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非洲文学学的构建理路——朱振武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2
1
作者 程雅乐 朱振武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共9页
朱振武是上海市二级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世界文学多样性与文明互鉴”创新团队负责人,社会兼职有(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 朱振武是上海市二级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世界文学多样性与文明互鉴”创新团队负责人,社会兼职有(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等多种,是国家重大项目“非洲英语文学史”和国家重点项目“当代汉学家中国文学英译的策略与问题”首席专家。本次访谈,他分享了多年来从事中外文学研究的治学心得,详细介绍了“中国非洲文学学”的掘进路径、理论内核、深层内涵及其批评实践。“中国非洲文学学”的成功建构是对此前学界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过度西化、话语缺失等问题的有力反拨,标志着中国非洲文学研究新的转向,是中国非洲文学研究与全球非洲文学研究的成功接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非洲文学学 “非主流”文学 四大流散理论 非洲性理论
下载PDF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中的殖民流散表征 被引量:1
2
作者 高静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35,共7页
从非洲性和三大流散理论视角来看,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与其说是英国作家,毋宁说是非洲作家。莱辛的《野草在歌唱》等代表作品的人物设定、故事背景和主题表达都围绕非洲而展开,是一个典型的殖民流散作家的心灵寄托和人生诉求,是对... 从非洲性和三大流散理论视角来看,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与其说是英国作家,毋宁说是非洲作家。莱辛的《野草在歌唱》等代表作品的人物设定、故事背景和主题表达都围绕非洲而展开,是一个典型的殖民流散作家的心灵寄托和人生诉求,是对殖民流散群体的家园找寻、身份困顿和精神突围的经典描摹,也是其能够跻身世界文学经典系列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 殖民流散 非洲文学
下载PDF
非洲殖民流散作家与马克思主义
3
作者 李阳 朱振武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20,共10页
非洲因特殊的地域特征和殖民历史而吸纳了许多白人作家。他们大多由殖民者及其后裔组成,处于两种文化甚至是多元文化的夹缝中,被视作非洲的殖民流散者。自马克思主义于20世纪中叶进入非洲后,以戈迪默、莱辛和库切等为代表的殖民流散作... 非洲因特殊的地域特征和殖民历史而吸纳了许多白人作家。他们大多由殖民者及其后裔组成,处于两种文化甚至是多元文化的夹缝中,被视作非洲的殖民流散者。自马克思主义于20世纪中叶进入非洲后,以戈迪默、莱辛和库切等为代表的殖民流散作家深受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分支的影响,他们心中的"也把他乡作故乡"之感被无限放大,开始结合非洲现状,运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来分析和解决非洲所存在的关于种族歧视、文化冲突和阶级斗争等殖民遗留问题。非洲殖民流散作家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既代表了非洲文化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碰撞,也是通过文学的力量弥合黑人与白人之间种族鸿沟的一次大胆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殖民流散 马克思主义 白人作家 "异乡人"
下载PDF
世界非裔文学的整体研究:罗良功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琴 罗良功 《外国语文研究》 2020年第3期1-8,共8页
本文是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青年学术创新团队于2019年5月举行的首期论坛上的访谈实录。罗良功教授是非裔文学研究专家、族裔文学国际学术年会的召集人,张琴副教授在论坛上对罗良功教授进行了访谈。罗教授在访谈中阐述了世界... 本文是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青年学术创新团队于2019年5月举行的首期论坛上的访谈实录。罗良功教授是非裔文学研究专家、族裔文学国际学术年会的召集人,张琴副教授在论坛上对罗良功教授进行了访谈。罗教授在访谈中阐述了世界非裔文学的定义与研究领域,介绍了国别区域非裔文学发展和研究的现状。他认为,世界非裔文学将非洲本土之外的非裔文学视为整体加以学术观照,既是世界非裔文学发展的必然,也是当前非裔文学研究、非洲研究和国际关系研究的必然,世界非裔文学研究应该运用跨学科方法,注重国别区域与跨国文学社区结合、学术研究与数据库建设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咨政服务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非裔文学 整体研究 跨国文学社区 罗良功
下载PDF
从非裔流散视角解读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的双重回归之旅 被引量:2
