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l_(2)O_(3)-13%TiO_(2)绝缘防护复合涂层组织及电偶腐蚀性能 被引量:1
1
作者 吴护林 张智峰 +8 位作者 彭冬 杨钊 宋凯强 丛大龙 李毅 谢杨 陈爽 黄安畏 李忠盛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6-275,286,共11页
目的研究等离子喷涂的Al_(2)O_(3)-13%TiO_(2)涂层和封孔处理后的Al_(2)O_(3)-13%TiO_(2)复合涂层对TC4-H70异种金属电偶对的腐蚀防护效果。方法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能谱仪对涂层的物相组成、组织形貌、元素分布进行表征分析,... 目的研究等离子喷涂的Al_(2)O_(3)-13%TiO_(2)涂层和封孔处理后的Al_(2)O_(3)-13%TiO_(2)复合涂层对TC4-H70异种金属电偶对的腐蚀防护效果。方法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能谱仪对涂层的物相组成、组织形貌、元素分布进行表征分析,使用电化学工作站和电偶腐蚀测量仪对涂层及对比试样的耐蚀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等离子喷涂的Al_(2)O_(3)-13%TiO_(2)涂层由α-Al_(2)O_(3)和γ-Al_(2)O_(3)两相组成,以γ-Al_(2)O_(3)相为主。Al_(2)O_(3)-13%TiO_(2)涂层中存在微孔与微裂纹等缺陷,腐蚀介质易渗入,因此Al_(2)O_(3)-13%TiO_(2)涂层的耐蚀性较差。经过封孔处理后的Al_(2)O_(3)-13%TiO_(2)涂层,表层缺陷被充分填充,同时在陶瓷表层形成厚度为20~40μm的致密阻挡层,有效阻隔了NaCl腐蚀介质的渗入,涂层腐蚀电流密度相比于H70基体和Al_(2)O_(3)-13%TiO_(2)涂层试样减小了4个数量级,基底与涂层间的界面电荷转移电阻值相较于H70基体和Al_(2)O_(3)-13%TiO_(2)涂层提高了5个数量级,涂层耐蚀性和绝缘性显著提升。TC4-H70电偶对经15 d电偶腐蚀试验后,H70表面发生腐蚀,封孔处理后的Al_(2)O_(3)-13%TiO_(2)涂层可有效降低TC4-H70电偶对间的电偶腐蚀作用,经15 d电偶腐蚀试验后,试样未腐蚀,且涂层完整。结论封孔处理后的Al_(2)O_(3)-13%TiO_(2)涂层优异的电偶腐蚀防护效果主要得益于其高电阻和表层的高致密性,几乎阻隔了异种金属间的电子传输,使得异种金属间的电偶电池作用极其微弱,可有效延长异种金属海水管路的使用寿命,在电偶腐蚀防护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等离子喷涂 al_(2)O_(3)-13%TiO_(2)涂层 缺陷 封孔处理 电阻 电偶腐蚀
下载PDF
Al_(2)O_(3)-13%TiO_(2)/铁基非晶合金复合涂层的室温摩擦磨损行为
2
作者 刘军 邓文兴 +2 位作者 张春月 褚振华 张隶新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0-55,66,共7页
利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制备含质量分数15%Al_(2)O_(3)-13%TiO_(2)陶瓷相的Fe_(45)Cr_(16)Mo_(16)C_(18)B_(5)铁基非晶合金复合涂层并进行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通过与铁基非晶合金涂层进行对比,研究了复合涂层在不同载荷(20,30,50 N)和销轴转... 利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制备含质量分数15%Al_(2)O_(3)-13%TiO_(2)陶瓷相的Fe_(45)Cr_(16)Mo_(16)C_(18)B_(5)铁基非晶合金复合涂层并进行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通过与铁基非晶合金涂层进行对比,研究了复合涂层在不同载荷(20,30,50 N)和销轴转速(300,500,800 r·min^(-1))下的摩擦磨损行为,分析了其磨损机制。结果表明:当销轴转速为300 r·min^(-1)时,不同载荷下复合涂层的磨损率较铁基非晶合金涂层降低近50%,复合涂层的磨损机制随着载荷的增大由磨粒磨损转变为疲劳磨损;当载荷为30 N时,复合涂层的磨痕深度与磨损率随销轴转速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均在转速为500 r·min^(-1)达到最大,在销轴转速为500 r·min^(-1)和800 r·min^(-1)时复合涂层均表现为黏着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喷涂 al_(2)O_(3)-13%TiO_(2) 铁基非晶合金 复合涂层 摩擦磨损
下载PDF
Al_(13)去除水中腐殖酸的混凝作用机理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红 王东升 +2 位作者 吕春华 鲁毅强 汤鸿霄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研究对比了Al_(13)、不同碱化度的聚合氯化铝(PACl)及工业聚合氯化铝等去除水中腐殖酸的絮凝特征,从Zeta电位、RT(余浊)、UV254等角度分别考察了pH值和投药量的影响,对不同形态组成絮凝剂的混凝效能有了进一步明确的认识,并且对Al13的... 研究对比了Al_(13)、不同碱化度的聚合氯化铝(PACl)及工业聚合氯化铝等去除水中腐殖酸的絮凝特征,从Zeta电位、RT(余浊)、UV254等角度分别考察了pH值和投药量的影响,对不同形态组成絮凝剂的混凝效能有了进一步明确的认识,并且对Al13的絮凝机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结果表明,Al13是混凝过程中的优势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作用 al13 腐殖酸 絮凝机理 碱化度 去除 混凝剂 除水 ZETA电位 组成
