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00篇文章
< 1 2 19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l-Sc金属间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及稳定性和热力学性质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燕峰 徐慧 +1 位作者 张彪 章立刚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46-953,共8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赝势平面波法,计算Al-Sc的4个稳定相的电子结构,分析其成键情况,并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热力学计算公式,计算各相的生成焓、结合能、德拜温度、体弹模量和自由能。结果表明:Al-Sc金属间化合物在费米面以下,主要通...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赝势平面波法,计算Al-Sc的4个稳定相的电子结构,分析其成键情况,并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热力学计算公式,计算各相的生成焓、结合能、德拜温度、体弹模量和自由能。结果表明:Al-Sc金属间化合物在费米面以下,主要通过Al3s-Sc3d和Al3p-Sc3d杂化成键,在费米面以上则以Sc3d成键为主;随着Al在各相中所占比例的增大,体系中共价性增大,稳定性提高,且Al2Sc与Al3Sc在低能级区成键电子较多,结构较为稳定。在4个化合物中,0K时合金化形成能力最强的是Al2Sc(H0=-52.02kJ/mol),最弱的是AlSc2(H0=-35.93kJ/mol)。自由能计算所得曲线表明:Al2Sc的结构稳定性最好,AlSc2的最差;随着温度的升高,晶体稳定性都降低。所有热力学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sc金属间化合物 电子结构 稳定性 热力学性能 自由能 密度泛函理论 赝势平面波法
下载PDF
Hf-S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其研究发展现状和应用发展趋势
2
作者 江涛 张帅 《陶瓷》 CAS 2024年第11期51-56,共6页
铪硅(Hf-Si)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异的耐磨性和抗氧化性。Hf-Si金属间化合物主要有Hf_(2)Si, Hf_3Si_(2),Hf_(5)Si_(4),HfSi和HfSi_(2)。陶瓷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异的耐磨性和抗氧化性。Hf-Si金属间化合物可与陶瓷结合制... 铪硅(Hf-Si)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异的耐磨性和抗氧化性。Hf-Si金属间化合物主要有Hf_(2)Si, Hf_3Si_(2),Hf_(5)Si_(4),HfSi和HfSi_(2)。陶瓷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异的耐磨性和抗氧化性。Hf-Si金属间化合物可与陶瓷结合制备Hf-S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笔者阐述了Hf-S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物相组成、显微组织、力学性能、耐磨性和抗氧化性,还阐述了Hf-S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其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f-Si金属化合物 陶瓷复合材料 制备工艺 研究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下载PDF
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综述
3
作者 陈维铅 喇培清 +1 位作者 李亚明 许世鹏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4年第7期142-153,共12页
Fe-Al金属间化合物具有密度低、比强度高、抗高温氧化和耐腐蚀性良好等优点,且成本低廉,成为镍基高温合金潜在的替代结构材料。综述了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元素掺杂/微合金化对Fe-Al金属间化合物及涂层的室温脆性、高温强度、界面结... Fe-Al金属间化合物具有密度低、比强度高、抗高温氧化和耐腐蚀性良好等优点,且成本低廉,成为镍基高温合金潜在的替代结构材料。综述了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元素掺杂/微合金化对Fe-Al金属间化合物及涂层的室温脆性、高温强度、界面结合、抗高温氧化及耐腐蚀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设计了第一性原理研究B2型Fe-Al合金耐氯化盐腐蚀机理的理论计算方案,展望了第一性原理计算应用于Fe-Al合金及涂层材料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FE-AL金属化合物 力学性能 耐腐蚀性 界面强度
