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inese wheat mosaic virus: A long-term threat to wheat in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GUO Liu-ming HE Jing +2 位作者 LI Jing CHEN Jian-ping ZHANG Heng-m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4期821-829,共9页
In China, a soil-borne virus causing a disease of winter wheat and associated with Polymyxa graminis, has been reported for many years and is now recognized as a new species, Chinese wheat mosaic virus(CWMV). Since th... In China, a soil-borne virus causing a disease of winter wheat and associated with Polymyxa graminis, has been reported for many years and is now recognized as a new species, Chinese wheat mosaic virus(CWMV). Since the determination of its genomic sequence, mor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understanding its genomic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Molecular and serological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help survey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virus and to provide the basic information needed for disease forecasting and control. At present, the best countermeasure is cultivation of resistant wheat varieties. In addition,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ome auxiliary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rotation of non-host crops, delayed seed-sowing,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nitrogen fertilizer, and treatment of imported seeds with fungicides before sowing, may be helpful for controlling the disease. The viral distribution and damage, virion properties, genome organization and spontaneous mutation,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and disease management options are here reviewed and/or discussed to help in developing more cost-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control the disease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wheat MOSAIC virus(CWMV) Polymyxa graminis disease control GENOME structure SPONTANEOUS mutation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下载PDF
Studies of Multi-Allelic Polymorphism of Dominant Dwarfing Genes in Wheat 被引量:2
2
作者 FU Da-xiong, RUAN Ren-wu, YIN Jia-min, ZONG Xue-feng, DAI Xiu-mei, ZHANG Jian-kui, LI Ke, QU Jie and WANG Yi-min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Life Science,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 P.R.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1302-1313,共12页
Dwarfing breeding of wheat in the world is confined to the exploitation of recessive dwarfing sources. None of the dominant dwarfing sources discovered in commo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has found wide exploitatio... Dwarfing breeding of wheat in the world is confined to the exploitation of recessive dwarfing sources. None of the dominant dwarfing sources discovered in commo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has found wide exploitation in wheat breeding due to the extreme dwarfness of their plants (2055 cm). We found in our work that some stable mutant lines with their plant height enhanced to different extents could be obtained in large populations derived from the stock seeds of the dominant dwarfing sources Aibian1 carrying Rht10 on 4DS and being 2055 cm tall and Aisu2 carrying Rht3 on 4BS and being 55 cm tall, or from their descendants of induced mutation treatments, or from the segregating descendants of their crosses with mid- or tall-statured genotypes. Subsequently, we studied these mutation-derived lines differing in plant height with near isogenic lines and observed that the character of their enhanced plant height bred true, each carrying a semi-dominant dwarfing gene for a definite height and that as the plant height of the mutation-derived lines increased, the yield-contributing characters of their near isogenic line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hen test crosses with marker genes and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genetic marker tests were performed to re-localize the semi-dominant dwarfing genes carried by the mutation-derived lines, it was confirmed that they shared common loci with Rht10 and Rht3 and that they were all mutation-derived multiple alleles. It is thus speculated that dominant dwarfing genes are of 'multi-allelic polymorphism'. In other words, dominant dwarfing genes, which are ultra-dwarfing, are liable to develop by mutation into a group of multiple alleles with plant height enhanced to different extents and some may have a height close to the ideal plant height for wheat breeding. Therefore, these results offer a fundamentally new approach for the exploitation of dominant dwarfing sources in wheat bree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at Dominant dwarfing sources mutation Multiple alleles Dwarfing breeding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甘肃农牧交错带春小麦种植区划的影响
3
作者 逯玉兰 李广 +5 位作者 闫丽娟 董莉霞 燕振刚 聂志刚 李杰 王钧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44-152,共9页
为探索气候变化对甘肃农牧交错带春小麦种植区划的影响,科学合理地调整春小麦种植格局。该研究以甘肃农牧交错带30个气象站点1971—2020年的气温和降水时序数据为基础,用BP神经网络对异常和缺失数据进行了插补,依据春小麦生长关键期和... 为探索气候变化对甘肃农牧交错带春小麦种植区划的影响,科学合理地调整春小麦种植格局。该研究以甘肃农牧交错带30个气象站点1971—2020年的气温和降水时序数据为基础,用BP神经网络对异常和缺失数据进行了插补,依据春小麦生长关键期和整个生育期对光、热和水的需求选取了年均温(温度因子)、年均降水量(水分因子)和≥0℃积温(热量因子)作为春小麦种植适宜性区划指标。采用线性倾向率法、累计距平法及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对3个区划指标进行了时间变化特征分析及突变检验,运用ArcGIS技术对区划指标进行了空间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多年年均温为6.84℃,年均温以0.56℃/10 a的速率增加,增温趋势明显,于1998年发生突变;年降水量以6.10 mm/10 a的速率呈略微增加趋势,1980年发生突变;≥0℃积温以155.41℃/10 a的速率呈显著升温趋势,≥0℃积温没有发生突变现象。从空间分布来看,年均温和≥0℃积温呈现出西部地区气温低,其他地区气温高的空间格局,而年均温倾向率和≥0℃积温倾向率则呈现出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步递增的变化趋势;年降水量表现为由南向北逐步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而年降水量倾向率则呈现出自南向北逐步递增的趋势。气候变化导致甘肃农牧交错带春小麦可种植区海拔提升了565 m,使适宜春小麦种植的范围显著扩大,空间上向南、西扩展,总面积增加到1.66×10^(6)hm^(2),比1998年前增加了8.10×10^(4)hm^(2),占总耕地面积的5.06%,其中最适宜区范围扩大最为显著,增加了24.44个百分点。