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率变异性和QT间期变异性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0
1
作者 桑城 郝恒剑 +1 位作者 许骥 史力生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8年第2期230-232,共3页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和QT间期变异性(QTV)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入选75例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住院的AMI患者,按室性期间收缩Lown's分级对VA进行评估,分为Lown's 1~2级组21例与Lown&...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和QT间期变异性(QTV)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入选75例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住院的AMI患者,按室性期间收缩Lown's分级对VA进行评估,分为Lown's 1~2级组21例与Lown's 3~5级组54例,同时选择同期健康者50例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监测室性心律失常、24 h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24 h连续5 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均值(SDNNindex)、24 h连续5 min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ANNindex)、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及24 h QT间期。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MI组SDNN、SDNNindex、SDANNindex、rMSSD及24 h QTV均明显减小(P均<0.05);与Lown's 1~2级组比较,Lown's 3~5级组除r MSSD外,其它SDNN、SDNNindex、SDANNindex及24 h QTV均明显减小(P<0.05)。结论 HRV与QTV与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严重程度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变异性 QT间期变异性 急性心肌梗死 室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心率减速力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预警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朴晶燕 韩百合 +4 位作者 宋涛 曹威 李阳 张英涛 曲秀芬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06-508,共3页
目的 探讨心率减速力(DC)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SCD)的预警能力及其与心率变异性(HRV)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8例AMI患者,于心肌梗死后1周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并计算出DC值和HRV时域指标值.平均随访24个月,主要... 目的 探讨心率减速力(DC)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SCD)的预警能力及其与心率变异性(HRV)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8例AMI患者,于心肌梗死后1周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并计算出DC值和HRV时域指标值.平均随访24个月,主要终点事件为SCD,次要终点事件为心源性死亡.进行队列研究DC和HRV与SCD关联的相对危险度分析,并进行二分类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统计分析.结果 共有12例患者发生SCD(5.7%),其DC值明显减低,相对危险度值为4.2(P =0.0054 <0.01).DC与HRV指标SDNN、SDANN、ASDNN、T1、RMSSD及PNN50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840、0.4346、0.8510、0.6081、0.5210、0.5028 (P<0.001).结论 DC对AMI后发生SCD有较强的预警作用,DC与HRV有较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性猝死 急性心肌梗死(AMI) 心率减速力 心率变异性(HRV)
下载PDF
强化他汀治疗对急诊PCI术后早期心率变异性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雪梅 杨培根 王彬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3-365,共3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80 mg/d)对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早期心率变异性(HRV)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影响。方法将350例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随机均分为大剂量他汀组(大剂量组)和常规剂量他汀组(常规剂量组)...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80 mg/d)对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早期心率变异性(HRV)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影响。方法将350例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随机均分为大剂量他汀组(大剂量组)和常规剂量他汀组(常规剂量组),另设对照组85例。大剂量组入院立即口服阿托伐他汀80 mg/d,第2天起改为40 mg/d,常规剂量组入院立即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d,第2天起改为20 mg/d。术后24 h连续行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测,并根据Holter结果比较各组HRV及MVA发生率。结果大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SDNN(ms:108.3±21.5、70.6±17.6)、SDANN(ms:111.7±19.2、65.9±18.5)、RMSSD(ms:25.6±8.3、18.7±10.2)和PNN50(%:14.7±5.9、6.9±3.4)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22.5±23.8、119.6±15.2、29.2±9.3及17.7±6.5),大剂量组高于常规剂量组(均P<0.05)。大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MVA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12.00%vs 21.14%vs 2.35%),大剂量组低于常规剂量组(χ2=5.29,P<0.05)。结论 AMI患者梗死早期HRV减低,MVA发生率增加;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够增加急诊PCI术后早期HRV,并降低MVA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率 自主神经系统 心律失常 心性 冠状动脉介入术 心率变异性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阿托伐他汀
