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a 26-Year-Old Man with Normal ST-Segment 被引量:1
1
作者 Yuping Yang Hua Chen 《Case Reports in Clinical Medicine》 2017年第6期148-156,共9页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is rare in young adults. The management of these patients is considered as a clinical challenge. We report the case of a 26-year-old man who was presented to the Emergency Room of Af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is rare in young adults. The management of these patients is considered as a clinical challenge. We report the case of a 26-year-old man who was presented to the Emergency Room of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 with an acute onset of chest pain. Initially electrocardiogram (ECG) with no evidence of ST-segment abnormalities but QT prolongation a signal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20 minutes later, it revealed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Coronary angiography (CAG) demonstrated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occlusion. AMI was diagnosed based on clinical symptom, elevated cardiac biomarkers, electrocardiographic dynamic monitoring and CAG. The awareness of chest pain as possible underlying AMI symptom—especially in young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QT prolongation—is crucial for clinical treatment, as a missed diagnosis can worsen the patient’s further prognosis. In addition, reperfusion arrhythmia is a challenge to short-term outcomes of young patients with AMI, so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preoperative risk strat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Young Patient Clinical Management reperfusion ARRHYTHMIA
下载PDF
PROCOAGULANT EFFECTS OF THROMBOLYTICTHERAP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2
作者 Wang Y Liu Q +2 位作者 Zhu J Yuan Z Ma X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02年第1期36-39,共4页
To examine the procoagulant effects of thrombolytic agent on h emostasis and study the role of hemostatic markers as predictors of clinical outcomes. Methods. In the present study, eighteen patients with acute m... To examine the procoagulant effects of thrombolytic agent on h emostasis and study the role of hemostatic markers as predictors of clinical outcomes. Methods. In the present study, eightee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 farction(AMI) received 1.5 or 2.0 million U nonspecific urokinase(UK), or 70~80 mg fibrin specific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 PA)and did not use heparin until 8 hours after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the above agents. Eig ht patients with AMI and without thrombolytic therapy were enrolled as controls. Coagulant and thrombolytic activity markers included thrombin antithrombin Ⅲ complex (TAT), D dimer, fibrinogen (Fg), FMPV/Amax. All markers were determined before,immediately,1,2,4 and 8 hours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rombolytic a gents respectively. Results. Molecular marker of thrombin generation——TAT showed an activated coa gulant state immediately 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 Level of TAT showed no sign ificant changes between every two observed phases in controls. However, level of TA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4.95±1.75μg/L ( 4.63±1.37μg/L) to 14.71±3 .31μg/L ( 14.25±2.53μg/L) before and immediately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thro mbolytic agents UK(or rt PA).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level of serum TAT of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thrombolytic therapy (P< 0.05). Patients achieving clinical reperfusion had lower TAT level than those failing in thromb olytic therapy, and higher FMPV/Amax level than controls. D dimer, a surrogate of thrombolytic activity increased markedly and Fg significantly declined afte r thrombolytic therapy(P< 0.05).Conclusions. Thrombin generation occurred in plasma in response to excess fibri nolysis induced by thrombolytic therapy. Both urokinase and rt PA had procoagul ant action. This transient activation of the coagulant system might contribute t o early reocclusion. These data provided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simultaneou s administration of anticoagulant therapy with thrombolytic agents. These result s also suggested that TAT might be useful in predicting clinical outcomes of p atients treated with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rombolysis urokinase rt PA