下载PDF
高Al_(13)纳米聚合氯化铝的结构表征及混凝效果 被引量:14
4
作者 高宝玉 岳钦艳 +1 位作者 王炳建 初永宝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57-660,共4页
采用AlCl3·6H2O和Na2CO3制备了聚合氯化铝(PAC),并采用SO2-4/Ba2+沉淀-置换法分离提纯了其中的纳米Al13形态,应用27Al-NMR和XRD等现代实验技术对其中的Al13形态进行了分析表征,27Al-NMR结果表明,分离提纯后样品中的Al13含量明显高... 采用AlCl3·6H2O和Na2CO3制备了聚合氯化铝(PAC),并采用SO2-4/Ba2+沉淀-置换法分离提纯了其中的纳米Al13形态,应用27Al-NMR和XRD等现代实验技术对其中的Al13形态进行了分析表征,27Al-NMR结果表明,分离提纯后样品中的Al13含量明显高于PAC,XRD结果表明,Al13的衍射峰出现在2θ角为5~25°之间;混凝烧杯实验表明,纳米级PAC较传统的混凝剂AlCl3、Al2(SO4)3和PAC具有更好的除浊、脱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氯化铝 al13 分离提纯 分析表征 混凝效果
下载PDF
聚合氯化铝中Al_(13)形态水解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初永宝 高宝玉 +1 位作者 岳钦艳 王燕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9,29,共3页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柱层析法分离纯化聚合氯化铝(PAC)中的Al13形态,并采用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对比研究了Al13形态、PAC和Al13三种样品水解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Al13形态无论是对于稀释倍数、介质的pH值和水解时间都具有较高的水解...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柱层析法分离纯化聚合氯化铝(PAC)中的Al13形态,并采用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对比研究了Al13形态、PAC和Al13三种样品水解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Al13形态无论是对于稀释倍数、介质的pH值和水解时间都具有较高的水解稳定性,是给水和废水处理中的一种较为有效的Al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13形态 聚合氯化铝(PAC) 水解过程
下载PDF
Al_(13)形态的凝胶层析分离及分离级分特性对比 被引量:4
6
作者 初永宝 高宝玉 +2 位作者 岳钦艳 王曙光 王燕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7-91,共5页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柱层析法分离纯化聚合氯化铝(PAC)中的Al1 3 形态,并采用Al- 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透射电镜(TEM)和ZATESIZER测定仪对分离纯化过程中所得3个级分进行了分析表征和电荷特性的研究;采用烧杯实验法对3个级分处理实际...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柱层析法分离纯化聚合氯化铝(PAC)中的Al1 3 形态,并采用Al- 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透射电镜(TEM)和ZATESIZER测定仪对分离纯化过程中所得3个级分进行了分析表征和电荷特性的研究;采用烧杯实验法对3个级分处理实际和模拟水样的混凝效果进行了对比性研究.Al- 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和TEM结果表明,在层析法分离中级分随着洗脱时间延长按分子的大小依次洗脱下来,因此截取中间组分即可得到含量95 %左右的纳米Al1 3 形态;电荷特性和混凝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第3个级分其他两者具有更好的除浊、除腐殖酸和脱色效果,并且具有更强的电中和能力,因此Al1 3 形态是一种具有较高正电荷和较高的水解稳定性以及宽的pH适用范围,在给水和废水处理中是一种较为有效的Al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13形态 分离纯化 聚合氯化铝(PAC) 柱层析
下载PDF
从P-Mo(Ⅴ)杂多化合物合成多形貌Al_(13)基钼酸盐晶体
7
作者 张渊明 杨发达 +2 位作者 李红 唐渝 杨骏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26-632,共7页
以H3PMo12O4·0nH2O、H4PMo11VO4·0nH2O和(NH4)6P2Mo18O6·2nH2O3种杂多化合物为钼源,采用直接混合后陈化的方法合成了多形貌A113基钼酸盐晶体,相应A113基钼酸盐晶体的形貌和尺寸分别是斜方三棱柱形(80μm×30μm)、星... 以H3PMo12O4·0nH2O、H4PMo11VO4·0nH2O和(NH4)6P2Mo18O6·2nH2O3种杂多化合物为钼源,采用直接混合后陈化的方法合成了多形貌A113基钼酸盐晶体,相应A113基钼酸盐晶体的形貌和尺寸分别是斜方三棱柱形(80μm×30μm)、星形(30μm×10μm)和叶片形(500μm×150μm)。粉末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这3种多形貌A113基钼酸盐晶体结晶较好,在2θ为6.65°、8.00°和14.16°处都有强而尖锐的衍射峰。而以Na2MoO4·2H2O为钼源时只能制得无定形簇合物。根据ICP、FTIR和TG/DTG结果给出多形貌的Al13基钼酸盐晶体的化学简式为Na[AlO4Al12(OH)24(H2O)12][MoO4]·48H2O。初步探讨了A113基钼酸盐晶体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13 杂多化合物 钼酸盐 形貌 晶体 合成 粉末X射线衍射 Na2MoO4 TG/DTG FTIR 形成机理 簇合物 无定形 衍射峰 ICP 铜源
