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席勒:审美主义和主体间性美学的开拓者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春时 林朝霞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1-4,14,共5页
席勒是近代启蒙主义的美学家和文学家。对现代性进行审美批判的审美主义第一人,也是超越主体性的主体间性美学的鼻祖。席勒虽然是在理性主义的哲学框架内建立美学理论的,把审美作为达到理性的手段,从而使审美附属于理性,但是,他的美学... 席勒是近代启蒙主义的美学家和文学家。对现代性进行审美批判的审美主义第一人,也是超越主体性的主体间性美学的鼻祖。席勒虽然是在理性主义的哲学框架内建立美学理论的,把审美作为达到理性的手段,从而使审美附属于理性,但是,他的美学思想最终突破了理性主义的藩篱,摆脱了美对于理性的依附,走向了审美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勒 美学思想 审美主义 主体间性
下载PDF
论诗性主体 被引量:2
2
作者 仇敏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8-92,共5页
主体性是生命存在的结构性可能。它由本能主体、感性主体、信仰主体、理性主体、道德主体、审美主体等构成。诗性主体理应是人之存在最重要的结构,它既存在于和各种主体相关联的结构之中,又超越和凌驾于它们之上。诗性主体是生命存在最... 主体性是生命存在的结构性可能。它由本能主体、感性主体、信仰主体、理性主体、道德主体、审美主体等构成。诗性主体理应是人之存在最重要的结构,它既存在于和各种主体相关联的结构之中,又超越和凌驾于它们之上。诗性主体是生命存在最重要的权力和元话语,是保证文化艺术创造和幸福感、美感的最基本要素。现代人类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诗性主体,它是拯救人性异化的重要力量,是克服消费欲望和引导精神走向无限可能性的精神工具,也是保证现代人走向审美超越和艺术化生存最基本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诗性主体 想象力 智慧 审美
下载PDF
架构舞蹈与多元文化教育的桥梁——多元文化舞蹈教育观探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张玉梅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52-53,共2页
多元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促使了教育多元化的形成,同时也带来了舞蹈教育观念的变化。多元文化舞蹈教育课程的实施使得舞蹈教育在内容及教学方法上发生了根本的改革,它强调学科的交叉,突出舞蹈形态在其生成语境中理解,并使其成为超越单纯... 多元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促使了教育多元化的形成,同时也带来了舞蹈教育观念的变化。多元文化舞蹈教育课程的实施使得舞蹈教育在内容及教学方法上发生了根本的改革,它强调学科的交叉,突出舞蹈形态在其生成语境中理解,并使其成为超越单纯审美意义的舞蹈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舞蹈教育 审美 语境 学科交叉
下载PDF
“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的三大焦点 被引量:9
4
作者 王焱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48-53,共6页
“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及由它衍生的文艺学科边界问题的论争,无疑是近三年来文艺学、美学界最受瞩目的话题。围绕这一话题,学界产生了激烈的交锋,交锋主要来自对语境条件、主体身份以及对象性质的不同理解,并由此形成了论争的三大焦点:... “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及由它衍生的文艺学科边界问题的论争,无疑是近三年来文艺学、美学界最受瞩目的话题。围绕这一话题,学界产生了激烈的交锋,交锋主要来自对语境条件、主体身份以及对象性质的不同理解,并由此形成了论争的三大焦点:即“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不是当下中国的本土命题;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应如何;“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美的泛化,还是美的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语境条件 主体身份 对象性质
下载PDF
审美主义的两种路径——兼向刘小枫先生讨教
5
作者 肖建华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第2期25-31,共7页
