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changes in subtropical China since late Pleistocene:Evidence from the Ailuropoda-Stegodon fauna
1
作者 LI Zhi-wen SUN Li +6 位作者 LI Bao-sheng WANG Feng-nian DU Ding-ding SONG You-gui ZHANG Hui-Juan CHEN Liu-qin XU Da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2年第2期418-432,共15页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amplitude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changes mainly focused on northern China(represented by the Loess Plateau).However,a rare investigation centered on the subtropical zone of southern ...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amplitude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changes mainly focused on northern China(represented by the Loess Plateau).However,a rare investigation centered on the subtropical zone of southern China,where the important route for EASM moved northward or southward,especially addressing a lack of the research on mammals.The Ailuropoda-Stegodon fauna is a representative mammal fauna in southern China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It indicates the southern mid-subtropicaltropical forest environment with tropical climate characteristics,and its southward or northward movements in the subtropical zone imply the changes of EASM intensity.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combined with the species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range of the Ailuropoda-Stegodon fauna with tropical animals during the marine isotope stage 5(MIS5),MIS3,MIS2,and MIS1 Megathermal periods,this paper mainly investigates its evolution and the fluctuations of EASM.The conclusions include:(1)The distribution geometric centers in the MIS5,MIS3,MIS2,and MIS1 Megathermal periods are(26°14′N,111°22′E),(24°35′N,107°30′E),(22°48′N,112°01′E),and(26°19′N,112°25′E),respectively.(2)Compared with the MIS5 period,the EASM of the MIS3 and MIS2 moved 180 km and 380 km southwards,and that of the MIS1 Megathermal period moved about 10 km northwards.The EASM movement indicated by the fauna migration happened synchronous with the climate records of stalagmites in subtropical China,the sporopollen from eastern China,and oxygen isotopes from Sulu Sea.They also correspond to the peaks and valleys of the total solar radiation at 35°N in the winter half-year.This suggests that the migrations of the Ailuropoda-Stegodon fauna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global climate,and the driving force is mainly from the changes of total solar radiation at 35°N in the winter half-y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Pleistocene to Holocene Subtropical China the ailuropoda-stegodon fauna Tropical animals migration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changes The total solar radiation
下载PDF
岭南东江流域碧寿洞哺乳动物化石再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彭培欣 李保生 +7 位作者 边戈果 何劲 温小浩 陈龙珠 李志文 刘韫 司月君 牛东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031-2038,共8页
南岭以南(简称"岭南")广东东江流域河源地区东源县上莞镇的碧寿洞,经2008年再次考察与发掘,新发现哺乳动物化石11属11种。这是继2000年之后又一次重要发现,现已总计达6目21属21种。经研究,其属末次间冰期OIS5a大熊猫-剑齿象... 南岭以南(简称"岭南")广东东江流域河源地区东源县上莞镇的碧寿洞,经2008年再次考察与发掘,新发现哺乳动物化石11属11种。这是继2000年之后又一次重要发现,现已总计达6目21属21种。经研究,其属末次间冰期OIS5a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该动物群的组成特别是其中典型热带成员中国犀、华南巨獏、长臂猿的存在,反映了当时的热带雨林环境。而化石层位土状堆积物的硅铝系数也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该动物群生存时期的这种气候环境。由此表明,OIS5a时东江流域及至岭南的南亚热带范围曾经发生过热带气候向北较大幅度移动的重大环境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 碧寿洞 哺乳动物化石 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末次间冰期末期 热带气候环境
下载PDF
广东乐昌第四纪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被引量:3
3
作者 金建华 王英永 张镇洪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5-97,101,共4页
广东乐昌第四纪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计有5目15属16种,主要属种有大熊猫洞穴亚种、东方剑齿象、中国犀、中国黑熊、水鹿和水牛等,这些都是南方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典型分子,与曲江马坝动物群、封开黄岩洞动物群比较接近,时代为中更新... 广东乐昌第四纪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计有5目15属16种,主要属种有大熊猫洞穴亚种、东方剑齿象、中国犀、中国黑熊、水鹿和水牛等,这些都是南方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典型分子,与曲江马坝动物群、封开黄岩洞动物群比较接近,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或晚更新世早期。动物群反映的当时的生态环境除了森林比较茂密外,水草也比较丰富,气候温凉而不很干燥。该动物群是广东粤北地区继曲江马坝动物群、罗坑动物群以及灵溪暗岩动物群之后又一重要发现,对研究华南地区第四纪动物群的分布、变迁以及当时的古气候和古环境等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第四纪 广东乐昌
下载PDF
桂林宝积岩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和石器 被引量:31
4
作者 王令红 彭书琳 陈远璋 《人类学学报》 1982年第1期30-35,104,共7页