同时,春小麦种植适宜程度区划的区域分配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1998年后甘肃农牧交错带春小麦种植最适宜区耕地面积较1998年前增加了4.18×10^(5)hm^(2),适宜区缩小了2.20×10^(5)hm^(2),次适宜区缩小了1.17×10^(5)hm^(2),不适宜区缩小了6.80×10^(4)hm^(2)。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甘肃农牧交错带春小麦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区域决策,制定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策略,以促进甘肃农牧交错带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春小麦高产优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区划 气候变化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春小麦 甘肃农牧交错带 时空分布
下载PDF
航天诱变条件下小麦若干性状的变异 被引量:26
4
作者 张世成 林作楫 +1 位作者 杨会民 赖菁茹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103-107,共5页
研究利用高空气球和卫星处理的豫麦13,航天条件下一些性状的诱变效应.通过对SP3代14个系的调查表明,株高、粒重、主穗小花数、叶长、叶宽、单株穗数和单株重均达显著水平,但是各系内有关性状的变异系数与对照相近.通过选择... 研究利用高空气球和卫星处理的豫麦13,航天条件下一些性状的诱变效应.通过对SP3代14个系的调查表明,株高、粒重、主穗小花数、叶长、叶宽、单株穗数和单株重均达显著水平,但是各系内有关性状的变异系数与对照相近.通过选择,已育成两个优于对照的品系.航天条件下可使作物产生有利的变异,且为诱变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诱变 小麦
下载PDF
作物空间诱变效应及其地面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94
5
作者 刘录祥 王晶 +4 位作者 赵林姝 杨俊诚 郭会君 赵世荣 郑企成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47-251,共5页
本文简要分析了国外空间植物学研究概况 ,评述了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等搭载作物种子开展空间诱变效应研究及其在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方面的现状。从粒子生物学、物理场生物学和重力生物学等不同角度介绍了地面模拟空间环境因素的方法途... 本文简要分析了国外空间植物学研究概况 ,评述了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等搭载作物种子开展空间诱变效应研究及其在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方面的现状。从粒子生物学、物理场生物学和重力生物学等不同角度介绍了地面模拟空间环境因素的方法途径和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空间诱变 地面模拟 诱变育种
下载PDF
EMS对新春11小麦抗性淀粉和农艺性状的诱变效果 被引量:25
6
作者 薛芳 褚洪雷 +2 位作者 胡志伟 王雪梅 李卫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31-434,共4页
为给甲基磺酸乙酯(EMS)在高抗性淀粉小麦诱变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以春小麦新春11为材料,分析了不同浓度EMS诱变小麦种子的M2代成熟籽粒抗性淀粉含量的变化,同时结合株高等农艺性状对优异材料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不同浓度EMS(0.3%、0... 为给甲基磺酸乙酯(EMS)在高抗性淀粉小麦诱变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以春小麦新春11为材料,分析了不同浓度EMS诱变小麦种子的M2代成熟籽粒抗性淀粉含量的变化,同时结合株高等农艺性状对优异材料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不同浓度EMS(0.3%、0.5%和0.7%)处理后,M2代籽粒平均抗性淀粉含量分别为2.76%、3.22%和4.31%,高于未处理的籽粒抗性淀粉含量(2.57%),并发现了抗性淀粉含量较高和较低的突变体。其中,0.3%浓度EMS最适宜新春11农艺性状的诱变,突变类型最多;0.7%的EMS处理获得的高抗性淀粉含量的突变体更为丰富。综合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的表现,筛选出7个抗性淀粉含量高且综合性状优良的M2突变家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甲基磺酸乙酯(EMS) 诱变 抗性淀粉 农艺性状
下载PDF
空间环境对紫花苜蓿的生物学效应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月学 刘杰淋 +6 位作者 韩微波 唐凤兰 蒿若超 尚晨 杜优颖 李佶凯 王长山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6-269,共4页
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2个不同基因型紫花苜蓿品种的干种子,观察其细胞有丝分裂数和微核数与对照的差别。结果表明,空间环境促进了苜蓿种子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活动,并有一定数量的微核产生;空间搭载还引起了紫花苜蓿发芽率和苗期致畸率的变... 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2个不同基因型紫花苜蓿品种的干种子,观察其细胞有丝分裂数和微核数与对照的差别。结果表明,空间环境促进了苜蓿种子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活动,并有一定数量的微核产生;空间搭载还引起了紫花苜蓿发芽率和苗期致畸率的变化;同时在田间分枝数和鲜重产量指标上品种间变化不同。在细胞学和苗期变异上,肇东苜蓿对辐射敏感性大于龙牧803,在田间分枝数和鲜重产量上肇东苜蓿的损伤程度高于对照,大于龙牧8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空间诱变 微核 生物学效应
