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eating acute low back pain with acupunctur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protocol to compare the effectiveness between distal and local acupoints
1
作者 Singleung Chan Shukyan Lam +7 位作者 Sinyin Ho Wanyi Au Poyi Lin Waiming Chan Taking Yu Shungchi Tam Bacon F.L.Ng Linda L.D.Zho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CAS 2024年第3期351-356,共6页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using“distal acupoints only”vs.“local acupoints mainly combined with distal acupoints”in cases of acute low back pain(ALBP).Methods: A total of 102 eligible patients aged 18–6...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using“distal acupoints only”vs.“local acupoints mainly combined with distal acupoints”in cases of acute low back pain(ALBP).Methods: A total of 102 eligible patients aged 18–65 years with ALBP lasting less than 6 weeks will be randomized in a 1:1 ratio to the distal acupoints only group(DPOG)and the local acupoints mainly combined with the distal acupoints group(LPMG).During a 4-week treatment period,patients in the DPOG will receive acupuncture at distal acupoints only(Houxi[SI 3]and Yaotongxue[EX-UE 7])twice a week,while those in the LPMG group will receive acupuncture at local acupoints(mainly Shenshu[BL 23]and Dachangshu[BL 25])combined with distal points(Weizhong[BL 40]).The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will be evaluated at every session of treatment,and the follow-up will be performed for 3 months.The primary outcome measure will be the change in ALBP intensity,assessed using 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he secondary outcome measure will be the evaluation of functional disability using 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Discussion: This study compares the DPOG and LPMG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DPOG in the treatment of AL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UNCTURE acute low back pain Motion style acupuncture Activating qi acupuncture Distal acupoints Local acupoints
下载PDF
Etiology of non-traumatic acute abdomen in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s 被引量:7
2
作者 Wen-Chieh Yang Chun-Yu Chen Han-Ping Wu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3年第9期276-284,共9页
Acute abdominal pain is a common complaint in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s. A complete evaluation is the key factor approaching the disease and should include the patient's age, any trauma history, the onset an... Acute abdominal pain is a common complaint in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s. A complete evaluation is the key factor approaching the disease and should include the patient's age, any trauma history, the onset and chronicity of the pain, the related symptoms and a detailed physical examination. The aim of this review article is to provide some information for physicians in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s, with the age factors and several causes of non-traumatic acute abdominal pain. The leading causes of acute abdominal pain are divided into four age groups: infants younger than 2 years old, children 2 to 5, children 5 to 12, and children older than 12 years old. We review the information about acute appendicitis, intussusception, HenochSchnlein purpura, infection, Meckel's diverticulum and mesenteric adenitis. In conclusion, the etiologies of acute abdomen in children admitted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vary depending on age. A complete history and detailed physical examination, as well as abdominal imaging examinations, could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physician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to narrow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bdominal emergencies and give a timely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DOMINAL pain non-traumatic acute ABDOMINAL pain
下载PDF
A Qualitative Study of the Triage of Patients with Non-Traumatic Acute Abdomen
3