在桂林宝积岩灰黄色堆积物中发现了与更新世晚期“含真人化石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伴存的两枚人牙、12件人工打制的石器。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一起发现打制石器在广西尚属首次。这对于研究广西的旧石器文化序列关系具有意义。
关键词 晚期智人 打制石器 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下载PDF
双河洞中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的发现 被引量:4
5
作者 高占冬 Jean Bottazzi +4 位作者 赵欣楠 贺卫 Eric Sanson 李坡 程海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02-406,共5页
对贵州省境内的双河洞历次科考中发现的第四纪动物群化石进行初步研究和总结,认为目前对双河洞第四纪动物群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化石的发现者都是洞穴科考专家,古生物知识相对欠缺且重视不够是洞穴化石研究进展缓慢的原因。为了加快双... 对贵州省境内的双河洞历次科考中发现的第四纪动物群化石进行初步研究和总结,认为目前对双河洞第四纪动物群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化石的发现者都是洞穴科考专家,古生物知识相对欠缺且重视不够是洞穴化石研究进展缓慢的原因。为了加快双河洞第四纪动物群的研究进程,以今年中法联合科考过程中发现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为样本,采用ICP-MS铀系定年方法对这批大熊猫骨骼化石碳酸盐岩包裹物的年龄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化石群化石距今6.75万年,初步判定此动物群可能生存于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早期。这批哺乳动物化石及其地层信息将为贵州(尤其是黔北)第四纪的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 化石 大熊猫-剑齿象 双河洞 贵州省
下载PDF
浙江金华全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马安成 汤虎良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95-312,共18页
浙江金华双龙洞脊椎动物群包括9目24科48种,其中哺乳类47种,爬行类1种.成员中除含有 Ailuropoda melanoleuca baconi, Crocuta ultima, Stegodon orientalis, Megatapirus augustus 和 Sus sp. (cf. xiaozhu)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 浙江金华双龙洞脊椎动物群包括9目24科48种,其中哺乳类47种,爬行类1种.成员中除含有 Ailuropoda melanoleuca baconi, Crocuta ultima, Stegodon orientalis, Megatapirus augustus 和 Sus sp. (cf. xiaozhu)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的典型绝灭种之外,大部分都是现生种类.经 ^(14)C 绝对年代测定,动物群的年代为 7815±385aB.P,晚于江苏溧水神仙洞动物群,早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河南淅川下王岗和广西桂林甑皮岩等遗址动物群,而与云南保山蒲缥遗址动物群接近.研究表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绝灭年代大约在5000-4000aB. P., 距今5000年的一次降温事件以及后来的人类活动可能是导致这个动物群最后灭绝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剑齿象 动物群 浙江 全新世
下载PDF
浙江金华全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4
7
作者 马安成 汤虎良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295-312,338-340,共18页
浙江金华双龙洞脊椎动物群包括9目24科48种,其中哺乳类47种,爬行类1种.成员中除含有 Ailuropoda melanoleuca baconi, Crocuta ultima, Stegodon orientalis, Megatapirus augustus 和 Sus sp. (cf. xiaozhu)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 浙江金华双龙洞脊椎动物群包括9目24科48种,其中哺乳类47种,爬行类1种.成员中除含有 Ailuropoda melanoleuca baconi, Crocuta ultima, Stegodon orientalis, Megatapirus augustus 和 Sus sp. (cf. xiaozhu)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的典型绝灭种之外,大部分都是现生种类.经 ^(14)C 绝对年代测定,动物群的年代为 7815±385aB.P,晚于江苏溧水神仙洞动物群,早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河南淅川下王岗和广西桂林甑皮岩等遗址动物群,而与云南保山蒲缥遗址动物群接近.研究表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绝灭年代大约在5000-4000aB. P., 距今5000年的一次降温事件以及后来的人类活动可能是导致这个动物群最后灭绝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大熊猫剑齿象 动物群 浙江
全文增补中
江西萍乡杨家湾2号洞哺乳动物化石及其时代探讨 被引量:3
8
作者 张贝 邹松林 +4 位作者 陈曦 赵克良 文军 邓里 同号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5-165,共11页
2015年11月和2016年10月先后对杨家湾2号洞化石点进行发掘。目前已出土哺乳动物化石1000多件,主要为单个牙齿化石,骨骼较少且较为破碎。初步鉴定出31个哺乳动物属种,其中偶蹄类数量最为丰富,野猪所占比例最大;灵长类和食肉类较为... 2015年11月和2016年10月先后对杨家湾2号洞化石点进行发掘。目前已出土哺乳动物化石1000多件,主要为单个牙齿化石,骨骼较少且较为破碎。初步鉴定出31个哺乳动物属种,其中偶蹄类数量最为丰富,野猪所占比例最大;灵长类和食肉类较为丰富;啮齿类、长鼻类及奇蹄类较少;尚未发现食虫类和翼手类。大部分属种为现生类群,少量灭绝属种如巴氏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及华南巨貘等。从动物群组成来看,该动物群与杨家湾1号洞、湖南道县福岩洞等动物群较为相似,属于我国南方典型的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但是其所包含的动物属种相对后两个化石点都较少,尤其是小哺乳动物属种单调。杨家湾2号洞的堆积物颗粒比1号洞的较粗,且含较多角砾,缺少红色粘土;据初步判断,该洞的堆积物是由洞口进入。动物群组合指示该地区晚更新世气候较为温暖湿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萍乡 杨家湾2号洞 哺乳动物化石 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晚更新世
原文传递
中国南部OIS 5e时期中亚热带北移的古生物学证据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志文 李保生 +1 位作者 孙丽 王丰年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12-720,共9页
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是中国南方地区第四纪的代表性哺乳动物群,常见种属多见于亚热带地区,少数种属在自然状态下主要分布于热带-南亚热带地区,如猩猩、长臂猿、亚洲象和绝灭种巨貘、中国犀的现生种貘、犀等热带种,它们的存在指示了具热... 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是中国南方地区第四纪的代表性哺乳动物群,常见种属多见于亚热带地区,少数种属在自然状态下主要分布于热带-南亚热带地区,如猩猩、长臂猿、亚洲象和绝灭种巨貘、中国犀的现生种貘、犀等热带种,它们的存在指示了具热带气候性质的中亚热带南部的森林环境.本文在确定中国南部OIS 5e时期此类动物群种属构成与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主要以热带种属的分布及其北界为依据,推断出中业热带北界分布至秦岭-淮河以南,较现今北移约3°,1月份平均温较今高约4~5℃,年均温高约3℃,说明在现今的亚热带地区盛行中亚热带-热带的气候环境,发生了较大的生物-气候带变迁.该变迁事件对应于全球气候变化的高温期和35°N冬半年天文辐射总量的峰值,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部 OIS 5e时期 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中亚热带北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