下载PDF
Al_(60)Mn_(13)Ti_(25)V_2金属间化合物的高温氧化行为和氧化膜的纳米压入研究
8
作者 金光熙 桥本健纪 木村隆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112-118,共7页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后的Al60Mn13Ti25V2合金的高温氧化行为和氧化膜的纳米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1000℃下,单纯均匀化热处理合金和热等静压+均匀化热处理的合金均具有良好的恒温抗氧化性能;而在900℃和1000℃条件下,热等静压+均匀化热处理...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后的Al60Mn13Ti25V2合金的高温氧化行为和氧化膜的纳米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1000℃下,单纯均匀化热处理合金和热等静压+均匀化热处理的合金均具有良好的恒温抗氧化性能;而在900℃和1000℃条件下,热等静压+均匀化热处理合金的循环氧化性能明显优于单纯均匀化热处理合金的循环氧化性能.其原因为热等静压处理有助于消除合金内部微孔等缺陷,使合金组织的均匀化得到改善,降低氧化膜的热应力对循环氧化的影响.而纳米压入法则显示,Al60Mn13Ti25V2合金生成的氧化膜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这与SEM观察相吻合,并讨论了氧化膜的力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60Mn13Ti25V2 金属间化合物 恒温氧化 循环氧化 纳米压入法 氧化膜 力学特征 热处理
下载PDF
Cr、Mn、Co、Ni掺杂对Al_(13)Fe_(4)相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庞娜 史志铭 +3 位作者 王存权 吴玉婷 张江超 孙江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5-172,共8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掺杂浓度下过渡族元素Cr、Mn、Co、Ni在Al_(13)Fe_(4)相中的占位情况、结构稳定性和机械性能.计算得到所有的Al_(78)(Fe_(24)-xMx)(M=Cr、Mn、Co、Ni;x=1,2,4)相都具有良好...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掺杂浓度下过渡族元素Cr、Mn、Co、Ni在Al_(13)Fe_(4)相中的占位情况、结构稳定性和机械性能.计算得到所有的Al_(78)(Fe_(24)-xMx)(M=Cr、Mn、Co、Ni;x=1,2,4)相都具有良好的热力学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相同掺杂浓度化合物的形成焓按如下顺序减小:Al_(78)(Fe_(24)-xCrx)>Al_(78)(Fe_(24)-xMnx)>Al_(13)Fe_(4)>Al_(78)(Fe_(24)-xNix)>Al_(78)(Fe_(24)-xCox).形成焓的降低增加了Al_(13)Fe_(4)相成核驱动力,Co和Ni有利于促进Al-Fe合金中Al_(13)Fe_(4)相形核,细化Al_(13)Fe_(4)相.过渡族元素可以改善金属间化合物的脆性,增强塑性变形能力.并且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加,过渡族元素的加入对脆性的改善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13)Fe_(4) 相稳定性 过渡族元素 机械性能 第一性原理
下载PDF
即时合成MgAl_(13)-LDH处理高氟水的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祁淑媛 张亚龙 +3 位作者 郭飞刚 郝莹珂 马莹 何静 《能源与环保》 2022年第10期182-188,194,共8页
高氟水在我国西北地区分布广泛,长期饮用高氟水易患全身性慢性疾病,甚至对人脑神经造成损害,使人丧失劳动能力。这不仅严重危害着当地人民的身体健康,也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层状双氢氧化物(LDH)具有优异的阴离子交换性能,在对高氟水... 高氟水在我国西北地区分布广泛,长期饮用高氟水易患全身性慢性疾病,甚至对人脑神经造成损害,使人丧失劳动能力。这不仅严重危害着当地人民的身体健康,也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层状双氢氧化物(LDH)具有优异的阴离子交换性能,在对高氟水的处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通过以Al_(13)即时合成的镁铝型LDH与以AlCl_(3)即时合成的镁铝型LDH对高氟水进行处理进行对比,考察了各个影响因素以及反应条件对处理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技术对含氟5 mg/L以下的高氟水地下水有良好的处理效率,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出水可以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所规定的饮用水卫生标准,降低高氟水给人体带来的危害。