下载PDF
(Ti_(1/4)Zr_(1/4)V_(1/4)Nb_(1/4))Al_(x)高熵金属间化合物合金的组织结构研究
4
作者 覃业恒 张越 +5 位作者 张骁 杨程 陈迅 王乔 赵鹏程 刘亮 《铸造》 CAS 2024年第8期1059-1064,共6页
设计并用真空电弧熔炼法制备了五主元(Ti_(1/4)Zr_(1/4)V_(1/4)Nb_(1/4))Al_(x)高熵金属间化合物合金,研究了铸态及高温退火后合金的晶体结构、显微组织及硬度的变化。结果表明,(Ti_(1/4)Zr_(1/4)V_(1/4)Nb_(1/4))Al_(x)高熵金属间化合... 设计并用真空电弧熔炼法制备了五主元(Ti_(1/4)Zr_(1/4)V_(1/4)Nb_(1/4))Al_(x)高熵金属间化合物合金,研究了铸态及高温退火后合金的晶体结构、显微组织及硬度的变化。结果表明,(Ti_(1/4)Zr_(1/4)V_(1/4)Nb_(1/4))Al_(x)高熵金属间化合物合金以D0_(22)有序化合物结构为基体,夹杂少量的L1_(0)析出相。合金组织为树枝晶组织,由于枝晶相和枝晶间相的元素分布不同,使合金产生了相分离现象。(Ti_(1/4)Zr_(1/4)V_(1/4)Nb_(1/4))Al_(3.5)合金中L1_(0)相含量最少,并且在1300℃热处理后基本消失,合金转变为完全由有序的D0_(22)相组成。此合金在1400℃高温下仍能保持铸态的基体结构,没有析出其他相,表明此合金具有极好的高温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熵合金 金属化合物 热处理 显微组织 晶体结构
下载PDF
AlSc15中间合金中Al_(3)Sc金属间化合物的电化学行为及对局部腐蚀的影响
5
作者 蒋伟 高坤元 +6 位作者 胡秀华 文胜平 黄晖 吴晓蓝 魏午 聂祚仁 启世亮 《轻合金加工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54-58,共5页
将过共晶AlSc15合金加热至液态,以10℃/h速率冷却得到毫米级尺寸的Al_(3)Sc金属间化合物。利用微区电化学和扫描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SKPFM)研究了Al_(3)Sc金属间化合物在不同pH值的0.1 mol/L 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特征及对局部腐蚀敏感性... 将过共晶AlSc15合金加热至液态,以10℃/h速率冷却得到毫米级尺寸的Al_(3)Sc金属间化合物。利用微区电化学和扫描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SKPFM)研究了Al_(3)Sc金属间化合物在不同pH值的0.1 mol/L 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特征及对局部腐蚀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l_(3)Sc金属间化合物存在自钝化现象,且在碱性环境中有明显的维钝区域;随着pH值的增加,Al_(3)Sc腐蚀电位逐渐降低,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的腐蚀速率明显低于酸性条件下的;Al_(3)Sc金属间化合物与周围铝基体之间的伏打电位差约为40 mV,在铝合金中可能作为较弱的局部阴极,对电偶腐蚀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3)Sc金属化合物 微电化学技术 扫描开尔文 局部腐蚀
下载PDF
铸造中熵金属间化合物FeCoNi_(2)Al组织、力学性能及工艺性
6
作者 高威 宗骁 +3 位作者 孔凡涛 张凤祥 丁贤飞 南海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5-182,共8页
为进一步推动中/高熵金属间化合物的工程化应用,以FeCoNi_(2)Al中熵金属间化合物为研究对象,制备了16 kg级大尺寸合金铸锭,细致研究和分析了铸态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并采用熔模精密铸造技术浇注了特征结构元件,评价了合金的铸造工... 为进一步推动中/高熵金属间化合物的工程化应用,以FeCoNi_(2)Al中熵金属间化合物为研究对象,制备了16 kg级大尺寸合金铸锭,细致研究和分析了铸态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并采用熔模精密铸造技术浇注了特征结构元件,评价了合金的铸造工艺性能。结果表明,大尺寸FeCoNi_(2)Al中熵金属间化合物铸锭具有良好的成分均匀性,铸态合金由具有树枝状形貌的B2初生相和枝晶间具有片层结构的L1_(2)+B2相共晶组织构成,室温下铸态合金抗拉强度达1115 MPa,伸长率为4.6%,650℃下合金抗拉强度为434 MPa,伸长率可达14.6%,FeCoNi_(2)Al中熵金属间化合物熔体的流动性低于TC4合金,优于TiAl-4822合金。当特征结构元件壁厚为2 mm时,板状试样出现欠铸且内部存在大量缩松型铸造缺陷,熔体以端部固相质点聚集堵塞为主的方式停止流动。相关研究结果为中/高熵金属间化合物熔模精铸成形工艺优化和工程化应用奠定一定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熵合金 金属化合物 熔模精密铸造 共晶组织 力学性能
