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6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cademy of Aerospace Solid Propulsion Technology
1
作者 Zhang Lizhong Academy of Aerospace Solid Propulsion Technology 《Aerospace China》 2011年第3期17-18,共2页
Academy of Aerospace Solid Propulsion Technology (AASPT) is a professional research institution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the design, development, manufacture, conducting various tests
关键词 Academy of aerospace Solid propulsion Technology
下载PDF
航天动力系统分析软件发展途径思考
2
作者 尚现伟 秦政 +1 位作者 金平 蔡国飙 《火箭推进》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共14页
航天动力系统分析软件是推进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石,但目前国内相关软件与国外前沿还存在较大差距,亟待明确我国高水平自主可控的航天动力系统分析软件的发展方向。首先对大型通用分析软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剖析了其发展趋势;... 航天动力系统分析软件是推进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石,但目前国内相关软件与国外前沿还存在较大差距,亟待明确我国高水平自主可控的航天动力系统分析软件的发展方向。首先对大型通用分析软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剖析了其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航空发动机领域中使用的典型分析软件发展规律与特征;通过借鉴上述软件的研发经验,结合目前航天动力系统分析软件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我国相关软件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途径。研究建议,分3个阶段逐步突破具有航天动力特色的通用仿真平台开发、软件模型与求解器研发、数据融合与管理这3大方向,最终形成多领域、多物理场、多维度、智能化并集成数据融合管理的航天动力系统智能化分析软件体系,为我国航天技术的稳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动力系统 工业软件 模型与求解器 CAE 智能化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Backflow Vortex Instability in Rocket Engine Inducers
3
作者 Luca d’Agostino 《风机技术》 2024年第5期7-18,共12页
Bayesian estimation is applied to the analysis of backflow vortex instabilities in typical three-and four bladed liquid propellant rocket(LPR)engine inducers.The flow in the impeller eye is modeled as a set of equally... Bayesian estimation is applied to the analysis of backflow vortex instabilities in typical three-and four bladed liquid propellant rocket(LPR)engine inducers.The flow in the impeller eye is modeled as a set of equally intense and evenly spaced 2D axial vortices,located at the same radial distance from the axis and rotating at a fraction of the impeller speed.The circle theorem and the Bernoulli’s equation are used to predict the flow pressure in terms of the vortex number,intensity,rotational speed,and radial position.The theoretical spectra so obtained are frequency broadened to mimic the dispersion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 and parametrically fitted to the measured pressure spectra by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with equal and independent Gaussian errors.The method is applied to three inducers,tested in water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different loads and cavitation conditions.It successfully characterizes backflow instabilities using the signals of a single pressure transducer flush-mounted on the casing of the impeller eye,effectively by-passing the aliasing and data acquisition/reduction complexities of traditional multiple-sensor cross correlation methods.The identification returns the estimates of the model parameters and their standard errors,providing the information necessary for assessing the accuracy an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results.The flowrate is found to be the major factor affecting the backflow vortex instability,which,on the other hand,is rather insensitive to the occurrence of cavitation.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data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as well as with those generated by the auxiliary models specifically developed for initializing the maximum likelihood searches and supporting the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space propulsion Liquid Propellant Rockets LPR Feed Turbopumps Turbopump Flow Instabilities BackflowVortex Instability Bayesian Parametric Identification
下载PDF
Aerodynamic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 Low-reaction Axial Compressor Stage 被引量:13
4
作者 羌晓青 王松涛 +1 位作者 冯国泰 王仲奇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7,共7页