即时合成LDH较为适宜的反应条件为:溶液pH值为10.5,Mg^(2+)浓度为48 mg/L,Al_(13)浓度为0.06 mmol/L,Ca^(2+)浓度为20 mg/L,即Mg^(2+)/Ca^(2+)为2∶1,反应时间8 min,该条件下氟离子去除率可以达到70%左右。此时Mg^(2+)和Al_(13)水解较完全,综合去除效果最好,且生成固体中没有发现其他的物相。通过Mg/Al_(13)/MgAl_(13)-LDH的单独实验表明,相对于铝盐,即时合成LDH的去除效果更好。采用北大自来水为水样,在优化条件上,证明以Al_(13)即时合成的镁铝型LDH比以AlCl_(3)即时合成的镁铝型LDH对F^(-)的去除率更优。该方法可以在水处理过程中即时合成LDH,既能达到处理高氟水的目的,又省去了LDH在实验室合成过程中的复杂且严格的条件控制、固液分离、干燥以及粉碎等步骤。采用絮凝性能更好的Al_(13)为金属离子M^(3+)即时合成MgAl-LDH,用以处理高氟水效果更好,为将LDH应用于实际水处理方面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双氢氧化物 高氟水 al_(13)
下载PDF
Pt状态对Pt/SA和Pt/SSZ-13催化剂上NH_(3)-SCO的N_(2)选择性的影响
11
作者 姚潘 刘静莹 +1 位作者 徐海迪 陈耀强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16-1725,共10页
氨气选择性催化氧化(NH_(3)-SCO)催化剂是满足国六标准的柴油车尾气后处理系统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N_(2)选择性是评价NH_(3)-SCO催化剂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但高于300℃时通常会在NH_(3)-SCO催化剂上发生NH_(3)非选择性氧化反应,导致N... 氨气选择性催化氧化(NH_(3)-SCO)催化剂是满足国六标准的柴油车尾气后处理系统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N_(2)选择性是评价NH_(3)-SCO催化剂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但高于300℃时通常会在NH_(3)-SCO催化剂上发生NH_(3)非选择性氧化反应,导致N_(2)选择性急剧下降。本工作制备了与商用Pt/SiO_(2)-Al_(2)O_(3)(Pt/SA)元素组成相似的Pt/SSZ-13催化剂,其在300℃以上的N_(2)选择性比Pt/SA的高52%。NH_(3)-SCR活性结果显示,在200-500℃的温度范围内,Pt/SSZ-13的NO_(x)转化率显著高于Pt/SA。Pt/SSZ-13在200℃时获得最高NO_(x)转化率(95%),在300℃以上的NO_(x)转化率不低于82%;而Pt/SA在200℃时的NO_(x)转化率仅为68%,并且其NO_(x)转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XRD和CO-DRIFT光谱结果表明,Pt/SSZ-13上共同存在的Pt^(σ+)和Pt^(0)物种有利于NH_(3)-SCO反应遵循i-SCR反应路径;而Pt在Pt/SA上主要以Pt^(0)形式存在,故其NH_(3)-SCO反应主要遵循NH机制。Pt/SSZ-13的NH_(3)-SCO活性与Pt/SA相似,但其N_(2)选择性明显高于后者。因此,本工作为后续设计并制备同时具有优异NH_(3)-SCO活性和高N_(2)选择性的NH_(3)-SCO催化剂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选择性催化氧化 氮气选择性 SSZ-13 硅铝氧化物
下载PDF
AlCl_(3)与Al_(13)对不同HA浓度含氟废水的处理效果及作用机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福雨 王涛 +7 位作者 程紫微 李能能 张龙 樊小东 马龙 郭忠 徐慧 段淑璇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88-1197,共10页
混凝是一种重要的除氟工艺。以不同腐殖质(HA)浓度的含氟废水为研究对象,对比高正电性分子[AlO_(4)Al_(12)(OH)_(24)(H_(2)O)_(12)]^(7+)(Al_(13))和氯化铝(AlCl_(3))2种不同形态混凝剂的除氟效果。结果表明,在纯氟水中,增加混凝剂投加... 混凝是一种重要的除氟工艺。以不同腐殖质(HA)浓度的含氟废水为研究对象,对比高正电性分子[AlO_(4)Al_(12)(OH)_(24)(H_(2)O)_(12)]^(7+)(Al_(13))和氯化铝(AlCl_(3))2种不同形态混凝剂的除氟效果。结果表明,在纯氟水中,增加混凝剂投加量,除氟率均为先升高后下降,而在HA存在的条件时,混凝剂的除氟效果是氟和有机物的竞争作用与三元络合促进作用在动态平衡下的结果。氟离子和有机物混合废水中的氟离子能够促使有机质中酚羟基与Al_(13)的络合。Al_(13)在混凝过程中会形成三元络合物,促使氟离子脱离水相,因此,除氟效果更好。当溶解性有机碳质量浓度为5 mg·L^(-1)时,Al13的最高除氟率可达8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l_(3) al_(13) 混合废水 混凝 除氟
原文传递
原子力显微镜在环境样品研究与表征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17
13
作者 葛小鹏 汤鸿霄 +2 位作者 王东升 吕春华 黄鹂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16,共12页