下载PDF
Laves相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Tb_(1-x)Dy_(x)Co_(1.95)的磁学性质及相变研究
7
作者 曹康 戴志勇 +4 位作者 张睿升 姚康康 郭远军 周超 杨森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9-35,共7页
主要研究了Tb_(1-x)Dy_(x)Co_(1.95)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体系的磁学性质及相变性质。利用X射线衍射表征物相,利用磁学测量系统对材料的磁学性能及磁性相变的种类和温度进行测定,利用热机械分析仪(TMA)测试得到了材料的热膨胀曲线。... 主要研究了Tb_(1-x)Dy_(x)Co_(1.95)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体系的磁学性质及相变性质。利用X射线衍射表征物相,利用磁学测量系统对材料的磁学性能及磁性相变的种类和温度进行测定,利用热机械分析仪(TMA)测试得到了材料的热膨胀曲线。结果表明:随着体系中Dy元素含量的增加,材料的晶格常数和居里温度均呈现降低趋势。Tb_(1-x)Dy_(x)Co_(1.95)体系在测试温度范围内发生了一级的铁磁相变,这弥补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除此之外,Tb1-xDyxCo1.95体系在发生磁性相变时的能量变化补偿了正常热胀冷缩,导致Tb_(1-x)Dy_(x)Co_(1.95)体系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存在较小的热膨胀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VES相 稀土-过渡族金属化合物 磁学性质 相变
下载PDF
金属间化合物Al_(3)Ti多晶型性质的DFT理论研究
8
作者 冯景龙 王杰创 +4 位作者 郑文龙 王思雨 刘奕杨 马之昊 李健 《广州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57-59,共3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研究方法,考察了在DO_(22)、DO_(23)、DO_(19)和L1_(2)四种晶体结构下,Al_(3)Ti金属间化合物的热力学稳定性和力学性能。计算结果表明,四种结构的Al_(3)Ti生成焓均为负值,表明四者在热力学上均可...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研究方法,考察了在DO_(22)、DO_(23)、DO_(19)和L1_(2)四种晶体结构下,Al_(3)Ti金属间化合物的热力学稳定性和力学性能。计算结果表明,四种结构的Al_(3)Ti生成焓均为负值,表明四者在热力学上均可以稳定存在。其中,DO_(23)-Al_(3)Ti的生成焓最负,热力学稳定性最高,其后依次是DO_(22)、L1_(2)、DO_(19)三种结构。力学性能计算表明,DO_(23)结构具有最高的杨氏模量E和体模量B。根据体模量B和剪切模量G的比值B/G,可知四种结构的Al_(3)Ti均呈脆性。各向异性指数A^(U)的排序为DO_(22)>DO_(23)>L1_(2)>DO_(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DFT) Al_(3)Ti金属化合物 热力学稳定性 力学性能
下载PDF
N06200镍基合金与S32168不锈钢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的生长行为
9
作者 武靖伟 王有银 +4 位作者 厚喜荣 王志刚 车文斌 张建晓 朵元才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28,I0010,共9页
研究了N06200镍基合金与S32168不锈钢TIG焊接接头经焊后热处理后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s,IMCs)的演变过程,并从热力学和动力学的角度分析界面IMCs的生成种类、先后顺序及生长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 研究了N06200镍基合金与S32168不锈钢TIG焊接接头经焊后热处理后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s,IMCs)的演变过程,并从热力学和动力学的角度分析界面IMCs的生成种类、先后顺序及生长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接头的抗拉强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加,接头的抗拉强度随之增加.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界面IMCs的厚度增加.镍基合金与不锈钢界面IMCs主要由NiFe相、Ni2Cr相、FeCr相和Ni3Fe相组成,形成IMCs的顺序为NiFe→FeCr→Ni2Cr→Ni3Fe.界面IMCs的增长符合抛物线规律,经线性回归方法计算得出界面IMCs的生长动力学模型为W=1.725×10^(-13)·e[-45.98/(RT)]·t^(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基合金 不锈钢 金属化合物 热力学 动力学.
