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emented vertebra and adjacent vertebra refractured in a chronic kidney disease-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 patient: A case report
1
作者 Ti-Dong Zhang Shuai Cao +2 位作者 Hui-Yong Ren Yu-Min Li Yi-Ming Yuan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4年第10期1804-1809,共6页
BACKGROUND Although percutaneous vertebral augmentation(PVA)is a commonly used procedure for treating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VCF),the risk of vertebral refracture should be considered.Chronic kidney disease-mi... BACKGROUND Although percutaneous vertebral augmentation(PVA)is a commonly used procedure for treating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VCF),the risk of vertebral refracture should be considered.Chronic kidney disease-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CKD-MBD)is a systemic disease of mineral and bone metabolism.It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fracture.Few studies have reported the use of PVA in patients with CKD-MBD.We herein report a rare case wherein the cemented vertebra and the adjacent vertebra refractured simultaneously in a CKD-MBD patient after PVA.CASE SUMMARY A 74-year-old man suffered from low back pain after taking a fall about 3 wk ago.According to physical examination,imaging and laboratory findings,diagnoses of T12 VCF,CKD-MBD,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stage 5 were established.He then received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at T12 vertebra.Fourteen weeks later,he presented with T12 and L1 vertebral refractures caused by lumbar sprain.Once again,he was given PVA which was optimized for the refractured vertebrae.Although the short-term postoperative effect was satisfactory,he reported chronic low back pain again at the 3-month follow-up.CONCLUSION It is necessary that patients with CKD-MBD who have received PVA are aware of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KD-MBD.It may increase the risk of vertebral refracture.Furthermore,the PVA surgical technique needs to be optimized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 of the patient.The medium-and long-term effects of PVA remain uncertain in patients with CKD-MB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onic kidney disease-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 Percutaneous vertebral augmentation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vertebral refracture Cemented vertebra adjacent vertebra Case report
下载PDF
Effect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n Adjacent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2
作者 Tuanmao Guo Yanli Xing +1 位作者 Zhongning Chen Haiyun Zhu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Nursing Research》 2020年第6期71-74,共4页
Objective:The influence of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n the degeneration of adjacent disc was analyzed.Methods:88 patients with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admitted to the orthopedic pain departm... Objective:The influence of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n the degeneration of adjacent disc was analyzed.Methods:88 patients with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admitted to the orthopedic pain department from July 2014 to July 2019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MRI and the improved MRI results of admission,the patients were converted into old fractures after conservative treatment.They were followed up in 3,6 and 12 months after discharge,and the VAS score at each time point(visual acuity score)was calculated W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e classifcation of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and MRI index.Results:The follow-up rate was 659%(58/88);There were 42 cases(72.4%)of degenerative disc adjacent to the diseased vertebra,and 16 cases(27.5%)of adjacent intervertebral disc did not degenerate;VAS scores were 1ower at 14 days,3 months,6 months and 12 months after admission;The number of grade 1 of disc degeneration was lower in 6 months and 12 months than that in admission(P<0.05),and the number of grade 2,3 and 4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follow-up in December(P<0.05).The difference between 6 and 12 month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MRI index at 6 and 12 months follow-up was lower than that at admission(P<0.05).Conclusion: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we found that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will have a corresponding impact on the adjacent intervertebral disc,which can make the adjacent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adjacent to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NFLUENCE
