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Colchicine on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Activity and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of Mice Induced by <i>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i>
1
作者 Wihaskoro Sosroseno Endang Herminajeng Phillip S. Bird 《Journal of Biosciences and Medicines》 2019年第12期18-30,共13页
Objective: Colchicine induced a non-protective Th2-like immunity in 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stimulated murine immune response.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colchicine affects ind... Objective: Colchicine induced a non-protective Th2-like immunity in 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stimulated murine immune response.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colchicine affects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 activity and nitric oxide (NO) production in A. actinomycetemcomitans-immunized mice. Materials and Methods: BALB/c mice were sham-immunized (group I) or immunized with heat-killed A. actinomycetemcomitans (group II-VII). Colchicine was injected intraperitoneally before (group III), on the same day of (group IV), or after (group V) the primary immunization and on the same day of (group VI) or after (group VII) the secondary immunization. In vitro, spleen cells from either sham- or heat-killed A. actinomycetemcomitan-immunized animals were cultured and stimulated with heat-killed A. actinomycetemcomitans i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colchicine with or without addition of L-arginine, Db-cAMP, forskolin or interferon-γ (IFN-γ). The levels of splenic iNOS activity and both serum and culture supernatant NO levels were assessed.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lchicine did inhibit both splenic iNOS activity and serum NO levels only when the drug was injected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immunization (group IV and VI). Splenic iNOS activity and NO levels on antigen-stimulated spleen cell cultures were also suppressed by colchicine, even in the presence of L-arginine, Db-AMP or forskolin. IFN-γ only partially restored iNOS activity and NO levels in the antigen and colchicine-treated spleen cell cultures. Conclusion: This study suggests, therefore, that colchicine may suppress the iNOS activity and NO production in A. actinomycetemcomitans-immunized mice in vivo and in vitr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 COLCHICINE NO INOS MICE
下载PDF
A comparison of culture and PCR methods for identification of 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 isolated from acute necrotizing ulcerative gingivitis
2
作者 Maryam Ramez Faramarz Masjedian Jazi +5 位作者 Hamed Tavakoli Abazar Pournajaf Gholamreza Irajian Meysam Hasannejad Bibalan Behzad Emadi Behrooz Yasini 《Journal of Acute Disease》 2018年第3期126-129,共4页