下载PDF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联性分析
3
作者 艾丽菲热·艾海提 马艺萍 +3 位作者 刘柯 麦迪乃姆·阿卜力孜 卡迪尔亚·依布拉音 穆叶赛·尼加提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9期769-774,共6页
目的 评估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再灌注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VA)发生风险间的关联性。方法 连续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4月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 目的 评估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再灌注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VA)发生风险间的关联性。方法 连续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4月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确诊为AMI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患者共计815例。根据SII中位数水平将患者分为低SII组(n=349)和高SII组(n=350)两组;结局指标为术后发生VA。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SII与AMI患者术后VA的关联,应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图(RCS)评估二者间的剂量-反应关系,ROC曲线分析SII对术后VA发生事件的预测能力,同时进行亚组分析检验结果的稳健性。结果 在最终纳入的699例患者中,193例(27.6%)患者出现VA。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SII每增加一个标准差,AMI患者的VA发生风险增加0.72倍(OR=1.72,95%CI 1.32~2.24,P<0.001);与低SII组相比,高SII组AMI患者的VA发生风险增加1.42倍(OR=2.42,95%CI 1.44~4.07,P=0.001)。多变量校正限制性立方样条图(RCS)显示,SII与AMI患者再灌注后发生风险之间存在线性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P值=0.056)。ROC曲线分析,SII预测AMI患者PCI后VA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49(95%CI 0.704~0.795),敏感度70.9%,特异度71.5%。亚组分析提示,与<60岁、女性患者相比,高SII水平与≥60岁的男性AMI患者PCI术后VA发生风险的关联更强。结论 SII升高与AMI患者再灌注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增加存在明显相关性,且随着SII水平升高,VA发生风险逐步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急性心肌梗死 再灌注 室性心律失常 关联性
下载PDF
冠心舒通胶囊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瑶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8期96-99,共4页
目的:观察冠心舒通胶囊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该院收治的86例行PCI术的AMI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 目的:观察冠心舒通胶囊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该院收治的86例行PCI术的AMI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冠心舒通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I(cTnI)]水平、炎性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半乳糖凝集素-3(Gal-3)]水平、RA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CK-MB、NT-proBNP、cTnI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6、hs-CRP、Gal-3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RA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舒通胶囊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应用于PCI术后AMI患者可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炎性指标水平和RA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单纯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冠心舒通胶囊 单硝酸异山梨酯 再灌注心律失常 心肌损伤标志物 炎性指标
下载PDF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原预处理逆行溶栓对STEMI患者PCI后冠脉无复流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刘列勇 《中国处方药》 2024年第3期106-109,共4页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预处理逆行溶栓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冠脉无复流的影响研究。方法选择2021年5月~2023年2月间收治的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86例。根据随机分组原...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预处理逆行溶栓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冠脉无复流的影响研究。方法选择2021年5月~2023年2月间收治的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86例。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43例。两组均采取PCI治疗,术中给予普通肝素钠、替罗非班,对照组注入rhPro-UK进行常规溶栓。观察组由犯罪血管远端到近端注入rhPro-UK进行逆行溶栓。比较两组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2 h ST段回落率(STR)、冠脉无复流及慢血流(NR/SF)发生率,术后住院期间B型利钠肽(BNP)、肌钙蛋白(cTnI)、左室射血分数(LVEF),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TIMI大出血事件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发生率。结果观察组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STR回落率高于对照组,NR/SF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期间BNP峰值、cTnI峰值均低于对照组,LVEF峰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随访期间均未发生TIMI大出血,观察组MACEs发生率(心衰再住院2例)低于对照组(心源性死亡1例,心衰再住院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联合重组人尿激酶原预处理逆行溶栓可显著改善STEMI患者PCI术后血流复流情况及左室射血功能,降低冠脉无复流及慢血流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等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尿激酶原 逆行溶栓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冠脉复流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分析
6