下载PDF
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相邻椎体再骨折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3
作者 王晓鹏 钟容 +2 位作者 钟燕 林峰 叶书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5799-5804,共6页
背景:有关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研究较多,但其相关危险因素仍在争论中,如何将其风险直观地呈现以便于临床应用的研究较少。目的:分析影响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 背景:有关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研究较多,但其相关危险因素仍在争论中,如何将其风险直观地呈现以便于临床应用的研究较少。目的:分析影响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11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68例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后3个月根据是否发生相邻椎体再骨折分为研究组(发生相邻椎体再骨折,n=31)和对照组(未发生相邻椎体再骨折,n=237)。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独立风险因素,利用R软件“rms”包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的年龄、绝经年龄、体质量指数、骨折病史、术前骨折椎体数、骨水泥渗漏、骨密度、术后后凸畸形角度、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9岁)、绝经年龄(≤51岁)、体质量指数(>24.7 kg/m^(2))、骨折病史(有)、术前骨折椎体数(≥2)、术后后凸畸形角度(>13°)是影响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③Nomogram预测模型决策曲线结果显示,当风险阈值>0.09时,此预测模型可以提供显著额外的临床净收益;④结果表明,年龄较大、绝经年龄较低、体质量指数较高、有骨折病史、术前骨折椎体数较多、术后后凸畸形角度较大是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此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可为此类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策略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女性 相邻椎体再骨折 影响因素 列线图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椎体成形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4
作者 童奕博 李明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41-1246,共6页
背景: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率较高,但其发生原因仍存在争议。目的:探究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就... 背景: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率较高,但其发生原因仍存在争议。目的:探究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江汉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武汉市第五医院,由X射线片、MRI检查确诊为新发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且行经皮椎体成形的患者210例,随访时间大于18个月。收集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骨折节段位置、骨折天数、骨折造成原因、是否伴有糖尿病、是否伴有肾脏甲状腺功能障碍、入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术后指标(椎体前缘恢复率、骨水泥弥散程度、骨水泥有无渗漏、是否使用骨材料、骨水泥单双侧注入方式、伤椎中柱术后恢复率、伤椎术后局部Cobb角)。根据术后邻近椎体是否再发骨折将其分为2组,A组(术后邻近椎体未再发骨折组)190例,B组(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组)20例。将术后伤椎邻近椎体有无再发骨折作为因变量,术前一般资料及术后指标等分类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①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患者邻近椎体再发骨折与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后椎体前缘恢复率、骨水泥弥散程度、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性别、骨折时间、骨折造成方式、是否伴糖尿病或肾脏疾病或甲状腺疾病、初次椎体骨折节段位置、骨水泥注入方式、伤椎局部Cobb角度、伤椎中柱恢复率、骨组织的使用与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椎体前缘恢复率、渗漏是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③提示年龄、术后椎体前缘恢复率、骨水泥渗漏是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影响因素;而骨水泥弥散程度、伤椎局部Cobb角度等因素与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之间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邻近椎体 再发骨折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分布对手术及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影响
5
作者 阿卜杜吾普尔·海比尔 阿里木江·玉素甫 +1 位作者 林航 吐尔洪江·阿布都热西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9期4657-4662,共6页
