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mediate in-hospital outcomes after percutaneous revascularization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by cardiogenic shock
1
作者 Bashir Ahmed Solangi Jehangir Ali Shah +7 位作者 Rajesh Kumar Mahesh Kumar Batra Gulzar Ali Muhammad Hassan Butt Ambreen Nisar Nadeem Qamar Tahir Saghir Jawaid Akbar Sial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23年第9期439-447,共9页
BACKGROUND Cardiogenic shock(CS)is a 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ates.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has been shown to improve outco... BACKGROUND Cardiogenic shock(CS)is a 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ates.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has been shown to improve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CS.AIM To investigate the immediate mortality rates in patients with CS undergoing primary PCI and identify mortality predictors.METHODS We conducted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305 patients with CS who underwent primary PCI at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Karachi,Pak-istan,between January 2018 and December 2022.The primary outcome was immediate mortality,defined as mortality within index hospitalization.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to identify predictors of immediate mortality.RESULTS In a sample of 305 patients with 72.8%male patients and a mean age of 58.1±11.8 years,the immediate mortality rate was found to be 54.8%(167).Multivariable analysis identified Killip class IV at presentation[odds ratio(OR):2.0;95%co-nfidence interval(CI):1.2-3.4;P=0.008],Multivessel disease(OR:3.5;95%CI:1.8-6.9;P<0.001),and high thrombus burden(OR:2.6;95%CI:1.4-4.9;P=0.003)as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immediate mortality.CONCLUSION Immediate mortality rate in patients with CS undergoing primary PCI remains high despite advances in treatment strategies.Killip class IV at presentation,multivessel disease,and high thrombus burden(grade≥4)were identified as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immediate mortality.These findings underscore the need for aggressive management and close monitoring of patients with CS undergoing primary PCI,particularly in those with these high-risk character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ardiogenic shock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mortality PREDICTORS
下载PDF
State of the art contemporary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T elevationmyocardial infarction: pre- and in-hospital organization, devices anddrugs 被引量:4
2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6期1133-1140,共8页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presentation,diagnosis and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pharmacological and invasive treatment of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health-care organization in or...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presentation,diagnosis and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pharmacological and invasive treatment of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health-care organization in order to increase accessibility of primary pem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Data sources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English publications on STEMI treatment.No formal systematic review was conducted,but an effort was made to be comprehensive.Study selection Studies were selected if they contained data relevant to the topic.Preferably,data from clinical randomized trials,meta-analyses,guidelines and a few recent reviews are referenced.Results The described clinical approach to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has been a continuum of scientific results and translation into clinical practice over the last four decades since the advent of thrombolytic reperfusion.This has resulted in a dramatic in-hospital mortality decrease from 30% in the 1960s to the present 5%.The biggest survival benefits have undoubtedly been achieved after the advent of reperfusion strategies.In contemporary treatment of STEMI,additional treatment effects on survival have to be sought in the very early admission phase,as the current mortality hazard drops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first critical days to continuously very low levels after discharge.Conclusions Optimal treatment of STEMI patients is best performed with a widely accessible reperfusion strategy,preferably primary PCI,with contemporary peri-procedural anti-thrombotic treatment and device implantation.Accessibility of reperfusion strategies is increased by efficient STEMI networks applying prehospital triage with digital tele-transmission of electrocardiograms (ECGs) and seamless patient transitions between health-care unities.Efficient treatments of complicated STEMI with out-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nd/or cardiogenic shock underline the necessity of structured referral systems,preferably immediately after the initial STEMI diag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IBRINOLYSIS pre-hospital triage antiplatelet therapy antithrombotic therapy drug eluting stents cardiogenic shock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器械辅助支持下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因素分析