There is introduced a new low-reaction, highly-loaded axial compressor design concept which is coupled with boundary layer suction method. The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e concept are made clear through its comparis... There is introduced a new low-reaction, highly-loaded axial compressor design concept which is coupled with boundary layer suction method. The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e concept are made clear through its comparison with the MIT boundary layer suction compressor. Also are pointed out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this concept as well as its key technological problems. Based on this concept, a single-stage, low-reaction and low-speed axial compressor is constructed in association with analysis and computation of boundary layer suction on vanes with the aid of a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approach. The results attest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way to control separation in blade cascades by the boundary layer suction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proposed design concep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space propulsion system low-reaction axial compressor boundary layer suction energy loss
下载PDF
Foreign Object Damage to Fan Rotor Blades of Aeroengine Part II: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Bird Impact 被引量:8
5
作者 关玉璞 赵振华 +1 位作者 陈伟 高德平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28-334,共7页
Bird impact is one of the most dangerous threats to flight safety. The consequences of bird impact can be severe and, therefore, the aircraft components have to be certified for a proven level of bird impact resistanc... Bird impact is one of the most dangerous threats to flight safety. The consequences of bird impact can be severe and, therefore, the aircraft components have to be certified for a proven level of bird impact resistance before being put into service. The fan rotor blades of aeroengine are the components being easily impacted by birds. It is necessary to ensure that the fan rotor blades should have adequate resistance against the bird impact, to reduce the flying accidents caused by bird impacts. Using the contacting-impacting algorithm,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carded out to simulate bird impact. A three-blade computational model is set up for the fan rotor blade having shrouds. The transient response curves of the points corresponding to measured points in experiments, displacements and equivalent stresses on the blades are obtained during the simulation. From the comparison of the transient response curves obtained from numerical simulation with that obtained from experiments,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variations in measured points and the corresponding points of simulation are basically the same. The deforming process,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s and the maximum equivalent stresses on blades are analyzed.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verifies and complements the experiment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space propulsion system bird impact numerical simulation fan rotor blade transient response
下载PDF
无加力涡扇发动机二元喷管的红外辐射特性实验 被引量:26
6
作者 罗明东 吉洪湖 +3 位作者 黄伟 蔡旭 张勃 高潮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31-636,共6页
对轴对称喷管和一组长宽比分别为1,4,8,12和16的二元喷管进行了红外辐射特性测试实验研究。喷管中的气流由主流燃气和次流空气组成,用以模拟涡扇发动机的喷管。得出了二元喷管的红外辐射强度的空间分布,并且将二元喷管和轴对称喷管的红... 对轴对称喷管和一组长宽比分别为1,4,8,12和16的二元喷管进行了红外辐射特性测试实验研究。喷管中的气流由主流燃气和次流空气组成,用以模拟涡扇发动机的喷管。得出了二元喷管的红外辐射强度的空间分布,并且将二元喷管和轴对称喷管的红外辐射强度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 航天推进系统 红外辐射 二元喷管 涡扇发动机
下载PDF
飞机发动机排气污染物的测量 被引量:36
7
作者 刘高恩 王华芳 +1 位作者 吕品 王志平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48-352,共5页
参考国际民航组织(ICAO)颁布的“飞机发动机排放”条例的规定,设计并建立了民用航空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测量系统,采用自行推算的样气成分“干基”向“湿基”转换的修正公式,编写排放物EI的计算程序。在民航维修基地(AMECO公司)的试车台对... 参考国际民航组织(ICAO)颁布的“飞机发动机排放”条例的规定,设计并建立了民用航空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测量系统,采用自行推算的样气成分“干基”向“湿基”转换的修正公式,编写排放物EI的计算程序。在民航维修基地(AMECO公司)的试车台对二台JT3D-7型发动机进行排气污染物的实测,测出的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指数EI_(CO),EI_(HC),EI_(NOx)及冒烟数SN,并与JT3D-7型发动机公布的数据进行对比,测量系统的精度按标准规定用燃气分析测出的气油比与发动机实测的气油比进行比较小于10%~15%的均属于合格,本研究的系统的测量值与发动机所测的总气油量之比的误差在3%左右,证明此测量系统和测量技术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发动机 排气污染物 测量 排放标准 排气指数
下载PDF
凹腔驻涡模型燃烧室内涡的演化发展 被引量:13
8
作者 樊未军 孔昭健 +2 位作者 邢菲 甘志文 杨茂林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88-892,共5页
使用大涡模拟对凹腔内双驻涡冷态流场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在主流、前后壁面射流的情况下,凹腔在某些特定几何条件下会产生准周期生成和破碎的驻涡,同时研究了凹腔内准周期驻涡的生成发展的过程,得到了影响凹腔内涡演化的新结果.