下载PDF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猝死预警指标Tp-e/QT比值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4
作者 舒娟 李红兵 +1 位作者 严干新 崔长琮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1-443,471,共4页
目的检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Tp-e/QT比值,并探讨其发生猝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20例急性STEMI患者(心肌梗死组)、119例健康成人(对照组)分别测量其入院24h内的第1份心电图QTc、QTd、、Tp-e,并计算Tp-e/QT比值,分析其... 目的检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Tp-e/QT比值,并探讨其发生猝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20例急性STEMI患者(心肌梗死组)、119例健康成人(对照组)分别测量其入院24h内的第1份心电图QTc、QTd、、Tp-e,并计算Tp-e/QT比值,分析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与健康组相比,STEMI组患者心电图上QTd、Tp-e及QTc均明显延长[(33.66±16.76)msvs.(55.29±31.12)ms,(89.55±12.61)msvs.(142.65±39.33)ms和(426.57±65.03)msvs.(482.26±48.03)ms,P<0.001],且Tp-e/QT比值显著增加(0.21±0.03vs.0.29±0.07,P<0.001)。120例STEMI患者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有34例(28.3%),心电图上QTd、Tp-e及QTc均较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延长,但只有Tp-e/QT比值显著增加(0.32±0.07vs.0.26±0.05,P<0.000)。结论急性STEMI患者Tp-e/QT比值较健康成人明显延长,Tp-e/QT比值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性,可能是心脏性猝死最重要的预警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Tp-e/QT比值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性猝死
下载PDF
多项无创指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预警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李勇国 王艳飞 王玮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6年第2期137-141,共5页
目的探讨多项无创指标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源性死亡风险的预警价值。方法入选AMI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同期住院的非冠心病患者100例为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并于入院后3周内行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检测心率震荡(HR... 目的探讨多项无创指标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源性死亡风险的预警价值。方法入选AMI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同期住院的非冠心病患者100例为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并于入院后3周内行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检测心率震荡(HRT)指标即震荡起始(TO)、震荡斜率(TS);心率变异性(HRV)指标即NN间期标准差(SDNN);QT离散度(QTa)及经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心电指标。同期行心脏彩超检查,检测左心室舒张期末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AMI患者心源性死亡为终点事件,将观察组分为死亡组(n=15)和存活组(n=85)。根据检测结果,对AMI组与非AMI组和AMI患者死亡组与存活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多项指标对AMI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预警价值。结果①AMI组与非冠心病组TO、TS、SDNN、QTd、QTcd、LVEF、LVEDd等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TO、TS、SDNN、OTd、QTcd、LVEDd P=0.000(P〈0.05),LVEFP=0.002(P〈0.05)。②急性心梗死亡组与存活组TS及SDN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00及0.023(P〈0.05),TO、QTd、QTcd、LVEF及LVEDd等指标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③对各组各项指标阳性积分对比分析发现,AMI患者积分多明显增高(P〈0.05),AMI心源性死亡患者积分均≥4,多项指标联合应用较单项指标对AMI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阳性预测值高,多项指标异常积分≥4,心源性死亡风险极大。结论①AMI患者的HRT明显减弱甚至消失,HRV降低,QT间期明显延长及QTd明显增大。②AMI患者LVEDd明显增大,LVEF明显下降。多项指标联合应用对AMI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阳性预测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死亡 心率震荡 心率变异 猝死预测因子
下载PDF
心率变异性与急性心肌梗死部位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沈国英 金智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10-1413,共4页
目的:观察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与不同部位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关系,同时观察HRV与A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alignant ventricular arrhythmia,MVA)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住院的AM... 目的:观察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与不同部位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关系,同时观察HRV与A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alignant ventricular arrhythmia,MVA)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住院的AMI患者120例,依据AMI后是否发生MVA,分为MVA组和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non malignant ventricular arrhythmia,NMVA)组;依据心梗部位不同,分为前壁心梗组和非前壁心梗组。分析HRV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MVA组正常NN间期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NN intervals,SDNN)、平均正常NN间期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average NN intervals,SDANN)、SDNN指数、连续NN间期之差的均方根(square root of the mean squared differences of successive NN intervals,RMSSD)、低频(lowfrequency,LF)、高频(high-frequency,HF)、LF/HF明显低于非前壁心梗组,P值分别为0.000、0.004、0.001、0.000、0.000、0.001与0.017;而极低频(very low-frequency,VLF)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714)。