Objective: To determine 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 (A. actinomycetemcomitans) isolated from periodontal patients and healthy subjects using culture and PCR methods. Methods: Duplicate paper point needles we... Objective: To determine 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 (A. actinomycetemcomitans) isolated from periodontal patients and healthy subjects using culture and PCR methods. Methods: Duplicate paper point needles were taken from 100 samples (50 healthy subjects and 50 patients), who referred to the specialized dental clinic from Oct. 2015 to Mar. 2016. In laboratory after incubation period and observing the star-shaped colony A. actinomycetemcomitans, the confirmation tests, including gram staining and catalase test were carried out. For PCR, samples were analyzed with genus specific primers. These primers set, amplified a 500 bp fragment. Results: Of the 100 samples, A. actinomycetemcomitans was isolated from 31 patients (31%), (24 isolate of patients, and 7 isolate of healthy subjects) by using a selective Aggregatibacter isolation medium. Using PCR, a total of 49 (49%) samples were found to be positive for A. actinomycetemcomitans (35 isolate of patients, and 14 isolate of healthy subjects). Conclusion: PCR was found to be highly sensitive when genus specific primers were used for diagnosis of A. actinomycetemcomitans in comparison with culture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 PCR CULTURE
下载PDF
On the red fluorescence emission of 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
3
作者 Nadja Bjurshammar Annsofi Johannsen +2 位作者 Kare Buhlin Sofia Tran█us Conny Ostman 《Open Journal of Stomatology》 2012年第4期299-306,共8页
A number of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bacteria able to emit red fluorescence can be detected by light in-duced fluorescence technique and killed by photodynamic therapy.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 A number of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bacteria able to emit red fluorescence can be detected by light in-duced fluorescence technique and killed by photodynamic therapy.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d fluorescence properties of the single gram negative capnophilic bacterium 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 ATCC 33384, and to investigate if these properties were related to the growth, morphology and size of the bacterial colonies. Time trend assessment was made with red fluorescence by QLF (Quantitative Light-induced Fluorescence), as well as with white light digital imaging.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A. actinomycetemcomitans, a single capnophilic bacterium, is able to produce red fluorescence on its own, i.e. in the absence of other bacteria strains, and that blood agar is necessary to obtain red fluorescence from this bacterium on culture plates. This bacterium formed smooth circular, bell/dome like colonies increasing in size with time exhibiting various red fluorescence behaviors. A large variation in the fluorescence behavior points out an in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red fluorescence within and between the colonies, i.e. the size of the investigated colonies did not correlate with the red fluorescence area, suggesting a dependence on the colony morphology such as the colony growth in height.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that have shown that A. actinomycetemcomitans on its own is able to produce fluorescence in the red spectral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 Red Fluorescence PORPHYRIN Quantitative Light-induced Fluorescence QLF
下载PDF
赤藓糖醇对牙周致病菌抗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张佳丽 姚军 +1 位作者 诸葛继娜 张琰君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62-367,共6页