作者 臧佳佳 陈敬华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6期763-764,共2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介入术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统计108例AMI患者急诊介入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探讨术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108例AMI患者急诊介入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介入术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统计108例AMI患者急诊介入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探讨术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108例AMI患者急诊介入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3.52%。单因素和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Killip分级Ⅲ级、下壁梗死、病变血管血流TIMI分级0级、发病6h内进行介入术治疗是急诊介入术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AMI患者急诊介入术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风险较高,其危险因素包括Killip分级Ⅲ级、下壁梗死、病变血管血流TIMI分级0级、发病6 h内进行介入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介入术 再灌注心律失常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急性心梗行直接冠脉介入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影响
7
作者 冉聪敏 齐一倩 《生命科学仪器》 2024年第3期118-120,124,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梗患者行直接冠脉介入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在高阳县医院接受直接冠脉介入术治疗的40例急性心梗患者,记录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析其临床特点,观... 目的探讨急性心梗患者行直接冠脉介入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在高阳县医院接受直接冠脉介入术治疗的40例急性心梗患者,记录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析其临床特点,观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40例患者中,15例在术中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类型为室性早搏,共10例;其次为室性心动过速,共3例;较少见的为心室颤动,共2例;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主要发生在直接冠脉介入术中血管再通后的5~30 min内。患者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等因素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预后方面,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在短期和长期内均表现出心功能恢复较差、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特点。结论急性心梗患者行直接冠脉介入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对患者预后具有显著影响。临床应加强对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监测和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梗 直接冠脉介入术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临床特点 预后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3
8
作者 李琛 梁健球 +5 位作者 许建强 吴庆庆 吴剑弟 赖绍斌 夏张青 周少雄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58-261,共4页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探讨乌司他丁与白介素-6、白介素-10、超氧化物歧化酶、QT间期离散度、校正后的QT间期离散度(QTcd)及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探讨乌司他丁与白介素-6、白介素-10、超氧化物歧化酶、QT间期离散度、校正后的QT间期离散度(QTcd)及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AMI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常规PCI组(n=50)与乌司他丁+PCI组(n=50),常规PCI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乌司他丁+PCI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10、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水平及QT间期离散度、QTcd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乌司他丁+PCI组患者术后白介素-6水平及QT间期离散度、QTcd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PCI组,乌司他丁+PCI组患者术后白介素-10、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明显高于常规P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PCI组相比,乌司他丁+PCI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低,这可能与乌司他丁+PCI组患者的白介素-6水平、QT间期离散度及QTcd较低,白介素-10、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较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律失常
下载PDF
逆向溶栓联合PCI术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9
作者 郭自同 沈鑫 +9 位作者 王钊 阿木提 穆叶赛 雷建新 周立英 余小林 赖红梅 阿德力江 阿斯卡尔 李国庆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54-457,共4页
目的观察逆向溶栓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心肌的疗效。方法将48例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成逆向溶栓联合PCI组和直接PCI组(每组各24例),逆向溶栓联合PCI术是指经微导管将尿激酶原注射至闭... 目的观察逆向溶栓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心肌的疗效。方法将48例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成逆向溶栓联合PCI组和直接PCI组(每组各24例),逆向溶栓联合PCI术是指经微导管将尿激酶原注射至闭塞段以远进行逆向溶栓,然后再进行PCI,比较两种方法中慢血流无复流的发生率、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出血发生率。结果逆向溶栓联合PCI组出现1例慢血流,PCI术后1例出现一过性心动过缓,而PCI组出现3例慢血流,2例无复流,PCI术后6例出现室一过性室速,2例给予电复律,2例出现一过性心动过缓;两组均无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情况,2例患者出现反复心力衰竭症状。两组比较术后慢血流无复流的发生率(P=0.013),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01),出血的发生率无统计意义(P=1.000)。结论对于急性STEMI患者,逆向溶栓联合PCI术能够明显减少慢血流无复流及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同时并未增加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向溶栓 无复流 再灌注心律失常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
下载PDF
