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6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_4作物FACE(free-air CO_2 enrichment)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云霞 杨连新 +1 位作者 Remy Manderscheid 王余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50-1459,共10页
持续迅速上升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CO2])是全球变暖最大的驱动因子,但其作为光合作用底物直接增加了作物的生产力。相比C3作物,人们对未来高浓度CO2情形下C4作物的响应规律认识较少。与封闭或半封闭气室研究相比,FACE(free-airCO2 enric... 持续迅速上升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CO2])是全球变暖最大的驱动因子,但其作为光合作用底物直接增加了作物的生产力。相比C3作物,人们对未来高浓度CO2情形下C4作物的响应规律认识较少。与封闭或半封闭气室研究相比,FACE(free-airCO2 enrichment)试验在空气自由流动的大田条件下对作物表现进行研究,它提供了对未来作物生长环境的真实模拟,因此提供了评估CO2肥料效应以及揭示植物响应机制的最好机会。作为人类重要的粮食和饲料来源,高粱和玉米是最重要的C4作物。在简介美国玉米和高粱FACE系统的基础上,综述了FACE情形下高浓度CO2(模拟本世纪中叶大气CO2浓度,即550μmol/mol)对两大作物生理、生长和产量以及土壤特性等方面的影响,同时比较了与气室研究结果的异同点。(1)FACE使干旱条件下两作物光合作用显著增强,但湿润条件下没有影响;FACE条件下高粱出现光合适应现象,而玉米没有;(2)FACE使两作物气孔导度大幅下降,导致叶温升高、蒸腾速率下降、蒸发蒸腾总量减少或没有变化、叶片总水势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或没有变化;(3)FACE对两作物物候期和化学组分影响很少;(4)FACE使干旱条件下两作物生长和产量略有增加,但湿润条件下没有影响;(5)FACE使高粱田土壤丛枝状菌根真菌的长度和易提取胶状物质浓度显著增加,导致水稳性土壤团聚体增加;FACE对高粱田N2O或含氮气体(N2O+N2)的排放没有影响;(6)高浓度CO2对两作物气孔导度的影响FACE试验明显大于气室试验,而对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呈相反趋势。阐明CO2与基因型、土壤湿度和大气温度间的互作效应及其机制是下一轮C4作物FACE研究优先考虑的方向,技术的不断进步已为利用大型FACE系统来研究这些互作效应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 二氧化碳 高粱 玉米 生理 生长 土壤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dust distribution at a fully mechanized face under the isolation effect of an air curtain 被引量:19
2
作者 Wang Pengfei Feng Tao Liu Ronghua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11年第1期65-69,共5页
At a fully mechanized working face of a coal mine as prototype,we investigated,by simulation,the flow field and dust distribu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its isolation by a curtain of air,using the CFD software, Fluent.... At a fully mechanized working face of a coal mine as prototype,we investigated,by simulation,the flow field and dust distribu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its isolation by a curtain of air,using the CFD software, Fluen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ir curtain installed on the shearer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dust (especially the respirable dust)from diffusing into the work area of the operator,reducing the dust concentration on the side of the operator and greatly improving his working environment.The field application of the air curtain shows that the dust-isolation effect of an air curtain is quite noticeable.The isolation efficiency for respiratory dust is over 70%and,as well,it has good dust-isolation effect for nonrespiratory dust.The air curtain is a useful way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dust-isolation at a fully mechanized working face.It has a practical background elsewhere with more extensive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lly mechanized face air curtain Dust distribu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Dust-isolation efficiency
