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hat Does China’s First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 Mean for Africa?
1
《ChinAfrica》 2018年第11期50-51,共2页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 (CIIE), to be held in early November in Shanghai. It has been touted as an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for producers and exporters...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 (CIIE), to be held in early November in Shanghai. It has been touted as an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for producers and exporters around the world to access the colos- sal Chinese import and consumption market. While China's intentions to reorient toward import and consumption-ted growth have been made cl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at Does China’s First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 Mean for africa
下载PDF
基于北斗共视的国际时间比对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继海 武文俊 +2 位作者 广伟 袁海波 董绍武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6-103,共8页
基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时间比对是当前国际标准时间产生过程中的主要技术之一,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都已被国际权度局正式列为国际标准时间比对的手段。为促使北斗尽早加入国际标准时间的计算,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和瑞典... 基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时间比对是当前国际标准时间产生过程中的主要技术之一,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都已被国际权度局正式列为国际标准时间比对的手段。为促使北斗尽早加入国际标准时间的计算,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和瑞典国家技术研究院以及比利时国家天文台等欧洲守时实验室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时间比对标准的框架下,基于上述3个守时实验室各自保持的各国时间基准系统,利用北斗伪码实测数据,在国内外首次开展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亚欧长基线高精度共视时间比对试验。结果表明,该试验中北斗零基线共钟比对结果的标准偏差(STDEV)优于1 ns,亚欧长基线北斗共视时间比对STDEV优于2.5 ns,天稳可达10-14量级,这与GPS共视性能基本相当。表明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现已可用于纳秒级高精度时间传递与远距离时间比对,该试验的完成为北斗正式纳入国际标准时间的计算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斗导航系统 CGGTTs 共视时间传递 国际时间比对
下载PDF
中国特色人权理论体系纲要 被引量:3
3
作者 李龙 郑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9-26,32,共9页
自习近平主政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权理论的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人权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凝结为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最新伟大成果,是人权理论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使人权理论回归到对人本身的研究,重视对人格尊严... 自习近平主政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权理论的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人权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凝结为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最新伟大成果,是人权理论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使人权理论回归到对人本身的研究,重视对人格尊严和幸福生活的保障与发展,特别是强调了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中国特色人权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可以概括为:民生人权观、法治人权观、历史人权观、国际人权观、辩证人权观等五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生人权观 法治人权观 历史人权观 国际人权观 辩证人权观
下载PDF
南非的水研究体系及实力剖析
4
作者 任洪波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15年第5期34-38,共5页
本文介绍了南非水资源管理保护和水研究相关的法规政策,以及主要的水研究资助管理和研究机构,并结合论文发表和专利数据,分析了南非水研究的实力,认为南非科技界在水研究领域非常活跃,中南两国在水研究领域优势互补,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关键词 南非 水研究 水资源政策 国际科技合作
下载PDF
国际分工与非洲经济的“边缘化”、“碎片化” 被引量:1
5
作者 崔荻 《开放导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8-91,共4页
经济"边缘化"与"碎片化"现象属于不同角度的分析与评价。非洲经济"边缘化"和"碎片化"主因在于非洲自身独特的自然地理因素、自身过迟过短的封建社会以及整个大州内部社会演进的不同步,而社会... 经济"边缘化"与"碎片化"现象属于不同角度的分析与评价。非洲经济"边缘化"和"碎片化"主因在于非洲自身独特的自然地理因素、自身过迟过短的封建社会以及整个大州内部社会演进的不同步,而社会进化为殖民主义强行打断所导致的畸形政治制度,和相伴应的破碎经济制度更造成非洲国家发展严重不均衡。碎片化是非洲经济内部结构状况,边缘化是其外在的发展状态,国际分工是它们相互作用的媒介,也是解决这两大问题的途径和机会。非洲要真正摆脱边缘化和碎片化危机,首先要强化区域认同意识,建立新型洲际经济合作;其次要加强政府与企业联动,建立宏观与微观的协调步骤;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努力建立新型的多元的经济联系,尤其是加强与"发展型国家"的经济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分工 非洲经济 发展态势 投资机会
下载PDF
习近平人民观与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
6
作者 孟亚伟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5-10,F0002,共7页