审美主义的内涵及其在西方现代美学中的两种路径,即感性的、主体性的审美主义和主体间性的审美主义。最后,笔者对中国现代存在审美主义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对刘小枫先生《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中关于中国审美主义的一些说法进行了商榷,... 审美主义的内涵及其在西方现代美学中的两种路径,即感性的、主体性的审美主义和主体间性的审美主义。最后,笔者对中国现代存在审美主义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对刘小枫先生《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中关于中国审美主义的一些说法进行了商榷,并鲜明地指出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启蒙主义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主义 感性 主体间性 现代汉语审美主义 启蒙主义
下载PDF
浪漫主义与审美主义辨析
6
作者 宋妍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99-106,共8页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的浪漫主义与作为某些流派、艺术家和思想家以美为最高价值和精神追求的审美主义在精神内涵上有很多相通之处,亦有所不同。理论上说,审美主义发端于浪漫主义,它们的相通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批判和超...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的浪漫主义与作为某些流派、艺术家和思想家以美为最高价值和精神追求的审美主义在精神内涵上有很多相通之处,亦有所不同。理论上说,审美主义发端于浪漫主义,它们的相通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批判和超越,却呈现出诸多二律背反的倾向,如:贵族意识与平民精神、精英化与大众化、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理想与现实、自我与社会、彼岸与此岸等的矛盾和冲突。二者的不同之处则在于:其一,浪漫主义更多的是对主体内心情感世界的发抒,体现了一种主体性的诉求,而审美主义则从主体性走向了主体间性;其二,浪漫主义回归中世纪的幻想世界,回归大自然的宁静和谐,而审美主义则走向了审美的自由和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 审美主义 现代性 后现代性 主体性 主体间性
下载PDF
感性与理性的变奏——论西方审美主义思想的衍变 被引量:1
7
作者 章长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6-111,共6页
审美主义作为一种回归内在、维护感性生存方式的思潮,产生于与理性主义的紧张对峙中。这种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分别是17-18世纪的基督教理性和启蒙理性。正是在这种二元对立的张力中,审美主义对理性主义进行了持续的反抗,由此将自身推向... 审美主义作为一种回归内在、维护感性生存方式的思潮,产生于与理性主义的紧张对峙中。这种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分别是17-18世纪的基督教理性和启蒙理性。正是在这种二元对立的张力中,审美主义对理性主义进行了持续的反抗,由此将自身推向了历史舞台的中央。当审美主义在20世纪确立了自身主体地位时,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审美主义的主要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主义 理性主义 启蒙理性 审美主体 日常生活审美化
下载PDF
消费·快乐·生活——解读《太阳照样升起》中的唯美思想 被引量:2
8
作者 程玲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8-51,共4页
《太阳照样升起》体现了海明威的现代性唯美主义思想:生活的艺术化提倡人应该享受生活之美,不受既定社会道德的束缚,摆脱传统观念的羁绊,积极进入生活,积累自己对外在世界的感性经验和印象,由此对直接经验、个性、真实的感受和快感等赋... 《太阳照样升起》体现了海明威的现代性唯美主义思想:生活的艺术化提倡人应该享受生活之美,不受既定社会道德的束缚,摆脱传统观念的羁绊,积极进入生活,积累自己对外在世界的感性经验和印象,由此对直接经验、个性、真实的感受和快感等赋予特别的价值,而这恰好符合了现代社会消费环境下的消费文化逻辑;另一方面,这种消费快感加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同时,反过来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全面商品化,这种商品化削弱并使人们丧失其企图通过消费快感建构的主体性意识和主体地位,也就构成了审美现代性的两难境地。对这一包含悖论性内涵的唯美主义思想,海明威通过赋予其小说人物以各自的行为准则这一艺术技巧进行了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美主义 消费 快乐 主体意识
下载PDF
内与外:王尔德《莎乐美》的空间解读 被引量:1
9
作者 姚漪捷 陈丽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111-124,共14页
