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椎体成形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
作者 童奕博 李明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41-1246,共6页
背景: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率较高,但其发生原因仍存在争议。目的:探究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就... 背景: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率较高,但其发生原因仍存在争议。目的:探究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江汉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武汉市第五医院,由X射线片、MRI检查确诊为新发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且行经皮椎体成形的患者210例,随访时间大于18个月。收集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骨折节段位置、骨折天数、骨折造成原因、是否伴有糖尿病、是否伴有肾脏甲状腺功能障碍、入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术后指标(椎体前缘恢复率、骨水泥弥散程度、骨水泥有无渗漏、是否使用骨材料、骨水泥单双侧注入方式、伤椎中柱术后恢复率、伤椎术后局部Cobb角)。根据术后邻近椎体是否再发骨折将其分为2组,A组(术后邻近椎体未再发骨折组)190例,B组(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组)20例。将术后伤椎邻近椎体有无再发骨折作为因变量,术前一般资料及术后指标等分类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①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患者邻近椎体再发骨折与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后椎体前缘恢复率、骨水泥弥散程度、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性别、骨折时间、骨折造成方式、是否伴糖尿病或肾脏疾病或甲状腺疾病、初次椎体骨折节段位置、骨水泥注入方式、伤椎局部Cobb角度、伤椎中柱恢复率、骨组织的使用与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椎体前缘恢复率、渗漏是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③提示年龄、术后椎体前缘恢复率、骨水泥渗漏是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影响因素;而骨水泥弥散程度、伤椎局部Cobb角度等因素与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之间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邻近椎体 再发骨折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预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风险Nomogram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3
2
作者 周启付 张胜友 +1 位作者 胡元武 吴云龙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2期150-154,共5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警模型。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警模型。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179例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期内(12个月)患者是否发生邻近椎体骨折,分为再次骨折组(50例)和非骨折组(129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再次骨折的相关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得出独立预测因素,基于此构建列线图风险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预测效能的评价。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患者骨密度T值升高和术后接受规律抗骨质疏松症治疗是OVCF患者PVP术后邻近椎体再次骨折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而骨水泥分布为致密型、骨水泥注入量增加、初始骨折部位为胸腰段及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升高则是其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以上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风险模型,初始模型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958,与1000次Bootstrap内部验证的C-index 0.952较为接近,校正曲线显示该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及一致性。结论OVCF患者骨密度T值、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类型、初始骨折部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及术后是否接受规律的抗骨质疏松症治疗,与邻近椎体的再次骨折存在密切关系;基于此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可为该类患者术后再次骨折的评估提供针对性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邻近椎体 经皮椎体成形术 危险因素 列线图模型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3
3
作者 罗锟 刘家明 +3 位作者 钟南山 姚葛亮 黄山虎 刘志礼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24-732,共9页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行PKP治疗的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过程中邻近椎体是否新发骨折,将患者分成骨折组和非骨折组(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椎体位置、骨水泥注射途径(单/双)、注射剂量、注射后形态、骨水泥渗漏情况、椎旁肌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椎体CSA、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和Cobb角等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并利用R软件建立其列线图预测模型,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图以及决策曲线验证该模型的预测效能、准确度以及临床价值.结果:总共纳入224例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2例,平均年龄65.19±8.62岁.