关键词 航空 航天推进系统 驻涡 凹腔 大涡模拟 稳焰
下载PDF
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扩大低速轴流式压气机稳定性的实验 被引量:29
9
作者 吴云 李应红 +4 位作者 朱俊强 苏长兵 梁华 宋慧敏 李刚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025-2030,共6页
在低速轴流式压气机孤立转子实验台上进行了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扩大压气机稳定性的实验研究.研制了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处理机匣,通过比较一定转速下施加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前后的压升系数和流量系数,研究压气机稳定性的变化.施加等离子体气动... 在低速轴流式压气机孤立转子实验台上进行了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扩大压气机稳定性的实验研究.研制了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处理机匣,通过比较一定转速下施加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前后的压升系数和流量系数,研究压气机稳定性的变化.施加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后,转速为900 r/min和1 080 r/min时,压气机近失速流量系数分别降低5.2%和5.07%.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电压增大后,扩稳效果更好.在距离转子叶片前缘49.5%弦长处施加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扩稳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 航天推进系统 等离子体气动激励 压气机 稳定性 实验
下载PDF
大气压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实验 被引量:34
10
作者 李应红 吴云 +2 位作者 宋慧敏 张朴 魏沣亭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共3页
进行了大气压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初步实验。在等离子体激励器表面产生了大气压等离子体,验证了不对称布局等离子体激励器诱导边界层加速的现象;发现了一个不对称布局的激励器和一个对称布局的激励器并联、垂直布置的情况下,不对称布局激... 进行了大气压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初步实验。在等离子体激励器表面产生了大气压等离子体,验证了不对称布局等离子体激励器诱导边界层加速的现象;发现了一个不对称布局的激励器和一个对称布局的激励器并联、垂直布置的情况下,不对称布局激励器表面边界层加速现象消失,对称布局激励器表面边界层发生了旋涡运动;验证了等离子体激励抑制翼型失速分离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 航天推进系统 大气压等离子体 流动控制 放电 实验
下载PDF
脉冲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抑制翼型吸力面流动分离的实验 被引量:72
11
作者 李应红 梁华 +3 位作者 马清源 吴云 宋慧敏 武卫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29-1435,共7页
为了提高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控制附面层的能力,进行了脉冲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抑制NACA 0015翼型失速分离的实验,研究了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电压、位置、占空比和脉冲频率等对流动分离抑制效果的影响。在来流速度为72m/s时,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可... 为了提高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控制附面层的能力,进行了脉冲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抑制NACA 0015翼型失速分离的实验,研究了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电压、位置、占空比和脉冲频率等对流动分离抑制效果的影响。在来流速度为72m/s时,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可以有效地抑制翼型吸力面的流动分离,翼型的升力增大约35%,翼型的临界失速迎角由18°增大到21°。实验结果表明:分离越严重,来流速度越大,有效抑制翼型失速分离的阈值电压越大;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的最佳位置在流动分离起始点的前缘;调节占空比,可以在控制效果相当的情况下,降低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所消耗的功率;当脉冲频率使斯特劳哈尔数等于1时,控制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等离子体气动激励 翼型 流动分离 流动控制
下载PDF
等离子体激励抑制翼型失速分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8
12
作者 李应红 吴云 +2 位作者 张朴 苏长兵 宋慧敏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72-377,共6页
进行了低速、低雷诺数条件下等离子体激励抑制NACA0015翼型失速分离的实验研究,研究了等离子体激励电压、激励电极数目和激励位置对流动分离抑制效果的影响。在翼型吸力面敷设不对称电极布局的等离子体激励器。在来流速度为4.27m/s,雷... 进行了低速、低雷诺数条件下等离子体激励抑制NACA0015翼型失速分离的实验研究,研究了等离子体激励电压、激励电极数目和激励位置对流动分离抑制效果的影响。在翼型吸力面敷设不对称电极布局的等离子体激励器。在来流速度为4.27m/s,雷诺数为4.96×104的情况下,未施加等离子体激励时,从攻角为9°起翼型吸力面发生显著的前缘流动分离;施加等离子体激励后,流动分离在攻角小于26°的情况下均能很好地重附到翼型吸力面表面。实验表明,流动分离越严重,对等离子体激励的强度要求也越高,等离子体激励的电压和电极组数也必须相应增大;给定的流动分离状态下,等离子体激励的电压和电极组数存在一个阈值;等离子体激励的最佳位置在流动分离起始点的前缘;雷诺数增大后,流动分离更难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 航天推进系统 等离子体激励 翼型 失速分离 流动控制
