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后早期程序康复与QTc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朱稚丹 陈冬青 +2 位作者 罗燕华 吴佳明 蔡志雄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年第4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程序康复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接受直接经皮冠脉介入后患者QTc离散度的影响。方法143例AMI患者经PCI治疗后随机分为:康复组予早期心脏程序康复治疗;对照组予传统康复治疗。两组主要基线资料具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 目的探讨早期程序康复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接受直接经皮冠脉介入后患者QTc离散度的影响。方法143例AMI患者经PCI治疗后随机分为:康复组予早期心脏程序康复治疗;对照组予传统康复治疗。两组主要基线资料具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当天用药前即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一次,以后在PCI术后第1、2、3、7天及出院前1d,各予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cd。结果康复组与对照组入院当天、PCI术后第1、2、3、7天及出院前1d所测QTcd值比较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行急诊PCI后早期程序康复治疗不影响QTcd值,则不影响心肌电稳定性,不增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早期心脏程序康复治疗有益、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程序康复 qtc离散度
下载PDF
冠脉内超声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c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明生 胡大一 +3 位作者 贾三庆 杨明 王乐丰 李田昌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0年第3期133-134,共2页
目的 研究冠脉内超声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QTc离散度的影响以探讨超声溶栓对心肌心电生理的影响 ,以及预测危险心律失常的意义。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30例 ,超声溶栓成功组 (A组 =10例 ) ;超声溶栓 + PTCA组 (B组 =10例 ) ;单行 ... 目的 研究冠脉内超声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QTc离散度的影响以探讨超声溶栓对心肌心电生理的影响 ,以及预测危险心律失常的意义。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30例 ,超声溶栓成功组 (A组 =10例 ) ;超声溶栓 + PTCA组 (B组 =10例 ) ;单行 PTCA成功组 (C组 =10例 )。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测量QTc离散度。结果 心肌梗死部位 (前壁 AMI与下壁 AMI相比 )对 QT离散度无影响 (P>0 .0 5 ) (术前 :78.6± 6 .4m V vs79.2± 6 .6 m s;术后即刻 :5 3.6± 7.4ms vs5 2 .5± 6 .2 m s;术后 2 h:47.3± 5 .6 ms vs5 0 .3±7.5 ms)。超声溶栓、超声 + PTCA和 PTCA一样可减少 QT离散度 (术前 :78.4± 6 .0 4m s vs79.1± 6 .2 7m svs79.1± 7.39ms;术后即刻 :5 2 .3± 4.5 m s vs5 3.6± 6 .7ms vs5 3.2± 9.5 ms;术后 2 h:49.3± 5 .6 m s vs48.2± 6 .2 m s vs48.9± 7.6 ms,P<0 .0 5 )。结论 经导管超声溶栓可使 QTc显著降低 ,减少心律失常发生 ,对降低心肌梗死可能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超声溶栓
下载PDF
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c间期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曹茂荣 任瑛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6年第3期145-146,共2页
为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QTc间期的影响,将7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32例)和未溶栓组(38例)。两组病人发病后QTc间期平均值均延长,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458±52msvs471... 为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QTc间期的影响,将7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32例)和未溶栓组(38例)。两组病人发病后QTc间期平均值均延长,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458±52msvs471±60ms,P>0.05)。溶栓后1和3日QTc间期明显延长,与未溶栓组入院后1和3日QTc间期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为488±51msvs455±52ms,480±54msvs455±44ms,P均<0.05),这种变化可能与溶栓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入院后7日两组QTc间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46±56msvs452±41ms,P>0.05)。溶栓组入院后第1,3,7日与入院时QTc间期平均值之差值分别为-(29±10),-(6±9),10±8ms,未溶栓组则为16±8,9±10,19±9ms,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溶栓术 qtc间期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NP质量浓度与QTc间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帅 吴慧颖 +3 位作者 郝修宏 马素霞 李胜利 白智峰 《亚太传统医药》 2011年第7期58-59,共2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BNP)与QTc间期关系及两者共同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8例,分别测定BNP值将患者分为<500pg/mL组,500~999pg/mL组,1 000~1 999pg/m...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BNP)与QTc间期关系及两者共同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8例,分别测定BNP值将患者分为<500pg/mL组,500~999pg/mL组,1 000~1 999pg/mL组,>2 000pg/mL组。12导同步心电图自动测算QTc间期,同时人工测量QT间期离散度,比较4组间差异。采用秩相关分析脑钠肽质量浓度与心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射血分数值,QTc间期和QT间期离散度(QTd)的关系。结果:①随着脑钠肽质量浓度的增加,QTc间期也随之增宽,<500pg/mL组QTc间期比其他3组窄,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QTd只显示>2 000pb/mL与<500pg/mL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②秩相关分析示脑钠肽质量浓度,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与QTc间期呈直线正相关(P<0.05~0.01)。QTc间期和QTd呈直线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脑钠肽质量浓度与QTc间期有很好的相关性,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危险程度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脑钠肽 qtc间期
