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比例的成分血输注对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1
作者 宛凯玲 《临床研究》 2024年第2期8-11,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比例成分输血用于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患者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本地区开展输血的ATC患者总共96例的病历资料,依据不同成分血输注比例分成对照组(依据3∶1比例输注悬浮红细胞以及新... 目的分析不同比例成分输血用于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患者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本地区开展输血的ATC患者总共96例的病历资料,依据不同成分血输注比例分成对照组(依据3∶1比例输注悬浮红细胞以及新鲜冰冻血浆)50例和观察组(依据1∶1比例输注悬浮红细胞以及新鲜冰冻血)46例,观察两组血制品应用情况;输血前后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的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血液钙离子(Ca^(2+))以及钾离子(K^(+))浓度;预后情况。结果两组24 h红细胞输注量、红细胞输注总量、血小板输注量以及冷沉淀输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浆输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两组Hb、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两组Hb、PLT水平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两组PT、APTT、INR、FIB及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两组PT、APTT、INR、FIB及D-D水平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两组Ca^(2+)、K^(+)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两组Ca^(2+)、K^(+)浓度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治愈率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按照3∶1比例输注成分血相比,按照1∶1比例输注成分血能更好改善ATC患者的凝血功能,提升其预后水平,值得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 红细胞 冰冻血浆 输血 预后
下载PDF
老年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发生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2
作者 胡康 黄巍 +3 位作者 刘长春 林志坤 吴杰滨 王文浩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3年第5期1002-1009,1014,共9页
目的探究老年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患者发生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模型的建立。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接受治疗的93例老年STB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7... 目的探究老年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患者发生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模型的建立。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接受治疗的93例老年STB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7∶3的比例使用R软件将其随机分为建模队列(n=65)和模型验证队列(n=28);同时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将建模列队分为ATC组(n=39)和非ATC组(n=26)。比较建模队列中2组的年龄、性别构成、BMI、ISS评分、收缩压、输液量、体温、动脉血PH、PT、APTT、FIB、D-DT、PLT值;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老年STBI患者发生ATC的影响因素,建立路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ROC评价模型预测效能,校准曲线评估预测事件与实际事件的一致性,DCA曲线评价模型的有效性。结果建模队列ATC组ISS评分、输液量、PT、APTT及D-DT值显著高于非ATC组,而动脉血pH、GCS评分、PLT值显著低于非AT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SS评分、输液量、动脉血pH、GCS评分是老年STBI患者发生ATC的独立预测因子;模型公式:Logistic=-5.373+0.221 ISS评分+0.001输液量+0.469动脉血pH-0.232 GCS评分。采用R语言软件计算列线图模型的C统计量为:0.831,95%CI:0.778~0.879,标准误为0.025(P<0.001),10000 Bootstrap计算得出C统计量为0.822。所生成的列线图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拟和度检验P值>0.05,预测事件与实际事件的一致性较高;该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6(95%CI:0.720~0.933),决策分析曲线显示收益率较高,也进一步证实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基于模型验证队列,对ATC风险列线图以ROC曲线进行外部验证,ROC曲线下面积为:0.829(95%CI:0.675~0.983),所生成的列线图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χ^(2)=9.362,P=0.303,且决策曲线显示,该模型的净收益较高,提示列线图模型在验证组中的有效性。结论ISS评分、输液量、动脉血pH、GCS评分均可能是老年STBI患者发生ATC的独立预测因子;且进一步构建的老年STBI患者发生ATC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表现出良好的预测能力,为临床识别老年STBI患者发生ATC的高风险人群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有利于及时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重型颅脑损伤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 影响因素 列线图模型
下载PDF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赵锁 王斌 +1 位作者 张伟 仇明 《医学综述》 CAS 2023年第6期1187-1192,共6页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是急性创伤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其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且动态变化的过程,近年来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完善和深入。创伤导致的失血和组织损伤是ATC的始动因素,刺激机体凝血系统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包括血管...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是急性创伤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其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且动态变化的过程,近年来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完善和深入。创伤导致的失血和组织损伤是ATC的始动因素,刺激机体凝血系统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包括血管内皮功能、蛋白C系统、血小板功能、纤溶功能及凝血因子水平和活性的变化,加之创伤和复苏相关的低体温、酸中毒、血液稀释、低钙血症等不利因素,机体的凝血功能进一步受损,进而继发ATC。近来,创伤后固有免疫与凝血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也是贯穿ATC始终的内在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 创伤 组织损伤 凝血功能障碍
