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材料Al/Al_4C_3/Al_2O_3的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 被引量:3
1
作者 贾德昌 周玉 +1 位作者 雷廷权 郑玉峰 《稀有金属》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81-84,共4页
采用机械合金化(MA)球磨和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复合材料Al/Al4C3/Al2O3,对其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育良好的Al4C3棒状单晶体和等轴状γAl2O3均匀分布在铝晶界或晶粒内部,二者体积... 采用机械合金化(MA)球磨和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复合材料Al/Al4C3/Al2O3,对其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育良好的Al4C3棒状单晶体和等轴状γAl2O3均匀分布在铝晶界或晶粒内部,二者体积含量约为66v%。Al/Al4C3和Al/Al2O3界面洁净,为直接的原子结合,但不存在确定的位向关系。复合材料的室温、高温强度及刚度比粉末冶金纯铝(P/MAl)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结构 力学性能 复合材料 al/al4c3/al2o3
下载PDF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l/Al_4C_3/Al_2O_3 Composite
2
作者 贾德昌 周玉 雷廷权 《Rare Metals》 SCIE EI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9-24,共6页
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l_4C_3 and Al_2O_3 dispersion strengthened aluminum composite fabricated by mechanical attrition and hotpressing consolidation method were studied. It was shown that fine we... 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l_4C_3 and Al_2O_3 dispersion strengthened aluminum composite fabricated by mechanical attrition and hotpressing consolidation method were studied. It was shown that fine well developed Al_4C_3 stick and equiaxed γAl_2O_3 dispersoids with total content of about 6.6 v% uniformly distributed within the Al grains or along the grain boundaries. The Al/Al_4C_3 and Al/Al_2O_3 interfaces are very clean and well bonded at atomic level, but have no fixed orientati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dispersoids and the aluminum matrix exists. At ambient and especially elevated temperatures, strength and stiffness of the composite are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P/M Al and even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15 v% SiCw/Al compos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y al/al_4c_3/al_2o_3 composite Mechanical attrition
下载PDF
原子层沉积Al_(2)O_(3)对尖晶石LiNi_(0.5)Mn_(1.5)O_(4)正极材料的影响机理
3
作者 李倩 赵妍 +8 位作者 崔雅茹 王硕然 黄娜 李常林 王文培 马红周 杜金晶 何喜红 翁雅青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2,共5页
为提升尖晶石相LiNi_(0.5)Mn_(1.5)O_(4)正极材料在深度荷电状态下的界面稳定性,采用原子层沉积法在单晶LiNi_(0.5)Mn_(1.5)O_(4)正极材料表面可控沉积了纳米级Al_(2)O_(3)层。改性后的LiNi_(0.5)Mn_(1.5)O_(4)正极材料表现出优异的长... 为提升尖晶石相LiNi_(0.5)Mn_(1.5)O_(4)正极材料在深度荷电状态下的界面稳定性,采用原子层沉积法在单晶LiNi_(0.5)Mn_(1.5)O_(4)正极材料表面可控沉积了纳米级Al_(2)O_(3)层。改性后的LiNi_(0.5)Mn_(1.5)O_(4)正极材料表现出优异的长循环耐腐蚀性能(1C电流密度下循环500次的容量保持率高达94.7%)。进一步的表界面解析结果表明:原子层沉积技术构建的纳米级Al_(2)O_(3)包覆层能够明显抑制材料本体与电解液的腐蚀反应,降低过渡金属离子的不可逆溶解与析出;另外,基于HF表面刻蚀产生的AlF_(3)具有增强的耐刻蚀性能,可显著提升LiNi_(0.5)Mn_(1.5)O_(4)正极材料在长循环及高电压下的服役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LiNi_(0.5)Mn_(1.5)o_(4) 正极材料 原子层沉积 al_(2)o_(3) 表面改性