5
作者 韩秀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88-95,共8页
回归作为非裔流散三大核心问题之一,在非裔流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通过从非裔视角解读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主人公奶娃在事实与想象中的双重回归之旅,展现了其在文化无根的焦虑下踏上南下旅程,并从一个秉持金钱至上价值观且深... 回归作为非裔流散三大核心问题之一,在非裔流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通过从非裔视角解读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主人公奶娃在事实与想象中的双重回归之旅,展现了其在文化无根的焦虑下踏上南下旅程,并从一个秉持金钱至上价值观且深受种族主义思想影响的文化旁观者,逐渐抛却偏见,学会对自然和黑人同胞的爱与尊重,并最终蜕变为互助互爱的南方精神传承者的过程。同时,借奶娃的顿悟,莫里森也表达了她对当代美国非裔流散族群以抛弃在接收地建成的家园为代价返回非洲的反对观点,以及对于将美国南方视为当代美国非裔流散族群第二故乡,并对互助互爱的南方精神进行想象回归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裔流散 回归 《所罗门之歌》 想象的家园
下载PDF
非洲文学与非裔文学的加拿大之维——“黑色大西洋”再审视
6
作者 綦亮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8-77,共10页
当前的非洲英语文学研究应该在国别和单个作家研究的基础上,拓展至非洲英语文学在英语国家的接受。梳理加拿大的非洲英语文学研究,由此透视非裔加拿大文学创作和研究,阐释它们的特征和走向。加拿大非洲英语文学研究关注“边缘”国家文... 当前的非洲英语文学研究应该在国别和单个作家研究的基础上,拓展至非洲英语文学在英语国家的接受。梳理加拿大的非洲英语文学研究,由此透视非裔加拿大文学创作和研究,阐释它们的特征和走向。加拿大非洲英语文学研究关注“边缘”国家文学创作、重视女性文学,并且具有突出的理论意识。大量非裔人口的存在为非裔加拿大文学的发展奠定社会基础。非裔加拿大文学进入21世纪迎来爆发,表现出对奴隶制历史的回溯、对移民创伤的书写,以及对黑人身份的多元思考三大主题特征。在非裔加拿大文学的带动下,非裔加拿大文学研究发展迅速,产生国际影响。加拿大非洲英语文学研究和非裔加拿大文学并非截然分开,而是互有交叉、相互渗透。非洲英语文学和非裔文学的加拿大维度为重新审视强调跨民族视角、却将加拿大排除在非洲流散之外的“黑色大西洋”话语提供了有效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文学 非裔 非洲英语文学 加拿大文学 黑色大西洋 非洲流散
下载PDF
新世纪加拿大黑人英语小说创作论略
7
作者 綦亮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8-54,共7页
黑人英语小说的迅速发展是新世纪加拿大文坛的重要现象。新世纪的加拿大黑人英语小说表现出极强的历史回溯力,通过追溯加拿大黑人历史确证加拿大在非洲流散中的位置,暴露加拿大的种族主义传统,同时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通过再现加拿大... 黑人英语小说的迅速发展是新世纪加拿大文坛的重要现象。新世纪的加拿大黑人英语小说表现出极强的历史回溯力,通过追溯加拿大黑人历史确证加拿大在非洲流散中的位置,暴露加拿大的种族主义传统,同时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通过再现加拿大黑人移民的心理创伤揭橥其生存困境,拆穿多元文化社会的骗局。受加拿大特殊社会文化形态影响,黑人英语小说对种族问题和黑人身份的探讨具有明显的多声部特征,对重新认识黑人文学的功能和使命具有启示意义。这些特质是黑人英语小说成功的堂奥所在,也成为全面把握北美黑人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参照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拿大文学 黑人英语小说 非洲流散 多元文化主义 种族
下载PDF
The Role of Memory and Tradi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in the Nineteenth-Century Bahamas
8
作者 Paul Famsworth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6年第7期411-426,共16页
Tradition has been defined as practices brought forward from the past into the present. In the context of enslavement and the cultural dislocation that accompanied it, memory became critical in the recreation of tradi... Tradition has been defined as practices brought forward from the past into the present. In the context of enslavement and the cultural dislocation that accompanied it, memory became critical in the recreation of tradition. Individual memory contributed to the practices that created new traditions to be carried forward by subsequent generations.