下载PDF
血清S100A12、MPO水平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预测价值
4
作者 刘洪 周亚萍 罗松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3年第12期72-76,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S100钙结合蛋白A12(S100A12)、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发生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STBI 112例作为研究组,另外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120例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血清S100钙结合蛋白A12(S100A12)、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发生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STBI 112例作为研究组,另外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S100A12、MPO水平。根据STBI患者是否发生ATC分为ATC组(n=27)与非ATC组(n=85)。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S100A12、MPO对STBI患者发生ATC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探讨STBI患者发生ATC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血清S100A12、MP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ATC组血清S100A12、MPO水平均高于非ATC组(P<0.01)。血清S100A12、MPO联合预测STBI患者发生ATC的曲线下面积大于二者单独预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3.5分、S100A12≥32.46 ng/mL、MPO≥2.05 ng/mL是STBI患者发生ATC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血清S100A12、MPO水平升高与STBI患者发生ATC密切相关,其可作为STBI患者是否发生ATC的预测指标,且二者联合预测的效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S100钙结合蛋白A12 过氧化物酶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危险因素 预测 ROC曲线
下载PDF
急性单发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术后凝血功能障碍与肝功能异常的相关性 被引量:22
5
作者 包义君 王鹏飞 +6 位作者 陶山伟 李力卓 张德威 黄小龙 张文泰 赵丹 王运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9-213,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单发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术后凝血功能障碍与肝功能异常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满足入组条件的凝血功能障碍患者51例,按照1∶3配比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与肝功能的相... 目的分析急性单发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术后凝血功能障碍与肝功能异常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满足入组条件的凝血功能障碍患者51例,按照1∶3配比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与肝功能的相关性。结果将配比的凝血功能障碍组和对照组患者按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重型颅脑损伤(GCS 3-8分)和轻中型颅脑损伤(GCS 9-15分),结果表明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与创伤性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P〈0.001)。在重型颅脑损伤中,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术后凝血功能障碍呈正相关(P=0.008,OR=4.318,95%CI 1.429-13.053和P=0.036,OR=3.109,95%CI 1.064-9.081),而在轻中型颅脑损伤中ALT和AST与术后凝血功能障碍无明显相关性(P〉0.05)。其他指标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和总胆红素无论在重型还是轻中型颅脑损伤中,均与术后凝血功能障碍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急性单发性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凝血功能障碍与肝功能异常密切相关,临床医生不应忽视手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应在围手术期严密监测肝功能并纠正肝功能异常,防止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出现,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单发性创伤性颅脑损伤 凝血功能障碍 肝功能
下载PDF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患者活化蛋白C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6
作者 刘龙 彭媛 +1 位作者 陆士奇 赵益明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27-530,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患者活化蛋白C(APC)、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在受伤后不同时间点血浆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40例多发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ATC分为ATC组20例和非ATC组20例,并引入正...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患者活化蛋白C(APC)、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在受伤后不同时间点血浆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40例多发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ATC分为ATC组20例和非ATC组20例,并引入正常对照组,分别于人院后6h内、24h、48h及72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APC、D-二聚体、vWF含量水平,观察其动态变化。结果多发伤患者血浆APC、vWF、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ATC组患者APC值持续偏高,非ATC组患者APC有逐渐下降趋势,在48、72h明显下降(P〈0.05);ATC组患者APC含量各时间点均较非ATC组明显升高(P〈0.05);ATC组患者D-二聚体、vWF含量各时间点均较非ATC组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在人院48h后血浆vWF含量均有逐渐下降趋势(P〈0.05)。结论血中APC、vWF及D-二聚体含量对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早期诊断、发展趋势及评估、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 活化蛋白C(APC)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 D-二聚体
下载PDF