3
作者 罗明华 陈玉善 +6 位作者 王贺 关怀敏 解金红 邱承杰 宗永华 尚莎莎 王运蔚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4期197-202,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考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并且行PPCI的患者... 目的本研究旨在考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并且行PPCI的患者,收集其临床基线特征、冠状动脉造影及PPCI相关参数、器械辅助支持信息等。根据1年内随访生存与否,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各项因素。结果共入选40例患者,其中生存组26例,死亡组14例。两组在基线资料、入院诊断、危险因素及合并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存组较死亡组有入院时心率较低、血压较高的趋势;生存组心肌酶显著低于死亡组(肌酸激酶峰值:496.00(198.25,2830.00)U/L比3040.00(405.75,5626.53)U/L,P=0.003;肌酸激酶同工酶MB型峰值:52.65(31.75,219.50)U/L比306.00(27.25,489.63)U/L,P=0.006);两组间在冠状动脉造影及PPCI相关指标方面比较,生存组较对照组有更高的完全血运重建率(53.85%比21.43%,P=0.048);两组器械辅助支持方面比较,生存组较死亡组有更多的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的比例(38.46%比7.14%,P=0.034)。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行PPCI的患者的预后与心肌酶水平、ECMO联合IABP支持以及完全血运重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原性休克 预后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肌酶 体外膜肺氧合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下载PDF
1例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下行PCI救治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护理
4
作者 王彦哲 赵静 +4 位作者 杨春晓 闫春林 郝恩刚 孙洪敏 杨岳武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4年第7期103-107,共5页
总结1例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救治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手术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如下:采用多学科联合模式,组建“介入+ECMO团队”,规范手术... 总结1例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救治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手术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如下:采用多学科联合模式,组建“介入+ECMO团队”,规范手术站位及手术流程,做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术中配合及体外膜肺氧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护理,术后做好转运及交接。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该患者经过专业的治疗与护理,术后第4天撤除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后第8天成功撤除体外膜肺氧合,术后第10天转普通病房治疗,术后第15天出院,随访时患者状态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不同时机的应用
5
作者 罗佳 张天翼 李杨丹 《医疗装备》 2024年第6期19-22,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不同时机的应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于医院拟行PCI治疗的70例AMI伴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两组均给予吸氧、心电监...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不同时机的应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于医院拟行PCI治疗的70例AMI伴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两组均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基础药物及急诊PCI治疗。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PCI术前和术后置入IABP。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24 h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尿量]水平,术前和术后7 d的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cTnI)]水平,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肺毛细血管契压(PCWP)和心脏指数(CI)]水平,以及术后30 d内的病死率。结果术后24 h,两组MAP和尿量均高于术前,HR低于术前,且试验组MAP和尿量均高于对照组,HR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血清CK-MB和cTnI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LVEF和CI水平均高于术前,PCWP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试验组LVEF和CI水平高于对照组,PCW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内,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伴CS患者行PCI术前应用IABP较术后应用IABP更能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减轻心肌受损,提高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血流动力学 心功能 心肌损伤
下载PDF
ECMO支持下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肖浩 崔晓磊 +9 位作者 刘亮 吕宝谱 张睿 郑拓康 孟庆冰 姚冬奇 田英平 谷新顺 李一 高恒波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57-562,共6页
目的分析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下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的预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就诊的ECMO支持下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及经皮冠脉介入(... 目的分析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下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的预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就诊的ECMO支持下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AMI合并C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既往史(吸烟、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脑血管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上ECMO前24h内最差辅助检查指标:血乳酸、白细胞计数(WBC)、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肌酐(Cr)、血清钾(K^(+))、左室射血分数(LVEF);发病至PCI时间;冠脉造影结果(是否累及前降支、回旋支、右冠脉,是否为三支病变、是否为左主干病变);是否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是否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根据发病30d的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单因素分析比较不同预后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ECMO支持下行冠脉造影及PCI治疗AMI合并C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各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39例患者中30d存活21例(53.8%),死亡18例(46.2%);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VIS评分、血乳酸、发病至PCI时间、累及回旋支、三支病变、左主干病变患者比例均明显升高(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乳酸、三支病变是影响AMI合并CS患者30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1.845(1.018~3.342)、107.171(1.307~8785.901),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乳酸和三支病变对ECMO支持下行冠脉造影及PCI治疗AMI合并CS患者的预后均有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56和0.752,95%CI为0.601~0.911和0.588~0.916,P值为0.007和0.008;当乳酸的截断值为5 mmol/L时,其预测行冠脉造影及PCI治疗AMI合并CS患者预后的敏感度为94.1%,特异度为57.1%.