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from Clifton Plantation, Bahamas, illustrates how memory and tradition shaped the identities of both enslaver and enslaved, and influenced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frican Bahamian identity in the early nineteenth-century. In their consumer selections, the enslaved people of Clifton were constructing artifact assemblages that reflected their memories of their traditional cultural background. In the process they were creating an Afro-Bahamian aesthetic that would become a tradition for future generations of Bahamians. While the goods were not of their own manufacture, the choices were theirs from the selection available to them. At the same time, those of British heritage were signaling their British identity through their consumer choices. However, Clifton was unusual in being owned by a reformer who sought to ameliorate the conditions of slavery. The paper also briefly discusses whether these concepts are useful in understanding the material culture of enslaved Africans at other 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rican diaspora african-Baharnian identity memory and tradition historical archaeology consumer choices
下载PDF
古尔纳的非洲流散书写 被引量:1
9
作者 程雅乐 朱振武 《外国语文研究》 2022年第4期14-20,共7页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坦桑尼亚裔英籍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毕生执着于非洲流散族群书写,探索殖民主义影响下非洲流散群体的命运与未来。古尔纳的流散书写源自其生活经历,得益于他身为作家和学者的独立思考和社会责任感。他的流...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坦桑尼亚裔英籍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毕生执着于非洲流散族群书写,探索殖民主义影响下非洲流散群体的命运与未来。古尔纳的流散书写源自其生活经历,得益于他身为作家和学者的独立思考和社会责任感。他的流散书写可以时间为线索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在这三个阶段呈现出主题、视角、思想、艺术等方面的转型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非洲文学 流散 殖民主义
下载PDF
身份认同与共同体意识——最新诺奖作家古尔纳《最后的礼物》的创作旨归 被引量:6
10
作者 朱振武 游铭悦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0-82,共13页
流散于世界各地的非洲边缘人民生活日益成为人文学者及作家关注的焦点。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的多部小说均以自身经验为基础,对非洲流散者的生存境遇与出路问题给予了深... 流散于世界各地的非洲边缘人民生活日益成为人文学者及作家关注的焦点。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的多部小说均以自身经验为基础,对非洲流散者的生存境遇与出路问题给予了深切关注与思考。他的第八部小说《最后的礼物》更加关注流散家庭,着重复写流散者缺失身份认同的群体经验,探索不同时代人物身份认知的相互纠葛以及解决矛盾的心灵和解之路,彰显出作者对流散者未来的企盼和文化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身份认同 非洲流散 共同体意识 和解之路
下载PDF
受伤的孩子与顽强的幸存者——《渡河》中的创伤与救赎
11
作者 蔡喆 《济宁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30-33,共4页
卡里尔·菲利普斯的《渡河》描述了三位不同年代的黑人后裔在异国他乡挣扎求生的故事。尽管屡遭压迫与歧视,流离失所的创伤阴影挥之不去,但他们还是在流散裔"共同记忆"的支撑下,在同胞身上汲取力量,努力追寻自由与平等的... 卡里尔·菲利普斯的《渡河》描述了三位不同年代的黑人后裔在异国他乡挣扎求生的故事。尽管屡遭压迫与歧视,流离失所的创伤阴影挥之不去,但他们还是在流散裔"共同记忆"的支撑下,在同胞身上汲取力量,努力追寻自由与平等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流散裔 他者 创伤 无家感 共同记忆
下载PDF
西方文论关键词 非洲未来主义 被引量:8
12
作者 林大江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1-111,共11页