下载PDF
Al_(2)O_(3)/g-C_(3)N_(4)复合材料的制备、光催化性能及机理研究
4
作者 梁红旗 刘素宁 +3 位作者 陈乐言 薛晋卉 李鑫娇 郭桂全 《辽宁化工》 CAS 2024年第11期1681-1684,1688,共5页
采用高温固相复合法制备了Al_(2)O_(3)/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并对不同质量比的Al_(2)O_(3)/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XRD、SEM对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和形貌等进行了表征。在氙灯照射下,通过催化剂对有... 采用高温固相复合法制备了Al_(2)O_(3)/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并对不同质量比的Al_(2)O_(3)/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XRD、SEM对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和形貌等进行了表征。在氙灯照射下,通过催化剂对有机染料罗丹明B的催化降解,评价了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Al_(2)O_(3)与g-C_(3)N_(4)成功复合,Al_(2)O_(3)/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比单一的Al_(2)O_(3)或g-C_(3)N_(4)降解罗丹明B的速率更快,而且Al_(2)O_(3)和g-C_(3)N_(4)的质量比为3:2的光催化剂降解50 mL的100 mg·L^(-1)的罗丹明B效果最好。通过机理探究实验发现,复合物的催化降解是羟基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起主要作用,空穴则基本没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o_(3)/g-c_(3)N_(4) 制备 光催化 机理
下载PDF
固态电解质Li_(1+x)Al_(x)Ti_(2-x)(PO_(4))_(3)中Li+的迁移特性
5
作者 李梅 钟淑英 +2 位作者 胡军平 孙宝珍 徐波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356-366,共11页
Li_(1+x)Al_(x)Ti_(2-x)(PO_(4))_(3)(LATP)是一种颇具前景的NASICON型锂离子固态电解质.本文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不同Al掺杂浓度(x=0.00,0.16,0.33,0.50)对LATP的结构特性、电学特性以及Li^(+)迁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l能够稳... Li_(1+x)Al_(x)Ti_(2-x)(PO_(4))_(3)(LATP)是一种颇具前景的NASICON型锂离子固态电解质.本文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不同Al掺杂浓度(x=0.00,0.16,0.33,0.50)对LATP的结构特性、电学特性以及Li^(+)迁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l能够稳定掺杂进入LiTi2(PO4)3(LTP)的晶体结构当中.当Al掺杂浓度x=0.16时,Li—O键的平均键长最长,成键强度最弱,而Ti—O键强度随Al掺杂浓度变化不大.Al掺杂浓度对LATP带隙的影响不大,但Al附近的O原子聚集了更多的负电荷,形成AlO6极化中心.Li^(+)不同的迁移方式(空位迁移、间隙位迁移和协同迁移)在Al掺杂浓度不同时展现出复杂的能垒变化,Li^(+)在空位迁移中迁移势垒随Al掺杂浓度的增大而升高,而在间隙位迁移中Li^(+)的迁移势垒变化相反,由于协同迁移中涉及空位和间隙位两种位点,Li^(+)的迁移势垒表现为随Al掺杂浓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的复杂变化.当x=0.50时,LATP具有最低的Li^(+)迁移势垒0.342 eV,这个势垒值是间隙位迁移的结果.因此,通过改变Al掺杂浓度,可改变间隙Li^(+)浓度及迁移通道结构,进而调节Li^(+)的迁移性能,提高LATP中的Li^(+)导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固态Li^(+)电池 al掺杂 Li_(1+x)al_(x)Ti_(2-x)(Po_(4))_(3) Li^(+)迁移
下载PDF
非甲烷总烃分析仪专用Co_(3)O_(4)/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
