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对多模态MRI指标与临床指标结合分析,建立复杂性肛瘘术后肛门排粪失禁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我院肛肠科收治的71例复杂性肛瘘患者资料。统计术后三个月是否有肛门失禁症状,根据肛门失...目的通过对多模态MRI指标与临床指标结合分析,建立复杂性肛瘘术后肛门排粪失禁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我院肛肠科收治的71例复杂性肛瘘患者资料。统计术后三个月是否有肛门失禁症状,根据肛门失禁进行分组,结合患者多模态MRI数据指标及临床指标等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术后肛门失禁预测模型。结果71例患者中,最终共纳入71人,其中男性65人,年龄21至63岁,平均年龄39.23±10.71岁,经括约肌型46例,括约肌上型25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RI肛瘘分型、MRI病变直径、肛门外括约肌(exteral anal sphincter,EAS)萎缩分级、EAS厚度、年龄是复杂性肛瘘术后并发肛门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依此进行因素筛选从而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40(P<0.001),模型预测质量评分0.87分,有较高的预测效能。结论MRI多模态成像指标结合临床风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准确度良好,可以在治疗前方案的制订提供良好的影像学证据与参考,可以更好对肛门失禁情况进行提前预判。展开更多
目的:构建复杂性肛瘘术后并发肛门失禁的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肛肠科收治的195例复杂性肛瘘患者资料。根据术后肛门失禁症状,将CCFIS评分≥2分划为肛门失禁组(42...目的:构建复杂性肛瘘术后并发肛门失禁的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肛肠科收治的195例复杂性肛瘘患者资料。根据术后肛门失禁症状,将CCFIS评分≥2分划为肛门失禁组(42例),CCFIS评分<2分划为功能正常组(153例)。结合患者一般情况、瘘管性质、肛门直肠压力测定结果、手术方式等变量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肛门失禁发生率为21.54%,CCFIS平均分为(3.40±1.170)分。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瘘管类型为括约肌上瘘(OR=1.024,95%CI=0.405~2.585,P=0.025)、既往有1次以上的瘘管手术(OR=16.224,95%CI=3.291~29.977,P=0.001)、低静息压(OR=0.909,95%CI=0.869~0.952,P=0.000)、手术方式为切割挂线术(OR=1.389,95%CI=1.044~1.848,P=0.024)是复杂性肛瘘术后并发肛门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79(95%CI=0.818~0.939,P<0.001),提示该模型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通过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准确度较高,为临床复杂性肛瘘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较好的参考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通过对多模态MRI指标与临床指标结合分析,建立复杂性肛瘘术后肛门排粪失禁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我院肛肠科收治的71例复杂性肛瘘患者资料。统计术后三个月是否有肛门失禁症状,根据肛门失禁进行分组,结合患者多模态MRI数据指标及临床指标等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术后肛门失禁预测模型。结果71例患者中,最终共纳入71人,其中男性65人,年龄21至63岁,平均年龄39.23±10.71岁,经括约肌型46例,括约肌上型25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RI肛瘘分型、MRI病变直径、肛门外括约肌(exteral anal sphincter,EAS)萎缩分级、EAS厚度、年龄是复杂性肛瘘术后并发肛门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依此进行因素筛选从而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40(P<0.001),模型预测质量评分0.87分,有较高的预测效能。结论MRI多模态成像指标结合临床风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准确度良好,可以在治疗前方案的制订提供良好的影像学证据与参考,可以更好对肛门失禁情况进行提前预判。
文摘目的:构建复杂性肛瘘术后并发肛门失禁的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肛肠科收治的195例复杂性肛瘘患者资料。根据术后肛门失禁症状,将CCFIS评分≥2分划为肛门失禁组(42例),CCFIS评分<2分划为功能正常组(153例)。结合患者一般情况、瘘管性质、肛门直肠压力测定结果、手术方式等变量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肛门失禁发生率为21.54%,CCFIS平均分为(3.40±1.170)分。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瘘管类型为括约肌上瘘(OR=1.024,95%CI=0.405~2.585,P=0.025)、既往有1次以上的瘘管手术(OR=16.224,95%CI=3.291~29.977,P=0.001)、低静息压(OR=0.909,95%CI=0.869~0.952,P=0.000)、手术方式为切割挂线术(OR=1.389,95%CI=1.044~1.848,P=0.024)是复杂性肛瘘术后并发肛门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79(95%CI=0.818~0.939,P<0.001),提示该模型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通过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准确度较高,为临床复杂性肛瘘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较好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