结论AMI合并CS的危重患者应用ECMO的指征需进一步细化.VIS评分、乳酸、发病至PCI时间、三支病变及左主干病变等是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高乳酸、高VIS评分、三支病变等情况行ECMO支持时应慎重.对于合适的患者尽早行ECMO支持,降低乳酸、减少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及缩短发病至PCI时间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预后
下载PDF
超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救治成功1例
7
作者 王春燕 吴强 +5 位作者 陈丹丹 刘微 田水 杨帆 黄开举 李宗庄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5期394-397,共4页
老年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急性心肌梗死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心血管急症。本文介绍了1例106岁超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保护下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本病例提... 老年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急性心肌梗死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心血管急症。本文介绍了1例106岁超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保护下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本病例提示超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时,在充分评估病情,结合患者身体状况、合并症等其他因素,在IABP保护下行PCI有望延长患者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龄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原性休克
下载PDF
休克指数和TIMI危险评分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PCI术后预后的相关性
8
作者 韩文君 林丽娜 +3 位作者 李欣 史丽娜 李晓凡 李有亮 《医学综述》 CAS 2023年第15期3106-3110,共5页
目的分析休克指数(SI)和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危险评分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张家口市第一医院行PCI的126例ACS合并C... 目的分析休克指数(SI)和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危险评分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张家口市第一医院行PCI的126例ACS合并CS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入院28 d转归将患者分为生存组(98例)和死亡组(28例)。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实验室指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饱和度(SaO 2)、心脏指数(CI)、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红蛋白、血肌酐、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入院时SI和TIMI危险评分等可能影响ACS合并CS患者PCI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ACS合并CS患者PCI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SI、TIMI危险评分对ACS合并CS患者PCI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糖尿病比例、CK-MB、cTnT、入院时SI和TIMI危险评分均高于生存组[67.86%(19/28)比38.78%(38/98)、(109±10)mmol/L比(90±10)mmol/L、(29±8)μg/L比(17±7)μg/L、1.55±0.16比1.45±0.15、(4.23±0.22)分比(3.12±0.15)分],CI低于生存组[(1.3±0.3)L/(min·m 2)比(1.7±0.4)L/(min·m 2)](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K-MB、cTnT、入院时SI、入院时TIMI危险评分升高是影响ACS合并CS患者PCI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SI、TIMI危险评分预测ACS合并CS患者PCI术后预后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1.47、3.25分,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4、0.908,灵敏度分别为75.00%、92.86%,特异度分别为73.47%、72.45%,TIMI危险评分对ACS合并CS患者PCI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高于SI(P<0.01)。结论SI、TIMI危险评分是影响ACS合并CS患者PCI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该类患者预后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心源性休克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休克指数 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危险评分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建平 宋玮 +4 位作者 金叔宣 杜勇平 何奔 王彬尧 郑道声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057-1059,1069,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IABP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19例患者IABP使用时间平均为93.6 h,其中13例成功地进行介入治疗(1...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IABP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19例患者IABP使用时间平均为93.6 h,其中13例成功地进行介入治疗(13/14,92.9%),2例成功接受外科搭桥,2例在等待搭桥术过程中死亡,1例药物治疗。三支血管病变10例(占52.6%),二支病变(前降支+回旋支)1例(占5.3%),单纯前降支5例(占26.3%),单纯左主干2例(占10.5%)。住院期间总死亡4例(4/19,21.1%),介入治疗病人死亡2例(2/14,14.3%),未介入或搭桥治疗死亡2例(2/3,66.7%)。结论IABP支持下急诊行冠脉介入治疗,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未能介入治疗和左主干病变经介入治疗后血液动力学仍不稳定者应及时采取外科搭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下载PDF