下载PDF
A Variational Method for the Fuse-Warhead Coordination Design of an Air-Faced Missile 被引量:2
3
作者 Gao Peiwang(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Safety,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00081, P. R. China)Miao Ligong(Beijing Institute of Electronic System Engineering, 100854, P. R. China)Yao Cuiyou & Ma Xiaoqing(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Safety, Beijing Insti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1999年第4期72-80,共9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variational method for the fuse-warhead coordination design of an air-faced missile, which takes the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fragments for a variable and the totalprobability of kill of single mi... This paper presents a variational method for the fuse-warhead coordination design of an air-faced missile, which takes the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fragments for a variable and the totalprobability of kill of single missile against an air-target for an objective f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faced missile Fuse-warhead coordination Kill probability of single against an airtarget Variational calculus
下载PDF
Effect of suppressing dust by multi-direction whirling air curtain on fully mechanized mining face 被引量:6
4
作者 Nie Wen Liu Yanghao +3 位作者 Wei Wenle Hu Xiangming Ma Xiao Peng Huiti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6年第4期629-635,共7页
A combined method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field testing was adopted in this study in the interest of solving the problem of hard to control high concentrate dusts on a fully mechanized mining face. In addi- tion, ... A combined method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field testing was adopted in this study in the interest of solving the problem of hard to control high concentrate dusts on a fully mechanized mining face. In addi- tion, the dust suppression effect of a multi-direction whirling air curtain was studied in this pape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wall attachment effect, the compressed air which blows out from the two-phase or three-phase radial outlets on the generator of the air curtain can form a multi-direction whirling air curtain, which can cover the whole roadway section of a fully mechanized mining face.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controlling dust is a forcing system with exhaust overlap which has the major disadvantage of lacking a jet effect and consequently results in poor dust control. It is difficult to form the air flow field within the range of Lp ≤ 5√S. However, due to the effect of this novel system, the radial airflow can be turned into axial airflow allowing fresh air to flow through the length of the heading. The air