目的:研究赤藓糖醇对牙周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伴放线聚集杆菌(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 Aa)和粘性放线菌(Actinomyces viscous,Av)生长的影响,探讨不同浓度赤藓糖醇作用后的Pg对牙周膜... 目的:研究赤藓糖醇对牙周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伴放线聚集杆菌(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 Aa)和粘性放线菌(Actinomyces viscous,Av)生长的影响,探讨不同浓度赤藓糖醇作用后的Pg对牙周膜细胞炎症相关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Pg、Aa、Av 3种致病菌接种于0、2、4、8、16、32、64、128 g/L的赤藓糖醇-BHI液中,37℃厌氧培养一定时间,检测其最低抑菌浓度。将Pg分别接种于MIC、1/2、1/4、1/8MIC 4个赤藓糖醇质量浓度的培养基以及不含赤藓糖醇的培养基,离心并清洗后,加入细胞DMEM培养基重悬,与培养至第4代的人牙周膜细胞共培养24 h,弃上清,裂解细胞,提取总RNA,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L-1β、IL-6、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赤藓糖醇对3种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Pg:64 g/L,Aa:128 g/L,Av:128 g/L。不同浓度赤藓糖醇条件下培养的细菌,刺激牙周膜细胞产生IL-1β、IL-6、TNF-α的能力不同。赤藓糖醇浓度为8 g/L时,炎症因子量与不加赤藓糖醇的对照组无显著差别;浓度升高达到16 g/L时,IL-1β、IL-6、TNF-αmRNA的相对表达量有所降低,且浓度越高,炎症因子释放越少;但所有实验组炎症因子量始终高于未加细菌的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赤藓糖醇对Pg、 Aa、 Av的生长能力有抑制作用,且在一定范围内,赤藓糖醇质量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赤藓糖醇还可通过某种方式对致病菌毒力因子起抑制作用,进而降低Pg的牙周致炎性,减少牙周膜细胞IL-1β、IL-6、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卟啉单胞菌 伴放线聚集杆菌 粘性放线菌 赤藓糖醇 牙周炎症因子
下载PDF
放线共生放线杆菌表面相关物质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DNA合成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张亚庆 肖明振 +1 位作者 赵守亮 陈新梅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231-233,共3页
目的 :观察放线共生放线杆菌表面相关物质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的DNA合成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结果 :10 0mg/L组明显抑制细胞DNA合成 ,细胞增殖指数 (S +G2 M) %降低(P <0 .0 5 )。结论 :此物质不仅抑制细胞... 目的 :观察放线共生放线杆菌表面相关物质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的DNA合成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结果 :10 0mg/L组明显抑制细胞DNA合成 ,细胞增殖指数 (S +G2 M) %降低(P <0 .0 5 )。结论 :此物质不仅抑制细胞的分裂、增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共生放线杆菌 流式细胞仪技术 成纤维细胞 牙龈
下载PDF
B淋巴细胞对牙周致病菌免疫反应及骨细收因子RANKL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林晓萍 韩晓哲 +1 位作者 魏巍 Martin A. Taubman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9年第4期392-396,共5页
目的:通过评价B淋巴细胞与牙周致病菌——伴放线放线杆菌(Aa)发生免疫反应过程中核因子-КB受体活化配体(RANKL)的表达,探讨B淋巴细胞是否参与Aa引起的牙周骨吸收。方法:采用RT-PCR方法测定大鼠脾细胞中第1和7d细胞因子的mRNA转录水平,... 目的:通过评价B淋巴细胞与牙周致病菌——伴放线放线杆菌(Aa)发生免疫反应过程中核因子-КB受体活化配体(RANKL)的表达,探讨B淋巴细胞是否参与Aa引起的牙周骨吸收。方法:采用RT-PCR方法测定大鼠脾细胞中第1和7d细胞因子的mRNA转录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大鼠脾细胞中B细胞表达RANKL IgG阳性细胞的百分数,应用TRAP法评价B淋巴细胞对破骨细胞分化的诱导潜力。实验结果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在无Aa抗原刺激的条件下,大鼠脾细胞培养1d和7d的TNF-α及IL-4表达水平均升高,IL-10、RANKL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加入Aa组培养1d时,TNF-α的表达显著增加,7d后,IL-4、IL-10及RANKL的mRNA转录水平显著增加;B细胞的百分数以及表达RANKL的IgG阳性细胞百分数与不加Aa组相比显著增加;Aa免疫组加入Aa培养后,表达RANKL的IgG阳性细胞百分数增加显著高于非免疫组。Aa免疫组的B淋巴细胞与RAW 264.7细胞共同培养后,TRAP染色阳性细胞显著增加(P<0.01);加入人OPG-Fc培养,可显著抑制TRAP阳性细胞的形成(P<0.05)。结论:B淋巴细胞经特异性抗原Aa活化后,通过上调RANKL的表达,增加对破骨细胞分化的诱导潜力,参与牙周骨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病 动物模型 核因子-КB受体活化配体 B淋巴细胞 免疫反应 伴放线放线杆菌
下载PDF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抗伴放线聚集杆菌血清c型IgG滴度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冯向辉 张立 +4 位作者 徐莉 孟焕新 陈智滨 释栋 路瑞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20-824,共5页
