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utoantibodies to GFAP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and to dopamin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and chronic cerebrovascular disоrders
1
作者 P.R. Kamchatnov A.V. Chugunov +5 位作者 N.Yu. Ruleva S.F. Dugin D.A. Basse B.A. Abusueva L.I. Buriachkovskaya E.I. Gusev 《Health》 2010年第12期1366-1371,共6页
We have studied the level of autoantibodies to neurospecific proteins and neurotransmitters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forms of ischemic brain lesion. 49 patients with acute (ishemic stroke) and chronic cerebrovascula... We have studied the level of autoantibodies to neurospecific proteins and neurotransmitters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forms of ischemic brain lesion. 49 patients with acute (ishemic stroke) and chron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14 patients with ishemic heart disease and control group (35 healthy subjects) were investigated. The serum level of autoantibodies to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 and to dopamine (D) was determinated by ELISA. The content of autoantibodies to GFAP and D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heart disease was practically identical.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and chron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had the significally increased level of autoantibodies. The level of autoantibodies to GFAP in patients with acute vascular accidents (ischemic stroke) with favorable outcom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cerebral ischemia. The obtained data allowed us to consider serum level of autoantibodies to GFAP as a marker of ischemic brain lesion, and to suppose further potential role of this autoantibodies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prog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and CHRON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schemic Stroke AUTOANTIBODIES to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AUTOANTIBODIES to DOPAMINE
下载PDF
Predicting asymptomatic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by aortic arch plaque in 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beyond the cervicocephalic atherosclerosis? 被引量:13
2
作者 Xin Ma Qi Kong +4 位作者 Chen Wang Gary Rajah Yu-Chuan Ding Yu-Ren Zhang Xiang-Ying Du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8期905-913,共9页
Background:Asymptomatic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ACAS)≥50%is comm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AICVD),which portends a poor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prognosis.Identifying ACAS&g... Background:Asymptomatic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ACAS)≥50%is comm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AICVD),which portends a poor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prognosis.Identifying ACAS>50%early may optimize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and improve the outcomes of these high-risk AICVD patients.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aortic arch plaque(AAP),an early atherosclerotic manifestation of brain blood-supplying arteries,could be a predictor for ACAS>50%in AICVD.Methods:In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atherosclerosis of the coronary and brain blood-supplying arteries was simultaneously evaluated using one-step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in AICVD patients without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history.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ACAS≥50%and non-ACAS≥50%groups according to whether CTA showed stenosis≥50%in at least one coronary arterial segment.The AAP characteristics of CTA were depicted from aspects of thickness,extent,and complexity.Results:Among 118 analyzed patients with AICVD,29/118(24.6%)patients had ACAS≥50%,while AAPs were observed in 86/118(72.9%)patients.Increased AAP thickness per millimeter(adjusted odds ratio[OR]:1.56,95%confidence interval[CI]:1.18-2.05),severe-extent AAP(adjusted OR:13.66,95%CI:2.33-80.15),and presence of complex AAP(adjusted OR:7.27,95%CI:2.30-23.03)were associated with ACAS≥50%among patients with AICVD,independently of clinical demographics and cervicocephalic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The combination of AAP thickness,extent,and complexity predicted ACAS≥50%with an area under the 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0.78(95%CI:0.70-0.85,P<0.001).All three AAP characteristics provided additional predictive power beyond cervical and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for ACAS≥50%in AICVD(all P<0.05).Conclusions:Thicker,severe-extent,and complex AAP were significant markers of the concomitant ACAS≥50%in AICVD,possibly superior to the indicative value of cervical and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As an integral part of atherosclerosis of brain blood-supplying arteries,AAP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 in predicting ACAS≥50%for patients with AICV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YMPTOMATIC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AORTIC arch PLAQUE 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THEROSCLEROSIS Prediction
原文传递
早期康复干预结合血管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效果分析
3
作者 李翠芳 师俊明 +1 位作者 杨倩 田欢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13期2065-2068,共4页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采取早期康复干预配合血管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患者均接受血管介入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干...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采取早期康复干预配合血管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患者均接受血管介入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干预,观察组采取早期康复干预。比较2组干预前后阻力指数(RI)、平均血流速度(Vm)、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运动功能量表(FMA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前,2组患者RI、V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RI低于对照组、Vm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患者NIHSS、FMAS、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NIHSS较对照组低,FMAS、ADL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1个月、3个月时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康复干预配合血管介入治疗应用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可改善患者的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得到改善,其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升,值得借鉴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干预 血管介入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神经功能