简要阐述了原子力显微镜仪器操作原理及最新成像技术发展情况;结合作者近期的研究工作,从环境微生物界面观察与表征、腐殖酸在微界面上的聚集行为观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界面形貌及行为观察以及膜材料表面结构观测与表征等4个方面对... 简要阐述了原子力显微镜仪器操作原理及最新成像技术发展情况;结合作者近期的研究工作,从环境微生物界面观察与表征、腐殖酸在微界面上的聚集行为观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界面形貌及行为观察以及膜材料表面结构观测与表征等4个方面对原子力显微镜在环境领域内的应用情况作了概括介绍.最后,对原子力显微镜在环境微界面研究与表征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征 界面 原子力显微镜 膜材料 研究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 表面结构 环境样品 环境微生物 腐殖酸
下载PDF
电化学合成的聚合氯化铝的形态特征 被引量:13
14
作者 刘会娟 曲久辉 胡承志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1-204,共4页
采用电解法合成了聚合氯化铝溶液 ,并采用2 7AlNMR法、透射电镜等方法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 .2 7AlNMR法表明在电化学制备PAC中主要含有铝单体 ,铝的二聚体及Al13形态 .Al13含量与其溶液的碱化度 (B)有关 .在总铝浓度 (AlT)为 2 .0mol... 采用电解法合成了聚合氯化铝溶液 ,并采用2 7AlNMR法、透射电镜等方法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 .2 7AlNMR法表明在电化学制备PAC中主要含有铝单体 ,铝的二聚体及Al13形态 .Al13含量与其溶液的碱化度 (B)有关 .在总铝浓度 (AlT)为 2 .0mol L ,B为 2 .2时Al13含量达到最高 ,占AlT 的 70 .2 % ,并在溶液中较稳定存在 .透射电镜实验结果表明 ,电解制备的PAC的粒度分布均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聚合氯化铝 al13 电解法 絮凝剂
下载PDF
氧化铝柱层状镧钛酸盐的制备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亚芍 侯文华 颜其洁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99-403,共5页
本文采用分步交换法首次制得了一种新的层柱材料—氧化铝柱层状镧钛酸盐.应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方法对该新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此材料具有较大的层间距(d=2.05nm,... 本文采用分步交换法首次制得了一种新的层柱材料—氧化铝柱层状镧钛酸盐.应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方法对该新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此材料具有较大的层间距(d=2.05nm,600℃)和较高的热稳定性(700℃).同时,考察了合成条件的改变对该材料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镧钛酸盐 层柱金属氧化物 氧化铝
下载PDF
Effects of low temperature on aluminum(Ⅲ) hydrolysis: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被引量:4
16
作者 LEE Cher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8期907-914,共8页
In this study,the effects of low temperature on aluminum(Ⅲ)(Al)hydrolysis were examined both theoret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by constructing a solubility diagram for amorphous aluminum hydroxide(Al(OH)_3(am))and a d... In this study,the effects of low temperature on aluminum(Ⅲ)(Al)hydrolysis were examined both theoret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by constructing a solubility diagram for amorphous aluminum hydroxide(Al(OH)_3(am))and a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hydrolyzed Al species.First,thermodynamic data of Al species at 4℃were calculated from that at 25℃.A well confirmed polymeric Al species, AlO_4Al_(12)(OH)_(24)^(7+)(Al_(13)),was involved in building the diagrams and,correspondingly,the non-linear simultaneous equations w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temperature solubility diagram distribution diagram ^(27)al NMR al_(13)
下载PDF
AlCl_(3)和Al_(13)对给水厂污泥调理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明霜 徐慧 +2 位作者 王东升 王希 庾俊杰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75-1082,共8页