目的:分析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 P)患者血清中的抗伴放线聚集杆菌(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Aa)血清c型Ig G抗体滴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集62例Ag P患者(18例切磨牙型,44例广泛型)和45例牙周健康... 目的:分析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 P)患者血清中的抗伴放线聚集杆菌(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Aa)血清c型Ig G抗体滴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集62例Ag P患者(18例切磨牙型,44例广泛型)和45例牙周健康者的空腹静脉血,同时收集Ag P患者的龈下菌斑和非刺激性全唾液用于Aa的检测(PCR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血清中抗Aa血清c型Ig G抗体滴度。结果:Ag P组和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的抗Aa血清c型Ig G抗体检出率均为100%,Ag P组的抗体滴度为11.1±1.9,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9.1±1.8,P<0.01)。切磨牙型Ag P患者的抗Aa血清c型的Ig G抗体滴度和抗体升高率与广泛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唾液或龈下菌斑样本Aa检出阳性的Ag P患者抗体滴度显著高于Aa阴性患者(11.9±1.3 vs.10.7±2.1,P<0.05)。结论:Aa血清c型为我国Ag P患者定植的Aa的重要血清型,广泛型Ag P患者血清抗Aa抗体滴度与切磨牙型Ag P患者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牙周炎 伴放线聚集杆菌 血清组 免疫球蛋白G
下载PDF
磷酸肌醇信号通路在磷脂酰胆碱阳性伴放线放线杆菌粘附和侵袭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勤 轩东英 +5 位作者 张雄 钟德钰 杨熙 谢成婕 刘伟珍 章锦才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8期464-468,共5页
目的:探讨磷酸肌醇信号通路在磷脂酰胆碱(PC)阳性伴放线放线杆菌(Aa)粘附和侵袭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磷酸肌醇信号通路中磷脂酶C(PLC)与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过程的抑制剂U73122及其无活性的类似物U73343... 目的:探讨磷酸肌醇信号通路在磷脂酰胆碱(PC)阳性伴放线放线杆菌(Aa)粘附和侵袭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磷酸肌醇信号通路中磷脂酶C(PLC)与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过程的抑制剂U73122及其无活性的类似物U73343预处理HUVECs,分别通过粘附侵袭实验观察Aa对细胞粘附和侵袭能力;MTT法检测Aa对不同预处理细胞损伤情况;Ca^(2+)荧光探针检测Aa侵袭过程中细胞内Ca^(2+)的动员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73122预处理细胞后,PC阳性Aa的侵袭率降低至(12.62±2.10)%、细胞存活率升高、抑制了Ca^(2+)的增加(P<0.05),粘附率则无显著差异(P>0.05);U73343预处理细胞后,PC阳性Aa的侵袭率、粘附率、细胞存活率与非预处理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U73122拮抗了Aa引起的Ca^(2+)向HUVECs内聚集(P<0.05)。结论:磷酸肌醇信号通路中G蛋白偶联受体与PLC的结合在PC阳性Aa的粘附、侵袭细胞和诱导细胞死亡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放线放线杆菌 磷脂酶C 磷脂酰胆碱 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
下载PDF
抗RANKL多克隆抗体抑制T细胞介导的破骨细胞形成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林晓萍 韩晓哲 +1 位作者 魏巍 Martin A.Taubman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9年第6期604-608,共5页
目的:探讨抗核因子-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多克隆抗体对T细胞介导的破骨细胞形成的影响。方法:制备兔抗鼠RANKL多克隆抗体,使用不同浓度的抗体(1、5及10μg/mL),观察小鼠重组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形成,显微镜下计数抗酒石酸酸性磷酸... 目的:探讨抗核因子-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多克隆抗体对T细胞介导的破骨细胞形成的影响。方法:制备兔抗鼠RANKL多克隆抗体,使用不同浓度的抗体(1、5及10μg/mL),观察小鼠重组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形成,显微镜下计数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阳性多核细胞数/孔;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大鼠的颈T淋巴细胞,给予不同浓度的兔抗鼠RANKL特异性抗体进行干预,取其上清和T细胞,分别与RAW264.7细胞共同培养,TRAP法测定T细胞介导的破骨细胞形成,显微镜下计数TRAP(+)多核细胞数/孔;ELISA测定细胞上清中的可溶性RANKL浓度(sRANKL,pg/mL)。实验结果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兔抗鼠RANKL抗体既可减少RANKL诱导的TRAP(+)多核细胞数,也可减少T细胞介导的TRAP(+)多核细胞数,5μg/mL及10μg/mL抗体组差异显著(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上清中检出sRANKL的浓度与不加抗体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RANKL特异性抗体可通过减少sRANKL的表达水平,直接阻断RANKL与核因子-КB受体活化因子(RANK)的结合,降低T细胞介导的破骨样细胞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因子-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 破骨细胞形成 伴放线放线杆菌 T淋巴细胞
下载PDF