马克·戴里于1993年创造"非洲未来主义"一词,用以指代致力于发现历史、现在、未来中非裔离散之意义的美学实践。迄今,非洲未来主义已成为一个集美学实践、认识论建设、经典研究为一体的开放性共识平台。非洲未来主义艺术... 马克·戴里于1993年创造"非洲未来主义"一词,用以指代致力于发现历史、现在、未来中非裔离散之意义的美学实践。迄今,非洲未来主义已成为一个集美学实践、认识论建设、经典研究为一体的开放性共识平台。非洲未来主义艺术家和学者通过积极的时间政治介入行为,合力建设非洲未来主义经典,恢复被现代性排斥的非裔对抗性未来的历史,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所必需的新形态伦理纽带。作为黑色大西洋文化复兴计划的延续,非洲未来主义理论和实践能够开启离散人群的多重意识,激发他们塑造更好、更真的自我,从而推动全球合作梦想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未来主义 非裔离散 时间政治介入 黑色大西洋 多重意识
原文传递
“黑色大西洋”的重访与重构——论劳伦斯·希尔的《黑人之书》 被引量:1
13
作者 綦亮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0-97,共8页
本文围绕吉尔罗伊的"黑色大西洋"概念解读加拿大黑人作家劳伦斯·希尔的代表作《黑人之书》。吉尔罗伊反对民族主义和文化绝对主义,提出从"路径"而非"根源"的角度进行黑人文化研究,强调奴隶制记忆以... 本文围绕吉尔罗伊的"黑色大西洋"概念解读加拿大黑人作家劳伦斯·希尔的代表作《黑人之书》。吉尔罗伊反对民族主义和文化绝对主义,提出从"路径"而非"根源"的角度进行黑人文化研究,强调奴隶制记忆以及从奴隶视角对现代性的重审。《黑人之书》牵引出对18世纪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创伤记忆,并借助新奴隶叙事彰显黑人主体性以及对现代性的反思,呼应了吉尔罗伊的理论主张。然而,吉尔罗伊虽然倡导跨民族理念,却在"黑色大西洋"的构建中忽视了大西洋国家加拿大,《黑人之书》则通过回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黑人的北迁史,确证了加拿大在非洲流散中的关键位置,丰富了"黑色大西洋"的维度,同时揭示出加拿大种族主义的历史源流,为认清加拿大多元文化社会实质提供了读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伦斯·希尔 《黑人之书》 黑色大西洋 加拿大 奴隶制 非洲流散
原文传递
乔·埃·克拉克的非裔加拿大文学批评 被引量:1
14
作者 綦亮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9-108,共10页
本文聚焦加拿大著名学者乔治·埃利奥特·克拉克的非裔加拿大文学批评,探讨其学术思想的表现、成因、影响与意义。克拉克的非裔加拿大文学批评主要包含考证非裔加拿大文学的历史源流与论述非裔加拿大文学的加拿大特性这两方面内... 本文聚焦加拿大著名学者乔治·埃利奥特·克拉克的非裔加拿大文学批评,探讨其学术思想的表现、成因、影响与意义。克拉克的非裔加拿大文学批评主要包含考证非裔加拿大文学的历史源流与论述非裔加拿大文学的加拿大特性这两方面内容,这种格局的形成是地域文学、民族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加拿大文学创作和批评思潮综合作用的结果。针对克拉克的学术研究引发的争议,本文强调要特别关注克拉克的历史意识及其民族立场的学理内涵。克拉克以史为重、扎根本土的治学方略,对于推动非裔加拿大文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促进对"流散"概念与研究范式的多元认知,以及维护区域文化身份,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埃·克拉克 非裔加拿大文学 历史 加拿大性 流散
原文传递
黑人音乐与流散黑人的认同性意义:兼论保罗·吉洛伊的流散理论 被引量:5
15
作者 江玉琴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20,共8页
黑人音乐是全球化时代的流行文化,更是流散黑人的灵魂。黑人音乐在生成过程中以音乐的形式记载了流散黑人的种族经历,表达了他们的非洲记忆。黑人音乐在西方社会呈现的双重意识即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反映了黑人音乐在产生、发展与传播过... 黑人音乐是全球化时代的流行文化,更是流散黑人的灵魂。黑人音乐在生成过程中以音乐的形式记载了流散黑人的种族经历,表达了他们的非洲记忆。黑人音乐在西方社会呈现的双重意识即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反映了黑人音乐在产生、发展与传播过程中的社会困境和张力。因为西方社会的单一文化特性强调催生了当代流散黑人的认同意识,但黑人音乐的复杂性与混杂性又决定了它在流散黑人的认同性建构上的"拱形"非洲主义,既疏离于西方社会寻求精神家园的异质与回归,又并非真正回归非洲主义,表征为一种认同过程中的乌托邦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人音乐 流散黑人 认同性 双重意识 拱形非洲主义
原文传递
“必需的文学”——论非裔奴隶自传叙事的功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郑春光 《现代传记研究》 2019年第1期174-187,共14页
自传作为'文学共和国中最民主的省份',是非裔黑奴钟爱的一种文类。它基于强烈的现实需要而产生,承载着他们共同的政治和身份诉求,在争取自由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非裔奴隶自传的创作意图明显,期待直接的效果,具有很强的... 自传作为'文学共和国中最民主的省份',是非裔黑奴钟爱的一种文类。它基于强烈的现实需要而产生,承载着他们共同的政治和身份诉求,在争取自由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非裔奴隶自传的创作意图明显,期待直接的效果,具有很强的功用性。一些研究虽讨论过它的一些功能,却仍有值得完善的地方:它是非裔黑人的人权宣言,非裔离散身份形成的基础,非裔黑人的收入来源。非裔黑人自传虽是一种'必需的文学',却开创了一种文类,构成了非裔离散文学的源头活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传 非裔离散 奴隶叙事 身份认同 种族话语