作者 Zhongqing Yang Juqing Ke Huandi Zhao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Nursing Research》 2023年第4期79-88,共10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work experience of medical staff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a general hospital in the triage of patients with non-traumatic acute abdomen to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work experience of medical staff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a general hospital in the triage of patients with non-traumatic acute abdomen to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and branch evaluation tools. Methods: With descriptive phenomenology as the research metho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the medical staff in a tertiary hospital in Nanjing from February 1st to 10th, 2023, and Colaizzi seven-step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Results: A total of 17 emergency medical staff were interviewed in this study. Four themes were derived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 the etiology of acute abdomen is complex, so it is difficult to categorize them: acute abdomen requires immediate treatment, but the treat will be delayed if the categorization is inaccurate;the high pressure of nurses and the accuracy in categorizing the patients ar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addressed. Conclusion: The categorization of patients with non-traumatic acute abdomen is challenging.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corresponding intervention and formulate appropriate departmental evaluation tool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categorization of patients with acute abdom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ergency department non-traumatic acute abdomen Abdominal pain TRIAGE Medical staff Qualitative research
下载PDF
八髎穴齐刺联合红外偏振光治疗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研究
4
作者 苏毅 王怀泽 +2 位作者 王超 熊应宗 朱俊琛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6期21-26,共6页
目的:观察八髎穴齐刺联合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使用红外偏振光采用振荡模式照射针刺部位,1次/d;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 目的:观察八髎穴齐刺联合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使用红外偏振光采用振荡模式照射针刺部位,1次/d;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八髎穴齐刺法针刺治疗,两组均治疗5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腰腿部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腰椎功能,采用指地距离(FFD)评价腰部主动前屈受限程度,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在治疗前后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和FFD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评分降低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SF-36评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24/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以八髎穴齐刺针刺法联合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显著,在缓解患者疼痛及改善腰部前屈活动方面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方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早期疗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八髎穴 齐刺法 红外偏振光
下载PDF
模拟直升机低频振动致大鼠腰痛模型的建立与鉴定
5
作者 刘红珍 徐洋杰 +7 位作者 赵秦 齐光辉 王海燕 李森 刘媛 谭波涛 殷樱 杨策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5,共8页
目的通过模拟直升机低频振动建立急性腰痛(acute low back pain,ALBP)模型,探讨陆军飞行人员急性腰痛的成因,为其发生机制和防护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与评估手段。方法选取48只8周龄雄性SD大鼠[体质量(200±2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通过模拟直升机低频振动建立急性腰痛(acute low back pain,ALBP)模型,探讨陆军飞行人员急性腰痛的成因,为其发生机制和防护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与评估手段。方法选取48只8周龄雄性SD大鼠[体质量(200±2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造模A(振动1 h)、B(振动3 h)、C(振动6 h)组和D(空白对照)组,每组12只。连续5 d将大鼠分别暴露于10 Hz的六自由度振动台1、3和6 h。在造模前和造模后第1、4、7和14天行von Frey测试、旷场实验、转棒疲劳实验、步态分析、24 h摄食量等行为学检测;光学显微镜观察多裂肌组织学变化。结果行为学结果显示,持续性低频振动暴露大鼠缩足反射阈值降低(P<0.01)、24 h摄食量减少(P<0.01)、直立次数减少(P<0.05)、转棒跌落速度降低(P<0.05)、支撑时比较缩短(P<0.05)、足印面积减小(P<0.05)、步行速度降低(P<0.05)。多裂肌组织学显示细胞水肿,肌细胞形态紊乱且大小不一,排列不均,肌间隙细胞核增多,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聚集。结论持续低频振动环境暴露会导致大鼠腰痛相关行为学和腰部多裂肌组织学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振动 急性腰痛 动物模型 疼痛相关行为学 多裂肌
下载PDF
腹肌冲击推拿法治疗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6