下载PDF
钛铝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技术概述
10
作者 杨泽 梁精龙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6-21,共6页
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具有密度小、熔点高、比强度高、高温抗氧化和耐腐蚀的特点,作为新一代航空航天、飞机叶片和汽车涡轮材料,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钛铝金属间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总结了粉末冶金法、铸锭冶金法、铝热还原法... 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具有密度小、熔点高、比强度高、高温抗氧化和耐腐蚀的特点,作为新一代航空航天、飞机叶片和汽车涡轮材料,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钛铝金属间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总结了粉末冶金法、铸锭冶金法、铝热还原法和熔盐法的研究进展,分析对比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展望了未来钛铝金属间化合物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铝金属化合物 性质 制备技术
下载PDF
Al-Ca-Cu三元合金体系中与铝平衡的金属间化合物
11
作者 T.K.AKOPYAN T.A.SVIRIDOVA +2 位作者 N.A.BELOV N.V.LETYAGIN A.V.KOROTITSKIY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380-1392,共13页
对三元Al-Ca-Cu合金体系中与铝固溶体平衡的(Al,Cu)_(4)Ca、Al_(27)Ca_(3)Cu_(7)和Al_(8)CaCu_(4)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全面分析。基于Al4Ca相中部分Al原子被Cu取代,将(Al,Cu)_(4)Ca金属间化合物视为线性化合物。化合物中铜的... 对三元Al-Ca-Cu合金体系中与铝固溶体平衡的(Al,Cu)_(4)Ca、Al_(27)Ca_(3)Cu_(7)和Al_(8)CaCu_(4)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全面分析。基于Al4Ca相中部分Al原子被Cu取代,将(Al,Cu)_(4)Ca金属间化合物视为线性化合物。化合物中铜的溶解度达到10 at.%(19 wt.%),导致化合物的晶格结构、物理和力学性能发生显著变化。例如,化合物的密度从2.22 g/cm^(3)增加到2.79 g/cm^(3),显微硬度从HV 180增加到HV 250。将Al_(27)Ca_(3)Cu_(7)相视为具有严格化学计量比和BaHg11型初始晶体结构的三元化合物,其空间群为Pm3m,晶格参数为8.514Å,密度为3.45 g/cm^(3)。Al_(8)CaCu_(4)相也是严格化学计量比的三元化合物,具有Mn_(12)Th型晶格结构,最高的显微硬度(HV 505)和密度(4.57 g/cm^(3))。属于二元(Al)+(Al,Cu)_(4)Ca相场和准二元(Al)+Al_(27)Ca_(3)Cu_(7)截面的合金,有前景作为新型天然铝基复合材料的基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化合物 Al-Ca合金 显微组织 晶体结构 物理性能 力学性能
下载PDF
先进封装Cu-Sn互连焊点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研究进展
12
作者 陈平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11期31-43,共13页
对先进封装中Cu-Sn焊点之间的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形成机理与生长控制进行阐述,分别从Cu-Sn焊点界面之间增加阻挡层与锡焊点内部掺杂合金元素两个方面介绍了Cu-Sn焊点之间良性IMC层的形成与生长控制机理。重点介绍了尺寸效应、热迁移... 对先进封装中Cu-Sn焊点之间的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形成机理与生长控制进行阐述,分别从Cu-Sn焊点界面之间增加阻挡层与锡焊点内部掺杂合金元素两个方面介绍了Cu-Sn焊点之间良性IMC层的形成与生长控制机理。重点介绍了尺寸效应、热迁移和电迁移三种因素促进焊点界面恶性IMC层的形成原理,分析了恶性IMC层对焊点可靠性的影响与失效模式。对国内外控制良性IMC层的形成与生长的研究和抑制恶性IMC层的形成与生长的研究进行了评述,总结了近年来IMC层生长过程对先进封装Cu-Sn焊点可靠性影响的研究进展。最后,从焊点可靠性角度对良性IMC层的控制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从改良和创新两个方面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进封装 铜-锡焊点 可靠性 金属化合物(IMC) 界面反应
下载PDF
金属间化合物CuBe和CuBe_(2)的力学和电子结构性质研究
13
作者 陈雨轩 殷蕊 +1 位作者 陈磊 张美光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20-27,共8页