术后36例患者(共45个椎体)发生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为16.0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椎旁肌CSA/椎体CSA值、骨折椎体位置、骨水泥注射剂量、骨水泥渗漏、注射后形态在骨折组与非骨折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椎旁肌CSA/椎体CSA值降低、胸腰段骨折、骨水泥注射剂量、骨水泥渗漏、注射后呈团块状为PKP术后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的高危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所建模型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88;校准图显示模型校准曲线与标准曲线较为接近;决策曲线提示模型在1%~98%范围内,模型预测净获益值较高,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结论:OVCF患者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与年龄、椎旁肌退化程度、骨折椎体位置、骨水泥注射剂量、骨水泥渗漏、注射后形态等因素相关,据此构建的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和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 椎体后凸成形术 邻近椎体骨折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OVCFs患者经椎体成形术治疗后邻近椎体骨折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成洲 贾宝欣 +2 位作者 任聪慧 王亭 郎军涛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3年第4期312-317,共6页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在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2...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在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315例因胸腰椎OVCFs行PVP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男114例,女201例;年龄65~89岁,平均(76.97±4.92)岁;单椎体骨折216例,双椎体骨折85例,三椎体骨折14例。对患者行PVP治疗,术后追踪1年,观察患者术后1年内邻近椎体骨折情况,将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未骨折者纳入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Cobb角、是否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邻近椎体发生骨折的风险因素。结果经过1年的追踪随访,315例患者中有39例患者出现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为12.4%。其中术后3个月内骨折者23例,术后4~6个月骨折者11例,术后7~12个月骨折者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椎体骨折史、骨水泥渗漏、术后Cobb角偏大、骨密度T值偏低及未行抗骨质疏松治疗为PVP术后邻近椎体发生骨折的风险因素(均为P<0.05)。结论OVCFs患者行PVP治疗后的前6个月是邻近椎体骨折的高发期,对于存在多种风险因素的患者进行相应的防护对预防邻近椎体骨折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邻近椎体骨折
下载PDF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5
作者 邵旭辉 王冠军 王登基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5期877-880,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10月濮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2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经相关检查后所有患者接受PVP治疗,观察并统计PVP术后6个... 目的探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10月濮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2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经相关检查后所有患者接受PVP治疗,观察并统计PVP术后6个月内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发生情况,将其分为再骨折未发生组和再骨折发生组。统计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并于治疗后第2天检测所有患者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以及术后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骨密度等,分析血小板参数与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VP后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关系。结果术后6个月,12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VP后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18例,占比15.00%;未发生组骨水泥渗漏、骨密度、PLT与发生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体质量、PDW、MPV等其他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骨密度低、骨水泥渗漏、PLT水平高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VP后邻近椎体再骨折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VP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发生与骨密度低、骨水泥渗漏、PLT水平高有关,临床中需对其加以控制,预防邻近椎体再骨折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血小板参数 邻近椎体再骨折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骨水泥与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椎体再骨折的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6
作者 何保玉 刘宝戈 李学民 《中国医药》 2016年第1期131-134,共4页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及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是一种非常有效,并广泛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微创手术,它以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势而被广大医生及患者所接受。然而,PVP与PKP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及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是一种非常有效,并广泛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微创手术,它以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势而被广大医生及患者所接受。然而,PVP与PK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是否由于手术注入骨水泥再发,还是仅仅是骨质疏松症的自然病程,目前仍没有明确的定论。本文就骨水泥对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影响作一简单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水泥 邻近椎体再发骨折