习近平人民观经历了积极倡导、努力践行的过程,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也经历了全面布局、持续推动的过程,二者实质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有其内在的关联性、互动性和共生性,是相互影响、共同推进、彼此成就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人民观经历了积极倡导、努力践行的过程,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也经历了全面布局、持续推动的过程,二者实质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有其内在的关联性、互动性和共生性,是相互影响、共同推进、彼此成就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底色是人民观,认清十年前的形势任务是理解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关键,其理论和实践的关联性决定了相互影响。习近平人民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完整的体系,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缘于践行习近平人民观,其理论和实践的互动性决定了共同推进。“两个确立”是人民的共同心愿,“三件大事”是人民的伟大胜利,其理论和实践的共生性决定了彼此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观 伟大变革 内在关系 “两个确立” “三件大事”
下载PDF
TOWARDS A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7
作者 Suzannah Linton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7年第2期217-277,共61页
The prevailing narrative instructs us that human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is down to white knights from the western parts of the European continent with their codes of chivalry, or alternatively, the Swis... The prevailing narrative instructs us that human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is down to white knights from the western parts of the European continent with their codes of chivalry, or alternatively, the Swiss businessman Henri Dunant. This contribution challenges that narrative for overlooking, or being ignorant of, the way that societ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approached the matter of the captured enemy fighter. Traces of some of the critical principles about humane treatment that we see in our present law can actually be found in much older societies from outside of Europe. A more accurate and representative way of understanding humanitarianism in th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can and must be crafted, with the prevailing Euro-centric account balanced with practices, cultures and faiths from elsewhere. The quest to achieve more humane treatment in armed conflict is first and foremost a battle of the intellect. Narratives and conceptualisations that are more inclusive, recognising and appreciating of the ways of the rest of the world are likely to be more effective in communicating humanitarian ideals. This work adopts a new method of approaching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th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over time and space. This new framework of analysis uses six cross-cutting themes to facilitate a broader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nd develop a more sophisticated level of understanding. The first theme is how older and indigenous societies approached the matter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The second focuses on religions of the world, and what they teach or require. The third section examines the matter of martial practices and codes of ethics for combatants in certain societies. The fourth category engages with colonisation and decolonisation, and regulation (or non-regulation) of the treatment of captives of war. Fifth is the issue of modernisation and the impact it has had on armed forces and fighters, including on the treatment of captives. The final issue is the shift towards formalised agreements, beginning with the first bilateral agreements and then the multilateral codification exercise that began in the mid-19th century and continues to this day. This framework for analysis leads into a final chapter, presenting a fresh and holistic view on the evolution of prisoner of war protec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It provides a different way of looking at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starting with this effort at a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th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tional Law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capture ENEMY fighters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prisoners of war humane treatment slavery ransom exchange killing abuse ancient societies indigenous people Hammurabi's Code religion Christianity Islam Hinduism Judaism Buddhism sikhism martial codes ethical codes cultural norms Japan India West africa East africa CRUsADEs Western Europe UsA Henri Dunant colonisation decolonisation wars of national liberation Geneva Conventions1949 Additional Protocol Additional Protocol context evolution modemisation codification global understanding new perspective
