于保护静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重组人尿激酶原 置管溶栓 尿激酶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多种方法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
8
作者 关淑君 裴静璇 +5 位作者 洪炳 钟益锴 黄健 张岚 张露 杨蓉美 《青岛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 探讨多种方法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2月-2023年3月医院收治的180例AECOPD患者分为3组,各60例,其中肝素组采用低分子肝素干预,间歇性气压仪干... 目的 探讨多种方法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2月-2023年3月医院收治的180例AECOPD患者分为3组,各60例,其中肝素组采用低分子肝素干预,间歇性气压仪干预组采用间歇性气压仪干预,锻炼联合按摩组实施肢体锻炼联合穴位按摩干预,均干预7d,比较两组干预3d、7d时的凝血功能、血流动力学,统计两组DVT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3d及干预7d时3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小板(PL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D-二聚体(D-D)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7d时,3组PT、APTT均低于干预3d, PLT均高于干预3d,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7d时,3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均较干预3d时高,且肝素组腘静脉、胫后静脉及股深静脉血流速度高于间歇性气压仪干预组、锻炼联合按摩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组干预3、7d时的DVT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ECOPD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间歇性气压仪及肢体锻炼联合穴位按摩干预均可有效预防DVT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肝素 间歇性气压仪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预测急性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进展
9
作者 彭定越 周红 吕渊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4年第1期119-122,共4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类严重并发症,可引起肺动脉栓塞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但目前临床上缺乏精准的预测指标,常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后再予以治疗,影响康复进程。血栓弹力图是近年来逐渐发展成熟的检测体内...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类严重并发症,可引起肺动脉栓塞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但目前临床上缺乏精准的预测指标,常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后再予以治疗,影响康复进程。血栓弹力图是近年来逐渐发展成熟的检测体内凝血状态的一种敏感的方法,能够动态的、全面反映血液凝固至纤维蛋白溶解的全过程,提供患者是否存在血液高凝状态的证据,为临床评估血栓形成风险、采取预防血栓形成方案等提供临床决策依据。血栓弹力图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监测凝血功能、指导抗凝方案和预测重型颅脑损伤、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等广泛领域。本文从血栓弹力图的基本概念、评估高凝状态价值、与传统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指标对比的优劣势、不足之处以及研究展望等方面对血栓弹力图在预测急性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中的价值进行整理与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急性脑梗死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测
下载PDF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后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何晓蓉,罗婷,王婷
10
作者 何晓蓉 罗婷 王婷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4年第3期616-620,共5页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2年8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315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PIC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是否发生DV...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2年8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315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PIC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87例)和非DVT组(228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总胆固醇(TC)值、高密度脂蛋白(HDL)值、低密度脂蛋白(LDL)值、凝血酶原时间(PT-SEC)、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值、凝血酶时间(TT),并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2组性别、住院时间、BMI、近期手术史、血栓史、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或饮酒、置管时间、穿刺部位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年龄、穿刺静脉血管中头静脉比例、化疗相关性出血比例大/高于非DVT组(P<0.05);2组TC、HDL、LDL、PT-SEC、PT-INR、APTT、FIB、TT指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穿刺静脉血管中头静脉比例升高、化疗相关性出血比例升高为PICC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PICC后DVT的发生与年龄、穿刺头静脉、化疗相关性出血可能有关,值得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急性髓系白血病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上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D-二聚体监测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置管溶栓中疗效判断的意义
11
作者 刘瑶 《系统医学》 2024年第3期91-94,共4页