目的 探究金属间化合物CuBe和CuBe_(2)的弹性力学行为和电子结构特征,以期对Cu-Be二元合金的力学强化机制有直观和深刻的理解。方法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和基于“应变-应力”的计算方法。结果 CuBe和CuBe_(2)晶格参数的理... 目的 探究金属间化合物CuBe和CuBe_(2)的弹性力学行为和电子结构特征,以期对Cu-Be二元合金的力学强化机制有直观和深刻的理解。方法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和基于“应变-应力”的计算方法。结果 CuBe和CuBe_(2)晶格参数的理论计算值与实验结果一致,单晶弹性常数结果表明这2种材料均满足弹性力学稳定判据;由Be-Be强共价键构成的Be三棱锥是CuBe_(2)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主要原因;CuBe和CuBe_(2)这2种金属间化合物中同时存在金属键、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复杂成键特征。结论 Be原子含量的增加可以有效提升Cu-Be合金中金属间化合物的拉伸和剪切强度,但是会减弱合金的韧性和延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化合物 第一性原理计算 力学性质 电子结构
下载PDF
Mg颗粒强化对Sn58Bi/Cu焊点金属间化合物生长及机械性能的影响机理研究
14
作者 饶丽斌 黄玺 张亮 《电焊机》 2024年第5期25-30,共6页
采用机械混合的方法将Mg颗粒成功添加到Sn58Bi无铅钎料中,制备了一种新型复合钎料Sn58Bi-xMg(x=0,0.2,0.4,0.6,0.8,1.0)。针对该复合钎料在Cu衬底上形成焊点的显微组织和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的生长情况进行了深入观察与研究。试验结... 采用机械混合的方法将Mg颗粒成功添加到Sn58Bi无铅钎料中,制备了一种新型复合钎料Sn58Bi-xMg(x=0,0.2,0.4,0.6,0.8,1.0)。针对该复合钎料在Cu衬底上形成焊点的显微组织和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的生长情况进行了深入观察与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加入Mg颗粒起到了细化组织的作用,同时基体中均匀分散的Mg颗粒还抑制了Bi相的析出,有助于提高焊点的细化度和整体强度。随着Mg颗粒含量的增加,IMC层厚度逐渐减小,当Mg颗粒的添加量为0.4 wt.%时达到最低值,仅为3.03μm。值得注意的是,当Mg颗粒含量超过0.4 wt.%时,由于大粒径的Mg颗粒易发生团聚并容易氧化,导致强化效果不太理想。通过对IMC晶粒生长情况的观察,验证了Mg颗粒的引入能够成功细化IMC晶粒,从而实现细晶强化,提高焊点的整体强度。另外,与未添加Mg颗粒的焊点相比,Sn58Bi-0.4Mg焊点的抗剪强度提高了36.87%。此外,断口处出现韧窝也表明焊点的延展性得到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颗粒 Sn58Bi无铅钎料 机械性能 金属化合物
下载PDF
Au-Al键合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对可靠性影响的研究
15
作者 张健健 吴超 陶少杰 《中国集成电路》 2024年第6期82-89,共8页
引线键合工艺是半导体封装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道工序,键合质量的提高基于键合可靠性的提升,而键合界面对键合的可靠性,乃至对电子元器件的服役性能和使用寿命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是,在键合完成初期,由于会形成少量的金属间化合物(IMC)... 引线键合工艺是半导体封装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道工序,键合质量的提高基于键合可靠性的提升,而键合界面对键合的可靠性,乃至对电子元器件的服役性能和使用寿命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是,在键合完成初期,由于会形成少量的金属间化合物(IMC)。而且,随着时间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金属间化合物会增加。金属间化合物过多时易导致键合强度降低、变脆,以及接触电阻变大等问题,应该看到,脆性的金属间化合物会使键合点在受周期性应力作用时引发疲劳破坏,最终可导致器件开路或器件的电性能退化。其中,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和可肯达尔(Kirkendall)空洞是金铝(Au-Al)键合失效的主要失效机理。本文结合充分的实验测试数据及相关文献,综述键合界面上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以及演变机理,并且从不同种类的金线、芯片焊盘的铝层厚度、不同焊线的模式、不同类型的封装树脂,四个方面探讨键合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对可靠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Al键合界面 金属化合物 Kirkendall空洞 高温储存实验 键合模式
下载PDF
轻质γ-TiAl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8
16
作者 林均品 张来启 +2 位作者 宋西平 叶丰 陈国良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8,共8页