中老年人群急性单发性创伤性颅脑损伤相关性凝血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李力卓 何松柏 赵格晶娃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37-540,共4页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急性单发性创伤性颅脑损伤相关性凝血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收集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144例发病于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的急性单发性颅脑创伤的患者资料,按照1∶2配组分为中老年患者组...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急性单发性创伤性颅脑损伤相关性凝血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收集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144例发病于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的急性单发性颅脑创伤的患者资料,按照1∶2配组分为中老年患者组和非中老年患者组,利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中老年颅脑创伤患者创伤后凝血病的发病率与非中老年患者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然后对中老年患者组和非中老年患者组的凝血功能障碍指标进行分析,明确凝血障碍指标在不同组别中的差异。结果中老年急性单发性颅脑创伤患者创伤后凝血病的发病率与非中老年患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4.11)。进一步分析表明血小板(platelet,PLT)异常在中老年患者组和非中老年患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4.68),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在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急性单发性颅脑创伤患者创伤后凝血病的发病率更高,同时血小板异常更容易出现在中老年颅脑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组内,以上特点有助于明确中老年颅脑创伤性凝血病的病理机制并指导中老年患者颅脑创伤后凝血病的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年 急性单发性创伤性颅脑损伤 创伤性凝血病 凝血障碍指标
下载PDF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创伤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周军 杨丽 +1 位作者 于宝占 王明钢 《中国医学装备》 2014年第4期98-100,共3页
目的:通过比较亚低温处理以及常规处理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亚低温处理对sTBI合并AT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sTBI合并ATC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取亚低温处... 目的:通过比较亚低温处理以及常规处理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亚低温处理对sTBI合并AT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sTBI合并ATC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取亚低温处理,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处理。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不同阶段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D-二聚体(D-D)水平,同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血电解质、血气、颅内压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检测记录。结果:经亚低温处理后实验组患者的FIB、TT、APTT、PT、D-D水平以及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血电解质及血气指标等与对照组患者无显著差异;但实验组患者的颅内压治疗1 d、3 d和5 d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6,t=9.87,t=8.92;P<0.01)。结论:sTBI合并ATC患者采用亚低温处理与常规处理相比不会带来风险,而且还能显著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对患者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重型颅脑创伤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 应用价值
下载PDF
严重多发伤并发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11
9
作者 梁伟东 李莹莹 +1 位作者 张英俭 李旷怡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第3期163-165,共3页
目的研究严重多发伤并发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3月~2017年9月收治的178例严重多发伤的各项临床资料,通过研究数据资料对其疾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ATC组ISS评分、APACHEⅡ评分... 目的研究严重多发伤并发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3月~2017年9月收治的178例严重多发伤的各项临床资料,通过研究数据资料对其疾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ATC组ISS评分、APACHEⅡ评分、休克指数、Lac指标均高于非AT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TC组HGB、HCT、PLT、碱剩余指标均低于非AT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TC组与非ATC组体温、PH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ATC组使用悬浮红细胞、使用血浆、使用血小板、使用冷沉淀、ICU住院天数指标均高于非AT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ATC组死亡率28.2%高于非ATC组死亡率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并发ATC较非ATC患者临床预后更差,应注意早期识别并发ATC的危险因素,尽早着手处理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多发伤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 ISS评分 APACHEⅡ评分
下载PDF
猪枪弹伤模型创伤失血休克后1h内凝血功能变化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开源 王静 +6 位作者 孙荣距 武惠韬 张恒 潘菲 冯聪 王俊康 黎檀实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40-1046,共7页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1 h内凝血系统的阶段性变化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时效救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年健康长白猪麻醉后建立枪弹伤失血性休克模型,分别于射击前15 min、休克点及休克后10 min、30 min、1 h记录血流...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1 h内凝血系统的阶段性变化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时效救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年健康长白猪麻醉后建立枪弹伤失血性休克模型,分别于射击前15 min、休克点及休克后10 min、30 min、1 h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动脉血气指标、常规凝血指标及血栓弹力图指标,并测定出血量。结果最终16只长白猪纳入实验,总出血量为(1444.22±205.50)ml,1 h存活率为68.75%(11/16)。