为比较2种铝盐混凝剂AlCl_(3)和Al_(13)对给水厂污泥调理脱水的效果,通过测定污泥调理前后的毛细吸水时间(CST)、污泥比阻(SRF)、溶解性有机污染物含量(DOC)、上清液余铝含量以及调理过程中絮体粒径和分形维数的变化,并结合三维荧光谱... 为比较2种铝盐混凝剂AlCl_(3)和Al_(13)对给水厂污泥调理脱水的效果,通过测定污泥调理前后的毛细吸水时间(CST)、污泥比阻(SRF)、溶解性有机污染物含量(DOC)、上清液余铝含量以及调理过程中絮体粒径和分形维数的变化,并结合三维荧光谱图分析溶液中有机物的组成和含量,来评价2种调理剂的调理效果。结果表明,以Al含量计,Al_(13)和AlCl_(3)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0.336和0.800 g·L^(−1);在最佳投加量下,Al_(13)和AlCl_(3)调理后的污泥CST分别为33.1和34.8 s、污泥比阻分别为4.98×10^(12)和5.45×10^(12) m·kg^(−1),Al_(13)在投加量较少的情况下便可取得良好的脱水效果。结合扫描电镜图和絮体粒径动态变化可知,Al_(13)在调理过程中形成的絮体相对AlCl_(3)絮体粒径较小,二者分形维数差别不大。在处于最佳投加量时,Al_(13)调理污泥上清液DOC和余铝分别为14.27和1.20 mg·L^(−1),小于AlCl_(3)的21.93和154.00 mg·L^(−1),可知,经Al_(13)调理的污泥上清液更适合回用。本研究结果可为给水厂污泥化学调理脱水药剂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l_(3) al_(13) 铝形态 给水厂污泥调理 污泥脱水
原文传递
激光熔覆Ni-Al/Al_(2)O_(3)-13%TiO_(2)金属陶瓷涂层的组织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海洋 李新梅 卢彩彬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218-226,共9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激光熔覆Ni-Al/Al_(2)O_(3)-13%TiO_(2)金属陶瓷涂层的硬度及耐磨性,应用YLS-2000光纤激光器在45钢基体上分别制备Ni-Al涂层及Ni-Al/Al_(2)O_(3)-13%TiO_(2)金属陶瓷涂层。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激光熔覆Ni-Al/Al_(2)O_(3)-13%TiO_(2)金属陶瓷涂层的硬度及耐磨性,应用YLS-2000光纤激光器在45钢基体上分别制备Ni-Al涂层及Ni-Al/Al_(2)O_(3)-13%TiO_(2)金属陶瓷涂层。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等系统地研究涂层的组织形貌、物相组成及元素分布。采用HXD-1000TB维氏硬度仪测定涂层截面显微硬度分布,利用M-2000磨损试验机进行磨损试验。结果表明,Ni-Al/Al_(2)O_(3)-13%TiO_(2)金属陶瓷涂层的宏观成形质量较好,无裂纹,其涂层的截面最高硬度约为Ni-Al涂层的2倍,约为基体的4倍;其磨损体积约是45钢基体的1/8,相较于Ni-Al涂层的磨损体积降低了30%。Ni-Al/Al_(2)O_(3)-13%TiO_(2)金属陶瓷涂层组织更加均匀致密,其硬度及耐磨性能相较于Ni-Al涂层及基体材料显著提升,该研究对于金属陶瓷材料的整体性能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光学 激光熔覆 Ni-al/al_(2)O_(3)-13%TiO_(2)金属陶瓷涂层 组织 性能
原文传递
E2EM’s prediction of LaB_(6) as nucleation substrate for primary Mn-rich phase in Al-Si-Cu-Mn heat-resistant alloy and its refining effect 被引量:2
19
作者 Guang-jing LI Heng-cheng LIAO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6期1795-1804,共10页
Edge-to-edge matching(E2EM)model was used to predict the potency of LaB_(6) as the heterogeneous nucleation substrate for primary Al_(13)Mn_(4)Si_(8) phase formed during the solidification of Al−Si−Cu−Mn heat-resistan... Edge-to-edge matching(E2EM)model was used to predict the potency of LaB_(6) as the heterogeneous nucleation substrate for primary Al_(13)Mn_(4)Si_(8) phase formed during the solidification of Al−Si−Cu−Mn heat-resistant alloy.There are five pairs of orientation relationships(ORs)between LaB_(6) and Al_(13)Mn_(4)Si_(8) phases which meet the criteria of E2EM model.One pair of plane ORs((110)LaB_(6)//(110)Al_(13)Mn_(4)Si_(8))are demonstrated by TEM observation.This strongly indicates that the LaB_(6) phase can act as the heterogeneous nucleation substrate for the primary Al_(13)Mn_(4)Si_(8) phase.1.0 wt.