目的分析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置管溶栓中采取D-二聚体监测对疗效判断的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如东县中医院治疗的6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 目的分析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置管溶栓中采取D-二聚体监测对疗效判断的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如东县中医院治疗的6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足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实施置管溶栓治疗。对比两组D-二聚体指标、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1~7 d,观察组D-二聚体指标水平依次为(68.14±2.13)、(70.71±2.29)、(75.76±2.01)、(71.58±2.37)、(61.24±2.22)、(52.21±2.56)、(28.22±2.01)mg/L,均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211、48.766、49.042、49.693、58.197、40.223、13.706,P均<0.05)。治疗后第8天,两组D-二聚体指标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静脉通畅评分[(4.63±1.42)分]比对照组更低,静脉通畅率[(62.98±14.26)%]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D-二聚体监测方式,能够较为准确评估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管溶栓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置管溶栓 疗效判断
下载PDF
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效果
12
作者 胡威龙 王高尚 +1 位作者 张小兵 张同庆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4期40-43,共4页
目的:观察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8月该院收治的11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导管接触性溶... 目的:观察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8月该院收治的11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研究组采用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前、术后7 d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和大腿周径差,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3个月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5%(52/55),高于对照组的81.82%(4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股静脉和腘静脉血流速度均大于术前,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两组大腿周径差均小于术前,且研究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PT长于术前,且研究组长于对照组,两组D-D和FIB水平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下肢静脉血液循环和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减轻肢体肿胀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效果优于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性血栓清除术 导管接触性溶栓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凝血功能 血流速度 大腿周径差 并发症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负荷评分对发生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3
作者 贺梅婷 程颐 +2 位作者 刘凤菊 张爽 赵青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467-471,共5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负荷评分对急性肺栓塞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超声确诊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116例,根据是否存在急性肺栓塞将患者分为:下肢静脉血栓合并急性肺栓塞(venous thrombosis embolism was associat...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负荷评分对急性肺栓塞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超声确诊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116例,根据是否存在急性肺栓塞将患者分为:下肢静脉血栓合并急性肺栓塞(venous thrombosis embolism was associated with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VT-APE)组和下肢静脉血栓不合并急性肺栓塞(venous thrombosis embolism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VT-N-APE)组。探讨下肢静脉血栓超声声像学特征及血栓的负荷评分对急性肺栓塞的影响。Logistic多因素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中形成急性肺栓塞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VT-APE组61例,男23例,女38例,VT-APE组下肢股腘静脉血栓8例(13.1%),低回声22例(78.6%),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占32例(52.5%),低回声55例(90.1%);股腘静脉合并小腿肌间静脉21例(34.4%),低回声42例(68.8%),下肢深静脉血栓超声声像图负荷评分287分。VT-N-APE组55例,男25例,女30例,下肢股腘深静脉血栓7例(12.6%),低回声16例(100%),下肢肌间静脉血栓45例(81.9%),低回声48例(87.2%)。股腘合并小腿肌间静脉3例(5.5%),低回声50例(90%),下肢深静脉血栓超声声像图负荷评分130分。单因素分析两组在D-Dimer、FDP、下肢深静脉血栓超声声像图负荷评分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超重肥胖、D-Dimer、FDP、下肢深静脉超声声像图血栓负荷评分(P<0.05)是急性肺栓塞的危险因素。结论:VT-APE组下肢深静脉血栓超声声像图负荷评分高于VT-N-APE组,受累下肢静脉血栓的梗阻长度及静脉受累的数目是急性肺栓塞的危险因素。用下肢深静脉血栓超声声像图负荷评分可以提升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超声 下肢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负荷评分 急性肺栓塞
下载PDF
基于D-D、MMP-1、IR水平分析急性中毒患者血液净化联合达比加群酯的效果及下肢DVT危险因素 被引量:1
14
作者 闫蕾 杨莉 +3 位作者 韩金涛 赵冉冉 张永刚 张秀飞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3年第3期438-444,535,共8页