背景:研究表明,经皮椎体成形手术中良好的骨水泥分布可减少术后椎体二次骨折并有助于改善预后,但如何获得良好的骨水泥分布是脊柱外科医生面临的一个问题。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分布与手术及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相关性。方法... 背景:研究表明,经皮椎体成形手术中良好的骨水泥分布可减少术后椎体二次骨折并有助于改善预后,但如何获得良好的骨水泥分布是脊柱外科医生面临的一个问题。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分布与手术及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骨科医院收治的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193例,骨折椎体≤2个,均接受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手术,术后进行随访。术后随访期间(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根据手术及邻近椎体是否再次发生骨折分为骨折组(n=30)和未骨折组(n=163),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基本资料替换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其与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手术及邻近椎体再次骨折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体质量指数、女性患者绝经年龄、骨水泥剂量、既往史、吸烟史、饮酒史、手术节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骨密度T值、骨水泥渗漏、骨水泥分布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95%CI:1.016-1.167,P=0.016)、骨水泥渗漏(95%CI:0.080-0.582,P=0.002)、骨密度T值(95%CI:1.214-22.602,P=0.026)和骨水泥分布(P=0.007)为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手术及邻近椎体再次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并且骨水泥分布Ⅰ型(骨水泥分布不接触椎体上下终板)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手术及邻近椎体再发骨折风险较高;③结果表明,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手术及邻近椎体再次骨折源于多项危险因素的综合影响,年龄、骨水泥渗漏、骨密度T值及骨水泥分布皆为手术及邻近椎体再次骨折设为独立高危因素,若骨水泥分布Ⅰ型则易引发手术或邻近椎体再次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分布 相邻椎体骨折 手术椎体再次骨折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椎旁肌退变对胸腰段OVCF患者术后再发邻椎骨折的影响:基于严格的倾向性匹配分析
6
作者 闫新涛 赵振举 王振江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3期417-422,共6页
目的 采用严格的倾向性匹配分析方法,对椎旁肌退变与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PKP术后再发邻椎骨折(AVF)的相关性进行论证。方法 以该院2019年1月~2022年1月行PKP手术、术后1年内再发AVF的40例胸腰段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 采用严格的倾向性匹配分析方法,对椎旁肌退变与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PKP术后再发邻椎骨折(AVF)的相关性进行论证。方法 以该院2019年1月~2022年1月行PKP手术、术后1年内再发AVF的40例胸腰段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AVF组;同时,采用严格的倾向性匹配分析方法,根据AVF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和OVCF骨折部位,按照1:1的比例随机匹配获取同时期行PKP手术、术后1年内未再发AVF的40例OVCF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腰椎MRI检查,以平行于椎体终板作为扫描平面,分别于L3、L4椎体的下终板平面测量腰大肌、竖脊肌、多裂肌和椎旁肌的横截面积(CSA)以及功能横截面积(FCSA);此外,测量患者术前椎体骨密度和椎体后凸角(KA)、椎体前壁和后壁的比值(AP)。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并利用Delong检验对AVF组患者MRI检查L3水平和L4水平测得的竖脊肌、多裂肌和腰大肌CSA、FCSA进行比较,通过ROC曲线分析得出具有AVF潜在预测价值的相关指标;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将各项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验证椎旁肌退变对AVF的独立影响。结果 AVF组患者L3和L4水平的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和椎旁肌的CSA值、FCSA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Delong检验和ROC曲线分析显示,L4水平的椎旁肌FCSA是AVF的潜在预测指标。AVF组的伤椎KA角显著大于对照组、骨密度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伤椎AP值、骨水泥渗漏、合并症情况比较,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得出:骨密度值(β=-0.069;OR=0.915)和L4水平椎旁肌FCSA(β=-0.263;OR=0.816),均是OVCF患者行PKP手术后发生AVF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椎旁肌退变是PKP术后AVF的一项独立预测因素,对于胸腰段OVCF患者不仅要重视规律的长期抗骨质疏松治疗,还应鼓励其进行椎旁肌功能训练,有助于降低术后AVF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旁肌 PKP手术 邻近椎体骨折 倾向性匹配分析
下载PDF
术后整体护理干预对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邻近椎体再骨折的预防效果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华彬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1期154-156,共3页
目的分析术后整体护理干预对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邻近椎体再骨折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于我院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术后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术后整体护... 目的分析术后整体护理干预对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邻近椎体再骨折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于我院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术后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术后整体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康复效果、疼痛程度(VAS)、腰椎功能(ODI)、心理状态(SAS、SDS)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VAS、ODI、SAS及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邻近椎体再骨折1例(2.22%),对照组6例(13.33%);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开展整体护理,有利于提高康复效果,预防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邻近椎体再骨折 腰椎功能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后邻近椎体压缩骨折的危险因素
8