作者 苗源 邵明哲 +3 位作者 张美欣 关睿骞 李志杰 于志国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103-108,共6页
目的:观察腹肌冲击推拿法治疗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推拿四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急性期患者7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试验组选用... 目的:观察腹肌冲击推拿法治疗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推拿四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急性期患者7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试验组选用腹肌冲击推拿法治疗10 d,对照组选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10 d,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VAS疼痛评分、JOA腰背痛评分、中医证候评分以及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100%(35/35),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5.7%(30/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的VAS疼痛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的JOA腰背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IL-6水平均有降低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腹肌冲击推拿法治疗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比常规推拿法更有效,能够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症状,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治愈时间,稳定患者的脊椎平衡,可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痛 推拿 腹肌冲击推拿法
下载PDF
浮针治疗急性非特异性腰背痛临床研究
7
作者 霍青云 赵玉玲 +4 位作者 李伟 路敏 覃国忠 于翱瑞 许宏武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5期19-22,共4页
目的研究浮针治疗急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临床疗效、慢性转归率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深圳市坪山区中医院)收治的急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256例,根据患者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浮针组和对照组,浮针组129例... 目的研究浮针治疗急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临床疗效、慢性转归率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深圳市坪山区中医院)收治的急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256例,根据患者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浮针组和对照组,浮针组129例,对照组127例。两组患者均予中药封包治疗,对照组加服洛芬待因缓释片、盐酸乙哌立松片,浮针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再加用浮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复发率、腰部疼痛[视觉疼痛模拟分法(VAS)评分]、腰部功能障碍[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量表(ODI)评分]、指地间距(FFD)。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FF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FFD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浮针组VAS评分、ODI评分、FF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浮针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治疗急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能够快速高效地降低痛感、改善腰背功能,降低复发率,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下筋膜 肌筋膜 浮针 急性非特异性腰背痛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采用不同方法注射低分子肝素的不良反应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丽燕 鄢丽萍 +1 位作者 李妹芳 李正香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2911-2914,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低分子肝素不同的注射方法对疼痛、皮下硬结、皮下出血的影响,为寻找最佳注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5—10月于江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由同一名护士依次采... 目的通过观察低分子肝素不同的注射方法对疼痛、皮下硬结、皮下出血的影响,为寻找最佳注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5—10月于江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由同一名护士依次采用方法 A(平卧位传统注射法)、方法 B(仰卧屈膝位垂直进针法)、方法 C(端坐位垂直进针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 000 Axa U(0.4 ml)/次,每次注射间隔24 h。由另1名护士于注射后进行注射部位疼痛程度、皮下硬结程度、皮肤颜色改变、皮下出血程度评价。结果采用注射方法 C时患者疼痛程度和皮下硬结程度较注射方法 A、B轻,12、24 h皮肤颜色改变较注射方法 A、B轻(P<0.01)。采用注射方法 B、C时患者12、24 h皮下出血程度较注射方法 A轻(P<0.01)。结论端坐位垂直进针法能减轻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疼痛、皮下硬结及皮下出血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肝素 低分子量 体位 疼痛 出血
下载PDF
核心肌群训练联合肌效贴治疗急性非特异性腰背痛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9
作者 白杨 杨仕年 +1 位作者 李芝慧 陈新 《西部医学》 2016年第9期1293-1296,共4页
