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gNO_3对苹果叶片培养的影响及其与乙烯产生的关系 被引量:14
1
作者 陈喜文 范晖 +1 位作者 裘立群 王其会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1期39-44,共6页
在附加6BA30mg/L、IBA005mg/L的MS再生培养基中加入1~100μmol/LAgNO3,均显著促进苹果叶片再生不定芽,但以1μmol/L浓度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在培养早期(2~5d),1μmol... 在附加6BA30mg/L、IBA005mg/L的MS再生培养基中加入1~100μmol/LAgNO3,均显著促进苹果叶片再生不定芽,但以1μmol/L浓度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在培养早期(2~5d),1μmol/LAgNO3对乙烯的抑制率为16%~20%,在培养中后期则为25%~40%,因而显著降低了各培养时期,特别是中后期(芽分化期)培养容器中乙烯的浓度,降低了乙烯对芽发生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no_3 叶片培养 苹果 乙烯
下载PDF
基因型和AgNO_3对甘蓝型油菜子叶外植体植株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李会珍 张志军 周伟军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0-22,共3页
以甘蓝型油菜无菌苗子叶为外植体,接种于不同配比激素组合的培养基,研究AgNO_3 及基因型对油菜子叶外植体再生频率的影响。通过对芽苗分化率的方差分析表明,基因型、AgNO_3及基因型与AgNO_3 互作对植株再生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影... 以甘蓝型油菜无菌苗子叶为外植体,接种于不同配比激素组合的培养基,研究AgNO_3 及基因型对油菜子叶外植体再生频率的影响。通过对芽苗分化率的方差分析表明,基因型、AgNO_3及基因型与AgNO_3 互作对植株再生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影响程度为基因型>AgNO_3>基因型×AgNO_3。诱导芽苗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 MS+4mg/L BA+0.3mg/L NAA+5~10mg/L AgNO_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型 AGNO3 甘蓝型油菜 子叶 外植体 植株再生 再生频率
下载PDF
AgNO_3对甜瓜离体胚囊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韩丽华 王建设 陈贵林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8-50,共3页
关键词 甜瓜 雌核发育 单倍体 AGNO3 胚珠培养
下载PDF
影响马铃薯叶肉原生质体褐化的因素及AgNO_3对其褐化和分裂的作用 被引量:17
4
作者 张淑红 王蒂 王清 《中国马铃薯》 2004年第2期77-81,共5页
影响马铃薯叶肉原生质体褐化的主要因素是6-BA和基因型,还有NAA等其它因素。在相同浓度的6-BA下,同一材料的原生质体褐化率在NAA1 2mg/L时最高,在0 8和1 0mg/L时相近。在相同NAA浓度下,6-BA浓度越高,同一材料的原生质体越容易褐化。原... 影响马铃薯叶肉原生质体褐化的主要因素是6-BA和基因型,还有NAA等其它因素。在相同浓度的6-BA下,同一材料的原生质体褐化率在NAA1 2mg/L时最高,在0 8和1 0mg/L时相近。在相同NAA浓度下,6-BA浓度越高,同一材料的原生质体越容易褐化。原生质体褐化率与基因型也有关。在相同的NAA和6-BA浓度配比下,6个材料的原生质体褐化难易顺序是CW-2-3>CW-1-4>CW-2-7,A-1>82-75>2-10,二倍体野生种的原生质体比双单倍体品系的更容易发生褐化。AgNO3可抑制马铃薯叶肉原生质体的褐化,从而提高细胞分裂频率。在本试验中,0 6mg/LAgNO3抑制效果最好,原生质体分裂频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叶肉原生质体 褐化 细胞分裂 硝酸银 基因型 抑制作用 NAA 6-BA
下载PDF
离子色谱法测定AgNO_3中的微量Cl^-、NO_2^-和SO_4^(2-) 被引量:1
5
作者 潘利华 高敏 +1 位作者 林敏 彭月华 《化学分析计量》 CAS 2002年第2期41-42,共2页
用离子色谱法测定AgNO_3溶液中的Cl^-、NO_2^-和SO_4^(2-),以5.0mmol/L Na_2CO_3-5.0mmol/L NaHCO_3混合溶液作淋洗液,采用离子交换法将AgNO_3转换成KNO_3,以除去Ag^+。讨论了NO_3^-对Cl^-、NO_2^-和SO_4^(2-)测定的影响。AgNO_3溶液中C... 用离子色谱法测定AgNO_3溶液中的Cl^-、NO_2^-和SO_4^(2-),以5.0mmol/L Na_2CO_3-5.0mmol/L NaHCO_3混合溶液作淋洗液,采用离子交换法将AgNO_3转换成KNO_3,以除去Ag^+。讨论了NO_3^-对Cl^-、NO_2^-和SO_4^(2-)测定的影响。AgNO_3溶液中Cl^-、NO_2^-和SO_4^(2-)的回收率分别为93.3%、108%和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色谱法 AGNO3 硝酸银溶液 氯离子 硫酸根 亚硝酸根