下载PDF
应用于强化传热的相变材料微胶囊的制备及特性 被引量:24
13
作者 饶宇 林贵平 +2 位作者 罗燕 陈水林 王亮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51-655,共5页
相变材料微胶囊(MEPCM)悬浮液是一种高热容冷却介质,其应用可大幅提高高功率设备液体冷却性能。本文对相变材料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热特性进行了研究,研制了以蜜胺树脂为壁材、22烷为芯材、粒径10微米、不同芯材含量且适合于电子设备液体... 相变材料微胶囊(MEPCM)悬浮液是一种高热容冷却介质,其应用可大幅提高高功率设备液体冷却性能。本文对相变材料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热特性进行了研究,研制了以蜜胺树脂为壁材、22烷为芯材、粒径10微米、不同芯材含量且适合于电子设备液体冷却的双层壁MEPCM。通过光学显微镜以及扫描电镜(SEM)观察到包覆完好的圆球状MEPCM。研究了制备过程中影响粒径以及包覆特性的因素。最后的DSC热分析表明了MEPCM具有很高的蓄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 航天推进系统 相变材料 微胶囊 强化传热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滚道表面光饰强化处理 被引量:10
14
作者 邓四二 滕弘飞 +2 位作者 周彦伟 马付建 张志华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45-549,共5页
表面改性处理技术是一种提高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疲劳寿命的有效途径。在表面改性处理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滚道表面强化处理技术(即光饰强化处理)并研制了相应的光饰强化专用设备——离心强化机,试验结果表明... 表面改性处理技术是一种提高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疲劳寿命的有效途径。在表面改性处理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滚道表面强化处理技术(即光饰强化处理)并研制了相应的光饰强化专用设备——离心强化机,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滚道表面硬度,改善滚道表面粗糙度,并在滚道接触表层产生残余压应力,显著地提高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疲劳寿命和降低疲劳寿命离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 航天推进系统 航空发动机 滚动轴承 光饰强化 表面处理 疲劳寿命
下载PDF
预冷组合动力高超声速空天飞机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5
作者 邓帆 谭慧俊 +2 位作者 董昊 付秋军 尘军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3,共13页
为进一步加快反应时间、降低发射成本,各国加大了对可重复使用组合动力空天飞机的研发。英国采用预冷组合发动机SABRE的高超声速空天飞机Skylon项目在宽速域组合动力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首先对其动力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如轻质高效... 为进一步加快反应时间、降低发射成本,各国加大了对可重复使用组合动力空天飞机的研发。英国采用预冷组合发动机SABRE的高超声速空天飞机Skylon项目在宽速域组合动力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首先对其动力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如轻质高效空气预冷器、内循环换热系统以及高度补偿集成喷管进行了介绍;然后分析了面对不同任务需求的各阶段总体方案迭代,重点关注高空低密度条件下的高速布局设计、气动相关问题以及热防护措施;最后对载荷投放成本进行了横向比较,并阐述了欧空局对其作为下一代欧洲空天运输系统的任务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动力 空天飞机 空气预冷器 任务规划
下载PDF
超燃冲压发动机控制方法 被引量:12
16
作者 于达仁 常军涛 +2 位作者 崔涛 唐井峰 鲍文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64-772,共9页
针对超燃冲压发动机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的需求,本文论述了超燃冲压发动机控制的基本问题。在对这些基本问题认识的基础上,初步给出了超燃冲压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基本框架,探索了控制任务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推力控制、燃烧模态控制、进... 针对超燃冲压发动机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的需求,本文论述了超燃冲压发动机控制的基本问题。在对这些基本问题认识的基础上,初步给出了超燃冲压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基本框架,探索了控制任务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推力控制、燃烧模态控制、进气道控制、调节/保护多回路切换控制和发动机/飞行器一体化协调控制。最后对超燃冲压发动机控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超燃冲压发动机 建模 控制 监测
下载PDF
某涡扇发动机高原起动试验研究 被引量:30
17
作者 李文峰 王永生 +1 位作者 雷震 罗华军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99-603,共5页