作者 谭聚 杨琴琴 何瑜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347-355,共9页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引发霾和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达到一定浓度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非甲烷总烃(non-methane hydrocarbon,NMHC)作为VOCs总量统计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简单、直...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引发霾和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达到一定浓度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非甲烷总烃(non-methane hydrocarbon,NMHC)作为VOCs总量统计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简单、直观地反映VOCs污染状况,因此,监控NMHC对保护环境与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中制备了层状结构、球形结构和立方体结构3种不同形貌的Co_(3)O_(4)纳米材料,将纳米材料均匀负载于活性Al_(2)O_(3)颗粒表面作为NMHC分析专用催化剂。通过XRD、FESEM、BET和XPS技术对制备的Co_(3)O_(4)催化剂进行表征;并将催化剂用于NMHC的检测,对不同形貌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当煅烧温度为400℃、煅烧时间为3 h,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其中立方体结构催化剂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能在236℃将NMHC完全降解,层状结构与球形结构催化剂分别在261℃与257℃将NMHC完全降解。升高煅烧温度有助于催化活性的提高,因为煅烧温度的升高增大了催化剂中Co_(3)O_(4)的相对结晶度与O_(ads)/O_(latt)摩尔比,使得气体转移速度加快,因而使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催化剂经过耐水性、热失重测试与催化循环测试后仍能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3)o_(4)/al_(2)o_(3)催化剂 非甲烷总烃 色谱-催化氧化法 形貌
下载PDF
铝脱氧钢中Al_(2)O_(3)夹杂物与Al_(2)O_(3)-C质水口耐材的粘附机理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于会香 霍文聪 +2 位作者 邱光元 郝丽霞 刘春阳 《炼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7,共9页
铝脱氧钢连铸过程中的水口堵塞一直是困扰生产的难题,弄清水口堵塞的形成机理对解决该问题非常重要。研究首先在实验室制备了含有单一、量多的Al_(2)O_(3)夹杂物的钢液,然后与Al_(2)O_(3)-C质耐材棒反应不同时间,研究了钢中Al_(2)O_(3)... 铝脱氧钢连铸过程中的水口堵塞一直是困扰生产的难题,弄清水口堵塞的形成机理对解决该问题非常重要。研究首先在实验室制备了含有单一、量多的Al_(2)O_(3)夹杂物的钢液,然后与Al_(2)O_(3)-C质耐材棒反应不同时间,研究了钢中Al_(2)O_(3)夹杂物与耐材棒的粘附行为,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铝脱氧钢连铸过程水口堵塞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耐材棒与钢液反应一段时间后,在耐材棒表面由内向外逐渐形成两层Al_(2)O_(3),第1层致密平滑,厚度较薄;第2层松散粗糙,厚度较厚。水口堵塞的形成机理为,耐材插入钢液一段时间内,因温度升高,耐材表面区域的SiO_(2)、Al_(2)O_(3)与C反应生成的SiO、Al_(2)O气体向钢液扩散,在耐材表面分别与钢液中的[Al]、耐材中的SiO_(2)反应生成Al_(2)O_(3);耐材棒表面的SiO_(2)也会与钢液中的[Al]反应生成Al_(2)O_(3);三者共同作用形成第1层致密的Al_(2)O_(3)。第1层Al_(2)O_(3)层形成后,钢液中的Al_(2)O_(3)夹杂物易于在其上面附着,形成第2层松散的Al_(2)O_(3)。随着时间的延长,Al_(2)O_(3)层变厚,水口堵塞逐渐形成。第1层Al_(2)O_(3)形成机理以化学反应为主,增长缓慢;第2层以钢中夹杂物粘附为主,增长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脱氧钢 连铸 水口堵塞 al_(2)o_(3)夹杂物 粘附机理
下载PDF
基于层状锌铝复合氢氧化物前驱体优化制备Cu/ZnO/Al_(2)O_(3)气相醛加氢催化剂
8
作者 白鹏 刘函澎 +6 位作者 陈雪娇 张永辉 赵振祥 吴萍萍 黄德鑫 吴先锋 张志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4-232,共9页