国产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闯 张金盈 +8 位作者 黄振文 李华 邱春光 党瑜华 赵洛莎 张彦周 张晓 张慧琴 刘保山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51-1054,共4页
目的 :观察国产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 (rhPro-U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效果和副作用。方法 :将31例发病 6h内的AMI患者随机分为rhPro -UK组 (n =16 )和尿激酶 (UK)组 (n =15 )。rhPro -UK组取rhPro -UK2 0mg溶于 10ml生理盐水中 3mi... 目的 :观察国产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 (rhPro-U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效果和副作用。方法 :将31例发病 6h内的AMI患者随机分为rhPro -UK组 (n =16 )和尿激酶 (UK)组 (n =15 )。rhPro -UK组取rhPro -UK2 0mg溶于 10ml生理盐水中 3min内静脉注射 ,另取 2 0mg溶于 90ml生理盐水中 30min内静脉滴注完毕。尿激酶组取UK 15 0万单位溶于 10 0ml生理盐水中 30min内静脉滴注完毕。在溶栓 90min时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评价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情况。评价出血并发症以及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rhPro -UK组总的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为 74 .9% ,UK组为 6 6 .7% (P =0 .0 4 1)。rhPro -UK组无颅内出血 ,UK组有 1例致命性颅内出血 ;其余出血并发症以及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MI时应用国产rhPro -UK进行静脉溶栓成功率高 ,使用安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重组人尿激酶原 尿激酶 溶栓
下载PDF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6
11
作者 钱晓涛 赵腊梅 +1 位作者 谭树宣 杨培文 《辽宁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观察评价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分析用药时机、剂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我院2009年4月至2013年8月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5例,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对比不同溶栓时间患者再通率、死亡率、并发率、... 目的观察评价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分析用药时机、剂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我院2009年4月至2013年8月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5例,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对比不同溶栓时间患者再通率、死亡率、并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3 h溶栓者12例、3-6 h溶栓者15例、〉6 h溶栓者8例;〈3 h溶栓者与≥3 h溶栓者年龄、性别、合并症、梗死部位、吸烟、饮酒、高同型半胱胺酸血症、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应用尿激酶溶栓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再通20例,平均溶栓时间(1.9±1.5)h,低于溶栓失败15例(4.3±1.0)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再通再灌注心率失常发生率与发生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2例,死亡率5.71%,〈3 h溶栓者、病发≥6 h溶栓者死亡率、肺水肿发生率、牙龈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h溶栓者、≥6 h溶栓者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h,应积极行尿激酶溶栓,有助于降低并发、死亡风险,发病3-6 h可以溶栓,大于6 h不应溶栓,可增加并发风险,收益小,风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 静脉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及心肌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6
12
作者 王印华 王宝华 +4 位作者 白静 唐明贵 柴海霞 王建军 浦践一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4年第2期153-155,159,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C)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再灌注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直接PCI的首次AMI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常规PCI组(n=52)和IPC组(n=58),所有患者均经右侧股动脉...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C)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再灌注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直接PCI的首次AMI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常规PCI组(n=52)和IPC组(n=58),所有患者均经右侧股动脉行CAG,并对梗死相关动脉(IRA)行PCI术。IPC组再灌注开始3 min内,给予30 s再灌注/30 s再闭塞的3次循环,然后给予持续再灌注。常规PCI组开通IRA后,再灌注开始3 min内不施加任何干预。统计PCI术中及术后2 h缓慢及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的状况;每天同一时间记录常规18导联心电图至术后1周,计算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corrected QT dispersion,QTcd);监测术后1周内CK-MB的变化;观察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结果 IPC组术中及术后2 h内缓慢及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10.7%及23.2%,常规PCI组分别为30.0%及54.0%,IPC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33.9%)明显低于常规PCI组(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MACE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PCI组和IPC组术前QTcd分别为(62.18±4.25)ms、(63.66±3.19)ms,术后1周时QTcd较术前均降低,分别为(56.89±4.67)ms、(47.31±4.43)ms,IPC组下降更显著,两组患者术后Q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C组患者CK-MB峰值为(121±52)U/L,常规PCI组CKMB峰值为(166±47)U/L,两组患者CK-MB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降低QTcd,减低心肌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再灌注心律失常 缺血后适应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再灌注对心室肌易损性的电生理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江斌 黄从新 +5 位作者 唐其柱 李建军 许家俐 王晋明 李庚山 刘伟宏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42-144,共3页