γ-TiAl金属间化合物是一种新型轻质的高温结构材料,是当代航空航天工业、民用工业等领域的优秀候选高温结构材料之一,具有重要的工程化应用潜力。介绍了γ-TiAl基金属间化合物的发展过程,以及成分-组织-性能-制备关系,产业化和应用状... γ-TiAl金属间化合物是一种新型轻质的高温结构材料,是当代航空航天工业、民用工业等领域的优秀候选高温结构材料之一,具有重要的工程化应用潜力。介绍了γ-TiAl基金属间化合物的发展过程,以及成分-组织-性能-制备关系,产业化和应用状况。特别指出,北京科技大学发展的高Nb-TiAl金属间化合物为国内外TiAl基金属间化合物发展的重点方向。最后总结了TiAl基金属间化合物的国家需求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L金属化合物 高Nb-TiAl金属化合物 发展趋势
下载PDF
Fe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制备 被引量:17
17
作者 高海燕 贺跃辉 +3 位作者 沈培智 江垚 黄伯云 徐南平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85-489,共5页
以Fe、Al粉末为原料,用反应合成工艺制备Fe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表征了孔结构.结果表明,在Fe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制备过程中烧结坯发生明显的体积膨胀;在1000℃以下,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FeAl烧结坯的孔隙度和最大孔径增大;经100... 以Fe、Al粉末为原料,用反应合成工艺制备Fe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表征了孔结构.结果表明,在Fe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制备过程中烧结坯发生明显的体积膨胀;在1000℃以下,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FeAl烧结坯的孔隙度和最大孔径增大;经1000℃烧结后FeAl多孔材料的孔隙度为35.3%,最大孔径为2.0μm;造孔机理是Kirkendall效应造孔、反应造孔以及粉末颗粒间隙孔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FEAL 金属化合物 多孔材料 Kirkendall效应
下载PDF
TiAl金属间化合物的定向凝固和晶向控制 被引量:40
18
作者 傅恒志 郭景杰 +3 位作者 苏彦庆 刘林 徐达鸣 李金山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97-810,共14页
在航空航天及能源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的TiAl基合金,由于其γ+α2片层结构的特点,采用定向凝固技术控制片层方向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潜能。从相与组织选择及晶体择优生长特性角度,讨论了具有包晶反应的高温γ TiAl合金的定向凝固与晶向控制... 在航空航天及能源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的TiAl基合金,由于其γ+α2片层结构的特点,采用定向凝固技术控制片层方向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潜能。从相与组织选择及晶体择优生长特性角度,讨论了具有包晶反应的高温γ TiAl合金的定向凝固与晶向控制,分析了晶向控制中引晶、合金化、调节成分与凝固参量及它们的综合作用所得到的结果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此领域今后应注意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I合金 金属化合物 定向凝固 晶向控制 显微组织
下载PDF
燃烧合成TiAl金属间化合物的反应机制 被引量:26
19
作者 李志强 韩杰才 +1 位作者 赫晓东 张幸红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7,共4页
作为高温结构材料 ,Ti Al金属间化合物在航空、航天领域颇具应用潜力 ,而燃烧合成技术正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制备 Ti Al金属间化合物。为了有效地控制反应过程以获得理想的组织结构 ,必须深入了解其反应机制。本文综述了相关燃烧合成 Ti
关键词 燃烧合成 TIAL 金属化合物 反应机制
下载PDF
TiAl基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43
20
作者 李金山 张铁邦 +2 位作者 常辉 寇宏超 周廉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0年第3期1-5,共5页
系统地总结了TiAl基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对TiAl基金属间化合物的组织控制与性能研究、冶金熔炼、成形加工等进行了归纳,结合TiAl基金属间化合物材料与应用研究取得的新进展,预... 系统地总结了TiAl基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对TiAl基金属间化合物的组织控制与性能研究、冶金熔炼、成形加工等进行了归纳,结合TiAl基金属间化合物材料与应用研究取得的新进展,预测了TiAl基金属间化合物轻质结构材料在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L 金属化合物 冶金 超塑性 研究进展 发展趋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