前壁心梗组正常SDNN(P=0.000)、SDANN(P=0.000)、SDNN指数(P=0.000)、LF(P=0.000)、LF/HF(P=0.013)明显低于非前壁心梗组;RMSSD(P=0.000)、HF(P=0.000)明显高于非前壁心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LF2组间无明显差异(P=0.064);前壁心梗组MVA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前壁心梗组,统计学上有差异(P=0.008)。结论:HRV与AMI后MVA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此外,HRV可能与AMI发生的部位有关,前壁心梗可能以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为主,非前壁心梗可能以迷走神经活动降低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率变异性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心率变异的关系 被引量:6
7
作者 吴超 王伊敏 +1 位作者 侯黎娜 范莼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325-326,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2周)心率变异性(HRV)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LownⅢ级以上)的关系。方法选取60例AMI患者,按修正Lown分级标准分类,分成2组:AMI组(23例,LownⅡ级以下)和恶性组(37例,LownⅢ级以上合并AMI),发病后第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2周)心率变异性(HRV)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LownⅢ级以上)的关系。方法选取60例AMI患者,按修正Lown分级标准分类,分成2组:AMI组(23例,LownⅡ级以下)和恶性组(37例,LownⅢ级以上合并AMI),发病后第2周作Holter检查和HRV分析;另选4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AMI组HRV多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AMI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组HRV明显低于AMI组。结论HRV的下降反映了AMI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损害,与恶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室性心律失常 心率变异性
下载PDF
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率变异性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刘鹏 李古月 《中国医药》 2017年第5期691-694,共4页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率变异性(HRV)和恶性心律失常(MVA)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5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组)...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率变异性(HRV)和恶性心律失常(MVA)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5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急性心肌梗死后直接进行急诊PCI术的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用药后直接进行急诊PCI术,观察组除常规用药外,在进行急诊PCI术前给予替罗非班10μg/kg,3min内静脉推注,随后以0.15μg/(kg·min)持续泵入36h。比较2组患者术后48h和术后30d的HRV指标[时域分析指标包括24h内全部正常心率周期计算的标准差(SDNN)、每5分钟平均RR间期计算的标准差(SDANN)、相邻正常心率周期相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相邻正常心率周期相差值〉50ms的个数所占的百分比(PNN50);频域分析指标包括低频功率、高频功率及低高频比例]和MVA发生率。结果2组术后30d的SDNN、SDANN、rMSSD、PNN50与术后48h比较[对照组:(84±6)ms比(58±6)m8、(88±4)ms比(72±5)ms、(49.7±2.6)ms比(28.1±2.0)ms、(7.8±1.7)ms比(6.1±0.6)ms;观察组:(96±7)ms比(67±6)ms、(102±6)ms比(80±4)ms、(56.3±1.8)ms比(35.2±2.2)ms、(12.6±2.1)ms比(9.8±0.8)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术后48h、术后30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术后30d的低频功率、高频功率、低高频比例与术后48h比较[对照组:(327±47)ms^2比(197±31)ms^2、(252±20)ms^2比(107±5)ms^2、(1.71±0.27)比(1.99±0.41);观察组:(556±56)ms^2比(233±36)ms^2、(412±42)ms^2比(169±6)ms^2、(1.47±0.15)比(2.51±0.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术后48h、术后30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MVA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6%(7/125)比20.0%(20/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PCI术前使用替罗非班能够有效减轻术后HRV,减少MVA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替罗非班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心率变异性 恶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率变异性和心源性猝死危险性的关系 被引量:13
9
作者 易远明 《河北医学》 CAS 2014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变化与猝死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2年5月至2012年12月收治入院的AMI后心源性猝死(SCD)死亡患者100例和健康体检者100例,对其超声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电图QRS宽度、QT间期、校正QT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变化与猝死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2年5月至2012年12月收治入院的AMI后心源性猝死(SCD)死亡患者100例和健康体检者100例,对其超声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电图QRS宽度、QT间期、校正QT间期(QTc)进行回顾性分析;另对2011年5月至2013年1月收治入院的被列入猝死高危范围心脏病患者50例和低危患者50例,并对SDNN、SDANN、rMSSD、PNN50、LF、HF、TF、LF/HF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CD组QRS、QT、QTc值高于对照组,而SCD组LVEF值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的SDNN、SDANN、rMSSD、PNN50、LF、HF、TF、LF/HF均低于低危组,所有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0.0001)。结论:AMI急性期HRV明显下降,提示早期检测AMI后的HRV指标可预测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变异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猝死 预测因素
