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梅戏《天仙配》的前世与今生
1
作者 张秋丽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9期59-61,共3页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省安庆市青阳县,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天仙配》是黄梅戏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笔,是黄梅戏早期保留并积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的剧目,...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省安庆市青阳县,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天仙配》是黄梅戏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笔,是黄梅戏早期保留并积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的剧目,在不同历史时期《天仙配》以不同艺术形式呈现,或礼赞孝道,或歌颂婚姻自由,或表现底层群众的心理诉求。黄梅戏《天仙配》的演绎风格顺应时代发展变迁,发源于乡野,活跃于市井,采众剧之所长,用舞步来点缀,穿越于柔腔细语中,讴时代之华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梅戏 《天仙配》 发展演变
下载PDF
以史家之笔写儒臣之心——清董榕《芝龛记》解读之一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惠玲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8-16,共9页
清董榕《芝龛记》是一部不同寻常的传奇,其价值与不足都颇为突出。该作熔铸儒道释三家思想,以忠孝神仙之说与阴阳之辨为基础,着力构筑凡世与灵界两重时空,描摹女性群像。既全景式地呈现明清易代的沧桑巨变和女性的社会生活图景,又在教... 清董榕《芝龛记》是一部不同寻常的传奇,其价值与不足都颇为突出。该作熔铸儒道释三家思想,以忠孝神仙之说与阴阳之辨为基础,着力构筑凡世与灵界两重时空,描摹女性群像。既全景式地呈现明清易代的沧桑巨变和女性的社会生活图景,又在教忠劝孝的同时总结明亡教训,抚慰历史隐痛,从而拓展了传奇表现历史与社会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了它的文化功能。但由于作者兼顾史家和儒臣等身份,试图表达的东西太多,在生硬说教、歌功颂德之外,还产生了自相矛盾、过于庞杂等毛病。可见,一味求大、求全,难出上乘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龛记 以曲为史 忠孝神仙 阴阳之辨
下载PDF
论《阿拉丁:童话歌剧》的自相矛盾
3
作者 郑鸿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112-119,共8页
戏剧家乔治·索恩和作曲家亨利·毕晓普在1826年共同创作了《阿拉丁:童话歌剧》,此剧备受期待,但在特鲁里街皇家剧院上演后遭遇票房上的滑铁卢。当时的评论家认为演出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剧本质量不佳;第二、特鲁里街... 戏剧家乔治·索恩和作曲家亨利·毕晓普在1826年共同创作了《阿拉丁:童话歌剧》,此剧备受期待,但在特鲁里街皇家剧院上演后遭遇票房上的滑铁卢。当时的评论家认为演出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剧本质量不佳;第二、特鲁里街皇家剧院和科文特花园剧院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该剧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仓促上演。但深入探究,就会发现导致演出失败的更为重要的原因:索恩和毕晓普对此剧剧种的定位不一致。这导致剧本内容的风格与音乐的风格之间的不协调,从而影响此剧的演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丁:童话歌剧》 情节剧 音乐喜剧
下载PDF
从《申报》看昆剧传习所的发展流变及其社会影响
4
作者 吴静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56-60,共5页
昆剧传习所在昆剧的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在昆剧"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特殊时期为其传承发展积存了力量。昆剧传习所在近现代昆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后继团体"新乐府"、"仙霓社"与... 昆剧传习所在昆剧的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在昆剧"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特殊时期为其传承发展积存了力量。昆剧传习所在近现代昆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后继团体"新乐府"、"仙霓社"与传习所一脉相承,对传统昆剧的保存及表演形式的丰富有突出贡献。昆剧传习所及新乐府、仙霓社在与《申报》的互动中发展壮大直至消亡,从《申报》看昆剧传习所的发展流变及其在当时产生的社会影响为昆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对当下昆剧的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报 昆剧传习所 新乐府 仙霓社
下载PDF
战后香港黄梅调电影的“通约”之路:从《天仙配》到《七仙女》 被引量:8
5
作者 龚艳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6-131,共6页
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内地兴起的戏曲电影被香港电影制作业迅速吸纳、改良成为风靡东南亚华人地区的黄梅调电影。多样化的地方曲种被移植并"通约"成标准化、产业化、流行化的黄梅调电影,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多元现代化议题中西... 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内地兴起的戏曲电影被香港电影制作业迅速吸纳、改良成为风靡东南亚华人地区的黄梅调电影。多样化的地方曲种被移植并"通约"成标准化、产业化、流行化的黄梅调电影,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多元现代化议题中西方现代化观念与民族语境的结合,也为今天民族电影全球化进程提供了观察和借鉴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仙配 七仙女 香港黄梅调电影
原文传递
古代戏曲对“牛郎织女”与“董永遇仙”传说的不同接受 被引量:3
6
作者 伏涤修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5-127,共13页
"牛郎织女"传说与"董永遇仙"传说的故事类型虽然较为接近,但在戏曲中的接受情况却大不相同。"牛郎织女"戏的内容与"牛郎织女"传说故事较为游离,除了七夕乞巧仪式剧外,基本没被搬上过舞台。&qu... "牛郎织女"传说与"董永遇仙"传说的故事类型虽然较为接近,但在戏曲中的接受情况却大不相同。"牛郎织女"戏的内容与"牛郎织女"传说故事较为游离,除了七夕乞巧仪式剧外,基本没被搬上过舞台。"董永遇仙"戏却是"董永遇仙"传说故事的重要传播链条,同时也颇具舞台影响。"董永遇仙"戏较之"牛郎织女"戏流传更广,这既有政治教化的原因,也和两个传说故事不同的发展轨迹有关,也和"董永遇仙"故事对"牛郎织女"故事的融会、取代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郎织女” “董永遇仙” 戏曲 接受 比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