下载PDF
猪急性心肌梗死造模中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与QT、QTc间期的关系
5
作者 陈彦 王淦楠 +7 位作者 黄培培 胡德亮 吕金如 孙昊 吴鸿浩 乔莉 张劲松 吴昊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533-153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封堵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LAD)对猪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模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其与QT间期、校正后QT间期(QTc间期)的关系。方法:选择22头苏中幼猪,采用介入法球...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封堵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LAD)对猪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模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其与QT间期、校正后QT间期(QTc间期)的关系。方法:选择22头苏中幼猪,采用介入法球囊封堵猪LAD建立AMI动物模型。根据LAD封堵造模的部位,将动物随机分为3组,其中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不封堵)4只,LAD下1/3处封堵组和LAD中部封堵组各9只,观察各组在造模过程中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发生率,造模成功后记录并分析各组心电参数指标。结果:LAD中部封堵组心室颤动发生率显著高于下1/3处封堵组(100.00%vs33.33%,P<0.05)。造模成功后,LAD中部封堵组QT间期同下LAD 1/3处封堵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2.11±29.18)ms vs(338.78±22.65)ms,P>0.05];而LAD中部封堵组QTc间期较下LAD 1/3处封堵组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62.67±27.55)ms vs(425.56±21.96)ms,P<0.01]。结论:猪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与QTc间期延长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猪模型 恶性心律失常 qtc间期
下载PDF
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c间期的影响
6
作者 刘健英 王云书 张颖 《吉林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31-32,共2页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c间期的影响。方法:针294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和未溶栓组,观察两组QTc间期的变化以及与CK-MB动态变化关系。结果溶栓治疗前两组的QTc间期均延长CK-MB均升高,但...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c间期的影响。方法:针294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和未溶栓组,观察两组QTc间期的变化以及与CK-MB动态变化关系。结果溶栓治疗前两组的QTc间期均延长CK-MB均升高,但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溶栓再通组溶栓后第1,2,4天的QTc间期与未溶栓组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而第6,8天两组分别为448±48与483±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心肌梗塞 溶栓 qtc间期 治疗
下载PDF
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c间期的影响
7
作者 林瑞芳 石建荣 胡凤梅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309-310,共2页
目的 观察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C间期的影响。方法 将 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 (32例 )和未溶栓组 (36例 ) ,观察两组QTc的变化。结果 发病后两组的QTc间期均延长 ,分别为 (458± 46)ms、(457± 52 )ms... 目的 观察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C间期的影响。方法 将 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 (32例 )和未溶栓组 (36例 ) ,观察两组QTc的变化。结果 发病后两组的QTc间期均延长 ,分别为 (458± 46)ms、(457± 52 )ms,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溶栓再通组溶栓治疗后第 1、2、4天与未溶栓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并且溶栓再通组QTc间期的峰值较未溶栓组提前 2天出现 ,同时其再通后的QTc间期缩短速度较未溶栓组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 qtc间期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与QTc离散度关系探讨
8
作者 黎国强 谭志伟 +3 位作者 叶翠河 毕尚青 梁发亮 阮国永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4年第4期251-252,共2页