flow field which is good at controlling dust diffusion can be formed 12.8 m from the heading face. Furthermore, the field measurement results show that before the application of a multi-direction whirling air curtain, the dust concentration is 348.6 mg/m^3 and 271.4 mg/m^3 respectively at the roadway cross-section measurement points which are 5 m and 10 m from the heading face. However,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ulti-direction whirling air curtain, the dust concentration is only 61.2 mg/m3 and 14.8 mg/m^3, respectively. Therefore, the dust control effect of a multi-direction whirling air curtain is obvi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lly mechanized mining face Compressed air Multi-directional whirling air curtain airflowDust suppression
下载PDF
Elevated CO2 Effects on Lichen Frequencies and Diversity Distributions in Free-Air CO2 Enrichment (FACE) Station
5
作者 A. Abas M. S. Nizam A. W. Aqif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6年第9期1192-1197,共7页
Carbon dioxides (CO<sub>2</sub>) concentration has become much higher every year and this has already become the global issue. Lichen is a symbiotic organism that is best known as the air pollution indicat... Carbon dioxides (CO<sub>2</sub>) concentration has become much higher every year and this has already become the global issue. Lichen is a symbiotic organism that is best known as the air pollution indicator. Based on its frequency and diversity distribution, the level of pollution that has been made can be determined. 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in UKM Fernarium Free Air Carbon Dioxides Enrichment Station (FACE Station) with lichen frequencies and diversities observed and analyzed statistically and graphically. Seven species of li-chens were found at the sampling locations. Findings showed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in lichen frequency and diversity distribution under elevated CO<sub>2</sub> inside FACE Station with its surroun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Dioxides LICHENS air Pollution face Station
下载PDF
快掘面风流动态调控参数与压抽比对粉尘运移的影响及降尘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龚晓燕 李相斌 +5 位作者 陈龙 裴晓泽 付浩然 王天舒 张红兵 薛河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4-131,共8页
随着矿山快掘设备的逐渐引进,快掘面粉尘污染问题愈加严重。为有效减少快掘面生产过程中的粉尘污染,设计出风流动态调控降尘净化系统,通过调节风流的状态并设计了不同工况下的风流调控方案,以降低司机处粉尘浓度与粉尘的扩散距离。以陕... 随着矿山快掘设备的逐渐引进,快掘面粉尘污染问题愈加严重。为有效减少快掘面生产过程中的粉尘污染,设计出风流动态调控降尘净化系统,通过调节风流的状态并设计了不同工况下的风流调控方案,以降低司机处粉尘浓度与粉尘的扩散距离。以陕西某矿快掘面为例,建立了风流—粉尘耦合场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井下验证;分析了风流动态调控降尘净化系统中出风口偏角、出风口缩放口径、出风口距端头距离及风量压抽比4个参数对风流与粉尘场的影响规律;设计正交试验分析了各参数与司机处粉尘浓度与粉尘扩散距离之间的关联性,确定了最佳调控净化方案。结果表明:各参数对司机处粉尘浓度与粉尘扩散距离影响程度的显著性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风量压抽比、出风口偏角、出风口距端头距离、出风口缩放口径。确定的最佳调控净化方案为出风口距离端头10 m、出风口偏角20°、出风口缩放口径1.0 m及风量压抽比1。设计搭建试验平台进行了准确性及净化效果测试验证,模拟值与试验值的平均误差小于8.91%,净化后司机处粉尘浓度由327.22 mg/m^(3)降低至156.47 mg/m^(3),降低了52.18%,粉尘扩散距离由39.74 m缩短至25.91 m,缩短了34.80%,有效改善了快掘面的空气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通风 快掘面 空气净化 风流动态调控 数值模拟 气固两相流