放线共生放线杆菌表面相关物质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在牙根片上附着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亚庆 肖明振 +1 位作者 赵守亮 陈新梅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01年第5期290-292,共3页
目的 :观察放线共生放线杆菌表面相关物质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在牙根片上附着的影响。方法 :应用细胞计数法和扫描电镜观察法。结果 :10 0mg/L组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在根面附着有明显抑制作用 ,表现为正常牙根片上附着细胞数明显少于... 目的 :观察放线共生放线杆菌表面相关物质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在牙根片上附着的影响。方法 :应用细胞计数法和扫描电镜观察法。结果 :10 0mg/L组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在根面附着有明显抑制作用 ,表现为正常牙根片上附着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P <0 .0 5 ) ;扫描电镜显示细胞生长数量减少 ,细胞突起伸展不充分。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共生放线杆菌 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 病理
下载PDF
寡核苷酸探针检测龈下菌斑中伴放线菌放线杆菌的分布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贤华 吴织芬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7-229,共3页
目的 :研究伴放线菌放线杆菌在牙周炎患者和健康人龈下菌斑中的分布。方法 :利用合成的寡核苷酸探针对 6 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 6 0患病位点、10例健康人的 10个对照位点龈下菌斑中伴放线菌放线杆菌进行检测。结果 :6 0个患病位点中有 19... 目的 :研究伴放线菌放线杆菌在牙周炎患者和健康人龈下菌斑中的分布。方法 :利用合成的寡核苷酸探针对 6 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 6 0患病位点、10例健康人的 10个对照位点龈下菌斑中伴放线菌放线杆菌进行检测。结果 :6 0个患病位点中有 19位点检出伴放线菌放线杆菌 ,检出率为 31.6 7% ,在健康部位未检测出伴放线菌放线杆菌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检出伴放线菌放线杆菌的患者的年龄是 (2 8.6 8±7.33)岁 ,未检出伴放线菌放线杆菌的患者的年龄是 (44 .48± 12 .48)岁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伴放线菌放线杆菌与年轻患者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伴放线菌放线杆菌 寡核苷酸探针
下载PDF
维甲酸对小鼠T细胞增殖及骨破坏因子RANKL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林晓萍 魏巍 +1 位作者 周晓佳 Toshihisa Kawai 《口腔医学》 CAS 2010年第3期136-139,共4页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对体外培养的小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及核因子-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表达的调节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分离Aa感染的BALB/C小鼠颈T淋巴细胞,分别加入浓度为0、1×10-8、1×10-7、1×10-6、1×...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对体外培养的小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及核因子-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表达的调节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分离Aa感染的BALB/C小鼠颈T淋巴细胞,分别加入浓度为0、1×10-8、1×10-7、1×10-6、1×10-5mol/L的全反式维甲酸,培养3 d后,取100μl上清保存在-70℃冰箱中,以备sRANKL及IL-10等细胞因子的测定;另加入100μl含有3Hthymidine(0.5μCi/孔)RPMI培养液继续培养18 h,进行T细胞3H增殖率测定。结果维甲酸处理组与非处理组相比,T细胞3H增殖率下降;上清中RANKL的表达水平下降,IL-10的表达水平增强(P<0.05),二者具有负相关性(r=-0.774,P=0.001),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维甲酸可通过上调IL-10的表达并下调T细胞上的RANKL的表达水平,抑制T细胞的免疫功能,且呈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甲酸 T细胞 伴防线放线杆菌 核因子-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免疫反应
下载PDF
伴放线放线杆菌在高血糖大鼠牙周炎致病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邓天政 李冬霞 +2 位作者 冯岩 柯杰 赵桂芝 《空军医学杂志》 2013年第3期146-148,160,共4页
目的探讨伴放线放线杆菌(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Aa)增强牙周组织炎症反应及促进细胞凋亡的内在联系。方法制备高血糖大鼠动物模型,并以血糖正常大鼠作为对照,口内接种Aa,并以抗生素及caspase-3抑制药治疗,通过检测牙... 目的探讨伴放线放线杆菌(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Aa)增强牙周组织炎症反应及促进细胞凋亡的内在联系。方法制备高血糖大鼠动物模型,并以血糖正常大鼠作为对照,口内接种Aa,并以抗生素及caspase-3抑制药治疗,通过检测牙龈Aa抗体、牙龈组织凋亡、静脉血炎细胞变化分析Aa在牙周病,尤其是高血糖环境下发病过程的作用。结果 Aa接种于高血糖或正常血糖大鼠口内后,均可以引起宿主局部炎症反应,牙龈Aa抗体均升高,高血糖组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1),牙龈凋亡水平也具有同样的表现。从静脉血观察炎细胞改变发现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仅粒细胞百分比升高(P<0.05)。此外,通过应用抗生素及caspas-3抑制药可以缓解牙周炎症及凋亡水平。结论高血糖大鼠接种Aa后牙周炎症明显加重,其机制与宿主局部炎症反应增强,以及细胞凋亡增多相关。另外抗生素治疗能够显著改善高血糖大鼠牙周炎症反应,但不能有效减少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放线放线杆菌 牙周炎 细胞凋亡 高血糖