实验动物血流动力学及动脉血气指标均呈阶段性变化。常规凝血指标分析显示,R值、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呈阶段性下降,MA值在伤后至休克后10 min明显下降(P<0.05),LY30在休克后10 min至休克后1 h明显下降(P=0.038)。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PTT值与心率、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明显相关(P<0.05);R值与心率、每搏量指数(SVI)、SBP、MAP明显相关(P<0.05);MA值与碱剩余(BE)值、乳酸(LAC)值、K+浓度、pH值、Ca2+浓度、SVI明显相关(P<0.05)。结论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1 h内,凝血系统处于高凝状态但血栓强度下降,且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气指标明显相关;从休克后10 min开始,纤溶系统受到抑制并出现纤溶关闭状态,可能进一步加重高凝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 枪弹伤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国际标准化比率与创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仲伟喜 朱晓光 +5 位作者 杨开超 黄剑吟 杨焱平 吴蔚 赵钢 封启明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19-423,共5页
目的研究以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3为标准的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与创伤预后间的相关性,即探讨INR≥1.3是否可以作为预测创伤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抢救室收治的488例创伤患者.记录其年龄、... 目的研究以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3为标准的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与创伤预后间的相关性,即探讨INR≥1.3是否可以作为预测创伤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抢救室收治的488例创伤患者.记录其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入院时INR、收缩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CCS)、伤后24h内输血量及补液量、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院内感染(NI)、多器官衰竭(MOF)和死亡发生情况。根据INR≥1.3分为凝血病组和非凝血病组,比较两组预后差异。结果纳入分析的创伤患者488例,其中发生ATC患者62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年龄、体质量指数(BMI)、ISS评分、入院时INR、收缩压、GCS评分及伤后24h内输血量及补液量。凝血病组患者死亡(OR=4.56,95%CI1.53,13.61,P=0.007)及MOF发生率明显增加(OR=3.16,95%CI1.28~7.78,P=0.012),尤其在极危重患者中(ISS〉25分);凝血病组患者发生MOF的可能性约为非凝血病组的14倍(OR=13.83,95%C16.59—119.96,P=0.017)。结论以INR≥1.3为诊断标准,伴有ATC的创伤患者发生MOF及死亡可能性明显增加。而在极危重创伤患者(ISS〉25分)中MOF发生率的增加更为明显。因此,INR≥1.3可以作为创伤患者预测MOF及死亡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标准化比率(INR)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 创伤严重度评分(ISS) 创伤 多器官衰竭(MOF) 死亡
下载PDF
中老年脑外伤患者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程亚娟 陆士奇 +2 位作者 徐进步 王小娟 李松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7-122,共6页
目的确定急性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iTBI)是否是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traumatic coagulation,ATC)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评估与该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了2013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符合研究标准... 目的确定急性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iTBI)是否是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traumatic coagulation,ATC)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评估与该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了2013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符合研究标准的急性创伤患者345例.根据简明损伤评分量表(AIS评分)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三组:急性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组(iTBI组)、含TBI的多发伤组及非TBI的多发伤组.以ATC及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PHI)作为因变量,分别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TC、PHI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了345例符合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iTBI组78例;含TBI的多发伤组(TBI+组)120例;非TBI的多发伤组(NTBI组)147例.TBI+组患者ATC的发生率最高(36.7%),与类似损伤程度的NTBI患者比较,iTBI相关ATC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升高.ATC患者的总体院内病死率为39.3%,而非ATC患者的总病死率为17.6%(P<0.01).iTBI不是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25,95%CI0.34~4.67,P=0.73).多变量分析确定了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休克指数>1及年龄>75岁是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变量分析确定了ISS评分、INR>1.5及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均与PHI独立相关.结论①iTBI不是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当其合并多发伤时则明显增加ATC的发生率.②ISS评分、GCS评分≤8分、休克指数>1及年龄>75岁是创伤后发生ATC的独立危险因素.③ISS评分INR>1.5及PLT<100×109/L均是PHI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iTBI)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 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 简明损伤评分(AIS) 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
下载PDF
等比例成分输血在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8
13
作者 胡世华 蒋文新 +2 位作者 杨艳霞 苏民 邓明汉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8-70,共3页