目的 :根据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再灌注心室易损性改变 ,探讨 AMI早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 :采用 S1 S2程控电刺激方法同时测定家兔心室易损期 (VVP)、室颤阈 (VFT)、舒张阈 (DT)、有效不应期 (ERP)和强度间期曲线 (SIC)等电... 目的 :根据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再灌注心室易损性改变 ,探讨 AMI早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 :采用 S1 S2程控电刺激方法同时测定家兔心室易损期 (VVP)、室颤阈 (VFT)、舒张阈 (DT)、有效不应期 (ERP)和强度间期曲线 (SIC)等电生理指标。结果 :AMI早期缺血对照组 VVP(47.6 5± 1 5 .94) ms,VFT(0 .2 9± 0 .1 7)μJ,DT(3.0 2± 0 .5 3) V,ERP(1 4 1 .73± 1 4 .98) m s;AMI早期再灌注组分别为 (85 .37± 2 0 .6 5 ) ms、(0 .1 6± 0 .1 3)μJ、(2 .2 5± 0 .48) V和 (1 1 2 .6 6± 1 3.6 1 ) ms;2组比较 :早期缺血再灌注后各指标与早期缺血对照组各指标间差异非常显著 (P均 <0 .0 1 ) ,表明 AMI再灌注后较缺血后 VVP延长 ,VFT下降 ,ERP缩短 ;AMI早期再灌注组 SIC下移。结论 :AMI早期再灌注室性心动过速和 (或 )心室颤动的产生与折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再灌注 心律失常 心肌梗塞 电生理
下载PDF
持续监测ST段对评估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梗塞相关动脉动态变化的意义(摘要) 被引量:21
14
作者 胡大一 李瑞杰 +5 位作者 郭成军 杨新春 商丽华 郭晋萍 贾三庆 李田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A09期42-45,共4页
Objective : To evaluate the dynamic change ofinfarct related arteries (IRA) with continued monitoring of STsegmentin early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Methods :61 patients (46 males and 15 females , aged 39 ~8... Objective : To evaluate the dynamic change ofinfarct related arteries (IRA) with continued monitoring of STsegmentin early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Methods :61 patients (46 males and 15 females , aged 39 ~80) with AMIunderwent 24 hours , Holter monitoring within 6 hours after the symptom onset- The changes of STsegment was observed continually and was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coronary arteries angiography- Results : ①In the patients who had occluded IRA, STsegmentremained elevated with a tendency to decline- ②In those who had successful reperfusion ,STsegment reduced rapidly after reperfusion and then kept stable- ③Intermittent fluctuating up and down of STsegment was observed com monly during the first 24 hours in all AMIpatients ,especially in the earliertime after successfulthrombolysis- Conclusion : The dynamic changes of IRA between opening and occluding were showed in early AMI- The continued monitoring of STsegment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dynamic changes of I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AMI 心脏肌钙蛋白Ⅰ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22
15
作者 蒋桔泉 丁世芳 +4 位作者 陈志楠 卢青 龚志刚 李志刚 王仁学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1年第9期603-605,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特点,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对18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12小时内行急诊PCI,根据梗死相关动脉,分为前降支组、回旋支组及右冠状动脉组...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特点,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对18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12小时内行急诊PCI,根据梗死相关动脉,分为前降支组、回旋支组及右冠状动脉组,观察3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析再灌注心律失常与梗死相关动脉的关系,了解冠脉再通时间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185例患者中185例成功植入支架。其中完全闭塞156例,次全闭塞或部分再通者32例,共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75例,右冠状动脉组缓慢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前降支组和回旋支组,而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前降支组、回旋支组,但无统计学差异。开通时间越早,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4小时组的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缓慢心律失常发生率均大于4~8小时组、〉8小时组。结论直接PCI治疗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率高,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随着血管的开通,可以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4小时内开通者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高,右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更容易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只要及时处理,再灌注心律失常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再灌注心律失常
下载PDF
中西药联合防治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许荣廷 王涓冬 +1 位作者 邢介玲 隋文娟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166-168,共3页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中药针剂葛根素和脉安定防治急性心肌梗死 (AMI)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 :对 10 2例 AMI患者随机分为中西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对照组 ,每组 5 1例。中药治疗组采用针剂葛根素和脉安定静滴 ,对照组用极化液静滴 ;...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中药针剂葛根素和脉安定防治急性心肌梗死 (AMI)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 :对 10 2例 AMI患者随机分为中西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对照组 ,每组 5 1例。中药治疗组采用针剂葛根素和脉安定静滴 ,对照组用极化液静滴 ;溶栓和其它治疗 2组相同 ,均采用常规方法。结果 :中西药治疗组心律失常较对照组显著减少 (P<0 .0 1)。综合评价中西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6 .1% ,对照组为 82 .4% ,2组有显著差异(P<0 .0 1)。结论 :葛根素和脉安定对 AMI再灌注心律失常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再灌注心律失常 葛根素 脉安定 治疗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变化及尿激酶溶栓治疗对其影响的观察 被引量:10