目的评估核心肌群训练联合肌效贴治疗急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我科就医的急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0例。两组均采用针刺、灸法及肌效贴贴扎技术,治疗组增加核心肌群训练... 目的评估核心肌群训练联合肌效贴治疗急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我科就医的急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0例。两组均采用针刺、灸法及肌效贴贴扎技术,治疗组增加核心肌群训练,治疗后第2、4周分别应用VAS评分、腰椎活动度(改良Schober法)及JOA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入选病例在完成第2个疗程后,治疗组的VAS评分无明显降低(P>0.001),但存在下降趋势。在治疗第4个疗程后VAS评分呈现明显统计学差异。在腰椎活动度(Schober)评分/JOA评分和改善指数、改善率比较上,治疗组从第2周起即存在着明显统计学差异,并将这种差异延续至第4周治疗结束。结论核心肌群训练联合肌效贴能明显缓解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的疼痛症状,并且能显著改善腰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肌群训练 肌效贴 急性非特异性腰背痛
下载PDF
推拿与卧床休息干预急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比较 被引量:10
10
作者 袁仕国 秦小红 +4 位作者 邹宇聪 张佩 陈美雄 黄坚 李义凯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年第10期2056-2059,共4页
目的:前瞻性对比推拿与卧床休息干预急性非特异性腰痛(Acute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ANLBP)的临床疗效、接受程度、不良事件等。方法:60例ANLBP随机均分入A/B组。A组绝对卧床休息1周,B组传统推拿治疗1周。采集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 目的:前瞻性对比推拿与卧床休息干预急性非特异性腰痛(Acute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ANLBP)的临床疗效、接受程度、不良事件等。方法:60例ANLBP随机均分入A/B组。A组绝对卧床休息1周,B组传统推拿治疗1周。采集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汉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接受程度评分、不良事件等临床资料。IBM SPSS20.0分析疗效等差异。结果:治疗1周后A、B组内VAS、ODI均较治疗前减小(t=14.67、11.55,P均<0.001和t=24.80、15.35,P均<0.001)。A、B组间VAS、ODI差异有统计意义(t=3.24、2.75,P=0.002、0.009)。接受程度评分和不良事件差异有显著性(t=2.65,P=0.01;χ2=10.00,P=0.002)。结论:卧床休息和传统推拿治疗ANLBP均能减轻疼痛,促进功能恢复,但传统推拿能更大幅度改善症状、更被患者接受、不良事件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非特异性腰痛 推拿 汉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接受程度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低分子肝素注射与按压时间对其皮下出血及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沈志奇 石欢 +2 位作者 马蕊 张玉珍 孙滕伟 《武警医学》 CAS 2018年第3期253-256,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皮下注射和按压时间对皮下出血和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200例ACS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的类实验性研究方法,每例患者接受四...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皮下注射和按压时间对皮下出血和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200例ACS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的类实验性研究方法,每例患者接受四种不同方法的皮下注射。方法 A:注射10 s,停留10 s之后拔针,不按压;方法 B:注射10 s,停留10 s之后拔针,拔针后按压5 min;方法 C:注射30 s后拔针,不按压;方法 D:注射30 s后拔针,拔针后按压5 min。注射完毕即刻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注射局部疼痛程度,注射后48 h测量最大皮下出血直径。结果方法 A的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发生率(40.5%)最低,与其他方法(67.0%、58.5%、5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四种方法的皮肤变色直径依次为(2.58±2.23)mm、(7.87±11.26)mm、(3.81±3.69)mm和(6.15±9.97)mm,A、C方法皮肤变色直径明显低于B、D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与C方法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方法 A的注射部位疼痛发生率(44.5%)最低,与方法 B(59.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种方法的疼痛评分依次为(0.70±0.93)、(1.13±1.29)、(0.94±1.27)和(1.18±1.46),A方法疼痛评分明显低于B、D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与C方法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ACS患者进行LMWH皮下注射治疗时,采用注射10 s,停留10 s,拔针后不按压的方法,能明显降低患者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及疼痛的发生率,同时减少护士的工作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低分子肝素 皮下注射 注射时间 按压时间 皮下出血 疼痛
下载PDF
卧床休息对急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林建强 龚艳菲 +2 位作者 吴立红 余芳 吴玉玲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3期285-286,共2页
目的探讨卧床休息对急性非特异性腰痛(ANLBP)恢复的影响。方法87例ANLBP患者随机分为卧床休息组(42例)与自由活动组(45例)。卧床组绝对卧床1周,1周后可适当室内活动,逐步过渡到室外自由活动,同时给予理疗、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口服;... 目的探讨卧床休息对急性非特异性腰痛(ANLBP)恢复的影响。方法87例ANLBP患者随机分为卧床休息组(42例)与自由活动组(45例)。卧床组绝对卧床1周,1周后可适当室内活动,逐步过渡到室外自由活动,同时给予理疗、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口服;活动组嘱自由活动,其他同卧床组。于患者就诊当天、2周后分别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评定;6周后进行RMDQ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就诊当天,VAS、RMDQ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2周时VAS、RMDQ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6周时RMDQ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卧床休息对ANLBP早期恢复不仅无促进作用,而且阻碍ANLBP患者疼痛及功能障碍的改善,对ANLBP后期恢复也无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非特异性腰痛 卧床休息 视觉模拟评分 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
下载PDF
腕踝针对腰痛止痛作用的针刺点特异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潇文 马丽莎 +4 位作者 韩盈盈 张春鹏 李伟红 周爽 周庆辉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7年第4期77-82,共6页