作者 柳栋元 关海山 +2 位作者 史浩冉 刘晓亮 周浩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5884-5891,共8页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多数研究认为经皮椎体成形术会增加继发性邻近椎体压缩骨折的概率。然而,对于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引起的邻椎再骨折相关危险因素仍然存在争议。目的:归纳并总结骨质疏松...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多数研究认为经皮椎体成形术会增加继发性邻近椎体压缩骨折的概率。然而,对于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引起的邻椎再骨折相关危险因素仍然存在争议。目的:归纳并总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影响因素,为降低其发生风险以及制定相应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以“骨质疏松症,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邻近椎体压缩骨折,危险因素”为中文检索词,以“osteoporosis,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adjacent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risk factors”为英文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PubMed、Springer、ScienceDirect及Elsevier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重点为2018年1月至2023年9月,同时纳入少数经典远期文献。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进行筛选,最终纳入83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使老年患者致残和死亡的风险显著增加。经皮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切实有效的方法。(2)随着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普及,继发椎体压缩性骨折也逐渐增多,以邻近椎体压缩骨折最为常见。(3)以往的研究仅讨论了骨密度、多发椎体骨折、身体质量指数、年龄、性别、骨水泥的用量、骨水泥渗漏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等因素对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继发邻近椎体压缩骨折的影响,而对于椎体骨折数量、手术时机、手术方式、骨水泥材料、骨水泥弥散分布、伤椎恢复高度和术后佩戴支具等方面总结的尚不全面,并且对危险因素引起邻椎骨折的具体机制分析也较为少见。(4)文章结果表明,骨密度过低、高龄、围绝经期女性、多发椎体骨折、伤椎高度的过度恢复、骨水泥渗漏、合并基础疾病及不良的生活习惯是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继发邻近椎体压缩骨折的危险因素,保持正常的身体质量指数、早期手术、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使用新型骨水泥材料、适宜的骨水泥注射体积、均匀的骨水泥弥散分布、规律抗骨质疏松治疗和术后佩戴支具是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继发邻近椎体压缩骨折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邻近椎体压缩性骨折 危险因素 骨密度 骨水泥 高龄 女性 抗骨质疏松治疗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脊柱-骨盆动态姿势与矢状面平衡参数联合预测相邻椎体继发骨折的价值
9
作者 吴海龙 张弛 +4 位作者 李一鹏 张帅 周建伟 郭洪涛 商永伟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499-505,共7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PKP)术后脊柱-骨盆动态姿势与矢状面平衡参数联合预测相邻椎体继发骨折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106例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OVCF)患者,均接受PKP手术治疗,术后3个月测量脊柱-骨盆的动态姿势...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PKP)术后脊柱-骨盆动态姿势与矢状面平衡参数联合预测相邻椎体继发骨折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106例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OVCF)患者,均接受PKP手术治疗,术后3个月测量脊柱-骨盆的动态姿势参数(静态时脊柱旋转幅度、行走时脊柱侧倾幅度、前倾幅度)、矢状面平衡参数[脊柱矢状轴(SVA)、骶骨倾斜角(SS)、胸椎后凸角(TK)、骨盆入射角(PI)、腰椎前凸角(LL)、骨盆倾斜角(PT)、T1骨盆角(TPA)],随访1年,根据相邻椎体是否继发骨折分为继发组(37例)与未继发组(69例)。比较两组脊柱-骨盆的动态姿势、矢状面平衡参数,分析脊柱-骨盆的动态姿势与矢状面平衡参数相关性及预测价值。结果:继发组脊柱旋转幅度小于未继发组,侧倾幅度、前倾幅度大于未继发组(P<0.05);继发组SVA、TK大于未继发组,LL、SS、PI小于未继发组(P<0.05);脊柱旋转幅度与SVA、TK呈负相关,与LL、SS、PI呈正相关,侧倾幅度、前倾幅度与SVA、TK呈正相关,与LL、SS、PI呈负相关(P<0.05);脊柱侧倾幅度、前倾幅度、SVA、TK高值、脊柱旋转幅度、LL、SS、PI低值会显著增加相邻椎体继发骨折风险(P<0.05);脊柱-骨盆动态姿势参数联合矢状面平衡参数预测相邻椎体继发骨折的AUC为0.920(95%CI:0.851~0.964),敏感度为89.19%,特异度为82.61%,优于脊柱-骨盆动态姿势参数联合预测、矢状面平衡参数联合预测及各参数单独预测。结论:OVCF患者PKP术后脊柱-骨盆动态姿势与矢状面平衡参数显著相关,均会增加相邻椎体继发骨折风险,联合预测价值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脊柱-骨盆动态姿势 矢状面平衡参数 相邻椎体继发骨折 预测价值
下载PDF
椎体高度丢失率与OVCF患者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相关性分析
10
作者 苏秦 张华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3期488-491,495,共5页
目的 探讨椎体高度丢失率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行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AVF)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该院接受PKP治疗的147例OVCF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AVF,将患者分为A组(... 目的 探讨椎体高度丢失率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行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AVF)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该院接受PKP治疗的147例OVCF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AVF,将患者分为A组(AVF组,28例)和B组(非AVF组,119例),观察两组患者椎体高度丢失率(本文采取两种方式计算椎体高度丢失率,分别为VBHL1和VBHL2),剔除混杂因素后,分析VBHL1、VBHL2与AVF的关系。结果 术前A组VBHL1和VBHL2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VBHL1和VBHL2均较术前显著下降,术后A组VBHL1和VBHL2均高于同期B组,VBHL1和VBHL2手术前后变化量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VBHL1术前≥61.3%或VBHL2≥术前62.1%是AVF的风险因素(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VBHL1与骨水泥体积、局部后凸角、楔形角及VBHL1变化量呈正相关(r=0.308、0.605、0.572、0.588,P均<0.05),VBHL2与骨水泥体积、局部后凸角、楔形角及VBHL2变化量呈正相关(r=0.337、0.677、0.593、0.601,P均<0.05)。结论 OVCF患者行PKP术后AVF的发生率较高,与椎体高度丢失率有明显相关性,临床中应针对性进行预防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相邻椎体骨折 椎体高度丢失率
下载PDF