下载PDF
AgNO_3溶液中meso—四—(对磺基苯)卟啉的表面增强Raman光谱
6
作者 牟春博 陈东明 +4 位作者 王秀燕 张保忠 何天敬 辛厚文 刘凡镇 《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6年第2期49-54,共6页
本文研究了 AgNO_3溶液中 meso-四-(对磺基苯)卟啉(简称 H_2TSPP)的表面增强Raman 光谱(SERS).发现 H_2TSP P吸附于光还原的 Ag 溶胶颗粒表面与银进行了络合反应,生成 meso-四-(对磺基苯)卟啉银(Ⅰ)(简称 Ag(Ⅰ)TSPP).对 SERS 谱受波长... 本文研究了 AgNO_3溶液中 meso-四-(对磺基苯)卟啉(简称 H_2TSPP)的表面增强Raman 光谱(SERS).发现 H_2TSP P吸附于光还原的 Ag 溶胶颗粒表面与银进行了络合反应,生成 meso-四-(对磺基苯)卟啉银(Ⅰ)(简称 Ag(Ⅰ)TSPP).对 SERS 谱受波长及AgNO_2溶液浓度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光还原 AgNO_3溶液所形成的 Ag 胶体,有希望成为一种制备简单而又具有实用价值的 SERS 活性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酸银 卟啉 H2TSPP 散射谱 SERS
下载PDF
H_2TSPP与AgNO_3在激光照射下的光反应
7
作者 张慧 牟春博 +2 位作者 陈东明 王秀燕 刘凡镇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1998年第S2期7-10,共4页
用激光拉曼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meso四-(对磺酸基苯)叶啉(H2TSPP)的水溶液与AgNO3的水溶液混和后,在激光照射下的化学反应.谱图显示-价银离子发生歧化反应;H2TSPP与银发生络合反应,生成其二价银络合... 用激光拉曼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meso四-(对磺酸基苯)叶啉(H2TSPP)的水溶液与AgNO3的水溶液混和后,在激光照射下的化学反应.谱图显示-价银离子发生歧化反应;H2TSPP与银发生络合反应,生成其二价银络合物Ag(Ⅱ)TSP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o-四-(对碘酸基苯) 卟啉(H2TSPP)3 AgNO3 光反应
下载PDF
感光材料用高纯AgNO_3的制备工艺 被引量:1
8
作者 资定红 吴国元 +2 位作者 张樱 刘正华 杨茂才 《贵金属》 CAS CSCD 2003年第3期50-53,共4页
研究了结晶法制备感光材料用AgNO3的工艺 ,经过实验室小试和扩大试验 ,制备的产品已达到国家感光材料 2级AgNO3指标 ,主要金属离子指标已达到国家感光材料 1级AgNO3标准 ,尤其是由感光行业提出的杂质Hg指标 ,稳定在 <5× 1 0 - 9。
关键词 感光材料 硝酸银 制备 结晶法 湿法冶金
下载PDF
硫酸-硫酸亚铁体系制备高分散球形银粉
9
作者 姚远 李玮 +4 位作者 李晨昊 张晓杰 李江辉 姚志强 黄富春 《贵金属》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6-70,共5页
以AgNO_(3)作为银源,FeSO_(4)作为还原剂,H_(2)SO_(4)作为稳定剂,通过一步还原法制备球形银粉。研究了还原剂用量、稳定剂用量及操作方式对银粉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对2.5gAgNO_(3),当FeSO_(4)用量在11g,0.1mol/LH_(2)SO_(4)用量在0.1g... 以AgNO_(3)作为银源,FeSO_(4)作为还原剂,H_(2)SO_(4)作为稳定剂,通过一步还原法制备球形银粉。研究了还原剂用量、稳定剂用量及操作方式对银粉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对2.5gAgNO_(3),当FeSO_(4)用量在11g,0.1mol/LH_(2)SO_(4)用量在0.1g时,向AgNO_(3)-H_(2)SO_(4)溶液中快速加入FeSO_(4)溶液,制备所得银粉形貌均一,粒径分布范围窄,形貌为形状规则球形银粉,分散性好。对反应体系中的吸附反应机理进行分析,发现SO4^(2-)及Fe^(2+)浓度对银颗粒形貌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银粉 AgNO_(3) FeSO_(4) H_(2)SO_(4)
下载PDF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Ag/Co-Ce composite oxides during soot combustion in O_2 and NO_x:Insights into the effects of silver 被引量:1
10
作者 邹谷初 范泽云 +4 位作者 姚鑫 张溢 张志翔 陈铭夏 上官文峰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64-573,共10页