目的探究血液净化联合达比加群酯对急性中毒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防治效果及对D-二聚体(D-D)、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胰岛素抵抗(IR)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急诊科在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期间诊治的160例急性中毒患者血... 目的探究血液净化联合达比加群酯对急性中毒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防治效果及对D-二聚体(D-D)、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胰岛素抵抗(IR)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急诊科在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期间诊治的160例急性中毒患者血清展开研究。160例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常规组均为80例患者。常规组使用血液净化治疗方案,研究组应用血液净化联合达比加群酯治疗方案,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的D-D、MMP-1、IR水平差异,记录对比两组患者的下肢DVT发生率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结果(1)K-S检验显示所有计量资料均呈正态分布(P>0.05),两组的D-D均呈降低趋势变化且研究组变化幅度更大(P<0.05)。(2)两组的MMP-1水平均呈降低趋势变化且研究组的变化幅度更大(P<0.05)。(3)两组的IR水平均呈降低趋势变化且研究组的变化幅度更大(P<0.05)。(4)相比于常规组,研究组的下肢DVT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年龄≥60岁、BMI≥24kg/m 2、中度以上中毒者、D-D≥0.5mg/L的下肢DVT发生率明显升高,是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液净化治疗联合达比加群酯治疗可以改善急性中毒患者的D-D、MMP-1、IR水平,同时该方案具有一定的安全性。针对存在下肢DVT风险的急性中毒患者进行重点看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净化 达比加群酯 急性中毒 下肢深静脉血栓 胰岛素抵抗 基质金属蛋白酶-1
下载PDF
对侧髂静脉血栓形成与髂静脉病变的关系研究
15
作者 倪燕 傅彦 +2 位作者 惠美蓉 叶开创 陆信武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9期1035-1038,1053,共5页
目的探讨对侧髂静脉血栓形成与髂静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进行髂静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的586例髂静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髂静脉支架植入术后对侧髂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 目的探讨对侧髂静脉血栓形成与髂静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进行髂静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的586例髂静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髂静脉支架植入术后对侧髂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比较血栓性髂静脉病变[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患者与非血栓性髂静脉病变(NIVL,又称MTS)患者对侧髂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髂静脉支架植入术后对侧髂静脉血栓形成的总发生率为2.73%(16/586),均为右侧髂静脉血栓形成,其中,DVT患者6例,PTS患者8例,MTS患者2例。血栓性髂静脉病变(急性DVT和PTS)患者对侧髂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4.91%(14/285),高于MTS患者的0.66%(2/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MTS和PTS患者发生对侧髂静脉血栓形成的时间较晚,DVT患者发生对侧髂静脉血栓形成的时间较早。16例右侧髂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中,15例患者的左侧髂静脉支架伸入下腔静脉,并且支架近心端与下腔静脉右侧壁相接触;支架种类与对侧髂静脉血栓形成无相关性。结论髂静脉支架植入术后对侧髂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血栓性髂静脉病变患者。支架植入术中尽量避免支架近心端与下腔静脉对侧壁相接触。若DVT患者的髂静脉支架与下腔静脉对侧壁相接触,术后早期需特别重视规范抗凝治疗和规律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静脉支架 对侧髂静脉血栓形成 非血栓性髂静脉病变 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下载PDF
超声影像变化趋势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转归的预测价值
16
作者 张达 袁宇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432-435,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于急性期两次超声检查间的变化趋势及其用于预测血栓转归的价值。方法:选取天津市天津医院2020年2月—2020年12月的DVT患者142例,对比急性期两次超声检查中受累静脉的数量、内径、血...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于急性期两次超声检查间的变化趋势及其用于预测血栓转归的价值。方法:选取天津市天津医院2020年2月—2020年12月的DVT患者142例,对比急性期两次超声检查中受累静脉的数量、内径、血流充盈程度与血栓回声情况,获得每个患者的声像图变化趋势。6个月后超声检查血栓转归情况,将患者分为血栓慢性期组和血栓再通组,分析两组患者急性期声像图变化趋势的差异,评估其用于预测血栓转归的临床价值。结果:急性期血栓慢性期组40例患者中有10例血栓回声增高、12例受累静脉内径增大、20例受累静脉数量增多,而血栓再通组102例患者中则分别有5例、5例和13例,均显著低于血栓慢性期组(χ^(2)值分别为10.249、14.875、22.355,均P<0.001)。结论:急性期声像图出现血栓回声增高、受累静脉内径增大和受累静脉数量增多的变化趋势的DVT更易转为慢性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彩色多普勒超声 急性期 转归
下载PDF
两种入路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方超 宋燕 +1 位作者 任君文 谢沛霖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12期1444-1449,共6页
目的比较经小腿深静脉入路与经腘静脉入路行导管抽栓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对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65例急性混合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方式的不... 目的比较经小腿深静脉入路与经腘静脉入路行导管抽栓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对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65例急性混合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39,经腘静脉入路行导管抽栓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和B组(n=26,经小腿深静脉入路行导管抽栓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相关情况、临床疗效、静脉通畅情况、尿激酶使用量、患肢消肿情况、围手术期2周内血栓相关事件发生率及下肢静脉疾病严重程度。结果两组患者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均未出现致命性肺栓塞的症状,无疾病相关死亡病例。两组患者治疗后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CS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均为100%。