以偏铝酸钠作为铝源通过一步法、两步法和混合法引入Cu制备基于ZnAl-LDH前驱体的3种不同的Cu/ZnO/Al_(2)O_(3)催化剂,对催化剂及其前驱体结构性质进行表征,结合辛烯醛(2-乙基-2-己烯醛,EPA)加氢反应评价结果,探究不同制备方法、不同铝... 以偏铝酸钠作为铝源通过一步法、两步法和混合法引入Cu制备基于ZnAl-LDH前驱体的3种不同的Cu/ZnO/Al_(2)O_(3)催化剂,对催化剂及其前驱体结构性质进行表征,结合辛烯醛(2-乙基-2-己烯醛,EPA)加氢反应评价结果,探究不同制备方法、不同铝的引入方式对ZnAl_(2)O_(4)尖晶石形成的影响,考察不同条件下所得催化剂的结构与反应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与工业催化剂相比,在辛烯醛气相加氢反应中混合法制得的催化剂与工业催化剂活性相当,产物选择性在空速1.5 h^(-1)时高于工业剂1.9%,在空速4.0 h^(-1)时高于工业剂2.5%;以偏铝酸钠作为铝源制备的ZnAl-LDH前驱物大大提高锌铝结合效率,减少非结合Al_(2)O_(3)的产生,提高产物选择性,同时实现380℃低温焙烧条件下ZnAl-LDH向ZnAl_(2)O_(4)尖晶石的转变,避免传统的高温焙烧过程中CuO的烧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Zno/al_(2)o_(3)催化剂 Znal_(2)o_(4)尖晶石 Znal-LDH 气相醛加氢
下载PDF
大豆油制生物柴油固体酸Zr(SO_(4))2/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9
作者 黄振旭 陈梦瑶 +2 位作者 高海荣 许梦娟 段莹莹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8期79-82,共4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固体酸催化剂Zr(SO_(4))_(2)/Al_(2)O_(3),考察了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和酯化反应条件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比表面积(BET)和热重分析(TG-DTA)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固体酸催化剂Zr(SO_(4))_(2)/Al_(2)O_(3),考察了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和酯化反应条件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比表面积(BET)和热重分析(TG-DTA)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活性组分均匀分散在载体的表面,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在Zr(SO_(4))_(2)的负载量(占催化剂的质量)为30%、焙烧温度为350℃,(甲)醇(大豆)油物质的量比为9∶1、催化剂用量为大豆油质量的4%时,生物柴油的产率最高为92.40%,且催化剂循环使用6次后,生物柴油的产率仍保持在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固体酸 硫酸锆 氧化铝 大豆油
下载PDF
固体酸SO_(4)^(2-)-/ZrO_(2)-γ-Al_(2)O_(3)的制备及其催化合成癸二酸二辛酯的研究
10
作者 张兴福 贾太轩 梁寒 《江西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53-57,共5页
本研究采用沉淀-浸渍法制备了SO_(4)^(2-)/ZrO_(2)-γ-Al_(2)O_(3)固体酸催化剂,以癸二酸和异辛醇的酯化反应为探针反应,确定了SO_(4)^(2-)/ZrO_(2)-γ-Al_(2)O_(3)固体酸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实验分别考察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硫... 本研究采用沉淀-浸渍法制备了SO_(4)^(2-)/ZrO_(2)-γ-Al_(2)O_(3)固体酸催化剂,以癸二酸和异辛醇的酯化反应为探针反应,确定了SO_(4)^(2-)/ZrO_(2)-γ-Al_(2)O_(3)固体酸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实验分别考察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硫酸浸渍浓度、硫酸浸渍时间、陈化温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性能。结果表明:焙烧温度为600℃、焙烧时间为5 h、硫酸浸渍浓度为0.6 mol/L、硫酸浸渍时间为9 h、陈化温度为-20℃时,制备出的SO_(4)^(2-)/ZrO_(2)-γ-Al_(2)O_(3)固体酸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癸二酸的酯化率可以达到99.66%,催化剂循环使用5次后,酯化率降至90.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淀-浸渍法 So_(4)^(2-)/Zro_(2)-γ-al_(2)o_(3) 酯化 催化剂 癸二酸二辛酯
下载PDF
Al_(2) O_(3)-MgAl_(2) O_(4)复相骨料对刚玉-尖晶石浇注料抗渣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王志强 徐国涛 +6 位作者 雷中兴 彭肖仟 郑吉红 刘黎 王心一 刘毅 徐炎明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67,共5页