下载PDF
综掘工作面混合式风流调控下的粉尘沉降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龚晓燕 王天舒 +4 位作者 陈龙 裴晓泽 李相斌 朱倩丽 牛虎明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5,共10页
煤矿掘进过程中粉尘聚集严重,目前针对综掘工作面混合式风流调控下粉尘沉降规律及优化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基于混合式风流调控系统,依托陕煤集团神木柠条塔矿业有限公司综掘工作面,分析了压风口距工作面距离、压风口右偏角度、压风口口... 煤矿掘进过程中粉尘聚集严重,目前针对综掘工作面混合式风流调控下粉尘沉降规律及优化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基于混合式风流调控系统,依托陕煤集团神木柠条塔矿业有限公司综掘工作面,分析了压风口距工作面距离、压风口右偏角度、压风口口径、抽风口距工作面距离和压抽比等混合式风流调控参数对粉尘沉降规律的影响:随着压风口距工作面距离增加,司机处和回风侧行人呼吸带截面大颗粒粉尘占比先增后减再增,小颗粒粉尘占比增加;随着压风口右偏角度增加,司机处和回风侧行人呼吸带截面大颗粒粉尘占比变化明显;随着压风口口径增加,司机处截面小颗粒粉尘占比先增后减再增,回风侧行人呼吸带截面大颗粒粉尘占比先增后减;随着抽风口距工作面距离增加,司机处截面大颗粒粉尘占比先增后减,小颗粒粉尘占比先增后减再增,回风侧行人呼吸带截面粉尘粒径分布变化不大;随着压抽比增大,司机处和回风侧行人呼吸带截面小颗粒粉尘占比减小。以上述风流调控各参数为自变量,回风侧行人呼吸带全尘平均浓度和司机处呼尘平均浓度最低为优化目标,建立了粉尘沉降优化回归模型,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模型,得到最优风流调控方案:压风口距工作面距离为8.9 m,压风口右偏角度为14.8°,压风口口径为0.9 m,抽风口距工作面距离为4.3 m,压抽比为1.1。搭建了风流调控下粉尘沉降实验平台,实验结果表明:测试值与粉尘沉降优化回归模型的模拟值误差在13%以内,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优化后粒径为71~100μm的粉尘受风流调控参数影响明显,沉降在掘进机前方;优化后回风侧行人呼吸带全尘平均浓度和司机处呼尘平均浓度分别降低了47.4%和42.4%,降尘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掘工作面 混合式通风 风流调控 粉尘沉降 粉尘浓度
下载PDF
综掘工作面风流调控装置与射流风幕综合调控粉尘场优化分析
8
作者 龚晓燕 魏民杰 +4 位作者 陈龙 付浩然 常虎强 贺子纶 张红兵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4-220,共7页
为解决目前综掘工作面传统混合式通风下粉尘聚集污染严重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出风口风流调控装置与抽风口射流风幕综合调控优化粉尘场的思路。以陕北某矿综掘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风流-粉尘气固耦合场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调控装置口径、... 为解决目前综掘工作面传统混合式通风下粉尘聚集污染严重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出风口风流调控装置与抽风口射流风幕综合调控优化粉尘场的思路。以陕北某矿综掘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风流-粉尘气固耦合场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调控装置口径、调控装置右偏角、风幕出口宽度、风幕出口速度及风幕出口张角等参数对粉尘场的影响;设计了正交试验以确定最佳综合调控方案,设计搭建了实验平台进行综合调控方案准确性和降尘效果验证。结果表明:在该综掘工作面通风系统布局下,当调控装置口径1.2 m,调控装置右偏角9°,风幕出口宽度0.14 m,风幕出口速度7 m/s,风幕出口张角60°时,司机位置粉尘质量浓度和行人呼吸带高度平均粉尘质量浓度分别降低91.7%和74.9%,测试误差均在10%以下,有效改善了通风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掘工作面 风流调控装置 射流风幕 气固耦合 粉尘场优化
下载PDF
综放面采空区漏风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9
作者 张源 周嘉乐 +3 位作者 刘维福 覃述兵 他旭鹏 熊路长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8期149-153,共5页
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漏风易导致遗煤自燃,危及矿井安全。以大南湖一矿1305综放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漏风规律,提出了综放工作面端头封堵采空区防漏风技术方案,并在现场进行了试验。结果表... 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漏风易导致遗煤自燃,危及矿井安全。以大南湖一矿1305综放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漏风规律,提出了综放工作面端头封堵采空区防漏风技术方案,并在现场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工作面端头是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漏风的主要通道,其中进风巷侧端头漏风率达19%;风流在采空区内渗透深度约160 m;工作面端头封堵后,风流在采空区内渗透深度缩减至100 m左右;1305综放工作面端头封堵后,采空区漏风率降低17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工作面 采空区漏风 端头封堵 泡沫混凝土