下载PDF
单、双侧椎弓根入路及单侧椎弓根外入路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骨水泥灌注量与渗漏率 被引量:23
7
作者 张志伟 李利 +6 位作者 黄兹谕 吴多艺 甘发荣 叶宝飞 张岩 张泰标 胡万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53-1358,共6页
背景:临床上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的入路方式主要有单侧椎弓根入路、双侧椎弓根入路、单侧椎弓根外入路,但对于3种入路方式的临床疗效、并发症等情况对比仍存在争议。目的:对比3种入路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 背景:临床上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的入路方式主要有单侧椎弓根入路、双侧椎弓根入路、单侧椎弓根外入路,但对于3种入路方式的临床疗效、并发症等情况对比仍存在争议。目的:对比3种入路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海南省中医院收治的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78例,其中男30例,女48例,年龄40-71岁。其中20例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进行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35例采用双侧椎弓根入路进行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23例采用单侧椎弓根外入路进行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记录骨水泥灌注量与骨水泥渗漏率。术后随访1年,对比3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椎体高度重建率、Cobb角改善、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试验获得海南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伦审HKL20151203。结果与结论:①双侧椎弓根组骨水泥灌注量少于单侧椎弓根组、单侧椎弓根外组(P<0.05),单侧椎弓根外组少于单侧椎弓根组(P<0.05);②3组间椎体高度重建率、Cobb角改善及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术后随访1年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③双侧椎弓根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单侧椎弓根组、单侧椎弓根外组(P<0.05),单侧椎弓根外组低于单侧椎弓根组(P<0.05):④双侧椎弓根组邻近椎体骨折率低于单侧椎根组(P<0.05);⑤结果表明,3种入路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双侧椎弓根入路可显著降低骨水泥渗漏及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性骨折 骨水泥 经皮椎体成形 单侧椎弓根入路 双侧椎弓根入路 单侧椎弓根外入路 骨水泥渗漏 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
下载PDF
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 被引量:19
8
作者 于凌佳 张华俦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823-826,共4页
近年来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的发生已引起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再发骨折的可能原因有力学和临床两方面因素,前者主要是指相邻椎体刚度和强度的改变而后者主要是指骨水泥的外渗及相邻椎体自身骨质疏松的严重... 近年来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的发生已引起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再发骨折的可能原因有力学和临床两方面因素,前者主要是指相邻椎体刚度和强度的改变而后者主要是指骨水泥的外渗及相邻椎体自身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是否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相邻椎体发生骨折目前尚无定论,成为今后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预防性应用椎体成形术和寻找理想骨水泥替代物。笔者对上述观点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相邻椎体再发骨折 骨质疏松
下载PDF
骨质疏松骨折椎体及相邻椎体骨水泥注入前后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邱兴 杨圣 +6 位作者 芦健民 赵德伟 刘爱旗 陈华星 袁驰 任福泉 吕兴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7期3041-3048,共8页
背景:目前有限元构建模型主要是基于医学图像的建模方法,骨水泥注入主要是人为假设的,而文章中治疗前后的数据直接来源于CT扫描,可靠性更高。目的:构建骨水泥注入前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椎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治疗前后病椎及邻椎的... 背景:目前有限元构建模型主要是基于医学图像的建模方法,骨水泥注入主要是人为假设的,而文章中治疗前后的数据直接来源于CT扫描,可靠性更高。目的:构建骨水泥注入前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椎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治疗前后病椎及邻椎的应力变化。方法:选取1例75岁骨质疏松性L2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双侧椎弓根注入少量骨水泥获得良好疗效,随访2年病椎及邻椎无新发骨折,局部无疼痛。根据其治疗前后的腰椎CT数据,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腰椎屈伸、左右侧屈、旋转等运动,统计分析治疗前后同一运动状态下的应力变化。结果与结论:建立了腰椎压缩骨折骨水泥注入前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共生成222727个单元。骨水泥注入增加了L2椎体(病椎)屈、伸、侧屈各运动时的应力(P<0.05),对其旋转时的应力无明显影响(P>0.05);对L1,L3椎体(邻椎)在屈、伸、侧屈及旋转时的应力亦无影响(P>0.05)。提示少量骨水泥注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可增加病椎强度及应力,但不改变相邻椎体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骨质疏松 腰椎 骨折 骨水泥 相邻椎体 三维有限元 生物力学 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骨折的诊治与原因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宓士军 高最春 +3 位作者 周广军 田小芳 高万旭 孙敬宇 《中国医药》 2010年第3期243-245,共3页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骨折的发生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09年2月椎体成形术后568例相邻椎体发生再次骨折24例,询问病史并查体,重视首次治疗资料的保管,认真与原有资料对比,常规应用MRI和CT检查进行诊断,并...