为研究Al_(2)O_(3)-MgAl_(2)O_(4)复相骨料对刚玉-尖晶石浇注料抗渣性能的影响,在基质中添加与不添加尖晶石细粉的2种情况下,分别以板状刚玉骨料和Al_(2)O_(3)-MgAl_(2)O_(4)复相骨料制备了刚玉-尖晶石浇注料。先利用FactSage反应热力... 为研究Al_(2)O_(3)-MgAl_(2)O_(4)复相骨料对刚玉-尖晶石浇注料抗渣性能的影响,在基质中添加与不添加尖晶石细粉的2种情况下,分别以板状刚玉骨料和Al_(2)O_(3)-MgAl_(2)O_(4)复相骨料制备了刚玉-尖晶石浇注料。先利用FactSage反应热力学软件计算了1600℃时板状刚玉和Al_(2)O_(3)-MgAl_(2)O_(4)复相骨料与熔渣之间的反应热力学,并采用浸泡法研究了2种骨料的抗渣性能,再采用静态坩埚法研究了2种骨料对浇注料抗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板状刚玉骨料相比,Al_(2)O_(3)-MgAl_(2)O_(4)复相骨料侵蚀层中的裂纹细而少,遭受熔渣侵蚀后不易剥落,其过渡层中既有CA 6相也有尖晶石相,而且尖晶石相中固溶有Fe、Mn元素,该骨料不仅通过形成CA 6层来阻挡熔渣侵蚀,而且通过尖晶石吸收熔渣中FeO、MnO等物质而降低熔渣的黏度,进而起到抵抗熔渣侵蚀的作用。由Al_(2)O_(3)-MgAl_(2)O_(4)复相骨料替代板状刚玉骨料,浇注料试样的侵蚀和渗透面积百分率均有所降低,尤其在基质和骨料中同时引入尖晶石可更加有效地提高刚玉-尖晶石浇注料的抗渣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o_(3)-Mgal_(2)o_(4)复相骨料 板状刚玉 刚玉-尖晶石浇注料 抗渣性能
下载PDF
MgCO_(3)分子的解离产物合成MgAl_(2)O_(4)分子
12
作者 崔金玉 任海林 +4 位作者 赵帅 程佥千 蒋倩云 王丽 王飞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28,共7页
本研究碳酸镁MgCO_(3)分子的解离过程及其解离产物与三氧化二铝Al_(2) O_(3)合成MgAl_(2)O_(4)的微观过程.利用Gaussian 09软件采用CCSD(T)6-311++G(d,p)和M06-2x/6-311++G(d,p)方法分别计算反应物碳酸镁MgCO_(3)分子单点能和频率,并计... 本研究碳酸镁MgCO_(3)分子的解离过程及其解离产物与三氧化二铝Al_(2) O_(3)合成MgAl_(2)O_(4)的微观过程.利用Gaussian 09软件采用CCSD(T)6-311++G(d,p)和M06-2x/6-311++G(d,p)方法分别计算反应物碳酸镁MgCO_(3)分子单点能和频率,并计算反应物受热分解的过程,寻找解离的过渡态.并通过高温烧结法,在实验室用MgCO_(3)和Al_(2) O_(3)粉末为原料,1450℃合成铝酸镁MgAl_(2)O_(4),通过X-ray diffraction即XRD测试表征实验产物与理论计算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镁Mgco_(3) 三氧化二铝al_(2)o_(3) 铝酸镁Mgal_(2)o_(4) 解离 过渡态
下载PDF
LaNbO_(4)掺杂对Na-β"-Al_(2)O_(3)固态电解质性能的改善
13
作者 张万星 刘立敏 +3 位作者 周晓亮 徐瑶 郭炜琳 张硕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6-702,共7页
离子导体陶瓷材料的高断裂强度和优异热稳定性对于解决目前困扰碱金属电池发展的热失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在室温下表现出的较高离子传输阻力限制了全固态电池的实际性能。以Na-β"-Al_(2)O_(3)(SBA)这一具备独特层状二维Na^(+... 离子导体陶瓷材料的高断裂强度和优异热稳定性对于解决目前困扰碱金属电池发展的热失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在室温下表现出的较高离子传输阻力限制了全固态电池的实际性能。以Na-β"-Al_(2)O_(3)(SBA)这一具备独特层状二维Na^(+)传导结构的离子导体陶瓷为研究对象,通过合成具备“微弹性”特点的LaNbO_(4)陶瓷作为第二相来对SBA的晶粒间隙进行填充修饰,以改善SBA在室温下的离子传导性能。结果表明,0.50 wt.%的LaNbO_(4)掺入量对SBA的提升效果最佳,修饰后的SBA室温离子电导率达到了2.061 mS·cm^(-1)。对应的活化能也从纯相SBA的0.1714 eV降低到了0.1545 eV。陶瓷横截面的SEM图像表明,合适比例的LaNbO_(4)掺入不仅提高了SBA的烧结致密度,也改善了SBA的晶体生长趋势,因此修饰后的SBA的阻抗值发生了降低。在室温全固态对称钠电池的恒流循环实验中,使用掺杂SBA组装的对称电池能够以更低的电压运行也从实验层面上印证了上述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导体陶瓷 全固态电池 Na-β"-al_(2)o_(3) LaNbo_(4) 掺杂修饰
下载PDF
CuFe_(2)O_(4)/Al_(2)O_(3)非均相活化过一硫酸盐降解盐酸四环素
14
作者 张嘉瑶 许家惠 李庆永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5-49,共5页