目的探讨等比例成分输血在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ACT)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3月31日至2013年3月31日重症医学科收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ACT)患者38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不按比例输注悬浮红细胞(PRBC)和新... 目的探讨等比例成分输血在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ACT)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3月31日至2013年3月31日重症医学科收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ACT)患者38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不按比例输注悬浮红细胞(PRBC)和新鲜冰冻血浆(FFP),试验组按1∶1比例输注。检测患者入院后1、2、3d血红蛋白(HB)、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化标准比率(INR)、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统计入院3dPRBC的总量、休克纠正率、ICU住院时间、28d病死率。结果试验组入院后第2天、第3天PT、INR、FIB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3dPRBC用量少于对照组[(18.5±6.3)Uvs.(25.9±7.8)U];ICU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5.9±4.3)d vs.(10.5±7.6)d];休克纠正率高于对照组(85.0%vs.44.4%);28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10.0%vs.27.8%)(P<0.05)。结论等比例成分输血改善严重多发伤合并ACT患者的凝血指标,可减少ICU期间输注红细胞的总量,提高休克纠正率、减少ICU住院时间及28d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成分输血 创伤和损伤 创伤性凝血病 严重多发伤
下载PDF
不同抗凝方式的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在创伤性凝血病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4
14
作者 易亚辉 谭曦舒 +2 位作者 易辉 宾卫星 徐燕 《广西医学》 CAS 2021年第11期1285-1290,共6页
目的比较不同抗凝方式的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创伤性凝血病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67例创伤性凝血病合并ARDS患者随机分为无抗凝组55例、低分子量肝素组56例、枸橼酸组56例。所有患者均... 目的比较不同抗凝方式的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创伤性凝血病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67例创伤性凝血病合并ARDS患者随机分为无抗凝组55例、低分子量肝素组56例、枸橼酸组5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创伤和ARDS相关治疗,在此基础上,无抗凝组患者行无抗凝处理的CRRT治疗,低分子量肝素组患者行低分子量肝素钠抗凝处理的CRRT治疗,枸橼酸组患者行枸橼酸钠抗凝处理的CRRT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和CRRT治疗后24 h、48 h、72 h的氧合指数和凝血功能,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0天的急性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量表Ⅱ(APACHEⅡ)评分,以及机械通气时间、入院14 d病死率、滤器使用寿命、并发出血情况、血滤器抗凝有效性。结果与低分子量肝素组、无抗凝组比较,在CRRT治疗后各时间点,枸橼酸组的D-二聚体更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更短,纤维蛋白原水平和氧合指数更高,APACHEⅡ评分更低(均P<0.05)。枸橼酸组的滤器使用寿命优于其他两组,抗凝有效性优于无抗凝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其他两组,且并发出血率低于低分子量肝素组(P<0.05)。但3组患者入院14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使用CRRT治疗的创伤性凝血病合并ARDS患者,与应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及无抗凝相比,应用枸橼酸抗凝在提高氧合、改善凝血功能、降低出血风险方面的作用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凝血病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 低分子量肝素钠 枸橼酸钠 抗凝 临床效果 安全性
下载PDF
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杨婉君 耿智隆 吴俊东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63-267,共5页
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ATC)或创伤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TIC)、低体温、酸中毒和炎症反应对创伤患者有巨大威胁,且创伤患者发生ATC后的治疗效果及临床预后较差.目前认为,ATC... 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ATC)或创伤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TIC)、低体温、酸中毒和炎症反应对创伤患者有巨大威胁,且创伤患者发生ATC后的治疗效果及临床预后较差.目前认为,ATC的发生与创伤后凝血因子、血小板、纤溶系统、蛋白C系统、组蛋白DNA变化及内皮细胞糖萼水平改变有关,但创伤后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确切机制尚未阐明,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可提高创伤患者救治成功率和生存率.通过总结TIC相关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凝血 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atc) 创伤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TIC)
下载PDF
血浆和肽素浓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预测价值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立新 徐茂法 +2 位作者 俞文华 杜权 杨定博 《浙江创伤外科》 2019年第4期665-668,共4页
目的揭示血浆和肽素浓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事件(如住院期间死亡、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和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使用ELISA法检测2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和肽素、髓鞘碱性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S100B... 目的揭示血浆和肽素浓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事件(如住院期间死亡、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和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使用ELISA法检测2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和肽素、髓鞘碱性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H磷酸化亚型、tau和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浓度,采用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的预测能力,并与血浆和肽素浓度的预测能力作比较。结果血浆和肽素浓度预测重型颅脑损伤后住院期间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的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上述其他指标(均P<0.05)。结论血浆和肽素浓度预测重型颅脑损伤后住院期间主要不良事件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和肽素 住院期间主要不良事件 死亡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 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