原文传递
跨越边界:卡洛尔·波伊斯·戴维斯访谈录(英文)
17
作者 郑丽 卡洛尔·波伊斯·戴维斯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5,共15页
卡洛尔·波伊斯·戴维斯是美国康纳尔大学英语和非洲文学研究教授,因其作为学者、教育家及社会活动家所具有的世界影响力,于2017年荣获纽约州非洲研究协会颁发的杰出非洲研究者奖与弗朗茨·法农终身成就奖。用加勒比哲学协... 卡洛尔·波伊斯·戴维斯是美国康纳尔大学英语和非洲文学研究教授,因其作为学者、教育家及社会活动家所具有的世界影响力,于2017年荣获纽约州非洲研究协会颁发的杰出非洲研究者奖与弗朗茨·法农终身成就奖。用加勒比哲学协会主席尼尔·罗伯茨的话来说:"卡洛尔·波伊斯·戴维斯是加勒比思想和非洲流散研究领域的巨人。"事实上,谈及离散、去殖民化、黑人女性的历史和哲学、黑人激进传统等领域的研究,戴维斯不可或缺。目前她已发表多部著作,包括获得奖项的《黑人女性、书写与身份:主题的迁移》(1994),自编或与人合编了几部有关非洲离散文学的论文集。受《外国文学研究》委托,郑丽对戴维斯进行了专访,就一系列问题,如黑人女性写作和身份、主体迁移、非洲流散的时空架构、非洲书写及与其他少数族裔书写的异同、全球化背景下女性的世界主义视野和身份认同等等进行了热烈探讨。戴维斯分享了她有关当今世界女性如何充分实现自我和发挥潜力的观点。如何平衡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不仅是非洲人民,而且是我们所有人,无论什么民族、性别或国籍,必须面对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洛尔·波伊斯·戴维斯 流散 非洲女性主义 迁移主体 跨越边界 世界主义
原文传递
“最后的礼物”: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沉默叙事 被引量:5
18
作者 袁俊卿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2-109,共8页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在《最后的礼物》中塑造了许多“沉默”的非洲流散者,他们游离于母国和移居国的夹缝中,面临着种族歧视、身份迷失、阶级压迫和家园失落等诸多困境,从而感到一种羞耻感、无价值感和...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在《最后的礼物》中塑造了许多“沉默”的非洲流散者,他们游离于母国和移居国的夹缝中,面临着种族歧视、身份迷失、阶级压迫和家园失落等诸多困境,从而感到一种羞耻感、无价值感和自卑感。他们无法言说自我,难以获得主体性的身份认同。可以说,他们的“沉默”状态就是其母国在全球化的国际权力关系体系中的处境的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非洲流散 身份 沉默叙事
原文传递
非裔自传与性别政治——以胡克斯和布莱斯维特为例
19
作者 郑春光 姜仁风 《现代传记研究》 2021年第2期180-194,共15页
对于非裔流散群体来说,自传不仅是一种文学体裁,更是表达政治权利和身份诉求的必需品。如今,他们依然将自传作为反抗性别政治压迫的重要工具。性别政治不仅对非裔女性造成普遍的伤害,而且对参与建构的非裔男性同样具有反噬作用。当代非... 对于非裔流散群体来说,自传不仅是一种文学体裁,更是表达政治权利和身份诉求的必需品。如今,他们依然将自传作为反抗性别政治压迫的重要工具。性别政治不仅对非裔女性造成普遍的伤害,而且对参与建构的非裔男性同样具有反噬作用。当代非裔流散作家贝尔·胡克斯和卡穆·布莱斯维特以切身的经历表明,自传叙事通过讲述创伤、困顿的生命体验,将支离破碎的自我重新缝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自我复原,颠覆性别政治的话语霸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传 非裔流散 性别政治 贝尔·胡克斯 卡穆·布莱斯维特
原文传递
一食、二书与一斧——流散小说家莱格森·卡伊拉的家园渴望与民族书写
20
作者 朱伟芳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22年第3期13-21,共9页
莱格森·卡伊拉是马拉维第一位英语小说家,在非洲英语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仅凭一箪食、两本书和一把斧子便毅然走上了求学之旅。自传《我将一试》记录了他史诗般的前半生,发表后在欧美引起不小轰动,也让卡伊拉在世界文学的舞... 莱格森·卡伊拉是马拉维第一位英语小说家,在非洲英语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仅凭一箪食、两本书和一把斧子便毅然走上了求学之旅。自传《我将一试》记录了他史诗般的前半生,发表后在欧美引起不小轰动,也让卡伊拉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上一炮而红。他在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小说《幽暗的影子》和《金戈拉》以其清新亮丽的乡村景色描写而著称,表达了他作为流散作家的家园渴望和对传统与西方文化碰撞的思考。70年代发表的小说《公务员》和《被拘留者》则是作家对马拉维国内政治热切关注的产物,表达了他对班达独裁政府的强烈抨击和对马拉维国内百姓遭受苦难的同情。卡伊拉的人生实践与文学创作为马拉维英语文学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拉维 非洲英语文学 莱格森·卡伊拉 流散 家园渴望 民族书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