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骨折的发生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09年2月椎体成形术后568例相邻椎体发生再次骨折24例,询问病史并查体,重视首次治疗资料的保管,认真与原有资料对比,常规应用MRI和CT检查进行诊断,并对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实施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结果本组病例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为4.23%,全部发生在手术后1年内。发生原因主要与骨质疏松的程度、穿刺注射方法和不规范手术后管理有关。常规做MRI和CT检查,可以提高相邻椎体骨折的诊断率。再次椎体成形术疼痛缓解满意,完全缓解19例,部分缓解5例。结论椎体成形术后可以发生相邻椎体的骨折,改进穿刺注射方法,加强手术后管理,正规康复训练和规范的全身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可以降低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相邻椎体 椎体骨折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叶新 孟纯阳 +3 位作者 邓斌 孔祥清 张卫红 李庆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33期6-8,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在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其邻近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658例采用均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术后患者是否存在邻近椎体再骨折将其分为再骨折组(123例)... 目的探讨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在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其邻近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658例采用均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术后患者是否存在邻近椎体再骨折将其分为再骨折组(123例)及非再骨折组(535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相关指标,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水泥注入量、体质量指数(BMI)、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t=3.707、1.892、1.558、1.461、1.317、1.299, P>0.05);两组患者骨水泥外渗、抗骨质疏松治疗、药物治疗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890、65.680、74.949,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为骨水泥外渗,保护因素为抗骨质疏松治疗、药物治疗(OR=9.865、0.229、0.319, 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为避免出现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应避免骨水泥外渗,并给予科学的抗骨质疏松及药物治疗,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加快痊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邻近椎体再骨折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胸腰椎内固定和椎体增强技术对邻近节段影响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静成 王骅 +3 位作者 杨建东 蒋百川 陶玉平 王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1238-1240,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内固定或椎体增强技术后邻近节段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方法]12具尸体胸腰椎标本,分为正常对照组、椎体压缩骨折后经椎弓根自体骨植骨组、椎体成形术组、RF内固定组分别进行实验应力分析。应力加载方式为轴向压缩、前屈... [目的]探讨采用内固定或椎体增强技术后邻近节段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方法]12具尸体胸腰椎标本,分为正常对照组、椎体压缩骨折后经椎弓根自体骨植骨组、椎体成形术组、RF内固定组分别进行实验应力分析。应力加载方式为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等4种,通过各种工况的生物力学测试,说明采用内固定或椎体增强技术后邻近节段力学特性的变化。[结果]采用椎体内植骨或骨水泥填充的方法,有使邻近节段的刚度降低,应力强度提高的轻微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采用内固定后,邻近节段刚度明显降低,应力强度明显提高,呈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椎体内植骨或骨水泥填充的方法对邻近节段的影响较小,而采用内固定后对邻近节段产生了不利的生物力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 椎体增强技术 邻近节段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脊柱外固定器治疗相邻双节段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测试 被引量:6
13
作者 易国良 宋西正 +1 位作者 王文军 姚女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9期1586-1591,共6页
背景:胸腰椎骨折固定后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相邻运动节段出现过度活动,导致该节段应力集中,并且相邻节段的头侧较尾侧更容易发生退变,固定节段数量越多,相邻节段的应力越集中,退变概率越大。目的:通过对相邻双节段腰椎爆... 背景:胸腰椎骨折固定后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相邻运动节段出现过度活动,导致该节段应力集中,并且相邻节段的头侧较尾侧更容易发生退变,固定节段数量越多,相邻节段的应力越集中,退变概率越大。目的:通过对相邻双节段腰椎爆裂性骨折经皮椎弓根螺钉外固定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评价脊柱外固定器的即刻生物力学稳定性以及上位相邻椎体的运动范围退变情况。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年猪脊柱标本(T14-S1,猪胸椎共有14个椎体)。每具标本均按以下顺序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正常组、骨折组(L3,L4椎体制作成爆裂性骨折模型)、外固定组(L2,L5椎体行脊柱外固定器固定)、内固定组(取出脊柱外固定器后行L2,L5椎体传统开放后路内固定)。测试标本的固定节段(L2-L5)和上位相邻节段(L1)应用跨相邻2伤椎4钉外固定与内固定后的前屈、后伸、侧屈、轴向旋转角位移运动变化。结果与结论:骨折组各方位角位移运动范围均大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种固定状态下固定节段(L2-L5)各方位角位移运动范围均显著小于正常状态和骨折状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两种固定状态下各方位的即刻稳定指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两种固定状态上位椎体(L1)的各方位角位移运动范围均增加;外固定组与正常组上位椎体(L1)三维运动范围比较:前屈、后伸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侧屈、旋转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内固定组与正常组比较: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可见应用脊柱外固定器治疗相邻双节段腰椎爆裂性骨折,其即刻生物力学稳定性与传统开放后路内固定系统相当;两种固定方式均能引起上位正常相邻椎体侧屈、旋转的角位移增加,但脊柱外固定器较传统内固定在前屈、后伸时不会引起上位相邻椎体的运动范围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爆裂性骨折 相邻椎体 相邻节段退变病 脊柱外固定器 经皮椎弓根螺钉 生物力学 微创手术 角位移 即刻稳定性 运动范围退变 省级基金