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新发房颤的预测因素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鹏 张瑞妮 +1 位作者 李飞 高峰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目的研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术)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新发房颤的预测因素。方法收集2015-02~2016-10间心内科住院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AMI)患者共62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急诊PCI术,观察随访1年,收集患者年... 目的研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术)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新发房颤的预测因素。方法收集2015-02~2016-10间心内科住院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AMI)患者共62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急诊PCI术,观察随访1年,收集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血脂异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用药情况、犯罪血管、门球时间、超声心动图特征等资料。入组患者按照有无新发房颤(AF)分为AF组和非AF组,比较两组的临床基线资料、冠脉造影结果和超声心动图特征,利用直方图比较不同左房容积指数(LAVI)水平房颤发生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急诊PCI术STAMI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AF组和非AF组临床基线资料和冠脉造影结果方面相比较,平均年龄明显增高(P<0.05),女性、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β-受体阻滞剂和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比例明显增高(P<0.05),超声心动图特征方面二尖瓣E峰、LAVI、E/Em>15和LVEF<40%比例明显增高(P<0.05),LVEF明显降低(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心源性休克、LAVI、年龄为行急诊PCI术STAMI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LAVI水平患者相比较,随着LAVI增高,房颤发生率逐渐增高。结论心源性休克、LAVI、高龄是行急诊PCI术STAMI患者新发AF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新发房颤 PCI术 心源性休克 左房容积指数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1
11
作者 宁小方 姬富才 《安徽医药》 CAS 2017年第8期1442-1445,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行急诊PCI治疗病人106例,按照是否采用IABP支持,分为对照组(未行IABP...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行急诊PCI治疗病人106例,按照是否采用IABP支持,分为对照组(未行IABP)和观察组(行IABP)。比较两组病人术后2 d时血液动力学变化,3 d时心肌酶学变化,术后3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左室舒张末径(LVEDD)的变化,3个月内两组病人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 d的血液动力学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 d时心肌酶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VEF在术后3个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LVEDD在术后3个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术后3个月时死亡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再发心肌梗死以及血栓形成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ABP联合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能有效的改善血液动力学指标,减轻心肌细胞损伤,增强心功能,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邱承杰 陈玉善 +3 位作者 解金红 柴爽爽 毛文峰 关怀敏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1年第3期257-261,共5页
目的评价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收治的AMI合并CS患者,于2015年1月至201... 目的评价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收治的AMI合并CS患者,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IABP辅助下完成PPCI者为IABP组,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ECMO联合IABP辅助下完成PPCI者为ECMO+IABP组。比较两组的院内死亡率、平均住院天数和1年内生存率情况。结果研究共纳入33例AMI合并CS患者,IABP组23例,男性15例,平均年龄(65.0±9.6)岁;ECMO+IABP组10例,男性9例,平均年龄(63.4±13.6)岁。ECMO+IABP组的院内死亡率低于IAB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比30.4%,χ^(2)=1.585,P=0.212)。随访1年,ECMO+IABP组的院外生存率显著高于IAB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比47.8%,χ^(2)=5.192,P=0.033)。结论ECMO联合IABP救治AMI合并CS患者较单用IABP可降低院内死亡率,改善1年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休克 心原性 体外膜肺氧合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休克的术后护理 被引量:3
13
作者 郝婧 杨红梅 +2 位作者 刘春雪 邢攸红 杨霞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年第3期197-198,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心源性休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治疗的术后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9年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心源性休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治疗的术后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9年67例行PCI及IABP治疗的AMI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抢救护理的经验。结果67例患者中,44例痊愈出院,23例死亡,病死率为34.33%。结论经PCI及IABP治疗AMI心源性休克的护理重点是加强观察,选择合适的体位,及时制止反搏泵停搏,根据患者的心功能进行输液管理,积极预防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护理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8
14
作者 廖洪涛 张传寿 《循证医学》 CSCD 2013年第6期337-339,共3页
1文献来源 Zeymer U, Hochadel M, Hauptmann KE, et al.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by cardiogenic shock: Results of the ALKK-PCI registry[J]. Clin Res Cardiol, 2... 1文献来源 Zeymer U, Hochadel M, Hauptmann KE, et al.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by cardiogenic shock: Results of the ALKK-PCI registry[J]. Clin Res Cardiol, 2013,102(3) :223-2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心源性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治疗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建平 宋玮 +4 位作者 金叔宣 王彬尧 郑道声 林延龄 辜天海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3期254-255,258,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临床处理方法,分析其疗效,寻求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措施。 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1996年2月~1999年12月共48例急性心梗伴心源性休克患者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效果。 结果 48例患者均在主动脉内球囊反...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临床处理方法,分析其疗效,寻求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措施。 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1996年2月~1999年12月共48例急性心梗伴心源性休克患者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效果。 结果 48例患者均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脉造影,其中46例成功地进行介入治疗,2例因介入治疗未成功而搭桥,14例虽罪犯血管成功介入治疗,但因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而行搭桥治疗获成功。单纯介入治疗死亡率25%,外科搭桥死亡率0%,总死亡率16.7%。 结论 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介入失败和多支病变经介入治疗后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者,应及时进行外科搭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合并症 介入治疗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高危急性心肌梗死中的疗效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庆 杨志刚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12期5-6,共2页