预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风险Nomogram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启付 张胜友 +1 位作者 胡元武 吴云龙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2期150-154,共5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警模型。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警模型。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179例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期内(12个月)患者是否发生邻近椎体骨折,分为再次骨折组(50例)和非骨折组(129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再次骨折的相关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得出独立预测因素,基于此构建列线图风险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预测效能的评价。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患者骨密度T值升高和术后接受规律抗骨质疏松症治疗是OVCF患者PVP术后邻近椎体再次骨折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而骨水泥分布为致密型、骨水泥注入量增加、初始骨折部位为胸腰段及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升高则是其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以上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风险模型,初始模型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958,与1000次Bootstrap内部验证的C-index 0.952较为接近,校正曲线显示该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及一致性。结论OVCF患者骨密度T值、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类型、初始骨折部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及术后是否接受规律的抗骨质疏松症治疗,与邻近椎体的再次骨折存在密切关系;基于此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可为该类患者术后再次骨折的评估提供针对性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邻近椎体 经皮椎体成形术 危险因素 列线图模型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和骨水泥松动的因素
12
作者 刘旭东 万江花 +2 位作者 张业雨 林娟 钟贞浩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4期582-585,共4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患者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adjacent vertebral fractures,AVF)和骨水泥松动(cement loosening,CL)的影像学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患者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adjacent vertebral fractures,AVF)和骨水泥松动(cement loosening,CL)的影像学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接受PKP治疗的OVCF患者193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冠状位Cobb角、矢状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伤椎楔形角、局部后凸角、楔形角矫正度、局部后凸角矫正度],观察影响AVF和CL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PKP术后AVF发生41例(21.24%)。AVF组患者伴退行性脊柱侧凸的占比、SVA、PT、局部后凸角、局部后凸角矫正度、楔形角矫正度均高于非AVF患者,SS低于非AVF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VF组患者年龄、骨水泥用量高于非AVF患者,骨密度低于非AVF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术后CL发生率为9.84%。CL组患者退行性脊柱侧凸的占比、SVA、PT、局部后凸角、楔形角、局部后凸角矫正度、楔形角矫正度、棘突骨折的占比均高于非CL组患者,SS低于非CL组患者(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5岁、退行性脊柱侧凸、局部后凸角是PKP术后AVF的风险因素(P<0.05);年龄、棘突骨折是PKP术后CL的风险因素(P<0.05)。结论退行性脊柱侧凸、局部后凸角等影像学特征是PKP术后AVF的风险因素,棘突骨折是CL的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压缩性椎体骨折 球囊后凸成形术 邻近椎体骨折 骨水泥松动
下载PDF
OVCFs患者经椎体成形术治疗后邻近椎体骨折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成洲 贾宝欣 +2 位作者 任聪慧 王亭 郎军涛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3年第4期312-317,共6页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在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2...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在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315例因胸腰椎OVCFs行PVP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男114例,女201例;年龄65~89岁,平均(76.97±4.92)岁;单椎体骨折216例,双椎体骨折85例,三椎体骨折14例。对患者行PVP治疗,术后追踪1年,观察患者术后1年内邻近椎体骨折情况,将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未骨折者纳入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Cobb角、是否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邻近椎体发生骨折的风险因素。结果经过1年的追踪随访,315例患者中有39例患者出现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为12.4%。其中术后3个月内骨折者23例,术后4~6个月骨折者11例,术后7~12个月骨折者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椎体骨折史、骨水泥渗漏、术后Cobb角偏大、骨密度T值偏低及未行抗骨质疏松治疗为PVP术后邻近椎体发生骨折的风险因素(均为P<0.05)。结论OVCFs患者行PVP治疗后的前6个月是邻近椎体骨折的高发期,对于存在多种风险因素的患者进行相应的防护对预防邻近椎体骨折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邻近椎体骨折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14
作者 罗锟 刘家明 +3 位作者 钟南山 姚葛亮 黄山虎 刘志礼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24-732,共9页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行PKP治疗的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过程中邻近椎体是否新发骨折,将患者分成骨折组和非骨折组(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椎体位置、骨水泥注射途径(单/双)、注射剂量、注射后形态、骨水泥渗漏情况、椎旁肌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椎体CSA、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和Cobb角等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并利用R软件建立其列线图预测模型,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图以及决策曲线验证该模型的预测效能、准确度以及临床价值.结果:总共纳入224例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2例,平均年龄65.19±8.62岁.