下载PDF
新鲜椎体骨折早期成型术对减少邻近椎体再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颜茂华 朱求亮 +1 位作者 徐国荣 章学超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14期59-62,共4页
目的回顾分析新鲜、陈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型术或保守治疗术对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影响.寻找减少邻近椎体骨折的方法。方法回顾我科2012年9月~2014年12月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14例,分为三组,其中新鲜骨折(A组... 目的回顾分析新鲜、陈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型术或保守治疗术对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影响.寻找减少邻近椎体骨折的方法。方法回顾我科2012年9月~2014年12月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14例,分为三组,其中新鲜骨折(A组)38例、陈旧性骨折(B组)38例、保守治疗组(c组)38例。对三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椎体高度变化情况、后凸角度变化纠正情况及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数量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超过12个月。A组术前VAS评分(8.4±1.3)分,术后12个月(1.5±0.5)分,B组术前(5.8±1.4)分,术后12个月(7.3±2.0)分.C组术前(5.8±1.4)分,术后12个月(5.2±1.0)分,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椎体高度及后凸角度的比较:A组骨折椎体:术前和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C组骨折椎体术后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邻椎骨折:A组3例;B组12例,C组邻椎骨折6例,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鲜骨折早期椎体成型能减少邻近椎体再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型术 新鲜骨折 陈旧性骨折 邻近椎体骨折
下载PDF
腰椎间盘退变和邻近椎体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磁共振影像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姜海涛 王岸飞 张彦梅 《颈腰痛杂志》 2018年第6期771-773,共3页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变和邻近椎体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磁共振影像,旨在了解腰椎间盘退变的机制。方法选取21例腰椎间盘退变患者和45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患者行1.5T DCE-MRI扫描,观察观察组和对照组上、下缘椎...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变和邻近椎体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磁共振影像,旨在了解腰椎间盘退变的机制。方法选取21例腰椎间盘退变患者和45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患者行1.5T DCE-MRI扫描,观察观察组和对照组上、下缘椎体感兴趣区的血管外间隙速率(Ktrans)、血容积(BV)和血流速(BF),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自组内的腰椎间盘上、下缘椎体的Ktrans、BV以及BF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邻近椎体的Ktrans、BV、BF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腰椎间盘退变患者椎间盘上下缘椎体的血流灌注明显减少,其血液渗透到血管外间隙速率、血容积和血流速较低,腰椎间盘退变与邻近椎体血流灌注减少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退变 邻近椎体 血流动力学 磁共振影像
下载PDF
C2-3、T10-11和L3-4椎间盘段弯曲力学特性
16
作者 李建军 王溪原 +1 位作者 赵宝林 马洪顺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1年第3期314-317,共4页
预防和治疗椎间盘脱出等退行性改变需要了解C2-3、T10-11、L3-4椎间盘与相邻椎体的弯曲力学特性,本文对人体C2-3、T10-11、L3-4椎间盘与相邻椎体进行弯曲试验,为临床提供生物力学参数。实验标本取自正常人新鲜尸体脊柱标本,男性,年龄20... 预防和治疗椎间盘脱出等退行性改变需要了解C2-3、T10-11、L3-4椎间盘与相邻椎体的弯曲力学特性,本文对人体C2-3、T10-11、L3-4椎间盘与相邻椎体进行弯曲试验,为临床提供生物力学参数。实验标本取自正常人新鲜尸体脊柱标本,男性,年龄20~30岁,人死后1h内解剖尸体取出C1-S1脊柱标本,以线锯切取C2-3、T10-11、L3-4椎间盘与相邻椎体各13个标本,在日本岛津电子万能测试机上以5mm/min的实验速度进行弯曲实验,得出C2-3、T10-11、L3-4组标本的最大载荷、最大弯矩、最大应力等力学参数。实验结果得出,C2-3组标本最大载荷、最大弯矩小于T10-11组和L3-4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C2-3组标本最大应力小于T10-11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L3-4组最大应力大于T10-11组和C2-3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结果说明C2-3、T10-11、L3-4椎间盘与相邻椎体具有不同的抗弯曲力学特性,可对了解腰椎间盘的损伤机理提供生物力学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椎间盘相邻椎体 弯曲 弯曲特性
下载PDF
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影响因素分析
17