The composite oxides xAg/Co_(0.93)Ce_(0.07)(x=Ag/(Co+Ce) molar ratio),intended for use as high performance catalytic materials,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via citric acid complexation.The effects of silver on ... The composite oxides xAg/Co_(0.93)Ce_(0.07)(x=Ag/(Co+Ce) molar ratio),intended for use as high performance catalytic materials,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via citric acid complexation.The effects of silver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substances during soot combustion were subsequently investigated.Under O_2,the 0.3Ag/Co_(0.93)Ce_(0.07) catalyst resulted in the lowest ignition temperature,T_(10),of197 ℃,while the minimum light-off temperature was obtained from both 0.2Ag/Co_(0.93)Ce_(0.07) and0.3Ag/Co_(0.93)Ce_(0.07) in the NO_x atmosphere.These materials were also characterized by various techniques,including H_2,soot and NO_x temperature programmed reduction,X-ray diffraction,and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Raman,X-ray photoelectron,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ic analyses.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silver significantly alters the catalytic behavior under both O_2 and NO_x,even though the lattice structure of the mixed oxide is not affected.Surface silver oxides generated under the O_2 atmosphere favor soot combustion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redox cycles between soot and the silver oxide,whereas the AgNO_3 that forms in a NO_x-rich atmosphere facilitates soot abatement at a lower temperature.The inferior activity of AgNO_3 relative to that of Ag_2O results in the different catalytic performance in the presence of NO_x or 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alytic removal SOOT NO_x Silver oxides Co-Ce composite oxide agno_3
下载PDF
碱改性HZSM-5的表征及其对乙烯乙烷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星 费德君 +4 位作者 党亚固 王佳杰 张欢 罗仕忠 杨景昌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8-112,114,共6页
将碱改性HZSM-5沸石负载活性组分AgNO_3的吸附剂应用于乙烯乙烷吸附分离。通过N2吸附-脱附、傅里叶红外(FI-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吸附等温线等,对改性前后吸附剂孔道、晶体结构、... 将碱改性HZSM-5沸石负载活性组分AgNO_3的吸附剂应用于乙烯乙烷吸附分离。通过N2吸附-脱附、傅里叶红外(FI-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吸附等温线等,对改性前后吸附剂孔道、晶体结构、外观形貌、元素含量变化、活性组分的最佳单层分散量和乙烯乙烷吸附分离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0.4 mol/L Na OH处理的改性样品的平均孔径可达5.5 nm。改性吸附剂负载活性组分AgNO_3的最佳单层分散量为33.3%,25℃、0.5 MPa时其对乙烯乙烷混合组分吸附平衡的分离系数可达2.78,对变压吸附(PSA)具有很好的分离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ZSM-5沸石 agno_3 碱改性 乙烯乙烷 吸附剂 吸附分离