下载PDF
岩巷综掘面抽尘参数影响粉尘污染扩散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聂文 刘强 +3 位作者 华贇 彭慧天 郭立典 蔡源坤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117,共8页
抽尘系统是岩巷综掘面长压短抽通风方式中控除粉尘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确定适宜的抽尘参数是实现有效除尘的关键。利用Solidworks软件对某矿632岩巷综掘面进行了物理建模,并进行了ICEM-CFD网格划分,通过网格无关性检验确认了后续所用... 抽尘系统是岩巷综掘面长压短抽通风方式中控除粉尘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确定适宜的抽尘参数是实现有效除尘的关键。利用Solidworks软件对某矿632岩巷综掘面进行了物理建模,并进行了ICEM-CFD网格划分,通过网格无关性检验确认了后续所用的网格模型,运用FLUENT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不同抽尘位置Dn(n分别为0、1/4、1/2、3/4、1)与抽风量(300~350 m^(3)/min)影响粉尘污染扩散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仿真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抽尘位置为D0、D1/4、D1/2、D3/4时,巷道内风流整体均处于较为紊乱的状态,粉尘污染经风流运载最终均扩散至整个巷道;抽尘位置为D1时,在抽风与压风协同作用下,距迎头4.6~6 m范围内形成了风向指向迎头、流动均匀且覆盖巷道全断面的有效控尘风幕,粉尘污染被风幕控制在掘进机司机与迎头之间的封闭空间内。抽风量在330 m^(3)/min及以上时,在司机处均形成了有效控尘风幕。为了在有效控尘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能耗,最优抽风量选取最小值330 m^(3)/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巷 综掘面 粉尘污染 抽尘位置 抽风量
下载PDF
农田开放体系中调控臭氧浓度装置平台(O3-FACE)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唐昊冶 刘钢 +2 位作者 韩勇 朱建国 小林和彦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33-841,共9页
本研究研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稻麦轮作的O3-FACE平台系统。平台主要由O3供应系统、O3释放系统以及平台监控系统3大部分组成;FACE圈O3目标浓度设定值为高于对照圈O3浓度50%;系统根据风向、风速、FACE圈内中心点O3浓度值等因素控制布气。... 本研究研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稻麦轮作的O3-FACE平台系统。平台主要由O3供应系统、O3释放系统以及平台监控系统3大部分组成;FACE圈O3目标浓度设定值为高于对照圈O3浓度50%;系统根据风向、风速、FACE圈内中心点O3浓度值等因素控制布气。平台运行3年以来,85%以上布气时间内,平台控制区域O3浓度波动在控制目标值的±15%之内;90%以上布气时间内,平台控制区域O3浓度波动在控制目标值的±20%之内。FACE圈内O3浓度分布基本随风向由边向中心逐步降低,作物生长季内圈内O3浓度分布与控制中心点的O3浓度相比,变幅小于±10%。在低风速条件下(风速<0.3 m/s),80%布气时间内,平台控制区域O3浓度波动在控制目标值的±20%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开放体系 face 农田生态系统
下载PDF
开放式空气中CO_2浓度增高(FACE)对水稻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62
12
作者 杨连新 王云霞 +2 位作者 朱建国 Toshihiro Hasegawa 王余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73-1585,共13页
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和气候变化将极大地改变作物的生长环境,其中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的迅速上升:从工业革命前的平均270μmol/mol上升到目前的381μmol/mol,到2050年至少超过550μmol/mol。FACE(Free-air CO2 enric... 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和气候变化将极大地改变作物的生长环境,其中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的迅速上升:从工业革命前的平均270μmol/mol上升到目前的381μmol/mol,到2050年至少超过550μmol/mol。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开放式空气中CO2浓度增高)试验是目前评估未来高浓度CO2对作物生长和产量实际影响的最佳方法。水稻无疑是人类最重要的食物来源,迄今为止人类利用FACE技术开展水稻响应和适应的研究已有10a(19982008年)的历史。以生长发育为主线,首次系统综述了10a水稻FACE试验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总结了FACE情形下高浓度CO2(模拟本世纪中叶大气CO2浓度)对主要供试水稻品种(小区面积大于4m2)光合作用、生育进程、地上部生长、地下部生长、物质分配、籽粒灌浆、产量构成以及倒伏性状等影响的研究进展,比较了FACE与非FACE研究之间以及中国和日本FACE研究(世界上唯一的两个大型水稻FACE研究)之间的异同点。根据研究进展以及当前的技术水平,文章最后提出了该领域的3个优先课题:(1)FACE情形下杂交稻生产力响应高于预期的生物学机制;(2)FACE情形下CO2与主要栽培措施的互作效应;(3)FACE情形下CO2与主要空气污染物臭氧的互作效应。这些响应的机理性解析将有助于从根本上减少人类预测未来粮食安全的不确定性,进而更加有效地制订出应对全球变化的适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 开放式空气中CO2浓度增高) 水稻 生长 发育