基于过一硫酸盐的高级氧化工艺因其在环境修复中的独特优势而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然而开发低成本、高效的催化剂活化过一硫酸盐仍是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关键问题。采用柠檬酸溶胶-凝胶法成功合成了一种磁性可回收复合材料(即Cu Fe_(2)O_... 基于过一硫酸盐的高级氧化工艺因其在环境修复中的独特优势而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然而开发低成本、高效的催化剂活化过一硫酸盐仍是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关键问题。采用柠檬酸溶胶-凝胶法成功合成了一种磁性可回收复合材料(即Cu Fe_(2)O_(4)/Al_(2)O_(3)),并首次作为一种非均相催化剂用于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水中盐酸四环素(TC·HCl)。用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复合材料晶体结构和相形成。系统考察了PMS浓度、催化剂投加量和初始溶液p H对催化活性的影响以及不同水基质下对TC·HCl的降解影响。结果表明,在PMS浓度为0.3 g/L、Cu Fe_(2)O_(4)/Al_(2)O_(3)投加量为0.2 g/L、初始溶液p H为4.7的最佳条件下,反应10 min后Cu Fe_(2)O_(4)/Al_(2)O_(3)/PMS体系可降解约95.1%的TC·HCl。循环实验和磁性测试结果表明,Cu Fe_(2)O_(4)/Al_(2)O_(3)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磁性。因此,Cu Fe_(2)O_(4)/Al_(2)O_(3)可作为一种高效催化剂非均相活化PMS处理含TC·HCl废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o_(3) cuFe_(2)o_(4) 非均相活化 过一硫酸盐 盐酸四环素
下载PDF
CoFe_(2)O_(4)-Al_(2)O_(3)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含日落黄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5
作者 尹大川 刘嘉润 +2 位作者 何怡静 乔宇 梁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2024年第1期44-54,共11页
制备了铁酸钴-氧化铝(CoFe_(2)O_(4)-Al_(2)O_(3))复合材料,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仪对多孔CoFe_(2)O_(4)-Al_(2)O_(3)复合材料的物相和形貌进行了分析.利用制备的CoFe_(2)O_(4)-Al_(2)O_(3)... 制备了铁酸钴-氧化铝(CoFe_(2)O_(4)-Al_(2)O_(3))复合材料,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仪对多孔CoFe_(2)O_(4)-Al_(2)O_(3)复合材料的物相和形貌进行了分析.利用制备的CoFe_(2)O_(4)-Al_(2)O_(3)复合材料活化过硫酸氢钾(PMS)来降解废水溶液中的日落黄(SY),通过研究CoFe_(2)O_(4)-Al_(2)O_(3)材料制备过程中Co^(2+),Fe^(3+)和Al^(3+)的物质的量之比、煅烧温度和时长对材料催化性能的影响,发现Co^(2+),Fe^(3+)和Al^(3+)的最佳物质的量之比为1∶2∶12,最佳煅烧温度为400℃和最佳煅烧时长为3 h.对采用在最优条件下制得的CoFe_(2)O_(4)-Al_(2)O_(3)复合材料作为催化剂,PMS氧化降解含日落黄废水进行研究,考察了pH值、温度、不同体系、PMS用量、CoFe_(2)O_(4)-Al_(2)O_(3)材料用量和一些阴离子对日落黄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7,温度为55℃条件下,用0.1 g催化剂和0.125 g PMS能使100 mL质量浓度为0.6 g·L^(-1)的日落黄溶液在30 min内降解率达到99.5%.同时,碳酸氢根负离子(HCO3-)和硝酸根负离子(NO_(3)^(-))的加入抑制了日落黄的降解,而Cl^(-)则能促进日落黄的降解.此外,在进行4次循环使用后,CoFe_(2)O_(4)-Al_(2)O_(3)仍表现出很好的催化性能,日落黄去除效果仍能达到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酸钴-氧化铝(coFe_(2)o_(4)-al_(2)o_(3))复合材料 过硫酸氢钾(PMS) 日落黄(SY) 降解
下载PDF
Li_(1.3)Al_(0.3)Ti_(1.7)(PO_(4))_(3)包覆对高电压LiNi_(0.6)Co_(0.1)Mn_(0.3)O_(2)/电解液界面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
16
作者 邵宗普 刘亚飞 +1 位作者 于月光 赵志浩 《矿冶》 2024年第6期843-851,共9页