下载PDF
上海地区汉族人胰岛素抵抗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
4
作者 余爱勇 胡筱媛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20-126,共7页
目的 调查上海地区汉族人胰岛素抵抗(IR)是否会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D)患者血管病变带来影响。方法 选择自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在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住院的AICD,共250例患者,均为上海地区汉族人,根据IR与否,患者被分为2组... 目的 调查上海地区汉族人胰岛素抵抗(IR)是否会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D)患者血管病变带来影响。方法 选择自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在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住院的AICD,共250例患者,均为上海地区汉族人,根据IR与否,患者被分为2组。(1)IR组:共172例;(2)非IR组:共78例。记录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既往史资料。完成血糖、胰岛素、C肽的测量。计算稳态评估模型-胰岛素抵抗(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HOMA-IR)指数。通过颈动脉、椎动脉超声、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评估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结果 与非IR组比较,IR组患者葡萄糖(空腹)、胰岛素(空腹)、胰岛素(1h)、胰岛素(2h)、C肽(1h)和C肽(2h)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IR组比较,IR组患者表现为心源性栓塞型的比例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组与非IR组患者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病因型、不明原因型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IR组与非IR组患者在颅内动脉包括前循环血管(包括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和颈内动脉脉C2段以远)、后循环血管(包括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IR组与非IR组患者在颅外动脉包括右侧颈动脉斑块、左侧颈动脉斑块、双侧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或闭塞、颈动脉内膜增厚、椎动脉V1和V2段狭窄或闭塞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上海地区汉族人AICD患者中,IR对TOAST病因学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病因型、不明原因型的比例均无影响,IR对颅内动脉、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比例均无影响。IR的患者发生心源性栓塞型的比例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抵抗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糖 胰岛素 颅内动脉 颅外动脉
下载PDF
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
5
作者 曾莉梅 杨盛贤 +3 位作者 崔伟 班毓徽 高策 蒙喜斯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83,共4页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效果及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纳入医院2018年3月—2021年5月期间9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效果及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纳入医院2018年3月—2021年5月期间9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阿替普酶治疗,观察组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两组用药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2周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与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量表评分、血液流变学、血清生化指标(TNF-α、IL-1β)水平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NIHS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TNF-α、IL-1β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确切,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神经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通注射液 阿替普酶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Β
下载PDF
颅内血管介入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
6
作者 郑圆 王萱 +1 位作者 陈芳芳 程弘禹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203-206,共4页
目的 探究颅内血管介入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的临床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在2021年2月—2023年1月收治的老年AICVD患者86例纳入本次研究,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4... 目的 探究颅内血管介入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的临床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在2021年2月—2023年1月收治的老年AICVD患者86例纳入本次研究,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研究组(43例)。对照组行颅内血管介入治疗,研究组行颅内血管介入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病灶位置、介入治疗方式、血管内皮功能、神经功能、氧化应激、凝血功能、用药安全性。结果 两组病灶位置及介入治疗方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一氧化氮(NO)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老年AICVD患者行颅内血管介入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可明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氧化应激,确保血液流动顺畅,有效促进恢复,同时用药具有较高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颅内血管介入术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 氧化应激 神经功能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血流状态与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高海玲 《当代医学》 2024年第6期114-117,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血流状态与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临清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11月至2021...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血流状态与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临清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患者作为参照组,2021年5—11月收治的患者作为联合组,每组43例。参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联合组给予血管内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脑血管血流状态[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Vdmin)、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max)及平均血流速度(Vm)]、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g)]、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血管再通率。结果治疗后,两组Vdmin、Vsmax、Vm均快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快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PTT、PT均长于治疗前,且D-D、F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24h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前一时间点,且联合组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血管再通率为81.40%,高于参照组的6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脑部血管血流状态、神经功能,提高血管再通率,且不影响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 静脉溶栓 老年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神经功能 凝血功能 脑血管血流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分析
8
作者 徐钏铭 刘康 陈石胡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5期47-49,共3页
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湖北科技学院附属医院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开展阿替普... 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湖北科技学院附属医院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开展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阻力指数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变血管平均峰值血流速度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降低血管阻力指数,提高病变血管血流速度,值得临床应用并予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阿替普酶 神经功能
下载PDF
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
9