下载PDF
T波电交替及心率变异性对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媛 陈元禄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2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以及心率变异性(HRV)指标,探讨其对AMI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117例AMI患者(AMI组),男性86例,女性31例;年龄32~84岁,平均年龄(61±11)岁。分析...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以及心率变异性(HRV)指标,探讨其对AMI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117例AMI患者(AMI组),男性86例,女性31例;年龄32~84岁,平均年龄(61±11)岁。分析其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资料。依据住院期间有无室速或室颤,将117例AMI患者分为恶性心律失常组(37例)和非恶性心律失常组(80例)。结果:恶性心律失常组与非恶性心律失常组MTWA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以MTWA≥25μV为截点,MTWA预测AMI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0.00%、80.28%、54.84%、77.03%。MTWA以及SDNN(SDANN)联合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0.59%(20.59%)、94.37%(95.77%)、63.64%(70.00%)、71.28%(71.58%)。结论:MTWA及HRV对AMI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预测价值,可用于AMI患者的危险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伏级T波电交替 心率变异性 急性心肌梗死 恶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高危猝死患者的预警作用研究
11
作者 张萍 黄伟剑 崔丽丽 《心电与循环》 2014年第3期216-219,244,共5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联合临床危险因素在急性心肌梗死猝死高危患者中的预警作用。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伴有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患者为恶性心律失常组(n=148),急性心肌梗死不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为对照组(n=52),测量患者的... 目的探讨心电图联合临床危险因素在急性心肌梗死猝死高危患者中的预警作用。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伴有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患者为恶性心律失常组(n=148),急性心肌梗死不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为对照组(n=52),测量患者的各心电指标,包括QRS时间、Q-T间期和Tp-e间期、J波、碎裂QRS波群,计算Q-Td及Tp-e。,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LVE F),并随访调查6个月内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上述指标。根据LVEF值将所有患者分为LVEF≤30%,30%<LVEF≤40%,40%<LVEF≤50%,LVEF>50%,比较不同LVEF者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脏性猝死发生情况。纳入常见的临床危险因素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因子。结果恶性心律失常组合并糖尿病者、QRS时间、Q-Td、Tp-e间期、Tp-e_c、J波、碎裂QRS波群、BNP值和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而LVEF值低于对照组(P<0.01)。随着LVEF的降低,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其中30%<LVEF≤40%所占比例最高(85.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p-e间期、LVEF、J波是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独立预测因子(r=0.72、0.62、0.49,OR=4.68、3.63、2.46),Tp-e间期的相关性最强(r=0.72),相对危险度最高(OR=4.68)。结论 Tp-e间期、LVEF、J波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Tp-e间期的预测价值最高,优于LVEF、J波。LVEF的降低与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恶性心律失常 心电图 左心室射血分数 心脏性猝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学和心脏形态学指标的变化
12
作者 王新广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8年第1期9-10,共2页
目的:观察QT变异度(QTV)等因素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相关性。方法: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50例健康人分别作为AMI组和对照组,根据入选者心电学指标及心脏形态学指标,分别进行AMI组和对照组以及AMI组组内比较... 目的:观察QT变异度(QTV)等因素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相关性。方法: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50例健康人分别作为AMI组和对照组,根据入选者心电学指标及心脏形态学指标,分别进行AMI组和对照组以及AMI组组内比较。结果:(1)心肌梗死患者的QT间期变异度和QT间期变异系数(QTVC)明显低于对照组;(2)心率变异性(HRV)和QTV,QTVC,左室舒张末内径(LVd),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MVA存在相关性。结论:QTV,QTVC在心肌梗死后与MVA存在相关性,和传统预测值LVd、LVEF同样有效,可能成为独立的预测AMI后MVA和猝死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恶性心律失常 心率变异性 左室射血分数 QT间期变异度
下载PDF
113例急性心肌梗死心率变异性与恶性心律失常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23
13