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患肢深静脉通畅度评分、患肢深静脉通畅改善度、治疗前后患肢大腿和小腿周径差、患肢大腿和小腿消肿率、尿激酶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后患肢深静脉通畅度评分高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围手术期2周内血栓相关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入路方式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DVT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小腿深静脉入路对于腘静脉血栓清除有一定优势,配合较小管径的血管长鞘抽栓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抽栓 导管接触性溶栓 静脉入路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海萌 王淑芹 +1 位作者 王亚楠 王玉光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3期315-318,354,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住院接受治疗的92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静脉血栓栓塞将其分为栓塞组(n...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住院接受治疗的92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静脉血栓栓塞将其分为栓塞组(n=22)和对照组(n=70)。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化验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栓塞组患者年龄、合并疾病、肺动脉高压、下肢水肿、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年龄≥65岁)、合并慢性病、肺动脉高压、D-二聚体水平≥2 mg/L、下肢水肿均是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多个因素与COPD急性加重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相关,临床医护人员应特别关注老年(年龄≥65岁)、合并慢性病、肺动脉高压、D-二聚体水平≥2 mg/L、下肢水肿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静脉血栓栓塞 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梅艺凡 李延 +3 位作者 申泽坤 王崴屹 李艳娥 禄韶英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9期1039-1043,1048,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45例急性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PMT进行治疗,分析手术成功率、血... 目的探讨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45例急性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PMT进行治疗,分析手术成功率、血栓清除率、治疗前后患肢周径变化、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1年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情况。结果45例急性LEDVT患者均在成功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后进行PMT治疗,手术成功率为100%。PMT术后即刻Ⅲ级血栓清除率为20.0%(9/45),Ⅱ级血栓清除率为53.3%(24/45),Ⅰ级血栓清除率为26.7%(12/45)。PMT联合其他治疗后整体的Ⅲ级血栓清除率为35.6%(16/45),Ⅱ级血栓清除率为57.8%(26/45),Ⅰ级血栓清除率为6.7%(3/45),血栓显著清除率为93.3%(42/45)。治疗24 h后患肢大腿平均周径差、小腿平均周径差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例患者出现静脉破裂,1例患者出现导丝缠绕,1例患者出现穿刺口渗血,无肺栓塞(PE)发生。术后1年PTS发生率为22.2%(10/45),其中,轻度5例,中度3例,重度2例。结论对于急性LEDVT患者,PMT在早期清除血栓、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具有较好的初步治疗效果,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下载PDF
5种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工具在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中的比较研究
20
作者 颜飞帆 麻朋艳 +1 位作者 李云 尹强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35期82-86,共5页
目的比较临床上常用的5种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风险评估工具在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筛选出当前更适合的工具,助力医护人员精准识别高危人群。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法,随机选取2020年1~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 目的比较临床上常用的5种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风险评估工具在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筛选出当前更适合的工具,助力医护人员精准识别高危人群。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法,随机选取2020年1~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256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由研究者分别应用5种DVT风险评估工具(Padua风险评估模型、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WellsDVT风险评估模型、Autar风险评估模型和急性脑卒中患者DVT风险评估模型)对患者进行评估,用优劣解距离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对各工具的敏感度、特异性、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准确率等进行综合比较并排序,筛选出更适合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DVT风险评估工具。结果5种DVT风险评估工具在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中的相对接近程度值(Ci)依次为Autar风险评估模型0.681、Padua风险评估模型0.636、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0.385、急性脑卒中患者DVT风险评估模型0.363、Wells DVT风险评估模型0.315。结论通过综合比较发现,在5种DVT风险评估工具中,Autar风险评估模型预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发生DVT风险的效果更优,建议医护人员采用Autar风险评估模型预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发生DVT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急性期 深静脉血栓 风险评估 评估工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