下载PDF
从鱼油中提取分离高纯度二十二碳六烯酸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赵亚平 吴守- +1 位作者 陈钧 李国文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1-35,共5页
研究了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与硝酸银络合相结合的方法,从鱼油提取分离高纯度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试验工艺。结果表明:单独用超临界CO2只能将DHA浓缩到75%左右;而用两步法则可获得纯度为95%以上的DHA。
关键词 硝酸银 二十二碳六烯酸 鱼油 分离 提取
下载PDF
硝酸银对冰糖橙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范永梅 李东栋 +1 位作者 甘霖 邓秀新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8-340,共3页
为了诱导冰糖橙的愈伤组织和建立胚性细胞系,以冰糖橙成熟果实中未发育胚珠为外植体,将乙烯合成抑制剂AgNO3应用于冰糖橙胚性细胞系的建立,AgNO3设有5,10,12mg/L等3个处理,以未加AgNO3的MT培养基为对照.结果表明,在诱导培养基中添加AgNO... 为了诱导冰糖橙的愈伤组织和建立胚性细胞系,以冰糖橙成熟果实中未发育胚珠为外植体,将乙烯合成抑制剂AgNO3应用于冰糖橙胚性细胞系的建立,AgNO3设有5,10,12mg/L等3个处理,以未加AgNO3的MT培养基为对照.结果表明,在诱导培养基中添加AgNO3不能促进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反而抑制了胚状体的发生.然而在继代培养基中添加5mg/L的AgNO3有利于小而弱的胚状体基部形成胚性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发生率达28%.经过5次继代处理建立了冰糖橙的胚性细胞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糖橙 未发育胚珠 胚性愈伤组织 胚状体 硝酸银
下载PDF
西葫芦花发育特性及其化学改良措施 被引量:6
14
作者 戚艺军 程国旺 +1 位作者 王春生 吴李君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52-455,共4页
自然条件下,西葫芦自第一节起的基部是雄花集中发生的区段,较高节位才有雌花;在早熟栽培中,相邻节位的雌花发育速度明显快于雄花。一般情况下,用40~100mg·L-1的2,4 D溶液均匀涂抹子房较处理其他部位保花促果作用更有效。用质量浓... 自然条件下,西葫芦自第一节起的基部是雄花集中发生的区段,较高节位才有雌花;在早熟栽培中,相邻节位的雌花发育速度明显快于雄花。一般情况下,用40~100mg·L-1的2,4 D溶液均匀涂抹子房较处理其他部位保花促果作用更有效。用质量浓度为300mg·L-1的AgNO3溶液在第一真叶展平始期开始喷洒全株,诱雄作用显著,具有位置效应。经分析推断,Ag+的促雄作用发生在雌蕊原基形成以前。在生产实践中,应根据雄花需要量确定适宜的喷洒时期和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葫芦 花发育 2 4-D AGNO3 位置效应
下载PDF
三种化学物质对西葫芦性别表现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程永安 张恩慧 +2 位作者 欧敏功 许忠民 王妍妮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8-311,共4页
用乙烯利诱导雌花、用赤霉素和AgNO3诱导雄花以控制西葫芦花的性别表现。用不同处理浓度的乙烯利(50、100mg/L)、GA3(50、100、1000mg/L)、AgNO3(200、300mg/L),在不同处理时期(子叶平展期和4叶期),对不同栽培品种进行处理,观察统计1~2... 用乙烯利诱导雌花、用赤霉素和AgNO3诱导雄花以控制西葫芦花的性别表现。用不同处理浓度的乙烯利(50、100mg/L)、GA3(50、100、1000mg/L)、AgNO3(200、300mg/L),在不同处理时期(子叶平展期和4叶期),对不同栽培品种进行处理,观察统计1~20节内雌花、雄花形成的数量并进行统计分析,找出最佳处理水平。结果表明,利用化学物质可以控制西葫芦性别表现。乙烯利50mg/L、GA31000mg/L、AgNO3300mg/L为最佳诱导剂浓度,处理时期以子叶平展期为佳,不同处理方法对性别表现的影响不显著,不同栽培品种对诱导的反应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葫芦 乙烯利 AGNO3 GA3 性别
下载PDF
萝卜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7
16
作者 徐文玲 王淑芬 +2 位作者 何启伟 刘栓桃 刘贤娴 《山东农业科学》 2006年第6期7-10,共4页