作者 林加阳 洪全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第14期2-4,共3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确诊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0例作为资料,采取椎体成形术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邻近椎体再发骨折...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确诊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0例作为资料,采取椎体成形术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邻近椎体再发骨折情况,回顾性分析再发患者与未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参数等信息,分析导致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相关因素。结果: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与未再发骨折患者术后1天VAS评分及术后12个月参数(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差异显著,P<0.05;邻近椎体再骨折与未骨折患者椎间盘渗漏、骨水泥同时接触上下终板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渗漏为邻近椎体再次骨折危险因素,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VAS评分、术后早期改善效果、椎间盘渗漏等均为可能导致椎体成形术后手术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因素,而椎间盘渗漏为高危因素,需特别注意防范,加强监测,改善预后,研究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邻近椎体 再骨折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相邻双椎体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张子龙 杨俊松 郝定均 《骨科》 CAS 2021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相邻双椎体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相邻双椎体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34例相邻双椎体急性OVCF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KP组(61例)与PVP组(73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体前缘高度、伤椎局部Cobb角、骨水泥渗漏情况及邻近椎体新发骨折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间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PKP组的椎体前缘高度和伤椎局部Cobb角均显著优于PVP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KP组和PVP组的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4.75%、32.88%,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率分别为11.48%、27.4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PVP手术治疗比较,PKP手术治疗相邻双椎体急性OVCF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降低骨水泥渗漏率及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的风险,病人预后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邻双椎体 骨质疏松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水泥渗漏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对椎体压缩骨折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影响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彭 张德光 《颈腰痛杂志》 2021年第6期787-789,共3页
目的探讨术中骨水泥渗漏情况对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adjacent vertebral fracture,AV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20年2月于本科收治的单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60例,... 目的探讨术中骨水泥渗漏情况对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adjacent vertebral fracture,AV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20年2月于本科收治的单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60例,术后随访6个月,明确是否存在AVF,分为AVF组(n=72)及非AVF组(n=88),收集其临床资料以及骨水泥渗漏的相关数据[包括:有无渗漏、渗漏部位(后部、中部、前部)、渗漏方向(上方、下方椎间隙)、骨密度T值、骨水泥与椎间盘相对面积比、骨水泥注入量等指标],评估骨水泥渗漏与AVF发生的相关性。结果AVF组中45例发生渗漏,非AVF组中发生21例。发生渗漏(r=0.685)、骨密度T值(r=0.495)、下方椎间隙渗漏(r=0.684)、骨水泥注入量(r=0.584)、骨水泥与椎间盘相对面积比(r=0.343),均是AV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发生骨水泥渗漏、下方椎间隙渗漏均与AVF的发生显著相关,而且AVF的发生与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与椎间盘相对面积比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渗漏 椎体压缩骨折 邻近椎体再骨折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椎体成形术治疗后责任椎体及邻近椎体再骨折情况研究
20
作者 刘成洲 贾宝欣 +3 位作者 尹爱斌 刘爱国 任聪慧 王亭 《中国伤残医学》 2022年第10期1-4,共4页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经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后责任椎体及邻近椎体再骨折情况。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1月158例因OVCFs行PVP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患者手术时间、骨水...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经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后责任椎体及邻近椎体再骨折情况。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1月158例因OVCFs行PVP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等情况进行统计,然后对患者进行1年的追踪随访,观察PVP术后责任椎体及邻近椎体再骨折情况,并分析可能发生的原因。结果:15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5-75分钟,平均用时为(51.46±8.58)分钟;骨水泥用量2.5-6.5ml,平均推注量为(3.77±1.49)ml;骨水泥泄露6例。在为期1年的追踪随访中,发生责任椎体及邻近椎体再骨折17例。其中,PVP术后1-3个月发生9例,4-6个月4例,7-9个月2例,10-12个月2例。通过比较发现1-3个月发生再骨折概率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既往骨折史、骨水泥渗漏、骨质疏松是PVP术后再骨折风险因素(P<0.05)。结论:0VCFs患者行PVP治疗后的前3个月,是责任椎体及邻近椎体骨折的高发期,临床上应对高龄、骨质疏松等高危患者进行腰围、支具等必要的防护措施,以最大限度降低PVP术后再骨折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 邻近椎体再骨折 责任椎骨折 骨质疏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