多元正极材料LiNi_(0.6)Co_(0.1)Mn_(0.3)O_(2)(NCM613)通过提高充电电压,能量密度可以达到高镍材料水平(Ni>80%,NCM811),并且安全性及循环稳定性更优、原料及加工成本更低,是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近年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但NCM613... 多元正极材料LiNi_(0.6)Co_(0.1)Mn_(0.3)O_(2)(NCM613)通过提高充电电压,能量密度可以达到高镍材料水平(Ni>80%,NCM811),并且安全性及循环稳定性更优、原料及加工成本更低,是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近年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但NCM613在高电压充电态下与电解液存在严重的副反应,引起表界面活性降低和稳定性变差,造成电池的容量衰减、产气鼓胀、安全隐患大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在正极表面包覆能有效提高锂离子电池界面稳定性,本文常见的氧化物包覆层能够避免电解液与活性材料的界面副反应,减少活性过渡金属离子的溶解,但通常无法解决界面处锂离子的传输问题,造成容量、倍率、循环性能的衰减。为了提高NCM613与电解液界面活性及稳定性,本文以Li_(1.3)Al_(0.3)Ti_(1.7)(PO_(4))_(3)(LATP)为包覆剂,采用液相法对NCM613进行改性,研究了包覆量及热处理温度对改性效果的影响。LATP包覆可以有效提高正极材料容量、倍率及循环性能,并且对正极材料在高电压状态下的热稳定性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当包覆量为0.8%、热处理温度为500℃时样品性能最佳:0.1 C放电比容量达到197.2 mA·h·g^(-1),1 C倍率放电容量保持率达到93.1%,1 C循环80周容量保持率96.1%,DSC放热峰温度由基体的271.8℃延后到290.7℃,放热量由459.8 J·g^(-1)降低至306.5 J·g^(-1)。高离子电导率的LATP包覆在正极材料表面可以提高正极/电解液界面活性,提供快速的锂离子传输通道;LATP中结构稳定的P-O键对表面的氧及过渡金属具有较好的锚定作用,抑制氧析出及过渡金属溶出,阻止电解液对材料的侵蚀,提高正极/电解液界面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电压LiNi_(0.6)co_(0.1)Mn_(0.3)o_(2) Li_(1.3)al_(0.3)Ti_(1.7)(Po_(4))_(3)包覆 界面活性 界面稳定性 锂离子电池
下载PDF
1060Al/Al-Al_(2)O_(3)/1060Al层状铝基复合材料热变形模型对比分析
17
作者 郝朋程 张兵 +6 位作者 张志娟 赵田丽 刘广龙 陈乐 徐依 蔡军 王快社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7-118,共12页
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在变形温度为25~400℃、应变速率为0.01~10s^(-1)和真应变为0.85的条件下,对1060Al/Al-Al_(2)O_(3)/1060Al层状铝基复合材料进行了热压缩试验,研究其热变形行为,建立了应变补偿的Arrhenius (SCA)、修正的Jo... 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在变形温度为25~400℃、应变速率为0.01~10s^(-1)和真应变为0.85的条件下,对1060Al/Al-Al_(2)O_(3)/1060Al层状铝基复合材料进行了热压缩试验,研究其热变形行为,建立了应变补偿的Arrhenius (SCA)、修正的Johnson-Cook (MJC)和修正的Zerilli-Armstrong (MZA) 3种本构模型,并对流变应力的预测值与实验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层状复合材料流变应力呈加工硬化型,并随温度升高或应变速率降低而降低;在100℃/0.5s^(-1)、200℃/0.1s^(-1)和300℃/0.1s^(-1)条件下,层状复合材料组元层间变形较为协调;3种本构模型中,MZA模型的相关系数最高,R为0.99085、平均绝对相对误差最低,e_(AARE)为0.046966,更适合描述1060Al/Al-Al_(2)O_(3)/1060Al层状铝基复合材料的热变形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60al/al-al_(2)o_(3)/1060al层状铝基复合材料 流变应力 宏观形貌 本构方程
下载PDF
Al纳米孔阵列/(Al_(x)Ga_(1-x))_(2)O_(3)薄膜中的紫外波段超常透射
18
作者 朱文慧 冯磊 +1 位作者 张克雄 朱俊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56-164,共9页
采用有限差分时域算法计算(Al_(x)Ga_(1-x))_(2)O_(3)薄膜衬底上的周期性三角晶格Al纳米孔阵列的透过率,研究不同(Al_(x)Ga_(1-x))_(2)O_(3)衬底的Al组分x以及Al纳米孔阵列的厚度、孔径和周期对其光学传输特性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 采用有限差分时域算法计算(Al_(x)Ga_(1-x))_(2)O_(3)薄膜衬底上的周期性三角晶格Al纳米孔阵列的透过率,研究不同(Al_(x)Ga_(1-x))_(2)O_(3)衬底的Al组分x以及Al纳米孔阵列的厚度、孔径和周期对其光学传输特性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当x=0时,在263 nm和358 nm波长范围处出现两个强透射峰,随着x的增大,其中位于263 nm处的透射峰发生轻微蓝移,强度则先增强后下降;358 nm处的透射峰发生明显蓝移且不断加强.