目的观察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及探讨QTcd与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接受静脉溶栓的AMI患者63例,分别测量溶栓成功组与失败组QTd,QTcd;并进行前后比较。同时对并发各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d,QTc... 目的观察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及探讨QTcd与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接受静脉溶栓的AMI患者63例,分别测量溶栓成功组与失败组QTd,QTcd;并进行前后比较。同时对并发各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d,QTcd进行对照比较。结果63例接受静脉溶栓患者中,39例溶栓成功,24例溶栓失败。成功组治疗前后比较,QTd,QTcd明显减小(P<0.05);失败组治疗前后比较,QTd,QTcd增加(P<0.05)。溶栓治疗后共有34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各型室性心律失常QTd,QTcd比较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溶栓治疗成功,可使AMI后QTd、QTcd显著降低。QTcd越大,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机会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qtc离散度 室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持续监测ST段对评估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梗塞相关动脉动态变化的意义(摘要) 被引量:21
9
作者 胡大一 李瑞杰 +5 位作者 郭成军 杨新春 商丽华 郭晋萍 贾三庆 李田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A09期42-45,共4页
Objective : To evaluate the dynamic change ofinfarct related arteries (IRA) with continued monitoring of STsegmentin early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Methods :61 patients (46 males and 15 females , aged 39 ~8... Objective : To evaluate the dynamic change ofinfarct related arteries (IRA) with continued monitoring of STsegmentin early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Methods :61 patients (46 males and 15 females , aged 39 ~80) with AMIunderwent 24 hours , Holter monitoring within 6 hours after the symptom onset- The changes of STsegment was observed continually and was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coronary arteries angiography- Results : ①In the patients who had occluded IRA, STsegmentremained elevated with a tendency to decline- ②In those who had successful reperfusion ,STsegment reduced rapidly after reperfusion and then kept stable- ③Intermittent fluctuating up and down of STsegment was observed com monly during the first 24 hours in all AMIpatients ,especially in the earliertime after successfulthrombolysis- Conclusion : The dynamic changes of IRA between opening and occluding were showed in early AMI- The continued monitoring of STsegment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dynamic changes of I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AMI 心脏肌钙蛋白Ⅰ
下载PDF
心电图复极参数诊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16
10
作者 刘健 肖霞 +2 位作者 唐静 王继成 郑月元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24期4349-4353,共5页
目的分析心电图复极参数诊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及其与病人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82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因胸闷、胸痛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后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病人68例为对照组... 目的分析心电图复极参数诊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及其与病人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82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因胸闷、胸痛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后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病人68例为对照组,所有病人入院24 h内均完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心电图复极相关参数(胸导联与肢体导联QTc间期、QT间期、T波时间)、心功能指标[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心电图复极相关参数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电图复极相关参数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胸导联QT间期、T波时间及肢体导联QTc间期、QT间期、T波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01)。胸导联与肢体导联QTc间期、QT间期、T波时间联合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8,大于各指标单一诊断,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为84.15%、特异度为75.00%、准确度为80.00%,与常规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胸导联与肢体导联QTc间期、QT间期、T波时间与LVESD、LVEDD呈正相关(P<0.001),与LVEF呈负相关(P<0.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电图复极时间明显延长,心电图复极参数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与病人心功能关系密切,有助于临床综合评估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 qtc间期 QT间期 T波时间 心功能 诊断
下载PDF
