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鸵鸟眼球栉膜的形态学观察
1
作者 王凯 杨玉荣 +2 位作者 冯永杰 焦喜兰 梁宏德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0-454,共5页
目的观察和分析10只鸵鸟眼球栉膜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结构。方法采用常规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Gordon-Sweet法、Van Gieson苦味酸酸性复红染色法,对健康的1 0月龄非洲黑颈鸵鸟眼球栉膜的形态学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鸵鸟眼... 目的观察和分析10只鸵鸟眼球栉膜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结构。方法采用常规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Gordon-Sweet法、Van Gieson苦味酸酸性复红染色法,对健康的1 0月龄非洲黑颈鸵鸟眼球栉膜的形态学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鸵鸟眼球栉膜位于视乳头部,呈椭圆锥体形浸入玻璃体内。体视显微镜下可见栉膜由三级栉片构成,位于中央的主栉片和主栉片延伸的次级栉片,以及少数次级栉片延伸出的三级栉片。有1个主栉片,次级栉片18~22个,少数次级栉片可以延伸出2~3个三级栉片。栉膜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胶原纤维、血管及大量黑色素颗粒。结论鸵鸟眼球栉膜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结构是研究哺乳动物和人的视网膜血管功能的理想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膜 组织切片 苏木素-伊红染色 非洲鸵鸟
下载PDF
非洲鸵鸟盲肠盲端的解剖学与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辉 杨玉荣 +4 位作者 倪沛佩 孙哲 于高水 康静静 梁宏德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7-260,共4页
为了研究非洲鸵鸟盲肠盲端的组织结构特点,采用大体解剖和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技术对1月龄和12月龄非洲鸵鸟盲肠盲端进行了解剖学与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在非洲鸵鸟盲肠盲端的固有层中有大量的淋巴滤泡。1月龄非洲鸵鸟的盲肠盲端在固有... 为了研究非洲鸵鸟盲肠盲端的组织结构特点,采用大体解剖和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技术对1月龄和12月龄非洲鸵鸟盲肠盲端进行了解剖学与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在非洲鸵鸟盲肠盲端的固有层中有大量的淋巴滤泡。1月龄非洲鸵鸟的盲肠盲端在固有层形成一层炮弹状淋巴滤泡,淋巴滤泡被结缔组织分隔,而12月龄时,固有层形成散在扁圆形的淋巴滤泡。表明,非洲鸵鸟的盲肠盲端与盲肠前段有很大差别,在盲肠盲端形成一个特殊的免疫器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很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鸵鸟 盲肠盲端 组织学结构 形态
下载PDF
非洲鸵鸟粪便中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3
作者 徐东杰 王家乡 +3 位作者 李鹏 谢洋 皮劲松 吴艳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8期98-101,共4页
为探讨非洲鸵鸟(Struthio camelus)腹泻是否与大肠杆菌有关,以9羽非洲鸵鸟粪便为研究对象,将纯化培养后的细菌进行革兰氏染色、细菌形态学鉴定、生化鉴定。结果表明,2~9号菌株在麦康凯培养基生长为红色、湿润的圆形菌落,1号菌株在麦康... 为探讨非洲鸵鸟(Struthio camelus)腹泻是否与大肠杆菌有关,以9羽非洲鸵鸟粪便为研究对象,将纯化培养后的细菌进行革兰氏染色、细菌形态学鉴定、生化鉴定。结果表明,2~9号菌株在麦康凯培养基生长为红色、湿润的圆形菌落,1号菌株在麦康凯培养基生长为白色透明、湿润的圆形菌落;革兰氏染色均为阴性,镜检均为红色杆菌;9株菌株均能发酵葡萄糖、甘露醇、阿拉伯糖、麦芽糖,大部分菌株能分解山梨醇、乳糖、鼠李糖、蔗糖、棉子糖,1株菌不能发酵乳糖且在麦康凯培养基上呈白色透明菌落,所有菌株均不能利用硫化氢、枸橼酸盐,所有菌株VP试验、尿素反应均为阴性,所有菌株MR试验、吲哚试验均为阳性,9株被检菌株均为大肠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鸵鸟(struthio camelus) 大肠杆菌(E.coli) 形态学 生化鉴定
下载PDF
鸵鸟性别鉴定的分子标记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付晶 白秀娟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2-87,共6页
鸵鸟(Struthiocamelus)属于平胸总目鸟类,雌雄鸵鸟在性成熟前外部形态相同,很难通过外观和形态来鉴定性别,给早期分群饲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实验利用鸵鸟羽毛提取基因组DNA,之后利用EE0.6和CHD基因中2个引物组合对3对已知性别和9只未... 鸵鸟(Struthiocamelus)属于平胸总目鸟类,雌雄鸵鸟在性成熟前外部形态相同,很难通过外观和形态来鉴定性别,给早期分群饲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实验利用鸵鸟羽毛提取基因组DNA,之后利用EE0.6和CHD基因中2个引物组合对3对已知性别和9只未知性别鸵鸟的性别基因片段进行特异性扩增。结果显示,这对引物组合在雄性鸵鸟的DNA中未扩增出片段,在雌性鸵鸟DNA中扩增出1条片段,可以对鸵鸟的性别作出准确鉴定,从而解决幼雏期鸵鸟难以从外貌上区分其性别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胸鸟类 鸵鸟 性别鉴定 EE0.6 CHD
原文传递
鸵鸟的法氏囊结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永惠 黄立奎 +3 位作者 刘林艳 梁宏德 焦喜兰 杨玉荣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79-984,共6页
采用石蜡切片、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对健康10月龄非洲鸵鸟和45日龄固始鸡法氏囊解剖学和组织学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非洲鸵鸟法氏囊覆盖于泄殖道和粪道后段的背侧,呈圆形囊状穹窿,不形成真正的囊,没有蒂。鸵鸟法氏囊黏膜面密集地... 采用石蜡切片、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对健康10月龄非洲鸵鸟和45日龄固始鸡法氏囊解剖学和组织学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非洲鸵鸟法氏囊覆盖于泄殖道和粪道后段的背侧,呈圆形囊状穹窿,不形成真正的囊,没有蒂。鸵鸟法氏囊黏膜面密集地分布着肉眼可见的小米粒状淋巴滤泡。显微镜下,鸵鸟法氏囊淋巴滤泡依附小梁单个分布,凸出于囊腔形成结节,且淋巴滤泡由外围的髓质、中央的皮质及二者之间的一层皮—髓边界细胞组成,黏膜上皮为复层柱状上皮,移行至淋巴滤泡转为单层细胞;单个淋巴滤泡面积:背侧壁<颅侧壁<腹侧壁(P<0.01,P<0.05);淋巴滤泡数目:腹侧壁<背侧壁<颅侧壁(P<0.01);淋巴滤泡皮质面积:背侧壁<颅侧壁(P<0.05)。非洲鸵鸟与鸡的法氏囊在结构上有明显差异,其背侧壁、腹侧壁及颅侧壁在形态学上也存在差异,且腹侧壁的独特结构说明了其为消化道到法氏囊的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鸵鸟 法氏囊 解剖学 组织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