作者 李洁芳 万继荣 +3 位作者 方志松 陈耀辉 陈淑芬 林敏玲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281-283,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情况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猝死率的相关性,预测AMI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方法:对113例已确诊AMI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HRV进行时域分析(主要参数为全部正常窦性心动周期的...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情况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猝死率的相关性,预测AMI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方法:对113例已确诊AMI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HRV进行时域分析(主要参数为全部正常窦性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NN),监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然后随访患者1年。结果:SDNN<50 ms,预测高危险水平的患者31例;SDNN介于50 ms~100 ms,预测中危险水平患者36例;SDNN介于100 ms~150 ms,预测低危险水平患者46例。高危险水平患者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19例,猝死6例;中危险水平患者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9例,猝死1例;低危险水平患者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5例,无猝死。3组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P<0.05,心脏猝死率比较,P<0.01。结论:HRV减小程度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发生率有正相关性,HRV在预测AMI患者的危险性及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率变异性 恶性心律失常 猝死
下载PDF
窦性心率震荡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厚荣 何娟 +4 位作者 杜国伟 殷波 金海燕 向娟 李倩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2年第2期85-87,共3页
目的探讨心率震荡(HR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对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及心率变异(HRV)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200例AMI后窦性心律的患者,平均随访20.6个月。入选者记录24h动态心电图,分别检测HRT的震荡起始(TO)、震荡斜率(TS)及... 目的探讨心率震荡(HR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对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及心率变异(HRV)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200例AMI后窦性心律的患者,平均随访20.6个月。入选者记录24h动态心电图,分别检测HRT的震荡起始(TO)、震荡斜率(TS)及HRV的时域指标、24hR-R间期标准差(SDNN)并进行分析,终点事件为心源性死亡。结果 AMI后死亡组(36例)TS明显减弱(P<0.05),TO明显升高,与幸存组(164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S与SDNN之间存在相关性(r=0.447,P=0.009)。结论 HRT参数TO和TS值可成为评估AMI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预测恶性心血管事件及心性猝死的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震荡 急性心肌梗死 动态心电图 室性期前收缩 心性猝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窦性心率震荡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探讨
15
作者 王军 黄紫娟 钱斐鸿 《吉林医学》 CAS 2011年第36期7659-7661,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窦性心率震荡(HRT)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入选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计算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按室性期前收缩的Lown分级分为观察组28例与对照组30例。根据HRT表现形式(异常及明显异常)分...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窦性心率震荡(HRT)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入选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计算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按室性期前收缩的Lown分级分为观察组28例与对照组30例。根据HRT表现形式(异常及明显异常)分析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观察组TO 2.52(1.97,3.21)%、TS 0.81(0.39,1.28)ms/RR与对照组TO 1.01(0.46,1.71)%、TS 1.89(1.48,2.12)ms/R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RT明显异常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概率(82.35%)明显高于HRT异常者(14.63%)(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HRT明显异常,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概率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窦性心率震荡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心率震荡和心率变异性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性猝死预测作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权力 唐艳红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2年第3期56-59,共4页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是最常见的导致心源性猝死的病因。方法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严重的心力衰竭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直接原因。结果心率变异和心率振荡相结合能很好的反应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的平衡状况,并能反映心脏自...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是最常见的导致心源性猝死的病因。方法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严重的心力衰竭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直接原因。结果心率变异和心率振荡相结合能很好的反应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的平衡状况,并能反映心脏自身的调节功能。结论根据心率变异和心率振荡的异常改变,能对心肌梗死后具有心源性猝死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风险预测,并能确定需要植入ICD的人群,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变异 心率振荡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猝死 预测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