若纳米孔阵列的周期不变,随着空气柱孔径增大时,紫外波段两强透射峰峰值位置分别位于244 nm和347 nm处,两峰均先发生红移再蓝移,透过率不断增大,反射率减小.随着周期扩大,紫外波段两强透射峰分别位于249 nm和336 nm处,两透射峰均发生明显红移,其中249 nm处的透射峰红移至304 nm,336 nm处的透射峰红移至417 nm,并且透过率不断降低.随着Al厚度的增大,位于380 nm处的透射峰峰值位置发生蓝移,且透过率不断下降.本文数据集可在https://doi.org/10.57760/sciencedb.j00213.00036中访问获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x)Ga_(1-x))_(2)o_(3) al 纳米孔阵列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超常透射
下载PDF
镁合金基体超音速等离子喷涂Al-Al_(2)O_(3)复合涂层组织与耐腐蚀性能研究
19
作者 任东亭 王文权 +2 位作者 张新戈 杜文博 朱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07-213,共7页
镁合金的耐腐蚀性能差,在工程应用中往往因腐蚀而发生失效,通过表面工程技术对镁合金进行表面改性或防护,是工程应用中采用的重要手段。本工作采用超音速等离子喷涂(Supersonic plasma spray,SPS)工艺在AZ61镁合金表面制备Al-Al_(2)O_(3... 镁合金的耐腐蚀性能差,在工程应用中往往因腐蚀而发生失效,通过表面工程技术对镁合金进行表面改性或防护,是工程应用中采用的重要手段。本工作采用超音速等离子喷涂(Supersonic plasma spray,SPS)工艺在AZ61镁合金表面制备Al-Al_(2)O_(3)复合涂层,其中Al_(2)O_(3)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0%、50%和70%(下文简称AA30、AA50、AA70)。研究了Al_(2)O_(3)含量对Al-Al_(2)O_(3)复合涂层微观组织、孔隙率、电化学性能以及盐雾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涂层的表面呈现熔滴铺展堆叠形成的浪花状形貌,粉末熔化充分,涂层内部结合紧密,各涂层均由Al、α-Al_(2)O_(3)和γ-Al_(2)O_(3)三种物相组成。AA70涂层的孔隙率较AA30和AA50明显升高,达到了6.71%;电化学极化试验研究表明,各涂层比AZ61镁合金基体表现出更高的电极电位和较低的自腐蚀电流密度,AZ61镁合金基体自腐蚀电流密度为5.144 mA·m^(-2),而AA30、AA50和AA70的自腐蚀电流密度分别为2.950 mA·m^(-2)、3.084 mA·m^(-2)和2.496 mA·m^(-2),三种涂层相比母材AZ61表现出较低的电化学腐蚀速率。电化学阻抗测试结果表明,三种涂层的R ct达到了AZ61镁合金基体的两倍左右,显示出较低的阳极溶解活性。在盐雾试验中,AZ61镁合金基体产生大量的腐蚀产物和龟裂纹;涂层AA30和AA50由于腐蚀产物的积累产生了大量裂纹,在涂层与基体的界面处发生了电偶腐蚀,最终随着基体表面的腐蚀,涂层产生了剥落;涂层AA70腐蚀程度最小,表现出最佳的抗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音速等离子喷涂 al-al_(2)o_(3)复合涂层 镁合金 孔隙率 耐腐蚀性能
下载PDF
直接熔化制备Al-Si-Al_(2)O_(3)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
20
作者 赖旭平 李天方 +1 位作者 刘瑞 孙红亮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34-136,142,共4页
采用光学显微、XRD、SEM和EDS分析了Si含量分别为10.00wt%、7.64wt%的Al-Si-Al_(2)O_(3)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形貌以及物相组成。结果表明:Al-10.00wt%Si试样的组织细小,孔隙率较高。基体晶粒Al呈细小圆形,Si颗粒主要在基体晶界周围聚集长... 采用光学显微、XRD、SEM和EDS分析了Si含量分别为10.00wt%、7.64wt%的Al-Si-Al_(2)O_(3)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形貌以及物相组成。结果表明:Al-10.00wt%Si试样的组织细小,孔隙率较高。基体晶粒Al呈细小圆形,Si颗粒主要在基体晶界周围聚集长大,部分向基体晶粒内部生长;而Al-7.64wt%Si试样组织略微粗大,孔隙率较低。基体晶粒Al呈不规则形状,Si颗粒聚集长大现象更为明显。原位反应成功进行,Al-10.00wt%Si复合材料以Al为基体生成的Al_(2)O_(3)是增强相;另一生成物Si没有细小弥散的分布于Al基体中,而是聚集附着在基体Al晶界周围,且有部分SiO_(2)残留存在于基体晶界周围。在加热升温过程中,混合原料只出现了部分熔化现象,金属液滴从混合原料中析出,凝结为含Al量极高的合金液滴。合金液滴致密度较高,固溶体呈枝晶状,Si呈条状或针状;且有小颗粒第二相的存在,含有Al、Si、C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熔化 感应加热 显微组织 al-Si-al_(2)o_(3)复合材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