通过基因型筛选,选出具有较高再生潜力的萝卜品种,并对其进行了外植体类型、琼脂浓度、激素配比等试验,比较了不同浓度的AgNO3、ABA、TDZ和抗生素对萝卜再生的影响,在改良MS+6-BA 5 mg/L+NAA 0.1 mg/L+蔗糖20 g/L+琼脂9%+AgNO35 mg/L+AB... 通过基因型筛选,选出具有较高再生潜力的萝卜品种,并对其进行了外植体类型、琼脂浓度、激素配比等试验,比较了不同浓度的AgNO3、ABA、TDZ和抗生素对萝卜再生的影响,在改良MS+6-BA 5 mg/L+NAA 0.1 mg/L+蔗糖20 g/L+琼脂9%+AgNO35 mg/L+ABA 0.3 mg/L+TDZ 0.2 mg/L培养基上,建立了再生率达80.2%的萝卜再生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卜 再生 AGNO3 ABA TDZ 抗生素
下载PDF
马铃薯花药培养硝酸银对诱导双单倍体及一单倍体的效果 被引量:18
17
作者 冉毅东 戴朝曦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4期43-47,共5页
通过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AgNO_3,对离体条件下诱导马铃薯四倍体(S. tuberosum. L.)花药产生双单倍体(dihaploid),双单倍体花药产生一单倍体(monohaploid)的效应进行了研究。在基本诱导培养基中加入50~100μmol/LAgNO_3可显著促进四... 通过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AgNO_3,对离体条件下诱导马铃薯四倍体(S. tuberosum. L.)花药产生双单倍体(dihaploid),双单倍体花药产生一单倍体(monohaploid)的效应进行了研究。在基本诱导培养基中加入50~100μmol/LAgNO_3可显著促进四倍体花药和双单倍体花药产生胚状体,胚状体出现的频率最高可达16%。同时可提高胚状体的分化率。AgNO_3还可延缓花药的褐化,从而延长胚状体出现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药培养 双单倍体 单倍体 马铃薯
下载PDF
黄瓜离体子叶切块培养直接分化花芽 被引量:2
18
作者 庞基良 孙坚红 梁海曼 《生物技术》 CAS CSCD 1994年第6期9-11,共3页
48小时龄黄瓜幼苗的子叶切块接种于附加2.0mg/LBA及1.0mg/LAgNO3的修改MS培养基上,培养约60天后在子叶切块的近轴端可直接形成雄花芽,其频率达7.7%。
关键词 黄瓜 子叶切块培养 花芽分化 硝酸银
下载PDF
抗菌型超白玻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田英良 位喜鹏 +7 位作者 张清山 韩艳丽 何峰 赵志永 李博 严建华 贺有乐 王长军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501-4508,共8页
本文在超白玻璃配合料中引入AgNO_(3)作为有效抗菌成分,采用高温熔融法制备一种具备高抗菌性的超白玻璃。该玻璃具有良好的可见光透过率、色度值和抗菌性能,其中玻璃在380~780 nm的可见光透过率约为91.5%;随着AgNO_(3)含量的增加,玻璃... 本文在超白玻璃配合料中引入AgNO_(3)作为有效抗菌成分,采用高温熔融法制备一种具备高抗菌性的超白玻璃。该玻璃具有良好的可见光透过率、色度值和抗菌性能,其中玻璃在380~780 nm的可见光透过率约为91.5%;随着AgNO_(3)含量的增加,玻璃的明度逐渐降低,黄色相增加,但偏黄程度较低;玻璃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均超过90%。通过XRD和XPS对玻璃进行了物相分析和掺入Ag元素的价态分析,并通过ICP-OES分析了玻璃样品中Ag^(+)的溶出量。XRD和XPS测试结果表明:该玻璃为非晶态,掺入的Ag元素以Ag^(+)而非Ag单质形式存在;玻璃中的Ag^(+)溶出量随时间增加而增大,但Ag^(+)溶出速率减小,各组玻璃样品在24 h内的Ag^(+)溶出量与抗菌检测结果一致,证实了AgNO_(3)在玻璃中的抗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型超白玻璃 高温熔融法 AgNO_(3) 透过率 色度 抗菌率
下载PDF
芦笋罐头中氯化钠含量的不同测定方法的对比试验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炜 阎永利 +2 位作者 王仙琴 魏智清 于洪川 《宁夏农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72-75,共4页
本项研究采用电导法和硝酸银滴定法测定芦笋罐头中氯化钠的含量水平 ,所得数据经统计分析和显著性检验 ,结果为玻璃瓶装和马口铁罐装的均为t <t0 .0 5 ( 5 8) ,P >0 .0 5 ,说明两种方法测定芦笋罐头中氯化钠含量无显著差异。以电... 本项研究采用电导法和硝酸银滴定法测定芦笋罐头中氯化钠的含量水平 ,所得数据经统计分析和显著性检验 ,结果为玻璃瓶装和马口铁罐装的均为t <t0 .0 5 ( 5 8) ,P >0 .0 5 ,说明两种方法测定芦笋罐头中氯化钠含量无显著差异。以电导法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2 45 7- 90”中食品氯化钠的测定方法铬酸钾指示剂法 (此法又称硝酸银滴定法 )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笋罐头 氯化钠含量 电导法 硝酸银滴定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