黄芪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韩国杰 马增香 +4 位作者 薛秀荣 卢丽艳 张奕 郭华 杨宝刚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107-108,共2页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静脉溶栓治疗后再通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8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黄芪组 (38例 )和对照组 (44例 )。2组均以尿激酶 (10 0~ 15 0 )× 10 4U常规溶栓治疗 ,黄芪组在溶栓治疗的同时静滴黄芪...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静脉溶栓治疗后再通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8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黄芪组 (38例 )和对照组 (44例 )。2组均以尿激酶 (10 0~ 15 0 )× 10 4U常规溶栓治疗 ,黄芪组在溶栓治疗的同时静滴黄芪注射液 6 0 ml加入 5 %葡萄糖 (或生理盐水 ) 2 5 0 ml,每日 1次 ,连用 10日后比较 2组再通标准各项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再通标准指标中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黄芪组为 5 5 .5 6 % ,明显低于对照组 82 .86 % ,2组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心力衰竭及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 (7.89%和 2 .6 3%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31.82 %和 2 0 .45 % ) ,P均 <0 .0 5 ;休克及总病死率也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黄芪注射液配合尿激酶溶栓治疗 AMI,可提高疗效 ,减少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 黄芪注射液 心肌梗塞 治疗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24h内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景斌 仝峰 苏毅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72-74,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 I)溶栓后24 h内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方法AM I溶栓后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132例,根据溶栓后24 h内T波倒置与否分为T波倒置组(87例)和未倒置组(45例),观察2组冠脉再通率及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血管事件。结果T...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 I)溶栓后24 h内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方法AM I溶栓后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132例,根据溶栓后24 h内T波倒置与否分为T波倒置组(87例)和未倒置组(45例),观察2组冠脉再通率及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血管事件。结果T波倒置组与未倒置组梗死相关动脉临床再通率分别为85.06%和35.56%,冠脉造影显示再通率分别为81.61%和26.67%,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0.56±0.11和0.42±0.13,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64%和37.78%。T波倒置组冠脉再通率和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未倒置组(P<0.01),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倒置组(P<0.05)。结论AM I溶栓后24 h内T波倒置可作为冠脉再通的临床间接指标,同时提示更好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静脉溶栓 T波倒置 冠脉再通
下载PDF
心肌梗死急性期QRS波增宽预测远期心脏性猝死发生的价值 被引量:13
13
作者 刘俊 侯煜 +9 位作者 李晓枫 李智 曹东芳 雷森 袁建松 陈珏 吴元 李建军 张澍 方丕华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3年第2期84-88,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无创性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QRS波时限和QTc间期预测远期心脏性猝死(SCD)发生的价值。方法采集289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存活患者在急性期(<30 d)超声测定LVEF、体表心电图测定QRS波时限和QTc间期的数据...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无创性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QRS波时限和QTc间期预测远期心脏性猝死(SCD)发生的价值。方法采集289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存活患者在急性期(<30 d)超声测定LVEF、体表心电图测定QRS波时限和QTc间期的数据,临床随访观察远期(>1年)发生的SCD事件。LVEF降低的界值为35%,QRS波增宽的界值为110 ms,QTc间期延长的界值为450 ms(男)/460 ms(女)。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SCD组和幸存组。结果在心肌梗死后平均(15±3)个月内,15例(5.2%)患者发生SCD。与幸存组患者相比,SCD组患者的LVEF明显降低[35%(28%~52%)比50%(33%~60%),P<0.0001],QRS波时限明显延长[115(88~152)ms比105(91~126)ms,P=0.0222],而两组患者QTc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8(416~513)ms比450(394~493)ms,P=0.1836]。SCD组患者中LVEF降低、QRS波增宽和QTc间期延长的比率依次为40%、67%和60%。生存分析提示,LVEF降低(26.1%比3.4%,P<0.0001)和QRS波增宽(9.7%比2.7%,P=0.0098)患者远期SCD发生率增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F降低[RR:6.0(2.0~17.8),P=0.0011]和QRS波增宽[RR:3.1(1.0~9.0),P=0.0345]均为SC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QRS波增宽能独立预测远期SC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猝死 心脏 QRS波时限 qtc间期 左心室射血分数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许瑞佳 张中东 +2 位作者 胡爱民 张世杰 尹延伟 《河北医学》 CAS 2010年第9期1060-1062,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30例患者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冠状动脉再通25例,再通率83.33%;未通5例。