下载PDF
2型糖尿病人口腔高温G蛋白(HTPG)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红琳 周昕 +1 位作者 吴向华 周红霞 《生物信息学》 2012年第3期177-179,189,共4页
利用一系列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了2型糖尿病患者口腔微生物(放线共生放线杆菌)中的高温G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等电点、结构域、特征位点、二级结构等蛋白质性质。结果表明:高温G蛋白分子式为:C3167H4975N849O975S14,属于稳定蛋白;二级结构... 利用一系列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了2型糖尿病患者口腔微生物(放线共生放线杆菌)中的高温G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等电点、结构域、特征位点、二级结构等蛋白质性质。结果表明:高温G蛋白分子式为:C3167H4975N849O975S14,属于稳定蛋白;二级结构主要是以α-螺旋为主。初步预测了高温G蛋白的理化性质并初步确定了其二级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信息学 2型糖尿病 放线共生放线杆菌
下载PDF
伴放线放线杆菌血液感染菌株的血清型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钟德钰 章锦才 +1 位作者 张雄 Sirkka Asikainen 《广东牙病防治》 2010年第9期472-476,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血清型伴放线放线杆菌在全身血液感染中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对29株从全身感染患者血液中分离培养的伴放线放线杆菌菌株进行血清型分析,采用ATCC 29523(血清型a)、ATCC 437... 目的探讨不同血清型伴放线放线杆菌在全身血液感染中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对29株从全身感染患者血液中分离培养的伴放线放线杆菌菌株进行血清型分析,采用ATCC 29523(血清型a)、ATCC 43718(血清型b)、ATCC 33384(血清型c)、IDH781(血清型d)、IDH1705(血清型e)以及CU1000(血清型f)作为伴放线放线杆菌参考菌株。根据伴放线放线杆菌不同血清型特异性多糖抗原基因序列设计6对不同的寡核苷酸引物,用这6对引物分别对上述菌株的DNA进行PCR扩增分析。结果每一对引物均针对相应血清型的参考菌株产生特异性单一条带PCR产物,血清型a、b、c、d、e、f菌株的PCR产物大小分别为428、298、559、690、211、232bp。29株血源性临床分离菌株中血清型b16株(55%),血清型a和c各4株(14%),血清型d和f各2株(7%),还有1株无法鉴定为上述任何一种血清型。结论血液中分离培养的伴放线放线杆菌以血清型b为主,其次是血清型a和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放线放线杆菌 血液感染 血清型 HACEK
下载PDF
磷脂酰胆碱在伴放线放线杆菌粘附和侵袭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勤 张雄 +4 位作者 钟德钰 轩东英 谢成婕 刘伟珍 章锦才 《广东牙病防治》 2015年第9期457-461,共5页
目的探讨磷脂酰胆碱在伴放线放线杆菌(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Aa)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和侵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集7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袋内的非附着性菌斑,接种于Aa选择性培养板上,根据菌落的形态、触酶... 目的探讨磷脂酰胆碱在伴放线放线杆菌(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Aa)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和侵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集7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袋内的非附着性菌斑,接种于Aa选择性培养板上,根据菌落的形态、触酶实验、革兰氏染色实验及16S r DNA鉴定及细菌表面蛋白鉴定,筛选出磷脂酰胆碱阳性表达的Aa菌株,并通过粘附侵袭实验,研究磷脂酰胆碱在Aa致病中的作用。结果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通过Aa的选择性培养及鉴定,筛选出了1株磷脂酰胆碱阳性的Aa菌株,在粘附和侵袭实验中,发现磷脂酰胆碱被其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小鼠抗磷脂酰胆碱单克隆抗体TEPC-15阻断后,磷脂酰胆碱阳性的Aa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率和侵袭率分别为对照组的(31.87±4.22)%和(24.63±3.55)%,粘附率(t=27.981,P=0.001)和侵袭率(t=36.786,P=0.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磷脂酰胆碱有助于Aa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和入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放线放线杆菌 磷脂酰胆碱 粘附与侵袭
下载PDF
伴放线放线杆菌磷酸胆碱的电泳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钟德钰 章锦才 +1 位作者 张雄 葛春旭 《广东牙病防治》 2012年第6期288-291,共4页