下载PDF
小麦诱变育种新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8
作者 韩微波 刘录祥 +2 位作者 郭会君 赵林姝 王成社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5-129,共5页
诱发突变技术在小麦品种改良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小麦诱变育种的一些新技术的研究概况,从诱变机理、诱发的生物学效应、新种质材料的创造和新品种选育等不同的角度介绍了离子束注入、航天诱变和生物因素诱变等小麦诱变育种... 诱发突变技术在小麦品种改良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小麦诱变育种的一些新技术的研究概况,从诱变机理、诱发的生物学效应、新种质材料的创造和新品种选育等不同的角度介绍了离子束注入、航天诱变和生物因素诱变等小麦诱变育种新技术及小麦突变体筛选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小麦诱变新技术的发展前景予以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诱发突变 诱变因素 诱变品种
下载PDF
大肠杆菌菌种空间变异的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翁曼丽 李金国 +3 位作者 高红玉 李沐阳 王培生 蒋兴村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45-248,共4页
为研究微生物菌种在空间条件下产生的变异,在利用我国发射的返回式卫星上,搭载了适用于突变研究的大肠杆菌菌株CSH108、A3和A2,使用了三种搭载方式。卫星返回后,测定了菌种的存活及产生的lacI-突变和Arg+回复突... 为研究微生物菌种在空间条件下产生的变异,在利用我国发射的返回式卫星上,搭载了适用于突变研究的大肠杆菌菌株CSH108、A3和A2,使用了三种搭载方式。卫星返回后,测定了菌种的存活及产生的lacI-突变和Arg+回复突变的频率。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在空间条件下是可以存活的;经小生物舱搭载的A3菌株产生的lacI-突变体的频率是地面对照的67倍;铅罐中搭载的CSH108菌株产生的Arg+的回复突变频率是地面对照的10倍左右,而且回复体中无义抑制基因的突变频率明显增加。由此可见,空间条件有可能显著地提高微生物中某些基因的突变频率,空间诱变可望成为获得微生物优良菌种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重力 突变频率 航空航天环境 大肠杆菌 变异
下载PDF
基于ITS序列分析18个茶树菇菌株的亲缘关系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洪秀 魏云辉 +5 位作者 靳亮 胡中娥 李菁 陈庆隆 李胜杰 钟国祥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038-2044,共7页
采用ITS序列分析方法,对供试18株(4株野生菌株、7株工厂化栽培菌株、5株经钴60辐照诱变菌株和2株搭载神十的航天诱变菌株)茶树菇菌株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菌种的ITS序列长度为703~721 bp,与Gen Bank数据库中茶树菇菌种的ITS序列... 采用ITS序列分析方法,对供试18株(4株野生菌株、7株工厂化栽培菌株、5株经钴60辐照诱变菌株和2株搭载神十的航天诱变菌株)茶树菇菌株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菌种的ITS序列长度为703~721 bp,与Gen Bank数据库中茶树菇菌种的ITS序列相似度为99%以上,在种的水平上证明供试菌种为茶树菇。运用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将供试菌种聚为6个类群,其中Cha3与Cha3shen,AS-2与AS-2-600,AS-1与AS-1shen、AS-1-700,分别聚在了不同的类群,说明这7株茶树菇菌株可能由于辐照或航天诱变后使得ITS序列存在着种内的变异。ITS序列分析结果从系统发育角度反映出了研究菌株的遗传关系,是进行茶树菇菌株遗传分析及科学鉴定的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菇 辐照诱变 航天诱变 ITS序列分析
下载PDF
太空环境诱变苦荬菜的细胞学效应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张月学 李成权 +5 位作者 申忠宝 韩微波 唐凤兰 蒿若超 刘杰淋 王长山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9期38-41,共4页
对卫星搭载的2种苦荬菜Lactuca indica种子SP1代根尖细胞染色体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空环境诱变处理后提高了苦荬菜种子的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出现了包括微核、染色体桥、染色体断片等在内的多种类型的染色体变异。早熟苦荬菜... 对卫星搭载的2种苦荬菜Lactuca indica种子SP1代根尖细胞染色体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空环境诱变处理后提高了苦荬菜种子的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出现了包括微核、染色体桥、染色体断片等在内的多种类型的染色体变异。早熟苦荬菜对太空环境诱变的敏感性大于晚熟苦荬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育种 苦荬菜 诱发突变 细胞学观察
下载PDF
叠氮化钠诱变普通小麦陕农33突变体库的构建和初步评估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李明飞 谢彦周 +6 位作者 刘录祥 王超杰 许喜堂 邹淑芳 黄树伟 贺小弟 王成社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2-29,共8页