17
作者 迟东升 吾柏铭 +2 位作者 洪小苏 余荣水 靳风霞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SCD 2000年第3期167-169,共3页
目的 :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中的临床意义以及尿激酶溶栓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放免法测定 2 0例 AMI、30例稳定型心绞痛 (SAP)患者和 2 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浆 CGRP浓度。结果 :AMI患者入院时的血浆 CGR... 目的 :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中的临床意义以及尿激酶溶栓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放免法测定 2 0例 AMI、30例稳定型心绞痛 (SAP)患者和 2 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浆 CGRP浓度。结果 :AMI患者入院时的血浆 CGRP平均浓度为 (45 .8± 7.1 ) ng/L,SAP患者为 (42 .9± 9.9) ng/L,正常对照组为 (5 2 .1± 1 6 .0 ) ng/L ,SAP患者的血浆 CGRP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 (P<0 .0 1 )。AMI合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严重心律失常及梗死面积较大者的血浆 CGRP浓度〔分别为 (6 1 .1± 1 7.4) ng/L、(6 7.7±2 4.1 ) ng/L和 (1 5 5 .7± 46 .5 ) ng/L〕较无并发症者 (1 99.4± 5 2 .1 ) ng/L显著减低 ;CGRP与 CK MB呈显著正相关 (r=0 .42 ,P<0 .0 0 1 ) ;AMI溶栓后梗死相关动脉 (IRA )再通者的血浆 CGRP和 CK MB浓度较溶栓前明显升高 ,分别是溶栓前的 6倍和 2~ 3倍。结论 :检测血浆 CGRP浓度对 AMI病情和预后的判断可提供有益的帮助。 AMI溶栓后早期出现 CGRP和 CK MB浓度明显升高提示 IRA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 溶栓治疗 心肌梗塞 CGRP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许瑞佳 张中东 +2 位作者 胡爱民 张世杰 尹延伟 《河北医学》 CAS 2010年第9期1060-1062,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30例患者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冠状动脉再通25例,再通率83.33%;未通5例。再通病例中均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包括室上...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30例患者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冠状动脉再通25例,再通率83.33%;未通5例。再通病例中均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6例,室性早博7例,短阵室速4例,室颤2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窦性心动过缓6例,死亡6例均为窦性心动过缓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早期溶栓仍然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措施,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缓慢心律失常死亡率明显高于快速心律失常(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 溶栓 再灌注 心律失常
下载PDF
逆向精确溶栓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病变1例 被引量:14
19
作者 田进文 彭利 +9 位作者 刘谟焓 李彦华 郭新红 侯允天 高磊 白静 宋康兴 杨学东 李可 王禹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3年第8期633-635,共3页
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早期死亡率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最重要方法。目前,实现缺血心肌再灌注的有效方法主要有静脉溶栓、冠状动脉内溶栓、血栓抽吸及通过介入方法直接开通梗塞相关动脉等。但冠状动脉闭塞病变... 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早期死亡率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最重要方法。目前,实现缺血心肌再灌注的有效方法主要有静脉溶栓、冠状动脉内溶栓、血栓抽吸及通过介入方法直接开通梗塞相关动脉等。但冠状动脉闭塞病变施行逆向溶栓的方法国内外尚无报道。本文报告1例运用尿激酶经微导管行冠状动脉逆向溶栓联合支架植入开通阻塞动脉,最终效果良好。但靶血管血栓性病变如何界定、具体标准操作方法及对远期疗效观察等方面的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逆向精确溶栓 尿激酶
下载PDF
黄芪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8
20
作者 韩国杰 马增香 +4 位作者 薛秀荣 卢丽艳 张奕 郭华 杨宝刚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107-108,共2页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静脉溶栓治疗后再通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8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黄芪组 (38例 )和对照组 (44例 )。2组均以尿激酶 (10 0~ 15 0 )× 10 4U常规溶栓治疗 ,黄芪组在溶栓治疗的同时静滴黄芪...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静脉溶栓治疗后再通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8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黄芪组 (38例 )和对照组 (44例 )。2组均以尿激酶 (10 0~ 15 0 )× 10 4U常规溶栓治疗 ,黄芪组在溶栓治疗的同时静滴黄芪注射液 6 0 ml加入 5 %葡萄糖 (或生理盐水 ) 2 5 0 ml,每日 1次 ,连用 10日后比较 2组再通标准各项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再通标准指标中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黄芪组为 5 5 .5 6 % ,明显低于对照组 82 .86 % ,2组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心力衰竭及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 (7.89%和 2 .6 3%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31.82 %和 2 0 .45 % ) ,P均 <0 .0 5 ;休克及总病死率也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黄芪注射液配合尿激酶溶栓治疗 AMI,可提高疗效 ,减少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 黄芪注射液 心肌梗塞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