再通病例中均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包括室上...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30例患者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冠状动脉再通25例,再通率83.33%;未通5例。再通病例中均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6例,室性早博7例,短阵室速4例,室颤2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窦性心动过缓6例,死亡6例均为窦性心动过缓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早期溶栓仍然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措施,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缓慢心律失常死亡率明显高于快速心律失常(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 溶栓 再灌注 心律失常
下载PDF
尿激酶溶栓联合自拟养心通痹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18
15
作者 崔璐璐 聂俊军 《吉林中医药》 2017年第11期1099-1103,共5页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联合自拟养心通痹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果。方法将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加服自拟养心通痹汤。比较2组治疗...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联合自拟养心通痹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果。方法将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加服自拟养心通痹汤。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高敏肌钙蛋白T(high-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T,hs-cTnT)等。观察2组的心肌梗死面积(myocardial infarct size,MIS)、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hs-CRP、CK、CK-MB及hs-cTnT水平均逐渐上升,但治疗后24 h开始下降。治疗后与同期的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血清hs-CRP、CK、CK-MB及hs-cTnT水平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期的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1 d(P<0.001)及治疗后7 d(P<0.001)的MIS均较小,而观察组治疗后1 d(P<0.001)及治疗后7 d(P<0.001)的LVEF水平均较高,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MACE(P=0.014)和再灌注心律失常(P=0.019)的发生率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尿激酶溶栓联合自拟养心通痹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有效减轻再灌注损伤,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功能,降低MACE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养心通痹汤 尿激酶 溶栓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后循环微粒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及其参与溶栓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旭兰 吴皓宇 +3 位作者 张涛 王亚萍 王群让 常凤军 《广西医学》 CAS 2022年第6期627-630,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溶栓后循环微粒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及其参与溶栓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1)选取20例行溶栓治疗的ASTEMI患者(ASTEMI组)及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抽取对照组体检时及ASTEMI组溶栓前、溶栓2 ...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溶栓后循环微粒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及其参与溶栓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1)选取20例行溶栓治疗的ASTEMI患者(ASTEMI组)及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抽取对照组体检时及ASTEMI组溶栓前、溶栓2 h后的静脉血,通过分步离心法提取循环微粒并检测其含量。(2)取18只SD大鼠并随机分为动物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各6只。将对照组、ASTEMI组溶栓前和溶栓2 h后的循环微粒经阴茎背静脉分别注入动物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大鼠体内孵育。6 h后处死大鼠,取其心肌组织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水平,并取胸主动脉检测血管舒张率。结果(1)ASTEMI组溶栓前循环微粒含量高于对照组,ASTEMI组溶栓2 h后的循环微粒含量高于溶栓前(均P<0.05)。(2)动物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大鼠心肌组织中的eNOS表达水平依次降低,iNOS表达水平依次升高,血管舒张率依次下降(均P<0.05)。结论ASTEMI患者体内循环微粒数量增加,导致iNOS过表达而eNOS表达下调,从而引起血管舒张功能障碍,而溶栓治疗导致循环微粒数量进一步增加及其上述作用增强,这可能是溶栓后发生冠状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溶栓 循环微粒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血管舒张功能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7
作者 余泳 王晓明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5期50-50,52,共2页