%of Al−2La−1B master alloy was also added into Al−12Si−4Cu−2Mn alloy to evaluate the refining effect by microstructure observation and tensile test.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addition of Al−2La−1B master alloy can significantly refine the primary Al_(13)Mn_(4)Si_(8) phase,supporting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E2EM model.However,such refinement of primary Al_(13)Mn_(4)Si_(8) phase does not lead to an improvement in strength.This is due to the larger difference in elastic modulus between the finally formed Al_(13)Mn_(4)Si_(8) phase and aluminum matrix than that of Al_(15)Mn_(3)Si_(2) ph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ge-to-edge model al_(13)Mn_(4)Si_(8)phase LaB_(6)phase heat-resistant aluminum alloy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y
下载PDF
Characterzation and separation of Al_(13) species using gel-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
20
作者 CHU Yongbao1,2, GAO Baoyu1, YUE Qinyan1, WANG Yan1 & WANG Shuguang1 1.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2. College of Material and Environment,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42, China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06年第4期326-331,共6页
A polyaluminum chloride (PAC) sample was prepared using a slow alkalinetitration method. The Bio-Gel P-100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ic technique was used to separate andcharacterize the various forms of aluminum presen... A polyaluminum chloride (PAC) sample was prepared using a slow alkalinetitration method. The Bio-Gel P-100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ic technique was used to separate andcharacterize the various forms of aluminum present in the prepared PAC solution. The effluents froma gel column were monitored using online chemical method: AI-Ferron timed complexationspectropho-tometry and by ^(27)Al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spectroscopy. Effects ofdifferent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such as eluent flow rate, ionic strength and pH on separation ofAl_(13) were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olecule size exclusion was not theonly parameter affecting the column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efficiency of Al_(13) but moleculecharge as well. Reducing the eluent flow rate, increasing the ionic strength and suitable pHresulted in increase in the separation efficiency. Experimental results clearly indicated that byvarying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it is possible to produce pure Al_(13) species using a gelcolumn chromatographic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13 species column chromatography POLYalUMINUM chloride (PAC)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