为了用叠氮化钠(NaN3)构建一个小麦突变体库,分别用浓度为0、5、10、15、20 mmol·L-1的NaN3处理普通小麦陕农33的种子,检测了各处理发芽指标和田间M1群体的生理及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0mmol·L-1的NaN3是诱变普通小麦较适宜的... 为了用叠氮化钠(NaN3)构建一个小麦突变体库,分别用浓度为0、5、10、15、20 mmol·L-1的NaN3处理普通小麦陕农33的种子,检测了各处理发芽指标和田间M1群体的生理及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0mmol·L-1的NaN3是诱变普通小麦较适宜的浓度。在以10mmol·L-1的NaN3诱变普通小麦得到的M2群体中发现了322份茎、叶、穗和其他性状变异的突变体,其中204份茎秆性状突变、65份叶片性状突变、24份穗部性状突变和115份其他性状突变,突变频率分别为5.18%、1.65%、0.61%、2.92%。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估计该群体的突变密度为1/57.0kb。经M3代田间鉴定,共获得可遗传突变株系58个。本研究所构建的突变体库可为小麦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小麦育种提供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叠氮化钠 诱变浓度 表型突变 突变密度
下载PDF
河南省小麦诱变育种进展与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范家霖 张建伟 +3 位作者 杨保安 张福彦 胡秀菊 程仲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5-199,共5页
作物诱变育种是仅次于常规杂交育种的一个重要育种途径。河南省小麦诱变育种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通过诱变先后培育出16个小麦新品种,利用突变体杂交育成17个新品种,为小麦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详细地论述了河南省小麦诱变育种的... 作物诱变育种是仅次于常规杂交育种的一个重要育种途径。河南省小麦诱变育种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通过诱变先后培育出16个小麦新品种,利用突变体杂交育成17个新品种,为小麦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详细地论述了河南省小麦诱变育种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诱变育种 河南省
下载PDF
离子注入在小麦诱变育种上的应用研究初报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兰真 秦广雍 +3 位作者 霍裕平 杨会武 李博 杨会民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9-12,共4页
采用不同剂量不同能量的离子处理小麦新品种豫麦 39和优质小麦品种豫麦 47、陕优 2 2 5、兰考 90 ( 6 ) - 4,PH82 - 2 - 2和一些高代品系 ,发现出苗率、株高等性状的变异相差很大 .结果证明 ,用 30keV ,3× 10 17N+·cm-2 离子... 采用不同剂量不同能量的离子处理小麦新品种豫麦 39和优质小麦品种豫麦 47、陕优 2 2 5、兰考 90 ( 6 ) - 4,PH82 - 2 - 2和一些高代品系 ,发现出苗率、株高等性状的变异相差很大 .结果证明 ,用 30keV ,3× 10 17N+·cm-2 离子注入豫麦 39效果最佳 .M1代株高比Ck(未处理的本品种 )降低 12~ 2 9cm .M2 代共选 18株 ,株高 6 7~ 83cm ,平均 76 8cm ,克服了豫麦 39植株偏高的缺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离子注入 诱变育种 剂量 能量 株高 出苗率
下载PDF
优质小麦“农大179”辐射诱变M_2代RVA参数的变异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彩萍 左联忠 +6 位作者 许琦 徐杰 刘春雷 黄峰 尤明山 李保云 刘广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7-240,共4页
辐射诱变是小麦产生有益突变及培育优良品种的主要途径之一。为给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材料及理论参考,以优质小麦“农大179”为材料,用250 Gy的60Co-γ射线进行辐射诱变,并对M2群体内的510株单株进行了快速粘度仪(RVA)参数检测。结果表... 辐射诱变是小麦产生有益突变及培育优良品种的主要途径之一。为给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材料及理论参考,以优质小麦“农大179”为材料,用250 Gy的60Co-γ射线进行辐射诱变,并对M2群体内的510株单株进行了快速粘度仪(RVA)参数检测。结果表明,60Co-γ射线对各粘度仪参数均产生了明显的诱变作用,高峰粘度、糊化温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崩解值、反弹值总体有变劣倾向,高峰时间有缩短趋势。筛选出糊化温度分别为83.9℃和86.4℃的单株2株、反弹值为14cP类似糯质小麦的变异株1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辐射诱变 RVA参数
下载PDF
冬小麦品种航天诱变后代性状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美芳 杨会民 +6 位作者 杨攀 何宁 吴政卿 李巍 徐福新 刘加平 雷振生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33-838,共6页