奥斯卡·王尔德是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对他而言,审美的室内空间可以说是秩序与理性的避难所,而室外空间则常与人的主体性丧失和身份缺失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如此,王尔德笔下的大部分作品都将场景设置在了室内,在《谎言的衰朽》一... 奥斯卡·王尔德是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对他而言,审美的室内空间可以说是秩序与理性的避难所,而室外空间则常与人的主体性丧失和身份缺失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如此,王尔德笔下的大部分作品都将场景设置在了室内,在《谎言的衰朽》一文中,他更是借维维安之口明确表示,一踏出房间,"人就变得抽象而非个人化"了。然而,在其独幕悲剧《莎乐美》中,王尔德却刻意颠覆自己的空间偏好,将在文艺传统上通常发生在希律王宫殿内的"莎乐美之舞"搬到了开阔空旷的室外平台。通过室内外空间与剧中角色的相互作用,奥斯卡·王尔德为全剧奠定了疯狂、荒诞和恐怖的基调:在室外空间,莎乐美化身酒神狄俄尼索斯身边的疯女,为全剧染上了疯狂色彩;室内空间助长了男性凝视对莎乐美"自我"与主体意识的剥夺与摧毁,为此,她试图混淆室内外空间,但这一尝试徒劳无益,从中更诞生了对失去家宅的终极恐惧,催促着莎乐美一步步走向最后的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卡.王尔德 《莎乐美》 空间理论 唯美主义 主体性
下载PDF
倾斜的象牙之塔——前期创造社、前期新月派文艺思想的悖论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小琪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0期12-16,共5页
前期创造社与前期新月派既有所侧重地对西方唯美主义思想进行了吸纳,又以开放性的思维和视野,融合了西方其他文艺思想和中国古典文论的某些特质。因而,他们的理论与创作呈示出一种相同的复杂性:既反对文学的功利目的,又重视文学的... 前期创造社与前期新月派既有所侧重地对西方唯美主义思想进行了吸纳,又以开放性的思维和视野,融合了西方其他文艺思想和中国古典文论的某些特质。因而,他们的理论与创作呈示出一种相同的复杂性:既反对文学的功利目的,又重视文学的功利效果;既拒斥现实,又认同现实的真实性。这种文艺思想的复杂性,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五四”文学的审美形态,而且对即将跨入新世纪的中国文学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期创造社 前期新月派 复杂性 西方唯美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 文艺思想
下载PDF
日常生活审美化 被引量:4
11
作者 阿克塞尔.霍耐特 尹岩松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0-23,共4页
当今各种被称之为时代更替标志的社会现象中,居于首要位置的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在西方富裕的发达国家,社会主体的日常生活不再以目的为导向,而是呈现出审美化的趋势。与此相应,社会主体将他们的社会生活过程勾勒为各种迥异的风格,并以此... 当今各种被称之为时代更替标志的社会现象中,居于首要位置的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在西方富裕的发达国家,社会主体的日常生活不再以目的为导向,而是呈现出审美化的趋势。与此相应,社会主体将他们的社会生活过程勾勒为各种迥异的风格,并以此作为相互识别的标识。这成为我们当今时代的突出特点。这一系列缤纷复杂的社会现象还包括实际收入与工作之外空闲时间的迅速增长、工作伦理的文化性腐蚀、新的后物质主义价值的逐渐形成等等。这些不同的社会现象如此清晰明确地表现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以至于在哲学领域很早就爆发了相关论争,即如何从人类主体条件方面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价:一些人在这种趋势当中首先觉察到的是我们当前文化所面临的危机。因为这种趋势破坏了艺术与生活之间必要的距离。这种论争长期以来只能停留在现实世界的模糊地带。但是,这个现实世界纯粹是主观构建出而无法定义的,就如同凭经验无法详细解释,我们日常生活所应该经历的审美化究竟是什么。对此做出一个符合客观事实的解答正是社会学分析研究的任务。这些研究尝试对高度发达社会里不断变化的自我感觉与群体组合模式进行调查分析。如此看来,日常生活审美化可以设想为这样一种社会文化趋势,它只有在一个特定的、今日几乎不可能满足的条件下,才可能如同在联邦德国那样,对社会的现实生活整体上产生影响:即当今社会变成舒尔茨假设的"富足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文化 社会主体 艺术 日常生活 审美化 趋势
下载PDF
关于“主体间性”概念的再阐释——答吴兴明先生
12
作者 王琴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85-88,共4页
将主体间性的讨论扩展至人和自然之间,是可以基于海德格尔晚期存在论、伽达默尔阐释学"理解"概念以及马丁·布伯"我-你"关系论这三个理论依据的。"他性"不属于主体间性的讨论范畴,而主体间性研究并... 将主体间性的讨论扩展至人和自然之间,是可以基于海德格尔晚期存在论、伽达默尔阐释学"理解"概念以及马丁·布伯"我-你"关系论这三个理论依据的。"他性"不属于主体间性的讨论范畴,而主体间性研究并未抛弃"斗争性"的维度。主体间性的讨论走向审美主义,是历史和逻辑的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人和自然 他性 斗争性 审美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