目的分析和评价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行经皮冠状动脉治疗(PC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联合IABP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使用IABP后显著改善患者血流动... 目的分析和评价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行经皮冠状动脉治疗(PC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联合IABP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使用IABP后显著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心衰指标,平均动脉压升高,多巴胺用量减少,平均心率下降,尿量增加,脑钠钛水平降低。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安全、有效,显著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疗效评估 被引量:3
17
作者 冯婧 贾绍斌 +3 位作者 曹禺 龚杰 杨立波 马列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406-408,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以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患者近期疗效。方法收集AMI合并CS患者资料,按照是否行PCI治疗分为PCI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并将PCI治疗组根据有无使用I...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以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患者近期疗效。方法收集AMI合并CS患者资料,按照是否行PCI治疗分为PCI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并将PCI治疗组根据有无使用IABP分为两个亚组。分析患者一般情况、危险因素和院内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1)PCI组与常规药物治疗组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2.9)h vs(27.5±8.3)h,P<0.05],在一般情况及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情况下,两组院内病死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35.7%vs 57.4%,P<0.05)。(2)IABP基础上行PCI治疗组在一般情况、危险因素与单纯PCI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情况下,两组患者院内病死率有统计学意义(14.3%vs 46.4%,P<0.05)。结论早期行PCI可改善AMI合并CS患者近期预后,在IABP基础上再行PCI治疗,院内病死率可进一步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下载PDF
离死亡最近的血管堵塞——左主干病变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的抢救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伟仙 范媛媛 +2 位作者 周乐群 张永珍 祖凌云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3期59-62,共4页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是心血管医生需要面对的最严重的挑战之一。其临床证据又十分有限,最优临床策略依然存在争议。本文介绍1例由左主干病变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的病例抢救成功的过程,并总结了...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是心血管医生需要面对的最严重的挑战之一。其临床证据又十分有限,最优临床策略依然存在争议。本文介绍1例由左主干病变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的病例抢救成功的过程,并总结了其中的关键经验:尽早实行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开通堵塞冠脉,围手术期进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和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联合辅助治疗,强调同时启动介入团队及ECMO团队,尽可能缩短进门-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2B)时间,同时兼顾door to ECMO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体外膜氧合
下载PDF
83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抢救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丁小容 许辉 +2 位作者 游励红 罗捷 隋艳丽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40-43,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方法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本院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83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急诊介入干预组(n=42)和强化药物治疗组(n=41),其中急诊介入干预组再按进入导管室不同流程分为绿...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方法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本院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83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急诊介入干预组(n=42)和强化药物治疗组(n=41),其中急诊介入干预组再按进入导管室不同流程分为绿色通道组(n=33)和常规入院流程组(n=9),比较组间死亡率和住院费用及急诊介入干预组组内的球囊扩张(door to balloon)时间差异。结果:急诊介入干预组死亡13例(30.95%),住院费用(9.83±6.18)万元;强化药物治疗组死亡24例(58.24%),住院费用(1.73±1.77)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介入干预组内患者就诊到球囊扩张时间,绿色通道流程组为(66.82±19.75)min,常规入院流程组为(131.33±36.4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绿色通道能提高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抢救成功率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尽快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以赢得宝贵时间,挽救患者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瓣性休克 急诊PCI 绿色通道
下载PDF
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靳志峰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6年第9期1224-1226,共3页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41例,采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主动脉...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41例,采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方案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对治疗前后患者的每小时尿量变化、平均动脉压(MAP)、平均静脉压(CVP)、心脏指数(CI)和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进行观察记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过IABP联合急诊PCI治疗后,41例患者的每小时尿量、MAP及CI明显上升,而PCWP、CVP同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实施IABP联合PCI,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主动脉球囊反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