目的比较3个磷酸胆碱阳性的伴放线放线杆菌菌株在蛋白酶K作用后电泳结果的变化,分析磷酸胆碱抗原在细菌中的附着结构。方法将培养收集的伴放线放线杆菌破碎处理后,加入蛋白酶K水解,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 目的比较3个磷酸胆碱阳性的伴放线放线杆菌菌株在蛋白酶K作用后电泳结果的变化,分析磷酸胆碱抗原在细菌中的附着结构。方法将培养收集的伴放线放线杆菌破碎处理后,加入蛋白酶K水解,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考玛斯亮蓝染色显示蛋白条带的分布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磷酸胆碱的分布情况。结果伴放线放线杆菌的3个菌株SA716、SA1398、SA2791通过SDS-PAGE电泳,可见未经蛋白酶K处理的细菌悬液显示连续分布的蛋白条带,而蛋白酶K处理后,只显示1条蛋白条带,该条带在只有等量蛋白酶K的对照组也出现,而在未经蛋白酶K处理的细菌悬液中无该条带,可以确定这一条带是蛋白酶K,细菌蛋白都已经被分解。未经蛋白酶K处理的菌株通过SDS-PAGE电泳和磷酸胆碱免疫印迹检测,磷酸胆碱显示阳性结果,磷酸胆碱附着结构分子量大小约为9 kDa,而蛋白酶K处理后,显示阴性结果,磷酸胆碱信号消失。结论伴放线放线杆菌磷酸胆碱信号在蛋白酶K处理后消失,提示该抗原的附着结构为蛋白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放线放线杆菌 磷酸胆碱 电泳
下载PDF
伴放线放线杆菌血清型b菌株中磷酸胆碱的检测 被引量:1
18
作者 钟德钰 章锦才 +2 位作者 张雄 葛春旭 Sirkka Asikainen 《广东牙病防治》 2012年第2期78-82,共5页
目的检测伴放线放线杆菌(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Aa)血清型b菌株细胞中是否存在磷酸胆碱。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显微镜技术、狭线印迹法、十二烷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免疫印迹法等方法,用磷酸胆碱特异性单克隆抗体TE... 目的检测伴放线放线杆菌(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Aa)血清型b菌株细胞中是否存在磷酸胆碱。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显微镜技术、狭线印迹法、十二烷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免疫印迹法等方法,用磷酸胆碱特异性单克隆抗体TEPC-15作为检测抗体,检测12株Aa血清型b菌株中的磷酸胆碱。结果通过狭线印迹法在Aa中可以检测到磷酸胆碱,12个血清型b菌株中,5个菌株为磷酸胆碱阳性,占总数的41.7%;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提示该结构位于Aa的表面,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免疫印迹法显示,磷酸胆碱附着的结构分子量大小约为9 kDa,免疫荧光显微镜和电泳免疫印迹法的阳性菌与狭线印迹法的阳性菌相同。结论 Aa血清型b菌株细胞中可以检测到磷酸胆碱,该结构可能位于Aa的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放线放线杆菌 血清型b 磷酸胆碱
下载PDF
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在伴放线放线杆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19
作者 王勤 轩东英 +4 位作者 钟德钰 屈娅荣 余晶仪 曹虹 章锦才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3-77,共5页
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PAFR)在磷脂酰胆碱(PC)阳性伴放线放线杆菌(Aa)黏附侵袭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PAFR拮抗剂(CV3988)和抗PAFR抗体作用于HUVEC 30 min后,观察PC阳性Aa对HUVEC黏附和侵袭的影响;并... 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PAFR)在磷脂酰胆碱(PC)阳性伴放线放线杆菌(Aa)黏附侵袭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PAFR拮抗剂(CV3988)和抗PAFR抗体作用于HUVEC 30 min后,观察PC阳性Aa对HUVEC黏附和侵袭的影响;并采用MTT法分析PC阳性和阴性Aa诱导细胞损伤的情况。结果采用100、200、500 nmol/L的PAFR拮抗剂预处理HUVEC,显著减少了PC阳性Aa对HUVEC的黏附和侵袭(P<0.001),黏附率分别为对照组的(36.29±3.52)%,(19.04±3.35)%和(7.69±3.19)%;侵袭率分别为对照组的(12.12±1.58)%,(7.08±0.29)%和(2.60±2.26)%。用抗PAFR抗体预处理HUVEC后Aa对HUVEC的黏附率和侵袭率分别为(50.05±5.28)%和(39.09±6.50)%,显著降低了Aa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和侵入(P<0.001)。采用200 nmol/L和500 nmol/L的PAFR拮抗剂和25μg/m L抗PAFR抗体预处理HUVEC后,PC阳性的Aa与细胞作用以后,细胞的存活率显著升高(P<0.001),从(25.39±9.33)%分别升高到(91.12±3.14)%,(94.12±2.15)%和(65.5±1.87)%。而PC阴性的Aa菌株中,预处理组与未预处理的组相比,细胞活力并没有显著增加(P>0.05)。结论我们发现PAFR在PC阳性的Aa对宿主细胞的粘附、侵袭及诱导胞死亡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放线放线杆菌 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黏附率 侵袭率
下载PDF
放线共生放线杆菌表面相关物质对成骨样细胞Mc3T3-E1碱性磷酸酶和矿化能力的影响
20
作者 张亚庆 肖明振 +1 位作者 赵守亮 陈新梅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01年第6期368-370,共3页
目的 :观察放线共生放线杆菌表面相关物质对Mc3T3-E1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酶动力学方法。结果 :此物质明显抑制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 ,在 10 0mg/L浓度 7d时与对照组差别显著(P <0 .0 5 )。结论 :此物质在骨吸收过程中... 目的 :观察放线共生放线杆菌表面相关物质对Mc3T3-E1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酶动力学方法。结果 :此物质明显抑制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 ,在 10 0mg/L浓度 7d时与对照组差别显著(P <0 .0 5 )。结论 :此物质在骨吸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共生放线杆菌 MC3T3-E1 碱性磷酸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