目的探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2月至2011年11月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划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溶栓治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 目的探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2月至2011年11月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划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溶栓治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溶栓之后心电图ST段回落值、心肌酶谱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并测定15d后治疗后的EF值,统计分析所有的数据,检验了两组差别。结果两组相比较,研究组效果都要好于对照组,而且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明显,能够增加溶栓后心肌微循环再灌注,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 尿激酶静脉溶栓 心肌微循环再灌注
下载PDF
心脏肌钙蛋白-I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效的判定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姜昌浩 叶国良 +3 位作者 朱胜英 周雪英 陈雯艾 陈智理 《浙江医学》 CAS 2003年第7期410-411,共2页
目的 探讨心脏肌钙蛋白I(cTn -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疗效的判定价值。方法 测定34例AMI病人的cTn-I与肌酸激酶同功酶 (CK -mb)。结果 AMI时cTn-I在胸痛后4~6h升高 ,21h达高峰 ,在血清中持续时间明显长于CK -mb(P<0.01) ,且不... 目的 探讨心脏肌钙蛋白I(cTn -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疗效的判定价值。方法 测定34例AMI病人的cTn-I与肌酸激酶同功酶 (CK -mb)。结果 AMI时cTn-I在胸痛后4~6h升高 ,21h达高峰 ,在血清中持续时间明显长于CK -mb(P<0.01) ,且不受溶栓治疗的影响 (P>0.05) ;溶栓再通患者峰值前移 (P<0.01) ,以峰值时间≤20h判定为AMI溶栓再通 ,其敏感性为88.89 % ,特异性为87.05% ,准确性为88.23%。 结论 血清cTn -I在AMI病人血清中出现早且持续时间长 ,峰值前移可用于判定AMI的溶栓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肌钙蛋白-I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 疗效 再灌注
下载PDF
温痹愈梗汤治疗寒凝心脉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婉嫣 马维辉 +5 位作者 金永旭 金雪玉 王俊玲 李彬 王海峰 冯菲菲 《四川中医》 2018年第9期61-64,共4页
目的:研究温痹愈梗汤治疗寒凝心脉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寒凝心脉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4),对照组给予常规溶栓治疗,观察... 目的:研究温痹愈梗汤治疗寒凝心脉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寒凝心脉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4),对照组给予常规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温痹愈梗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心电图,肌酸磷酸激酶(CK)及肌钙蛋白I (c Tn I)峰值、发病至峰值出现的时间和恢复时间,治疗前后脑尿钠肽(BNP)、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和丙二醛(MDA)水平,再灌注损伤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弓背型ST段抬高最高幅度和心肌梗死总负荷小于对照组(P<0. 05),弓背型ST段抬高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CK和c Tn I峰值均低于对照组(P<0. 05),发病至CK、c Tn I峰值出现的时间和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 05);治疗第7d,两组BNP、MMP-9和MDA水平均显著下降(P <0. 05),且观察组BNP、MMP-9和MD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总有效率94. 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 53%(P<0. 05);观察组再灌注损伤发生率5. 8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3. 53%(P<0. 05)。结论:温痹愈梗汤治疗寒凝心脉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损伤临床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痹愈梗汤 寒凝心脉型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静脉溶栓在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6
20
作者 金迪 《中外医疗》 2015年第5期20-21,共2页
目的探讨临床上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2014年1月—2014年9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患有早期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104例,实验组患者52例,在心电监测下对患者采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对其余52... 目的探讨临床上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2014年1月—2014年9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患有早期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104例,实验组患者52例,在心电监测下对患者采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对其余52例患者不采用溶栓治疗作为对照组。分别记录下两组患者的成功再通、死亡例数,对两组的再通率和病死率进行比较,并对再通率与溶栓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在对患者再通率的比较中,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实验组患者为69.2%,较未采用溶栓治疗的对照组患者3.8%的再通率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在病死率的比较中,前者为9.6%明显低于后者15.6%的病死率。6 h内接受治疗患者的再通率为72.2%,而6h后再通率则降低至43.8%。结论对早期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方法进行治疗较采用常规方式能够取得更高的再通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的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 急性心肌梗塞 再通率 病死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