目的研究腕踝针的"针刺点"与"身体分区"的对应关系是否具有特异性,即腕踝针针刺点作用的特异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90例急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三组受试者均采用腕踝针治疗1次,留针30 min... 目的研究腕踝针的"针刺点"与"身体分区"的对应关系是否具有特异性,即腕踝针针刺点作用的特异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90例急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三组受试者均采用腕踝针治疗1次,留针30 min。特异针刺点组根据腕踝针"按身体分区选择针刺点"的理论针刺下6或下5针刺点;非特异针刺点1组和2组分别针刺下2和上5针刺点。治疗前3 min和治疗过程第5、10、15和第30 min,分别用简式Mc Gill疼痛问卷(SF-MPQ)评价受试者活动腰部时疼痛情况,用重复改良的Schober试验(MMS)观察腰椎活动度,用预期和治疗信任度问卷(ETCS)评价三组患者治疗前后预期的变化。结果三组治疗前SFMPQ、MMS和ETCS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SF-MPQ评分在第5、10、15和30 min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在第5、10和15 min,特异针刺点组的SF-MPQ多项评分(除PPI外)与治疗前的差值高于非特异针刺点1组和2组(P<0.05)。治疗30 min后,特异针刺点组的SF-MPQ所有项目评分与治疗前的差值均高于非特异针刺点1组和2组(P<0.05)。三组MMS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P<0.05),特异针刺点组MMS治疗后与治疗前差值高于非特异针刺点1组和2组(P<0.05)。特异针刺点组的ETCS所有项目评分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升高(P<0.05)。非特异针刺点1组和2组的ETCS所有项目评分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腕踝针针刺点对急性腰痛具有止痛和改善腰椎前屈活动度作用,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踝针 特异针刺点 非特异针刺点 急性腰痛 镇痛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创伤疼痛快速愈合敷贴仪治疗急性颈肩腰腿痛临床观察 被引量:20
14
作者 陈疆 梁清华 《中国中医急症》 2014年第4期710-711,共2页
目的观察创伤疼痛快速愈合敷贴仪治疗急性颈肩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48例采用内科治疗,治疗组52例采用在内科治疗基础上联用创伤疼痛快速愈合敷贴仪治疗。7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结束后比... 目的观察创伤疼痛快速愈合敷贴仪治疗急性颈肩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48例采用内科治疗,治疗组52例采用在内科治疗基础上联用创伤疼痛快速愈合敷贴仪治疗。7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0.77%,明显高于对照组之70.83%(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值均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创伤疼痛快速愈合敷贴仪是治疗急性颈肩腰腿痛中有较好临床疗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急性疼痛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颈肩腰腿痛 创伤疼痛快速愈合敷贴仪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腰痛穴动留针一针灵对重症急性腰扭伤的即时疗效——基于800例患者的真实世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仕荣 陈羽 +6 位作者 王聪 冯俊涛 史萌 蔡雨卫 房磊 王辉昊 俞仲翔 《当代医学》 2022年第28期48-52,共5页
目的分析腰痛穴动留针强刺激治疗重症急性腰扭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20年9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伤科门诊确诊急性腰扭伤8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腰痛穴动留针强刺激治疗前后视觉... 目的分析腰痛穴动留针强刺激治疗重症急性腰扭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20年9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伤科门诊确诊急性腰扭伤8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腰痛穴动留针强刺激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VAS)。结果治疗后,患者VAS评分为(1.6±1.4)分低于治疗前的(8.8±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96%,其中痊愈536例(67%),显效160例(20%),有效72例(9%),无效32例(4%),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腰痛穴动留针法强刺激治疗可即时解除患者腰部疼痛症状,并随之恢复腰椎活动功能,疗效确切显著,且具有简便可靠、成本低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腰扭伤 重症腰痛 腰痛穴 动留针 强刺激 一针灵 中医药适宜技术 真实世界研究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急性亚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吴坤 刘彧 +4 位作者 董玉茹 刘水涛 王帅 史展 邢更彦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6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评价体外冲击波技术治疗急性、亚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54例诊断为急性、亚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therapy,ESWT)组(n=28)和对照组(n=26)。ESWT组予发散式冲... 目的评价体外冲击波技术治疗急性、亚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54例诊断为急性、亚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therapy,ESWT)组(n=28)和对照组(n=26)。ESWT组予发散式冲击波干预,对照组将冲击波能流密度调整为0。在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采用肢体活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进行疼痛和功能的评定,并记录下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结果干预后4周ESWT组VAS评分及ODI均有改善,分别为(2.71±0.76)、(39.93±2.29),且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t=13.02,P=0.00;t=27.09,P<0.001);对照组VAS评分及ODI也有改善,分别为(5.77±1.27)、(58.96±3.70),但VAS评分的改善无统计学意义(t=1.90,P=0.07),ODI指数的改善有统计学意义(t=8.51,P<0.001);两组VAS评分与ODI指数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78,P=0.04;t=-22.89,P=0.03)。试验期间ESWT组及对照组分别出现不良反应1例和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3.57%、15.38%。结论作为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发散式体外冲击波对急性亚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治疗可能是有效、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亚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发散式体外冲击波 物理治疗