介绍了某型涡扇发动机高原起动试验研究,分析了高原起动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介绍了小型可移动式地面试车台试验设备,讨论了高原起动的试验方法,研究了起动机和发动机的参数调整规律以及解决发动机高原起动的途径。
关键词 涡轮风扇发动机 高原起动试验 航空发动机 参数调整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叶片外物损伤研究现状 被引量:77
18
作者 关玉璞 陈伟 高德平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51-857,共7页
全面地介绍了航空发动机叶片外物损伤研究的现状。叶片鸟撞击损伤是一种软物损伤。从鸟撞击叶片过程的理论研究、计算研究和试验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叶片冰撞击损伤既可能是软物损伤又可能是硬物损伤。叶片冰损伤的研究文献... 全面地介绍了航空发动机叶片外物损伤研究的现状。叶片鸟撞击损伤是一种软物损伤。从鸟撞击叶片过程的理论研究、计算研究和试验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叶片冰撞击损伤既可能是软物损伤又可能是硬物损伤。叶片冰损伤的研究文献较少,对此进行了简要地介绍。叶片硬物损伤包括金属块、石块和冰块三种形式。对叶片硬物损伤研究的各个方面,包括叶片硬物损伤的形成、叶片硬物损伤后的疲劳强度、叶片由于硬物损伤而产生微裂纹和微裂纹增长等,进行了详细地介绍。最后,提出了国内进行叶片外物损伤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外物损伤 综述 叶片
下载PDF
A Ventral Diverterless High Offset S-shaped Inlet at Transonic Speeds 被引量:5
19
作者 谢文忠 郭荣伟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07-214,共8页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ventral diverterless high offset S-shaped inlet is carried out at Mach numbers from 0.600 to 1.534, angles of attack from -4° to 9.4°, and yaw angles from 0° to 8°. Results ...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ventral diverterless high offset S-shaped inlet is carried out at Mach numbers from 0.600 to 1.534, angles of attack from -4° to 9.4°, and yaw angles from 0° to 8°. Results indicate: (1) a large region of low total pressure exists at the lower part of the inlet exit caused by the counter-rotating vortices in the S-shaped duct; (2)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inlet at Mach number 1.000 reach almost the highest, so the propulsion system could work efficiently in terms of aerodynamics; (3) the total pressure recovery increases slowly at first and then remains unvaried as the Mach number rises from 0.6 to 1.0, however, it does in an opposite manner in the conventional diverter-equipped S-shaped inlet; (4)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inlet are generally insensitive to angles of attack from -4° to 9.4° and yaw angles from 0° to 8° at Mach number 0.850, and angles of attack from -2° to 6° and yaw angles from 0° to 5° at Mach number 1.5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space propulsion system diverterless inlet high offset transonic inlet S-shaped inlet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下载PDF
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不起动仿真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鲍文 常军涛 +1 位作者 郭新刚 崔涛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31-735,共5页
对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隔离段进行了二维稳态流场数值模拟,给出了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起动到不起动整个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得到了不同压比下、不同攻角下进气道-隔离段内部流场等压线图,分析了进气道-隔离段壁面静压分布特性,初步... 对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隔离段进行了二维稳态流场数值模拟,给出了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起动到不起动整个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得到了不同压比下、不同攻角下进气道-隔离段内部流场等压线图,分析了进气道-隔离段壁面静压分布特性,初步给出了进气道不起动状态的判断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超燃冲压发动机 进气道 不起动 判断准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