术后36例患者(共45个椎体)发生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为16.0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椎旁肌CSA/椎体CSA值、骨折椎体位置、骨水泥注射剂量、骨水泥渗漏、注射后形态在骨折组与非骨折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椎旁肌CSA/椎体CSA值降低、胸腰段骨折、骨水泥注射剂量、骨水泥渗漏、注射后呈团块状为PKP术后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的高危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所建模型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88;校准图显示模型校准曲线与标准曲线较为接近;决策曲线提示模型在1%~98%范围内,模型预测净获益值较高,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结论:OVCF患者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与年龄、椎旁肌退化程度、骨折椎体位置、骨水泥注射剂量、骨水泥渗漏、注射后形态等因素相关,据此构建的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和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 椎体后凸成形术 邻近椎体骨折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相邻椎弓骨撞击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钟华 关海山 刘海峰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7期691-696,共6页
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具有减压脊髓、缓解术前神经症状或体征、保持颈椎活动度的临床优势。然而,在临床工作中会经常遇到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颈椎活动受限的患者,且在其术后颈椎正侧位X线片中能... 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具有减压脊髓、缓解术前神经症状或体征、保持颈椎活动度的临床优势。然而,在临床工作中会经常遇到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颈椎活动受限的患者,且在其术后颈椎正侧位X线片中能观察到相邻椎弓直接接触的现象,称之为相邻椎弓骨撞击,骨撞击是导致颈椎活动受限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有不少关于预防骨撞击术式改良的报道,虽然短期的临床效果显著,但长期的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对骨撞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无共识,本文就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相邻椎弓骨撞击的流行病学、生物力学、临床表现、对手术疗效影响及其改良术式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开门椎板成形术 颈椎活动受限 相邻椎弓骨撞击 术式改良 综述
下载PDF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6
作者 邵旭辉 王冠军 王登基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5期877-880,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10月濮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2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经相关检查后所有患者接受PVP治疗,观察并统计PVP术后6个... 目的探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10月濮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2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经相关检查后所有患者接受PVP治疗,观察并统计PVP术后6个月内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发生情况,将其分为再骨折未发生组和再骨折发生组。统计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并于治疗后第2天检测所有患者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以及术后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骨密度等,分析血小板参数与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VP后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关系。结果术后6个月,12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VP后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18例,占比15.00%;未发生组骨水泥渗漏、骨密度、PLT与发生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体质量、PDW、MPV等其他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骨密度低、骨水泥渗漏、PLT水平高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VP后邻近椎体再骨折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VP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发生与骨密度低、骨水泥渗漏、PLT水平高有关,临床中需对其加以控制,预防邻近椎体再骨折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血小板参数 邻近椎体再骨折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骨折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17
作者 崔善林 陈勇喜 +5 位作者 刘科第 范俊鸿 覃忠设 郭圣挥 蒙觉威 李品元 《老年医学研究》 2023年第6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行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相邻椎体骨折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2年8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74例行双侧PVP的OVCF患者。根据术后是...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行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相邻椎体骨折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2年8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74例行双侧PVP的OVCF患者。根据术后是否新发生相邻椎体骨折分为相邻椎体骨折者与未骨折者。采用LASSO回归法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OVCF患者双侧PVP后相邻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应用R Studio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其预测效能进行评价。结果OVCF患者双侧PVP后相邻椎体骨折47例,未骨折127例。LASSO回归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术前椎体压缩比、术后椎体恢复比、伤椎Cobb角矫正度、腰椎骨密度、骨水泥渗漏是OVCF患者双侧PVP后相邻椎体骨折的影响因素。采用上述6个影响因素成功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该模型预测OVCF患者双侧PVP后相邻椎体骨折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38(95%CI:0.679~0.875)。Boostrap法对模型内部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C-index为0.838)。结论骨水泥渗漏、术前椎体压缩比、低BMI、伤椎Cobb角矫正度、腰椎低骨密度、术后椎体恢复比是OVCF患者双侧PVP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能为临床上防治术后相邻锥体骨折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 相邻椎体压缩骨折 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