作者 范捷 冯飙 闻芳 《系统医学》 2024年第1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单纯应用静脉溶栓与联合应用静脉溶栓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单纯应用静脉溶栓与联合应用静脉溶栓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30例)和单药组(30例),分别给予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单纯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及不良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联合组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1.91±0.16)mPa/s、(4.53±0.82)低于单药组(2.42±0.23)mPa/s、(5.14±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70、2.352,P均<0.05)。治疗后,联合组NIHSS、MRS评分明显低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组不良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静脉溶栓与血管内介入联合治疗的方案,患者预后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且不良血管事件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 血管内介入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神经功能 预后
下载PDF
基于问题导向模式的综合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运动能力和睡眠质量的影响
10
作者 石伟 张乐乐 刘亚楠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1期117-118,共2页
目的探讨分析基于问题导向模式的综合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运动能力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92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目的探讨分析基于问题导向模式的综合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运动能力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92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问题导向模式的综合护理,两组患者均持续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的运动能力及睡眠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PSQI各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问题导向模式的综合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睡眠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问题导向模式 综合护理 运动能力 睡眠质量
下载PDF
分析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
11
作者 王海娟 于明娜 李英真 《系统医学》 2024年第4期114-116,128,共4页
目的 分析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使用低分子肝素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曹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其中奇数号患者为对照组(n=40),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 目的 分析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使用低分子肝素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曹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其中奇数号患者为对照组(n=40),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偶数号为研究组(n=40),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脑神经功能、生活水平、不良反应和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脑神经功能和生活水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研究组脑神经功能和生活水平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4,P<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患者,其神经功能恢复明显,生活水平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低分子肝素 脑神经功能 不良反应 治疗效果
下载PDF
C臂CT技术在AICD患者介入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程美雄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年第12期149-152,共4页
目的探究C臂CT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D)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115例AICD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后使用影像学检查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臂CT和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分别作为C... 目的探究C臂CT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D)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115例AICD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后使用影像学检查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臂CT和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分别作为CT组和DSA组。分析C臂CT影像学,比较两组患者AICD类型,治疗前后血管狭窄情况,介入手术并发症检出率。结果患者C臂CT脑部血管图像显示动脉出现狭窄,且远端狭窄位置有血栓,其后DSA证实C臂CT检查结果;介入手术将血栓栓子取出后血栓情况消失而其狭窄情况未改善,患者植入Apollo球囊扩张支架后狭窄消失,C臂CT检查显示治疗后有高灌注征象;CT组患者检出AICD类型检出率情况与DSA组检出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病变长度、最小直径、直径狭窄程度和面积狭窄情况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CT组对于介入手术后并发症检出率(10.43%)显著高于DSA组(2.61%)(P<0.05)。结论C臂CT技术在AICD介入治疗时可以有效检出患者血管异常情况,诊断效率较好,其对血管狭窄情况诊断可与DSA检查相媲美,但其可在介入手术后有效检出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臂CT技术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介入治疗 应用价值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分布及危险因素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法强 纪艾玲 王帅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3期339-343,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江苏大学附属徐州医院神经外科2018-02—2021-02收治的25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病例资料和数字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探讨动脉粥样...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江苏大学附属徐州医院神经外科2018-02—2021-02收治的25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病例资料和数字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分布情况和危险因素。结果256例患者有狭窄病变600支,407支为颅内动脉狭窄,占67.83%;193例为颅外动脉狭窄,占32.17%。前循环和后循环分别为412支和188支,分别占68.67%和31.33%;107支血管累及大脑中动脉,占17.83%,为最常见累及血管。重度狭窄患者C反应蛋白(2.45±0.48)ng/L,白细胞介素-6水平(268.96±37.12)pg/L,中度狭窄患者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分别为(2.36±0.54)mg/L和(252.55±43.72)pg/L;轻度狭窄患者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分别为(2.21±0.32)mg/L和(244.78±40.32)pg/L,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狭窄以高血压和糖尿病为独立危险因素;颅外动脉狭窄以性别、年龄、高血压和糖尿病为独立危险因素;同时狭窄者以性别、年龄、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为独立危险因素,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以颅内动脉狭窄为主,前循环狭窄更为多发,主要累及大脑中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以高血压和糖尿病为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狭窄程度 分布情况 危险因素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联合血清脂蛋白磷脂酶A2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4
作者 肖雪玲 傅懋林 +3 位作者 郑晓鸣 王双虎 吴美娜 陈雅芳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9期1206-1209,1214,共5页
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联合血清脂蛋白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O医... 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联合血清脂蛋白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O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1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为患病组,另取同时期121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组血清Lp-PLA2水平。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CT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为金标准,评估CTA检查的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分析CTA联合Lp-PLA2检查的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病组Lp-PLA2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A检查结果阳性率为79%,CTA检查结果阳性率为74%,CTA联合Lp-PLA2检查结果阳性率为81%,且二者与DSA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P均<0.001)。CTA联合Lp-PLA2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均高于CTA单独诊断(P均<0.05)。结论Lp-PLA2辅助CTA对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脂蛋白磷脂酶A2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氯吡格雷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潘鑫 吴雪芹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11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20年4月丹江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0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研究组在此基...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20年4月丹江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0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神经功能、改良Rankin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长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改良Rankin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能够改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同时较大幅度增强疗效,改善凝血功能,提高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血管内介入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神经功能