下载PDF
开放式空气CO_2浓度增加(FACE)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与氮的互作效应 被引量:26
13
作者 黄建晔 杨洪建 +4 位作者 杨连新 刘红江 董桂春 朱建国 王余龙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824-1830,共7页
2001~2003年,在大田条件下以武香粳14号为供试品种,设计高、中、低氮处理,研究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加(FACE)200μmolmol-1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原因。结果表明,FACE处理使水稻产量平均比对照增加12.8%,其中2001、2002和2003年增幅... 2001~2003年,在大田条件下以武香粳14号为供试品种,设计高、中、低氮处理,研究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加(FACE)200μmolmol-1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原因。结果表明,FACE处理使水稻产量平均比对照增加12.8%,其中2001、2002和2003年增幅分别为10.8、14.1和13.6%,高、中、低氮处理的增幅分别为17.6、12.4、10.9%,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FACE和氮处理对水稻产量的互作效应,2001、2002年达到显著水平,产量最高的处理组合为FACE×NN;FACE处理使水稻穗数平均比对照增加18.8%,每穗颖花数平均比对照减少7.6%,均达极显著水平;FACE处理使水稻生物产量平均提高16.2%,达极显著水平,使经济系数下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进一步研究表明,FACE处理使水稻穗数极显著多于对照是因其分蘖发生速度快,最高分蘖数多所致,而不是其分蘖成穗率高的缘故;FACE处理使水稻每穗颖花数极显著少于对照是因其分化颖花的大量退化所致,而不是分化颖花数少的缘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产量 颖花 互作效应 穗数 稻穗 CO2浓度 分蘖成穗率 处理 对照 低氮
下载PDF
十年水稻FACE研究的产量响应 被引量:34
14
作者 杨连新 王云霞 +1 位作者 朱建国 王余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86-1497,共12页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最新报告预测20世纪中叶全球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将由目前的381μmolmol-1至少上升到550μmolmol-1,CO2浓度不断升高将对世界粮食生产和安全产生深刻影响。与封闭和半封闭气室相比,FACE(FreeAir ...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最新报告预测20世纪中叶全球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将由目前的381μmolmol-1至少上升到550μmolmol-1,CO2浓度不断升高将对世界粮食生产和安全产生深刻影响。与封闭和半封闭气室相比,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开放式空气中CO2浓度增高)技术平台,在完全开放的大田条件下运行,代表了人们对未来高CO2浓度环境的最好模拟。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过去10a中(1998~2007年),全球有两个大型水稻FACE平台(直径12m)在运行,一个在温带地区的日本岩手,另一个在亚热带地区的中国江苏。以FACE研究为重点,系统收集和整理了高CO2浓度对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比较了FACE与各种气室研究结果的异同点,评估了CO2与生物(品种、病虫和杂草)和非生物因子(肥料、水分、温度和臭氧)的互作效应,提出了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情形下水稻生产的适应策略,并讨论了该领域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 水稻 产量 粮食安全
下载PDF
开放式空气CO_2浓度增高(FACE)对水稻灌浆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胡健 杨连新 +2 位作者 周娟 王余龙 朱建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443-2451,共9页