原文传递
习近平新时代中非合作观:时代背景、思想内涵与实践价值 被引量:6
8
作者 吴传华 贺杨 卫白鸽 《西亚非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7-85,157,158,共21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基于对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的把握,通过以元首外交为引领的丰富外交实践,就发展中非关系和推进中非合作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倡议,形成了新时代中非合作观,其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高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基于对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的把握,通过以元首外交为引领的丰富外交实践,就发展中非关系和推进中非合作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倡议,形成了新时代中非合作观,其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高屋建瓴。具体而言,中非友好合作精神是新时代中非合作的力量源泉;构建高水平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非合作的奋斗目标;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新时代中非合作的方向定位;“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是新时代中非合作的理念原则;中非合作论坛和“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中非合作的平台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非合作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新时代中非合作观是从历史中走来、适应新时代要求、面向未来发展的中非合作乃至南南合作指导思想,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具体成果。它引领中非关系行稳致远,推动中非合作走深走实;促进中非实现共同发展,树立南南合作典范;走出中非合作共赢之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外交思想 新时代中非合作观 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中非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型国际关系
原文传递
非洲国际体系观及其联合国安理会改革政策选择 被引量:1
9
作者 毛瑞鹏 《中国非洲学刊》 2022年第2期39-59,144-145,共23页
非洲正经历从二战后国际制度构建的被忽视者向国际体系变革的推动者转变。从追求国际平等和民主的根本诉求出发,非洲主张纠正历史不公正,实现其在联合国各机构尤其是安理会的充分代表权。推动国际体系变革和维护非洲大陆团结,是主导非... 非洲正经历从二战后国际制度构建的被忽视者向国际体系变革的推动者转变。从追求国际平等和民主的根本诉求出发,非洲主张纠正历史不公正,实现其在联合国各机构尤其是安理会的充分代表权。推动国际体系变革和维护非洲大陆团结,是主导非洲对联合国安理会改革政策的双重目标,两者既相互借重,又在竞争性国家利益驱动下存在内在冲突。尽管非洲共同立场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多重压力,然而非盟通过内部力量平衡和强化团结意识,坚持以统一声音参与安理会改革进程。面对内部竞争激烈、谈判胶着,非盟可能倾向于保持政策稳定。中国与非洲共同致力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性话语权,在国际体系改革进程中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国际体系观 安理会改革 非洲共同立场 埃祖尔韦尼共识 非盟政策选择
原文传递
从“非洲契约”看德国对非洲政策的转型
10
作者 张海冰 《西亚非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8-84,共17页
德国于2017年担任二十国集团会议主席国时推出了"非洲契约",标志着德国突破了长期以来坚持的基于价值和利益双导向,以及在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和欧盟框架下开展对非合作的政策传统,更加注重现实利益导向和增强德国在全球发展治... 德国于2017年担任二十国集团会议主席国时推出了"非洲契约",标志着德国突破了长期以来坚持的基于价值和利益双导向,以及在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和欧盟框架下开展对非合作的政策传统,更加注重现实利益导向和增强德国在全球发展治理中的影响力。"非洲契约"和"非洲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了德国对非政策的新框架,展现出德国更为积极主动的全球发展领导者和责任承担者的形象。德国对非政策的转型动力来自于地缘政治和经济多重因素考虑,特别是难民危机的压力。德国通过"非洲契约"提升对非政策影响力面临机制、资金和美国因素等多重挑战,总的来看对于提升德国对非政策的国际影响力作用有限,其政治意义大于实质的经济发展意义。从德国对非政策调整的影响和启示看,中国可以有选择地借鉴德国经验,将中国发展治理方案国际化,更多动员私人和社会力量参与对非合作,同时也要警惕"非洲契约"从多边层面给中国对非投资带来的规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对非政策 二十国集团 “非洲契约” 国际发展合作 “非洲马歇尔计划”
原文传递
浅析《青年非洲》对中非关系的报道特点——以2006年及2012年中非合作论坛特刊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马佳盈 《西亚非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2-160,共19页
《青年非洲》杂志曾分别以2006和2012年中非论坛第三届和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为契机发表特刊报道中非关系。2006年特刊在内容上塑造了一个"不道德"的中国形象,从手法上渲染中国对非洲的"威胁"。2012年杂志则以更理性... 《青年非洲》杂志曾分别以2006和2012年中非论坛第三届和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为契机发表特刊报道中非关系。2006年特刊在内容上塑造了一个"不道德"的中国形象,从手法上渲染中国对非洲的"威胁"。2012年杂志则以更理性的基调肯定中非经贸关系对非洲经济产生的积极作用及中国企业的价值。对比两期特刊,四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促成了其报道特点的变化:《青年非洲》独特的双重立场是变化产生的基础;非洲在中非关系中的切实收益是改变的根源;国际局势和国际舆论导向是变化的重要因素;中国软实力的发展直接贡献于中国形象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舆论 中非关系 中非合作论坛 《青年非洲》 中国形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