下载PDF
多发伤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炎症指标动态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桂杰 杜传冲 +2 位作者 耿佳财 赵健 金冬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485-490,共6页
目的探讨多发伤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患者外周血炎症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降钙素原(PCT)及白细胞计数(WBC)的动态变化及其在预后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该院收治的多发伤合并ATC患者46... 目的探讨多发伤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患者外周血炎症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降钙素原(PCT)及白细胞计数(WBC)的动态变化及其在预后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该院收治的多发伤合并ATC患者46例,根据4周后结局将其分为死亡组(16例)和存活组(30例)。检测患者入院时凝血指标及创伤发生后24 h、72 h及7 d时的WBC、hs-CRP、IL-6及PCT水平,比较两组凝血指标及炎症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对预后结局的影响。结果死亡组创伤严重程度(ISS)评分、合并颅脑损伤的比例和纤维蛋白原(Fbg)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PT)长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创伤后24 h、72 h和7 d的hs-CRP和IL-6水平,创伤24 h和7 d的PCT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而两组间各时间点的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颅脑损伤、创伤后24 h及7 d的hs-CRP、创伤后72 h的IL-6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创伤早期外周血炎症指标hs-CRP及IL-6对于多发伤合并ATC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医生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 高敏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6 降钙素原
下载PDF
出凝血检查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诊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7
18
作者 孙融 王琴 《东南国防医药》 2019年第2期185-188,共4页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是因严重组织损伤、低灌注等因素引起急性凝血功能障碍,具有较高的死亡率。ATC的病情呈动态演变过程,包括低凝、高凝、纤溶亢进等多个阶段,因此,及时准确地把握患者凝血状态对临床而言意义重大。文章主要就目前临...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是因严重组织损伤、低灌注等因素引起急性凝血功能障碍,具有较高的死亡率。ATC的病情呈动态演变过程,包括低凝、高凝、纤溶亢进等多个阶段,因此,及时准确地把握患者凝血状态对临床而言意义重大。文章主要就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凝血相关检查项目如血小板计数、凝血指标、血栓弹力图等在ATC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价值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 出凝血检查 诊断 病情评估
下载PDF
战术区损伤控制复苏的进展及启发 被引量:3
19
作者 宗兆文 叶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2361-2365,共5页
战时有相当比例的伤员在被送到战地医院时就已经发生了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ATC)和低体温,死亡率高。为降低由此导致的伤亡率,需要从战现场急救阶段就实施损伤控制复苏(tactical 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 战时有相当比例的伤员在被送到战地医院时就已经发生了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ATC)和低体温,死亡率高。为降低由此导致的伤亡率,需要从战现场急救阶段就实施损伤控制复苏(tactical 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TDCR)。TDCR近年的主要进展包括:(1)从预测大出血向预测创伤性凝血病转变,以尽早识别需要实施控制损伤复苏的伤员;(2)复苏策略从固定比例的成分输血向以纤维蛋白原浓缩物等为基础的、实验室指标指导下的精确复苏转变;(3)与复苏策略演变相适应,复苏制剂的选择也在不断演变中。这些进展对我军战现场急救的启发包括:在加强不同类型战伤的凝血病变化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精确的战现场ATC预测体系,并加强TDCR技术的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医学 战现场损伤控制复苏 急性创伤凝血病
下载PDF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患者CRP、APC及D-D水平及意义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泽荣 李伟 朱深政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0年第7期824-827,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患者C反应蛋白(CRP)、活化蛋白C(APC)及D-二聚体(D-D)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一2019年3月在万宁市人民医院治疗的多发伤患者,且并发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患者112例(观察组),同时选取未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患者C反应蛋白(CRP)、活化蛋白C(APC)及D-二聚体(D-D)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一2019年3月在万宁市人民医院治疗的多发伤患者,且并发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患者112例(观察组),同时选取未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患者224例作为对照组,检测CRP、APC及D-D水平。结果观察组CRP、APC、D-D及ISS评分分别为(112.20±34.43)mg/L.(3.76±1.00)ng/mL、(198.28±23.20)ng/mL和(25.02±2.2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GCS评分为(7.66+1.1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P、APC、D-D、ISS评分及GCS评分为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的影响因素(OR=1.353、1.347.1.365、.1.559和0.804,P<0.05);观察组死亡患者CRP、APC、D-D及ISS评分分别为(125.59±31.29)mg/L.(4.22±1.04)ng/mL、(218.82±20.02)ng/mL和(26.81±2.03)分,明显高于存活患者(P<0.05),而GCS评分为(6.03±1.09)分,明显低于存活患者(P<0.05)。结论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患者CRP、APC及D-D水平升高,与疾病的发生及预后有一定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 C反应蛋白 活化蛋白C D-二聚体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