【目的】揭示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水稻籽粒灌浆动态的影响。【方法】利用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free-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系统,以武香粳14为供试材料,CO2浓度设正常CO2(Ambient)和高CO2(FACE,Ambient+200μmol·... 【目的】揭示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水稻籽粒灌浆动态的影响。【方法】利用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free-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系统,以武香粳14为供试材料,CO2浓度设正常CO2(Ambient)和高CO2(FACE,Ambient+200μmol·mol-1)2个水平,施N量设低氮、中氮和高氮(150、250、350kg·ha-1)3个水平,测定各处理稻穗不同部位籽粒的灌浆进程,利用Richards方程拟合。【结果】(1)FACE处理明显提高了低氮水平实测最终米粒重,稻穗上、中、下部米粒增重分别为11.1%、10.9%和9.4%,全穗平均增重10.6%,而对中、高氮水平下粒重的影响较小;(2)FACE处理普遍提高了稻穗各部位籽粒灌浆的相对起始势;(3)FACE处理明显提高籽粒最大灌浆速率,低、中、高3种施氮条件下,全穗平均增幅分别为32.9%、36.9%和40.4%,稻穗上部籽粒增幅高于中、下部籽粒;同时明显提高了籽粒平均灌浆速率,低、中、高3种施氮条件下增幅分别为20.3%、25.8%和31.0%;(4)FACE处理总体上延迟了灌浆速率峰值出现的时间,最大灌浆速率时间的粒重增加,实灌时间缩短;从水稻籽粒灌浆阶段划分特征来看,FACE明显延长了灌浆前期持续时间,缩短了灌浆中期及后期持续时间。【结论】FACE处理提高了灌浆相对起始势、最大及平均灌浆速率,灌浆前期时间延长而灌浆中、后期时间缩短,总灌浆时间明显缩短,各粒位米粒重在低氮条件下明显增加而中、高氮条件下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 籽粒灌浆 氮肥
下载PDF
FACE对武香粳14各生育期功能叶片及根系可溶蛋白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胡健 王余龙 +2 位作者 杨连新 周娟 朱建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17-1121,共5页
开放式大气CO2浓度增加(Free-air CO2 Enrichment,FACE)的处理普遍降低了作物含氮率,研究作物体内各种氮形态尤其是可溶蛋白的含量特征,对于解析FACE条件下氮代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开放式大气CO2浓度增加200μm... 开放式大气CO2浓度增加(Free-air CO2 Enrichment,FACE)的处理普遍降低了作物含氮率,研究作物体内各种氮形态尤其是可溶蛋白的含量特征,对于解析FACE条件下氮代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开放式大气CO2浓度增加200μmol.mol-1的处理对粳稻品种武香粳14各生育期功能叶片及根系可溶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FACE处理显著增加了高、中氮水平下抽穗期顶叶的可溶蛋白含量,增幅分别为4%和7%,相反,不同氮水平下成熟期顶叶可溶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而拔节期及孕穗期顶叶可溶蛋白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2)FACE处理显著提高了高、中氮水平下抽穗期倒二叶可溶蛋白的含量,增幅分别为16%和14%,但明显降低了不同氮水平下拔节期、孕穗期和成熟期倒二叶可溶蛋白的含量;(3)FACE处理显著提高了拔节期、孕穗期和抽穗期根系可溶蛋白的含量,增幅分别达18%、19%和12%,而成熟期根系可溶蛋白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4)CO2和N处理对水稻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倒二叶以及抽穗期剑叶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互作效应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此基础上,对FACE条件下功能叶片及根可溶蛋白含量变化的可能机制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ce 可溶蛋白 水稻
下载PDF
开放式空气中CO_2浓度增高(FACE)对常规粳稻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周晓冬 赖上坤 +5 位作者 周娟 王云霞 董桂春 朱建国 杨连新 王余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64-1270,共7页
为了明确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水稻蛋白质营养品质的影响,2009年利用稻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FreeAirCO2 Enrichment)系统,以武运粳21、扬辐粳8号和武粳15为供试品种,研究大田生长期CO2浓度升高200μmol.mol-1对常规粳稻蛋白... 为了明确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水稻蛋白质营养品质的影响,2009年利用稻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FreeAirCO2 Enrichment)系统,以武运粳21、扬辐粳8号和武粳15为供试品种,研究大田生长期CO2浓度升高200μmol.mol-1对常规粳稻蛋白质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增加使所有供试品种精米蛋白质含量平均下降5.6%,使氨基酸、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总量平均分别下降7.6%、6.7%和7.9%,均达极显著水平。大气CO2浓度增加使供试品种精米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百分比显著增加,使非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百分比显著下降,但对精米中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的相对含量无显著影响。从氨基酸组分看,大气CO2浓度增加使供试品种精米中7种必需氨基酸和8种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下降。CO2处理与品种对精米蛋白质含量、氨基酸总量、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总量以及部分氨基酸组分有一定的互作效应,武运粳21上述参数对高浓度CO2的响应大于扬辐粳8号或武粳15对应参数的响应。以上结果说明本世纪中叶大气中的CO2浓度将使粳稻蛋白质营养品质下降,不同品种下降幅度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ce(Free air CO2 Enrichment) 水稻 蛋白质 氨基酸