下载PDF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学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慧琪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3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比...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脂指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LDL-C水平(1.67±0.45)mmol/L、TC水平(3.28±0.41)mmol/L、TG水平(1.53±0.32)m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6±0.51)、(4.27±0.58)、(1.97±0.51)mmol/L,HDL-C水平(1.49±0.32)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5±0.27)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TNF-α水平(86.05±19.31)pg/ml、MMP-9水平(58.45±12.31)ng/ml、hs-CRP水平(3.12±0.34)μg/ml低于对照组的(102.33±16.84)pg/ml、(73.22±12.55)ng/ml、(3.67±0.81)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Barthel指数(BI)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BI评分(79.22±3.73)分高于对照组的(56.79±3.81)分,NIHSS评分(13.08±4.39)分低于对照组的(20.39±5.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出现腹泻1例,经系统对症治疗后改善;观察组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1例,4周后予以复查,呈正常恢复,两组肾功能经随访正常。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脂水平,降低炎性反应,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恢复,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丁苯酞软胶囊 血脂指标 炎症因子
下载PDF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 被引量:3
17
作者 贾晶晶 王晓蕊 +2 位作者 宋思育 胡庆薇 张强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12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5月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5月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年龄、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心脏病、糖尿病、营养状况。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NIHSS评分、心脏病、糖尿病、营养状况、治疗方法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阿替普酶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确切,患者预后与年龄、基础疾病、营养状况等相关,临床应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血管内介入治疗 预后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铁蛋白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雄川 王筠 张彦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1期72-77,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患者铁蛋白(SF)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01—2022-09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AICVD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轻度组(n=40)、中度组(n=32)和重度组(n=...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患者铁蛋白(SF)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01—2022-09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AICVD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轻度组(n=40)、中度组(n=32)和重度组(n=28)。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的独立影响因素。Pearson检验分析各独立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使用Netica软件进行贝叶斯网络推理,并评价模型效能。结果与轻度组比较,中、重度组患者年龄、SBP、糖尿病人数、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尿酸(UA)、血肌酐(Scr)、同型半胱胺酸(Hcy)、糖化血红蛋白(HbAc1)和SF明显增加(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降低(P<0.05)。ApoB、UA、Scr、Hcy、SF是AICVD患者进展为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F与NIHSS评分、ApoB、UA、Scr、Hcy呈显著正相关(P<0.05);ApoB、UA、Scr、Hcy与NIHSS评分均呈明显正相关(P<0.05)。贝叶斯网络模型显示,ApoB、SF、Scr与NIHSS评分有直接联系,UA、Hcy等中间节点可间接影响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结论SF与AICVD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是AICVD患者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AICVD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铁蛋白 神经功能缺损 相关性 贝叶斯网络模型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磁共振多延迟三维动脉自旋标记和一站式CTA-CTP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2
19
作者 梁振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12期42-44,共3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多延迟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和一站式CT血管成像(CTA)-CT灌注成像(CTP)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变(AICVD)患者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128例疑似AICVD患者,均进行多延迟3D-ASL和一站式CTA-CT... 目的分析磁共振多延迟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和一站式CT血管成像(CTA)-CT灌注成像(CTP)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变(AICVD)患者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128例疑似AICVD患者,均进行多延迟3D-ASL和一站式CTA-CTP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金标准,比较多延迟3D-ASL和一站式CTA-CTP诊断结果与金标准的kappa一致性,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经DSA诊断确诊为AICVD患者114例,其中短暂性脑缺血(TIA)29例、小面积缺血性脑卒中(CIS)45例、大面积CIS 40例;多延迟3D-ASL共诊断出112例AICVD患者,其中TIA 30例、小面积CIS 39例、大面积CIS 43例,与金标准DSA诊断比较,kappa值为0.848;一站式CTA-CTP共诊断出111例AICVD患者,其中TIA 30例、小面积CIS 39例、大面积CIS 42例,与金标准DSA诊断比较,kappa值为0.676;多延迟3D-ASL诊断不同类型AICVD的敏感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kappa值高于CTACTP(P<0.05)。结论3D-ASL和一站式CTA-CTP对AICVD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3D-ASL与金标准DSA的诊断一致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多延迟三维动脉自旋标记 一站式CT灌注成像-CT血管成像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下载PDF
氯吡格雷辅助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及MBP、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为生 《系统医学》 2023年第16期68-71,共4页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辅助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及人脑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清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9月江宿迁市钟...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辅助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及人脑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清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9月江宿迁市钟吾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辅助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情况、MBP及CRP水平。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脑卒中量表评分[(11.25±1.06)分vs(9.16±0.96)分]、MBP、CRP、血清基质金属肽酶9(matrix metallopeptidase 9,MMP-9)、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及血液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全血黏度(whole blood viscosity,WBV)、血浆黏度(plasma viscosity,PV)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氯吡格雷辅助阿司匹林治疗,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降低MBP及CRP水平,改善血液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神经功能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