8个品种冬小麦的种子搭载实践8号育种卫星后经过连续多年种植选择,对其SP2、SP3代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进行诱变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种子经航天诱变后能引起后代表现型的广泛变异,但不同品种、不同性状对空间环境的敏感性、诱变效果不... 8个品种冬小麦的种子搭载实践8号育种卫星后经过连续多年种植选择,对其SP2、SP3代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进行诱变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种子经航天诱变后能引起后代表现型的广泛变异,但不同品种、不同性状对空间环境的敏感性、诱变效果不同,SP2代新麦8、郑麦366的表现型突变频率分别达13.2%、12.5%。SP3代株高、穗长、产量性状、品质性状的变异尤为突出,其中,周麦18的诱变后代中出现高白度和强筋材料,白度值和稳定时间分别达82.9%和20min。这些突变性状在后代中会产生分离和遗传,多数分离类型通过后代的单穗或单株选择可以使其性状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航天诱变 农艺性状 品质
下载PDF
小麦种子太空诱变效应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张美荣 双志福 张瑞仙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6-39,共4页
对 4份稳定的小麦品系进行太空诱变处理 ,SP1在生长上受到一定抑制 ;SP2 产生了广谱性分离 ;SP3各性状已基本稳定 ,从中选到 4个性状优良的品系。这一结果表明 ,太空诱变效果明显 。
关键词 小麦 种子诱变 太空诱变 诱变效应
下载PDF
小麦显性矮秆基因 Rht10“微突变”的发现 被引量:14
18
作者 傅大雄 阮仁武 +1 位作者 戴秀梅 宗学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00-505,共6页
以 4 D染色体携带 Rht10而极度矮化的小麦显性矮秆系“矮变 1号”与中、高秆的现代小麦改良品种杂交 ,选育出了一批植株较矮变 1号显著提升、以至达到小麦育种理想株高的半显性衍生矮秆系 ,已将其应用于杂交小麦及小麦常规育种。对半显... 以 4 D染色体携带 Rht10而极度矮化的小麦显性矮秆系“矮变 1号”与中、高秆的现代小麦改良品种杂交 ,选育出了一批植株较矮变 1号显著提升、以至达到小麦育种理想株高的半显性衍生矮秆系 ,已将其应用于杂交小麦及小麦常规育种。对半显性衍生矮秆系与起始矮秆系矮变 1号矮秆主基因之间的同一性进行了研究。以此提出了小麦显性矮秆基因“微突变”的概念 ,对小麦显性矮秆基因的起源、进化及其在小麦矮化育种中的应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Rht10 微突变 育种 显性矮杆基因 株高 染色体定位
下载PDF
春小麦航天诱变入选后代的变异研究 被引量:30
19
作者 张宏纪 王广金 +5 位作者 孙岩 刁艳玲 黄景华 郭强 刘东军 孙光祖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1-115,共5页
本文介绍了小麦纯系克498和龙0657航天诱变第2代(SP2)和第3代(SP3)的入选与决选情况,SP2和SP3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SP3代决选株籽粒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GS)和醇溶蛋白电泳谱带的变异。研究表明:(1)克498 SP2和SP3代的有益变异入... 本文介绍了小麦纯系克498和龙0657航天诱变第2代(SP2)和第3代(SP3)的入选与决选情况,SP2和SP3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SP3代决选株籽粒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GS)和醇溶蛋白电泳谱带的变异。研究表明:(1)克498 SP2和SP3代的有益变异入选株率和决选株率分别为1.02%、0.81%和2.47%、1.39%;龙0657 SP2和SP3代的有益变异入选株率和决选株率分别为0.97%、0.50%和3.77%、1.68%。(2)克498 SP2和SP3代的入选株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幅度、极值和变异系数与其亲本相比都有很大差异;SP2代的差异大于SP3代;克498 SP2和SP3代的差异大于龙0657 SP2和SP3代的差异。(3)克498和龙0657 SP3代决选株间主要品质性状存在较大差异;0657 SP3决选株间主要品质性状的差异大于克498 SP3代决选株。(4)克498和龙0657 SP3代HMW-GS组成的变异频率分别为8.3%和28.1%。(5)克498和龙0657 SP3代醇溶蛋白电泳谱带变异频率分别为45.8%和5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诱变 小麦 性状变异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醇溶蛋白电泳图谱
下载PDF
航天诱变对昆虫病原真菌的生物学效应 被引量:10
20
作者 农向群 张泽华 +2 位作者 胡攀 高松 张礼生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74-681,共8页
8个昆虫病原真菌菌株经过航天搭载后,有5个菌株的孢子在航天搭载后全部死亡,菌株M2029和MR8的存活率仅约10-7,菌株M189的存活率可达到20%以上。分离得到航天诱变的单菌落菌株,检测表明航天诱变使昆虫病原真菌的形态、生长速度、产孢量... 8个昆虫病原真菌菌株经过航天搭载后,有5个菌株的孢子在航天搭载后全部死亡,菌株M2029和MR8的存活率仅约10-7,菌株M189的存活率可达到20%以上。分离得到航天诱变的单菌落菌株,检测表明航天诱变使昆虫病原真菌的形态、生长速度、产孢量、致病力等多项生物学特性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率高,变异趋向有正负双向性。测定结果表明航天诱变菌株HM189-68s、HM189-32c、HM189-127和HM189-17的生长特性和致病力优于原始菌株。航天诱变为选育生物防治优良菌株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育种 绿僵菌 白僵菌 特性变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