下载PDF
FACE对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根系活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刘红江 杨连新 +4 位作者 黄建晔 董桂春 朱建国 刘钢 王余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20,共6页
2005、2006年利用我国惟一的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研究平台,设计施N量为125kg·hm-(2LN)、250kg·hm-(2NN)处理,研究大气CO2浓度比对照高200μmol·mol-1的FACE处理对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根系活性的影响。结果表... 2005、2006年利用我国惟一的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研究平台,设计施N量为125kg·hm-(2LN)、250kg·hm-(2NN)处理,研究大气CO2浓度比对照高200μmol·mol-1的FACE处理对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根系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FACE处理使汕优63不同生育时期单位干质量根系的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α-萘胺氧化量等根系活性指标均极显著小于对照。由于FACE处理促进汕优63根系发生量的大幅度增加,因此分蘖期、拔节期其单穴根系活性与对照多无明显差异,到抽穗期FACE处理单穴根系活性显著大于对照;(2)拔节期、抽穗期汕优63每穴的不定根数、不定根总长度、根系体积、根干质量与单位干质量根系活性的关系密切,根量越大单位干质量根系活性越低;(3)不同生育时期汕优63植株含氮率与单位干质量的根系活性多呈正相关,植株碳氮比与单位干质量的根系活性多呈负相关;(4)FACE处理汕优63根系生长量大、植株含氮率低、碳氮比高等可能是造成其单位干质量根系活性低于对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 根系活性 含氮率 碳氮比
下载PDF
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对作物影响研究方法(FACE)的问题与讨论 被引量:11
19
作者 谢立勇 马占云 +2 位作者 高西宁 仝乘风 林而达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28,共6页
综述了全球范围内CO2浓度增高对作物影响的主要研究方法,讨论了开放式CO2富集系统(Free-airCO2Enrichment,FACE)的原理结构特点、先进性和不足。文章认为,FACE系统是当前研究CO2肥效作用最接近自然状况的模拟系统,对研究作物生理生态、... 综述了全球范围内CO2浓度增高对作物影响的主要研究方法,讨论了开放式CO2富集系统(Free-airCO2Enrichment,FACE)的原理结构特点、先进性和不足。文章认为,FACE系统是当前研究CO2肥效作用最接近自然状况的模拟系统,对研究作物生理生态、品质与环境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适用性和先进性。但该系统也存在着CO2浓度与自然变幅不吻合、与温度等环境因子不匹配等人为调控的局限性。作者结合近年来对FACE系统和半开放式梯度实验系统(CO2-Temperature Gradient Chambers,CTGC)的使用和调试,对2个系统做了比较。建议FACE系统与CTGC系统配合使用,更利于解决模拟环境真实性,提高实验精度;在FACE系统中,建议把CO2的目标浓度改为幅度值以解决与自然变幅相符合的问题。在研究对象方面,建议开展作物世代研究和环境综合研究,以求精确阐明CO2浓度增高对作物影响机理与影响程度,为准确判断气候变化背景下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浓度增高 作物生育 研究方法 开放式CO2 富集系统(face)
下载PDF
全球FACE实验的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0
20
作者 崔向慧 李昊 +1 位作者 卢琦 林光辉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6,共6页
FACE实验是最近十几年开始发展起来的,为研究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生态系统和植物生长的影响提供了另一种方法。文中对FACE实验技术进行了概述,分析了FACE实验的特点及优势;在此基础上,从生态系统、植物个体和微生物等领域对国内外FACE科... FACE实验是最近十几年开始发展起来的,为研究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生态系统和植物生长的影响提供了另一种方法。文中对FACE实验技术进行了概述,分析了FACE实验的特点及优势;在此基础上,从生态系统、植物个体和微生物等领域对国内外FACE科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对FACE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对今后的研究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式空气CO2 浓度增高(face) 气候变化 植物 生态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