下载PDF
MRI对PVP/PKP术后相邻椎体骨折风险的预测价值
18
作者 贺倩 杜小丽 张波莉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4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讨MRI在预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骨折风险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48例OVCF患者,其中88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 目的探讨MRI在预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骨折风险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48例OVCF患者,其中88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60例行保守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均行MRI检查,治疗后行DR、MRI进行复查,分析并评价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χ^(2)=0.332,P=0.565)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相邻椎体骨折随访时间(χ^(2)=5.334,P=0.021)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PKP术组中椎体裂隙(χ^(2)=11.537,P=0.001)、终板损伤(χ^(2)=4.596,P=0.032)、达终板骨折线(χ^(2)=12.329,P=0.000)、椎间盘损伤(χ^(2)=4.545,P=0.033)对相邻椎体骨折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渗漏(χ^(2)=0.417,P=0.519)、骨水泥分布形态(χ^(2)=5.718,P=0.221)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保守治疗相比,椎体成形术不会增加邻近椎体骨折的风险,但PVP/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时间短于保守治疗,所以我们建议OVCF患者行PVP/PKP术前、术后,仍需通过MRI对椎体裂隙、终板损伤、椎间盘损伤、达终板骨折线这些危险因素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椎体成形术 相邻椎体骨折 MRI DR
下载PDF
腰椎-骨盆平衡对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患者继发邻椎骨折的影响
19
作者 刘宇涛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第9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骨盆平衡对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患者继发邻椎骨折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5月在广东省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椎体骨折合并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 目的探讨腰椎-骨盆平衡对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患者继发邻椎骨折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5月在广东省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椎体骨折合并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在术前判断患者的腰椎-骨盆平衡状况,在术前1 d与术后7 d评定与记录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ysfimction Index,ODI)评分;在术后3个月判定患者伤椎和相邻椎间隙前缘高度的丢失情况,包括高度丢失、中度丢失与低度丢失等;在术后1年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邻椎骨折情况。结果在86例患者中,术前腰椎-骨盆平衡60例(腰椎-骨盆平衡组),失衡26例(腰椎-骨盆失衡组)。所有患者顺利痊愈出院,两组术后7 d的ODI评分低于术前1 d,腰椎-骨盆平衡组低于腰椎-骨盆失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51(P<0.05)。腰椎-骨盆平衡组术后3个月的高度丢失率、中度丢失率与低度丢失率均低于腰椎-骨盆失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腰椎-骨盆平衡组的继发邻椎骨折发生率低于腰椎-骨盆失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骨盆平衡能降低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患者继发邻椎骨折的发生率,也可减少伤椎和相邻椎间隙前缘高度丢失情况的发生,促进恢复患者的腰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骨盆平衡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继发邻椎骨折 腰椎功能 腰椎退行性疾病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Kümmell’s病后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曹奇 唐晓军 +4 位作者 杨铁军 陈亮元 唐国军 陈小明 颜学亮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33-836,共4页
目的分析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或不伴Kümmell’s病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PVP治疗Kümmell’s病术后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T11~L2节段单个椎体OVCF行单侧PVP治疗... 目的分析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或不伴Kümmell’s病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PVP治疗Kümmell’s病术后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T11~L2节段单个椎体OVCF行单侧PVP治疗的患者,其中32例合并Kümmell’s病作为A组,34例不合并Kümmell’s病作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V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前骨密度、术中骨水泥注入量、术后椎体骨折总体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椎间盘内骨水泥渗漏率、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ümmell’s病并不增加PVP术后椎体骨折的总体风险,但Kümmell’s病时骨水泥向椎间盘内渗漏风险增高,是导致术后邻近椎体发生骨折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Kümmell's病 邻近椎体骨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