下载PDF
拔罐运动疗法治疗急性非特异性腰痛: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
17
作者 余德标 金星 +4 位作者 黄凯 张利鑫 陈晓婷 邵斌 吴福春 《亚太传统医药》 2023年第11期97-102,共6页
目的:观察拔罐运动疗法对急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腰部疼痛、活动度和生活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福建省立医院康复科就诊的急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拔罐疗法;观察组采用拔罐运动疗法,... 目的:观察拔罐运动疗法对急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腰部疼痛、活动度和生活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福建省立医院康复科就诊的急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拔罐疗法;观察组采用拔罐运动疗法,两组均每天1次,持续3天。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不活动时和活动时VAS评分,腰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右旋的活动度以及ODI和JOA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在活动时腰痛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腰部ROM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JO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拔罐运动疗法能有效缓解急性非特异性腰痛腰部疼痛症状,改善腰部活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非特异性腰痛 拔罐运动疗法 运动功能 疼痛
下载PDF
器具辅助松解技术作用于后表线对急性腰痛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潘伟滨 林晓敏 韩春雯 《中医临床研究》 2021年第25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器具辅助松解技术作用于后表线对急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于北京同仁堂(漳州)就诊的急性腰痛患者5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6例)。治疗组采用器具辅助松解技术工具在后表线上进行分阶段... 目的:探讨器具辅助松解技术作用于后表线对急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于北京同仁堂(漳州)就诊的急性腰痛患者5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6例)。治疗组采用器具辅助松解技术工具在后表线上进行分阶段中度力量慢速刮拭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针灸两侧肾俞、大肠俞、委中、环跳、腰痛穴和阿是穴的传统治疗方法。比较两组1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治疗前后腰椎活动度Schober试验评定法、视觉模拟评分法、日本骨科协会下背痛评分和直腿抬高试验角度差异比较两组的变化。结果:1个疗程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法均优于治疗前(P<0.05);两组的Schober试验、日本骨科协会下背痛评分、直腿抬高试验角度增加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器具辅助松解技术作用于后表线对急性腰痛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腰痛 后表线 器具辅助松解技术 刮拭
下载PDF
多点按压与药物治疗急性非创伤性下腰痛的对比分析
19
作者 周兆文 段洪 +3 位作者 普有登 尹劲 闵捷 邵标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第12期14-16,共3页
目的通过对比多点按压法与药物法治疗急性非创伤性下腰痛的疼痛评分和腰椎活动度,探讨多点按压法的疗效。方法 160例急性非创伤性下腰痛的门诊患者,年龄20~50岁,分为多点按压组与药物组,各采用多点按压法与药物法治疗,对治疗前、治疗... 目的通过对比多点按压法与药物法治疗急性非创伤性下腰痛的疼痛评分和腰椎活动度,探讨多点按压法的疗效。方法 160例急性非创伤性下腰痛的门诊患者,年龄20~50岁,分为多点按压组与药物组,各采用多点按压法与药物法治疗,对治疗前、治疗后1d、7d、14d的疼痛评分和腰椎活动度进行t检验法统计学处理。结果多点按压组与药物组治疗后1、7、14d疼痛评分比较(P均<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点按压组与药物组治疗后1、7d腰椎活动度比较(P均<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4d腰椎活动度比较,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点按压法治疗急性非创伤性下腰痛具有良好的疗效,且较药物治疗有明显的优势,减少药物用量和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非创伤性下腰痛 多点按压法 疗效
下载PDF
COMT和BDNF基因型表达对急性腰痛向慢性腰痛转变风险的影响
20
作者 廖宏伟 《颈腰痛杂志》 2022年第2期180-183,187,共5页
目的探讨儿茶酚氧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和脑源性神经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型表达对急性腰痛向慢性腰痛转变风险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LBP患者作为研... 目的探讨儿茶酚氧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和脑源性神经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型表达对急性腰痛向慢性腰痛转变风险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LB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COMT单核苷酸多态性(rs4680)和BDNF单核苷酸多态性(rs6265)与慢性腰痛发生的关系。结果慢性腰痛和非慢性腰痛患者COMT和BDNF基因型频率均符合H-W遗传平衡定律(P均>0.05)。但两组患者COMT rs4680和BDNF rs6265等位基因纯合子、杂合子和突变型的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COMT rs4680 Val/Val基因型是慢性腰痛转变的风险因素(P<0.05),其他影响慢性腰痛转变的因素包括女性、VAS≥7分、焦虑和运动锻炼(P均<0.05)。结论遗传因素可能在慢性腰痛的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ALBP干预时应考虑到慢性腰痛易感性的遗传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腰痛 慢性腰痛 儿茶酚氧甲基转移酶 脑源性神经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